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陆羽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裴修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与颜真卿、陆羽同时。
《三长物斋丛书》本《颜鲁公文集》卷一二《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诗后有黄本骥案语,谓修为前梁县尉,未详何据。
其名亦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
《全唐诗外编》补与颜真卿等联句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德清人,字声伯。弘治十五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正德初以忤刘瑾谪判六安,瑾诛复起,历山西提学佥事卒。博洽多闻,工诗、词、古文,留心风教。有《唐馀纪传》、《两山墨谈》、《山堂琐语》、《水南稿》、《渚山堂诗话》、《渚山堂词话》。
词学图录
陈霆(1479-1560) 字声伯,号水南。浙江德清人。工词,有苏辛遗范。所撰词话为明代词学重要文献。有《水南稿》、《渚山堂诗话》、《渚山堂词话》、《水南词》。
明诗纪事·丁签·卷九
霆字声伯,德清人。
弘治壬戌进士。
历刑科给事中,谪判六安州,历山西提学愈事。
有《水南稿》十九卷。
(《四库总目》:霆诗意境颇为萧洒,而才气坌涌;信笔而成,故往往不暇检点。
惟诗馀一体较工,其豪迈激越有苏、辛遗范。
末附诗话一卷,中间论词一条,谓明代骚人,多不务此,间有知者,十中之一二。
则其自负亦不浅矣。
《陈霆两山墨谈》: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馀,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
《玉堂联句》有云:「七碗风清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
纤芽出上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
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
何时一酌中冷水,重试君谟小凤团。
」观此则一时赏重可知矣。
予谪宦六安,见频岁春冻,茶产不能广,而中贵镇守者私徵倍于官贡,有司督责,头芽一斤至卖白金一两,山谷窭民有鬻产卖子以买充者。
故茶在六安始若利民,而今为民害,则甚。
汉武帝南巡,以衡山远阻不及登燎,即州南之霍山行礼,遂封为南岳。
山有汉时拜郊台、淩霄树,宦游其地者,每纵登览以快一时之观。
然而供给飞挽,山民告病久矣。
正德辛未,予召还秋曹,朝除以江右刘某者为守。
刘起家举人,临行请益,予赠之诗云:「踏槐曾作少年游』高入青冥一鹗秋。
匣剑久韬冲斗气,郡符新下梦刀州。
雨前纲茗春阳早,笏外南山爽气浮。
相送一言烦记取,大廷方简富民侯。
」)
维基
陈霆(约1477年—1550年),字声伯、震伯,号水南、两山,浙江德清县人。明朝官员,学者。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浙江乡试第六名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联捷壬戌科会试第一百二十名,三甲第九十五名进士。官刑科给事中。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书弹劾张瑜,被其同党刘瑾陷害入狱。刘瑾被诛后,复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回乡,隐居著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湖广蕲州人,字文长,一字宁野。
仿陆羽茶经》之例,著《茶约》。
分种法、审候、采撷、就制、收贮、水候、汤、器具、酾饮九则,后又附茶九难一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郡人。
玄宗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天宝十一载,因受王鉷案牵连,贬竟陵郡司马。
及与陆羽游,品茶评水,时以为佳话。
工诗,尤长五绝,颇存六朝吴歌遗韵。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号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天宝十一载(752),因受王鉷案牵连被贬为竟陵司马。
陆鸿渐交往,品茶评水,一时传为佳话。
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二。
国辅诗以五绝著称,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
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
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
”原集至宋代已佚。
今人万竞君有《崔国辅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存目3首。
唐诗汇评
崔国辅,生卒年不详,清河(今山东青州)人。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授山阴尉。
二十三年,应县令举,授许昌令。
开元末、天宝初,入为左补阙,迁起居舍人。
天宝十载前后为礼部员外郎、集贤直学士。
十一载,坐王供近亲,贬竟陵司马。
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三岁,交情至厚。
国辅工诗,长于乐府。
有《崔国辅集》,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今人万竟君有《崔国辅诗注》。
全唐文·卷四百二
国辅。青州人。应县令举。授抒昌令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天宝中。坐王鉷近亲。贬竟陵司马。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国辅诗,婉娈清楚,探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
唐诗归
谭云:此君诗少,却是妙手。读《行香》、《荷池》二诗,不分今人效崔国辅体,止以艳手待之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少陵献《三大礼赋》,上令集贤学士于休烈、崔国辅试之。诗人中最为先达,与颢并称艳手。司勋高浑,集贤韶秀,正复不同。“归来日尚早,更欲向芳洲。渡口水流急,回船不自由。”酷肖小女子不胜篙楫之态。“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描写邻女相见,一段温存旖旎,尤咄咄逼真。然是生于水乡书所见耳,汴中安有此风景?至如“不能春风里,吹却麝兰香”,“独有镜中人,由来自相许”,白矜自惜,真为深入个中三昧。戎旅诗亦相敌。独至七言古,则大不如司勋,华子鱼当办幅巾迎孙策也。
石洲诗话
齐梁遗音在唐初者,长篇则烦而易滥,短篇则婉而多风,如崔国辅五言小乐府是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专工五言小诗,自崔国辅始,篇篇有乐府遗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东解人,名谈,以字行。柳宗元族叔。有文名。萧颖士爱其才,以女妻之。与李端、张芬友善唱酬。仕为洪府户曹参军。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名淡(以避武宗讳,书作澹),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为柳宗元族人,与弟中行皆有文名(见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萧颖士爱其才,以女妻之(见《新唐书·文艺中·柳并传》)。曾授洪州户曹掾,不就。早亡。与李端为诗友。生平事迹散见《因话录》卷三、《唐诗纪事》卷三一、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卷七。《全唐诗》存诗13首。
唐诗汇评
柳中庸(?
-775),名淡,以字行。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郡望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
柳宗元族叔。
幼善属文,学通百氏,与兄并、弟中行均有文名。
受学于萧颖士,颖士爱其才,以女妻之。
中庸淡于名利,曾诏授洪府户曹,不就。
陆羽、皎然等交厚。
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作品评论

唐诗纪事
中庸,子厚之族,御史并之弟也。与弟中行,皆有文名,咸为官早死。
《大历诗略》
此公七绝,亦体源于乐府,微嫌笔头太重,无轩轩霞举意。而五言轻艳,殆不减梁、陈间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吴兴人。
俗姓谢,字清昼。
谢灵运十世孙。
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
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
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
一时名公,俱相友善。
登戒于灵隐。
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
贞元中卒。
有《诗式》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
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
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
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
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
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
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
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
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
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
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
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
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
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
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
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
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
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
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
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
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
吴兴长城人。
姓谢氏。
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
幼负异材。
不为世俗所羁绊。
遂削染。
登具于灵隐戒坛。
复依守真律师。
究毗尼学。
儒编老什。
靡弗臻其极。
尤工著述。
辞章俊丽。
吟咏尤造微赜。
与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
故时谚曰。
越之彻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霅之昼能清秀。
中年遍访禅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参扣。
贞元初。
居东溪草堂。
叹曰。
使虽有仲尼之博识。
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自挠性真。
岂若孤松片云。
蒲团相对。
无言而意得。
至静而神谐者哉。
于是作文谢遣笔砚。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会前御史中丞李洪。
自河北负谴。
再移守吴兴。
一见语合。
请益宗乘大略。
异日汎论及诗。
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
且言近日废置之故。
洪惊曰。
向尝读沈约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辍。
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旧居京之兴国寺。
军吏沈钊德清人。
暮乘马抵骆驼桥。
月色如练。
见数人盛衣冠立。
钊问其故。
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
脩斋召我耳。
长城赳卒钱沛。
泊舟吕山南。
见数百人。
持食负帛。
笑语而过。
问之则曰。
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
其制作。
则有号呶子十卷。
内典类聚四十卷。
儒释交游传。
外有韵海二十卷。
盖相国于公頔。
鲁公颜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
名昼。
姓谢氏。
长城人。
康乐侯十世孙也。
幼负异才性与道合。
初脱羁绊渐加削染。
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咏情性。
所谓造其微矣。
文章俊丽。
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
后博访名山。
法席罕不登听者。
然其兼攻并进。
子史经书各臻其极。
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
诸郡则邦伯所钦。
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兹。
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
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
故时谚曰。
之昼能清秀。
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
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
而自诲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扰我真性。
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
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
因顾笔砚曰。
我疲尔役尔困我愚。
数十年间。
了无所得。
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无心去亦无我。
将放汝各归本性。
使物自物不关于予。
岂不乐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
初相见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请益焉。
先问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诗式。
具陈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门人检出草本。
一览而叹曰。
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殊不及此。
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
梁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风。
予器而重之。
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
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
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
好为五杂徂篇。
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
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峦与道者游。
故终身无惰色。
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昼旧居州兴国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尝有军吏沈钊。
本德清人也。
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
月色皎如。
见数人盛饰衣冠。
钊怪问之。
如何到此。
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
在兹伺耳。
钊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长城赳胥钱沛。
行役泊舟吕山南。
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
问其故云。
赴然师斋来。
时颜鲁公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贞元年终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
天下荣之。
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
合律乎清壮。
亦一代伟才焉。
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
或簪组。
或布衣。
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
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
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
时贵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
同过旧院。
就影堂伤悼弥久。
遗题曰。
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
余亦当时及门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
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
姓元氏。
荆州人也。
父为襄阳判司。
素崇释氏。
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
早知割爱。
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
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
后至黄陂剪茅营舍。
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
琳终时年八十二。
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
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
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
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
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
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
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
《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
《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兴人,字季兰。女冠。工诗,刘长卿称为女中诗豪。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4 冶,一作裕。
字季兰,中唐女道士。
生于长江三峡一带,何州县不详,后长期寓居江浙。
专心翰墨,善弹琴,工格律,与当时诗人刘长卿、陆羽、皎然等有诗往还。
德宗建中间于长安陷朱泚之乱,上朱泚诗中有不敬朝廷语,德宗于贞元元年(784)平朱泚乱回长安后下令扑杀。
事迹散见《中兴间气集》卷下、《奉天录》卷一。
其诗以五言擅场,唐高仲武评曰:“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
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馀。
”(《中兴间气集》卷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其集1卷。
后世有以与薛涛诗合刻为2卷者。
全唐诗》存诗19首。
唐诗汇评
李冶(?
—784),一作李裕,字季兰,以字行。
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幼聪慧,六岁能诗,善弹琴,出家为女道士。
曾应诏赴阙,留宫中月馀,放还。
大历中在湖州,与诗僧皎然及刘长卿、陆羽等唱和,又与阎伯均最善,人目为“风情女子”。
朱泚据长安反,季兰曾上诗朱泚,故后为德宗命人扑杀。
有《李季兰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雌,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馀。不以迟暮,亦一俊妪。
唐诗纪事
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
唐才子传
(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
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时往来剡中,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
皎然尝有诗云:“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其谑浪至此。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闺阁之诗,不能与士大夫争胜,以其学力终浅也。独李冶“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比同时所称刘长卿“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钱起“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郎士元“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韩翃“潮声当昼起,山翠近南深”、皇甫冉“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于良史“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等句,殆皆有过无不及。《中兴》高步,若准周才之例,吾必以作者与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5—785 【介绍】: 唐僧。长沙人,字藏真。俗姓钱。以善狂草出名。尝于故里广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所居曰“绿天庵”。嗜酒,兴到运笔,飞动圆转,变化多端而法度具备。晚年趋于平淡。其弃笔堆积,埋山下曰笔冢。前人评其狂草承张旭而有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有《自叙》、《苦笋》等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 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今属湖南)人。
幼出家为僧。
喜草书。
家贫无纸,乃广种芭蕉,以其叶练字,书艺大进。
肃宗时,为吏部尚陟所赏。
代宗大历初。
曾至广州谒岭南节度使徐浩。
后又入京,求见当时名公,以求进益。
颜真卿、张渭、戴叔伦、钱起等,皆作诗文称赏其草书。
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以后。
全唐文》卷四三三有陆羽撰《僧怀素传》,《宣和书谱》卷一九亦有传,事迹另参见《唐才子传》卷三及其传世诸帖。
其草书今存10余帖,笔势圆转飞扬,狂纵放逸,与张旭齐名,世有“颠张狂素”之目。
全唐诗》存诗2首,然小传则误为法名相同之唐初律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8—1684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泰州人,字宾贤,号野人。独喜吟诗。家甚贫,虽丰岁常乏食。又睹明清易代江淮生灵涂炭之惨,与当地灶户受盐商剥削之苦及河患、军运等害,见闻亦切。其所作诗字字皆血泪,可称诗史。有《陋轩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六
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人。有《陋轩诗》。
清诗别裁集
字宾贤,更字野人,江南泰州布衣。著有《陋轩诗》。○野人居泰州之安丰盐场,濒于海,刻苦成诗,人无知者。自周栎园侍郎盛称其诗,人争重之,由是陋轩之名与诸名家相埒。○渔洋诗以学问胜,运用典实而胸有炉冶,故多多益善,而不见痕迹。陋轩诗以性情胜,不须典实,而胸无渣滓,故语语真朴,而越见空灵。然终以无名位人,予持此论,而众人不以为然。然其诗具在,试平心易气读之,近人中有此孤怀高寄者否?
陋轩诗·周亮工序
余己丑过广陵,与汪子舟次交,舟次每以制举业相质,时年甚少,未尝见其为诗也。越十三年,予复至广陵,见舟次诗,而诗又甚工,余惊询之。舟次曰:「东淘有吴宾贤者,善为诗,余与之游,同学诗,愧不逮也。」后每见辄言宾贤、宾贤不置,若惟恐余不知有宾贤者。且曰:「宾贤每把先生诗,勿勿不自禁,泪辄涔涔下。每札至,辄询得先生新诗不?闻先生寄余诗,则急录之去。闻先生近帙至,则仓皇大索,若追余逋负者。先生狱事急,则向予曰:『安得云中舒金色臂,援周先生使不死,再见其三数诗。』先生固不屑与人同调,而又时发虞仲翔之叹。以予论,若宾贤者,可谓先生同调,亦不可谓不知先生者矣。」因出其手录《陋轩诗》一帙示予,余读之,心怦怦动。已又见其寄舟次札子,有「夕阳残照,于时宁几」之语,则不禁悽心欲绝。谓宾贤常恐不及见余,余倖返;今乃有不及见宾贤之感矣。急赋一诗寄之。及退而语广陵人,则绝不知有宾贤者。钟山龚野遗曰:「吴宾贤家东淘,东淘产盐,人拥高赀,家不蓄书,间有书,辄以覆瓿,或以拭牢盆。宾贤居陋轩,环堵不蔽,自号野人。野人每晨起,翻书枯坐,少顷起立徐步,操不律疾书,已复细吟;或大声诵,诵已复书。或竟日苦思,数含毫不下。又善病咯血,血竭髯枯,体仅仅骨立,终亦不废,如是者终年岁。里人相与笑之曰:『若何为者?若不煮素而固食淡。』数指目以为怪物,野人终不之顾。东淘盖旧有分司使者署,一使者至,询此间有能文士否?属胥对曰:『某不识能文士何等也?见有手一编向之絮语,忽作数十字,欣欣自以为得意,或者其是乎?』使者则急请之见。数请数辟去;辟之不得,强与之见;见则大悦,以为真能文之士;士固无出其右者。东淘人群异之,以为是淡食者固可与长吏揖耶!自是望野人若不及,渐有过其庐者,野人终闭户不与之接。」嗟乎!宾贤如是,即不旦夕死,其终死于陋轩必矣!因汇其前后之作,刻为《陋轩诗》。余门人升州吴介兹曰:「读野人诗,想见此老彳亍海滨,空墙落日,攒眉索句,路人作鬼声唧唧揶揄时。昔宋登春见谢榛诗,叹曰:『何乃津津谀贵丐活?』展宾贤诗竟卷,如入冰雪窖中,使人冷畏。」嗟乎!介兹数言,可序野人诗矣。舟次名楫,宾贤名嘉纪。舟次别有集。宾贤是集行世,会有知之者。独分司其地者,能物色野人,当非俗吏,而忘询其姓氏,惜哉!康熙元年,岁次壬寅,阳月,栎下同学周亮工题于赖古堂。(《陋轩诗》电子本录入:顾青翎)
陋轩诗·王士禛序
癸卯孟春,周栎园司农将之青州,过扬州,遗予《陋轩诗》一卷,盖海陵吴君嘉纪之作也。披读一过,古澹高寒,有声出金石之乐,殆郊、岛者流。近世之号为诗人者众矣,掇拾汉、魏,挦扯六朝,以献酬标榜为名高,以类函韵藻为生活,此道膻秽榛莽久矣!如君白首藜藿,戢影穷海之滨,作为诗歌,托寄萧远,若不知有门以外事者,非夫乐天知命,乌能至此?余在扬三年,而不知海陵有吴君,今乃从司农得读其诗,余愧矣愧矣!
陋轩诗·汪楫序
余知野人自己亥九月始。己亥江上震惊,扬人倾城走。余时移家艾陵,念虚中在东亭,趣棹视之。至则虚中手近诗一帙纳余前,俾余读。余交虚中三年,未闻虚中一言诗,忽累累成帙,心异之。顾其诗已丹黄遍,下数行,诧惊,向虚中曰:「阅诗者谁耶?余不子异,异阅诗者。」虚中矍然良久曰:「嗟乎,野人今遇知己矣!野人者,东淘处士吴嘉纪也。」余生平未尝一见野人诗,闻虚中言,殊色动。虚中复言:「野人性严冷,穷饿自甘,不与得意人往还;所为诗古瘦苍峻,如其性情。东淘距此地仅三十里,岁不一二至,野人固不易见;即见野人,野人亦不易合也。」余默然久之。诘旦,野人忽至,两人相见欢甚,各为诗,诗成,呼酒共醉,酒尽,复为诗,如是者三日夜,留连低徊,不忍别去。余私念往与虚中言,虚中殆私野人,野人殊易合也。野人夙有肺疾,恒不自惜,喜苦吟;近数年来疾且甚,悔之,禁不得多作,然一诗成,必百里寄余,反复更订,无虑数四。余尝以小舠迎野人,野人辄为余来,抵掌论心,浃旬累月,视东亭又将过之。然当熟客登筵,颓然自废,野人率落落无一可。辄忆虚中言,虚中不予欺也。辛丑岁,周栎园先生在广陵,见野人诗,推为近代第一。复闻野人病,心心虑之,恐遂不及见野人,属余为书招之,赠一诗附与俱往。余逆野人不肯为先生来,以先生情至,谊无容辞。且属藁慰先生曰:「野人性固严冷不易合,然见先生诗,或当忻然来。」书达,野人竟来。盖野人名不出户,而先生诗走四方。野人与余共论诸家诗,时先生方逮系大廷,野人于时已切切望先生事白,得时见先生近潇。固不意先生南还,亦为野人悲惜如此也。先生既得见野人,虑野人死益切,语余曰:「古之工为诗文者多矣!人情忽近喜远,其人不死,则著作不传。野人之人、之遇、之诗,皆可必其传;□病又□几于死。且以野人诗,亦必待其死而后传,吾与子与不知野人者等耳!子其图之。」余唯唯。因即邮筒所寄寸牍片纸汇次之,得百首,应先生命。先生欲及野人之生,令天下知野人,百诗何能尽,然剞劂非野人志,百诗而传,可以谢先生,亦可以谢野人已!集成弁以言,盖以见野人不易知;知野人者,初亦非偶然也。
陋轩诗·孙枝蔚序
泰州之安礼场,海滨斥卤之乡也。明正德间,有布衣曰王艮,号心斋,以理学闻。不百年,有布衣曰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以工诗闻。自两贤相继出,而四方谭安丰场人物者,皆啧啧心斋、宾贤不置。心斋能为严苦峭厉之行;而宾贤忧深思远,所为诗,多不自知其哀且怨者,似与颜子之箪瓢陋巷,曾晰之沂水舞零,旨趣殊焉。余不获及见心斋,犹幸得交宾贤,垂三十年,习知其为人,盖醇厚而狷介者。狷介则知耻,醇厚则善自责,善自责则恕于人。其怨也,悲于人有所不平之谓也;其哀也,不过自鸣其所遇之穷。且以为诗不出于诚意,则不足传也,故其体如此。今有斥人者曰:「汝不诚。」则受者必艴然怒。而诗之不诚,则往往强自托于佩玉鸣珂以为文,不必标枝野鹿以为质也。然乎?否乎?此其非是亦最易别白者矣!然予每三复其诗,又未尝不深有慨于古法之久亡也。自乡举里选废,而《简兮》《考槃》之诗作矣;自井田废,而《大田》《南山》之诗作矣。贤如宾贤,而穷如此,吾不独为宾贤悲也。后世有位君子,有读宾贤之诗如吾之悲者,愿无如吾之徒悲,而慨然以举行周礼为任,庶几怨调罕闻;而宾贤之诗,有益于人之国家不既多乎?或曰:「宾贤今之处士,独无意于学颜、仓与?」曰:命不同也。颜、曾非穷人也。夫既得圣人而为之师,且其家庭亦必有可乐者;颜渊死于颜路之前,而曾晰父子间事,孟子略载之。忧于国而乐于家,穷于出而通于处,宾贤都未有此也,而何疑于其哀且怨乎?嗟乎!宾贤之哀怨,乃其诗之诚也。心斋践履笃实,其学一本于诚,使宾贤得与生同时,则亦心斋之徒矣,岂独以其诗鸣哉!
陋轩诗·计东序
今天下何处士之多也?以余所见,今富贵利达者之家,其坐客多世俗所称处士者焉。彼富贵利达者,视其家食用玩好之物无不具,独不能具其文章,通知古今载籍之语。乃挟其势与利,思钩致贫贱失志、稍知诗与文、又自骄语为高士者,以充其玩好之一物;而彼骄语为高士者,欲以其诗与文汲汲然求知于人,不幸贫贱,失志益甚,遂俛首甘心,充为富贵利达者之玩好而不辞。余观古处士,未常不受知于富贵之人,特其终身所受知者,一人而已,名且大显于天下。古富贵之人,于天下之士,固无所不好,然诚得士之报,使天下后世,信其心之诚;然好士者,亦不过一二士,未若今天下两者相遇多而相得者不益彰也。以毛公、薛公之隐于博徒卖浆也,知从之游者独信陵君耳!同时平原君亦好士,未常知毛公、薛公在其国中也。以北郭骚之贤,几不受知于晏子;既知之,又几失之。盖贤者之难知,而又不肯屑屑求知于人若此。以予观我友泰州吴子野人之诗,与其所以立身持己者,可谓不愧古处士;而当世之大公卿好士者之众,能深知其诗与其立身持己不愧处士,笃好之表彰之如不克者,惟栎园周先生一人。即阮亭且云:「我官扬州三年,未知海陵有吴子,今乃从周司农公知之。」予益以叹吴子之为处士,非予所见为多者之处士也。周先生之知处士,果有异于世之所为好士者也。两人者,皆远矣,皆不可及矣!予故乐得而叙之。康熙戊申首夏,吴下同学弟计东,书于广陵玉笑亭。
陋轩诗·吴周祚序
海陵吴野人,积学三十馀年,著为诗歌古文辞,凡若干卷。然櫜锋埋照,不屑以才炫,世亦无有知者。栎园周先生始奇之,为梓其诗行世。而后野人之名,不胫而驰于大江南北。吾友汪子芾斯复裒其全集,录诗近四百篇,续梓以传。刻成,而余重有感矣!野人家东淘,为濒海斥卤鱼盐沮泽之乡,贾侩杂居,习尚凌竞,其于诗文笔墨之事,固非所论。而野人以一鹤孤鶱,翛然云表,不干名,又耻藉时流延誉。居仅荜门蒿径,旁有野水虚明,荻芦森错。日惟键户一编,吟啸自若,虽瓶罄履决不复问。故其为诗,冰霜高洁,刻露清秀,不得指为何代何体,要自成其为野人之诗而已。然吾闻其生平,天性孝友,与人交,严冷难合;至缓急患难,则不以生死久暂异。其于新安程琳、同里王衷丹两事为尤著。且其乡有王汝止先生者,曾受学馀姚,以躬行实践、力排矫饰为事。若野人之气专容寂,笃行潜修,其闻道而后兴者欤?予故因诗并述其人之梗概若此,使读其诗者,遂以求其人,而知野人之不仅以诗足尚也。屏山宗同学弟周祚拜书。
陋轩诗·汪懋麟序
唐书》之传隐逸也,才二十有二人,中间或隐或仕略相半,而为道士之学者数人焉。
史臣谓隐之槩有三,而其所述皆下槩也。
噫!
何真隐之难也!
上焉者,身藏而德不晦,万乘之贵,寻轨而委聘;次则挈治世之具,弗得伸,或持峭行,汎然爵禄,使人君常有所慕企;末焉者,资槁薄,乐山林,内审其材,终无当于取舍,故遁迹不返,使人高其风而不敢訾。
史臣之论率如是。
以余观其论列诸人,若朱桃椎、田游岩、李元恺、卢鸿、陆羽之徒,其于泉石烟霞,洵膏肓痼疾矣。
若王绩、吴筠、贺季真、秦系、张志和、陆龟蒙诸子,文词卓越,以诗歌相雄长,诙谐放荡,浮沉荣遇之间,当时慕之,后世传之;身虽隐而名益彰,岂寂寂无所表见者比哉!
扬之泰州,有吴先生者,名嘉纪,字野人,隐居东淘,名所居曰陋轩。
与世罕接,家最贫,虽礼年常乏食,以歌诗自娱乐。
独与余兄舟次善,尝窃诵其诗于周栎园司农,为刊其初稿。
继家芾斯分司东淘,慕其贤,为再刊其集。
于是江南北家有其诗,渐达于京师。
济南阮亭王公,尤时时口其诗不置。
先生之名,虽欲俱隐不得矣!
余获交先生久,间入城,必过余家,故得尽览其作。
大抵四五言古诗,原本陶潜、王粲、刘桢、阮籍、陈子昂、杜甫之间;七言古诗浑融少陵,出入王建、张籍;五七言近体,幽峭冷逸,有王、孟、钱、刘诸家之致,自脱拘束。
至所为今乐府诸篇,即事写情,变化汉、魏,痛郁朴远,自为一家之言,必传于后何疑欤?
先生之诗日益多,不自收拾,其友方子于云,裒其前后诗,重刊精好,吾党义之。
询其人,孝而乐善,又左右于先生,贤矣!
先生以其所刊首示余,且属为论次。
余何足为先生序,顾不鄙弃而必见属者,或以余之知之也!
噫!
余之所以知先生者,独诗云尔哉!
大都号为隐逸者,多违乎时,不得已而托焉者耳。
苟有知而举之者,即攘臂而起,肩相摩于道,求如桃椎诸人,尘芥徵辟,走林草以自匿者几人乎?
若先生名虽闻于时,身处海滨,自甘穷寂,不肯托迹于终南、嵩少,为钓名窃禄之计,爱其诗而愿见其人者,至想像不可得此,其品槩何等也!
先生生平无所好,惟酷嗜茶,有鸿渐、鲁望之遗风焉。
他时有传逸民者,当与并列云。
时康熙十八年己未,六月望日,郡同学弟汪懋麟拜撰于百尺梧桐阁。
陋轩诗·陆廷抡序
数十年来,扬郡之大害有三:曰盐筴,曰军输,曰河患;读《陋轩集》,则淮、海之夫妇男女,辛苦垫隘,疲于奔命,不遑启处之状,虽百世而下,瞭然在目。甚矣吴子之以诗为史也!虽少陵赋《兵车》,次山咏《舂陵》,何以过?使其得志,出厥怀抱,裨益军国民生不浅,奈何托之空言也!然而吴子蒿目怆心、孤吟而永叹者,尚不止此。予自申、酉杜门垂廿载,不知户外事,独时时耳吴子名。辛亥,馆海陵,以为必识吴子,越十年,不识如故。今年癸亥夏四月,始定交于馆舍。予见吴子,大喜;吴子见予,亦大喜;为张宴置酒相乐也;已而相泣。呜呼!予当初闭户时犹壮盛,即吴子亦未艾;乃今吴子近七十,予亦去耆无几,吾两人者皆老矣,而始得一遇;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不可重为太息哉!吴子诗自三事而外,怀亲忆友,指事类情,多缠绵沉痛;而于高岸深谷,细柳新蒲之感尤甚。予读之往往不及终卷而罢。而吴子酒半出袖中诗属为序,予亦何能究其言、悉其旨乎?少陵云:「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而《陋轩集》中,亦有「往事不得忘,痛饮求模糊」之句。然则予之不尽言也,亦犹少陵之不忍问也,又若吴子之百觚千爵以祈模糊也。悲夫!
陋轩诗·重订陋轩诗后序
东淘去吾州百有二十里,地滨海,瀰望沙黄苇白,无复山川灵秀之气,顾硕儒畸士,往往间生其中。在前则心斋王先生以理学名,后此则宾贤吴先生以诗学名。今所传《陋轩诗》,海内操觚家但解吟风弄月,虑无不知有泰州吴野人名字者。诗初刻于栎园周司农,继刻于分司汪芾斯,为数不满四百篇。今本较旧刻加多逾倍,盖先生故人方于云又从而裒录之者也。历岁既久,版更易数主,渐次脱落。璨不忍里中先辈其幸而仅存者祗此一编,不幸其子孙不能世守流传,将遂听其波荡转徙,日渐澌灭,以至于尽也。乃因购得坊肆见行版,更取家藏旧本,逐一雠对,补其残阙,并字句有漫漶不可识者,亦一并刊正以行。夫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王、吴两先生负百世盛名,人代未久,后嗣乃不免颠连困踣,所忧有不止穷饿无聊为足馁若敖之鬼而已者,其亦志士之所同嘅也夫!乾隆乙酉初夏,邑后学倥侗陈璨识。
陋轩诗·王相跋
野人先生《陋轩诗》,零章断句,传诵已久,每令人悠然神往,而原板荡佚无存。余辑是编,遂录全稿,不遗一章。近见泰州缪君重刊本,然先生诗固人所争睹,广其流传,亦人所共愿也。惜庵王相识。
陋轩诗·尤璋选吴野人先生诗集序
国初人甚喜谈诗,自公卿大夫士而下逮氓庶旁流,多争自琢磨,附于风雅。其在上者,如合肥、娄东、大梁之属,难更仆数,而要皆有其集盛传于世。惟穷悴隐居,以诗自命,而莫附青云,名随湮没,绝可惜也。往时名人,亦有选本,附载数人,卒成挂漏。其真能直逼古人者,不少概见,即其书亦未历久而废弃无存矣。当时以处士有集行世者,凡数人,吾郡吴嘉纪野人与焉。野人初处海滨,无意于世,遭汪悔斋先生于场下,乃奇而称之;归与蛟门、豹人、孝威诸公为之扬誉,遂甚为郡城夙老所许;而诸商好文者,争延致之。今所刻《陋轩集》,皆其力也。野人诗未为极至,然亦自具性情,不寄他人篱壁,传之后配,固当有数十首可存不废者,乃其名竟得悔斋以传。其视老死乡而生平含毫苦吟,祗成荣花飘风、好音过耳者,顾不甚幸也哉!吾宗人崆峒先生名敏,高邮州学生,不及贡而殁。同邑丁子先先生,名元甲,府学生,当贡而适遇停贡八年,亦不及复而殆。其子震三、施敬,与予交善。三人诗绝佳,高出野人数倍,皆以穷悴不传,到今几无有知其人者。士不幸终困胶庠,并一二诗之传后,尚有数阨焉,不深可痛乎!呜呼!野人其真厚幸也已。
陋轩诗·陋轩诗四刻
陋轩诗》,以周栎园司农所刻为最初本。康熙改元,司农来扬州,因汪舟次知野人,为序其诗,梓而行之,名曰《陋轩诗》,司农所命也。同时作序者,有计甫草、王阮亭。阮亭时官扬州推官,(顺治十七年任。)因司农知野人,雪夜被酒,为作诗序,翼明,走急足寄陋轩,当在是时。康熙六年,钱塘汪芾斯分司东淘,雅重先生,为裒其全集,得诗四百首,续梓以行。吴周祚序言之甚详。汪公当自有序,惜不传。厥后方于云(鸿逵)合先生前后诗,重付剞劂,汪蛟门序,称其刊刻精好。今世所传《陋轩诗》原刻,即方本。余家藏二部,一为先君子所遗,今归家仲。余所藏,乃妻大父仲松岚先生圈评本,内子巾箱中物也。周、汪两刻,余未见。其最后者,嘉庆时,栟茶场缪竹痴所刊,刻手远逊于前。且原诗六卷,离为十二,失其旧矣。然其表章前哲之功,正不可没。此《陋轩诗》四刻之原委也。顷选先生诗入《海陵诗徵》,为国朝诗人之冠,特诠次其说。(夏荃)
陋轩诗·陋轩未刻诗
吴野人先生《陋轩诗》,自栟茶缪君竹痴重刊后,稍知先生者,几家置一编矣。然先生诗实不止此。东淘施丈井亭,藏《陋轩未刻诗》二册,一为孙豹人手订,一为陋叟自钞。乾隆戊子,宫丈节溪游东淘,于井亭处见之,携钞本归,丈有《读陋轩未刻遗稿》五言古,及《陋轩续集小引》,称其手书楷字,笔法古拙可宝。宫丈文孙枚波,与余为僚婿,取此本赠余。前二十三叶先生自钞,体兼隶楷,古趣盎然;即此寥寥数十叶,而先生之精神面目,几于活现纸上,古物可贵如此。后五十叶,他人书;计诗三百六十馀首,其已见《陋轩诗》刻者,约十之一,馀诗多可传。宫丈曾三选,得诗百七首,拟另录附《陋轩诗》刻后。顷余取全帙,详加遴选,得诗百二十馀首,与宫丈选小异。窃谓钞不如刻,拟取所选另刻单行本,名曰《陋轩诗补遗》,与全集相辅而行。(夏荃)
陋轩诗·刘文淇续序
吾友夏君退庵,既购得缪氏所刻《陋轩诗》集板,又获陋轩未刻诗册,辑为两卷,刻成未及印行,遽归道山。哲嗣子猷以集见示,并乞为之序。余谓野人先生诗,前人序之已详,复何俟鄙人赞说。而续刻始末,则固不可不序也。先是东淘施君井亭藏陋轩未刻诗二册,一为孙豹人手订,一为陋轩自钞。乾隆戊子,宫君节溪游东淘,于井亭处见之,携归。其孙文波为退庵僚婿,取以相赠。计诗三百六十馀首,其已见《陋轩诗》刻者,约十之一,馀皆世所未见;又得周栎园、孙豹人序两篇,亦前集所未有。退庵详加遴选,得诗百二十馀首,分为上下卷,以付诸梓,将与初集并行。此事详晓所著笔记中。退庵所得诗册,余未之见。然观初集,犹间有酬应之篇,而续集则皆陶写性灵之作,以是叹退庵抉择之精也。余犹忆辛丑闰三月间,退庵自郡城归,舟已将发,过禅智寺,于坏壁石刻中,录得先生二绝句云:「长公诗句在香台,六百馀年没草莱。片石不愁零落久,琅琊居士会寻来。」「拭尽寒烟旧藓痕,新题陈迹共相存。老僧漫说因缘事,绿草春风满寺门。」此诗盖为渔洋先生获东坡石刻而作,初集、续集皆未载。退庵得之狂喜,遍以告诸同人。情景宛然在目,因并记之,以见其搜辑之勤如此。退庵博雅多才,著作甚富,所辑海陵文徵、诗徵,尤有关乡邦文献。倘有好事者取以付梓,庶不负退庵辛苦缀辑之意也。
陋轩诗·夏嘉谷跋
吴野人先生《陋轩诗》,以周栎园司农所刻为最初本。康熙前壬寅,司农来扬州,因汪舟次知野人,为序其诗,梓而行之,名曰陋轩,司农所命也。同时作序者,有计甫草、王阮亭两公。阮亭时官扬州推官,因司农知野人,雪夜被酒,为作诗序,翼明,走急足寄陋轩,当在是时。今集中并无王序,即《带经堂集》亦未编入,殊不可解。康熙丁未,钱塘汪芾斯分转东淘,雅重先生,为裒全集,得诗四百首,续梓以行。吴周祚序言之甚详。厥后方于云(鸿逵)合先生前后诗重付梓人。汪蛟门序称其刊刻精好,此语信然。余家藏《陋轩诗》,为先君子所遗,乃方刻也,近亦罕有。汪、周二刻都未及见。嘉庆时,栟茶缪竹痴(中)复为剞劂,刻工较逊于前;且原诗六卷分为十二,失其旧矣。然其表彰前人之功,自不可没,此《陋轩诗》四刻之原委也。道光辛卯,缪板归富安徐氏,顷又展转出售,余即购回,但字多漫漶,重加校订,阙者补之,讹者正之,阅五月而蒇事,因诠次其说于简末。乡后学夏嘉谷谨识。
陋轩诗·重刻吴野人先生陋轩诗序
曩者读新建王文成公集,于泰州得识一王心斋先生,盐丁中之麟凤也。不百年而吴野人先生又继之起焉,亦泰州盐丁也。抱道食贫,超然云表,人仰之如青天立鹤,高不可攀。胸有所触,辄随意吟咏,调不师古,亦不法今,寂寂焉独弹无弦之琴,以自适其性情而已。茅屋一椽,不蔽风雨,晏如也。殁后遗有《陋轩诗》稿,自存者半,散存于各亲友者亦半。大都抒写其忠孝节义之怀,借以箴世,与才士骚人之作异焉。一时贤士大夫先后为之搜辑刻行,仅成七册,脍炙人口久矣。兵燹后版灰烬,原诗罕有存者,后之人咸以不及诵读为憾。岁民国八年己未,吾友杨绳武茂才,偶于荒肆中购得之,珍如拱璧,集友复加校雠,亟谋重梓印行,发幽光而著潜德,诚古君子之用心也。携诗示余,属为序,辅深愧不文,辞不获已。诵其诗缠绵悱恻,言浅而意深,可以示惩,可以示劝,《三百篇》温柔敦厚之旨,先生其独有会心乎!自号野人,孔子从先进之意也,野人而更进乎君子者也。名其诗曰《陋轩》,颜子乐箪瓢之意也,愈陋而愈贤者也。于戏!若两先生者,均以极贫之盐丁,而一念自克,遂能奋起庸俗之中,上与孔子为徒。王子能传孔子之道者也,吴子能传孔子之诗者也。殊涂同归,后先一辙。谓野人先生之诗为诗者可也,谓野人先生之诗即心斋先生之道,亦无不可也。吾读吴野人之诗,吾益叹《三百篇》之有功于世道人心为匪浅也,宜乎吾友杨君之亟谋梓行也。民国九年,夏历庚申三月,禹县方硕甫撰于扬州。
陋轩诗·重刻陋轩集跋
陋轩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陋轩诗》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吴嘉纪撰。嘉纪字野人,泰州人。泰州多以煮海为业,嘉纪独食贫吟咏,屏处东淘,自铭所居曰陋轩,因以名集。其诗颇为王士禛所称。后刊板散佚,此本乃其友人方于云裒集重刻者也。其诗风骨颇遒,运思亦复劖刻,而生于阴季,遭逢荒乱,不免多怨咽之音。
陋轩诗·邓之诚桑园读书记
吴野人《陋轩诗》六卷,信芳阁活字本,为《清初十家诗钞》之七。据康熙十八年汪懋麟序,野人诗初集,为周栎园所刻。汪芾斯分司东淘,为再刊其集。方于云复裒其前后诗刊之,懋麟所序即此本也。计东序初集之刊,在康熙戊申,先于于云凡十二年。吴周祚序于云所刊,(案,「于云」当为「注芾斯」之误。)共四百馀首。今六卷本,盖野人没后,其友程岫所刊者,后于于云凡五年。陆廷抡《江村诗序》:「甲子秋客广陵,再过云家,则野人已前死数月,遗稿多放失未梓,云家悉捃拾排缵,付其友汪悔斋太史发梓,为《陋轩集》六卷。」凡一千十二首。甲子为康熙二十三年。《江村诗》者,岫所撰。云家,岫之字。信芳既复刻,又称泰州缪氏有重刊本。盖缪中(竹痴)刻《陋轩集》,依汪刻强分十二卷,时在嘉庆甲戌。刻成未印行,后其族弟锦,为之补板行世,则道光庚寅矣。缪刻集板,后归夏退庵。退庵又得东淘施井亭藏陋轩未刻诗二卷,三百六十馀首,选出百二十馀首,编为续集,分上下二卷,附刻集后,刘文淇为之序。然则野人之诗,先后凡七刻矣。读野人诗,如沁寒泉,如沃冰雪,如饮甘露,如触幽香。然肝肠甚热,急人之饥,过己之饥;急人之溺,过己之溺。是真有情,不能从形迹求也。程岫《江村诗》二卷,袁承福《啸竹诗钞》八卷,皆号高逸,能衍野人之绪馀。野人名嘉纪,字宾贤,泰州东淘人。
陋轩诗·陋轩江村集合刻八卷
陋轩字宾贤,号野人,明遗老。气节文章,当时无辈。遗书前清已数刻板,风行海内。凡忌讳之诗,多数删去。今得清初钞本,与诸刻本迥异,予略加笺注,并撰年谱一卷附后。又将所藏墨迹,摄影刻铜印附。《江村集》,程岫撰。岫字云家,亦明遗老,与野人为莫逆交。野人诗则传播海内,云家诗则湮没无闻。予心醉其诗,多方搜求,始得钞本二卷。卷首有兴化遗老陆廷抡序,谓其诗「真至古朴,刮尽浮靡,置《陋轩集》中不能辨。」足徵云家诗实与陋轩相伯仲也。并将《野人云家蒹葭并立图》遗像,及诸名人题跋,摄影铸铜,印之卷颠,此集诚稀世之宝也。(袁承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广陵人,俗姓吴。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
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9岁出家,13岁削发。
从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
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
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
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
事迹见《毗陵集》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传》卷一五。
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及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曾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
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
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唐诗汇评
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九岁出家,十三削发。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与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有《灵一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广陵吴氏。
九岁即薙落。
弱冠受具。
遂习毗尼有成效。
家本货殖。
诸昆弟以侈靡相尚。
一独纳衣锡杖自若。
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
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以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及馀杭之宜丰寺。
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
天台道土潘志清。
襄阳朱放。
南阳张继。
安定皇甫曾。
范阳张南史。
吴郡陆迅。
东海徐嶷。
景陵陆鸿渐
皆引分愿交。
扣襟尚友。
其所尤善者。
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
诚同门之三益。
住世之四衣矣。
然工辞章。
乐吟咏。
既著法性论。
或遇良辰胜境。
必掇笔申楮。
以遣兴趣。
好事者录之。
名间气集。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示灭于杭州之龙兴寺。
寿三十五。
弟子以遗命。
行阇维法。
树浮图。
以表其地。
左卫兵参军李纾。
嘉兴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
相与悼梁木之坏。
虑陵谷之迁。
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一。
姓吴氏。
广陵人也。
神清气和方寸地虚。
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
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
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学习无倦律仪是修。
示见谈笑。
欲明解脱。
示人文艺以诱世智。
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缘断形谢。
以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满十五安居。
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
时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
相与悼梁木之既坏。
虑陵谷之当迁。
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
昧应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
一家富货殖。
既而削发。
推千金之产。
悉让诸孤昆弟。
所取者惟纳衣锡杖。
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极。
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
宴坐必择山椒树下。
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
复居馀抗宜丰寺。
寺邻生丹山。
门对佳境囧然独往。
暴风偃山正智不动。
巨浪沃日浮囊不飘。
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
此一之了语也。
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
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
必能缀之。
无愧古人。
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
一迹不入族姓之门。
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
讲德味道朗咏终日。
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
一居寺高隅。
初无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
盖精至之感矣。
诗行于世。
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作品评论

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
《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
唐才子传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
《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然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
唐诗镜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