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克文

相关人物:共 33 位
共 3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资,住桂州寿宁寺。
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希广。
天资纯至。
脱略世故。
游方日。
谒云盖智和尚。
问兴化打克宾意旨如何。
智下禅床。
展两手吐舌示之。
师打一坐具。
智曰。
此是风力所转。
又问石霜琳。
琳曰。
汝意如何。
师亦打一坐具。
琳曰。
好一坐具。
祗是不知落处。
又问真净
亦如前。
净曰。
他打你也打。
师于言下大悟。
开法瑞州九峰。
衲子宗仰。
有戒上座者。
善医术。
分卫而归。
请师说法。
戒出致问曰。
如何是九峰境。
答曰。
滔滔双涧水。
落落九重山。
进曰。
如何是境中人。
答曰。
长者自长。
短者自短。
进曰。
人境已蒙师指示。
向上宗乘事如何。
答曰。
吃得棒也未。
戒作礼而退。
师顾问侍者曰。
适来升座。
为何事。
对曰。
戒药王启请。
师曰。
金毛狮子子。
出窟便咆哮。
且道。
金毛师子子。
是阿谁。
良久云。
即是今晨戒药王。
即下座。
晚依同门友深公于宝峰。
雪夜深与师拥炉谈久。
潜使人撤其卧具。
及就寝置而不问。
须臾熟睡。
鼻息如雷。
其忘物忘我如此。
逸人李商老。
寄以诗曰。
已透云庵向上关。
熏炉茗碗且开颜。
头颅无意扫残雪。
毳衲从来著坏山。
瘦节直疑青嶂立。
道心长色白鸥闲。
归来天末一回首。
疑在孤峰烟霭间。
师高风逸韵。
可想而见矣。
妙喜亦尝与游。
从言其大槩。
是智丛林。
以道者目之。
真名称厥实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天游,俗姓郑,成都(今属四川)人。
出世云盖寺,次迁隆兴府云岩寺。
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文准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五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成都人,俗姓郑,号典牛。幼习儒业。试郡庠,复试梓州,皆予贡籍。寻于庐山出家。参湛堂于泐潭,脱然得悟。居隆兴府云岩寺,说法有湛堂之风。后庵于武宁,终身不出。年近百岁示寂。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天游自号典牛。成都郑氏子也。幼业儒。颖俊逸伦侪辈推重。初试郡庠复试梓州。二处皆与贡籍。惧不敢承。遂窜名出关。适会王山谷西还。见其风骨不凡谈论超卓。邀其同舟。策往庐山削发。不易旧名。首参死心不契。依湛堂准于泐潭。一日湛堂普说曰。诸人苦苦就准上座觅佛法。遂拊膝曰。会么雪上加霜。又拊膝曰。若也不会岂不见乾峰示众曰。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第二。师闻脱然悟入。出世于云盖。迁灵岩说法大有湛堂之风。尝和忠道者牧牛颂曰。两角指天。四脚著地。拽断鼻绳。牧甚屎屁。张无尽见之甚为击节。因退云岩过庐山。而栖贤主者意不欲纳。乃故曰。老老大大正是质库中典牛耶。师闻述偈曰。质库何曾解典牛。秖缘价重实难酬。想君本领无多子。毕竟难禁这一头。竟去庵于武宁。匾曰典牛。则终其身不出。年近百岁而告寂焉。径山涂毒见时九十三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天游,字典牛,成都郑氏子也。幼习儒业,颖俊逸伦,侪辈推重。初试郡庠,复试梓州二处,皆与贡籍,惧不敢承。遂窜名出关,适王山谷西还,见其风骨不凡,谈论超卓,邀与同舟,策往庐山削发,不易旧名。首参死心不契,依湛堂准于泐潭。一日,湛堂普说曰:“诸人苦苦,就准上座觅佛法?”遂拊膝曰:“会么?雪上加霜。”又拊膝曰:“若也不会,岂不见乾峰示众曰: ‘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第二’。”天游闻之,脱然悟入。出世于云盖,迁云岩,说法有湛堂之风。尝和忠道者牧牛颂曰:“两角指天,四脚著地,拽断鼻绳,牧甚屎屁。”张无尽见之,甚为击节。因退云岩,过庐山,而栖贤主者意不欲纳,乃故曰:“老老大大,正是质库中典牛耶?”天游遂述偈曰:“质库何曾解典牛,秪缘价重实难酬。想君本领无多子,毕竟难禁这一头。”竟去,庵于武宁,匾曰“典牛”。则终其身不出,年近百岁而告寂焉。径山涂毒,见时九十三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文准禅师弟子,名未详,见《五灯会元》卷一七《泐潭文准禅师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宣能,住德安府文殊。
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真净,住杭州净住院,称居说真净禅师,南岳下十一世,金山颖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宋僧。饶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云门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神宗元丰中主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生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游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苏轼久与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生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于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礼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游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元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讷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时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讷以元嗣琏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讷又以元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讷曰。
元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谪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则东坡得释还吴中。
次丹阳。
以书抵元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元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元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见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与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撼聪公。
聪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轼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戒状奚若。
曰。
戒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戒终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赠之。
而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为滁州日。
游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元请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师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元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非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故元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至金山。
元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元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以元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元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灵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仰山简。
皆元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为元写照。
元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非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清。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如欲继嗣。
则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住甘露。
宣后卖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元不恤。
元尝游京师。
谒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如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尧,住潭州三角寺。
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文准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全(一○三六~一○八四),字大同(《天台续集别编》卷五),俗姓王,洛阳(今属河南)人。
年十九得度,初游彭城、寿春,后居瑞州。
乃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
神宗元丰七年卒,年四十九。
事见《栾城集》卷二五《全禅师塔铭》。
今录诗六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全。
洛阳王氏子也。
生不食荤血。
父母使事其舅广爱演公得度。
二十具戒。
游彭城。
历寿春。
受华严清凉说于诚法师。
朝授师说。
夕能为其徒讲。
彭城有隐士董君。
识师非凡人也。
劝游南方。
问无上道师乃弃所学。
渡江。
首从甘露禅师。
茫无所见。
复从栖贤秀禅师。
秀勇于诲人。
示以道机。
迷闷不能入。
深自悔恨。
至啖恶食饮恶水以自砺。
凡七年。
秀游高安。
真净文禅师
五年而悟。
告文曰。
吾一槌打透无底藏。
一切珍宝皆吾有。
文可之。
自是言语偈颂。
发如涌泉。
高安太守。
请住石台清凉。
已徙黄檗。
师为人。
直而淳信。
不饰外事。
元丰六年。
师得疾甚苦。
从医于市。
时眉山苏辙。
谪高安。
师谓之曰。
君静而惠。
可以学道。
且云。
吾病夙业也。
殆不复起矣。
君念道异时相见。
毋相忘也。
病小愈。
远居山中。
次年冬。
辙移绩溪将行。
意师必来别。
师竟以病不出。
十二月乙丑。
与众诀。
趺坐而化。
体香软。
停十五日茶毗。
得舍利光洁无数。
年四十九。
腊三十。
葬断际塔之右。
辙为铭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怀志(一○四○~一一○三),俗姓吴,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年十四,依智慧院宝称为童子。
二十二落发,后结庵衡岳石头二十馀年。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冬,往谒长沙龙安照禅师,居最乐堂。
二年卒,年六十四。
一说元年卒,年六十二(《释氏疑年录》引《补续僧传》)。
事见《补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偈二首。
禅林僧宝传·补禅林僧宝传
公讳怀志。
出于婺州金华吴氏。
性夷粹。
聪警绝人。
年十四。
去依智慧院宝称为童子。
二十二试所习落发。
预讲肆十二年。
宿学争下之。
尝欲会通诸宗异义。
为书传世。
以端正一代时教之本意。
有禅者问曰。
杜顺乃贤首宗祖师也。
而谈法身。
则曰。
怀州牛吃禾。
益州马腹胀。
此偈合归天台何义耶。
志不能对。
即行游方。
晚至洞山。
真净文禅师
问。
古人一喝。
不作一喝用。
意旨如何。
文公呵叱之。
志趋出。
笑呼曰。
浙子。
斋后游山好。
志领悟。
久之辞去。
真净曰。
子禅虽逸格。
惜缘不胜耳。
志识其意。
拜赐而行。
至袁州。
州人请居杨歧。
挽留之。
掣肘而去。
游湘上。
潭牧闻其名。
请居上封北禅。
皆不受。
庵于衡岳二十馀年。
士大夫经由。
造其居。
不甚顾答。
人问其故。
曰。
彼富贵人。
辩博多闻。
我粥饭僧耳。
口吻迟钝。
无可说。
自然憨痴去。
有偈曰。
万机俱能付痴憨。
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
几生梦在绿萝庵。
又问曰。
师住山多年。
有何旨趣。
对曰。
山中住。
独掩柴门无别趣。
三块柴头品字煨。
不用援毫文彩露。
崇宁元年冬。
遍辞山中之人。
曳杖径去。
留之不可。
曰。
龙安照禅师。
吾友也。
偶念见之耳。
龙安闻其肯。
来使人自长沙迎之。
居于最乐堂。
明年六月晦。
问侍者日早莫。
曰。
已夕矣。
笑曰。
梦境相逢。
我睡已觉。
汝但莫负丛林。
即是报佛恩德。
言讫而寂。
茶毗收骨石。
塔于乳峰之下。
阅世六十四年。
坐四十三夏。
赞曰。
石头道人。
以夷粹之资。
入道稳实。
其去新丰。
而游湘西也。
以水声林影自娱。
谨守其师之言。
不为世用。
譬之云行鸟飞。
初无留碍。
故当时公卿贵人。
莫能亲疏之。
岂常人哉。
彼视咿嚘取容。
卖佛祖以渔利者。
顾不太息耶。
甘露灭。
既论撰其出处之详。
又列之林间录中。
盖有所激云耳。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志上座。
婺州吴氏子。
年十四。
事智慧院宝称为师。
试所习落发。
性夷简。
饱经论。
东吴学者尊事之。
尝对客曰。
吾欲会天台贤首惟识三宗之义。
衷为一书。
以息影迹之诤。
适有禅者。
居坐末曰。
贤首宗祖师为谁。
志曰。
杜顺和尚。
禅者曰。
顺有法身颂曰。
怀州牛吃禾。
益州马腹胀。
天下觅医人。
灸猪左膊上。
此义合归天台唯识二宗何义耶。
志不能对。
禅者曰。
何不游方去。
志于是罢讲。
南询至涧山。
云庵和尚在焉。
从之游甚久。
去游湘上。
庵于石头云溪。
二十馀年。
气韵闲淡。
遇客多不言。
侍者问之。
志曰。
彼朝贵人。
多知多语。
我粥饭僧。
见之自然。
口吻迟钝。
作偈曰。
万机休罢付痴憨。
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
几生梦在绿萝庵。
或问住山何味。
答曰。
山中住。
独掩柴门无别趣。
三个柴头品字煨。
不用挥毫文彩露。
崇宁改元。
志年六十二矣。
曳杖造龙安。
人莫之留。
一日问侍僧曰。
日何时。
曰夕矣。
遂笑曰。
梦境相逢我睡已觉。
汝但莫负丛林。
即是报佛恩德。
言讫泊然而逝。
收骨。
塔于乳峰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怀志,姓吴氏,婺州人。尝欲会通诸宗异义,有禅者问曰:“杜顺,贤首宗祖师也,而谈法身,则曰怀州马吃禾,益州马腹胀,此偈合归天台何义?”怀志不能对,即游方至洞山,谒净真,问:“古人一喝不作一喝用,意旨何如?”净叱之,趋出。净笑呼曰:“浙子斋后游山好。”志忽领悟。久之,辞去,庵居于南岳石头,二十年不与世接。有偈曰:“万机休罢附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宋崇宁元年,往见龙安照禅师,居于龙安最乐堂。明年六月晦,问侍者日早暮,曰:“已夕。”笑曰:“我睡已觉。”遂寂。
共 3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