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葵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潭州衡山人,字元晋,号冰壶。
赵葵子。
度宗咸淳中为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
恭帝德祐元年元兵至,弃城遁。
有《养疴漫笔》。
全宋诗
赵溍,字元溍,号冰壶,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为淮东统领兼知镇江府(《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纪》)。九年,迁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至正金陵新志》卷三)。端宗景炎元年(一二七六)为江西制置使(《宋季三朝政要》卷六)。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八二四七
赵溍,字元晋,号冰壶,潭州衡山(今湖南衡山)人,葵子。咸淳中累官知建宁府,迁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德祐元年元兵至,弃城遁。见《至正金陵新志》卷一四、《宋元学案》卷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寿州安丰人。
吕文德弟。
初隶淮东制置使赵葵麾下,以战功累擢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抵御蒙古兵达五年之久。
度宗咸淳九年,以襄阳降元,为元军策划攻鄂,自请为前锋,攻破及招降沿江诸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官至中书左丞。
二十三年,以江淮行省右丞请老。
后卒于家。
全宋文·卷八二一二
吕文焕,安丰(今安徽寿县南)人,文德弟。历亳州防禦使。景定三年以禦敌逗留不进,削两秩。咸淳四年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九年二月降元。十年以北兵攻鄂州。德祐元年诏文焕通和,议息兵。在元官至中书左丞、宣慰江东。见《宋史》卷四五《理宗纪》五、卷四六《度宗纪》、卷四七《瀛国公纪》,《新元史》卷一七七《吕文焕传》。
童居易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庆元慈溪人,字行简。
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
赵葵开阃淮东,命摄天长簿。
元兵攻城,邑令与主将不合,居易力促之协力防御,城赖以全。
调诸暨簿,以政绩迁知泰宁,累官德庆知府。
乞归,居杜洲之滨,学者称杜洲先生。
卒年八十八。
全宋文·卷七七○九
童居易,字行简,庆元府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
嘉定十年进士。
赵葵开阃淮东,以居易摄天长簿。
元兵攻城急,邑令与主将不协,居易力为陈解,遂协力捍防,城赖以全。
调诸暨簿,上绩课最,转宣义郎、知邵武之泰宁。
移判夔州,入为太学博士,出判吉州,升中奉大夫,知广东德庆府。
上章乞归,居杜洲之滨,学者从之,称为杜洲先生。
见《宋元学案》卷七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七、一六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郭庭芝,字云生,赵葵幕客。
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姚望之(?
~一二三四),字肖吕,宁德(今属福建)人。
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武举进士。
端平元年(一二三四)赵葵恢复三京,辟为幕属,师败殁于军。
事见《宋史》卷四一七《赵葵传》、明嘉靖《宁德县志》卷三。
今录诗二首。
赵淇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潭州人,字元德,号平远,又号太初道人,合二号为平初,又云静华翁。
赵葵子。
官至湖南宣慰使,善画墨竹,长竿劲节,风致甚佳。
崔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
原为盗,后隶军籍。
理宗绍定三年,从赵葵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
又累从陈□捕贼,积功至刺史、大将军。
始在隆兴,继署建康钤辖。
勇悍善战,颇著威声,一时以为良将。
以累现跋扈之迹及慢军令,为陈□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3 【介绍】: 宋隆兴分宁人,寓居蕲州,字义夫。
少为白鹿洞诸生,后投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抗击蒙古,累立战功,擢工部郎官。
理宗淳祐元年率兵援安丰,升淮东制置副使。
进言愿以恢复全蜀为己任,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
于任上大更弊政,遴选官吏,筑馆招贤,整顿军纪,屯田耕稼;又筑钓鱼、青城等十余山城,聚兵积累,加强战备。
在蜀十年,屡退蒙古入侵。
宝祐元年,因朝廷猜疑,召赴临安,服毒自杀。
全宋诗
余玠(一一九八~一二五三),字义夫,号樵隐,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一作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
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入赵葵幕府。
六年,为黄州节度制置司参议官。
端平元年(一二三四),通判襄阳。
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在蜀十馀年。
宝祐元年卒,年五十六。
事见清光绪《开化县志》卷一二余如孙《玠府君墓志铭》。
宋史》卷四一六有传。
全宋文·卷七八七一
余玠(一一九八——一二五三),字义夫,号樵隐,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人。
少为白鹿洞诸生,家贫落魄,喜功名,因事亡命,入赵葵幕。
嘉熙三年,与蒙古兵战有功,授直华文阁、淮东提点刑狱。
淳祐元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馆招贤,用播州冉氏兄弟策,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等十馀城。
玠之治蜀,轻徭薄征,边关无警,自宝庆以来,蜀帅未有能及之者。
累官至资政殿学士。
宝祐元年暴卒。
见余如孙《玠府君墓志》(光绪《开化县志》卷一二),《宋史》卷四一六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9—1262 【介绍】: 宋徽州祁门人,字巨山,号秋崖。
理宗绍定五年进士。
淳祐中为赵葵参议官,差知南康军,以杖责湖广总领所纲梢而忤贾似道。
后历知邵武军、袁州,又忤丁大全,罢归。
诗文不用古律而以意为之。
有《秋崖集》。
全宋诗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
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历南康军、滁州教授,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
因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
范钟为左丞相,除太学博士兼景献府教授。
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迁宗学博士,以宗正丞权三部郎官。
出知南康军,移知邵武军,宝祐三年(一二五五)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闲居七年。
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
丁大全当国,以忤命劾罢。
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辞不赴。
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
明嘉靖中裔孙方谦刊有《秋崖先生小稿》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四卷,清四库馆臣据当时另一影宋抄本《秋崖新稿》合编为《秋崖集》四十卷。
秋崖集》较明刊本多出诗八十馀首,但明刊本中亦有诗十馀首为《秋崖集》所无。
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方岳诗,以明嘉靖五年祁门方氏刻《秋崖先生小稿》(藏上海图书馆)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秋崖集》(简称四库本)、清翁同书批校并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
秋崖集》中多出的诗,编为第三十五卷,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十六卷。
词学图录
方岳(1199-1262) 字巨山,自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有《秋崖先生小稿》。
全宋文·卷七八七九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徽州祁门(今安徽祁门)人。
绍定五年进士,调南康军教授。
淳祐六年迁宗学博士,七年除秘书郎。
赵葵以元枢出督,辟充参议官。
丐祠,移知南康军,以杖舟卒忤荆帅贾似道,两易知邵武军。
后知袁州,又忤丁大全罢归。
官终朝散大夫。
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
岳才锋凌厉,诗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为之,语或天出,尤工骈体。
著《重修南北史》一百七十卷、《宗维训录》十卷及《秋崖集》(一本题《秋崖小稿》)。
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史翼》卷一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号虚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宁寺,继事东堂院龙溪祖信,后参无得通禅师得法。理宗淳祐初住建康府半山报宁禅寺。历住镇江府金山龙游禅寺、潭州鹿苑褒忠禅寺、抚州疏山白云禅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禅寺、临安府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灵隐景德禅寺,终于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有净伏等编《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元释行端撰《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普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虚舟,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史氏子。出家郡之天宁寺,继事武林东堂院祖信,后参无碍通公得法。出主金陵半山,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住临安中天竺、灵隐。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诏住径山。十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存)。事迹见该书卷末所附《行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度。
字虚舟。
维扬江都史氏子。
稍长虽习世书。
绝无处俗意。
母识其志。
俾依郡之天宁出家。
毕将军与语。
大奇之曰。
此儿短小精悍。
音吐如钟。
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
携归武林。
礼东堂院祖信。
为受业师。
执侍五年。
奋志参方。
初见铁牛印于灵隐。
已而江东西。
河南北。
悉遍历焉。
时无碍通。
唱道饶州荐福。
师决志叩请。
其迁福严华藏。
亦与之俱。
入室次。
通问。
不与万法为侣者。
是甚么人。
师曰。
金香炉下铁昆崙。
通曰。
将谓这矮子。
有长处见解只如此。
师曲躬作礼曰。
谢和尚證明。
若天童晦岩光。
大慈石岩琏。
虎丘石室迪。
皆一见器异。
留与法务。
淳祐初。
制府赵信庵
以金陵半山请出世。
迁润之金山。
潭之鹿苑。
抚之疏山。
苏之承天。
景定间。
贾太傅。
奏补中天竺。
复请旨升灵隐。
至元丁丑。
被命住径山。
师说法。
直捷简要。
肩荷法门。
老而无倦。
尝云。
万法是心光。
诸缘惟性晓。
本无迷悟。
人只要今日了。
又云。
既无迷悟人了个甚么。
无人契其机者。
其住径山。
值火馀。
志图兴复。
将有绪俄示恙。
索笔大书曰。
八十二年。
驾无底船。
踏翻归去。
明月一天。
遂寂。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普度者。出史氏。刊江人也。刊俗浮华。度不乐家居。邀正信友。出入僧伽蓝。结出世缘。熏久机熟。竟斩发焉。自号虚舟。入讲肆。精贯楞伽唯识。昼倦𠙥几假寐。梦游于俗。俗境宛然。佥有术士。相其面曰。公乃玉堂金马中客。何堕于僧数。度唾之曰。我既登释谱。不受你辈雌黄也。觉则汗流愧悚。于是废卷枯坐。不言者累日。同学请入筵。度曰。此非究竟。听之何为。且诸佛涅槃之旨。岂言诠能及哉。同学病其狂。度即负钵袋而去。遍走江南。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乃谒无得通禅师于常州之华藏寺。是日同谒者三十馀人。通公独许度参堂。度得入通公之室。每求佛法大意。通每低声曰。佛法尽有待无人处向你说。度益心疑。夜静私抵通公榻下。哀求不已。通又低声曰。将谓无人那。乃指度复自点胸数下。则瞑目悄然。度惊趋出。于是参究愈切。坐立如木偶人。会通公示众曰。破一微尘出大经。鸢飞鱼跃更分别。不将眼看将心看。已见重敲火里冰。度脱然省发于座下。通乃召度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度对曰。金香炉下铁昆崙。曰。将谓者矮子有甚长处。见解却只如此。度拜曰。谢和尚證明。通大喜之。度于是久侍华藏。师子相契。如水乳也。通公每勉度出世。度启曰。行道之日无穷。事师之期有限。师寿纵愈赵州。恐普度薄福。一旦填沟壑。再欲蒙师教诲。其可得乎。通公为之俛首恻然。公殁。度乃离华藏。经行石头城。夜宿袈裟院。适东西两房。争法产搆讼。数年不已。度释以片言。两僧悲泣悔过。俱以家业属度。度发笑而去。自此随方说法。或久或近。三十馀年如一日。尝示众曰。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卓拄杖云。正耶邪耶。又卓云。说邪不说邪。向者里拣辨得出。黄金为屋未为贵。玉食锦衣何足荣。又曰。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既无迷悟。了个甚么。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值径山燬。朝旨以度居之。度年八十。力图兴复。巨细行役。尚自董焉。其谦让不遑。待后进如先辈。从未以老自称。不二载。径山落成。时元世祖庚辰也。度每逢通公忌日。必展真烧香进食垂涕。门下感之。率白首亲依。故唱和妙叶。冠绝一时。竺西坦归省于度。度大书一偈委之。俄就匡床化去。其偈曰。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番归去。明月一天。时坦居天童。天童及门复有怀信等。而大度公之声。盖怀信为松源岳五世之孙也。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