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曾开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66 【介绍】: 宋河南人,先世居赣州。
字吉甫,号茶山居士。
曾开弟。
初入太学有声,授将仕郎,赐上舍出身。
累除校书郎。
高宗初历江西、浙西提刑。
因兄力斥和议触怒秦桧,同被罢官。
居上饶茶山寺七年。
桧死,复官,累擢权礼部侍郎。
绍兴末,金兵南下,上疏反对乞和。
以通奉大夫致仕。
卒谥文清。
为文纯正雅健,尤工诗。
有《经说》、《茶山集》。
全宋诗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历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历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复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为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八○○
曾几(一○八四——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人,后徙河南(今河南洛阳)。楙、开弟。以恩补将仕郎,试吏部中优等,擢国子正,为校书郎。靖康初提举淮南东路茶盐公事,徙荆湖北路。以疾奉祠,起为广南西路运判、荆湖南路转运副使。忤秦桧意,提举道观历七年。寓居上饶茶山寺,自号茶山居士。桧死,起两浙东路提刑,知台州。召除直秘阁,授秘书少监,权礼部侍郎。时金人入侵,上疏力谏通使纳币。孝宗立,迁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五月卒于平江,年八十三,谥文清。几刚毅质直,笃于为义,素擅文名,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存《茶山集》八卷)、《易释象》五卷、《论语义》二卷、杂论著若干卷。见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渭南文集》卷三二),《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76 【介绍】: 宋僧。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习经论学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云游各地近四十年,问答无滞,机锋峻发。孝宗乾道中,居临安灵隐寺。帝屡召入内殿,咨论法要,赐号佛海大师。淳熙中,说偈预示终期,安坐而逝。
全宋诗
释慧远(一一○三~一一七六),号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年十三隶药师院为僧,后依灵岩徽禅师。会圆悟领昭觉,往见之,得悟,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六年,被旨补灵隐。曾召入禁中,赐号佛海禅师。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天宁佛果圆悟克勤禅师法嗣。有齐已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收入《续藏经》。事见《周文忠集》卷四○《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慧远诗,以辑自《佛海慧远禅师广录》卷一至卷三者编为卷一,以见于《广录》卷四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和尚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复领旨住昭觉远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忽顿悟仆于众。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捧也未。远又喝。悟连喝两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曰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颓顶脩罗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唤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尔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领旨住昭觉。远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忽顿悟。仆于众。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悟连喝两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曰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秃顶修罗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唤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又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三年正月。忽感微疾。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雅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远。号瞎堂。眉山金流镇彭氏子。年十三。𨽻药师院为僧。听习经论。弃而依灵岩。徽公。微有省发。会圆悟领昭觉。师即之闻。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师大悟。仆于众。众掖之。师乃曰。吾梦觉矣。自是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圆悟顺寂。师东下。屡迁名刹。繇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时孝宗留心空宗。召师入对选德殿。或入内观堂见。必延坐进茶。称师而不名。礼数视诸师有加。上曰。前日睡中。忽闻钟声遂觉。未知梦与觉如何。师曰。梦觉无殊。觉心不动。上曰。梦幻既非。且钟声从何处起。师曰。从陛下问处起。上曰。然则毕竟如何。免得生死。师曰。不悟大乘。终不能免。曰。如何得悟。师曰。本有之性磨之。岁月自然得悟。曰。悟后如何。师曰。悟后。始知今日问答皆非。曰。一切处不是后如何。师曰。脱体现前。更无可见之相。上首肯之。赐号佛海禅师。一日车驾幸其室。室挂行道影。上指问师曰。此是水墨空尘。而真者安在。师叉手近前曰。春气和暖。恭惟圣躬万福。上大笑。因书赞焉。师一身系法门之望。奇言妙句。传播诸方。学者云奔川委。视师所在为归正。如一佛出世。乙未秋。示众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着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汝。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传而疑之。至期诸王卿相皆至。师升座说法。遂入方丈扄闭。师旧蓄一猿。颇驯狎因衣之。命曰猿行者。久之。众窥窗隙声息并无。惟见猿持卷侍侧。亟入师已逝矣。猿书。乃辞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光。鸦飞不度。留七日颜色不变。塔全身于寺之乌峰。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瞎堂禅师者。
名慧远。
生眉山之彭氏。
为圆悟禅师之晚子也。
圆悟复领昭觉时。
年老。
乃以化柄属之门贤。
其门贤已播海内矣。
以故摩竭之令。
复行于昭觉。
而远新从灵崖来。
灵崖为徽禅师所居。
得起铁拂为首座。
敲唱黄龙宗旨。
远事之二载。
于徽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屡诱掖之。
远无留意。
乃抵昭觉。
侯十日。
始得通谒于悟公。
公与语大奇之。
叹曰。
吾道未衰也。
许远得非时入室。
远每大跪请益。
公但笑曰。
将谓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远屏气自失。
不敢进言。
一日闻举庞居士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彻其旨越众进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立贫无一钱。
户破家残。
乞师赈济。
公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贼不入谨家之门。
公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远便喝。
公以拄杖击禅床曰。
吃得棒也未。
远又喝。
公连喝两喝。
远作礼趋而去。
自此机发莫禦。
丛林共加其号。
为铁舌远。
遂与元布袋辈齐名。
绍兴间。
嵋守请居象耳山。
不赴。
未几圆悟顺世。
远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继之者谁。
高卧北窗。
顾可得耶。
扁舟出峡。
抵淮南开化龙蟠。
迁琅琊。
繇琅琊迁普济。
繇普济迁定业。
繇定业迁光孝。
历十八载。
名辈归之。
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远曰。
顶分丫角。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
耳堕金环。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秃顶修罗舞柘枝。
又问。
浩浩尘中如何辨主。
远曰。
木杓头边镰切菜。
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
曰。
研槌撩馎饦。
又问。
不与万法为侣。
是甚么人。
远曰。
脚踏辘轳。
曰。
庵里人为甚不知庵外事。
远曰。
拄杖横挑铁蒺藜。
又问。
昔有一秀才。
作无鬼论。
论成。
鬼叱曰。
争柰我何。
意作么生。
远以手斫额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远曰。
自领出去。
曰。
东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远曰。
初三十一不用择日。
曰。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远曰。
蘸雪吃冬瓜。
其机海无涯。
约多类此。
又过南岳寓南台。
是时琏禅师住龙王。
与方广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语曰。
此间壁立万仞。
远来何所措足乎。
故请升座。
设三十馀问。
皆从上誵讹。
险节关棙。
远毕酬之。
辞旨超伦。
琏等屈服。
欲以名刹居远。
远不顾。
东隐天台。
来往国清护国鸿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迎远。
又奉旨历崇光灵隐二处。
孝庙常召见。
咨询法要。
加号佛海禅师。
名儒日绕座下。
以居士身而嗣法者。
则有内翰曾开知府葛郯。
郯号信斋。
闻远发挥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颂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凤楼前山突兀。
艳阳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远曰。
公见处只可入佛。
难入魔在。
郯愕曰。
何也。
远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郯乃领旨。
曾开字天游。
久升圆悟大慧之堂。
闻风来访。
故问曰。
如何是善知识。
远曰。
露柱灯笼。
猫儿狗子。
曰。
为甚赞即欢喜。
毁即烦恼。
远曰。
侍郎曾见善知识否。
变色曰。
三十年参方。
何言不见。
曰。
向烦恼处见。
向欢喜处见。
拟议。
远喝之。
复拟进语。
远摇手曰。
口底不是。
愧汗透重襟。
远召曰。
侍郎向甚处去也。
猛省踊跃。
说偈曰。
咄哉瞎驴。
丛林妖孽。
震地一声。
天机漏泄。
有人更问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远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在岭南。
因阅远语录。
大骇曰。
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圆悟所付法衣。
寄赠之。
于是江湖以为。
远公见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众曰。
淳熙二年。
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处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总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上元定是正月半。
时都下喧传。
颇疑之。
遂达上听。
至期无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竞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远命侍者。
并赴堂。
及斋毕。
寝室窅然。
白气氤氲。
侍者入帷。
见猿行者手捧卷庄立榻前。
远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视之。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四众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颜不少异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夏。
远公素蓄一黑猿。
驯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脱去。
其小师道济及缁素。
奉远公塔于寺之乌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侧焉。
赞曰。
姬氏曰贞胜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如赤帝子断蛇。
而神姥夜号。
其出没纵横。
与五祖演公类也。
此妙喜宁不望风而骇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复住昭觉,遂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顿悟,仆于众中,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悟连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俊发,无所抵午。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颓顶修罗舞柘枝。”七年七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以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你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清,严陵(今浙江桐庐南)人。曾住池州天宁寺,后住隆兴九仙寺,称祖鉴法清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慧日文雅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三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清。
严陵人也。
貌颀硕而言清亮。
多见耆宿。
所至嘿嘿。
不衒耀知见。
触之则发。
人无识之者。
尝于池之天宁。
以伽梨蒙首而坐。
侍郎曾开入寺。
见而问曰。
上座仙乡何处。
曰严州。
曰与此间。
是同是别。
师拽伽梨下地。
揖曰。
官人曾到严州否。
曾罔措。
师曰。
待官人到严州时。
却向官人道。
既而游径山。
佛日请为座元。
师辞曰。
一千七百大众。
皆是英杰。
安敢行立其前耶。
坚不𠃔。
佛日曰。
只如举一不得举二放过。
一著落在第二意作么生。
师曰。
惺惺底惺惺。
懵懂底懵懂。
佛日曰。
如何做径山首座不得。
遂与众送归寮。
后开法隆兴之九仙。
嗣慧日雅和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1 【介绍】: 宋镇江丹阳人,徙居吴兴,字谦问。葛立方子。高宗二十四年进士。历官常州通判,擢守临川。有《信斋词》。
全宋诗
葛郯(?~一一八一),字谦问,号信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立方子。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嘉泰吴兴志》卷一七)。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通判常州(清康熙《常州府志》卷一三)。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抚州,八年卒(《五灯会元》卷二○)。今录诗二首。
词学图录
葛郯(?
-1181) 字谦问,号信斋。
吴兴人。
葛立方子。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乾道七年通判常州,淳熙六年知抚州。
少擢上第,志慕禅宗。
曾曰:"即心即佛眉拖地,非心非佛双眼横。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淳熙六年守临川,八月感微疾,索笔大书曰:"大洋海里打鼓,须弥山上闻钟。
业镜忽然扑破,翻身跳出虚空。
"召僚属曰:"生之与死,如昼与夜,无足怪者。
若以道论,安得生死?
若作生死会,则去道远矣。
"语毕端坐而化。
赞曰:"曾天游久参圆悟父子,葛信斋久参无庵和尚,却于佛海会下打失鼻孔。
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
全宋文·卷四八七○
葛郯(?——一一八一),字谦问,号信斋居士,镇江府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徙湖州(今浙江湖州)。胜仲孙,立方侄。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转运司干办公事,乾道中官常州通判。淳熙六年知抚州,八年卒。有《信斋词》一卷。见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一七一,《五灯会元》卷二○,嘉靖《江阴县志》卷一四,《全宋词》第三册第一五四二页。

人物简介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六十一
王利用洗憕子然先生碑:师讳逸期,字守约,京兆泾阳人。
弱不好弄,长慕玄风,礼青阳子桃花陈先生为师。
至骊山,遇了真子赵公默,有所契。
后游商颜,卜筑三阳草庵以止息焉,字其庵曰还真。
三阳地势高迥,泉素艰得,师指其震隅曰:泉其在此乎。
发之,泉果涌出,甘冽如饴。
遂赋诗云云。
居十岁,西游,住太白延祥观。
士庶参谒,持纸幅恳求翰墨者比比。
或者辞色颇倨,即书二诗付之,持归披读,了无一字。
翌日再诣师席,具白其事。
师笑曰:尔元不曾开眼,再读当有所见。
展而视之,墨迹俨然。
惊悔拜谢而去。
节度使伊喇金紫之在邓也,病笃,梦异人饮以法水。
寤而即愈。
命工绘其像,晨昏敬礼焉。
闻师历商过邓,使数人邀于路。
至则骇曰,乃梦中所遇之异人也。
出像示之惟肖。
师知其意诚,谕以诗云云。
紫金拜而受之。
岁壬辰秋七月。
居浙川。
召门下杨志坚、张道性语之。
日比岁暮,吾将行矣。
其年冬十一月二十八日,命道侣次第而坐,曰:诸公盍为我饯行?
因令高歌起舞,时及四鼓,乃留颂云云。
掷笔端坐而蜕。
平昔著述歌诗几四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