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795 【介绍】: 唐僧。博陵望都人。少于本州开元寺出家。肃宗至德二载,于镇州受戒。寻往灵寿禅法寺,习律论九年,造其微旨。代宗大历元年,卜居平山重林山院。恒赵节度使张忠志礼重之。后住镇州大悲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博陵望都人也。幼从开元寺沙门知钦出家。至德二年。以试经获度。即受具戒。复习经律论于灵寿县之禅法寺。研玩九年。皆臻閟奥。大历元年九月。徙居平山县之重林山寺。清溪白石。诚得隐遁之胜。袒肩跣足以游。掇蔬拾橡以食。虎狼交迹勿恤也。二年五月。节度使张君。以旱暵造山。谒觉祷雨。随祷辄沾足。张君由是事之勤恪。鼓铸大悲千手眼观音像四十九尺。盖以表平生所发四十九愿也。始结小庵其旁以馆。工佣徒隶。后遂拓之以成大寺。正今所谓大悲者。觉尝夜称佛号。至三鼓。恍见金色光明三道烛地。而弥陀佛观音势至立空中。佛独伸臂摩觉顶。且呼觉名字曰。汝当利物守志无悛。贞元十一年二月之望。又闻神人报曰。师必于今岁入灭。其年六月十三日。果卒于大悲寺。十三年四月十八日。迁神龛葬于寺南。五季显德初。诏泉府治其象以资国用。方炽炭从事而工遽踣。至今像犹𮌎顶穿穴。宋受禅。诏完备如初。 唐天竺僧。史亡其名。始韦皋武子生三日。其家饭僧于堂上。姆抱皋遍求祝愿。有天竺僧。独谓其父。善视之。异日必能树功西陲。进位北阙。韦氏门户。赖之以兴起焉。其父因问故。曰儿前身诸葛武侯也。武侯佐昭烈承汉统。而蜀民德之。感念之至。而识乘之生遂君家。则君家之福。宜与此儿相似也。且武侯既有施于蜀。则今之来者将享其报。盖吾佛所谓业缘者是已。其父心以为然。后皋用张镒荐知陇州。及李楚琳杀镒。皋即帅凤翔朱泚诛之。易名奉义以旌焉。加皋礼部尚书。兴元初。徵为左金吾卫将军。贞元中。尹成都南蛮吐蕃入𡨥。屡立战功。封南康郡王。进位大尉。卒贵显于蜀。则僧之言。果信弗诬。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自觉。博陵望都人也。稚齿厌于俗态。俄白亲老言。儿乐从佛求度世去。二亲惊愕咄咤俾去。然无惭怍再拜请命。乃强礼本部开元寺知钦。钦观其志气弗群。立字曰自觉。训之曰。汝闻名思义。答曰。佛种从缘起。唯听明诲矣。既而诵经及格蒙度。至德二年年满镇州受具足法。即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勤瘁九年。皆造微也。便言。当入太行山于一磐石上结茅庵三亩小溪为兰若。不亦快乎。大历元年九月晦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果应所求。遁迹自娱。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觉则跣足经行。冬则右肩偏袒。其林薄山谷虎狼狃迹重复。唯拾果采蔬卯时一食。时恒阳节度使张君患炎旱。闻觉精苦。躬入山请其祈雨。张语之曰某无政术致累百姓。三年亢阳借苦引咎。自责良无补矣或云。龙王多依师听法忘其施雨愿师垂救旱之誓。有如白水如念苍生。请辍禅定略入军府。觉乃虔恪启告龙神。未移晷刻天辄大雨。二辰告足。张帅归向勤重。若孝子之事父母焉。觉始入法已来。学诸佛因中誓愿。其数亦四十九也。其一愿身长随大悲菩萨。次愿造铸大悲像寺。及乎发言响应。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铸成。举高四十九尺。梵相端严眼臂全具。迨更年稔寺亦随成。今城西山大寺是欤。遂于坛前诵念至三更。见神光二道作中金色于晃朗中见弥陀佛。观音势至左右翼从。佛垂金臂呼自觉声。渐下云来摩其顶曰。守愿勿悛无宜懈废。利物为先。汝去吾随任从汝意。言毕云收杳无眹迹。觉以愿心酬毕。返山林之间择送终之处。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有神人现半身。若毗沙门状。谓曰。师今岁灭度矣。举手谢神人曰。往来定分吾闻命矣。其年六月十四日。奄归寂灭。门人欲奉神龛归山寺。州府人苦留。终于大悲寺南迁塔焉。则十三年四月八日也。其大悲为恒阳奇事。感应潜通。至周显德初。敕铸九府圆法。天下铜像一例除毁。时州人相率出钱赎此像。不允。登即炉橐镕冶。真定之人莫不悲悼。时炭炽飞烟无之。从顶至胸旋收铜汁。斯须计料匠氏暴卒。自此罢工。迨宋太祖神德皇帝。追铸令全。代忏前事焉。
人物简介
赵朓,幽州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时期大臣,宋太祖赵匡胤高祖父。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三县的县令。宋朝建立后,累谥“立道肇基积德起功懿文宪武睿和至孝皇帝”,庙号僖祖。
人物简介
赵珽,幽州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官员,宋太祖赵匡胤的曾祖父。投靠卢龙节度使,出任幽州从事、御史中丞。北宋建立后,追封皇帝,谥号惠元,庙号顺祖,安葬于康陵。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介绍】: 唐僧。吉州新淦人。初投本州元證禅师出家。辞师赴东都,复至江西参洞山良价,为其法嗣。又历参大沩安和尚、明招德谦诸僧,曾与香严智闲、岩头全豁、镜清道怤等僧论道。晚住抚州疏山,世称疏山和尚。撰有《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等。后梁时卒。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丛林号矮师叔。以其形质矬陋也。然气槩精爽。其说法。且不以杖拂为用。时时扪抚木蛇。或问焉。则曰。曹家女也。机办宏峻。四方学者所严惮。盖洞山门下之雄杰士也。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仁云尺五头巾。又问。如何是尺五头巾。仁云圆中取不得。 仁一日举香严旨重不得全话。问镜清云。怤道者作么生会。镜清云全归旨重。仁云作么生不得全。清云个中无旨路。仁云始惬病僧意。 冬至上堂。僧问如何是冬来意。仁云京师出大黄。 仁迁化时有偈曰。我路碧空外。白云闲处闲。世有无根树。黄叶风送还。又著四大等颂。李长者华严论略。行世。既入龛。有白鹿。屈膝龛前。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光仁。不知何许人也。其形矬而么么。幼则气槩凌物。精爽殆与常不同。早参洞山深入玄奥。其辩给又多于人也。尝问香严禅师。答微有偏负。曰某累茧重胝而至。得无劳乎。唾地而去。后居临川疏。山。毳客趋请颇有言辞。著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行于世。终入龛中。已有白鹿至灵前屈膝而起。时众谓为作吊焉。次筠州白水院释本仁。不知何许人也。得心于洞山法席。仁罕谈道。而四方之人若影之附形。却之还至。乃徇丹阳人请住。无几时。天复中至洪井高安白水院聚徒。垂欲入灭。先触处告违。乃集众焚香曰。至香烟尽处是某涅槃时。如其言端坐而化。次龙牙山释居遁。姓郭氏。临川南城人也。年殆十四警世无常。而守恬。淡白亲往求出家于庐陵满田寺。于嵩山受具戒。已思其择木。乃参翠微禅会。迷复未归莫知投诣。闻洞上言玄格峻。而躬造之。遁少进问曰。何谓祖意。答曰。若洞水逆流即当为说。而于言下体解玄微。隐众栖息。七八年间孜孜戢曜。时不我知。久则通矣。天策府楚王马氏素藉芳音。奉之若孝悌之门禀毗长矣。乃请居龙牙山妙济禅院。侁侁徒侣常聚半千。爰奏举诏。赐紫袈裟。并师号證空焉。则梁贞明初也方岳之下。号为禅窟。窥其室得其门者亦相继矣。至龙德三年癸未岁八月。遘疾弥留。九月十三日归寂。遁出世近四十馀龄。语详别录。
人物简介
【生卒】:约886—926 【介绍】: 五代时前蜀主王建妃。亦称小徐妃。王建时,进位淑妃。光天元年,进位皇太妃。王衍咸康元年,随前蜀后主王衍降后唐。次年,送入洛,途中与其姊大徐妃赋诗,凄惋动人。至秦川,与其姊及王衍同时被杀。有《花蕊夫人宫词》。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据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九二,名号为花蕊夫人者共有3人:一为南唐后主李煜妃,南唐亡没入宋宫,后为赵光义(晋王)所杀,无诗传世。二为前蜀主王建妃、王衍母,因其姊亦为王建妃,故史称小徐妃。姊娣倍受宠幸,纵引王衍污乱失国,后母子均为唐庄宗所杀。三为后蜀主孟昶妃,一说姓徐,一说姓费,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人,能文,蜀亡入宋宫,为太祖所宠,口诵国亡诗。世传《花蕊夫人宫词》,《全唐诗》编为1卷,系于孟昶妃名下,而浦江清则以为系王建小徐妃所作,见《花蕊夫人宫词考證》。《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唐诗汇评
作品评论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庭户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不道流年暗中换世传此诗为花蕊夫人作,东坡尝用此诗作《洞仙歌》曲。或谓东坡托花蕊以自解耳,不可不知也。《诗源辨体》
蜀王孟昶花蕊夫人有七言绝《宫词》一百首,其词本于王建。大约以全集观,王语不雅驯,而花蕊时近浅稚。五代诗话
世传其(按指花蕊夫人)宫词百首,清斯艳丽,足夺王建、张籍之席。盖外间摹写,自多泛设,终是看人富贵语,固不若内家本色,天然流丽也。拜经楼诗话
宋岳倦翁有《宫词》百首……其自叙略云:“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当有以寓讽谏而美音容。若王建世托近幸,花蕊自处宫闺,言多涉于亵俚。”
人物简介
【介绍】: 五代时虔州虔化人,字赞禹。廖爽子。仕楚。善文辞,授江南观察判官。马希范时选为天策府学士。居数年,卒官。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其名又有作图、正图、光图者,皆宋人避太祖赵匡胤讳改。字赞禹,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人。本为虔州豪族,后梁太祖时,钟章为虔州刺史,打击豪强,匡图等遂举族奔湖南。楚王马殷辟为江南观察判官。后楚开天策府,与李宏皋、徐仲雅、刘昭禹等人并为天策府十八学士。生平散见《五代史补》卷四、马令《南唐书》卷二九、《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唐才子传》卷一〇、《十国春秋》本传。匡图文学博赡,与李宏皋诸人俱以文藻知名。辛文房称其诗“警策极多,必见高致”(《唐才子传》)。《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其《廖氏家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录《廖匡图集》1卷,皆佚。《全唐诗》存诗4首及断句1联,《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生卒】:894—956 【介绍】: 宋冀州蓨人。善骑射,以膂力闻。荐于太祖,补殿前指挥使。太宗即位,屡有进迁。田重进北征,命为前锋,以功加马步军都军头。至道元年,充环庆路马步军都部署。被疾护送辎重赴灵州,卒于道。
人物简介
【生卒】:?—968 【介绍】: 五代宋初陵州贵平人,字孟文,号葆光子。少好学。游荆渚,依高从诲任从事,历保融、继冲三世,皆为幕府,累迁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宋军入荆南,以劝献三州地,太祖甚悦,授黄州刺史。博通经史,聚书校雠,工诗词,好著书。有《北梦琐言》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宋诗【生卒】:?—968 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曾为陵州判官。后唐天成元年(926),因梁震之荐,为荆南高季兴掌书记。累官荆南节度副使。宋建隆四年(963),劝荆南节度使高继冲降宋,宋太祖授黄州刺史。颇有治声。乾德六年(968),宰相荐其为学士,未及召而卒。生平见《新五代史》卷六九、《宋史》及《十国春秋》本传。光宪博通经史,能诗,善小词,属花间词派。其词清丽疏朗,较少脂粉之气。尤善于描绘江南风光,清新秀丽。其词五代时即广为流播,《花间集》录词60首,《尊前集》亦录23首。著作颇多,据《宋史》本传,有《荆台集》30卷、《笔佣集》3卷、《北梦琐言》30卷等。今存《北梦琐言》20卷。《全唐诗》存诗8首、断句2联、词80首(其中《竹枝》、《八拍蛮》等3首已录于其诗中)。《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孙光宪(?~九六八),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九首。唐诗汇评
词学图录
孙光宪(约895-968) 字孟文,自号葆光子,《花间集》称孙少监。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有笔记《北梦琐言》,词存84首,王静安辑《孙中丞词》一卷。全唐文·卷九百
光宪字孟文。贵平人。唐时为陵州判官。后唐天成初避地江陵。为荆南武信王高季兴掌书记。累官荆南节度副使。试御史中丞。入宋授黄州刺史。乾德末卒。
作品评论
光宪每患兵戈之际,书籍不备,遇发使诸道,未尝不厚与金帛购求焉,于是三年间收书及数万卷。然自负文学,常怏怏不得志。又常慕史氏之作,自恨诸侯幕府,不足展其才力,每谓交亲曰;“安知获麟之笔,反为倚马之用。”因吟刘禹锡诗曰:“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