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钱元瓘

相关人物:共 48 位
共 4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聂延祚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4 【介绍】: 五代时人。
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自少府监拜殿中监。
末帝清泰三年,自卫尉卿拜太子宾客。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出使吴越册立钱元瓘
江景房 朝代:吴越至宋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江景房,字汉臣(清光绪《开化县志》卷九《人物志》),衢州常山(今属浙江)人。初仕吴越,累官侍御史。入宋,为沁水尉。事见《北山小集》卷一八《衢州常山县重建保安院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江景防,宋衢州常山人,字汉臣。五代时仕吴越为侍御史。时吴越赋税之额,加旧数倍,民皆困苦。钱俶归宋,景防当上图籍,恐宋按旧籍而定重税,遂沉图籍于河,自劾失亡状。太宗怒,谪沁水尉,遂屏居田里以卒。吴越得减税,实由景防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汉臣,常山(今属浙江)人。
吴越王钱俶时官侍御。
吴越纳土,随钱俶入汴京。
因感民苦苛敛已久,遂沉图籍于河。
宋太宗怒欲诛之,后谪为沁水尉。
屏居乡里而终。
十国春秋》卷八七有传。
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胡进思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8 【介绍】: 五代时湖州人。
初以屠牛为业,后从军隶镇海军。
吴文穆王钱元瓘质于宣州田頵所,进思与戴恽亲随左右,履危机者数。
元瓘立,用为大将,迁右统军使。
忠献王钱弘佐嗣位,进思以旧将恃权专横。
忠逊王钱弘倧嗣位,数面折进思,进思不自安,遂拥牙兵锢弘倧于内院,迎忠懿王钱弘俶嗣立,数请除弘倧,弘俶不允。
进思忧惧,居无何疽发背卒。
危德昭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68 【介绍】: 五代时抚州南城人,字明远。
钱镠赐姓元。
为人厚重多谋,临事果断。
仕吴越。
起家镇东节度巡官。
钱元瓘命掌文翰机密。
弘倧时,官至丞相。
卒谥贞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皇族,字敌辇。
太宗立,为惕隐。
天显十一年,从帝援河东石敬瑭,败张敬达军。
会同中为北院大王。
从攻后晋有功。
太宗死后,与耶律吼定策立世宗
拜于越。
卒年五十四。
裴坚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7—952 【介绍】: 五代时湖州人,字廷实。
裴光庭子。
幼而明敏,善属文,及长,有知人之鉴。
历事吴越钱元瓘、钱宏倧及钱俶,多善政,条教有方。
累官礼部尚书、中书令,拜吴越国丞相。
卒谥文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971 【介绍】: 五代时僧。
雍州人。
俗姓刘。
七岁出家,十八受戒于怀晖,通习经书。
历游诸方,自苏州往天台、四明诸山栖息。
曾与天台德韶同参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诵《法华经》无分昼夜。
吴越王钱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养,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雍州刘氏子。母张氏。感异梦娠。岩生七年出家从高安禅师薙落。年十八进具。自尔游历诸方。而天台四明之胜。尤所研玩。既与德韶禅师。共决凝滞于临川之益公。遂阁锡钱唐西湖上真身宝塔寺。课诵法华妙经。无怠昼夜。俄莲华开庭宇间。人以为精诚所感云。建隆二年。誓效药王焚身供养。吴越钱氏笃敬之。固留乃止。又尝趋曹娥江自溺。以饱鳞互。会渔者拯之以出。卒无恙。固徙越之法华山。复召居杭之上方净院。开宝四年七月。忽作偈累篇。示门人曰。吾平生诵经。满二万部。所愿以生安养也。今其可矣。竟坐逝。寿七十三。腊五十五。丧费悉给王府。茶毗获舍利。函寘之影堂中。垂不朽。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绍岩。俗姓刘。雍州人也。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及生也神姿瑰伟。至长也器度宏深。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凡百经书览同温习。自是游诸方圣迹。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与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举城人瞻瞩。岩亟命搴而蹂之。以建隆二年辛酉。经愿云满誓同药王。焚身以供养。时汉南国王钱氏。笃重归心苦留乃止。寻潜遁投身曹娥江。用饲鱼腹。会有渔者拯之。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衣敷水面而惊涛迅激。岩如坐宝台。然。水火二缘俱为未济。恒怏惋其怀。乃于越法华山安置。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作偈累篇示门徒曰。吾诵经二万部。决以安养为期。跏趺坐亡。享龄七十三。法腊五十五。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获舍利无算。遗骨若玉莹然。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大宁军节度使赠太师孙承祐为碑纪述焉。
朱景环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
算术神妙。
吴越王钱镠时,镠子元璙镇中吴军。
景环上书云:“莅任后法当三十年安宁。
”元璙以其说甚远,未之奇。
吴越王钱元瓘天福末,忽忆其事,召而叩之。
曰:“算数定矣,愿大王计后事。
”未几,吴越兵为闽主曦所破,元瓘死,次年元璙亦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岐州人,俗姓张,世家子。
早年留意经品。
后唐时,游洛阳,从嚩日啰三藏习瑜珈教法。
后晋高祖天福间,随使至浙中。
吴越钱元瓘礼敬之,住真身塔寺。
后请往天台山,挂锡于智者道场,修净土业。
终于越州法华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扶风张氏子。
家世显贵。
童稚即离俗。
唐季扰攘。
乃东游洛下。
传瑜珈教法于缚日啰三藏。
天福四年。
朝廷遣使吴越。
通获附舟。
以揽天台罗浮之胜。
而卜所归趣焉。
然三藏亦以梵夹。
托其流通。
文穆王元瓘
方居帅府。
命具威仪乐部。
迎以登岸。
馆于真身塔寺。
供施丰腆。
未几。
游赤城华顶。
阁锡于智者道场。
益脩净土业。
山中旧有招手石。
相传为定光招手。
接智者处。
峻耸崭立。
薄天半。
通再从其上投下。
以祈生安养。
或救之苏。
复去隐于越之法华山。
逮将寂。
忽白气盈衍。
房地如傅粉者。
遂坐逝。
阇维睹五色云。
盘结火聚上。
且咸闻异香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志通。
俗姓张氏。
右扶风著姓家之子也。
早知遣世克务净门。
选礼名师登于上品。
诸方讲肆遍略留心。
后唐之季兵革相寻。
自此驾已东巡薄游洛下。
遇嚩日啰三藏行瑜伽教法。
通礼事之。
乃欲陟天台罗浮。
遂辞三藏曰。
吾此求翻译。
属中原多事。
子议南征奈何路梗何。
通曰。
泛天堑其如我何。
三藏曰。
苟去吴会间。
可付之梵夹。
或缘会传译。
通曰。
已闻命矣。
以天福四年己亥岁天王锡命于吴越。
遂附海舰达浙中。
文穆王钱氏奉朝廷之故。
具威仪乐部迎通入府庭供养。
于真身塔寺安置。
施赉丰腆。
通请往天台山。
由是登赤城陟华顶。
既而于智者道场挂锡。
因览西方净土灵瑞传。
变行回心愿生彼土。
生常不背西坐。
山中有招手石者。
昔智顗梦其石上有僧临海上举手相招召之状。
顗入天台见其僧名定光耳轮耸上过顶。
亦不测之神僧也。
乃相见乃问顗曰。
还记得相招致否。
顗曰。
唯此石峻峙顾下无地。
通登此投身愿速生净土。
奋躯而堕一大树中。
枝软干柔若有人扶接焉。
殊无少损。
乃再叩榼投之。
落于岩下蒙茸草上。
微有少伤。
迟久苏矣。
众僧谓为豺虎所啖。
及见其犹殗殜然。
舁就本道场。
初通去不白众。
遂分人各路寻觅。
至螺溪民村有巫者。
言事多验或就问焉。
神曰。
伊僧在西南方。
现有金铠神扶卫不死。
我到彼。
神气尽矣。
固难近也。
皆符协神言。
后往越州法华山。
默修净业。
将欲化去。
所止房地生白色物如傅粉焉。
未几坐禅床而终。
迁座阇维有五色烟覆于顶上。
法华川中咸闻异香焉。
系曰。
昔薄拘罗有五不死。
今通公二不死。
昔法充投千仞香炉峰而不亡。
通且同矣。
得非天龙负翼不损一毛乎。
而能延彼连持色心未断者。
何俾其增修净土业耳。
僧自新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临淄人,俗姓孙。
隐于广德山中。
钱元瓘征苑陵,携归见吴越王钱镠,应对无所屈。
镠为其造应瑞院居之,假号广现大师。
后充浙中宝塔寺主。
后晋高祖天福中卒,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临淄孙氏。
出家落发。
受具戒。
即究空寂学。
闻云居膺禅师。
化行钟陵。
竟造焉。
既领指。
侍左右。
不忍去。
久之膺示寂。
新因遁居广德山中。
文穆王钱氏。
方以吴越世子。
率师伐宛陵。
偶入山寺。
而群僧窜匿不在。
独新危坐。
无惧色。
诘其故。
对曰。
今东西皆贼也。
虽欲避。
将安之哉。
世子以其直。
及师凯旋。
因偕以归。
武肃王加爱之。
使居瑞应院。
署号广现。
初新尝采药宣城山中。
始入一洞。
殊暧昧。
行仅数里。
日光晃然。
旁有穴。
虚明通旷。
清溪古松。
上下映蔽。
隈隅草庵绝人迹。
见老僧拥衲瞑坐。
俄开目问新。
何来。
新为言状。
曰噫渴矣。
出火烬中煮茗啜之。
薄暮僧谓新。
留此。
我且有所往也。
竟升松抄。
跏趺鸟巢内。
夜半闻诵法华经声。
又闻叱虎声。
清亮出林籁。
明日新乞住。
僧曰。
自我来此。
百见草枯。
非子能住也。
问饥否。
适溪岸有稻数百穗。
相引取十馀穗。
挼得谷。
舂米和野蔬。
作鬻以啖。
遽送出至洞口。
谢曰。
兹岂偶然。
相会如此。
顷茗与粥糜。
非烟火物也。
吾知子自尔无复饥渴之患矣。
后再往。
终莫识路。
晚充宝塔化主。
天福中卒。
年八十。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自新。
姓孙氏。
临淄人也。
濯戒寻师曾无懈废。
闻膺禅师化被钟陵。
往参问焉。
从云居长往。
回锡尝隐广德山中。
属两浙文穆王钱氏率吏士躬征苑陵入山寺。
群僧皆窜。
唯新晏如。
问曰。
何不避乎。
对曰。
东西俱是贼。
令老僧去何处逃避。
王惊其讦直。
回戈遣归。
见武肃王问之言无所屈加之高行。
造应瑞院居之。
假号曰广现大师。
初新尝入宣城山采药。
穿洞深去。
始则闇昧。
寻见日分明。
行仅数里。
洞侧有别窍溪水泛泛。
然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
一僧雪眉拥纳坐禅。
旁有一磬火器。
新击磬遂开目。
惊曰。
嘻师何缘至此。
乃陈行止。
揖坐取石。
敲火煎茗。
香味可爱。
日将夕矣僧让庵令新宿。
顾其僧上松巅大巢内闻念法华经。
声甚清亮。
逡巡又咄骂云。
此群畜生毛类何苦生人恐怖。
速归林薄不宜辄出。
叱去。
新窥之乃虎豹弭耳而去。
明日谓其僧曰。
愿在此侍巾屦。
僧曰。
自居此地百见草枯。
四绝人烟非师栖息处。
又问。
莫饥否。
相引溪畔有稻百馀穗。
收谷手挪三匊黄梁。
挑野蔬和煮与食。
后遣回去。
送至洞口曰。
相遇非偶然也。
所食茶与菜糜师平生不乏食矣。
遂遵路回本院。
已月馀日。
命同好再往寻之失洞踪迹。
后在浙中充宝塔寺主。
以天福中卒于住寺。
年八十馀。
今影在冷水湾前小院存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自新。
姓孙氏。
临淄人也。
濯戒寻师曾无懈废。
闻膺禅师化被钟陵。
往参问焉。
从云居长往回锡隐广德山中。
属两浙文穆王钱氏率吏士躬征苑陵入山寺。
群僧皆窜。
唯新晏如。
问曰。
何不避。
对曰。
东西俱是贼。
令老僧去何处逃避。
王惊其吁直回戈遣归。
见武肃王问之。
言无所屈加之高行。
造应瑞院居之。
假号曰广现大师。
初新尝入宣城山采药。
穿洞深去。
始则阇昧寻见日分明。
行仅数里。
洞侧有别窍。
溪水泛泛然。
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
一僧雪眉拥衲坐禅。
旁有一磬火器。
新击磬遂开目惊曰。
嘻师何缘至此。
乃陈行止揖坐。
取石敲火煎茗。
香味可爱。
日将夕矣。
僧让庵令新宿。
顾其僧上松巅大巢内。
闻念法华经声甚清亮。
逡巡又咄骂云。
此群畜生毛类何苦生人恐怖。
速归林薄不宜辄出叱去。
新窥之乃虎豹弭耳而去。
明日谓其僧曰。
愿在此侍巾屦。
僧曰。
自此百日草枯四绝人烟非师栖息处。
又问莫饥否。
相引至溪畔。
有稻百馀穗。
收其谷手挪三掬黄梁。
挑野蔬和煮与食。
后遣回去。
送至洞口曰。
相遇非偶然也。
所食茶与菜糜师平生不乏食矣。
遂遵路回本院。
已月馀日命同好再往寻之失洞踪迹。
后在浙中充宝塔寺主。
以天福中卒于住寺。
年八十馀。
今影在冷水湾前小院存焉。
共 4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