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遇僧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僧藏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西河人。弱龄辞俗。务行头陀。然尤以净业自致称。诵阿弥陀佛名号莫计其数。一日忽病卧。谓其徒曰。吾顷瞑目。即获游于极乐国土。见诸上善人散华作礼。又曰。今兹天人次第来迎。于是合掌翛然而逝。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僧藏者。
西河人也。
弱龄拔俗气茂神清。
允迪循良恪居下位。
迨沾戒善密护根尘。
见仁祠必礼之。
逢硕德则尽礼。
遇僧俗施拜。
乃俯偻而走。
如回避令长焉。
若当众务也则同净人。
屈己犹臧获焉。
见他人故衣则潜加浣濯。
别事纽缝。
至于炎暑乃脱衣入草莽间。
从蛟蚋䗈蛭唼齧虿芥。
血流忍而汗洽。
而恒念弥陀佛号。
虽巧历者不能定算数矣。
确志冥心未尝少缺。
及预知报尽谓瞻病者曰。
山僧多幸得诸天人次第来迎。
藏又言吾瞑目闻往净土聚诸上善人散花方回此耳。
正当舍寿合掌念佛。
安然而终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普融知藏,古田(今福建古田东北)人。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全宋诗
释普融,古田(今属福建)人。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礼同乡普融者。
至五祖。
祖举倩女离魂话问之。
有契。
呈偈云。
二女合为一媳妇。
机轮截断难回互。
从来往返绝踪由。
行人莫问来时路。
后凡遇僧来谒。
则操闽音诵俚语曰。
书头教娘勤作息。
书尾教娘莫瞌睡。
且道中间说甚。
拟议。
即推出。
尝掌藏钥。
诸方称融智藏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始。字无初。日东信州神氏子。幼聪颖。不好弄。遇群儿嬉戏。辄避匿引去。见僧则喜动颜色。从州之天宁大比丘一公。祝发为沙弥。逮长。诣山城诸刹。既进具。坐探群书通大意。已而叹曰。昔吾乡觉阿上人。慧解精绝。善大小乘。一旦舍所学。附商舶抵中土。谒灵隐远禅师得法。东归国人景仰。尊之为禅祖。予晚生末学。尚何敢高攀逸驾。而望其后尘。然讵可坚守一隅。而卒无闻耶。因请于其王。得随国使宣闻溪。诣阙朝贡。馆于天界寺。久之。闻溪得旨还国。师偕数辈。愿留华夏。参访求法。许之。首谒全室泐公。机语契合。为掌内记。未几泐公有西域之行。师失所依怙。闻古幽都山川之胜。意其必有异人居之。拉友游观。及足迹殆遍。寻憩庆寿。若有所待焉。越明年洪武壬戌。独庵衍公。来莅寺事。以师为法门犹子。延致丈室。相与激扬临济宗旨。意甚相得。二十三年庚午。师告去。缁素遮留之不可。遂西踰栈道。巡礼峨眉。时蜀献王之国成都。嘉师远来。邀至咨问禅要。礼遇勤厚。岁丙子。被命出世无为之大隋。瓣香为全室嗣。继迁飞赴。道望弥隆。衲子坌集。室无所容。一住七年。法席几于全盛。永乐初。独庵繇左善世正衣冠。进阶太子少师。念师远在西蜀。寓书招之。既至。迎归其第。昕夕论道。六年春。应聘董平坡之席。居再岁。即谢事。十年壬辰。将辟静室为佚老计。遇太宗皇帝。特旨𢌿领龙泉寺。师钦承明命。蚤夜孜孜。以缮修兴复为先务。凡栋宇蠹弊者。伐美材以易之。阶戺颓圮者。购坚甓以完之。丹垩之丽。涂塈之新。比旧有加焉。先是献王。与师备买山之赀。师不自有。乃命工以漆布附土偶。肖西方三圣之像。金珠彩色。为之庄严。曲尽其妙。又尝以达官富室所施。服玩之具。贸钱数万缗。造千臂大悲像三躯。授净信者敬事之。其平昔。尤喜赈恤贫困。薄于奉己。厚于待人。以故四坐道场。囊无馀蓄。楮衾瓦钵。聊以自随。斯皆师之徇缘诱物。权巧方便耳。若夫高提祖印。勘辩方来。全体大用。迥出乎言象之表者。微上根利器。或未易窥测焉。后端坐书偈。示寂于退处之金刚室。茶毗。获舍利百馀颗。晶荧圆洁。塔焉。时宣德四年九月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德始,字无初,日木国信州神氏子。
幼性端静,见群儿嬉戏辄引去,遇僧过门则色喜,父母知其志,遣从近寺一公祝发。
稍长诣天宁探索群籍,荏苒三冬,悉通大意。
已而叹曰:“文字之学,不能洞了人之性源。
”遂舍所学,附海舶抵中土,谒灵隐慧禅师,深悟单传之旨。
及东归,国人景仰,尊为禅祖。
闻古幽州山川之胜,结侣来游。
因憩庆寿,时独庵衍治寺事,与德有旧,延致丈室,与激扬临济宗旨,识者称之。
衍欲以寺事付德,德殊谦让未遑。
乃礼峨嵋,时献王咨问法要,礼遇勤厚,始出世无为,道望弥崇。
明永乐初,独庵进阶大子少师,邀之论道。
六年春,应董平坡之请,居再岁,即谢事。
十年壬辰,将辟静室为佚老计,而帝眷方隆,诏畀龙泉寺事。
德既钦承明旨,早夜孜孜,以缮修为务,凡栋宇蠹敝者易之,阶圮(阝+巳) 颓坏治之,丹垩剥落者新之,比旧有加焉。
先是献王致镰金百镒,为造西方三圣像,金彩庄严,曲尽其妙。
德平昔尤喜恤贫赈乏,薄于奉己,厚于待人。
以故四坐道场,囊无馀蓄,褚衾瓦钵萧然自怡。
临终端坐而逝,荼毗时获舍利百馀颗,晶荧圆洁,观者叹异。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示应。
宝昙其别号也。
其先世。
自汴入吴。
宋丞相王文穆公之后。
有居吴兴者。
祖父皆隐德弗耀。
唯信慕出世法。
母朱氏。
奉佛尤谨。
一夕梦僧踵门而娠。
既而有僧自天目来。
知断崖禅师谢世。
正梦时也。
自是人皆谓。
师为断崖再世。
在襁褓中。
遇僧辄喜而笑。
解礼佛叠足而坐。
所至缁白景从。
莫不皆以和尚称之。
虽老师宿德致敬。
坦不为让。
人争施金帛。
得之随方立僧伽蓝造佛像。
馀则给施贫乏。
高皇即位。
访求山林遗逸。
及有道行之士。
师被徵。
应对称旨。
赐膳慰劳。
久之。
令居龙河天界寺。
洪武十一年。
上以峨眉乃普贤应化之地。
久乏唱导之师。
曰无如应者。
召见慰而遣之。
居八年。
蜀人咸被其化。
时诸藩邸王侯士庶。
施者日至。
乃于绝顶光相寺。
范铜铸大士像。
构重板屋以覆之。
二十四年。
分僧清理释教。
上谕僧录司官。
宝昙居蜀。
人服其化。
就委区理。
讫事来朝。
以次年六月。
复命京师。
处置如式。
深得上心。
天颜大悦。
因奏先所居吴门集云妙隐大云三阿练若。
同一根蒂。
今离而为三。
乞合为一。
上是其言。
敕赐南禅集云之额。
期十月陛辞而还。
而疾作矣。
以六月初九日。
瞑目跏趺而逝。
时隆暑。
颜色不变。
芳香袭人。
得寿五十有九。
腊如之。
上闻。
为之伤悼。
寻遣官谕祭。
饭僧三千员。
茶毗。
会者以万计。
其徒分遗骨。
归姑苏峨眉。
各建塔奉之。
信士李正。
因亲侍日久。
凡出处不约而先至。
后事尤尽心焉。
师平生不作表襮之行。
而世共尊之。
不为溢美之言。
而人益信之。
屡营梵刹。
不居其功。
云之若遗焉。
非其了达生死皆如幻梦者。
能若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