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郑起潜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3—1765 【介绍】: 清江苏兴化人,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历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赈饥民忤大吏,乞疾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亦工词。尤擅写兰竹,风格劲峭。又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有《板桥全集》。
晚晴簃诗汇·卷七十四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人。乾隆丙辰进士,官潍县知县。有《板桥诗钞》。
词学图录
郑燮(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又号樗散人。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授范县知县,调潍县。以灾后请赈忤豪绅大吏罢官。居扬州,鬻书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书号六分半体,独具姿态;其画善写墨竹、墨兰等。词远祖辛,近师陈,痛快淋漓,独树一帜。有《板桥集》,词在集中。
维基
郑(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省淮扬海道扬州府兴化县(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大垛镇)人,祖籍苏州阊门,清朝官员、进士出身,学者、书画家,擅长画竹。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时,郑燮出生在江苏省淮扬道扬州府兴化县。
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
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少年时在仪真县读书。
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
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省兖沂曹济道曹州府范县知县。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登莱青胶道莱州府潍县知县。
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当年入秋又欠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
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
雍正三年,结交康熙帝第二十一子允禧(号紫琼道人,封慎郡王,善书画),甚相得。
乾隆十二年,饥荒未已,随大学士高斌在山东放赈;同年,翰林德保主试山东,郑燮同试院,相与唱和。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柬封书画史」。
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于兴化溘然长逝,享年七十有三。
归土兴化县城东之管阮庄。
是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

人物简介

中州集
彧字子文,洺州人。
承安中进士。
资刚,决不可犯。
为尚书省掾,知管差除,与郎官相可否,即弃官去。
往来登封卢氏山中,改名知非,字无咎,自号照了居士。
居山中二十年,布衣蔬食,井臼自亲,时人哀苦之,而知非处之自若也。
少日为文,工于四六,诗亦有功。
和二宋落花韵四首云:曾见娇窥宋玉墙,忽惊遗梦到延凉。
聚尘非分侵凌玉,流水无情葬送香。
锦袜谩拖终隔面,䌽灰虽吐若为肠。
苍苔碧草无穷恨,木石痴儿亦自伤。
可人未厌出邻墙,回首空残翠幕凉。
好事只传怀梦草,殊乡谁致返魂香。
尘凝燕子慵开眼,烟暗马嵬空断肠。
秾李绛桃俱异物,为歌薤露写馀伤。
绿影浮空只自伤,赏心死著未能忘。
琼枝不解留春色,银烛空曾照夜妆。
肺腑已传蜂蜜尽,肌膏仍与燕泥香。
情知青帝回车日,合有祥风老退房。
韶华终竟合凋伤,献笑萦怀忍遽忘。
露压不禁昏泪脸,风披无奈醉愁妆。
芳菲顿减园林趣,狼藉空馀陌路香。
却忆班姬浪辛苦,一生都得几专房。
既学佛,作决定歌,禅家以为證道,新丰之后,无有及者。
初,出京有诗云:亲疏俱稳人伦了,婚嫁齐成俗意周。
一笔尽钩尘债断,都无亏欠大家休。
休休休,爱著何时是彻头。
风息浪平人已渡,笑携明月下孤舟。
崧山中云:撒手宁论万丈崖,脚跟未肯点尘埃。
东君也自魔君数,故著青红眼底来。
来何迟,去何早,二五不多十不少。
一声柄木遍虚空,谁识堂堂真照了。
又赠安居士国宝云:不招措大嗔,不唤王子文。
不惹禅和笑,不名王照了。
他人怕人嫌,照了要人嫌。
人人有面树有皮,努力方便勤妆严。
妆严也由贤,不然也由贤,鼻孔莫遣他人穿。
又答国宝云:幻人谁拙复谁能,㳺戏何妨傀儡棚。
凡事不堪君莫怪,侬家面目得人憎。
又云:忽然识破虚空我,六合纵横更有谁。
正大壬辰,参知政事宗室思烈行台洛阳,以知非有重名,力致之,使参议台事。
城陷,不知所终。
子升卿,有赋声,早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