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黄巢

相关人物:共 149 位
共 149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 【介绍】: 唐幽州人,字千里。高崇文孙。世代为禁军将领,屡统兵驻西南。僖宗时历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加诸道行营都统、盐铁转运等使。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慑于义军声势,又因内部倾轧,遂坐守扬州,割据一方。光启中为部将毕师铎所杀。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21-887) 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
高崇文孙。
娴弓刀骑射,累官神策军都虞侯、秦州刺史、安南都护、天平军节度观察使、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荆南节度观察使等职。
僖宗乾符四年(877),进封燕国公。
六年,进位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兵马都统,又擢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负责全面指挥镇压黄巢军。
而高拥军自保,致使两京失守,僖宗西狩。
后兵权被削,为部将毕师铎囚杀。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六三、《唐才子传》卷九等。
高骈能诗,计有功称“雅有奇藻”(《唐诗纪事》卷六三)。
身是武人,而好文学,众称“落雕御史”。
晚年属意神仙,信用方士与狂人,卒起祸乱,罗隐《广陵妖乱志》即记其事。
全唐诗》存诗50首,断句4,《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断句若干。
唐诗汇评
高骈(821-887),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
高崇文孙,家世禁军,少娴弓马,且好文,与儒者游。
初为长武城使朱叔明司马,历神策都虞候、秦州刺史。
咸通五年,为安南都护,有功,诏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骈节度使,累加同平章事。
乾符中,为剑南西川节度,徙荆南。
六年冬,移镇淮南。
广明元年,黄巢攻占京师,时骈握重兵,朝廷倚重,进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都使。
骈拥兵自重,不赴命。
后为部下毕师铎所杀。
有《高骈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卒僖宗光启三年。补诗四句。
全唐文·卷八百二
骈字千里。
幽州人。
南平郡王崇文孙。
自神策都虞候累拜秦州刺史。
咸通中擢安南都护。
迁检校工部尚书。
授静海军节度。
再徙交州。
僖宗立。
为剑南西川节度。
徙荆南。
乾符四年进检校司空。
封燕国公。
讨王仙芝。
授镇海军节度使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等使。
以功进检校司徒。
徙淮南。
又进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后用妖人吕用之言。
黄巢陷两京。
僖宗乃以王铎崔安代骈兵柄。
加骈侍中。
封渤海郡王。
光启初。
李煴僭号。
受煴伪命。
三年。
蔡贼孙儒兵过淮口。
骈使毕师铎御之。
师铎与高邮镇将张神剑郑汉璋等反攻扬州。
杀之。

作品评论

《谢蟠杂说》
唐高骈幼好为诗,雅有奇藻,属情赋咏,横绝常流,时秉笔者多不及之。故李氏之季,言勋臣有文者,骈其首焉。
唐诗纪事
(骈)家世禁卫,颇修饰,折节为文学,与诸儒交,硁硁谈治道,两军中人更称誉之,号“落雕侍御”。
《诗学渊源》
(骈)诗情挺拔,善为壮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关东人,字可之,一作隐之。
从韩愈游,擅长古文。
宣宗大中九年进士。
授中书舍人。
黄巢军入长安,僖宗奔岐陇,诏赴行在,迁职方郎中。
所作《读开元杂报》,为古代最早关于新闻报道之记载。
有集。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
樵字可之。韩昌黎门人。大中中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0?—882 【介绍】: 唐荥阳人,字台文。
郑亚子。
举进士第,以书判拔萃擢渭南尉。
宣宗时,刘瞻为相,荐入翰林为学士,知制诰。
僖宗立,以兵部侍郎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荥阳郡侯。
乾符六年,因与卢携相诟,罢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次年为凤翔陇西节度使,时黄巢攻陷东都,统军大破之。
进司空、兼门下侍郎。
后因行军司马李昌言夺其军自为留后,乃弃军去,引疾辞官。
诏授检校司徒、太子太保,罢政事。
卒谥文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4—882,—说卒于886 字台文,排行大,荥阳(今属河南)人。
桂管防御经略使郑亚之子。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18岁中进士,22岁以书判拔萃登科。
曾任校书郎、渭南尉、万年令、知制诰、中书舍人、梧州刺史等职。
僖宗、昭宗朝两次入相。
参与镇压黄巢军。
暴病,卒于陇州,赠太尉。
谥文昭。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及《唐诗纪事》卷五六等。
史称“文学优深,器量宏恕,美风仪,尤能赋诗。
“(《旧唐书》本传)有《玉堂集》5卷,失传。
全唐诗》存诗17首,断句2,《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题1。
唐诗汇评
郑畋(825-883)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
会昌二年(842),登进士第,释褐校书郎、汴宋节度推官。
六年,登书判拔萃科,授渭南尉、直史馆。
大中中,因父亚与李德裕交厚,废斥十馀年。
咸通中,累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十年,贬梧州刺史。
僖宗即位,召还;乾符元年,拜相。
广明元年,出为凤翔、陇右节度使。
以抗击黄巢功,加同平章事,充京西诸道行营都统,进检校司空。
赴成都行在,复相,以疾不拜,改太子少保,卒。
有《玉堂集》五卷,《凤池稿草》、《续凤池稿草》各三十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十六首。
全唐诗补逸
郑畋字台文,荥阳人。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
畋字台文。桂管观察使亚之子。会昌二年进士。乾符中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僖宗上尊号。加中书侍郎。转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封荥阳郡侯。中和三年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罢授检校司徒太子太保。卒年六十三。赠太尉。又赠太傅。昭宗时追赠司徒。谥文昭。

作品评论

中朝故事
咸通中,中书侍郎平章事刘瞻,以清俭自守,忠正佐时……时路岩、韦保衡恃宠忌之,出瞻为荆南节度使,中外咸不平之。翰林承旨郑畋为制词,略曰:“早以文学叠中殊科,风棱甚高,恭慎无玷。而又僻于廉洁,不尚浮华,安数亩之居,乃非己有;却四方之贿,唯畏人知”云云。韦、路大怒,贬畋为梧州刺史。
唐阙史
公(按指郑畋)之篇什,可以糠秕颜、谢,笞挞曹、刘。
牛蔚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安定鹑觚人,字大章。
牛僧孺子。
文宗大和九年进士。
宣宗大中初为右补阙,屡条切政,累迁吏部郎中。
后为时权所忌,贬国子博士。
懿宗咸通末,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在镇三年。
黄巢入京师,遁山南。
以尚书右仆射致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1—895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
王宗子。
世籍神策军,为京师富族。
起家右军镇使,僖宗乾符六年,累迁检校刑部尚书、义武军节度使。
黄巢克京师,僖宗出逃,处存分兵二千间道护卫僖宗,又外联王重荣,遣使迎李克用,合军攻下京师。
进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及田令孜讨王重荣,以处存为河中节度使,赴镇至晋州受阻而止。
后累加侍中,检校太尉。
卒谥忠肃。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初困场屋,赴举十年,方于懿宗咸通四年(863)登进士第。
曾为泾阳县令。
黄巢起兵,被俘,后逃出,与其家相失,夜至蓝关,为猛兽所搏食。
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一五八、《唐诗纪事》卷七〇。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3—909 【介绍】: 唐馀杭人,一说新城人,又作新登人,字昭谏,号江东生。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改今名。以诗文名于当世。不受朱温徵召。镇海军节度使钱镠辟为掌书记,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有《谗书》、《江东甲乙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3—910 本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余杭新城(今浙江富阳)人。
排行十五。
举进士,十余年不第。
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始为衡阳主簿。
僖宗乾符三年(876)因父殁丁忧回乡。
除服又往游京师,广明中遇黄巢攻陷长安,归隐于池州梅根浦。
梁太祖(朱全忠)曾以谏议召,不至。
依镇海节度使钱镠,光启三年(887),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掌书记。
昭宗天祐三年(906)充节度判官。
后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副使。
寓于萧山,十二月病卒。
生平见沈崧《罗给事墓志》(《罗氏宗谱》引),《吴越备史》卷一,《旧五代史》本传以及《五代史补》卷一、《唐诗纪事》卷六九、《唐才子传》卷九等。
今人汪德振有《罗昭谏年谱》。
隐善小品文,多讽世之作。
其《谗书》5卷颇享盛名。
诗与宗人罗虬、罗邺齐名,称江东三罗。
又与杜荀鹤、陆龟蒙、吴融、郑谷等以诗往还。
诗风近于元白,雄丽坦直,通俗俊爽,诗句脍炙人口,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为谁辛苦为谁甜”等,至今传为口语。
擅长咏史,各体中尤工七律。
清洪亮吉云:“七律至唐末造,惟罗昭谏最感慨悲凉,沉郁顿挫,实可远绍浣花(杜甫),近俪玉溪(李商隐),……迥非他人所及。
”(《北江诗话》卷六)七绝亦有特色。
书目记载有《江东集》、《甲乙集》及其他著作多种。
今人雍文华校辑《罗隐集》(中华书局),最为完备。
今人潘慧惠有《罗隐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11卷又1首,《全唐诗逸》补诗1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4首,断句17。
唐诗汇评
罗隐(833-909),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本名横,大中、咸通中屡举进士不第,遂改名隐。与宗人罗邺、罗虬齐名,时号“三罗”。咸通末,为湖南观察使于瑰掌书记,官衡阳主簿。又为淮南李蔚从事。广明中,避乱归乡里。光启三年,镇海节度使钱镠表为钱塘令,迁著作郎、节度掌书记,转司勋郎中,充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使。卒。隐工诗文。咸通八年,曾自编其杂文为《谗书》,皆抗争愤激之言,词锋犀利,今存。有诗集《甲乙集》十卷,亦存。清人辑有《罗昭谏集》八卷。《全唐诗》编诗十一卷。
全唐诗补逸
罗隐字昭谏,馀杭人。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卒,年七十七。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四
隐字昭谏。馀杭人。屡举不第。光启三年。吴越王钱镠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辟掌书记。天祐三年充判官。梁开平二年授给事中。迁发运使。是年卒。年八十馀。

作品评论

唐摭言
罗隐,梁开平中累征夕郎不起。罗衮以小天倅大秋姚公使两浙,衮以诗赠隐曰:“平日时风好涕流,《谗书》虽盛一名休。寰区叹屈瞻天问,夷貊闻诗过海求。向夕便思青琐拜,近年寻伴赤松游。何当世祖从人望?早以公台命卓侯。”隐答曰:“昆仑水色九般流,饮即神仙憩即休。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缘木更难求。鸰原谩欲均馀力,鹤发那堪问旧游!遥望北辰当上国,羡君归棹五诸侯。”
北梦琐言
邺王罗绍威喜文学,好儒士,每命幕客作四方书檄,小不称旨,坏裂抵弃,自劈笺起草,下笔成文。又癖于七言诗。江头有罗隐,为钱镠客,绍威伸南阮之敬。隐以所著文章诗赋酬寄,绍威大倾慕之,乃目其所为诗集曰《偷江东》。今邺中人士,多有讽诵。
鉴诫录
(罗)隐常献卷于郑相公畋。郑女妙于篇什,每读隐诗,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未尝不于父前三复,似慕其才。相国或一日因隐到宅,遂留从容,命女下帘窥之。女见隐为人迂差,永不复吟隐诗矣。
旧五代史本传
(罗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
《续唐三体诗》引《西清诗话》
人才高下,各有分限。少陵、太白当险阻艰难、流离困踬,杰然出语自高。至罗隐诸人,向用偏伯之国,夸雕逞奇,虽欲高,而意未尝不卑。譬之秦武阳气慨全燕,见秦王则战掉失色;淮南王虽为神仙,谒帝犹轻其举止。此岂由素习哉!天禀自然,不可强力至也。
唐才子传
(隐)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诗文多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唐诗品汇
(隐)工诗、长于咏物。
四友斋丛说
罗隐诗虽是晚唐,如“霜压楚莲秋后折,雨催蛮酒夜深酤”,亦自婉畅可讽。
《诗源辨体》
律诗由盛唐变至钱、刘,由钱、刘变至柳宗元、许浑、韦庄、郑谷、李山甫、罗隐,皆自一源流出;体虽渐降,而调实相承,故为正变。
《五朝诗善鸣集》
虽曰邺、隐齐名,毕竟隐雄于邺。
《载酒园诗话又编》
温、李俱善作骈语,故诗亦绮丽。隐之表启不减两生,诗独带粗豪气,绝句尤无韵度,酷类宋人,不知尔时何以名重至此!邺州罗绍威至自号其集为《偷江东》,青州王师范遣使赉礼市求其一篇,然犹武人。令狐滈登第,隐贺之,其父绹曰: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郑畋女频诵其诗,窥其貌寝乃已。由今视之,亦何烦尔乎?
《载酒园诗话又编》
隐亦时有警句,但不能首尾温丽。
《唐音审体》
昭谏生于有唐末造,其亡已入五代矣。今体诗气雄调响,罕与为匹。然唐人蕴藉婉约之风,至昭谏而尽;宋人浅露叫嚣之习,至昭谏而开。文章气运,于此可观世变。
戴京曾《罗昭冻集序》
罗昭谏诗,言中有响,《三百篇》后颇寓讽谏之意。或者以其语多平易而忽之,要之胜填词豪艳而无当于兴感者什佰矣。况其精邃自然处,正复不让唐之初、盛。
一瓢诗话
“三罗”其名,隐为最,虬次之,邺斯下矣。
一瓢诗话
罗昭谏为三罗之杰。调高韵响,绝非晚唐琐屑,当与韦端己同日而语。
北江诗话
七律至唐未造,惟罗昭谏最感慨苍凉,沉郁顿挫,实可以远绍浣花,近俪玉溪。盖由其人品之高,见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次则韩致尧之沉丽,司空表圣之超脱,真有念念不忘君国之思。孰云吟咏不以性情为主哉!若吴子华之悲壮,韦端己之凄艳,则又其次也。
《雨村诗话》
五代自以韩偓、韦庄二家为升堂入室,然执牛耳者必推罗江东。其诗坚浑雄博,亦自老杜得来,而绝不似宋西江派之貌袭。世人称之者少,何也?皮、陆辈雕文刻镂,近乎土木偶人,少生趣矣。
三唐诗品
专裁七律,是郑都官一流,不得其源所出。伤乱情多,时见言旨,第词无蓄意,风格告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34—883后 【介绍】: 唐襄阳人,字逸少,后改袭美,早年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
懿宗咸通八年擢进士第。
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交游唱和,人称皮陆。
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
僖宗乾符五年,黄巢军下江浙,日休为所得,任为翰林学士。
败,日休下落不明,或云为朝廷所杀,或云为所杀,或云至吴越依钱镠,或云流寓宿州。
有《皮子文薮》、《松陵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4?—883? 字逸少,后改袭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于襄阳鹿门山,自号间气布衣,又号醉吟先生、鹿门子、醉民、醉士等。
懿宗咸通七年(866)入京应进士试不第,遂退居寿州(今安徽寿县)自编所作诗文为《皮子文薮》。
八年再应进士试,以榜末及第。
十年,苏州刺史崔璞聘为州军事判官。
时陆龟蒙以所业谒崔璞,结识皮氏,相与唱和,皮陆由此齐名。
僖宗乾符二年(875)任毗陵副使。
黄巢军入江浙,“劫以从军”(《唐诗纪事》卷六四)。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称帝,以其为翰林学士。
钱易《南部新书》(卷四)等书谓其因作谶,疑讥己,被杀。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〇引《该闻录》云巢兵败后为唐室所害。
北宋尹师鲁《皮子良墓志》、陶岳《五代史补》卷一谓其入吴越国依钱镠而终。
文薮》所载早期诗文多有抨击时弊、同情民瘼之作,其中《正乐府》诸什继承白居易《新乐府》,尤为著名。
皮陆唱和诗中亦不乏佳作,胡震亨赞其“《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
”(《唐音癸签》卷八)。
今人萧涤非、郑庆笃校点之《皮子文薮》较为完备。
全唐诗》存诗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
唐诗汇评
皮日休(约834-约883),字逸少,后改字袭美,自号鹿门子、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家贫,隐鹿门山,苦学。
早年曾南涉洞庭,登庐山,经箕颍、樊邓入蓝关,行程二万馀里。
咸通七年应举不第,退居鹿门,自编诗文十卷为《文薮》。
八年(867),登进士第,苏州刺史崔璞召为军事判官,与陆龟蒙等交游唱和,唱和诗编为《松陵唱和集》十卷。
后入朝任著作郎、太常博士。
广明元年,黄巢入长安,以日休为翰林学士。
败,被杀。
或云为所杀,或云流落江南病死。
有《胥台集》七卷、《皮日休集》十卷、《》一卷、《皮氏鹿门家纱》九十卷,均佚。
其《文薮》十卷及《松陵唱和集》存。
全唐诗》编诗九卷。
全唐诗补逸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间气布衣。咸通八年登进士。授著作佐郎。迁太常博士。乾符中为毗陵副使。黄巢之乱。陷贼中。伪署学士。使为谶文。疑其讥巳。遂害之。(谨按宋尹师鲁作皮子良墓志云曾祖日休避广明之难徙籍会稽依钱氏官太常博士赠礼部尚书与该闻录文献通考诸书所载不同)

作品评论

沧浪诗话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若皮日休《九讽》,不足为骚。
沧浪诗话
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而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
唐才子传
日休性冲泊无营,临难不惧……在乡里,与陆龟蒙交拟金兰,日相赠和。
诗镜总论
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陆龟蒙、皮日休知用实,而不知运实之妙,所以短也。
诗薮
七律……皮日休、陆龟蒙驰骛新奇,又一变也。
唐音癸签
皮袭美……律体刻画堆垛,讽之无音,病在下笔时先词后情,无风骨为之干也。
《诗源辨体》
皮、陆律诗实流于恶,而或以为巧,此千古大谬。
《诗源辨体》
予尝以唐律比闺媛:初唐可谓端庄,盛唐足称温惠……皮、陆乃怪恶其丑,见之必唾其面。今好奇之上反以为姣好而慕悦之,此人情之大变,不可以常理推也。
《唐诗评选》
皮、陆松陵唱和诗奕奕自别,巧心佳句,城不可掩,如天台、雁宕自不欲与岱、华竞品目。
十驾斋养新录
五七言近体第一句借用旁韵,谓之借韵……至皮、陆《松陵集》,则举之不胜举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渊明《五柳先生赞》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读《松陵集》仿佛犹存其致。诗不为佳,笔墨之外,自觉高韵可钦,其神明襟度胜耳。吾尤喜其诗序,或数十百言,或数百言,皆疏落有古意。皮、陆并称,吾之景皮,更甚于陆……读其《五贶》诸篇,令人忽忽与之神游。
《载酒园诗话又编》
(日休)集中诗亦多近宋调,吴体尤为可憎。四声、叠韵、离合、回文,俱无意味。
《石园诗话》
袭美好以“僧”、“鹤”为对仗,如《题鲁望屋壁》十首,言鹤者五,及“因分鹤料家赀减,为置僧餐口数添”、“昨夜眠时稀似鹤,今朝餐数减于僧”、“园蔬预遣分僧料,𢊬粟先教算鹤粮”之类,皆未免词意重复,数见不鲜。与郑都官诗多用“僧”字凡四十馀处,韦庄诗好用“马”字,同是一癖。
《东目馆诗见》
袭美律诗无晚唐衰𦬼气……《正乐府》十章,虽不及乐天《新乐府》深透沉痛,而指抉利弊,何让讽谕。时无忌讳,乃得此稗世之作。杂体拟作,亦不减韩、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王绩、王建二家,而祖述汉魏乐府谣谚。寄情疏逸,怀词讽诽,毁华去饰,自有林下风;而显露无馀,排比见迹,是鲁望一流,神情又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陈州宛丘人。
资警健,喜书善射。
武宗会昌中以战功迁大校。
黄巢入长安,陈州人请以犨为刺史,表于朝,授之。
黄巢军有功,累迁检校司空。
僖宗中和五年,擢彰义军节度使。
昭宗龙纪初,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忠武军节度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6—910 【介绍】: 唐末五代时京兆杜陵人,字端己。
韦应物四世孙。
少孤,家贫力学,能诗善词,为“花间派”词人。
僖宗广明元年,应举长安,适值黄巢攻占长安,兵火交作,未能脱走,至中和二年逃往洛阳,次年作《秦妇吟》,一时著名,人称“秦妇吟秀才”。
昭宗乾宁元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旋以左补阙宣谕两川,遂留蜀事王建。
及建建前蜀称帝,开国制度,皆庄所定,累官吏部尚书,同平章事。
庄在成都,访得杜甫草堂旧址,乃建屋其上以居。
有《浣花集》、《浣花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6—910,有生于847、857、860等说 字端己,谥文靖,后人因称韦端己、韦文靖。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远祖韦待价,相武后,四世祖韦应物(夏承焘说)。幼居樊川,侨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后移居虢州与洛北乡间。晚年居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遗址,后人又称“韦浣花”。孤贫力学,才敏过人。曾长期流落江南。应试多次,昭宗乾宁元年(894)始中进士。释褐为校书郎。三年后,谏议大夫李询奉诏使蜀,聘为判官随行。光化三年(900),除左补阙,曾奏请李贺、贾岛、温庭筠、陆龟蒙等十人追赠进士及第或赠官。天复元年(901)为西蜀王建掌书记,三年以蜀使朝贡京师。天祐三年(906)任西蜀安抚副使,劝王建称帝,以功拜相。武成三年(910)八月,卒于成都花林坊。晚年崇佛,家供维摩居士。生平事迹散见《十国春秋》本传、《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卷一〇及《北梦琐言》、《蜀梼杌》等书,诗中亦有自叙。今人有年谱数种,以夏承焘《韦庄年谱》为翔实。韦庄为晚唐五代重要词人与诗人。其词今存50余首,清艳绝伦,被称为“初日芙蓉春日柳”(周济《止庵论词杂著》),与温庭筠齐名,史称温韦,为花间派之代表词人。其诗今存300余首,主要写诗人流离飘泊之经历与离别思乡之情绪,对黄巢起义前后之战乱有较真实之描写。其中以《秦妇吟》最为有名,诗人因之被称为“《秦妇吟》秀才”。今人颜廷亮、赵以武辑有《秦妇吟研究汇录》。韦庄诗风清丽飘逸,“体近雅正”(《唐音癸签》卷八),近体诗尤为后人称道。其七律,明胡震亨称曰“条畅”,清贺裳赞曰“秾丽”。七绝造诣尤高,于晚唐诗人中仅次于杜牧、李商隐。但也有人讥韦诗“浅薄”(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义乏闳深”(胡震亨语)。《全唐诗》录存韦庄诗6卷,《全唐诗外编》补收2首。韦庄之作品,生前已由其弟韦蔼编成《浣花集》,今存者已非原编。而经今人向迪琮校订之《韦庄集》最为完备。注本有李谊《韦庄集校注》、聂安福《韦庄集笺注》。又韦庄于光化三年编成《又玄集》3卷,为今存“唐人选唐诗”之重要选本。
唐诗汇评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今陕西西安)杜陵人。
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黄巢攻陷长安,庄作长诗《秦妇吟》,人称“秦妇吟秀才”。
后浪迹河南、吴越、江西、荆湖等地。
乾宁元年(894),登进士第,任校书郎。
李洵为两川宣谕和协使,辟为判官使蜀。
还,任左补阙,光化三年,奏请追刚李货、贾岛等进士及第。
天复元年,王建辟为掌书记。
召为起居舍人,建留之,遂终身仕蜀。
王建称帝,庄历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官终吏部侍郎、平章事。
工诗,词名尤著。
天复三年,庄弟蔼曾编其诗近千首为《浣花集》。
今《浣花集》十卷,仅存诗二百馀首。
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
全唐诗》编诗六卷。
词学图录
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在成都曾居杜子美草堂故址,故名其集曰《浣花集》。词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词存55首,在《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中,王静安辑《浣花词》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庄字端己。见素之后。乾宁中登进士第。为判官。擢左补阙。蜀主为西川节度副使。昭宗命庄宣谕两川。遂留蜀掌书记。寻擢起居舍人。为安抚副使。蜀主开国。进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累官至门下侍郎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武成三年卒。谥文靖。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韦)庄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越中,弟妹散居诸郡。江西、湖南,所在曾游。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于流离漂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怨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
《汇编唐诗十集》
仲言云:韦庄于晚唐中最超,其七绝有类盛唐者,律诗虽不甚雄,亦是可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汝询曰:韦庄于晚唐中最超,律诗虽不甚雄,亦是可讽。
唐音癸签
韦端己体近雅正,惜出之太易,义乏闳深。
《诗源辨体》
韦庄律诗七言胜于五言……绝句在唐末诸人之上。
才调集补注
钝吟云:韦相诗声调高亮,不用晚唐人细碎苦涩工夫,是此书律诗法也。
才调集补注
韦诗调响,与晚唐诸家不同,大略不宜多,才弱也。七言四韵平平说去,遒警动人。
石洲诗话
韦庄在晚唐之末,稍为官样,虽亦时形浅薄,自是风会使然,胜于“咸通十哲”多矣。
北江诗话
韦端己《秦中吟》诸乐府,学白乐天而未到。《闻再幸梁洋》、《过扬州谒蒋帝庙》诸篇,学李义山、温方城而未到。然亦唐末一巨手也。
《五七言今体诗钞》
西昆诸公之拟玉溪,但学其隶事耳,殊滞于句下,都成死语,其馀宋初诸贤,亦皆域于许浑、韦庄辈境内。
《东目馆诗见》
韦庄流丽中感慨顿挫,语关飞动。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元稹,有排比之能,无温丽之采。专为律体,时代所尚,章台清瑟,秀发遥音;七古开宕,犹存初体。
《诗学渊源》
(庄)诗典雅绮丽,风致嫣然,七绝则王建、李益之亚也。
共 149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