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林特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5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定国。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建言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
历知制诰、翰林学士。
咸平四年为参知政事。
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请真宗赴金陵,为寇准所阻。
累表罢职。
判尚书都省,领修《册府元龟》,揽功委过。
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书,献符瑞,以天书仪卫副使从封泰山,祀汾阴。
累迁吏部尚书,加枢密使、同平章事。
天禧元年加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
三年罢相出判杭州。
仁宗天圣元年再相。
智数过人,奸邪险伪,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圭交结,时谓之“五鬼”。
卒谥文穆。
有《卤簿记》、《圣祖事迹》等。
全宋诗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新喻(今江西新馀)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文庄集》卷二八《王公行状》),为亳州防禦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翰林学士(《同上》)。四年,参知政事(《学士年表》),加给事中。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军。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为枢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天禧元年(一○一七)拜左仆射(《东都事略》卷四九本传)。三年,出判杭州。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复同平章事。二年,封冀国公。三年卒,年六十四(《文庄集》卷二九《王公墓志铭》)。谥文穆。《宋史》卷二八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钦若(962~1025) 北宋官员。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东道(治所湖北襄阳)节度使等职。宋真宗时期两度出为宰相,人称为“瘿相”,是主和势力代表。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曾主持编纂《册府元龟》。《宋史·王钦若传》载王钦若出生于黄鹤楼:“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
全宋文·卷一九一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三年进士甲科,为亳州防禦推官。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翰林学士。咸平四年参知政事。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请迁都金陵,为寇准所阻。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判天雄军,提举河北转运司,又以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大中祥符间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阴。历礼、户、吏三部尚书,天禧元年迁枢密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年,出判杭州。仁宗时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进司徒,封冀国公,天圣三年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曾领修《册府元龟》及道书,撰《翊圣保德真君传》二卷(存)、《先天记》三十卷、《五岳广闻》一百卷等。《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李溥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南人。
初为三司小吏。
太宗欲更革财赋,溥条陈诸事,擢左侍禁。
真宗景德中与林特、刘承圭更定茶法,并以制置江、淮等路茶盐矾税兼发运使推行之,课税增加。
又更革漕运规制,增江淮岁运京城米数。
内倚丁谓,尽括东南巧匠、奇石至京,累迁宫苑使。
后益为不法,屡以奸赃被贬。
以千牛卫将军致仕卒。
全宋文·卷二七○
李溥,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初为三司小吏,时太宗励精政事,欲更革财赋,溥条上七十一事,擢左侍禁。
提点三司孔目官,加閤门祗候。
景德中,茶法既弊,命溥与林特、刘承圭更定法。
累迁江淮发运使、宫苑使。
溥内倚丁谓、寖为不法,屡以赃败,终千牛卫将军。
宋史》卷二九九有传。
傅思让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3—996 【介绍】: 宋冀州信都人。
少有勇力,善骑射。
太宗为晋王时,补亲事都校。
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平州刺史,奉诏破契丹兵于唐兴口。
端拱中,四迁为容州观察使、知莫州,移陇州。
因所为多不法,诏命殿中丞林特同判州事,以夹辅之。
杨覃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1011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本名蟫,字申锡。杨岩孙。从钱俶降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通判寿州,有政绩,就知州事。转都官员外郎,时与李继迁战,调发刍粮,覃苛急促办,百姓怨嗟。真宗咸平中召判三司,出为陕西转运使,力阻讨伐西夏,且与副使朱台符不合,徙知随州。历知唐、潭州,加太常少卿知广州,终右谏议大夫。
全宋文·卷一六八
杨覃(九五八——一○一一),字申锡,本名蟫,太宗改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献书吴越王钱俶,俶署为著作佐郎。
从俶归宋,为禹城尉。
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授徐州观察推官,改著作佐郎,知戎州。
再迁太常博士,使陕西。
淳化中知寿州,又与林特同判永兴军府事。
咸平中入判三司磨勘、凭由、理欠司,出为陕西转运使,徙知随、唐、潭州。
累官至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
覃勤于政事,以干济称。
大中祥符四年卒,年五十四。
宋史》卷三○七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