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胜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刘昌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简介
刘昌(?—前110年),西汉第二代中山王
汉景帝之孙,中山靖王刘胜之长子,谥号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90 【介绍】: 西汉人。
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刘胜子。
征和间为左丞相,封澎侯。
征和二年,武帝派江充追查巫蛊,充诬告太子刘据。
太子惧而杀充,发兵抗拒。
屈氂奉诏击太子,太子兵败自杀。
次年,内者令郭穰诬告屈氂之妻咒诅武帝,欲立昌邑王为帝。
屈氂被腰斩。
刘京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全汉文·卷六十一
京,菑川靖王之后,嗣封广饶侯。
(案《王子侯表》宣帝甘露元年,侯麟嗣,王莽篡位绝,自麟至京,表失其世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223 【介绍】: 即蜀汉昭烈帝。三国蜀皇帝,亦称先主,涿郡涿县人,字玄德。东汉远支皇族,少孤,贩履织席为生。东汉末起兵镇压黄巾军。先后依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大破曹操,据荆州。旋取益州、汉中。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自立为汉中王。曹丕代汉之次年称帝,国号汉,建都成都。章武初,率师伐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卒于白帝城。在位三年。谥昭烈。
全三国文·卷五十七
帝讳备,字玄德,涿郡涿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灵帝末除安喜尉,又除下密丞,后为高唐尉,迁为令。
献帝初,公孙瓒表为别部司马,守平原令,领平原相;陶谦表为豫州刺史,寻领徐州;曹公表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寻为豫州牧,复表为左将军。
后破曹公于赤壁,自领荆州牧。
又定蜀,领益州牧。
又定汉中,称汉中王。
以魏黄初二年即皇帝位,改元章武,在位三年,谥曰昭烈皇帝。
(案:先主称尊号,诸文诰策命皆刘巴所作,今以即位已前已后诸篇编为先主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2 【介绍】: 唐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字梦得。德宗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史,以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裴度荐为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工诗,曾仿民歌体作《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又著有《天论》等。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2 字梦得,排行二十八。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时改汉姓,占籍洛阳(今属河南)。唐安史之乱时,全家避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自称“余少为江南客”(《金陵五题》引)。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开始进入仕途。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为革新之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叔文、伾)刘柳(宗元)”。顺宗被迫让位与宪宗,革新失败,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召回,又出为连州刺史,历夔、和二州。文宗初,为主客、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不久,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初,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平见其临终前所撰《子刘子自传》,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丛考》、《刘禹锡评传》。刘禹锡以诗文称,哲理亦佳。“早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居易为诗友,号‘刘白’”(《郡斋读书志》卷四上)。存诗约800余首,名篇甚多。评者谓其“无体不备,蔚为大家”(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宋黄庭坚《跋刘梦得〈三阁辞〉》)。“七言尤工”(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绝句尤工”(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又谓其“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竹枝》始于刘梦得,……后人仿为之者,总无能掩出其上也”(《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刘禹锡“为诗用僻事,须有来处”(《刘宾客嘉话录》)之主张,为宋代江西诗派所信服(参阅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八),所撰之若干作品,已开江西诗派风气(参阅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〇、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四八)。其诗文合集,以《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刘禹锡集》较完备。注本有近人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證》。《全唐诗》编为1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断句5句。
唐诗汇评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登进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大子校书。为淮南节度使杜佑幕从事,调渭南主薄。入为监察御史。永贞元年,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宪宗主,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奉诏还京,因作诗语涉讥刺,复贬授播州刺史,改连州。长庆、宝历中,历夔、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为主客、礼部郎中,充集贤直学士,复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改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卒,世称刘宾客。禹锡诗造精绝,白居易称之为“诗豪”。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刘禹锡集》四十卷,宋初佚其十卷。今有《刘梦得文集》(一名《刘宾客文集》)四十卷行世,其中《外集》十卷乃北宋宋敏求所辑。《全唐诗》编诗十二卷。
词学图录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人。晚迁太子宾客,终于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有《刘宾客文集》,词存40余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故又称中山人。
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博学宏词二科,历官监察御史、郎州司马、连州刺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有《刘宾客集》。
游览黄鹤楼时曾写下《武昌老人说笛歌》《出鄂州界怀表臣》及《梦黄鹤楼》等诗。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九
禹锡字梦得。彭城人。贞元九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顺宗朝擢屯田员外郎。宪宗立。贬连州刺史。开成中官至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卒。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作品评论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诗人主客图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上入室一人:刘禹锡。
新唐书
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
《蔡百衲诗评》
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童蒙诗训》
苏子由晚年多令人学刘禹锡诗,以为用意深远,有曲折处。
岁寒堂诗话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沧浪诗话
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困学纪闻
刘梦得文不及诗。
竹庄诗话
山谷云: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他文耳。
杜工部草堂诗话
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馀也。
《臞翁诗评》
刘梦得如镂冰雕琼,流光自照。
瀛奎律髓
刘梦得诗格高,在元、白之上,长庆以后诗人皆不能及。且是句句分晓,不吃气力,别无暗昧关锁。
《吟谱》
刘禹锡诗以意为主,有气骨。
升庵诗话
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宛有六朝风致,尤可喜也。
诗薮
唐七言律……梦得骨力豪劲,在中、晚间自为一格,又一变也。
诗镜总论
刘梦得七言绝,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谓骚之馀派可。刘婉多风,柳直损致,世称韦柳,则以本色见长耳。
唐音癸签
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
《诗源辨体》
刘虽与内齐名,而其集变体实少。五七言古及五言律俱未为工,七言律……两三篇声有类盛唐,……七言绝气格甚胜。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梦得五言古诗,多学南北朝。如《观舞柘枝》曰:“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宫体中佳语也。唯近体中间杂古调,终有乌孙学汉之讥,不若唐音自佳。
《载酒园诗话又编》
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纵,其与白傅倡和者,尤多老人衰飒之音。长律虽有美言,亦多语工而调熟。
《五七言今体诗钞》
东坡天才,有不可思议处,其七律只用梦得、香山格调。
《初白庵诗评》
陆放翁七律全学刘宾客,细味乃得之。
说诗晬语
大历十子后,刘梦得骨干气魄,似又高于随州。人与乐天并称,缘刘、白有《倡和集》耳。白之浅易,未可同日语也。
《唐诗别裁》
大历后诗,梦得高广文房。与白傅唱和,故称“刘白”。实刘以风格胜,白以近情胜,各自成家,不相肖也。
剑溪说诗
新城公曰:“刘史部公他云:‘七律较五律多二字耳,其难什倍,譬开硬弩,只到七分,若到十分满,古今亦罕矣。……求其十分满者,惟杜甫、李颀、李商隐、陆游,及明之空同、沧溟二李数家耳。’”愚谓王维、刘禹锡亦有十分满者,岂反作故翁、沧溟下耶?
石洲诗话
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同》,至于铺陈排比,辄有怆俗之气。山谷云:“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昔子瞻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义云:“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长篇,虽不逮韩之奇横,而健举略足相当。七古刘之敌韩,犹五古郊之匹愈也。即梦得五言,亦自质雅可诵。世乃谓其不工古诗,何其武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至刘、柳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绝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
《静居绪言》
梦得古诗边幅较文房为大,律诗不及。其酷嗜杜陵“年去年来洞庭上,白蘋愁杀白头人”,及张籍“药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闹身”,又爱吟右丞“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处。
《退馀丛话》
大抵七律最忌率易成章。今人多著意颔联,能讲究起句及结句者甚少。又五、六一联,每患气弱,或不能开宕。刘梦得于此处倍研练,能操笔,最可法。
养一斋诗话
乐天称梦得为诗豪,又谓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予读其集,唯律绝过人,古诗三卷,风格平弱,雅不足称作者。
昭昧詹言
大约梦得才人,一直说去,不见艰难吃力,是其胜于诸家处,然少顿枰沉郁,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不及杜公。先君云:七律中以文言叙俗情入妙者,刘宾客也。次则义山。义山资之以藻饰。
《艺概》
刘梦得诗稍近径露,大抵骨胜于白,而韵逊于柳。要其名隽独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
《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
中唐七律,梦得呵继随州。后人与乐天并称,因刘、白有唱和集耳,神彩骨干,恶可同日语?
《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
昔人论刘梦得为豪放,其体为东坡七律所自出,固不得而轻议之也。
《诗法萃编》
唐人擅长七律者,老杜外……中唐作者,刘梦得、刘文房皆巨擘。
《老生常谈》
七律与以工部为宗,附以刘梦得、李义山两家。
《东目馆诗见》
梦得歌行,咏古皆爽脆,饶别致。五作极精深,惟五古多涩雅处。
《东目馆诗见》
梦得主怨刺,故胜《主客阁》列之“瑰奇美丽”,尚未觉其典则高而滋味厚也。谓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山谷实具只服。
三唐诗品
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馀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间采。
《诗学渊源》
其诗极似王维,清新流丽,格调自高。长篇间入魏晋,元和诗人自当首屈一指。韩、刘、元、白虽属异曲,未见同工也。

人物简介

俨思堂吟稿
金鉴才,字明斋,更字明庐、明甫,号白峰。
工行书及篆刻。
1943年生于浙江义乌,先世本姓刘,系西汉中山靖王苗裔,为东阳十三居第三居俨公后裔。
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受业于潘天寿、吴茀之、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朱家济、方介堪诸师,又尝问业于张宗祥、韩登安先生。
曾任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兼国画研究室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杭州吴山书画院院长。
现为西泠印社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长于书法篆刻、大写意花鸟画,喜吟诗填词,才思清畅。
俨思堂吟稿·序
岁癸巳。明庐师以俨思堂吟稿绣梓命序。予何人斯。而敢序公之诗文。固辞不获。因摭拾所闻诸公者。略赘数言弁诸卷端。公以书画名世。故公之诗文。有不尽为世所知者。盖为书名所掩。予特表而出之。公尝盛推文人书法之说。古未有文人书法。盖以书名者皆文士。以文章勋业取重当世。而时贤多不学。师心自用。公乃不得已而辨之。予尝以侍次。从容请于公曰。先正云诗能穷人。况今者书贵诗贱。清诗百首曾不能易斗粟。夫子力倡书家学诗。亦有说乎。公曰。吾国自文明以来。其荦荦大者实为士大夫文化。诗特其嚆矢也。击壤、卿云尚矣。春秋之世。礼崩乐坏。而郑伯享赵文子于垂陇。郑六卿饯韩宣子于郊。皆赋诗明志。犹有古意存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后二千年无改辙。即以书家论。右军、鲁公、宋四家、赵文敏诸公皆以能诗名于当世。盖诗为文人品格修养之一端。有此修养方有此胸怀眼界。发于腕端乃不落俗格。公以亥始习旧体诗词。集中所存以自题白描水仙为权舆。虽造语稚嫩。而高致有不可掩者。癸卯入浙江美院。师从平湖陆微昭、萧山朱家济二夫子。二公皆当世硕儒。非特书坛山斗而已。以公为好学可教。悉心授之。诗乃大进。又从海宁张宗祥、宁海潘天寿、浦江吴茀之、安吉诸乐三、鄞县沙孟海诸老游。杖屦追陪。倡和无虚日。此数公者。皆后世所谓大师也。红羊劫起。为宵小所搆。缧绁中惟以吟咏为事。未几事果白。而诗益进。壬戌。以舟行长江咏怀古迹五首发表于新民晚报。笔力沉雄。直摩浣花之垒。自是三十年间。犹精进不已。先是。公得浦江吴刚如先生相与唱和。夏瞿禅先生高第弟子也。亦我浙江古籍出版社之前辈学人。乙酉。刚如先生遽归道山。公哭之哀。又次韵其临江仙以为挽词。情辞俱苦。予适在旁。见公沉吟点易再三。盖有不忍言者。未几。予负艺北游。公手绘江南山水赠之。又媵以诗。盖意存规劝者。予不寤。卒铩羽归。又为予谋事奔波。公处盍簪之道率如此。今集中鸿雪俱存。兹不赘述。予不能文。故略述公之诗如右。 岁在癸巳上巳后六日。钱唐钱之江子南拜手序。
俨思堂吟稿·跋
予少读虞书。至尧之君天下也。始则曰。允恭克让。克明俊德。而又以敬授人时为先。心窃怪其非政务之急。而圣人乃揭橥以诏后世者。及治传记。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然后涣然知尧之为圣。在知本耳。盖万物之理难尽。而人事之变无穷。一间未达。则流弊四出。其所以能俯仰万机而从容自若者。无乃在知本欤。虽然。道体浩渺。知本其亦难矣。岁甲申春杪。予始拜明庐师于吴兴逆旅。秉烛论诗。自宵达旦。先生谦不自胜。亹亹述其平生所授受。及诵其自作。声阆阆而中节。予乃知先生固亦诗人也。洎后书札往还。教炙愈频。此倡彼和。刻时以就。已复受读全稿。清辞满纸。声韵铿尔。几何不入于古人之堂室欤。予乃甚怪先生之诗之佳如此。而独以书为世知。及予客杭。日亲几砚。文事艺苑之馀。时及乎古今学术之变。天道人心之微。先生高论宏通。若雷殷殷发于岩壑。启人蒙蔀。深中乎时弊。予以是知先生愈深。非夫学之深、思之睿。其孰能及于此乎。殆亦古人所谓学以尽心。知其性然后反而诚之也。然则其为事之本欤。若先生者。真知其本者也矣。然而诗虽小道。亦必本于性质。达于学思。而别于遭遇也。故高下浅深纯驳之际。皆视乎其人也。明庐师生婺东之地。得江山和萃之气。少濡乡风。立身有本。弱冠之年。又亲承朱馀清、陆微昭诸先生之教。䌷绎经史。讨论诗文。其为人也笃于根本。至性至情。发而为诗。故其旨温厚。其意沉著。其气清刚。其辞醇雅。兼有古今体势之长。造诣深沉。脱尽肤言。以自树于一格。自其学其诗以洎乎其书。斯皆一以贯之。然则不知先生之学。又乌从尽其诗其书耶。今年冬月。先生当杖国之庆。门弟子谋所以为贺。或以刊诗为请。予亦极从臾之。先生初不许。至请再三。乃授予属读。予在门下久。受先生知最深。又习闻先生教旨。故于校稿既竟。乃就其平昔一二绪论。引而发之。俾世之学者略觇涯略。得稍知其诗其书之旨。芜词赘言。顾不能尽万一。先生其察亮之。 壬辰岁晏。及门吴兴钱伟彊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