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叶林

相关人物:共 28 位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隐元。
福建东林林氏子也。
父在田。
母龚氏。
琦生六岁。
父客于湘。
家产日耗。
难以攻读。
渐以耕樵为业。
每静夜与二三友。
坐卧松下。
仰观天河运转。
星月流辉。
谁系谁主。
缠度不忒。
心甚骇焉。
遂有慕佛之念。
年二十母与长兄欲定聘。
自思身为男子。
不知父之游踪。
急于娶。
非孝也。
因告母兄。
将聘金为路用。
直往豫章。
抵南京。
至宁波舟山。
见族叔。
又至绍兴。
经历一载。
囊已空。
随香船至南海。
朝观音。
见佛地庄严。
一时凡念冰释。
遂发心持斋。
投潮音洞主出家。
明年二月。
航海归闽省母。
母以为自天降下。
喜不自胜。
劝母奉斋归佛。
越明年。
母归寂。
会鉴源于印林寺。
方便接引。
遂从削发。
即发愿精修。
辛酉。
往绍兴显圣寺。
听涅槃经。
时闻本师费和尚之名。
因遍处参寻。
壬戌。
鹦窝顶听法华。
冬在夹石碧云。
听楞严。
忽闻密老和尚。
来应金粟。
即往参见。
随问学人初入禅门。
未知做工夫。
求开示。
密云。
我这里无有工夫可做。
要行便行。
要坐便坐。
要卧便卧。
师云。
蚊子多卧不得时如何。
密云。
一巴掌。
师有省。
便拜云。
某甲会得和尚掌中意。
和尚云道看。
师便喝。
和尚云。
再道看。
师又喝。
和尚云。
三喝四喝后如何。
师云。
今岁盐贵如米。
自此日常活泼泼地。
忽一日窗外风吹入。
寒毛卓竖。
通身白汗。
大彻源底。
便知三世诸佛历代祖师。
天下老和尚。
情与无情。
尽在。
一毫头。
了了分明。
无二无别。
不可举似于人。
庚午春。
黄檗本寺。
请老和尚进山。
师同回寺。
辛未。
众请住狮子岩。
癸酉冬。
马峰请费和尚主席。
命师为西堂。
一日诸禅人颂百丈再参马祖。
一喝三日耳聋。
黄檗闻之不觉吐舌因缘。
师亦颂云。
一声涂毒闻皆丧。
遍野髑髅没处藏。
三寸舌申安国剑。
千秋凛凛白如霜。
呈上。
费老人即圈出示众。
升座云。
吾有一枝拂子。
是从上用不尽的。
顾师云。
汝作么生奉持。
师喝便出。
到方丈。
师礼拜。
老人举拂云。
汝且将去行持。
师接著。
便打一拂。
老人云。
将为报恩那。
又打一拂。
便归寮。
甲戌回狮岩隐静。
丙子夏。
本山请继黄檗法席。
却之不能。
岩下有侧石如舟。
俱以不平为叹。
师一夜在石中坐。
持大悲咒三遍。
默祝龙天。
此去黄檗。
吾道大行。
为山增色。
此石可平。
默坐注香。
归室次。
蚤徒良哉报云。
石已自平。
师乃名为自平石。
适法通专使送大衣源流至。
丁丑仲冬。
至山开堂。
如腊八示云。
昔日世尊升忉利天。
为母说法。
说甚么法。
蓦竖拂云。
也只是这个。
今日山僧不动本际。
为诸父老谈禅。
谈甚么禅。
也只是这个。
这个又是个什么。
正如八十翁翁入场屋。
真诚不是小儿戏。
向个里消息得恰好去。
许汝入黄檗门。
见黄檗人。
与黄檗同条合命。
共气连枝。
不然。
尽是门外之绕汉。
要见黄檗毫毛也大难。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隆琦,字隐元。姓林氏,黄檗人也。生有灵徵,幼志凝重。因父远游不归,绝意婚娶,附舟诣补陀祷祝,睹大士境界,遂欲轶尘。乃礼黄檗鉴源为师,薙染易服。遍造诸方,潜颖真参,心光灿发。闻密云居金粟,径往依之,始露头角,机锋酬酢,迥出寻常,密云甚相契重。逮受黄檗请,琦乃偕还旧山,结茅于师子岩。隐安继主檗山,琦本同参,则延之领众,因继其法。费隐既受别请,林御史汝翥与士众请居祖席,始出世焉。坐夏十稔,指踰三千,鞭龙策象,声光远播。万里扶桑,梯航申礼,祈教彼土,恳请尤挚。琦亦自知信于东倭,实有宿缘,当为了之。故扬帆破浪,海若效灵,遂底长琦。岛主欣迎,万象云拥。驻锡兴福,益以崇福,兼兹二刹,法雨所施,罔不沾溉。受请普门,国王、大将军咸来致敬,宠锡优渥,珍服名香,络绎充积。琦亦漠然,惟思流通正教,弘我佛旨。但每念祖庭,时有故山之思,国王感其眷恋,乃于太和山更起梵宫,仍名黄檗,以慰其心。移居未久,举首座性瑫自代,退隐松堂,国王为建寿塔,优游泉石,十有馀载。预知报谢,乃示微疾,彼国王臣慰问再四,皆裁偈酬答,端居而化,康熙十二年癸丑四月三日也。寿八十有二,腊五十有三。得法者二十二人,有《七会语录》。琦貌魁伟,秉性刚正,苦行高谊,具在年谱。檗山大众仰其馀徽,为筑衣钵塔,释如幻弘为之记铭,见《瘦松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9 【介绍】: 清僧。江苏盐城人,字芥航,号不不头陀,俗姓蔡。年十二,入三元宫为僧。晚年居焦山定慧寺。禅修之余,兼工诗画,尤善兰竹。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八
大须,字芥航,盐城人。焦山僧。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大须,字芥航,晚号不不头陀。
姓蔡氏,盐城人也。
幼秉至性,超然麈表,因父寝疾,祷佛祈代,神监其诚,遂尔霍然,乃舍身邑中三元宫,年才十二,昙徽诣道安之岁,慧永居罗浮之时,法身无暇,学志弥笃。
未几,得戒于樊汷水陆寺,褊游名胜,博访勤参,蹑屩宝华,便司职事,驻锡焦山,乃履主席。
时咸丰辛酉,粤寇初平,疮痍满目,寺藏屡空,为联本山十二静室,蠲弃微嫌,布以公德。
薙草崩,崇基正表,置藏经之室,立禅诵之堂,课以文字,勉以焚修,因人诱掖,莘莘后进,乐就范围。
尝谓:“说律论经,宜兼宏净土,不为高远,以浅近示人从入之途,使之深造,自然有得。
故一音称物,化感顽石,卅品探微,溺拯惑水。
”又谓:“佛法升坐后受众供养,未有后者不得升座以供养者,必其子孙非异人任也。
今执出家无家一语,死于句下,大背佛旨。
”故为其先人立后,而戚族有急,必竭瓶钵,量力为助,以故士大夫多贤之。
光绪己丑五月四日示疾,入寂塔于竹林寺夹山,蒯光典为之铭,见《焦山续志》。
须生平澹泊为怀,疾已以绳。
至于接物处,以撝抑故,贤者敬其善力,俗众感其丰棱。
禅修之馀,兼工诗画,竹阑入妙,人得一纸,珍同拱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7—1777 【介绍】: 清福建建宁人,字邺侯,号筠亭。
雍正五年进士,累官沧州知州,以母老告归。
归后倡建濉川书院。
有《崇本山堂诗文集》、《闲居偶录》、《棻堂节录》、《啸月亭笔记》。
晚晴簃诗汇·卷六十六
徐时作,字邺侯,号筠亭,建宁人。
雍正丁未进士,官沧州知州。
有《崇本山堂诗钞》。
维基
徐时作,福建建宁县人,进士出身。雍正五年,登进士,担任沧州知州。
释如卺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如卺。
号蔤庵。
嘉禾姜氏子。
母殷氏。
感吉梦而娠。
师生而秀异。
不乐处俗。
依真如衡宗继公为师。
继。
故义苑白眉。
师深造堂奥。
徐知文字非究竟法。
以景泰庚午。
至杭。
参空谷隆公于修吉山。
问露柱因缘。
谷良久曰。
此是说不得底自会去。
久之。
谷亡。
自惟失怙。
始专心净土法门。
自利利人。
一归乎是。
以至劝人念佛。
数以米一粒一声。
积二百斛。
炊饭以供众。
散施佛图若干万。
如此多历年所。
师尝以五灯会元。
篇帙浩重。
未摄略机。
遂锐意抄简。
以为务使揽要知归。
不在繁文也。
书成。
目曰禅宗正脉。
学者便之。
阅览之次。
至杜鸿渐谒无住禅师庭树鸦鸣处。
似有省。
曰果然是说不得底。
师素有琢磨静行。
无浮滥之习。
虽年老而进道益力。
不以略有所见。
便自休歇。
道无尽。
吾不可有尽求也。
晚年罄衣钵。
刻缁门警训。
与年相若者共之。
意可见矣。
后终于本山
张大淳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一五二
张大淳,茅山道士,咸淳间特赐冲靖明真微妙大师、特差充茅山山门道正、权知御前崇禧观兼管领本山诸宫观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末钱塘人,字牧心,号三教外人,又号九锁山人。宋亡不仕,居馀杭洞霄宫之超然馆,经月不出,沈介石为营白鹿山房居之。与谢翱、周密等友善,世称文行先生。元大德中卒。有《洞霄图志》、《游山志》及杂文稿《伯牙琴》。
全宋诗
邓牧(一二四七~一三○六),字牧心,自号三教外人,人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薄于名利,遍游方外。
元成宗元贞二年(一二九六),至山阴陶山书院。
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归馀杭洞霄宫,沈介石为营白鹿山房。
与谢翱、叶林等友善。
十年卒,年六十。
著有《洞霄图志》、《伯牙琴》。
洞霄图志》卷五《人物门》续编有传。
今录诗十三首。
元诗纪事
牧字牧心,钱唐人,隐大涤山中,人称文行先生。著有洞霄图志,杂文稿名伯牙琴。
释显示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示瞽庵。
脱白于一山元公。
一山度四弟子。
取法华开示悟入为名。
师当第二。
名显示。
号瞽庵。
出台之宁海卢氏之子。
古貌长身。
寡言笑清。
俭自持。
一榻二十年。
潇然如在逆旅。
习教观。
从师于万寿。
师见其天资峻利。
有一泻千里之势。
乃曰。
子盖从吾师游乎。
他日大显南岳一宗。
吾于子有望矣。
示。
遂事佛海。
至正初。
出世隆寿教寺。
大唱台衡为海内名浮屠。
寔师启之也。
盐官海岸崩。
民朝夕揣惴。
恐为鱼鳖。
行省脱驩公忧之甚。
请师亲履其地。
建水陆大会七昼夜。
师冥心观想。
取海沙祝之。
帅其徒遍掷其处。
凡足迹所及。
岸为弗崩。
人咸异之。
天历改元。
升主显慈集庆二寺。
皆杭之名刹。
师处之泊然。
至正七年。
师八十矣。
钱塘诸名山。
以耆旧凋谢。
唯师一人岿然。
如鲁灵光。
又以大普福起之。
师坚卧不应。
门人进曰。
和尚自为计固善矣。
其如斯道何。
师强赴之。
居亡何竟。
拂衣旋故丘。
开镜清阁。
而深蛰焉。
因览诸家所注首楞严。
繁简失当。
方将折衷其说。
为之疏解。
俄疾作。
召至四众。
以唯心净土。
惓惓为勉。
其中或未解师意。
师厉声曰。
死生难。
死生难。
遽索觚书偈而寂。
寿八十六。
腊七一十。
寂后七日。
法属以陶器奉蜕质。
葬于里之峨眉山松花坞。
师之所自卜也。
师梵貌魁硕。
言吐清丽。
诸书一过目。
终身不忘。
平生以流通教法。
为第一义。
苟有召者。
未尝不应。
屡感天雨华之祥。
然于佛乘文事。
俱不偏废。
出处语默。
则未始离乎止观。
所著书。
有四教仪纪正。
天岸外集。
并行于世。
示瞽庵。
寿六十九而化。
则入我明矣。
二师。
孜孜为教。
其弘阐开化。
本山家诸师之论。
罔敢违越。
可谓知尊者翼道之功。
而号善继善述者矣。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显示,字瞽庵。
姓卢氏,宁海人也。
母金氏,梦宝陁大士,见五色云中,觉而有娠,及生男。
幼而凝静,不好嬉逐。
稍长,神气洒然,有出尘之思。
二十一,投会稽悟本院为沙弥,一山元为之脱白。
一山度弟子四人,取醍醐经开示悟入为之名曰:显示。
元天历初,受比邱大戒,即踰涛江而西,欲讲天台教观。
时天岸济方主万寿圆觉寺,显示往事焉,久之,济见其天机峻利,一日千里之势,乃曰:子盍从吾师游乎?
他日大显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
济之师即佛海也,佛海倡道于上天竺灵感观音教寺,来受经者云蒸海涌。
显示杂多士中,昼夜研摩三观十乘之旨,察其密微,至于蚕丝牛毛,设有疑难,进而质诸佛海。
退与四方俊彦纵横切磋,不至于洞达弗止。
精积日久,大小乘部,文义字句,瞭于心胸。
有叩之者,辩口如水东注,不见所穷,朋类推服,恒以为不可及。
佛海器之,命为司宾。
及佛海退居南天竺,虎岩颐来绍,其后升掌忏摩,而贤叟思又延居首座,鍊徒牧众,不异常时。
至正五年,始出世隆寿教寺,田亩侵蚀,董而理之,殿宇颓坏,葺而新之。
如是者,十有二载。
虽蕞尔兰若,声望日增,迁雷峰显严教寺,破屋残僧,触目皆凄凉之境。
显示既至,学侣渐集。
复其旧规,蔚为胜地,人以为难。
越六年,江浙省丞力聘主崇恩演福教寺,寺当兵燹之馀,鞠为荒墟。
显示为创丈室五楹,以纳负笈之士,遇有咨问,悉竭平昔所蕴,亹亹而语之。
至于南屏霅川之同异,尤严于断制,𠪾引诸家经疏,辩證无遗。
或惜其过劳,笑谢曰:桑门为法忘躯,义所应尔,子以为劳乎?
会元季丧乱,兵祸日亟,飘然东迈,向悟本樵山栖焉。
屏绝人事,颛志于西方净土之学,终日系念,未尝少忘,屡感瑞应。
明室初兴,定鼎金陵,草创伊始,佛教复隆。
洪武四年,出游虎林。
未几,顺寂于太平兴国传法教寺,神思不乱,如返故庐。
再踰年,其弟子知晓,函灵骨归,藏受经祖塔之侧。
显示古貌颀躬,寡于言笑,以清俭自持,一榻二十年,萧然如在逆旅。
当时齿腊相亚,职业相若,而据席名山,自显示视之,澹然如无所系念。
其出世为人,皆迫于群情,不得已而起。
性不乐时俗,藻丽章句,凡有述作,一本山家诸师之论,人谓:“能衍佛海之道,传之方来,动静出处,绰有可观。
”诚不诬也。
宋文宪濂为摭其遗行,而铭诸塔,具《芝园后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92—1563 【介绍】: 明僧。浙江嘉兴人,俗姓富,字月泉,号玉芝。十四岁出家海盐资圣寺。工诗,有《玉芝内外集》。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法聚,号月泉,嘉兴人,出家海盐资圣寺。嘉靖间,尝结庵澉湖荆山芝产座下。人称玉芝和尚。后居武康天池,示寂。聚初投偈于王阳明。阳明有荅人问良知诗,即聚也。晚参梦居禅师,得悟。与王畿、蔡汝楠、唐枢、董沄诸公共證儒释大同之旨。焦弱侯称其透脱,为不可得。有《龙南漫藁》。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讲楞严。偈云。谈经非舌耳无闻。一坐青山夏十旬。标指瞿昙终有相。迷头演若本无因。病源莫执方为药。心境须知法是尘。直下不留元宇脚。个中谁是出头人。又云。只绣鸳鸯不度针。百花丛底漫沉吟。七徵未解齐生死。八辨那能出纵擒。毙垢祇缘穷子念。慇勤终愧老婆心。便教捲席同休去。方丈何妨草自深。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法聚。
字月泉。
嘉禾富氏子。
始去俗。
从师于海盐资圣寺。
矢志参学。
初见吉庵法舟二宿。
未甚启发。
闻王阳明倡良知之指于稽山。
同董从吾。
往谒之言相契。
阳明答以诗。
然犹未脱然也。
后于梦居禅师一掌下。
洞彻源底。
即入武康天池山。
搆精舍。
颜曰玉芝。
二十馀年说法其中。
繇是。
诸方称玉芝和尚。
唐一庵。
王龙溪诸公。
尝往来山中。
證会儒释大同之秘。
师其为人也。
峻结圆转。
举止潇然。
王公贵人。
见其人至不敢屈。
庸夫竖子。
一闻其教。
辄兴起自愧。
反其所为。
曲儒小士多诋释。
遇师与立谈。
顾趋而事之。
舍所学而从。
彼其为文也。
无短长易难。
皆据案落笔。
应手而成。
奥旨猜辞。
一时而彻。
或以此诋之谓。
师苦于文。
而疏于道。
文如此。
未尝苦也。
疏于道又可信乎。
师生于弘治壬子。
示寂于嘉靖癸亥。
春秋七十有二。
立塔藏骨于本山
少司马蔡公汝楠。
与师有支许之契。
为铭曰。
声之为诗。
齐之为儒。
诗其无上咒耶。
儒其无上法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3—1685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嘉兴人,字秋岳,一字洁躬,号倦圃,别号金陀老圃。明崇祯十年进士,官御史。清顺治元年,授原官,后屡起屡踬,至广东布政使,降山西阳和道,以裁缺去官。工诗。富藏书。有《刘豫事迹》、《静惕堂诗集》、《静惕堂词》、《倦圃莳植记》等。(⊙ 《清史列传》卷七八)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
曹溶,字洁躬,号秋岳,嘉兴人。明崇祯丁丑进士,官御史。入国朝,历官户部侍郎,降广东布政使,再降山西阳和道。康熙戊午举博学鸿词,以丁忧未赴。有《静惕堂集》。
词学图录
曹溶(1613-1685) 字洁躬,一字鉴躬,号秋岳,又号倦圃。浙江秀水人。其词为浙西词派之先河,合情景之胜,与龚鼎孳领袖一时。有《静惕堂集》。词集名《静惕堂词》。
清诗别裁集
字洁躬,浙江嘉兴人。崇祯丁丑进士。国朝官至户部侍郎。著有《静惕堂诗》。○芝麓长于近体,秋岳长于古诗,而古诗之中,五言尤胜,惟著述太多,不免良枯并见耳。芟而薙之,是在持择者。
槜李诗系·卷二十三
溶字洁躬号秋岳平湖人居秀水崇祯丁丑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入本朝以御史视学畿内历副都御史户部侍郎外转广东布政使后降补山西阳和道裁缺还里甲寅逆藩叛阁臣荐为边才随征福建丁母忧不受职而归戊午以宏博徵复荐修明史俱辞不赴乙丑八月卒年七十三溶天性梗直为御史劾辅臣谢升削籍熊开元密参周延儒廷杖溶疏白其冤甲申为流贼所执拷掠三昼夜委厩中得不死后任副宪时遇热审多平反居塞上五年岁饥力请赈救生平长于经济未竟其用乃独肆力于文章诸体雄骏而尺牍尤多长笺小幅人争宝之其诗源本少陵苍老之气一洗妩调与合肥龚鼎孳齐名世称龚曹晚年自号锄菜翁筑室范蠡湖颜曰倦圃莳花种竹置酒倡和无虚日爱才若渴四方之士倚为雅宗者四十年家多藏书勤于诵览尝以明季门户纷争是非失实辑续献徵录六十卷又痛崇祯朝辅相失人著五十辅臣传五卷外有静愓堂诗文集三十卷年来予每从倦圃游始叹先民风流未坠兹录其诗概置巳刻者惟取闽游集及癸亥迄乙丑之作用冠斯卷一代钜公足以起衰式靡矣
维基
曹溶(1613年—1685年),字洁躬,号秋岳,晚号倦圃、锄菜翁、金陀老人,浙江嘉兴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藏书家,同进士出身。
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崇祯九年(1636年)举浙江乡试第三名,崇祯十年(1637年)联捷丁丑科第三甲第三名,官至监察御史。
明亡仕清,仍为御史,官至户部侍郎、广东布政使,后左迁至山西阳和道。
与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陈之遴并列“江浙五不肖”。
曹溶历仕明清两朝,虽为贰臣,却与明遗民顾炎武、屈大均交往甚密,并帮助傅山化解官司。
顾炎武与曹溶交情笃厚,《静惕堂诗集》收有曹溶酬赠顾炎武的九题十一首诗。
顺治十三年,朱彝尊曾于为曹溶广东布政使的幕僚,其后又随曹溶至山西大同。
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曹溶时任山西按察副使,与顾炎武至雁门访李因笃。
康熙六年(1667年)秋,告老辞官,从此不再涉入仕途,曾被举博学鸿词科而不就。
喜好宋元文人集,收藏甚广,筑有“静惕堂”。
朱彝尊《竹垞诗话》称曹溶“博征文献,集三百年名公卿手书墨迹,装璜成册,多至七百家。
”晚年自号锄菜翁,筑室范蠡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卒。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信明。
字真觉。
五台清凉疃高氏子。
本山清凉寺正洪长老削染。
年十四业讲有声。
二十四受大戒。
述论弘赞戒章。
又著盂兰等钞。
发义精朗。
甚为时辈传诵。
加以行门自严。
诵戒读经。
殊无少怠。
元主召见。
法沁宸衷。
赐号兴国大师。
授僧统之职。
勉应之。
非所愿也。
后从庆寿海云和尚。
咨决心要。
颇有省发。
然不以得所解而废所行。
益自督厉。
戒光高显。
于时无两。
自贵戚以下。
至士庶人。
从师受菩萨戒者甚夥。
化风被河朔矣。
六十九示寂。
获舍利无数。
正觉寺有遗行碑。
存焉。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