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924—987 【介绍】: 宋大名莘县人,字景叔。初仕后周。入宋,历知光州、潞州,寻代符彦卿镇大名,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世称其德。后知河中府,入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家居。太宗称其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全宋诗
全宋文·卷四四王祜(九二四~九八七),字景叔,一作叔子(《舆地纪胜》卷六九),按:祜或作祐,其字景叔,当系景慕西晋羊祜(叔子)之为人。百衲本《宋史》本传及卷二八二《王旦传》、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并作祜,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二《过魏东郊》诗亦云“投篇动范杲,落笔惊王祜”,故当作祜。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历魏县、南乐二令。入宋,拜监察御史,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太祖乾德三年(九六五),知制诰。又加集贤院修撰,迁翰林学士(《东都事略》卷三○)。开宝二年(九六九)权知潞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徙知襄州,移潭州。太宗太平兴国初,知河中府。入为中书舍人,充史馆编修。雍熙四年十月,特拜兵部侍郎(同上书卷二八),月馀卒,年六十四。《宋史》卷二六九有传。今录诗四首。
王祜(九二四——九八七),字景叔,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历仕晋、周两朝。宋初,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加集贤殿修撰,转户部员外郎。代符彦卿镇大名。太平兴国初,拜左司员外郎、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太宗谓祜清节、文章兼著,特拜兵部侍郎。雍熙四年冬卒,年六十四。累封晋国公。次子王旦位至宰相。《宋史》卷二六九有传。(诸书「祜」多作「祐」,误,辨已见本书卷二。)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生卒】:980—1041 【介绍】: 宋陕州夏县人,字和中。登进士第。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尉。蜀人传言戍兵叛,蛮将入寇,邑民争相出逃。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纵民游观三夕,民心遂安。知数州县,所至皆有政声。累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因不知吴中习俗,决事不当,被劾降知虢州,徙晋州。全宋诗
司马池(九八○~一○四一),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光父。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授永宁主簿。兼侍御史知杂事,更三司副使。知河中府,历同州、杭州、虢州、晋州。仁宗康定二年卒,年六十二(《东都事略》卷六○作卒年五十三)。事见《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八有传。全宋文·卷三二六
司马池(九八○——一○四一),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司马光父。第进士,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尉。调郑州防禦判官、知光山县。监安丰酒税,徙知小溪县,改河南府司录参军,通判留守司,除群牧判官,出知耀州,擢利州路转运使、知凤翔府,累迁尚书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历知河中府、同州、杭州、虢州、晋州。卒,年六十二。《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人物简介
【生卒】:984—1071 【介绍】: 宋冀州人,字诚之。真宗景德二年进士。为安肃军判官。屡荐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西边兵事起,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转运使。元昊求款附,存建言息兵役,反对攻讨。后入知开封府。王则起事,坐失察降知汀州。又坐事夺职知池州,徙郴州。久之复职,以吏部侍郎致仕。卒谥恭安。全宋诗
全宋文·卷三三○
张存(九八四——一○七一),字诚之,冀州(治今河北枣强东北)人。景德二年举进士。历蜀州、赵州司理,迁安肃军判官。天禧中,中身言书判科,改著作佐郎,知大名府朝城县,历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户部度支副使,陕西都转运使,知延州、泽州、成德军。入知开封府,降知汀州,夺职知池州,徙郴州。以吏部侍郎致仕,累迁礼部尚书。熙宁四年三月卒,年八十八,谥恭安。事迹详司马光《礼部尚书张公墓志铭》(《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七七),《宋史》卷三二○有传。
人物简介
【生卒】:988—1063 【介绍】: 宋单州成武人,字醇之。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仁宗明道间为殿中侍御史,谏请焚垂帘仪制,又请仁宗用人博采公论,勿出执政意。西夏攻宋,数任边帅,历知延州兼鄜延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用部将狄青、周美等击败西夏兵,收复失地,并筹划议和。和议成,任枢密副使,旋擢参知政事、枢密使。皇祐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力主专任狄青击侬智高。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卒谥庄敏。全宋诗
庞籍(九八八~一○六三),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时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徙福建转运使。景祐三年(一○三六),入为三司户部判官。西夏事起,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历知汝、同二州,陕西都转运使。庆历元年(一○四一)知延州。二年,兼陕西四路缘边都总管、经略招讨使。西夏事定,入为枢密副使。八年,改参知政事。皇祐元年(一○四九)为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后历知郓、并、青、定等州。嘉祐八年卒,年七十六。谥庄敏。事见宋王圭《华阳集》卷四八《庞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一一有传。今录诗八首。全宋文·卷三六五
庞籍(九八八——一○六三),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人。登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第,为黄州司理参军。预修《天圣编敕》,为刑部详覆官,擢群牧判官,殿中侍御史。历知临江军、汝州、同州,为广东、福建、陕西转运使。庆历元年,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俄兼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累拜参知政事、枢密使。皇祐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罢知郓州,加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并州、青州。嘉祐中,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八年卒,年七十六,谥庄敏。所著文五十卷。见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司马文正集》卷七六),《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1082 【介绍】: 宋润州丹徒人,字景纯。刁衎孙。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庆历初与欧阳修同知礼院,四年坐院祠神饮酒事出通判海州。嘉祐初以太常少卿使契丹,还判度支。历知扬州、宣州、湖州。神宗熙宁初判太常寺。辞官后筑藏春坞,收藏图书甚富。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皆爱敬之。卒年八十余。
刁约(九九四~一○七七),字景纯,润州丹徒(今属江苏)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施注苏诗》卷一三作天圣二年),历诸王宫教授。宝元中为馆阁校勘。庆历初与欧阳修同知太常礼院,为集贤校理。四年(一○四四),坐苏舜钦进奏院祠神饮酒事,出通判海州。皇祐中为开封府推官。嘉祐初使契丹。四年(一○五九),出为两浙转运使,还判三司盐铁院,出提点梓州路刑狱。英宗治平中出知扬州,移宣州。神宗熙宁初判太常寺。十年卒(《苏东坡全集》前集卷八《哭刁景纯》),年八十四(《施注苏诗》)。事见《京口耆旧传》卷一。今录诗九首。全宋文·卷四一一
刁约(九九四——一○七七),字景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湛子。擢天圣八年进士第,为诸王宫教授。宝元中,入为馆阁校勘。庆历初,与欧阳修同知太常礼院;四年,坐事出通判海州。皇祐中权吏部南曹,寻为开封府推官。至和中出提点京西刑狱,嘉祐初还判度支院,出为两浙转运使。还判三司盐铁院,出提点梓州路刑狱。再判盐铁院。八年,出知扬州,移宣州。熙宁初判太常寺。十年卒,年八十四。见《京口耆旧传》卷一,《施注苏诗》卷一五《哭刁》。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介绍】: 宋筠州高安人,字一翁。仁宗景祐进士。以大理评事为开封府户曹。司马光荐为卫尉寺丞,再荐知如皋县,迁郓州掌书记。太守富弼深器之。后守浔州,弼荐为尚书都官员外郎,改漕湖北。所至有治绩。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1006—? 【介绍】: 宋人,字君从。官终尚书司封郎中。神宗元丰五年,年七十七,与文彦博、富弼辈为洛阳耆英会,与彦博、程珦、司马旦等为同甲会,又与司马光兄弟、楚建中、王慎言诸人为真率会。
席汝言(一○○六~?),字君从。曾官司封郎中。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与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为洛阳耆英会,各赋诗,时年七十七。事见《司马文正公文集》卷六五《洛中耆英会序》。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1006—1097 【介绍】: 宋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文彦博(一○○六~一○九七),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历御史、转运副使、知州判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平章军国事,拜太师,封潞国公。哲宗绍圣四年卒,年九十二。徽宗崇宁间预党籍,后追复太师,谥忠烈。一生更事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馀年。著有《潞公集》四十卷。《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三、《宋史》卷三一三有传。 文彦博诗六卷,以明嘉靖五年平阳王溱刻《文潞公文集》四十卷本为底本(藏北京图书馆)。参校明嘉靖五年王溱刻,清季锡畴、瞿熙邦校本(简称季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嘉靖五年王溱刻、傅增湘校补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另从《施注苏诗》、《舆地纪胜》等辑得集外诗九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六四一
文彦博(一○○六——一○九七),字宽夬,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五年进士。历殿中侍御史、河东转运副使、都转运使,擢龙图阁、枢密直学士,知秦州、益州,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八年拜同平章事。皇祐三年罢,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皊三年出判河南、大名、太原等府,封潞国公。英宗朝入为枢密使。熙宁中因极论新法之害,力引去。拜司空,河东节度使,寻以太师致仕。元祐初平章军国重事,居五年,复致仕。绍圣四年卒,年九十二。逮事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五十年。有《文潞公文集》四十卷(存)。《宋史》卷三一三有传。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