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章惇

相关人物:共 84 位
共 8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八
禅师名绍铣。
泉州人也。
住潭州兴化禅寺。
开法嗣北禅贤禅师。
铣有度量。
牧千众。
如数一二三四。
长沙俗朴质。
初未知饭僧供佛之利。
铣作大会以诱之。
恣道俗赴。
谓之结缘斋。
其后效而作者。
月月有之。
殆今不绝。
荆湖之民。
向仰之笃。
波及蛮俗。
章丞相惇
奉使荆湖。
开梅山。
与铣偕往。
蛮父老闻铣名。
钦重爱恋。
人人合爪。
听其约束。
不敢违。
梅山平。
铣有力焉。
湘南八州之境。
岁度僧数百。
开坛俱集。
以未为大僧。
禅林皆推挤。
铣榜其门曰。
应沙弥皆得赴饭。
自其始至。
以及其终。
三十馀年不易。
人以为难。
时南禅师道价。
方增荆湖。
衲子奔趋。
入江南者。
出长沙百里。
无托宿所。
多为盗劫掠。
路因不通。
铣半五十为馆。
请僧主之以接纳。
使得宿食而去。
诸方高其为人。
晚得风痹疾。
左手不仁。
然犹领住持事。
日同僧众。
会粥食不懈。
铣以精进为佛事。
公卿礼敬。
以为古佛。
元丰三年辛酉九月二十一日。
右胁累足。
以手屈枕而化。
阇维收舍利。
两目睛不坏。
肠二亦不坏。
益以油火焚之。
如铁带屈折。
色鲜明。
并塔之。
阅世七十二。
坐六十四夏。
号崇辩大师。
赞曰。
云门临济两宗。
特盛于天下。
而湖湘尤多。
云门之裔。
皆以宗旨自封。
互相诋訾。
北禅贤公。
铣之师也。
贤于云门为四世孙。
而铣独能以公为心。
中涂设馆。
以待求道。
他宗之辈。
非特瞩理甚明。
亦抑其中。
有异于人。
故其火化之日。
二肠双睛。
皆不坏。
此其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78 【介绍】: 宋永州祁阳人,字商翁。
仁宗庆历中,佐杨畋平湖南瑶,得任阳朔主簿,升县令。
历知宾、容、钦、邕等州,颇多善政。
章惇经理五溪蛮事,荐知辰州,迁皇城使。
降北江彭师宴,授忠州刺史。
神宗熙宁九年郭逵南征交趾,转康州团练使,再知邕州。
以所得广源峒建为顺州,进西上閤门使,留知州事。
恩威并施,交人畏服。
加东上閤门使,未拜卒。
全宋诗
陶弼(一○一五~一○七八),字商翁,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仁宗庆历中以军功补衡州司户参军,调桂州阳朔县主簿,迁为阳朔令。后历知宾、容、钦、邕、鼎、辰、顺诸州。神宗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十八卷,已佚。事见《刘忠肃集》卷一二《陶公墓志铭》及《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四有传。 陶弼诗,以《宋人集·陶邕州小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式训堂丛书本(简称式本)、清麓山精舍丛书所收陈运溶刻本(简称陈本)、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旧钞本(简称旧钞本,藏南京图书馆)。另辑集外诗为第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师直。
谢绛子。
仁宗皇祐元年进士。
历京西、淮南转运使,以与王安石善,骤擢为侍御史,诬劾苏轼以迎合安石。
后知潭州,时章惇开五溪,景温协力拓筑,以功进拜礼部侍郎。
哲宗元祐中,历知永兴军、河阳。
卒年七十七。
全宋诗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小名锦衣奴(刘攽《中山诗话》),富阳(今属浙江)人,绛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历知邓、襄、潭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书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宝文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同上书卷三六九),寻罢知蔡州。三年,权刑部尚书。又出知郓州、真定府、扬州、寿州、邓州(同上书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绍圣四年徙知河阳,请致仕,未受命卒(同上书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富阳(今浙江富阳)人,绛次子。皇祐元年进士,通判汝、莫二州,江东转运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涟水军。神宗初徙真州,提点江西刑狱,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王安石骤擢之为侍御史知杂事,诬劾苏轼。出知邓州,进陕西都转运使,改知邓、襄、澶三州。加直龙图阁,判将作监。出知潭、洪、应天府、瀛州。元祐初进宝文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坐事罢知蔡州;三年初权刑部尚书,改知郓州,再历永兴军,徙知河阳。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099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子平。
章惇族侄。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第一。
通判湖州,召试除校书郎,迁太常寺丞,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出知汝州、颍州。
神宗熙宁初,还判太常寺,知审官西院。
使辽,燕射连发破的,辽人以为文武兼备,待以殊礼。
编纂历代帝系,名为《编年通载》,神宗览而称善。
判吏部流内铨,寻知通进银台司、直舍人院。
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徙成德军。
元丰四年,坐事落职,提举洞霄宫。
哲宗元祐中历知秀、襄等州府,终知颍州。
全宋诗
章衡(一○二五~一○九九),字子平,浦城(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通判湖州。六年,直集贤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五)。历知汝州、颍州。神宗熙宁初,还判太常寺,出知郑州。复判太常、直舍人院,以宝文阁待制知澶州。徙知成德军。元丰四年(一○八一)坐事免(同上书卷三一六)。哲宗元祐五年(一○九○)始,历知秀、襄、河阳、曹、苏、扬、庐、宣等州府。元符二年,卒于知颍州任(同上书卷五一四),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章衡(一○二五——一○九九),字子平,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直集贤院,改盐铁判官,出知汝州、颍州。熙宁初,判太常寺,历知审官西院,判吏部流内铨,知通进银台司,直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成德军。哲宗时,历秀、苏、扬、庐、宣、颍等州。元符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五。尝纂历代帝系为《编年通载》十五卷(今存四卷)。《宋史》卷三四七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103 【介绍】: 宋成都人,字元钧,号净德。
仁宗皇祐间进士。
神宗熙宁三年举制科,对策枚数王安石新法之过,出通判蜀州。
哲宗元祐初,擢殿中侍御史,首上邪正之辨,劾新党蔡确、韩缜、张璪、章惇等。
累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
哲宗亲政,知陈州。
坐元祐党夺职,责衡州居住。
徽宗立,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致仕。
有《净德集》。
全宋诗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八九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号净德,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皇祐五年进士,调铜梁令,知太原寿阳县,府帅唐介辟为签书判官。熙宁三年应制举,对策枚数新法之过,虽入等,才通判蜀州。改知彭州。十年,屡上书言禁榷蜀茶之弊,责监怀州商税。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元祐元年,擢殿中侍御史。二年,因与苏轼兄弟同贾易、朱光庭等争论,被目为蜀党。后出任梓州、成都府路转运副使。七年,回朝任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进给事中。绍圣初,出知陈州,移潞州、梓州。后夺职分司、衡州居住,徽宗立,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崇宁元年致仕。是年秋被列入元祐党人碑。三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净德集》。《宋史》卷三四六有传。又参本集《乞别给致仕状》及戴扬本《关于吕陶生卒年岁的辨误》(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101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尧夫。范仲淹次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尝从胡瑗、孙复学。父没始出仕,知襄城县。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言王安石变法妨民,语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以新法不便,戒州县未得遽行。哲宗立,除给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哲宗亲政,累贬永州安置。徽宗立,连除观文殿大学士,促入觐,以目疾乞归。卒谥忠宣。有《范忠宣公集》。
全宋诗
范纯仁(一○二七~一一○一),字尧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仲淹次子。
早年以父荫为太常寺太祝,举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均因侍父不仕。
父卒,初知襄城县,移许州观察判官、知襄邑县。
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擢江东转运判官,召为殿中侍御史。
因“濮议”事出通判安州,改知蕲州。
神宗即位,召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因忤王安石,出知河中府,移知庆州、信阳军、齐州。
请罢,提举西京留司御史台。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复知庆州,未几,召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
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哲宗亲政,用章惇为相,遂坚辞执政,出知颍昌府。
后因元祐党籍,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
徽宗即位,分司南京、邓州居住。
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五。
谥忠宣。
有《范忠宣集》二十卷、《弹事》五卷、《国论》五卷、《言行录》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
今存文集二十卷,奏议二卷,遗文一卷。
事见《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纯仁诗,以清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岁寒堂刊《范忠宣集》(其中诗五卷)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元刊明修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四五
范纯仁(一○二七——一一○一),字尧夫,苏州(治今江苏苏州)人,仲淹次子。
皇祐元年进士,父死乃出仕,以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汝州襄城县,签书许州观察判官事、知襄邑县。
治平元年为江东转运判官,擢殿中侍御史,屡奏不当追尊濮王,遂出通判安州,改蕲州,历京西提点刑狱,京西、陕西转运副使。
召拜兵部员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加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改判国子监。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语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左迁知利州、庆州,黜知信阳军,移齐州。
乞罢,提举西京留司御史台,再知河中。
哲宗立,复知庆州,召除给事中,进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元祐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明年出知颍昌府,踰年知太原府,徙河南。
八年,召复拜右仆射,再出知颍昌府,忤章惇意,累贬永州安置。
徽宗立,归许养疾。
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五,谥忠宣。
著有《弹事》五卷、《国论》五卷、文集二十卷。
见曾肇《范忠宣公墓志铭》(《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洛阳人,字无愧。
赵良规子。
第进士。
知武强县,历开封府推官。
哲宗时擢给事中,论蔡确、章惇有罪不宜复职,苏轼宜留在朝。
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
后随人俯仰,遇贾易劾苏轼题诗怨谤,亦附而诋之。
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
卒年七十二。
全宋诗
赵君锡(一○二八~一○九九),字无愧,洛阳(今属河南)人。举进士,知武强县。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权检详枢密院文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五),徙大宗正丞,改宗正丞,历开封府推官。哲宗元祐初,迁司勋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给事中。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以吏部侍郎、天章阁待制出知郑陈澶三州、河南府、应天府。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同上书卷五○六),年七十二。事见《宋史》卷二八七《赵安仁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一六三五
赵君锡(一○二八——一○九九),字无愧,良规子。以父任授将作监主簿,复举进士,以亲故不愿仕。父亡,调知武强县。司马光编《历代君臣事迹》,辟为同修。徙知大宗正丞、改宗正丞,同知太常礼院、开封府推官。元祐初自太常少卿擢给事中,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初称苏轼之贤,后附贾易,诋轼,宣仁后斥其「全无执守」,遂降知郑、陈、澶三州及河南应天府。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年七十二,谥文定。见《东都事略》卷四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六,高斯得《跋赵文定公君锡行实》(《耻堂存稿》卷三),《宋史》卷二八七《赵安仁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1086 【介绍】: 宋成都双流人,字文约。登进士第。神宗熙宁三年通判宁州,条上时政数十事,颂王安石新法。累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力行常平、水利、免役、保甲等法,进御史中丞。安石罢相,颇附吕惠卿。及安石复相,即劾惠卿等。后被斥知虢州,终知邓州。
全宋文·卷一六三四
邓绾(一○二八——一○八六),故名维清,字文约,成都双流(今四川双流)人,至子。
举进士高等,稍迁职方员外郎。
熙宁三年冬,通判宁州。
召对,除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
以颂新法升官,乡人在都者皆笑骂,绾曰:「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寻同知谏院,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
五年春,擢御史中丞。
王安石去位,颇附吕惠卿;及安石复相,又劾吕惠卿、章惇
神宗谓其奸回,斥知虢州。
历知荆南、陈、陜、永兴军、青、邓等州军。
元祐初徙滁州,未去邓而卒,年五十九。
著有《治平文集》三十卷、《翰林制集》十卷、《西垣制集》三卷,《奏议》二十卷、杂文诗赋五十卷。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六,《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宋史》卷三二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绍】: 宋僧。
归安人,俗姓丘,字明表,号安闲和尚。
通经史,善诗书。
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状,世称端狮子。
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羁,而辩才猛锐,名动四远,章惇等皆与之游。
有《吴山集》。
全宋诗
释净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顿契心法,乃从仁岳法师受公《楞严》要旨。参宝觉齐岳禅师得悟。见弄狮子者,丛林号为端师子,自号安闲和尚。徽宗崇宁二年趺坐而化,年七十二。有《吴山集》,已佚。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罗湖野录》卷一、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四三、《吴兴诗存》卷一四。今录诗四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净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丛林号称端师子,自号安閒和尚。崇宁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吴山集》。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九
端师子者。
吴兴人也。
始见弄师子者。
发明心要。
则以䌽帛像其皮。
时时著之。
因以为号。
住西余山。
嗣姑苏翠峰月禅师。
西余去湖州密迩。
每雪朝著䌽衣入城。
小儿争哗逐之。
从人乞钱。
得即以散饥寒者。
钱穆父赴官浙东。
见之约明日饭。
端黎明独往。
避雨入道旁人家。
幼妇出迎。
俄其夫至诟逐。
竟为逻卒所收。
穆父吏速客。
见之问故。
曰。
烦寄声钱公。
本来赴斋中。
涂奸情事发。
请自饭。
穆父闻之惊。
且笑顾客曰。
此僧胸中无一点疑事。
又尝见持死鸡疾行者。
挽衣问何之。
曰鸡为狸害。
法不可食。
将弃水中。
端苦求之。
道路聚观讽。
曰。
当得偈乃可与。
端跪作祭文曰。
维灵生有鹰鸦之厄。
死有汤镬之灾。
生时要汝报晓。
死后无人收埋。
奉为转化檀施。
施肚为汝作棺材(一本云。
阇梨无可布施。
施肚为汝作棺材)。
言卒携鸡去。
以施饥者。
能诵法华经。
湖人争延之。
必得钱五百乃开秩。
目诵数句。
即持钱地坐去。
缺薄者易之而去。
好歌渔父词。
月夕必歌之达旦。
有狂僧号回头和尚。
以左道鼓动流俗。
士大夫亦安其妄。
方对丹阳守吕公肉食。
端竟至指曰。
正当与么时。
如何是佛。
回头不能遽对。
端捶其头。
推倒乃行。
又有妖人号不托。
掘秀州城外地。
有佛像。
建塔其上。
倾城信敬。
端见揕住曰。
如何是佛。
不托拟议。
端趯之而去。
章丞相子厚请升座。
使俞秀老撰疏。
叙其事。
曰。
推倒回头。
趯翻不托。
七轴之莲经未诵。
一声之渔父先闻。
端听僧官宣至。
此以手耶揄曰止。
乃坐引声吟曰。
本是潇湘一钓客。
自东自西自南北。
大众杂然称善。
端顾笑曰。
我观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下座。
子厚留饭。
端瞋说偈曰。
章惇章惇
请我看坟。
我却吃素。
汝却吃荤。
子厚为大笑。
时吕太尉吉甫。
亦留丹阳。
三人者日过从。
吉甫诵禅定功德。
诸般若中第一。
曰惠卿修之十年。
子厚独称。
锻可忘忧。
稽康得仙。
竟作剑解。
端说偈曰。
章公好学仙。
吕公好坐禅徐六喻担板。
各自见一边闻者传以为笑乐元祐初。
圆照禅师自京师慧林。
退归姑苏见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师子乎曰是圆照戏之曰。
村里师子耳端应声曰。
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
肚里直徿㣚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乾打鬨圆照粹美。
不悟其讥也端客无锡。
欲归湖且行江上问。
有湖秀便舡乎篙师曰。
我行常润舡也端欣然曰。
亦可。
乃附船尾。
高邮秦观少游闻其高道。
请升座于广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月。
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
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端高自称誉。
吐语奇怪。
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谓众曰。
明日迁化去。
众以为戏语。
请说偈。
端索笔大书曰。
端师子。
太慵懒。
未死牙齿先坏烂。
二时伴众赴堂。
粥饭都赶不办。
如今得死是便宜。
长眠百事皆不管。
第一不著看官。
第二不著吃粥饭。
五更遂化。
阅世七十二。
东吴祠之。
以为散圣。
赞曰。
予窜海外三年而还。
丛林顿衰。
耆年物故无馀。
所至雏道人成阡陌。
皆饱食游谈。
无根而已。
喟然长想。
如政黄牛端师子辈。
皆三十年前。
少丛林者。
然高风逸韵。
且尔。
况其传法度生者乎。
因载两士平生大槩。
使后之俊流。
得以览观焉。
乔执中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3—1095 【介绍】: 宋高邮军人,字希圣。
第进士。
调须城主簿。
王安石为政时,参与编修《熙宁条例》,选提举湖南常平。
章惇伐五溪,奉檄取大田、离子二峒,遣军校走谕峒主,使相率归顺。
累迁京西北路提点刑狱。
哲宗元祐初,擢吏部郎中,历中书舍人、给事中、刑部侍郎。
绍圣元年,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
为官多善政,屡典刑狱,昭雪全活甚众。
全宋文·卷一七六五
乔执中(一○三三——一○九五),字希圣,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擢进士,调须城主簿。熙宁三年试秘书省校书郎,寻徙荆湖南路转运判官。元祐初为吏部郎中,兼徐王府侍讲。六年三月除秘阁校理,八月兼徐王府翊善。七年正月为起居舍人,六月进起居郎,十月除中书舍人。八年四月迁给事中,又为刑部侍郎。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二年卒,年六十三。所著有《易说》十卷、《讲义》十卷、《中庸义》一卷、《古律诗赋》十五卷。《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共 8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