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968 【介绍】: 五代宋初陵州贵平人,字孟文,号葆光子。少好学。游荆渚,依高从诲任从事,历保融、继冲三世,皆为幕府,累迁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宋军入荆南,以劝献三州地,太祖甚悦,授黄州刺史。博通经史,聚书校雠,工诗词,好著书。有《北梦琐言》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宋诗【生卒】:?—968 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曾为陵州判官。后唐天成元年(926),因梁震之荐,为荆南高季兴掌书记。累官荆南节度副使。宋建隆四年(963),劝荆南节度使高继冲降宋,宋太祖授黄州刺史。颇有治声。乾德六年(968),宰相荐其为学士,未及召而卒。生平见《新五代史》卷六九、《宋史》及《十国春秋》本传。光宪博通经史,能诗,善小词,属花间词派。其词清丽疏朗,较少脂粉之气。尤善于描绘江南风光,清新秀丽。其词五代时即广为流播,《花间集》录词60首,《尊前集》亦录23首。著作颇多,据《宋史》本传,有《荆台集》30卷、《笔佣集》3卷、《北梦琐言》30卷等。今存《北梦琐言》20卷。《全唐诗》存诗8首、断句2联、词80首(其中《竹枝》、《八拍蛮》等3首已录于其诗中)。《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孙光宪(?~九六八),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九首。唐诗汇评
词学图录
孙光宪(约895-968) 字孟文,自号葆光子,《花间集》称孙少监。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有笔记《北梦琐言》,词存84首,王静安辑《孙中丞词》一卷。全唐文·卷九百
光宪字孟文。贵平人。唐时为陵州判官。后唐天成初避地江陵。为荆南武信王高季兴掌书记。累官荆南节度副使。试御史中丞。入宋授黄州刺史。乾德末卒。
作品评论
光宪每患兵戈之际,书籍不备,遇发使诸道,未尝不厚与金帛购求焉,于是三年间收书及数万卷。然自负文学,常怏怏不得志。又常慕史氏之作,自恨诸侯幕府,不足展其才力,每谓交亲曰;“安知获麟之笔,反为倚马之用。”因吟刘禹锡诗曰:“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
人物简介
【生卒】:896—976 【介绍】: 宋京兆长安人。少事荆南高季兴,颇见委任。历事四帅,人称其忠荩。高继冲纳土归宋,延嗣尝劝之,授复州防御使。入宋,改濠州防御使,有善政。
人物简介
【生卒】:962—1023 【介绍】: 宋华州下邽人,字平仲。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历通判郓州,累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颇敢直谏,太宗以比魏徵。淳化初,除枢密副使,坐事罢知青州。五年,召拜参知政事,加给事中,又坐事出知邓州。真宗立,入权知开封府,为三司使。景德元年拜相,时辽兵大入,中外震骇,乃力排众议,请帝亲征,真宗遂至澶州,和议而还。为王钦若所谮,罢相出知陕州。天禧三年再相,真宗病,准密奏请以太子监国,事泄,罢相,封莱国公。丁谓乘机倾陷,连贬雷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仁宗朝追谥忠悯。有《寇莱公集》。全宋诗
词学图录寇准(九六二~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移大名府成安县。累迁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四年,罢知青州。五年,拜参知政事。至道二年(九九六),罢知邓州。真宗即位,迁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咸平六年(一○○三),迁兵部侍郎,为三司使。景德元年(一○○四),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同年冬,契丹攻宋,准力谏真宗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迫成和议,是为“澶渊之盟”。三年罢相,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后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复拜同平章事、枢密使。八年罢。天禧三年(一○一九),又授同平章事,充景灵宫使。四年六月,坐与周怀政谋请太子监国、禁皇后预政、奉真宗为太上皇事,罢相,封莱国公,寻贬道州司马。乾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仁宗天圣元年,以疾卒于雷州,年六十二。后十一年,诏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又赐谥忠悯。有《忠悯公诗集》三卷,集前附有孙汴所撰神道碑。《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寇准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间蒋鏊刻《忠悯公诗集》三卷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间吴调元辨义堂刊《寇忠悯公诗集》三卷本(简称吴本),清初《两宋名贤小集》钞本所收《寇莱公集》七卷本(简称集本)。采录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劳权校记(简称劳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张元济校记(简称张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彭元瑞知圣道斋钞本、李文田跋钞本,俱系出自蒋本、吴本,然四库本补了各本残缺的文字,少数异文有参考价值,故亦出校记注明。另辑得集外诗十五首,编为卷四。《宋诗纪事》所收《春恨》一首,系唐人来鹄所作,今归诸附录。
寇准(961-1023) 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晚年封莱国公,谥忠悯。《宋史》有传。有《寇莱公集》,存词五首,见《花庵词选》及《湘山野录》。全宋文·卷一八二
寇准(九六一——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太宗朝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初,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辽兵大入,中外震骇,准力排众议,拥帝亲征,遂有澶渊之盟。为王钦若所陷,罢知陕州。天禧三年再相,以请太子监国,为丁谓所陷,罢相,封莱国公,累贬道州司马、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三。仁宗朝追谥忠悯。著《巴东集》三卷、《忠悯公诗集》三卷(存)、《寇莱公集》七卷(存)。《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人物简介
【生卒】:1114—1193 【介绍】: 宋僧。世居开封,俗姓邢,名澄世,号草庵、老牛。善诗工画,以医入仕。南渡后,徙家临安万松岭,官至成和郎。年五十弃官,谢妻子,祝发灵隐寺。相传作二奇鬼于壁,能驱蛇。又画龙祷旱辄灵。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智融。俗姓邢。初名澄。世居京师。以医入仕。南渡居临安万松岭。号草庵。邢郎中官。至成和。郎出入禁延。赏赉殊渥。年五十。弃官谢妻子。祝发入灵隐寺。诸公贵人。挽之不可。于以去尘俗弗远。肆游诸方。径山匡庐。经行殆遍。闻雪窦之胜。遂投迹为终焉计。深坐一室。土木形骸。泊然如偶人。或曳杖以出。有欲相随。则谢遣之。山中幽僻胜绝之地。意行独坐。或至移𠷳。人莫窥其际。善画。而绝不以与人。山深多蛇。忽作二奇鬼于壁。一吹火向空。一跃蛇而掣其尾。蛇患遂除。而时有火警。又于火端。作土枭之声。为之革。尝画龙首半体祷旱。辄应。颇近灵怪。师亦不以自矜也。或问画。次及人物。师曰。老不复能作。盖目昏不能下两笔也。曰。两笔。岂非阿堵中耶。师曰。此虽古语近之而非也。吾所云两笔者。盖欲作人物。须先画目之上睑。此两笔如人意。则馀皆随笔而成。精神遂足。所以难也。或加以势利。则避之愈深。意苟相契。亦辄与不吝。楼攻愧。求之久不与。催以古风。有曰。古人惜墨如惜金。老融惜墨如惜命。作诗不多语字。画亦无俗韵。初自言。若得为僧。三十秋瞑目。无言万事休。绍熙四年五月卒。寿八十。僧腊如师言。尤好作牛。自号老牛智融云。明河曰。旨哉。融牛之论画也。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释智融,姓邢氏,名澄,世居汴京。以医入仕,南渡居临安万松岭,号草庵邢郎中。官至成和郎,出入禁庭,赏赉殊渥。年五十,弃官谢妻子,祝发入灵隐寺,诸公贵人挽之不可。又游诸方,径山康庐,经行殆遍,闻灵山之胜,遂投迹为终焉计。独行独坐,或至移晷,人不知其能画也。山中多蛇,忽作二奇鬼于壁,一吹火向空,一蹋蛇而掣其尾,蛇患遂除。而时有火警,又于火端作土枭,枭声为之革。尝画龙首半体,祷旱辄应。遇其适意,嚼蔗折草蘸墨,以作坡岸岩石,尤为古劲。间作物象,不过数笔,寥寂萧散,生意飞动,或极力摹写,亦有形似,而遽不及远甚。楼攻愧钥尝寄匹纸求画,融久不与,攻愧以诗迫促之曰:“古人惜墨如惜金,老融惜墨如惜命。”又云:“人非求似韵自足,物已忘形影犹映。地蒸宿雾日未高,雨带寒烟山欲瞑。”融始为之,作《岁寒图》。融作诗不多,语意清绝,每自言:“若得为僧三十秋,瞑目无言万事休。”绍熙四年五月卒,寿八十,僧腊如其言。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