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存中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3—1146 【介绍】: 宋景州阜城人,字彦游。
哲宗元符间进士。
徽宗宣和中判国子监,除河北提刑。
金人南侵,弃官逃匿。
高宗建炎中张悫荐知济南府,金人攻济南,豫杀守将关胜,降金。
四年,金人册其为帝,国号“大齐”,都大名,后迁汴京。
与其子刘麟时诱金人攻宋,且籍民兵三十万入寇,屡为韩世忠、岳飞、杨沂中等所败,金人诘其罪。
绍兴七年,被废为蜀王,徙临潢,改封曹王。
全宋诗
刘豫(一○七三~一一四三),字彦游,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哲宗元符间进士。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召拜殿中侍御史,未几出为两浙察访。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济南府。金兵南侵,豫缒城投降。三年,高宗至江南,金徙豫知东平府,充京东西、淮南等路安抚使。四年,册豫为皇帝,国号大齐,年号阜昌。至绍兴七年(一一三七),金人恐豫兵众难制,以治国无状为由,废为蜀王。后居相州,改封曹王。卒于绍兴十三年,年七十一。《宋史》卷四七五入《叛臣传》、《金史》卷七七有传。今录诗八首。
中州集
豫字彦由,阜城人。仕宋知济南府事。汴京下,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宋灭楚,更立彦由,国号齐,建元阜昌。八年废为蜀王,迁黄龙府,改封曹。有集十卷行于世。二子麟、猊。孙通,海陵朝参知政事。四世孙瑛,今在太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6—1139 【介绍】: 宋延安人,字希贤。
以父荫补官。
积官至泾原副将、权殿前司统辖。
张俊选为统领,从平秀州徐明叛军,以功迁御前中军统制。
后守明州,破金前军。
高宗绍兴元年,讨叛将李成,迁环庆路马步军副总管、神武右军统制。
六年,伪齐犯淮,合杨沂中兵于藕塘,大败之,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八年,知庐州,以百余骑击退敌数百骑。
卒谥壮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8—1162 【介绍】: 宋德顺军人,字信叔。
高宗建炎中为陇右都护,为夏人所畏。
张浚宣抚陕西,任为泾原经略使。
绍兴初赴京领宿卫亲军,接领八字军。
十年,宋金和议成,充东京副留守,率军至顺昌,金完颜宗弼败盟来攻,遂据城力战,败敌精锐十万人。
次年,与张浚、杨沂中会师援淮西,再破敌于柘皋。
以遭秦桧、张俊所忌,罢兵权,知荆南府。
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下,召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以老病不能任事,自扬州退守镇江。
次年忧愤而卒。
谥武穆。
全宋诗
刘锜(一○九八~一一六二),字信叔,德顺(今宁夏隆德)人。与岳飞等并称中兴四将。徽宗大观间补三班借职。高宗建炎初知岷州,改知渭州。绍兴三年(一一三三),为宣抚司统制。六年,充浙西淮东制置使。九年,除龙卫四厢都指挥使。十年,充东京副留守,以顺昌战功拜鼎州观察使。寻除枢密都承旨。为秦桧所恶,出知荆南府。历知潭州、荆州。三十一年,除镇江都统制、京东河东招讨使。病重召还,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五。有《清溪诗集》(《巽斋文集》卷八《清溪刘武忠诗集序》),已佚。事见《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一○,《宋史》卷三六六有传。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三二二○
刘锜(一○九八——一一六二),字信叔,德顺军(今甘肃静宁)人,泸川军节度使仲武子。高宗即位,以荫授閤门宣赞舍人,差知岷州,为陇右都护。绍兴中扈从赴金陵,帅合肥,戍京口,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充东京副留守,节制军马。金兵围顺昌,锜邀击大败,破兀术长胜军,以功授枢密副都承旨、沿淮制置使,命为淮北宣抚判官。张俊中伤之,遂罢军职,知荆南府,徙潭州,加太尉。三十一年金军六十万南侵,起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以病乞解兵柄,召还,提举万寿观。次年闰二月卒,时六十五。锜慷慨深毅,有儒将风范,著有《清溪诗集》。见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卷八,《南宋书》卷一七,《宋史》卷三六六本传,《宋史新编》卷一三一,《楚纪》卷五一,《南宋制抚年表》卷上、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沅州黔阳人。
高宗时任奋勇指挥使,金兵入城,从宣抚使杨存中力遏其众,因外援不及,战死。
全宋诗
李明,一作汝明,字吉甫,本贯济南(今属山东),流寓长汀(今属福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调连州司法参军。事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引《临汀志》。
全宋文·卷五○一二
李明,一作李汝明,字吉甫,本贯济南府(今山东济南),流寓汀州长汀(今福建长汀)。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连州司法参军。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杨契,字子宽(《南宋馆阁录》卷七),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东北)人。
存中子。
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擢国子监主簿。
十九年,知大宗正丞。
二十二年,直秘阁。
二十五年,为驾部员外郎。
二十七年,试秘书少监,迁宗正少卿。
二十九年,权工部侍郎,奉祠提举祐神观。
三十二年,知舒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四、一五九、一六三、一七○、一七六、一八一、一九九)。
谥惠懿(《攻愧集》卷四九《杨惠懿公覆谥议》)。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四四
杨契,字子宽,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人,寓吴兴。
存中子。
绍兴十五年进士。
绍兴二十四年为驾部员外郎,隆兴元年为御营提举一行事务。
官至工部侍郎。
卒赠少师,谥惠懿。
见楼钥《杨惠懿公覆谥议》(《攻愧集》卷四九),《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四九、三二之三五,《宋史》卷三六七,《吴中人物志》卷一○,《宋诗纪事》卷四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济南历城人。善属文,尝参戎幕。孝宗乾道中为枢密院编修官,旋致仕。有《定庵类稿》。
全宋诗
卫博,历城(今山东济南)(《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人。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为左承奉郎(《宋会要辑稿》兵一九之六)。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同上书职官六○之三四)。四年,为枢密院编修官,旋致仕。有《定庵类稿》十二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四卷。 卫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定庵类稿》为底本,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四二三一
卫博,齐州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南渡后居嘉兴(今浙江嘉兴),遂为嘉兴人。
绍兴三十年登进士第。
孝宗登极,官御营宿卫使司准备差遣,为杨存中部属。
乾道三年主管尚书礼、兵部架阁文字。
四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寻致仕。
工为文,尤长于表奏四六,著有《定庵类稿》。
见《宋中兴百官题名记》,《宋史》卷二○九《艺文志》八,《周文忠公集》卷九九,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辅逵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赵州人,徙居秀州崇德,字彦达。
南渡后隶杨沂中麾下,累立战功。
孝宗乾道间为后军统制。
官至左武大夫、邵州防御使,知泰州,有治声。
老居崇德之晚村。
杨倓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七○
杨倓(?
——一一八一),字子靖,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北)人。
存中子。
绍兴时为驾部员外郎,隆兴时为司农少卿,乾道元年总领淮南江东军马钱粮。
乾道八年为户部尚书,淳熙元年为签书枢密院事。
历知荆南、隆兴、江陵诸府,为昭庆军、靖海军节度使。
淳熙八年卒,赠太尉。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四九、选举二五之二七、食货六五之一○一,《中兴两朝圣政》卷五三,《宋史》卷三六七《杨存中传》附《杨倓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了明。秀州人。妙喜会中龙象。丛林所谓明大禅也。身长八尺。腹大十围。所至人必聚观之。始妙喜谪梅州。州县防送甚严。或以为祸在不测。师为荷枷。以行间关。辛苦未曾少怠。既至贬所。衲子追随。问道者。率不下二三百人。妙喜。以斋粥不给。且虑祸。尝勉之令去。师辄不肯。以身任斋粥。每肩栲栳行乞。至晚即数十人为之荷米面薪疏。食用之属。成列以归。衲子虽多。无不具足。如是者十七年如一日。妙喜法嗣之盛。在贬所接者居其半。师之力也。妙喜被旨复僧衣自便。继被旨往育王。师尝在座下。师为人豪迈。机锋敏速。妙喜室中。不许衲子下喝。师每入室。必振声一喝而退。妙喜一日榜方丈前云。下喝者罚一贯钱。师见之。乃密具千钱于袖中至室中。先顿于地。高声一喝便出。如是者数矣。妙喜无如之何。再榜曰。下喝者。罚当日堂供一中。师见之。即骤步往库司语曰。和尚要十两金。主事者不疑。即与之。乃遣行者随往方丈。师袖之以入。复顿于地。高声一喝。而妙喜大骇。入室罢徐问知其然。为之一笑。每语师云。你这肥汉。如是会禅。驴年也未梦见在。然念其勤劬之久。举令出住舒州之投子。先是。投子诸庄。牛遭疾疫。死毙几尽。比岁不登。师以大愿力。化二百只牛。以实之。连岁大稔倍尝。颇有异迹。迁住长芦。衲子辐凑。丛林改观。及妙喜住径山。师来供施。及饭大众。洎归长芦。妙喜送以偈云。人言棒头出孝子。我道怜儿不觉丑。长芦长老恁么来。妙喜空费一张口。从教四海妄流传。野干能作师子吼。孰云无物赠君行。喝下铁围山倒走。后奉诏住径山。道望愈著。先是。阳和王。梦一异僧。长大皤腹缓行。言欲化苏州一庄。觉而异之。未言也。翼日师忽杖履徒步而至。门者呵。不止。以白。和王出见之。遥望师奇伟。与梦中见者无异。遽呼其眷属。出观之。眷属并炷香作礼。茶罢。师首言。大王庄田至多。可施苏州一庄。以为径山供佛斋僧。无穷之利。和王未有可否。因令一办斋。师饭罢便出。更无他语。时内外閧然传言。和王以苏州庄。施径山长老。遂达孝宗。会和王入朝。上为言。闻。卿舍苏州一庄施径山。朕当为蠲免赋税。和王谢恩归。次日以书至径山。请师入城。而二日前。先已迁化矣。自是和王。宴居寤寐之际。或少倦交睫。即见师在前。语曰。六度之大。施度为先。善始善终。斯为究竟。和王即以庄隶径山。此庄。岁出十万。犁牛舟车。解库应用。百事具足。师于缁素。有大因缘。所在施供云委。衲子臻萃。佛事殊胜。江浙两湖皆号之。为布袋和尚再出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了明者。
不知何许入。
长身大腹。
所至惊众。
众皆称之曰。
大禅大禅。
机锋敏疾。
仪度豪朗。
为妙喜杲禅师会中之龙象。
当妙喜住育王时。
室中不许下喝。
大禅每入室。
必振声一喝而退。
妙喜榜示曰。
下喝者罚钱一贯。
大禅乃密袖千钱。
先顿于地。
高声连喝而出。
妙喜曰。
柰者汉何。
再榜曰。
下喝者罚当日堂供一中。
大禅即往言库司。
和尚要金十两。
主事者不疑与之。
随袖以入。
复顿于地。
高声一喝。
妙喜大骇。
徐问知之。
为之一笑。
一日妙喜谓大禅曰。
你者肥汉。
如是会禅。
驴年未梦见在。
大禅曰。
灵山授记。
何异今日。
妙喜乃以德山托钵因缘。
徵其节目。
大禅对曰。
凛凛吹毛炤胆寒。
不容拟议岂容传。
抬眸已是身三段。
此是吾家红铁团。
妙喜叹曰。
此话它日大行去在。
于是出赴投子。
丛席改观。
次迁长芦。
百废俱修。
尝过径山。
省妙喜。
妙喜送以偈曰。
人言棒头出孝子。
我道怜儿不觉丑。
长芦长老恁么来。
妙喜空费一张口。
从教四海妄流传。
野干能作狮子吼。
孰云无物赠伊行。
喝下铁团颠倒走。
大禅既主长芦。
颇著异迹。
虽万指周旋。
而檀施如山。
故时以布袋和尚拟之。
晚年继席径山。
室中惟以台山婆子话。
验学者。
遁庵以偈嘲曰。
一按牛吃草。
一与贼过梯。
早知灯是火。
饭熟已多时。
大禅答曰。
干戈中有太平基。
不用干戈始得之。
若无举鼎拔山力。
千里乌骓不易骑。
径山当妙喜迁化之后。
其法政大禅为之再新。
然岁计浩大。
知事以将来不给为谏。
大禅独以龙天常住慰之。
杨和王梦。
一异僧长大皤髯。
坦腹缓行。
言欲化苏州一庄。
王异之。
次旦大禅杖履而至。
阍人不能止。
急启王。
王立见大禅。
奇伟与梦合。
乃炷香设礼。
大禅首言。
大王庄田至广。
可施苏州一所。
以供佛僧。
无穷之利也。
王未可否。
大禅斋毕。
便出。
无他语。
是时内外訇传。
和王以苏州庄田。
施径山大禅布袋和尚。
王入朝。
孝宗闻王舍业。
为王助喜。
王谢归。
遣使至径山。
请大禅。
而大禅前二日无疾别众示化矣。
自是和王宴居寤寐。
或少交睫。
即见大禅在前。
语曰。
六度之大。
施度为先。
善始善终。
则为究竟。
王嗟慕即以庄𨽻径山。
此庄岁计十万。
舟库皆备。
乃大禅之遗光也。
初妙喜谪梅州。
防送甚严。
或为祸在不测。
大禅挺力。
荷枷从行。
而师资仪礼。
旦夕益慎。
至贬所。
衲子追随者。
率二三百辈。
妙喜以斋用不给。
复虑生议。
尝勉之令去。
大禅曰。
不可。
衲子所抱者道也。
所履者义也。
况重茧千里。
咨决为事。
纵拮据辛劳。
风波不定。
听之龙天。
安忍弃之。
遂身任斋粥。
每日肩栲栳。
行乞至晚。
则数十人为之荷饙。
成列而归。
衲子虽多。
无不具足。
如是十六年。
似一日。
顾妙喜法嗣之盛。
在贬所接者居其半。
大禅明之力也。
赞曰。
禅师明公。
于盘错之际。
执礼凛若冰霜。
可法也。
及读其生平语句。
如神锋出匣。
截铁如泥。
稽其行事。
顺逆普应。
灵异叠出。
一时疑为慈氏下生。
抑何神也。
经云。
譬如心王宝。
随心现众色。
众生心净故。
得见清净刹。
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