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恭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僧智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0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俗姓朱。幼出家于苏州虎丘寺。通习经论,时以为释门瑚琏。南朝陈时诸王颇钦礼之。后主至德二年,诏于太极殿讲《金光明经》。次年,归住苏州东山精舍。入隋,名臣杨素、苏威礼重之。文帝开皇十二年,诏为僧官,齐王杨暕驰书召之,以疾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族朱姓。
神气清远。
彰于襁褓。
出家住苏州之虎丘东山寺。
寺有胤法师。
道艺之元匠也。
聚依以学。
无怠分阴。
同郡顾希凭。
会稽谢峻岳。
复以辞林理窟相与发明。
故能于弱冠之年。
即事讲说。
尤慕庄严皭师成实。
而服膺焉。
咨质既久。
疑滞咸析。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
监赏人伦。
见而叹曰。
诚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
周新蔡王叔齐。
并加钦属。
至德二年。
诏于太极殿。
开金光明经。
天子躬御法筵。
臣僚咸在。
于时云兴瓶写。
莫不歆艳。
三年丁外忧。
归隐旧里。
弘导不废。
开皇十一年。
降玺书劳问。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公威。
躬造道场。
接足作礼。
进施予以效诚敬。
十二年。
诏置僧官。
以居平等之任。
郡将宗成刘公。
从受菩萨戒。
齐王暕作牧淮海。
贻书迎之。
不起。
大业五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终。
寿七十二。
即以其年之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弟子道恭等。
树碑旌行。
秘书虞世南文。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智聚。
姓朱氏。
住苏州虎丘东山寺。
神气清远彰于襁褓。
深厌笼樊乐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师。
胤道艺之重羽仪当世。
聚分阴无怠请益深旨。
有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
义府经肆。
东南之美。
并钦高德同揖清风。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举。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
才踰弱冠便弘讲说。
庄严㬭师。
新实一家鹰扬万代。
遂伏膺咨质百舍非远。
斐发既精疑滞咸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鉴赏人伦。
常叹嘉之。
以为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齐。
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极殿讲金光明。
天子亲临法席具僚咸在故能写此悬河振斯木铎。
亹亹奇韵超超入神。
或有捷径小道互持邪论。
莫不回车杜口改心易业。
人主叹赏称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忧。
泣血衔哀殆将毁灭。
因此言归旧里。
止于东山精舍。
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开皇十一年。
爰降敕书殷勤劳问。
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
普为众生宣扬正教。
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济群品。
钦承德业甚以嘉之。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并躬到道场接足顶礼。
咸舍净财资庄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
聚以雅道斯人。
直心应物。
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
时郡将宗成刘公。
夙仰高名常钦盛德。
及部临镇。
请为菩萨戒师。
齐王暕以帝子之贵作牧淮海。
乃降教书至山延曰。
弟子下车旧楚亟改炎凉。
逖听清规其来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历年所。
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独步江东何甚之美。
未获稽疑下筵餐承高义。
杼轴之劳载盈怀抱。
据虎之岫川途不遥。
翔鹭之涛风烟相接。
心愿振忍辱之衣。
赴翘勤之望。
乃固辞以疾。
事不获从。
引藉平台深加敬礼。
频遣使人请弘大教。
聚惟志违人世心逸江湖。
词翰恳恻固求东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资给所须将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还居山寺。
现疾浃旬。
而神用无爽。
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
容貌若存。
顶暖身柔皆如平日。
闻诸前记。
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惟聚性托夷远衿情闲澹。
等怀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丧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测。
美风姿善谈笑。
流连赏悟见者忘返。
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
讲大品涅槃法华等各二十遍。
单经适务者。
罕得记焉。
又居身清俭不在饰玩。
衣钵已外随用檀舍。
方丈之内虚室萧然。
几榻之间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
其所造丈八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
于寺供养。
并起涧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庄严。
弟子道恭
犹子道顺。
德惟上首。
业盛传灯。
敢树高碑用旌景行。
秘书虞世南为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622 【介绍】: 唐僧。娄县曲阜人,字圆朗。俗姓赵。少出家,师事法流水寺僧滔法师。陈亡,迁居马鞍山慧聚寺。工草隶,通图史,尤善篇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字圆朗。
姓赵氏。
其先徐州下邳人。
晋渡江。
徙娄县之曲阜。
性姿超邈。
小学之岁。
事流水寺滔法师出家。
服勤左右。
无怠寸阴。
未几。
负笈趋大庄严爝法师。
以理前业。
为留一纪。
未惬所怀。
逮金陵失守。
海宇混一。
自尔东归。
开弘大法。
久之徙居马鞍山慧聚寺。
而晦迹焉。
俄复出山。
利济群众。
既而江都发难。
天下土崩。
乃泛然无系。
而与道俱。
武德五年七月五日。
以疾终于天策城南。
武州刺史薛士通舍。
春秋六十有七。
是年十一月二十日。
途路夷静。
弟子法度等。
始克奉柩。
归于山中。
贞观四年二月十五日。
弟子慧满等。
设圆坟于西岭以葬。
惟周静研心性。
远谢识情。
提奖后昆。
崇尚先达。
兼善图史篇什。
篆隶草楷。
与兄宝爱。
并著名南北。
而事功之伟。
则周莫之让焉。
时有回向寺沙门道恭
为之赞文。
多不载。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智周。
字圆朗。
姓赵氏。
其先徐州下邳人。
有晋过江居于娄县之曲阜也。
然其神用超邈彰于青绮。
小学年中违亲许道。
师事法流水寺滔法师。
为力生也。
滔乃吴国冠冕。
释门梁栋。
周服勤左右分阴请业。
受具之后志在博闻。
时大庄严䂃法师者。
义府经笥道映雄伯。
负帙淹留专功一纪。
究尽端涯更同寒水。
自金陵失御。
安步东归。
本住伽蓝开弘四实。
学侣同萃言晤成群。
但久厌城傍早狎丘壑。
遂超然高举。
晦迹于马鞍山慧聚寺。
仁智斯合终焉不渝。
而止水致鉴问道弥结。
旧齿晚秀咸请出山济益道俗不拘小节。
乃又从之。
横经者溢坐。
杖气者泥首。
炎德既销僧徒莫聚。
乃翻飞旧谷。
又遭土崩瓜剖。
顺时违难泛然无系。
寂动斯亡。
武德五年七月五日遘疾。
终于大莱城南武州刺史薛仕通舍。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二十日。
贼退途静。
弟子法度等。
奉迎神柩归于本山。
当时人物凋疏茔隧未理。
以贞观四年二月十五日。
弟子慧满等。
于寺之西岭改设圆坟。
惟周风情闲澹识悟淹远。
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量包山海调逸烟霞。
得丧一心慈恻万类。
穷通不易其虑。
喜愠不形于色。
崇尚先达提奖后进。
道俗闻望咸取则焉。
加以笃爱虫篆尤工草隶。
傍观图史大善篇什。
与兄宝爱俱沐法流。
陈氏二方俱驰声绩。
讲成论小招提玄章涅槃大品等。
各十馀遍。
兼造殿阁。
门廊周匝壮丽当阳。
弥勒丈六夹纻并诸侍卫。
又晋司空何充所造七龛泥象。
年代绵远圣仪毁落。
乃迎还流水。
漆布丹青彫缋绮华。
允开信表法。
回向寺释道恭曰。
余以拥肿拳曲不中规绳。
而匠石辍斤忽垂顾眄。
赏激流连殆逾三纪。
披云对月。
赋曹陆之诗。
跂石班荆。
辩肇融之论。
故人安在。
仰孤帐而荒凉。
景行不追。
望长松而咽绝。
惧陵谷易迁竹素难久。
托徽猷于贞绀。
扬清尘于不朽。
其铭曰。
五荫城郭六贼丘陵。
胶固爱网萦回业绳。
雄猛调御慈悲勃兴。
危涂倏静秽海俄澄。
八树潜晖五师系轨。
纂此遗训克应开士。
皎洁戒珠波澜定水。
有道有德知足知止。
学总群经思深言外。
乐说河写餐风云会。
七众关揵四部襟带。
振纲颓网繄其是赖。
世途沦丧适化江湄。
去来任物隐显从时。
坏瓶何爱净土为期。
有生有灭何喜何悲。
窀关昔隧封兴旧陇。
春郊草平故山松拱。
林昏鸟思径深寒拥。
妙识归真玄坰虚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慧宣、僧宣。
唐初常州弘业寺僧。
高祖武德九年(626)撰《释道庆圹铭》。
太宗贞观五年(631)撰《释慧頵砖塔铭》。
二十二年与苏州僧道恭同奉召至洛阳。
卒年不详。
生平事迹散见《续高僧传》卷一四与卷一六、《广弘明集》卷三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
存诗5首、断句2,《全唐诗》分别收归法宣、慧宣名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754 【介绍】: 唐僧。
乌程人,字慧明。
俗姓傅。
九岁出家。
后至光州从岸律师受具足戒。
博览经论,尤精《涅槃经》。
曾从天台宗慧威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重修观法。
隐居左溪岩,世称“左溪尊者”。
有《法华经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玄朗字慧明。俗姓傅氏。东阳乌伤人。大士六世孙浦江。江夏太守拯公之后。九岁出家。如意元年敕度清泰寺。天宝十三年卒。年八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阳郡人。自江夏太守拯避地江左。遂占藉婺之乌伤。朗则梁大士翕之六世孙也。母葛氏梦。乘羊车行虚空中。寤有妊。逮产笑而不啼。甫九岁即出家。依师诵竺典。日能覆习七纸。如意元年。五月十九日。诏度配居清泰寺。弱冠依岸律师受具于光州。学贯毗尼。后于经论。无不研究。而尤善涅槃。稔闻天台宗旨之妙。乃诣东阳天宫寺。禀慧威师止观法门。遁迹左溪岩中。世因以为号。发愿期生兜率。尝于寺之殿壁。缋观音宾头卢像。偶焚香敛念。辄感五色神光。观者群拥。时有盲狗。每至则长嗥宛转于地。朗怜之为忏悔。仅旬浃狗双目竟明。 优游丘。壑。诲饬徒众。日不怠。疏衣粝食。四十馀年。无小变。且使弟子禀灵营构屋庐。缮治像设。复砖累二塔。而所居之规抚益。备。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以微疾终。春秋八十二。僧夏六十一。灵舆塔之岩中。其平生所著。法华经科文二卷。以付弟子道宾慧徒法源神邕守真。道遵道原清辨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玄朗。
字慧明。
姓傅氏。
其先浦阳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后。
曹魏世避地于江左。
则梁大士翕之六代孙。
遂为乌伤人也。
母葛氏初妊梦乘羊车飞空蹑虚。
而觉身重。
自兹已后荤血恶闻。
殆乎产蓐亦如初寐。
觉后心轻体安。
婴儿不啼唍尔而笑。
九岁出家。
师授其经日过七纸。
如意元年闰五月十九日敕度配清泰寺。
弱冠远寻光州岸律师受满足戒。
旋学律范。
又博览经论搜求异同。
尤切涅槃。
常恨古人虽有章疏。
判断未为平允。
往在会稽妙喜寺。
与印宗禅师商确秘要。
虽互相述许大旨未周。
闻天台一宗可以清众滞。
可以趣一理。
因诣东阳天宫寺慧威法师。
威禀承括州智威。
时传威是徐陵后身灌顶师之高足也。
朗亲附之不患贫苦。
达法华净名大论止观禅门等。
凡一宗之教迹研覈至精。
后依恭禅师重修观法。
博达儒书兼闲道宗。
无不该览。
虽通诸见独以止观以为入道之程。
作安心之域。
虽众圣继想而以观音悲智为事行良津。
游心十乘谛冥三观。
四悉利物六即体遍。
虽致心物表身厌人寰情捐旧庐志栖林壑。
唯十八种十二头陀。
隐左溪岩。
因以为号。
独坐一室。
三十馀秋。
麻纻为衣粝蔬充食。
有愿生兜率宫必资福事。
乃构殿壁。
缋观音宾头卢像。
乃焚香敛念。
便感五色神光。
道俗俱瞻叹未曾有。
此后或猿玃来而捧钵。
或飞鸟息以听经。
时有盲狗来至山门。
长嗥宛转于地。
朗悯之焚香精诚为狗忏悔。
不踰旬日双目豁明。
至开元十六年。
刺史王上客屈朗出山暂居城下。
朗辞疾仍归本居。
厥后诲人匪倦讲不待众。
一郁多罗四十馀年。
一尼师坛终身不易。
食无重味居必偏厦。
非因寻经典不然一烛。
非因觐圣容不行一步。
其细行修心盖徇律法之制。
遂得远域沙门邻境耆耋拥室填门。
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
其寺宇凋弊。
乃指授僧灵禀建其殿宇。
形像累二砖塔。
缋事不用牛胶。
悉调香汁。
天台之教鼎盛何莫由斯也。
一日顾谓门人曰。
吾众事云毕年旦暮焉。
以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终。
春秋八十有二。
僧夏六十一。
置塔于岩所。
生常撰法华经科文二卷。
付法弟子衢州龙丘寺道宾。
净安寺慧从。
越州法华寺法源神邕。
常州福业寺守真。
苏州报恩寺道遵。
明州大宝寺道原。
婺州开元寺清辩。
龆年慕道志意求师。
不踰三年思过半矣。
行其道者号左溪焉。
第其传法号五祖矣。
禹山沙门神迥著乎真赞矣。
系曰。
观其唐世已上求戒者。
得自选名德为师。
近代官度以引次排之。
立司存主之。
不由己也。
朗之求戒不其是乎。
如是师资相练恩义所生。
脱临事请为则喻同野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