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惇

相关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5—1197 【介绍】: 宋高宗后。
开封人。
高宗为康王时,被选入宫。
博习书史,又善翰墨,由是宠遇日至。
绍兴十三年,由贵妃立为皇后。
高宗内禅,诏后称太上皇后。
孝宗死,尊为太皇太后。
光宗称疾不出执表,后采纳枢密赵汝愚建议,宣布光宗退位手诏,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帝,是为宁宗。
卒谥宪圣慈烈。
全宋诗
吴皇后(一一一五~一一九七),开封(今属河南)人。
父近。
年十四,高宗为康王时,被选入宫。
高宗即位,从往四明,卫士谋为变,入问帝所在,后绐之以免。
未几,封和义郡夫人,还越,进才子,贵妃。
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立为后。
孝宗即位,屡加尊号。
光宗庆元三年卒,年八十三。
谥宪圣慈烈。
宋史》卷二四三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七一
吴皇后(一一一五——一一九七),高宗后。
开封(今河南开封)人。
近女。
年十四,入宫侍康王。
累封和义郡夫人、才人、婉仪、贵妃。
绍兴十三年立为皇后。
高宗内禅,手诏称太上皇后。
孝宗即位,上尊号寿圣,复加寿圣齐明广慈备德之号。
光宗朝称寿圣皇太后。
孝宗崩,正太皇太后号。
于梓宫前垂帘,立嘉王为皇帝。
庆元三年崩,年八十三。
谥宪圣慈烈。
见《宋史》卷二四三《后妃传》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6—117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原籍南康军建昌,字德远,号橘园。高宗绍兴十二年进士。授饶州司户参军,迁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孝宗时,历司农少卿、大理卿,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曾建议两淮营田,又疏通寻渠。入权吏部侍郎。淳熙元年,以秘阁修撰帅夔州路,安抚少数族首领及沿边地区。居官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颇遭时忌。以疾请祠,命未至而卒。
全宋诗
李浩(一一一六~一一七六),字德远,号正信(《五灯会元》卷二○),临川(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进士。历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金州教授。二十七年,监行在杂买场门,次年,改刑工部架阁文字,迁敕令所删定官。二十九年,除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丞。主管台州崇道观。孝宗即位,以太常丞召,逾年,除吏部员外郎兼恭王府直讲。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知台州(《嘉定赤城志》卷九),迁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使。召权吏部侍郎。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知夔州兼夔州路安抚使。三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卷(《宋史》卷二○八),已佚。事见《南轩集》卷三七《吏部侍郎李公墓铭》,《宋史》卷三八八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六七七
李浩(一一一六——一一七六),字德远,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登绍兴十二年进士第,调饶州司户参军,入为太常寺主簿,兼光禄寺丞。
请祠,主管台州崇道观。
孝宗即位,以太常丞召,踰年,除员外郎兼皇子恭王府直讲。
乞外,除知台州。
复入为司农少卿,迁大理卿。
与时宰不合,求外,除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有政声。
召还,除权吏部侍郎。
淳熙初,以秘阁修撰出任夔州路安抚使。
淳熙三年卒,年六十一,诏赠集英殿修撰。
浩少力学为文,及壮益沈潜义理。
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
著有《文集》二卷。
见《宋史》卷三八八本传及卷二○八《艺文志》。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五二五
余仁仲,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在孝宗、光宗世。
曾为国学进士。
宋代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尤以建安为最,建安尤以余氏为最。
仁仲家有万卷堂,刻书之精为岳珂所称,传世尚有《周礼》、《礼记》、《公羊》、《谷梁》等数种为仁仲校刊。
见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二《宋建安余氏刻书》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5—1210 【介绍】: 宋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
少有文名。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应礼部试,名列前茅。
因论恢复,遭秦桧黜落。
孝宗即位,任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
乾道六年,起为夔州通判。
后入四川宣抚使幕,复任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
淳熙七年,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以发粟赈灾,被劾罢。
十六年,任礼部郎中,劾罢,闲居十余年。
宁宗嘉泰二年,召修孝宗、光宗实录。
以宝谟阁待制致仕。
工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学。
其诗多沉郁顿挫,感激豪宕之作,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渡后四大家。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全宋诗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子。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为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复置前列,为桧黜落。桧死,二十八年始为福州宁德主簿(清乾隆《宁德县志》卷三)。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五)。三十一年,迁大理寺司直(同上书卷一九一)兼宗正簿。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九)。因论龙大渊、曾觌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乾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论罢。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记》)。八年,应王炎辟,为四川宗抚使干办公事。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帅蜀,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一四《范待制诗集序》)。三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以奏发粟赈济灾民,被劾奉祠。十三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十五年,召除军器少监。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复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秘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三年,致仕。开禧三年(一二○七),进爵渭南县伯。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陆游是著名爱国诗人,毕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著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等。《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陆游诗,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挖改重印本为底本为底本。校以汲古阁初印本(简称初印本),宋严州刻残本(简称严州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残本(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刘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别集》(简称别集本)、明弘治刊《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简称涧谷本)及《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简称须溪本)等,并参校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简称钱校)。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续添》编为第八十六、八十七卷。辑自《剑南诗稿》之外的诗,经营为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锡山华珵铜活字印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词学图录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陆游(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应进士试,名列榜首,次年礼部复试,为秦桧所阻未能登第。秦桧死后,出为福州宁德主簿,孝宗继位始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夔州等地通判。有《渭南集》《剑南诗稿》等。作品中语涉黄鹤楼、南楼者多有:孝宗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二十七日抵武昌寻访黄鹤楼故址,并登临南楼,写下七律《黄鹤楼》,54岁时重过武昌又作七律《南楼》;另有七律《丈亭遇老人长眉及肩欲就之语忽已张帆吹笛而去》《旅次有赠》《月下醉题》、古体《客谈荆渚武昌慨然有作》《与青城道人饮酒作》《夏夜对月》,还曾在日记《入蜀记》中首次提到黄鹤楼“号为天下绝景”。
全宋文·卷四九二三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年少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
荐送、礼部试均置前列,遭秦桧所嫉,黜之。
桧死,始仕建州宁德县主簿,除敕令所删定官,迁大理司直兼宗正簿。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召对,赐进士出身。
论政事忤旨,出通判建康府,改隆兴府、夔州。
王炎为川陕宣抚使,辟为干办公事,陈进取之策。
范成大帅蜀,入幕府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
累迁提举江西常平、知严州。
嘉泰间与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擢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秘书监。
以宝章阁待制致仕,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陆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诗作计万首。
著述有《高宗圣政草》一卷、《南唐书》十五卷、《会稽志》二十卷、《老学庵笔记》十卷、《山阴诗话》一卷、《剑南诗稿》《续稿》八十七卷、《渭南集》五十卷、《放翁词》一卷。
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一一、一八、二○、二一,《宋史》卷二○三、二○四、二○六、二○七、二○八及三九五本传。
宋登科记考
陆佃孙,陆宰子。字务观,号放翁。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特赐第应举锁厅试荐送第一,礼部试又置于前列,为秦桧所抑。后特赐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简介
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祖籍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宋孝宗赵慎原配妻子。
奉直大夫郭直卿孙女,六世祖为宋真宗时期章穆皇后外家兄弟(章穆后族)。
父为郭瑊,昭庆军承宣使,追封荣王。
母为淑国夫人赵氏系皇族宗室女。
宋孝宗为普安郡王时,娶郭氏为妻,封为咸宁郡夫人,生宋光宗赵惇、庄文太子赵愭、魏惠宪王赵恺和邵悼肃王赵恪。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未及宋孝宗登基即去世,享年三十一岁,追封淑国夫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追赠福国夫人,孝宗为太子,追册皇太子妃。
宋孝宗即位,追册为皇后,谥号“恭怀”,不久改谥安穆皇后,宋孝宗驾崩,朝廷营建永阜陵时改谥为成穆皇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6—1189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季海。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以荐除监察御史,迁右正言。曾劾罢宰相汤思退,荐举学者郑伯熊、李焘等。孝宗淳熙二年,除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旋迁左丞相。因好友唐仲友为朱熹所劾,乃擢陈贾、郑丙官,使攻道学,始开庆元伪学之禁。卒谥文定。
全宋诗
王淮(一一二六~一一八九),字季海,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调台州临海尉。召为监察御史,除右正言。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为福建转运副使,除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出知建宁府,改浙西提刑,寻召为太常少卿、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知制诰。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签书枢密院事,累迁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左丞相。十五年,奉祠,十六年卒,年六十四,谥文定。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二《王公神道碑》、《攻愧集》卷八七《王公行状》,《宋史》卷三九六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四九九六
王淮(一一二六——一一八九),字季海,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幼敏悟力学,绍兴十五年登第,为台州临海尉。
除监察御史,寻迁右正言,劾罢宰相汤思退,擢秘书少监兼恭王室直讲,出知建宁府,改浙西提刑。
入朝,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知制诰。
淳熙二年,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同知,兼参政。
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事,旋迁左丞相。
淮素不喜朱熹,遂攻道学,庆元「伪学」之禁实肇于此。
奉祠,提举洞霄宫。
十六年卒,年六十四,赠少师,谥文定。
有诗文、制草、奏议四十卷,多已亡佚。
见楼钥《少师观文殿大学士鲁国公致仕赠太师王公行状》(《攻愧集》卷八七),《宋史》卷三九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7—1194 【介绍】: 即宋孝宗,字元永。
太祖七世孙。
因高宗无子,绍兴初选育禁中。
三十年,立为皇子,封建王。
三十二年,立为皇太子,寻即位。
锐志恢复,起用张浚,追复岳飞。
隆兴元年北伐之师溃于符离,遂复与金人议和。
其后虽倚虞允文、王淮等以谋恢复,然终无成效。
淳熙十六年传位太子赵惇
在位二十八年。
全宋诗
宋孝宗赵慎(一一二七~一一九四),字元永,秀王称子,生于秀州。
初名伯琮,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选育宫中,赐名瑗。
十二年,封普安郡王。
三十年,立为皇子,更名玮,进封建王,赐字元瑰。
三十二年,立为皇太子,改今名,赐今字。
同年,即皇帝位。
建元隆兴、乾道、淳熙,在位二十七年。
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传位于其子赵惇光宗),尊为至尊寿皇圣帝。
光宗绍熙五年卒,年六十八。
事见《宋史》卷三三至三五《孝宗纪》。
 宋孝宗诗,据《周文忠集》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五二○六
宋孝宗赵慎(一一二七——一一九四),字元永,太祖七世孙,父秀王子称。高宗无子,绍兴二年选育于禁中。三年,除和州防禦使,赐名瑗。十二年,加检校少保,封普安郡王。三十年立为皇子,更名玮,进封建王。三十二年五月,立为皇太子,改今名。六月,受内禅,即帝位。锐志恢复,起用张浚,追复岳飞。隆兴元年,以符离之败,遂与金人订立「隆兴和议」。后倚虞允文、王淮等以谋恢复,终无成效。乾道初,魏杞使金还,始正敌国礼,易表称书,改臣称侄,减去岁币,稍变南宋对金关系中之屈辱地位。淳熙十六年二月,禅位于第三子惇,受尊号曰「至尊寿皇圣帝」,退居重华宫,在位凡二十八年。绍熙五年崩,年六十八,庙号孝宗。年号三:隆兴、乾道、淳熙。淳祐五年,实录院编孝宗御集成,上之。见《宋史》卷三三至三五《孝宗纪》、《玉海》卷二八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9—1206 【介绍】: 宋泉州永春人,字仲至。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授阳江尉。孝宗嘉其论事,擢起居舍人,历中书舍人兼侍讲、权吏部尚书。因论宰相不能辅赞恢复大计,出知绍兴府,徙赣州、隆兴府。淳熙十三年,签书枢密院事,寻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拜右丞相。光宗绍熙元年,进左丞相。在任谨法度,惜名器,尝引进赵汝愚、黄裳等,世号得人。宁宗即位,因与韩侂胄有隙,又数事失帝意,落职。嘉泰元年,累封魏国公。卒谥忠宣。有诗文、奏议、外制等。
全宋诗
留正(一一二九~一二○六),字仲至,泉州(今属福建)人,居惠州(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二)。
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南宋馆阁录》卷八)。
因召对获孝宗嘉叹,累迁权吏部尚书。
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出知绍兴府(《嘉泰会稽志》卷二)。
历知赣州、隆兴府,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因平羌功,召签书枢密院事。
十四年,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拜右丞相(《宋史》卷二一三《宰辅表》四)。
光宗即位,进左丞相。
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孝宗卒,光宗以疾未能执丧,留正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议立太子事不合,以肩舆逃出国门。
宁宗即位,以光禄大夫致仕。
开禧二年卒,年七十八。
谥忠宣。
宋史》卷三九一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粤诗·卷二八
留正(一一二九 — 一二○六),字仲至。
祖籍泉州永春。
六世祖留从效,事宋太祖,为清远军节度使,封鄂国公。
父某,侨寓归善(今惠州市)之下郭,而正生,少游惠庠,守贫力学,里人徐敦实见而奇之,以为公辅之器,以女妻之,因落家焉。
应惠州举,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登进士。
授南恩州阳江尉、清海军节度判官。
以荐召对,获宋孝宗嘉叹。
知循州,历起居舍人,累迁给事中,兼权吏部尚书。
淳熙二年(一一七五),以显谟阁直学士出知绍兴府。
历知赣州、知隆兴府。
进龙图阁直学士、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以平羌功,进敷文阁学士,迁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
十六年,拜右丞相。
宋光宗受禅,进左丞相。
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孝宗崩,光宗以疾未能执丧,正累乞早正嘉王储位,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不合,遂以肩舆逃去。
宋宁宗即位,以光禄大夫致仕。
后复旧衔。
嘉泰元年(一二○一),进封魏国公,复少师、观文殿学士。
开禧二年(一二○六)七月卒,年七十八。
赠太师,谥忠宣。
有诗文集等二十卷行世,已佚。
宋史》卷三九一、明郑维新嘉靖七年《惠大记》卷三有传。
诗三首。
全宋文·卷五三九二
留正(一一二九——一二○六),字仲至,泉州永春(今福建永春)人。绍兴三十年进士,授阳江尉。孝宗朝历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兼权吏部尚书。出知绍兴府,历知赣州、隆兴府,除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绍熙元年,累迁至左丞相。宁宗即位,出判建康府,旋罢。嘉泰元年进封魏国公。开禧二年七月卒,年七十八,赠太师,谥忠宣。尝编纂《寿皇圣政》,著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见《宋史》卷三九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7—1203 【介绍】: 宋温州瑞安人,字君举,号止斋。以文擅当世,师事郑伯熊、薛季宣,与张栻、吕祖谦友善。孝宗乾道八年进士。累官通判福州累官至吏部员外郎。轮对极言以爱惜民力为本。光宗绍熙四年以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宁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终宝谟阁待制。卒谥文节。为学自三代、秦汉以下靡不研究。有《诗解诂》、《周礼说》、《春秋后传》、《建隆编》、《止斋集》等。
全宋诗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巨擘。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历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为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赞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为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谥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一七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浙江瑞安)人。
师薛季宣、郑伯熊,传永嘉之学。
乾道八年登进士甲科,授泰州教授,特除太学录。
添差通判福州,以言者罢。
后五年,起知桂阳军。
光宗立,提举湖南常平茶盐,授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
过阙,留为吏部员外郎。
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赞读。
绍熙三年,擢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
光宗以疾不朝重华宫,傅良抗疏不听,申省自免而归。
宁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
以言者论罢。
嘉泰二年复官,起知泉州,以疾辞,授集英殿修撰、进宝谟阁待制致仕。
明年卒于家,年六十七,谥文节。
著有《诗训义》、《周礼进说》、《春秋后传》(存)、《左氏章指》、《历代兵制》(存)、《皇朝大事记》、《永嘉先生八面锋》(存)、《止斋论祖》(存)、《止斋文集》(存)等。
见蔡幼学《宋故宝谟阁待制赠通议大夫陈公行状》,楼钥《宋故宝谟阁待制赠通议大夫陈公神道碑》、叶适《宋故通议大夫宝谟阁待制陈公墓志铭》(并见《止斋先生文集》卷五二附录),《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吴挺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8—1193 【介绍】: 宋德顺军陇干人,字仲烈。
吴璘子。
以荫补官。
为中军统制,败金兵于秦州,擢熙河经略安抚使。
金兵攻德顺,复败之。
孝宗乾道中拜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
淳熙元年,改兴州都统,拜定江军节度使。
四年,任利州西路安抚使、知兴州。
能礼贤下士,拊循将士,备边有方,深为孝宗、光宗所重。
全宋文·卷六一一六
吴挺(一一三八——一一九三),字仲烈,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吴璘第五子。初以门功补官,从璘为中郎将。绍兴三十一年,金人渝盟,璘总三路兵禦之,挺愿自力军前,授中军统制。复秦州,以功擢荣州刺史,寻拜熙河经略安抚使。次年又于瓦亭、巩州屡败强敌。隆兴初,以坚守德顺功,拜武昌军承宣使。乾道中,累官左卫上将军,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淳熙改元,拜定江军节度使。十年冬,特加检校少保,累官至太尉。绍熙四年,以疾请退,诏以太尉致仕。未几卒,年五十六,谥武穆。见《宋史》卷三六六《吴璘传》附《吴挺传》,王曮《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琬琰集删存》卷一),《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四、礼五八之九六。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