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阿育王

相关人物:共 39 位
共 5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荆楚谣 魏晋 · 无名氏
四言诗
莲社高贤传曰:寻阳陶侃刺广州。渔人见海中有神光。网之。得金像文殊。志云。阿育王所造。侃以关武昌寒溪寺。主僧珍常住夏口。夜梦寺焚。而此像室独有神护。驰还。寺果焚。像室果存。及侃移督江州。迎像将还。至舟而溺。荆楚为之谣曰:
陶惟剑雄,像以神标。
云翔泥宿,邈何遥遥。
可以诚致,难以力招
⑴ ○莲社高贤传。法苑珠林十三。《庐山记》。
宝塔院(乾隆丙午)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隆崇窣堵倚穹苍,建自何时未易详(一统志载宝塔院在灵鹫峰下内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左有文殊发塔今祗存一塔记载亦未详其岁月)
大地文殊一丝发,奚云独在个中藏。
锡兰岛卧佛 其三 (光绪十六至十七年作) 清末 · 黄遵宪
吁嗟佛灭度,世界眼尽灭。
最先王舍城,大辟禅师窟。
迦叶与阿难,结集佛所说。
尔来一百年,复见大会设。
恒河左右流,犍槌声不绝。
其后阿育王,第一言佛法。
能役万鬼神,日造八万塔。
举国施与佛,金榜国门揭。
九十六外道,群言罢一切。
复遣诸弟子,分授十万偈。
北有大月氏,先照佛国月。
四开无遮会,各运广长舌。
汉家通西域,声教远相接。
金人一入梦,白马来负笈。
绳行复沙度,来往踵相蹑。
总持四千部,重译多于发。
华言通梵语,众推秦罗什。
后分律法论,宗派各流别。
要之祛卢字,力大过仓颉。
南有狮子王,凿字赤铜鍱。
当时东西商,互通度人筏。
但称佛弟子,能避鬼罗杀。
遂使诸天经,满载商人箧。
鸟喙䓉子洲,畏鬼性騃怯。
一闻地狱说,心畏ㄦ摩杀。
赖佛得庇护,无异栖影鸽。
国主争布金,妃后亦托钵。
尊佛过帝天,高供千白氎。
乐奏梵音曲,讼听番僧决。
向来文身人,大半著僧衲。
达摩浮海来,一花开五叶。
语言与文字,一喝付抹杀。
十年勤面壁,一灯传立雪。
直指本来心,大声用棒喝。
非特道家流,附会入庄列。
竟使宋诸儒,沿袭事剽窃。
最奇宗喀巴,别得大解脱。
不生不灭身,忽然佛复活。
西天自在王,高踞黄金榻。
千百毡裘长,膜拜伏上谒。
西戎犬羊性,杀人日流血。
喃喃诵经声,竟能消杀伐。
藏卫各蕃部,无复事鞭挞。
即今奔巴瓶,改法用金梜。
论彼象教力,群胡犹震慑。
综佛所照临,竟过九州阔。
极南到朱波,穷北逾靺鞨。
大东渡日本,天皇尽僧牒。
此方护佛齿,彼土迎佛骨。
何人得钵缘,某日是箭节。
庄饰紫金阶,供食白银阙。
倒海然脂油,震雷响金钹。
香云幢幡云,九天九地彻。
五百虎狮象,遍地迎菩萨。
谓此功德盛,当历千万劫。
有国赖庇护,金瓯永无缺。
岂知西域买,手不持寸铁。
举佛降生地,一旦尽劫夺。
宝塔院(乾隆壬子)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宝塔寺在灵鹫峰下云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左有文殊发塔见一统志今祇存其一物之成坏固各自有其时然亦未识今所存者为何塔也)
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
余少闻洛邑之盛,在唐、宋为东西都,而山川形胜之富,视它州为杰观。
昔韩退之、白乐天见于歌诗,形容胜槩,有咏叹不足之意。
后欧阳文忠与梅、谢诸贤相继为僚友,数游嵩少间,至今以为美谈。
余幸以不敏得令嵩高,纵观诸境,未有过少室者,而巉岩耸拔,乃在户牖间,朝夕博望,历历可数,因作《三十六峰赋》以自广,非敢窃比古诗之流云。
伊浮云之公子兮,访道于林丘,而栖神于岩谷,超然有游方之志兮,乃东升于岱顶,而西谒于华麓。
虽衡阳之南兮,与夫恒山之北,靡不穷探历践兮,游心而骋目。
独怡然而忘归兮,内欣然而自足。
忽御风而行兮,排空濛而造中域。
徐睥睨以四顾兮,意惚恍而有失。
遭嵩高之丈人而问津兮,曰:游四方而真有得,何高之不登兮,何危之不陟,今乃西望兮,岌然而耸特。
雄柱天纲兮,横亘于地轴,连络偃覆兮,龙盘而虎伏。
虽华以九而巫以十二兮,曾未睹奇峰之六六。
丈人放杖而笑兮,秋水方至而河伯自溢。
子乌睹海若之难匹兮,独不闻中天之少室。
其高则峣屼崷崒崟岑郁岪兮,十有六里而叠有十八。
其深则环纡萦绕盘纠纷错兮,上方十里而周围一百。
包嵩阳以作镇兮,截轘辕以为郭,眷歌山之所闻兮,观舞水之所乐。
其上则有嘉禾甘果兮,神芝与仙药。
石柱若承露之盘兮,帝休若杨枝之叶。
石脂所滴兮,饮之可以长上古。
玉膏在巅兮,服之可以揖羽客。
云母之井兮宝所聚,光明之穴兮昼所铄,一丈之钟乳兮可飧,千岁之资粮兮不绝。
其中可避兵水之灾兮,自有经书之博。
其神异则玉女烂织锦之文兮,金人迷白露之落云。
洞警时闻之钟兮,石井泣哀鸣之鹤。
王子晋环之以为垒兮,阿育王宝之以为塔
此皆公子之所未知兮,而丈人之所安宅。
丈人曰:名生于实兮,义设于适,子知其一兮,未知其二。
子识其外兮,未识其内。
是徒知六六之所有兮,而乌睹六六之名义。
东朝岳祠,俨百神兮。
西望洛邑,郁千宫兮(下瞰洛阳,其形如拱揖岳祠。)
太阳少阳,山之明兮
石城石笋,天所形兮
檀香丹砂,宝所钟兮
钵盂香炉,状所肖兮(形如钵盂覆其上,状若香炉然。)
连天紫霄,势之穹兮
罗汉七佛,像设留兮
灵隐来仙,洞府深兮
清凉宝胜,梵刹标兮
瑞应琼璧,祥光纷兮
紫盖翠华,烟霭凝兮
药堂紫薇,花草灵兮
白道天德,名字伟兮
卓剑白云,形实纪兮(状若卓剑。峰上四时多起白云。)
金牛明月,色像起兮
凝碧迎霞,天光聚兮
玉华宝柱,金石莹兮
系马白鹿,神仙众兮
此则六六之名义兮,而未睹六六之景气。
丈人曰:方春阳之盎盎兮,烧痕芜没而青青。
纷红紫之绣错兮,引百啭之幽禽。
雄楼杰观兮,切星辰而上侵。
玉仙神女兮,乘辎軿而下征。
朱明草木之扶疏兮,蔽大明之午升。
山椒云气之冉冉兮,若覆甑而郁蒸。
忽雨声于天外兮,势翻盆而倒倾。
唯紫芝与黄鹤兮,舞长空而产英。
金飙之惊叶兮,山空落石,若仙人之鍜声。
夜月白而风泠泠兮,玉笙清澈而弭听。
暨元阴林柯之脱尽兮,山形瘦而骨棱棱。
冰雪横积于千仞兮,玉龙飞而白虎亭亭。
惟四时之出没变态兮,显晦阴晴不可得而尽名,岂特仰观俯听?
自辰及酉,应接之不暇兮,以尽朝昏。
此虽丈人之所不能形容兮,而岂公子之所可预闻。
丈人曰:突兀撑空兮,千变万状。
山经地志兮,不可究量。
或背若相戾兮,或面若相向。
或竦若相斗兮,或揖若相眄。
或散若相忘兮,或聚若相访。
或后者若和兮,而前者若唱。
或卑者若下兮,而尊者若上。
或喜兮若相携,或怒兮若相抗。
或若秦晋兮相匹,或若楚越兮相望。
或耸瘦兮若峨冠,或臃肿兮若挟纩。
或蹲伏兮若驼虎,或崇聚兮若瓮盎。
或威严兮若壮王,或勇猛兮若枭将。
或决骤兮若风马,或浮空兮若舡舫。
或若游郊原兮,累丘坟而包柩椁。
或若入宗庙兮,纷豆登而郁秬鬯。
戢戢兮森剑戟,落落兮列屏障。
势领略兮断而还连,状容与兮宛而复壮。
超然若三十六天兮,神仙之洞宅。
姹然若三十六宫兮,妃嫔之游燕。
昂霄耸壑,冠佩悠兮。
泉飞霞倾,爵斝流兮。
天阔星荧,玉枰成兮。
松篁瑟瑟,钧天迎兮。
娇云曲月,鬓眉新兮。
烟斜雾蒸,龙麝焚兮。
霞舒霓卷,舞袖张兮。
雷霆轰轰,宫车还兮。
言未既而公子颓然如醉兮,洒然如醒。
非丈人无以药之使瘳兮,刮之使明。
仆未能穷兹山之胜践兮,究兹山之曜灵。
请执杖屦兮,以从后尘。
建中靖国元年九月廿三日,住持少林禅寺传法沙门清江上石,洛阳张士宁刊。
⑴ 潘岳记曰:「少室山有十八叠,周围一百里。」《西征记》曰:「少室山上方十里。」《元和郡国图志》曰:「少室山其高十六里。」《山海经》曰:「少室之山有木焉,名曰帝休,叶如杨,其枝五衢。」郭璞曰:「少室山巅有白玉膏,服之得仙。」《郡国志》曰:「少室有金像,人往视,则有白雾起迷人。」道书曰:「少室之阳可避兵水之灾。」《嵩山记》曰:「少室山有云母井,出云母。」《神仙传》曰:「少室山有自然五谷、甘果、神芝、仙药。周太子晋学道上仙,有千年资粮留于山中,下有石室,中有自然经书,自然饭食,与世无异。石室前有石井,似承露盘。有石脂滴下,食之一合与天地毕。」《郡国志》又曰:「有王子晋垒,犹有九十年资粮在山中。」《河南志》曰:「歌山舞水,在诸峰口。阿育王塔在山北,玉女织锦台并堂在东北,堂内石色烂斑,焕如纹锦。钟乳穴在山东南,穴中有钟乳,径头大一丈。光明穴在山东南角,深三里馀。直上五百尺,昼夜长明。云钟洞,樵人往,闻钟声。□穴井,昔有二人,得道一人,误伤而死,一人化为鹤,求其死者,哀鸣泣血,滴石成穴。
⑵ 在山之南、明月峰之左,日月之象,故名太阳,居众峰之南,故云少阳。
⑶ 上有石,天然峭如城壁状,似笋秀拔万寻。
⑷ 山多出檀峰,皆红色光明,亦云出朱砂。
⑸ 以最出群峰,上插于天汉,以差低于连天,亦接云霄。
⑹ 上有罗汉洞,隐现莫测,岩中有铜像七尊。
⑺ 皆是圣所隐之处。古老云:此峰是神仙洞,时有见者。
⑻ 昔有清凉寺居其下。又云:尼寺名宝胜云。
⑼ 峰多祥瑞,夜有神人,通体红色,面东一壁,日出而色若银彩。
⑽ 色紫秀宛若幢盖,以其翠霭华茂,故云。
⑾ 多生奇药,若王屋药匮,峰上生紫微花。
⑿ 昔有道人白道猷隐此,上有天然「帝」字,一云帝字峰。
⒀ 色若黄金,其状若牛,峰中时现圆像如月。
⒁ 上多翠碧石,在众峰之东,而迎其朝霞。
⒂ □皆玉石,华茂于诸峰,而形如柱,皆五色,或云有金玉故。
⒃ 下有子晋□马涧,峰如马柱,或云仙人系马于上,峰上多白鹿,或云仙鹿,其色皆白。
阿育王 明 · 杨承鲲
五言律诗
去去盘云转,高高望海行。
到山千涧响,入谷万花明。
丘壑梦常住,烟霞疾未成。
兴来还不浅,翻剧子规鸣。
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住西天。
人人常光现前,个个壁立万仞(绍兴二十八年正月十日,于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受请,望阙谢意讫,拈敕黄示众。)
监本倔强,匙挑不上。
絷空云蒂补虚空,陆地滔天翻白浪。
暗中拈出定命竿,鹘眼鹰睛迷向当。
老和尚为谁没齿更穿龈,从教疑杀天下人(北涧和尚忌日)
按:以上辑自《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语录》
谢面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丰年自古说来牟,四月麦熟胜秋收。
天厨送食不待求,有面本饦吾何忧。
安得化身为儿童,戏沙作面可报答。
授记或为阿育王阿育王:一作阿输迦,意译无忧王;一称天爱喜见王,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前二六八——前二三二〗旋陀罗笈多之孙,在位期间,除半岛南端外统一印度全境,最古代印度史上最强盛时期。),请铸八万四千塔。
⑴ 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朱骏声则认为往来的来,原来是「麦」;菽麦的「麦」,原来是来。以后相互掉换,沿用至今。
⑵ 本饦:亦作馎饦,一种煮熟的面食。亦名汤饼。
阿育王 明 · 周翰
七言律诗
款款篮舆驻岭隈,参差楼阁净浮埃。
昙华香落诸峰寂,舍利光分万鉴开。
云煖金沙龙跃出,月明玉几鹤归来。
平生几两登山屐,览胜应须步石苔。
共 5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