人物:路嗣恭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幼出家,习经律。从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成大字。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从渝州圆公受具。久之闻衡岳让禅师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造让公泯然无间。遂栖迟于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辄灾衅立至。一之来见。若紫衣玄冠者。致礼于前。愿施此地为道场。自尔犷鸷就驯。愎悍从化。而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大历中。裴公移牧庐江寿春。一亦隶名开元精舍。时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众故。延奉勤至。而坐阅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归旧壤。连帅鲍公又留不遣。天下学者至。率以祖称之。而心宗之传益盛。噫伟矣。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莫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僧问云。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答云。为止小儿啼。问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岁戊戌。无疾沐浴而终。寿八十。腊五十。塔全身于石门。宪庙追谥大寂。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权德舆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一。
姓马氏。
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
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足文大字。
根尘虽同于法体。
相表特异于幻形。
既云在凡之境。
亦应随机之教。
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
游步恬旷。
削发于资州唐和尚。
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
浣衣锻金观门都错。
大龙香象羁绊则难。
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桂贞篁之幽寂。
一见让公。
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
作者是齐于七人。
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
圣无方所亦寄清源。
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
所游无滞随摄而化。
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
人莫敢近。
犯之者炎衅立生。
当一宴息于是。
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
舍此地为清净梵场。
语终不见。
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
沓贪背僧即事廉让。
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
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
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
博施者期乎济众。
居无何。
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
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
大历中圣恩溥洽。
隶名于开元精舍。
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
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
政有易柱之弦。
人同凑毂。
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
居仅十祀。
日临扶桑高山先照。
云起肤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
元戎鲍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岁举措如常。
而请沐浴讫。
俨然加趺归寂。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
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
环以绝巘呀为洞壑。
平坦在中幽偏自久。
是谋薪火尘劫之会。
非议冈阜地灵之吉。
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
藩寄严厉素所钦承。
于以率徒。
依归缅怀助理。
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
辍诸侯之旌旗。
资释子之幢盖。
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
楫覆水而为陆。
炬通宵而成昼。
山门子来财施如积。
邑里僧供饭香普熏。
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
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
哀送之盛今则三之。
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
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
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
此明一终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远山。
凡百攀援愿留近郭。
终遂穷僻式遵理命。
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
将归灵龛。
爰溯浅濑。
人力未济舟行为迟。
膏雨骤下于远空。
穷溪遄变于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
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
是二俱离。
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
辨邪正者魔亦似圣。
现身不留于大士。
负手俄萎于哲人。
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
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
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
权德舆为塔铭。
今海昏县影堂存焉。
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
姓廖氏。
虔化人也。
生有奇表。
亲党异其伟器。
八岁从师。
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
谒径山国一禅师。
与其谈论周旋。
人皆改观。
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
藏乃回郡。
得大寂付授纳袈裟。
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夏腊五十五。
即迁于塔。
谏议大夫韦绶。
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
太守李渤请旌表。
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5 【介绍】: 唐人。少喜剽盗,善用白弩,巴中号为白蹠。后折节向学,及进士第。累迁侍御史。湖南观察使崔瓘辟为从事。瓘遇害,涣走交广,与哥舒晃反,兵败被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5 排行大,蜀人,少年时往来剽盗,善放白弩,巴蜀商人称之为“白蹠”。
后折节读书,代宗广德二年(764),进士及第,累迁至监察御史。
大历四年(769),湖南观察使崔瓘召为从事。
五年,崔被杀,涣南奔广州,依广帅李勉。
八年,岭南部将哥舒晃据广州反,苏涣为谋主。
十年,路嗣恭率军破广州,斩晃、涣。
生平散见《中兴间气集》、《新唐书·艺文志四》之《苏涣诗》注、权德舆《赠太子太保伊公(慎)神道碑铭》、《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三。
大历四年,杜甫漂泊至潭州,涣与之交游。
杜甫称其“才力素壮,词句动人”,赞其诗“突过黄初诗”、“殷殷留金石声”(《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
高仲武选其诗三首入《中兴间气集》,评曰:“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有诗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4首。
唐诗汇评
苏涣(?-775),里贯未详。少喜剽盗,善用白弩,巴蜀商人号为“白蹠”,以比盗蹠。后折节读书。广德二年登进士第。大历四年,以侍御佐崔瓘湖南幕,与杜甫交游,甫赞其诗作“突过黄初”。次年,减玠杀崔瓘,据潭州,涣亡走岭南。哥舒晃杀广州刺史吕崇贲反,涣为之谋主。晃败,死之。有《苏涣诗》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三首。

作品评论

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
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肩舆江浦,忽访老夫舟楫,已而茶酒内,余请诵近诗。肯吟数首,才力素壮,辞句动人。接对明日,忆其浦思雷出,书箧儿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赋八韵记异,亦见老夫倾倒于苏至矣。诗云:“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时。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
中兴间气集
涣本不平者,善放白弩,巴中号曰“白蹠”,賨人患之,以比盗蹠。后自知非,变节从学。乡赋擢第,累迁至御史……二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故善之。
兰丛诗话
杜所称赏之苏涣,据《唐书》有为“白蹠”者,不知即此人否?其诗有古律二十余首,不知即杜所称“殷殷几席者”否?其事其人皆不足以深究,其诗非古非律,不知何所据而创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并州太原人,字文卿。
善属文。
举明经。
历长安尉。
代宗大历中,与李佖俱为江西观察使路嗣恭判官,佖见恶于元载,嗣恭希意欲杀之,纬解免。
及佖执政,奏纬于己有私恩,德宗许其报之,进纬给事中,又擢浙江观察使。
德宗贞元十年,加御史大夫兼诸道盐铁转运使。
忤裴延龄,改检校工部尚书。
性勤俭,居官清白,而伤于苛碎。
卒年七十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8—798 字文卿,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叔父之涣,有诗名。纬于代宗广德元年(763)在宣州与袁惨等唱和。后登明经第,历长安尉。大历七年(772)为江西观察判官,八年改岭南节度判官。约于十二年入为金部员外郎,累历彭州刺史等。德宗贞元三年(787)授给事中,八月出为浙西观察使,十年兼诸道盐铁转运使,十三年罢使。十四年卒。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
纬字文卿。并州太原人。举明经。以书判入等。累官彭州刺史检校庶子兼御史中丞西川节度营田副使。贞元中检校工部尚书。十四年卒。年七十一。赠太子少保。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肃宗上元二年(761)登进士第。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至德宗建中元年(780)为东都留守从事。
其后行迹无考。
事迹散见其《代路冀公贺改元赦表》、《登科记考》卷一〇。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
绰。上元中进士。
三刀师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庐陵曹氏子。
伯连也。
貌刚毅而心柔善。
恒持金刚经。
其经卷。
每以竹筒盛而佩之。
自誓毕生不娶。
时天下方以安史之乱。
所至不宁。
而江南尤甚。
大历七年。
十一月广州吕大夫叛。
州刺史刘宁。
被洪州会府路嗣恭牒徵兵三千人。
收番禺。
于是伯连在选中。
既呈阅。
又差充行营小将。
伯连患之。
遂亡命。
府即牒诸处要害捕逐。
寻获于州之洋口。
械送州处分。
州命斩于朱木桥。
三斩刀刃皆不入。
宁怪而问其故。
答曰。
素怯懦。
使从军。
或恐剉衄威武。
所以逃也。
然而三斩不入者不自知。
果何说也。
其无乃金刚经之力欤。
问经今安在。
答曰。
被获时。
已失坠于数百步之外。
宁遽令求而得之。
则竹筒之上有刀痕三。
宁叹异听为僧。
世号三刀师。
隶名郡之龙兴寺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三刀法师者。
本姓曹。
庐陵人也。
天然之性嗜于蔬食。
羁贯成童志愿出家。
于时自江以西从安史之乱。
南方不宁多事土扶。
故强兼弱兵革未休。
大历七年十一月广州吕大夫被翻城。
奉洪州路嗣恭
牒吉州刺史刘宁徵兵三千人。
同收番禺。
法师旧名伯连。
其为人也强渥而貌恶。
且心循良恒持诵金刚经。
以筒盛经佩之于身。
誓不婚娶。
然不扬此善于他。
惟密行愈至。
无何被括为军。
呈阅之时又选充行营小将。
非其所好。
遂亡命焉。
时徵兵颇急牒诸处要害捕逐。
于本州洋口擒送刘宁。
令于朱木桥处死。
三下刃俱折。
刘怪问之。
遂言。
素志舍家恒持经法。
如斯怯懦恐衄军威。
是以亡耳。
问经何在。
曰被获时遗坠。
遂令搜取果数百步外得之。
竹筒有刃痕而几绝。
刘拱手称叹久之。
乃纵其为僧。
奏闻。
敕下本道号三刀法师。
配本郡龙兴寺。
后加精进卒于住所。
僧智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814 【介绍】: 唐僧。虔州人,俗姓廖。事马祖于临川。卒谥大觉禅师。谏议大夫韦绶曾辑藏之言行,编入《图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廖氏。
虔化人。
生有奇表。
识者知其为伟器。
八岁即从师薙染。
及大寂移居龚公山。
往依之。
且为大寂。
奉书于忠国师。
国师问。
汝师说什么法。
藏从东过西立。
国师云。
只者个。
更有。
藏从西过东立。
国师云。
者个是马师底。
仁者底作么生。
藏云。
早个呈似了也。
又奉书于径山。
属大寂受连率路嗣恭
延居府治。
而授藏以衲袈裟。
使众请益。
僧问大寂。
离四句绝百非。
请师直指。
寂云。
汝去问取智藏。
僧问藏。
藏云。
汝去问取海兄。
僧问海。
海云。
我到者里却不会。
僧举似寂。
寂云。
藏头白海头黑。
藏住西堂后。
有俗士问。
天堂地狱是有否。
佛法僧宝是有否。
藏皆以有答之。
士云。
和尚错了也。
藏云。
汝曾见何等尊宿来。
士云曾见径山。
藏云。
径山向汝道什么。
士云。
道一切总无。
藏云汝有妻子否。
士云有。
藏云径山有妻否。
士云无。
藏云径山和尚道无则得。
士礼谢。
时相国齐公映。
亚相李公兼尚书李公翔中郎裴公通皆礼敬。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夏腊五十五。
建塔葬全身。
长庆初。
追谥大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5—811 【介绍】: 唐京兆三原人,字从众。
路嗣恭子。
以父荫为著作郎。
德宗贞元初,出为虔州刺史,凿赣石梗险以通舟道。
累迁宣歙池观察使。
李锜乱起,应发乡兵救湖、常二州,以故锜不能拔。
宪宗元和六年,以疾授左散骑常侍。
卒谥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5—811 字从众,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
路嗣恭之子。
以荫入仕,德宗贞元间历任虔州、温州、庐州刺史,入为职方郎中、佐盐铁使。
顺宗永贞元年(805)改刺常州。
是年末,改宣歙池观察使,进封襄阳郡王。
宪宗元和四年(809)以疾去职。
六年拜左散骑常侍。
旋卒。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
《韩昌黎集》卷二六有其神道碑。
全唐诗》存诗1首。
另《南雁荡山志》尚存《游南雁荡》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路恕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52—约821 【介绍】: 唐京兆三原人,字体仁。
路嗣恭子。
代宗大历八年,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从父讨岭南哥舒晃之叛。
德宗建中间,以军功授怀州刺史,时年方三十。
久之,转京兆少尹。
贞元十一年,为少府少监。
顺宗永贞元年,自道州刺史,拜邕管经略使。
宪宗元和三年,自右金吾卫大将军,拜鄜坊节度使。
七年,入为太子詹事。
九年,坐事贬吉州刺史。
迁太子宾客,以右散骑常侍致仕。
恕私第有佳林园,四十年间,文士名卿,多从之游。
贾明观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尝为万年县捕贼吏。
事刘希暹,恣为凶恶。
希暹、鱼朝恩既死,元载复受明观奸谋,潜容之,特奏令江西效力。
将出城,百姓数万怀砖石候之,市吏止之。
在洪州二年,为观察使路嗣恭所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