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常总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应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属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轮寺。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惟清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僧宝正续传》卷三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仪庄肃。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谒真净文机不谐。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痛劄。端负己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表酬答。灵源笑曰。汝举马祖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灵源见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由是声誉四驰道钦七众。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閒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倾月在波心说向谁。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应端。
南昌余氏子。
依化度寺善月落发为大僧。
初游庐山圆通。
以般若夙熏。
谈禅衮衮。
老衲多敬异之。
颇自以为至。
及会宗叔僧智屿者折困之。
俾令实参。
繇是走归宗。
依真净禅师。
未几真净迁泐潭。
而罗汉小南禅师道价鼎盛。
往从之。
俄而南公化去。
师方锐意于道。
遽失所从。
闻老演大本灵源之道。
欲见之。
而未能决。
即炷臂香。
祷于像前。
志三老之名而探之。
得灵源。
时灵源首众僧于云居。
于是造焉。
倾心奉事。
虽咨参决择无间。
而义象缠心。
未能脱洒。
灵源尝痛劄之。
师必引援马祖百丈机缘及华严宗旨为表佐。
灵源笑曰。
马祖百丈固错矣。
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
师愤欲他往。
因造室请辞。
比至门。
方揭帘。
忽大悟。
遍体汗下。
灵源见而喜曰。
是子识好恶矣。
马祖百丈文殊普贤。
几被汝带累也。
自是投机契会。
击节赏音。
若合符契。
迨死心禅师出世云岩。
灵源遣二三子。
往佐之。
死心迅机逸辩。
雷轰电扫。
学者莫敢婴其锋。
师为侍者。
每当机不少让。
至差别因缘洞下语句。
靡不迎刃而解。
死心抚爱之。
异乎等辈。
及灵源出世太平迁黄龙。
师皆枉焉。
去游京浙。
历讲肆。
学首楞严法界观圆觉肇论。
尤邃于金刚般若。
崇宁中。
省亲南昌。
厥父素诵此经。
而未喻其旨。
因以精义。
直注经文之下。
俾读之易晓。
学者争传之。
目为金刚直解。
死心知之骂曰。
我欲此子荷大法。
今乃在三家村里。
说义学邪。
师闻而笑曰。
以法报亲。
庸何伤乎。
显谟朱世英守临川。
创昭默堂将迎致灵源。
灵源辞以疾。
举师代行。
朱亦雅闻师名。
虚明水以迟其来。
师廉知谢曰。
若以道相期则可。
今尔乃世谛求我矣。
请从此辞。
世英钦叹不已。
大观中。
洪师。
范伯履请任双岭。
师宵遁他境。
久之归云岩。
首众分座。
以法施学者。
政和末。
大师张司成请出世百丈嗣法灵源。
僧问。
如何是宾中宾。
师云。
芒鞋竹杖走红尘。
问。
如何是宾中主。
师云。
十字街头逢上祖。
问。
如何是主中宾。
师云。
御马金鞭混四民。
问。
如何是主中主。
师云。
金门谁敢抬眸觑。
问。
宾主既蒙师指示。
向上宗乘事若何。
师云。
昨夜霜风刮地寒。
老猿岭上啼残月。
僧请益大随劫火洞然因缘。
师以颂答曰。
六合倾翻劈面来。
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闲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坏不坏。
随不随。
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阅六年退居西庵。
宣和中。
枢密郭公三益帅豫章。
与徐公师川合谋。
欲师促席论道。
以观音致请。
师力辞。
至三返。
不得已。
赴之。
州人以二公之意。
盛饰香舆铙鼓。
江津候迎。
师闻之。
即由间道。
入据丈室。
而人舆知者。
衲子翔集。
至数千指。
二公每过从。
必以微言。
相滞弥日。
稍迁上蓝。
建炎初。
郭镇长沙。
再迁南岳之法轮。
三年六月十一日。
檀越至。
升座。
食罢。
会大众茶。
客退。
徐入方丈。
令侍者遍告有众。
吾且游矣。
侍者承命。
众未及至。
师耸身趺坐。
湛然而化。
幻住六十有一。
僧臈四十二。
师性和易。
以慈摄物。
不事边幅。
得乐说无碍辩才。
每患学者不善致问。
必自激以启疑。
至会心处。
亹亹多忘𥨊食。
不畜馀赀。
寺任一𢌿执事者。
每得人则岁粗给。
否则米盐屡空。
人或以是少之。
师曰。
我之所任。
佛祖任也。
彼屑屑然锱铢是计。
顾与流俗何异哉。
后二年。
门弟子奉灵骨舍利。
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赞曰。
昔张司成师豫章。
命秀峰出世泐潭。
草堂开法黄龙。
端公出世百丈。
是三人盖一时众中巉巉露头角者也。
及司成归见庙堂诸公。
首言出补获三大士出世。
或问。
三大士谓谁。
张以其名答之。
厥后诸公求外补。
必以南州为请。
盖欲面见所谓三大士者。
故徐郭二枢相。
于百丈也眷眷如此。
鸣呼贤者不出世。
抑可谓无贤哉。
盖知贤而后为贤。
吾道滨兹叔世。
释子不励行。
外护不恤贤。
世与道交相丧矣。
悲夫。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仪整肃。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谒真净文,机不谐。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砺,端自负已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为酬荅,源见之笑曰:“举马祖百丈固误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没交涉。”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源见之,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由是,誉问四驰,道钦七众。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间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昌,俗姓张,长汀(今属福建)人。
生当哲宗,徽宗时。
祝发后遍游丛林,卒业庐山罗汉院小南禅师,住南岳雷峰。
晚住云盖山,自号担板翁,卒年八十一。
事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
今录诗二首。
穆丹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穆丹(1721年—1773年),字史云,号荔帷,别号晚拙居士,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
清朝官员,进士出身。
乾隆丁卯举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进士。
杨钟羲《雪桥诗话》卷六记载:“乌雅穆丹...以辛未庶常改主事,由工部郎中出守嘉定。
金川用兵,常总西藏松冈粮运。
有《西南于役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绵州人,俗姓雍,自号真歇。年十八,试《法华经》得度,住成都大慈寺习经论。嗣丹霞淳禅师。后抵长芦,谒见祖照,一语投契,命为侍者。高宗建炎末,徙温州龙翔寺。计九坐道场,四膺诏命。卒谥悟空禅师。
全宋诗
释清了(一○八八~一一五一),号真歇,俗姓雍,左绵安昌(今四川安县东北)人。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业《法华经》,十八岁得度,住成都大慈。后投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悟道。北游五台,已而至开封,禅讲名席俱扣摭之。沿汴水抵长芦,为祖照道和禅师延为侍者。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祖照病,命为第一座。五年夏,开堂嗣法。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退院。四年,为雁荡之游,客天封寺,受福唐雪峰请,入院。绍兴五年(一一三五),退居东庵。六年,主四明阿育王山广利寺。七年,诏住蒋山。八年,主温州龙翔、兴庆二院。十五年,住临安径山。二十年,归真州长芦。二十一年,诏主崇先显孝禅院,十月卒,年六十四。谥悟空禅师。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宋德初等编《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附宋正觉撰《崇先真歇了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清了诗,以见于《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卷上《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清了(一○九○——一一五一),俗姓雍,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人,自号真歇。年十一出家,又七年试《法华》得度,寻弃亲而力禅。出川造丹霞寺,依淳禅师得悟。历游名刹,遂嗣长芦祖照,先后主雪峰、育王、龙翔、兴庆、径山诸寺,病归长芦。慈宁太后自金还,建崇先显孝寺,诏清了为开山第一世。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二。敕谥悟空禅师。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今存。见《崇先真歇清了禅师塔铭》(《语录》附录),《嘉泰普灯录》卷九,《补续高僧传》卷九,《释氏疑年录》卷六。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清了。
号真歇。
蜀左绵安昌雍氏子。
儿时抱入寺。
见佛喜动颜色。
十一岁依圣果清俊道人出家。
又七年试法华得度。
登讲场习经论。
能会大意。
寻弃而力禅。
傲然挟拄杖以行。
途次道俗遮留。
皆掉首不顾曰。
鹍鹏时节可草草耶。
出川径造丹霞淳禅师。
霞问。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师拟进语。
霞与一掌。
师豁然开悟。
翊日。
霞为上堂当众。
诘其證诣。
犹珠影随。
如谷响答。
盖洞彻源底也。
后游五台。
之京师。
浮汴抵长芦。
谒祖照。
祖照座下。
龙象万指。
其中多英俊。
师至。
一语投机。
延为侍者。
未几。
举首座。
分座说法。
一众大惊。
宣和二年。
照以病退院。
法座无主。
夜梦人告曰。
代师者蜀僧也。
既窹疑之曰。
佛果耶。
佛眼耶。
竟虚席二年。
及经制使陈公至。
儗补处乃首座也。
即受请登座。
为淳和尚烧香。
照病中叹曰。
梦固云尔。
吾求之远也。
照迁化。
师执丧尽礼。
时江潮损田。
秋虚无穫。
众遂绝粮。
师躬行乞食。
施者闻而风至。
供亿山积。
不知所从。
日挝鼓升堂。
诲人无倦。
大扇宗风。
建炎二年。
退院绝钱塘。
过梅岭礼大士迹。
海滨渔户七百馀家。
闻师至。
皆毁网弃所业。
其化物如此。
天台守。
三以国清致。
不赴而赴雪峰。
既被旨。
迁明之育王。
又迁温之龙翔兴庆二院。
乞就闲。
不许。
移住临安径山。
留五年。
病归长芦。
慈宁太后还自金。
建崇先显孝寺于皋亭之麓。
诏师为开山第一世。
以疾辞。
不可辞。
遂入院。
冒暑而行。
患益甚。
犹升座说法。
太后亲临。
垂箔倾听。
出内帑修水陆大会。
师疾弗瘳。
中使络绎候问。
师从容称谢。
须臾呼首座曰。
吾今行矣。
于是瞑目。
跏趺而逝。
慈宁宫。
降香赐祭。
卜寺西桃花坞。
建塔以瘗全身。
送者万人。
痛心陨涕。
皆有祖花彫零。
禅林寒瘁之叹。
敕谥悟空禅师。
静照之塔。
师仪相颀长。
眉目疏秀。
神宇静深。
量容机活。
道无前而逊无后有。
无外而虚无中。
故人从其化。
不自知也。
圭竹庵。
初住雁宕能仁。
法缘未熟。
师时在江心。
特过江迎归方丈。
大展九拜。
以诱温人。
由是翕然归敬。
任大法。
不以门户封沟。
诚为祖域英标。
僧林杰出也。
明河曰。
真歇拜竹庵。
照觉迎罗汉。
但知弘道。
不知为我。
古人道德忠厚之至。
此风绝响矣。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真歇禅师。讳清了。蜀之左绵安昌雍氏子也。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宇静深。见佛则欣恋不舍。年十一。依圣果寺俊僧受业。又七岁试法华经得度。具戒听讲。玄解经论。以为言说终非究竟。出峡直抵沔汉。扣丹霞子淳禅师。淳问。如何是空劫时自己。师拟对。淳掌之。师契旨。翌日淳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师趋进曰。今日瞒某甲不得也。曰。试举看。师良久。淳曰。将谓你瞥地。师便出。辄北游五台京汴。南抵仪真。谒长芦祖照。一语契合。命为侍者。踰载分座。照常以老疾拟闲退。梦人告曰。蜀僧可代。照未决。蜀僧为谁。至宣和壬寅。照病笃。恍省前谶。蜀僧即了首座也。乃嘱经使陈公。请了继席。长芦开法。以香酬丹霞淳。语曰。我于丹霞先师一掌下。伎俩俱尽。觅个开口处不可得。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彻底汉么。若无。衔铁负鞍。各自著便。于是洞宗大振。禅流如归。亦多照公逊席之力也。及照殁。师以父礼行丧事。亦宜矣。师居七载。建炎二年戊申。南游普陀。以沤和机。引导海山。七百馀家皆弃网业。庚戌应天台国清寺。寻受闽之雪峰。绍兴五年丙寅。奉旨补明州育王寺。育王院务旷贩。不易承理。因递代逋负几二十万贯。咸为师忧。而师居未几间。偿旧逋负十有八九矣。戊午诏迁蒋山。疾辞不赴。明年朝旨以温之龙翔兴庆二院。合一禅林。诏师主之。僧集如云。斋粥不继。朝以法田千亩赐之。又诏主双径。慈宁太后建崇先寺居师。赐金襕银绢法物。隆渥殊甚。师以为可作归休计。上堂。转功就位。是向去底人。玉韫荆山贵。转位就功。是却来底人。红炉片雪春。功位俱转。通身不滞。撒手无依。石女夜登机。密室无人扫。正恁么时。绝气息一句。作么生相委。良久云。归根风堕叶。照尽月潭空。寻示疾。中使问候。师从容叙谢。乃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瞑目而逝。时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越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五夏。凡七处说法。五承紫泥之诏。得度弟子四百。嗣法者宗珏等三十馀人。所编语录二集若干卷。行世。其语曰。穷微丧本。体妙失宗。一句截流。玄渊及尽。是以金针密处。不露光芒。玉线通时。潜舒异彩。虽然如是。犹是交互双明。且道巧拙不到。作么生相委。良久云。云萝秀处青阴合。岩树高低翠锁深。师之语句精妙。约类如此。僧问。不落风彩还许转身也无。师曰。石女行处不同功。曰向上事作么生。师曰。妙在一沤前。岂容千圣眼。僧礼拜。师曰。秖恐不恁么。师一日入厨看煮面次。忽桶疧脱。众皆失声曰。可惜许。师曰。桶底脱自合欢喜。因甚烦恼。曰和尚即得。师曰。灼然可惜许一桶面。临机勘辨。约类如此。 赞曰。师初于丹霞掌下。洞彻根源。便乃遨游南北衡抗。时机不无离师太早之讥。殊未知真龙不借涓滴。而能霖霈九天。岂与点额钝鳞同日量论哉。况师夙承弘愿。以英伟之操。深明的旨。宜请假观方。非分外也。不期际长芦推代之风云。卒尔广泽。宜矣。故曰。得时而动。则功成百世。其师之谓乎。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七
王讳喝。
生声氏。
世居性海之滨。
偶事激徒于剑门。
幼而孤。
长有气岸。
戚人威音王。
尝荐之帝尧。
尧任为谏官。
于时浩浩怀山。
襄陵洪水致害。
尧患之。
与四岳谋治。
四岳亟举鲧。
鲧治水亡效。
帝乃震怒。
王于帝前。
麾退四岳。
四岳悚惕。
不敢仰视。
虽未有以献替。
百官惮王。
犹雷霆也。
俄辞爵。
之崆峒之墟。
见混元子。
得长生久视之术。
自是夷犹海岱。
世莫得而见之。
虽春秋左氏所寄声伯。
恐亦其族氏也。
汉初。
高帝与项羽。
争天下。
王在齐海。
闻之喜曰。
此吾有为时也。
遂自齐求见羽于关中。
羽见而悦之。
未及官。
适高帝逼羽。
羽返旆。
与高帝接战于广武。
高帝使娄将军挑战且辰羽。
羽怒甚。
乃亟用王。
于是娄烦弓矢不知堕地。
人马皆辟易。
是日项羽喜剧。
顾谓王曰。
天下事稍定。
吾以夏口处子。
王辗然而笑曰。
夫高世之士。
为人排患释难。
解纷乱。
而亡所取也。
设有取者。
是商贾之事。
喝不为矣。
遂拂衣复归于海上。
厥后霸王不𥪰于汉。
及罹困阨。
中思欲复用王。
而不可得。
因欷歔泣下沾襟。
李唐有天下。
浮图教聿盛于世。
自天子公侯。
靡不宗奉。
王闻而喜曰。
吾闻。
释氏禅门。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可绝无始生死根本。
于是出访其道。
遇江西马祖大师。
祖授以向上纲宗立地成佛之旨。
王大悦。
颇觉平昔所用粥饭。
气廓如也。
祖复迁之特室。
以正法眼藏𢌿之。
王再拜辞曰。
是非喝所敢当也。
祖慰勉之。
会百丈再参。
祖竖起拂子。
丈曰。
即此用离此用。
祖挂拂子旧处。
丈拟议。
祖遽以王用事。
丈震聩三日。
乃大悟。
王名声由此复振于世。
黄檗运公初见百丈。
丈举前挂拂话。
次偶及王。
黄檗不觉吐舌。
未几临济于大愚言下发明。
黄檗大机之用。
遂忽见王。
于是气增十倍。
自此临济奉王从事。
出没卷舒。
互相显发。
如雷如霆。
四方震骇。
学者自远而归之。
凡三圣兴化大觉之流。
其大机大用。
皆自王而启之。
故当时畏惧。
莫有膺其锋者。
因目之曰。
金刚王宝剑。
或曰。
踞地师子。
或曰。
探竿影草。
其威誉功烈如此。
时无位真人。
与王同辅临济。
觉者多昵无位真人。
济廉知绐曰。
无位真人是甚乾屎橛。
其后学者方一意宗王。
及济将终。
谓众曰。
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
三圣曰。
争敢灭却。
济曰。
向后有人问。
汝作么生。
三圣亟以王为对。
济曰。
谁知吾正法眼向遮瞎驴边灭却。
洎济示寂。
王慨然叹曰。
性海吾乡也。
法界吾宇也。
威音王吾戚也。
吾受知于尧。
成名于项羽。
自吾舍俗归释。
晚得临济全提大用之人云亡。
吾已矣乎。
后五百岁。
必假吾以禦葛藤。
而出乎凡夫曰矣。
遂不知终。
既而果然泛泛者。
皆窃王声势用事。
其邪正真伪。
竟莫之辨。
独汾阳偈曰。
一喝分宾主。
照用一时行。
要会个中意。
日午打三更。
英灵衲子由是想见王之风乎焉。
其府属。
曰宾曰主。
曰照曰用。
皆有功于宗门云。
赞曰。
予于无尽藏。
得异书焉。
若世所谓金刚圈栗棘蒲木上座。
及王之机缘。
皆见其始末根绪。
非若近世泛泛语之。
而不雅驯。
故特撰次之。
然春秋左氏。
谈王道者也。
至于神降于莘石。
言于魏榆。
犹详著之。
高僧赞宁增修僧传。
号称闳览博识。
而王亲见马祖。
陶铸百丈。
夹辅黄檗。
而建立临济之宗。
其全机大用。
独冠古今。
光明硕大如此。
而不见书于传。
岂宁辈蔽于俗学。
违无尽藏。
觅异书。
不得王之始末乎。
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 洪罪古禅师说法有三失。
谓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是临济所立。
在百丈黄檗。
名大机大用。
在岩头雪峰。
名陷虎却物。
古以为从上佛祖法门。
非临济所立。
一失也。
巴陵真得云门之旨。
凡语中有语。
名死句。
语中无语。
为活句也。
巴陵三语。
谓之语。
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赴来机活句也。
古非毁之。
二失也。
两种自己。
世尊偈曰。
陀那微细识。
习气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以第八识为真。
则虑迷无自性。
非真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
不开演立言之难也。
古创建两种自己。
三失也。
因代古书。
以正洪之误。
承古和南。
上书觉范禅师足下。
某老且惫。
谬与传灯之齿。
侧承足下瑰伟奇杰之风。
未即抠衣。
然伏膺徽闻。
伫悦之勤。
良益深矣。
每谓。
佛运滨兹叔世。
释德下衰。
不有卓绝之士。
兴颓禦侮。
障堤末流。
则林间抱道之士。
安能寂住无为。
而不虞魔事哉。
往见足下纪述林间录。
才运精致。
衍绎孰复。
异不之排。
怨不之诽。
使古人残膏剩馥。
沾丐后来。
自非闳览洽闻。
孰能尔耶。
某顷隶进士。
时颇知读书。
自以不至抵滞。
及剔发游方。
密探佛祖之妙。
则知所以履实践真。
缅悟前习。
特尘垢秕糠耳。
方刮摩铲除。
若不暇岂复有意于人事哉。
尝闻足下有撰次僧传之志。
某喜为之折屐。
盖一代至教。
所以震于天下者。
由近古宗匠维持之力也。
足下诚能手发其抠。
使彼典刑事业。
光明舄弈。
传之不腐。
实莫大之幸。
及足下成书。
获阅之。
方一过目。
烂然华丽。
若云翔电发。
遇之骇然。
及再三伸卷。
考覈事实。
则知足下树志浅矣。
夫文所以纪实也。
苟忽事实。
而高下其心。
唯骋歆艳之文。
此杨子所谓。
从而绣其盘悦。
君子所以不取也。
其裁剸八十一人。
谅希九九之数。
亦吾宗伟人能事。
备于此矣。
若某无似之迹。
弃之可也。
特蒙记著。
而罪以说法之失者三。
其一曰。
判三玄三要。
为玄妙三句。
其二曰。
罪巳陵语。
不识活句。
其三曰。
开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
诚足下明鉴若此。
然某说法。
绝不喜人传之。
往往误为灵源禅师见赏。
以谓有补于学者。
不意返获罪于足下。
且灵源盖宗门一代典刑。
足下既以某说法有过。
能不波及灵源乎。
孔子曰。
是而可忍。
孰不可忍。
请试辨之。
夫开三玄者。
盖一期善巧方便。
简别机缘。
以启大道之深致。
非私设偏见。
而苟异于佛祖也。
固尝谓。
三玄法门。
是佛祖正见。
虽临济独标三玄。
以立宗旨。
盖亦同归佛祖之极。
岂别私有一法附耳而密传。
若果私有。
则为纤儿佞夫。
献奸纳贿。
而私取之矣。
曷得为天下公传之大道乎。
是之临济之道。
即佛祖之道。
佛祖之道。
即天下之大道也。
且分三玄。
而三要不分者。
盖玄既分。
则要在其中矣。
汾阳偈云。
三玄三要事难分。
诚使不分。
则不应言难。
既曰难分。
则是可分。
而但难之之谓也。
今予分难分之法。
以激学者专门党宗之弊。
直指妙悟为极则。
于何而不可乎。
足下谓。
三玄在百丈黄檗。
但名大机大用。
在雪峰岩头。
则名陷虎之机。
某谓。
三玄是佛祖正见。
然则古今称谓虽异。
其实则一也。
某与足下之论。
殆冥合矣。
何必以人情相訾乎。
复谓。
愚以气槩人。
则毁教乘。
以为知见。
及自宗不通。
则又引知见以为證。
噫斯言过矣。
夫具眼宗师。
道性如故。
法性亦如。
法性如故。
岂有听说自他之异。
要在临机。
抑扬纵夺。
为人去钉楔。
脱笼头而已。
此从上宗门说法之仪式也。
奈何谓之以气槩人乎。
足下为书。
必欲扶持宗教。
既有是志。
而不探佛祖之心。
则虽舞等奋辞。
愈疏脱矣。
然则开三玄之失非也。
罪巴陵语不识活句者。
此足下读愚书未审耳。
夫巴陵亲见云门者也。
方云门在世。
气宇如王。
其肯以语句为事。
尝曰。
此事若在言句上。
三藏十二分教。
岂是无言句。
奈何巴陵未旋踵。
而违戾师教。
矜能暴美。
求信于人。
以谓将三转语。
足以报答云门。
更不为其作忌。
予故鄙其自屈宗风。
以为语句。
便后世泛尔之徒。
矜驰言语。
丧失道源。
自巴陵始也。
又曷尝谓。
其语非活句乎。
蒙示教曰。
有问。
提婆宗。
答曰。
外道。
是可以鉴作死语。
然则僧问德山。
如何是佛。
山云。
佛是西天老比丘。
亦应鉴作死句也。
夫岂然哉。
宗师临机大用。
要在悟物而已。
讵若搜章摘句之学。
以工拙较耶。
果以工为活句。
拙为死句。
则鸟窠吹布毛。
亦拙矣。
侍者何由悟去哉。
承论巴陵三语曰。
谓之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则赴来机活句也。
呜呼此失之远矣。
夫死句活句。
虽分语中有语语中无语之异。
然在真实人分上。
棒喝讥呵。
戏笑怒骂。
以至风声雨滴。
朝明夕昏。
无非活句也。
岂唯玄言妙句而已哉。
必如足下。
以无理而赴来机。
为活句。
标为宗门绝唱。
则从上宗师答话。
俱无准的。
第临时乱道。
使人谓之。
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赴来机含胡模棱而已。
于戏其以宗门事。
当儿戏乎。
且吾教经论。
大义粲然。
史氏犹以为华人好谲者。
攘庄列之语。
佐其高层累驾。
腾直出其表而不信。
况足下自判宗门旨趣如此。
使彼见之。
能不重增轻薄。
足下略不念此何耶。
然则予所以罪巴陵者。
以其衒语句慢师资。
而昧大体也。
足下则爱珊瑚枝枝撑著月之句。
夫罪昧大体。
而矫弊公论也。
泥好句而斥公论。
天下其以为当乎。
然则不识活句之失非也。
开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者。
某所以开之之意。
于答施秘丞二篇中。
备言之矣。
盖禀佛祖懿范。
为末代学者。
明示根本。
使舍日用光影。
直了空劫已前本来自己也。
由今时多以机辩玄妙为极则。
故说二种。
以验浅深。
然如来以三身设化仪。
少林以皮髓别亲疏。
洞山以偏正立宗旨。
至于马鸣。
则以一心开真如生灭二门。
予故驾此之说。
以救末代学者弃本之弊。
非不知圣人立言之难也。
足下所举首楞严偈。
盖解深密经偈耳。
且教乘五时之异。
学者不得不明。
如深密经。
即第三时教。
说不空不有。
破第二时之空教也。
若首楞严。
即第五时说了义教。
当是时大机可发。
故为阿难。
开示成佛法门。
其曰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者。
盖圣人重举解深密经。
以谓往昔根未熟时。
常不开演。
非谓说首楞严时也。
足下不究前后五时之异。
妄谓圣人恐惧立言之难。
且世尊曰。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讵有自在法王。
不敢决断真妄。
椰榆其事。
首鼠两端。
而贻惑后人乎。
又诸经标列法门。
千修万件。
曷尝以之为难。
而置不辨耶。
承高论曰。
以第八识言。
其为真耶。
则虑无自性。
言其非真耶。
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
我常不开演。
噫予每读至此。
未尝不废卷而痛惜也。
何则。
世尊云。
性识真空。
性空真识。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足下则谓。
圣人亦不敢以为真。
又不敢以为非真。
使世尊果颟顸如此。
则三界群生。
安所归仰乎。
足下平生蹈伪。
至此败灵尽矣。
夫首楞严者。
决定直指一心本来是佛。
不同他教。
足下又谓。
二种错乱修习。
亦不敢间隔其辞。
卢于一法中生二解。
然世尊非怀多虑者也。
经云。
如我按指。
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
尘劳先起。
是则圣人种智妙圆无施而不妙虑也者。
即众生攀缘妄心也。
予禀种智说法。
足下一以妄虑沮毁之。
及引经。
又非允当。
然则不知圣人立言之失。
非也。
夫言迹之兴。
异端所由生。
自非明哲禀正义辞而辟之。
则生生趋竞。
而宗涂替矣。
予闻之。
昔吾宗盛时。
人人以道德实行。
光明于世。
未始贵于立言。
及德之衰。
于是始立僧传。
今足下复出新意。
迹赞辞。
行褒贬。
是为作者职也。
于何不探春秋之旨乎。
春秋正一王之法。
以权辅用。
以诚断礼。
以忠道原情。
从宜救乱。
因时黜陟。
此其大略也。
某开二种自己宪章佛祖懿范。
俾学者黜玄解而究本。
所谓以权辅用者也。
讥巴陵溥师。
资珍语句。
所谓以诚断礼者也。
分三玄启大道深致而矫弊。
所谓从宜救乱。
因时黜陟者也。
凡此盖乃心弘道。
以敦出家大节。
足下一切毁之则失。
所谓以忠道原情者也。
凡足下之书。
既谬圣人道。
又乖世典。
安狂行褒贬乎。
至于诋訾照觉不取死心。
亦失体之甚。
虽陈寿求采。
班固受金。
亦不尔也。
自述宝镜三昧。
则托言朱世英。
得于老僧。
自解法华。
辅成宝镜之辞。
置之九峰传。
则曰。
石碑断坏。
有木碑。
书其略如此。
噫兹可与合眼拿金。
而谓市人不见者。
并按也。
夫宝镜三昧。
洞山虽云受之云岩。
盖验人亲切之旨。
未应作为文具而传之也。
又佛祖之法。
等心普施。
虽异类不间。
讵有同门学者窃听之。
而咒令倒痾贤圣之心。
果匾曲尔乎。
又其辞曰。
重离六交。
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
变尽为五。
夫洞山传达磨宗旨者也。
重离卦则伏羲文王之书(果若此言。
则是洞山□□林宗旨。
而传伏羲文王之书。
依彷离卦而建立五位。
然洞山大宗师也。
肯尔哉)。
足下公然凿空缔立。
而诬冈之。
其罪宜何诛焉。
大抵事有昧于实。
害于教。
人虽不我以。
其如神明何。
足下讥揣古人。
固不少矣。
返更冒荣致谴。
昔许敬宗面与修晋史。
晚陷佞臣之名。
后世遂以晋史。
非出正人之手。
而弗重切。
幸惩艾前失。
深探道源。
履以中正。
然后从容致思揖让钩深。
著为法度之典。
贻之后世。
规得失。
定正邪。
而断以列圣大中之道。
使万古莫敢拟议。
若达磨辨六宗。
则予亦甘心受诛于足下。
夫何言哉。
既不能尔。
予是以强颜一起。
与足下审订伪妄。
使吾门来者。
无蹈足下之覆车。
亦某终始尽忠于佛。
而行传道辟邪之志气也。
干冒慈严。
伏幸恕罪。
不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圆玑(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六得度,游东吴,依天衣怀禅师。怀殁,师事黄檗南禅师,与俱迁黄龙寺。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南殁,辞去。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岩寺,又十年住金陵圆通寺。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移住保宁寺。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宁为神霄宫,即日退,庵于城南。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三。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圆玑。
福州林氏。
子生方晬而孤。
舅收毓之。
年十六。
视瞻精彩。
福清应天僧传捧见之。
异焉曰。
若从我游乎。
玑仰视欣然。
为负杖笠去归。
俄试所习得度。
游东吴。
依天衣怀。
怀殁。
师事黄檗南禅师。
密授记莂。
玑天姿精勤。
荷担丛林。
不知寒暑。
垦荒地为良田。
莳松杉为美干。
守一职。
十年不易。
南公称以为本色出家儿。
及迁黄龙。
携玑与俱。
熙宁二年。
南公殁。
建塔毕。
辞去。
东林总公
命为堂中第一座。
人望益峻。
信之龟峰。
潭之大沩。
争迎致。
而玑坚卧不答。
宝觉禅师。
欲以继黄龙法席。
玑掉头掣肘径去。
宝觉不强也。
人问其故。
对曰。
先师诫我。
未登五十。
不可为人。
玑客于归宗。
时年四十八矣。
佛印元公。
劝之以应翠岩之命。
从南昌帅谢景温师直请也。
又十年。
移住圆通。
从金陵帅朱彦世英请也。
崇宁二年。
世英复守金陵。
会保宁虚席。
移玑自近。
江淮缙绅。
都会休沐。
车骑填门。
奕棋煮茗。
如兰丛。
如玉树。
而玑俎豆其中。
兀如枯株。
然谈剧有味。
睢阳许顗彦周。
锐于参道。
见玑作礼。
玑曰。
莫将闲事挂心头。
彦周曰。
如何是闲事。
答曰。
参禅学道是。
于是彦周开悟。
良久曰。
大道甚坦夷。
何用许多言句葛藤乎。
玑呼侍者。
理前语问之。
侍者瞠而却。
玑谓彦周曰。
言句葛藤。
又不可废也。
疾学者味著文字。
作偈曰。
不学文章不读书。
颓然终日自如愚。
虽然百事不通晓。
是马何曾唤作驴。
政和五年。
易保宁为神霄。
即日退庵于城南。
八年九月示微病。
二十二日浴罢。
说偈而逝。
阅世八十有三。
坐六十三夏。
阇维有终不坏者二。
而糁以五色舍利。
塔于雨华台之左。
赞曰。
玑雅自号无学老。
而书偈于所居之壁。
曰。
无学庵中老。
平生百不能。
忖思多幸处。
至老得为僧。
宣和元年正月。
诏下。
发天下僧尼。
为德士女德。
而玑化去。
已逾年矣。
夫岂苟然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圆,俗姓于,开封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北)人。
游庐山东林悟道。
为南岳下十三世,东林总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圆上座。
开封酸枣于氏子。
世业农。
出家建福寺。
性椎鲁。
然执勤不懈。
得度出游。
闻南方禅道甚盛。
乃诣江州东林寺。
寺众藐忽之。
一日问朋辈曰。
如何是禅。
众戏之曰。
往问能鸣者乃蝉也。
圆不悟其旨。
遂面壁深思。
至于骨立。
后数月。
出行殿庭。
忽足颠而仆。
了然开悟。
乃谓一行者曰。
吾不习笔砚。
欲作一颂。
须汝书之壁间。
行者笑而许之。
偈曰。
这一交这一交。
万两黄金也合消。
头上笠腰下包。
清风明月杖头挑。
即日离东林。
总禅师见偈。
大惊曰。
衲子参究若此。
善不可加。
令人迹其所往。
竟无知者。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康源,居福州兴福院。
为南岳下十三世,东林总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绍慈,俗姓赵,桂州(今广西桂林)人。
居庐山万杉院,为南岳下十三世,东林总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系南。
汀州张氏子。
参祐禅师于潭之道林。
获印可。
随迁罗汉。
掌堂司。
即分座接纳。
及祐移云居。
以师继席。
学者翕然归之。
准世系。
以黄龙是大父。
名同而道望逼亚。
故丛林目为小南。
盖尊黄龙。
为老南云。
洪觉范谓。
小南禅师
道眼明白。
未为人知时。
尝至东林照觉
鸣钟集众。
出迎于清溪之上。
其徒大惊。
自是名日益著。
将示寂。
升座告众曰。
罗汉今日。
倒骑铁马。
逆上须弥。
踏破虚空。
不留朕迹。
乃归方丈。
跏趺而逝。
师以传道为志。
阅七寒暑。
住世四十有五白。
虽所蕴未伸。
炜然名见当时。
垂称后世。
云居。
可谓有子矣。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