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克文

相关人物:共 33 位
共 3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应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属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轮寺。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惟清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僧宝正续传》卷三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仪庄肃。
幼厌尘秽少入空门。
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
真净文机不谐。
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
源稍加痛劄。
端负己解。
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表酬答。
灵源笑曰。
汝举马祖百丈固错矣。
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
端愤然欲去。
因辞揭帘。
忽大悟汗流浃背。
灵源见喜曰。
子方识好恶矣。
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
由是声誉四驰道钦七众。
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
坚命开堂。
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
遂曰。
六合倾翻劈面来。
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閒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倾月在波心说向谁。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应端。
南昌余氏子。
依化度寺善月落发为大僧。
初游庐山圆通。
以般若夙熏。
谈禅衮衮。
老衲多敬异之。
颇自以为至。
及会宗叔僧智屿者折困之。
俾令实参。
繇是走归宗。
真净禅师
未几真净迁泐潭。
而罗汉小南禅师道价鼎盛。
往从之。
俄而南公化去。
师方锐意于道。
遽失所从。
闻老演大本灵源之道。
欲见之。
而未能决。
即炷臂香。
祷于像前。
志三老之名而探之。
得灵源。
时灵源首众僧于云居。
于是造焉。
倾心奉事。
虽咨参决择无间。
而义象缠心。
未能脱洒。
灵源尝痛劄之。
师必引援马祖百丈机缘及华严宗旨为表佐。
灵源笑曰。
马祖百丈固错矣。
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
师愤欲他往。
因造室请辞。
比至门。
方揭帘。
忽大悟。
遍体汗下。
灵源见而喜曰。
是子识好恶矣。
马祖百丈文殊普贤。
几被汝带累也。
自是投机契会。
击节赏音。
若合符契。
迨死心禅师出世云岩。
灵源遣二三子。
往佐之。
死心迅机逸辩。
雷轰电扫。
学者莫敢婴其锋。
师为侍者。
每当机不少让。
至差别因缘洞下语句。
靡不迎刃而解。
死心抚爱之。
异乎等辈。
及灵源出世太平迁黄龙。
师皆枉焉。
去游京浙。
历讲肆。
学首楞严法界观圆觉肇论。
尤邃于金刚般若。
崇宁中。
省亲南昌。
厥父素诵此经。
而未喻其旨。
因以精义。
直注经文之下。
俾读之易晓。
学者争传之。
目为金刚直解。
死心知之骂曰。
我欲此子荷大法。
今乃在三家村里。
说义学邪。
师闻而笑曰。
以法报亲。
庸何伤乎。
显谟朱世英守临川。
创昭默堂将迎致灵源。
灵源辞以疾。
举师代行。
朱亦雅闻师名。
虚明水以迟其来。
师廉知谢曰。
若以道相期则可。
今尔乃世谛求我矣。
请从此辞。
世英钦叹不已。
大观中。
洪师。
范伯履请任双岭。
师宵遁他境。
久之归云岩。
首众分座。
以法施学者。
政和末。
大师张司成请出世百丈嗣法灵源。
僧问。
如何是宾中宾。
师云。
芒鞋竹杖走红尘。
问。
如何是宾中主。
师云。
十字街头逢上祖。
问。
如何是主中宾。
师云。
御马金鞭混四民。
问。
如何是主中主。
师云。
金门谁敢抬眸觑。
问。
宾主既蒙师指示。
向上宗乘事若何。
师云。
昨夜霜风刮地寒。
老猿岭上啼残月。
僧请益大随劫火洞然因缘。
师以颂答曰。
六合倾翻劈面来。
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闲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坏不坏。
随不随。
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阅六年退居西庵。
宣和中。
枢密郭公三益帅豫章。
与徐公师川合谋。
欲师促席论道。
以观音致请。
师力辞。
至三返。
不得已。
赴之。
州人以二公之意。
盛饰香舆铙鼓。
江津候迎。
师闻之。
即由间道。
入据丈室。
而人舆知者。
衲子翔集。
至数千指。
二公每过从。
必以微言。
相滞弥日。
稍迁上蓝。
建炎初。
郭镇长沙。
再迁南岳之法轮。
三年六月十一日。
檀越至。
升座。
食罢。
会大众茶。
客退。
徐入方丈。
令侍者遍告有众。
吾且游矣。
侍者承命。
众未及至。
师耸身趺坐。
湛然而化。
幻住六十有一。
僧臈四十二。
师性和易。
以慈摄物。
不事边幅。
得乐说无碍辩才。
每患学者不善致问。
必自激以启疑。
至会心处。
亹亹多忘𥨊食。
不畜馀赀。
寺任一𢌿执事者。
每得人则岁粗给。
否则米盐屡空。
人或以是少之。
师曰。
我之所任。
佛祖任也。
彼屑屑然锱铢是计。
顾与流俗何异哉。
后二年。
门弟子奉灵骨舍利。
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赞曰。
昔张司成师豫章。
命秀峰出世泐潭。
草堂开法黄龙。
端公出世百丈。
是三人盖一时众中巉巉露头角者也。
及司成归见庙堂诸公。
首言出补获三大士出世。
或问。
三大士谓谁。
张以其名答之。
厥后诸公求外补。
必以南州为请。
盖欲面见所谓三大士者。
故徐郭二枢相。
于百丈也眷眷如此。
鸣呼贤者不出世。
抑可谓无贤哉。
盖知贤而后为贤。
吾道滨兹叔世。
释子不励行。
外护不恤贤。
世与道交相丧矣。
悲夫。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仪整肃。
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
真净文,机不谐。
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砺,端自负已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为酬荅,源见之笑曰:“举马祖百丈固误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没交涉。
”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
源见之,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
”由是,誉问四驰,道钦七众。
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
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间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宋僧。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入清凉寺为僧。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后释归。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工诗,善画梅竹。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
俗姓喻。
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
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
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
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
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
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
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
三年,得释。
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
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
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
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
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洪,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
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
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
服勤四年,南归庐山依克文,又随克文迁洪州石门。
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
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
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
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
三年五月被赦还。
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间四年。
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
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
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
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
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
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德洪。
字觉范。
筠州新昌喻氏子。
年十四。
父母并月而殁去。
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
十九试经。
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
依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
博观子史。
有异才。
以诗鸣京华。
搢绅间。
久之南归。
依归宗真净禅师
研究心法。
随迁泐潭。
凡七年。
真净之道。
辞之东吴。
历沅湘。
一日阅汾阳语。
重有发药。
于是𮌎次洗然。
辨博无碍。
崇宁中。
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
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
久亡其一。
师至以诗嘲之。
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
丐归寺中。
因得之。
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
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
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
未阅月为狂僧诬。
以度牒冒名。
旁连讪谤事。
入制狱。
锻鍊久之。
坐冒名。
著逢掖。
走京师。
见丞相张无尽。
特奏得度。
改今名。
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
号宝觉圆明。
自称寂音尊者。
未几坐交张郭厚善。
张罢政事。
时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
当轴者嫉之。
谓师颇助其笔削。
政和元年十月。
褫僧伽黎配海外。
三年春。
遇赦。
归于江西。
是冬复證狱于并州。
明年得还。
往来九峰洞山。
野服萧散。
以文章自娱。
将自西安入衡湘。
依法属以老。
复为狂道士。
执以为张怀素党。
下南昌狱。
治百馀日。
非是会赦免。
归湘西之南台。
仍治所居。
榜曰明白庵。
自为之铭。
其叙曰。
予世缘深重。
夙习羁縻。
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
交游多讥诃之。
独陈莹中曰。
于道初不相妨。
譬如山川之有烟云。
草木之有华滋。
所谓秀媚精进。
予心知其戏。
然为之不已。
大观元年春。
结茅于临川。
名曰明白。
欲痛自治。
也莹中闻之。
以偈见寄曰。
庵中不著毗耶座。
亦许灵山闻法人。
便谓世间憎爱尽。
攒眉出社有谁嗔。
于有堤岸辄决。
又复衮衮多言。
然竟坐此得罪。
出九死而仅生。
恨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
乃收召魂魄。
料理初心。
而为之铭曰。
雷霆发声。
万国春晓。
闻者不言。
心得意了。
木落霜清。
水归汰在。
忽然震惊。
闻者骇怪。
合妙日用。
如春雷霆。
背觉合尘。
如冬震惊。
万机休罢。
随缘放旷。
尚无了知。
安有倒想。
永惟此恩。
研味其旨。
一庵收身。
以时卧起。
语默不昧。
丝毫弗差。
蒙杂而著。
随孚于嘉。
于是覃思经论著义疏。
发挥圣贤之秘奥。
及解易。
作僧宝传成。
抚而叹曰。
冒障海极。
并门间关。
万死而不毙。
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
世有贤者。
当知我矣。
将负之入京。
抵襄阳会难。
渊圣登极。
大逐宣和用事者。
诏赠丞相商英司徒。
赐师重削发。
还旧师名。
未几国步多艰。
退游庐阜。
建炎二年夏五月。
示寂于同安。
阅世五十有八。
门人建塔于凤栖山。
师之才章。
盖天禀然。
幼览书籍。
一过目。
毕世不忘。
落笔万言。
了无停思。
其造端用意。
大抵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
至于出入禅教。
议论精博。
其才实高。
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
不可及也。
与士大夫游。
议论衮衮。
虽稠人广座。
至必奋席。
初在湘西。
见山谷。
与语终日。
不容去。
因有诗赠之。
略曰。
不肯低头拾卿相。
又能落笔生云烟。
其后山谷过宜春。
见其竹尊者诗。
咨赏。
以为妙入作者之域。
颇恨东坡不及见之。
著林间录二卷。
僧宝传三十卷。
高僧传十二卷。
智證传十卷。
志林十卷。
冷斋夜话十卷。
天厨禁脔一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语录偈颂一编。
法华合论七卷。
楞严尊顶义十卷。
圆觉皆證义二卷。
金刚法源论一卷。
起信论解义二卷。
并行于世。
赞曰。
丞相张无尽称觉范。
盖天下之英物。
圣宋之异人。
然古之高僧。
以才学名世。
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
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
觉范少归释氏。
长而博极群书。
观其发挥经论。
光辅丛林。
孜孜焉。
手不停缀。
而言满天下。
及陷于难。
著逢掖出。
九死而仅生。
垂二十年。
重削发。
无一辞叛佛而改图。
此其为贤者也。
然工呵古人。
而拙于用己。
不能全身远害。
峻戒节以自高。
数陷无辜之罪。
抑其恃才。
暴耀太过。
而自取之邪。
尝自谓。
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者。
不独为洪实录。
亦以见其自欺焉。
惜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思慧(一○七一~一一四五),号妙湛,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俗姓俞。
首见法云大通善本禅师,即与染削。
次竟真净,终归礼大通。
出住霅川道场法席,继徒径山净慈寺。
诏居京师智海寺,又移补显亲、黄蘖,终住福州雪峰寺。
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大通善本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五年卒,年七十五。
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诗十二首。
黄虞龙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黄虞龙(17世纪—1647年5月7日),字汝纳,广东肇庆府高要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黄虞龙年轻时曾建议在县内官窦凿开横桐筑堤,以备旱灾,到天启四年(1624年)中广东乡试解元,崇祯十三年(1640年)赐特用出身,获授清平知县,苗族叛乱时内抚外禦,擢任黄平知州。
永历元年(1647年)四月,土匪蓝二带领清朝军队攻陷湄潭和黄平,黄虞龙和致仕昌平知州张问德一同被杀,州内生员司克文为其收葬尸体,打算入学宫旁边,不久他的家人取回尸体回乡,乾隆四十年(1775年)赐谥节悯,入祀忠义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鉴(?
~一一四四),号佛慈,俗姓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
依景德寺清智下发。
年十七游方,初谒觉印英禅师,不契。
遂扣真净之室,契悟,命侍巾钵。
晚住平江府宝华寺,次移高峰寺。
高宗绍兴十四年卒。
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63 【介绍】: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昙晦。张商英与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尝参圆悟禅师克勤,圆悟将所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使掌记室。以雄辩著名,声震京师。后住径山。因议及朝政遭祸,于高宗绍兴十一年毁衣牒屏居衡阳,移居梅阳,后遇赦放还。孝宗赐号大慧禅师。卒谥普觉,塔名宝光。有《正法眼藏》。
全宋诗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并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为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复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谥普觉。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众等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为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为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为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为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
年十六出家,始从曹洞诸老宿游,后谒泐潭文准。
政和中,往汴京天宁寺参克勤圜悟禅师。
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辩名,贤士大夫争与之游。
靖康之变,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为众授道。
复避乱辗转入闽,筑庵长乐洋屿。
张浚在蜀,与其师圜悟有旧,及浚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
绍兴十一年,秦桧以其为张九成党,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数年。
二十五年,特恩放还,明年复僧服,寻赐号大慧。
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径山。
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五,谥普觉,塔名宝光。
宗杲提倡看话禅,极负盛名,弟子九十馀人,临济一宗至此大盛。
所著有《临济正宗记》、《正法眼藏》(存)等,门人蕴闻又辑其法语书疏偈颂铭赞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见《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参吕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宗杲。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无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尔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师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师曰。如狗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师再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秖么死也秖么。有偈无偈是甚么热。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禅师讳宗杲。宣州宁国奚氏子。幼警敏有英气。年十三。始入乡校。一日与同窗戏譃。以砚投之。误中先生帽。偿金而去。乃曰。读世书。曷若究出世法乎。即诣东山慧云院出家。先是元丰戊午。院塑释迦像。有异人丁生者。语寺僧曰。立像一纪。当生一导师。大兴宗教。若像有难。是人方来。像毁。则是人亦有难。崇宁甲申。有盗穴像腹。取其所藏。师以是岁适至。事慧齐为师。明年落发受具。繇是智辩自将。淩跨流辈。阅古云门录。恍若旧习。闻老宿绍珵久依天衣怀公。亟往上谒。与闻雪窦奥旨。趋宝峰湛堂准禅师。见师风神爽迈。特加器重。使之执侍。指以入道捷径。师横机无所让。准呵之曰。汝未曾悟。病在意识颂解。则为所知障。时李彭商老参道于准。师适有语曰。道须神悟。妙在心空。体之不假于聪明。得之顿超于闻见。李叹赏曰。何必读四库书。然后为学哉。因结为方外交。准将入灭。师问。孰可依从。准以圜悟勤公语之。已而重趼荆渚。谒无尽居士张公。请铭准塔。公道望倾天下。师登其门。承颜接辞。绰有馀裕。公称誉之。为名庵。曰妙喜。字以昙晦。归宝峰。讫其事。复见无尽。从容问曰。居士谓我禅何如。公曰。子禅逸格矣。师曰。宗杲实未自肯在。公曰。行见川勤可也。于是佩服其言。放浪襄汉。会大阳微禅师。密授曹洞宗旨。寻游东都。宣和六年。圜悟禅师被旨。都下天宁。师自庆曰。天赐我得见此老。不孤湛堂张公指南之意。遂迨天宁。及聆其升堂法要。迥异平日所闻。即倾心依附。阅四旬。圜悟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有人问天宁。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于言下。豁然顿悟。圜悟大喜。迁师择木堂。以古今差别因缘。密加研练。一日圜悟饭。超然居士赵公。师预坐。忽忘举箸。圜悟顾师而语超然曰。是子参得黄杨木禅也。师既为所激。乘问扣曰。闻和尚尝问五祖话。不知记其答否。圜悟曰。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作么生。五祖云。描也描不成。𦘕也𦘕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五祖云。相随来也。师廓然脱去。知见玄妙。圜悟深可之。使掌记室。著临济正宗记𢌿焉。分座令接衲。繇是以。竹篦。应机施设。电闪星飞。不容拟议。丛林活然归重。右丞吕公舜徒奏锡佛日之号。虏人犯顺。欲名僧十数比去。师为所挟。会天竺密三藏日与论义。密尤敬服。寻得自便。趋吴门虎丘。闻圜悟迁云居。欲往省觐。道金陵。待制韩公子苍。与语喜之。以书闻枢密徐公师川曰。顷见妙喜。辩慧出流辈。又能道诸公之事业。衮衮不勌。实僧中杞梓也。抵云居。为众第一座。讥诃佛祖。辩博无碍。圜悟亦让其雄。会世扰攘。入云居之西。结庵于古云门寺基。因以为名。阅二年。避地湖湘。转仰山。邂逅竹庵圭禅师。相与还云门。著颂古百馀篇。久之游七闽。居海上洋屿。师闵诸方学者。困于默照。作辨邪正说。以救其弊。泉南给事江公。创庵小溪。延请师居。缁素笃于道者毕集。未半年。发明大事者数十人。鼎需思岳弥光道谦遵璞悟本等皆在焉。一日参政李公汉老。闻举庭柏话。有省。师可之。及公疾革。作偈寄弥光。有深将法力荷云门之句。师平居绝无应世意。圜悟在蜀闻之。嘱丞相张公德远曰。果首座不出。无可支临济法道者。公寻还朝。适径山虚席。必欲致师。师幡然起赴。开法于临安府。治唱圜悟之道。说法竟。侍郎冯公济川问曰。师尝言。不作这虫豸。今日为什么败阙。师曰。尽大地是个。杲上座你作么生见。公无语。及居径山。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至一千七百。师无他约束。容其自律。发明己见。率常有之。上堂。僧问。逼塞虚空时如何。师便喝。进云。文殊普贤来也。师云。逼塞虚空。甚么处与径山相见。僧亦喝。师云。文殊普贤为甚在。你脚跟下过。僧拟议。师便打。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答曰。梦里惺惺。进云。将谓和尚忘却。师云。你记得。试道看。进云。虽道不得。要且不失。师云。元来不会。进云。从上来事。分付阿谁。答曰。分付瞎汉。进云。临济一宗。全凭其力。师云。且喜不干你事。问。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答。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进云。为什么在径山座下。答曰。家无小使不成君子。问。一夏百念日已满。出门或有人问。如何是径山道底。且作么生答他。师云。径山曾说甚么来。进云。争奈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师云。你作么生会。僧便喝云。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师云。何必三十年后。只今大有人笑你。乃示众曰。寻常向诸人道。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下语。不得良久。或有人问。毕竟如何即向他道也无。毕竟也无如何正当。恁么时四楞塌地掇在诸人面前。眼辨手亲底一逴逴得去。便能罗笼三界。提拔四生。其或未然。自是你诸人根性迟钝。且莫错怪径山好。师居数年。法席日盛。宗风大振。号临济中兴焉。张侍郎子韶从师之游。洒然脱去玄解。遂尊以师礼。时慧云院忘丁生之谶。毁释迦故像而新之。实绍兴辛酉夏五月也。师于是月。坐与张厚善。著逢掖编。置衡州。廖通直李绎为结茅圃中。师既拘文。不与众俱。率令散处。花药开福伊山。时容其受道。门庭益峻。乃裒先德机缘。间与拈提。离为三帙。目曰正法眼藏。前参政李公太发时居铎津。翰林汪公彦章税驾零陵。数通书问道。当轴者滋不悦。移师梅州。其地荒僻瘴疠。药物不具。学徒百馀。赢粮从之。阅六稔。毙者过半。师以道处之怡然。由是居民向化。至绘师像。饮食必祀焉者有之。乙亥冬。蒙恩北还。明年春。复僧伽黎。寻领朝命。住明州育王山。逾年有旨。改住径山。天下宿衲。复集如初。时上潜藩。雅闻师名。遣内都监。诣山问佛法大意。师升堂有偈云。豁开顶门眼。照彻大千界。既为法中王。于法得自在。仍作颂献曰。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上嘉美久之。建邸立复遣内知客。入山供养五百应真。请师说法。亲书妙喜庵大字。并制赞宠寄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处。师升堂有偈曰。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只凭此口与舌头。祝吾君寿无间歇。亿万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汞不竭。师子窟内。产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为瑞为祥遍九垓。草木昆虫皆欢悦。稽首不可思议事。瑜如众星拱明月。故今宣扬妙伽陀。第一义中真实说。师春秋高。求解寺。任辛巳春。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然宏法为人。老而不勌。上即位。特赐号大慧禅师。隆兴建元。自恣前一夕。有星殒于院之西。流光赫然。有声如雷。师示微疾。八月九日。学徒问候。师勉以宏道。徐遣之曰。吾翌日始行。至五鼓亲书遗奏。侍僧固请留颂。为写四句。掷笔就寝。湛然而逝。寿七十有五。塔全身于堂之后。寻诏所居为妙喜庵。谥曰普觉。塔曰宝光。师荷佛祖正续。全体作用。扫除知见。无法与人。虽古宗师。无以加之。殆其纵无碍辩。融通宗教。则奄有圜悟之风。是以高峻门庭。容摄多众。若海涵地负。绰绰有馀。至于棒喝讥诃戏笑怒骂。无非全提向上接人。第学者难于凑泊耳。其阔略宏度脱去绳捡。所至学徒趋事。虽崭崭露头角。号称诸方领袖者。师目使赜令。如侍执然。所为偈赞颂古。绝妙古今。与贤士大夫往复论道书。并上堂普说法语。凡五帙。行于世。 赞曰。近世吕公居仁尝谓。赵州说禅。如项羽用兵。直行径前。无复辙迹。所当者破。所摧者服。非如他人铢称寸度。较量轻重。然后以为得也。予观大慧说禅。抑居仁称赵州者。是矣。凡中夏有祖以来。彻法源。具总持。比肩列祖。世不乏人。至于悟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浩乎沛然。如大慧禅师。得非间世者欤。盛矣哉。其应机作略。能奢能俭。能崄能易。能纵能夺。机机尽善。扄扄皆新。此所以风流天下。名动九重。号称中兴临济。不是过也。迨其去世。未几道价愈光。法嗣日盛。天下学禅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山东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𨤲务侍者。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诏住阿育王。寻降旨令师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祇么。死也祇么。有偈无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寿七十五。坐五十八夏。谥普觉。塔名宝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宗杲者。字昙晦。别号妙喜。大鉴十五世圆悟勤公之嗣也。妙喜出宣州宁国奚氏。年十三。就乡校。不旬而弃之。亲奇其志。乃许衣缁成大僧。遍探诸家语录。于云门睦州。尤笃意焉。竟有五家浅深门庭之疑。遂请益于广教珵公。珵示其节目。妙喜辄领意。珵私叹曰。杲乃再来人也。妙喜又弃之。遂至真如哲座下。入庆藏主贤蓬头之室。因之过黄龙谒晦堂。跨东林参昭觉。俱雅珍爱。妙喜又弃之。往见心印询。询与语连三日。大奇之。欲留不可。因指见湛堂准公于宝峰。机辨纵横。准漠然不诺。妙喜始伏膺事之。及准疾革。妙喜惶启曰。某向后当见何人。准曰。有个勤巴子。当能了子事。准殁。乃茧足千里。请塔铭于张公无尽。无尽时为禅室领袖。契之嘱妙喜必。见川勤老也。会东京天宁席虚。诏起蒋山勤禅师为住持。妙喜心庆曰。此天赐我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相许可我。则造无禅论去也。遂入勤公之室。闻公拈提。期年不敢犯其机。一日公举东山水上行公案。以示众。妙喜跃然。急呈所得于公。公曰。未未。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令居择木寮。为不釐务。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公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妙喜拟对。公辄禁之。乃至握箸忘食。公笑曰。者汉却参黄杨木禅也。妙喜益茫然无措。乃坚请公在五祖时问答。公良久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先师但向我道。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先师则云。相随来也。妙喜豁然大彻。连呼曰。我会也。于是随声酬对势如涌泉。公拊掌称善。举以首众。宿衲皆下之。士绅争相从游。丞相吕公舜徒尤悦之。奏赐紫衣。号佛日禅师。是时已有诏。移勤公住云居。赐号圆悟。圆悟又以妙喜。首云居之众。其秉拂小参。万指轩腾。昭觉元禅师出问曰。眉间挂剑时如何。妙喜曰。血溅梵天。圆悟于座下。以手约曰。问得极好。答得更奇。于是海众争颂老东山之再见也。圆悟还蜀。妙喜始庵居古云门。迁湖南。转江右。入八闽。又结庵洋屿。僧昙懿者。久依圆悟。自谓不疑。绍兴初。出住祥云。法席颇盛。妙喜知其所见未实。致书令来。懿故不起。妙喜鸣鼓痛斥。榜告四众。懿乃破夏来洋屿。妙喜鞫其所證。大笑曰。汝恁么见解。敢嗣我圆悟老人耶。懿傀汗浃背。即退院求侍于妙喜。入室次。妙喜曰。我要个不会禅的做国师。懿对曰。我做得国师去也。妙喜喝出。复召曰。阇黎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懿失声横趋而去。妙喜笑曰。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又僧弥光。字晦庵。流誉诸方。趋风来见。妙喜命坐而商略。光一一具对。妙喜曰。虽有落处。只是不著所在。今诸方浩浩说禅者。见解秖如此。何益也。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语讫呵呵大笑。光愠而起去。妙喜即挝鼓入室。光颦额而至。妙喜曰。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光遽对曰。裂破。妙喜震威喝曰。汝又说禅也。光乃得旨。遂以书招其友鼎需曰。洋屿庵主手段。与诸方别。需乾笑而已。需字懒庵。乃闽人。幼登进士。绝婚为比丘。一锡湖湘。遍参名宿。以为法无异味。归隐羌峰绝顶。久不下山。佛心才禅师已挽出。首众于大乘。需尝以即心即佛问学者。毅然无可意。光强速其至。会入室鼓鸣。需随喜焉。妙喜以拂指曰。即心即佛作么生。速道。需从傍下语。妙喜诟之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即普说。讦其生平珍重得力处。排为邪解。需涕泪交颐。不敢仰视。乃归心决择。一日垂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需拟对。妙喜连击之。需释然厉声曰。和尚已多了也。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妙喜之精猛开发。约多类此。时及门者五十三辈。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丞相张公浚在蜀时。圆悟为言。杲真得吾宗之髓。张公还朝。遂以杲补径山。径山之席。常随二千馀辈。方来无地以容。乃搆千僧阁安之。侍郎张子韶。状元汪圣锡。少卿冯济用。悉预其列。当是时。秦桧居权。司谏詹大方阿之曰。鼓唱浮言。谤讪朝政。张九成为之首。径山僧宗杲和之。乃坐编置。九成毁衣焚牒。窜妙喜于衡阳。起遣日而恻声载道。识者曰。日月无私成其明。圣贤无择成其大。岂杲公之化应南。故天假之以示现于衡阳者耶。且法门正气。表烛千秋。又以群愿所系。公必寿还。何忧哉。凡十载徙梅杨。虽瘴疠之乡。而妙喜竖拂不倦。缁素腾腾。仍光风霁日也。又五载。有旨赐还复僧衣。四方虚席迎之。皆不就。最后有旨。强起主育王。筑涂田数百顷。以继众食。赐其庄。名般若。又二年。改移径山。径山益盛。虽龙象互相蹴踏。而上堂每赞犹子应庵。深得先人机用。于是天下益称其公。妙喜腊高。屡求退居明月堂。告谢方来。莫可禁止。先是孝宗居藩时。遣内监。至径山。见妙喜。献以偈。孝宗大悦。及在建邸。复遣近侍。请上堂。亲书妙喜庵额。并赞真制赐之。及即位。又锡法号大慧禅师。洎召对。妙喜已示疾。一夕忽大星陨地。流光四散。鸟兽皆鸣。遂乃告寂于明月堂。亲封遗疏。侍僧请留偈。妙喜厉声曰。无偈便死不得也。乃大书曰。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甚么热大。掷笔长往。时隆兴改元八月十日也。世寿七十五。坐夏五十八。上览遗语悽然。制词奠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见。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全身瘗于庵后。谥曰普觉。塔曰普光。入其全录八十卷于大藏焉。 赞曰。端祖云。悟了须是遇人始得。余虚度林间数十载。每耳目所有诸道者。莫不据高广座。自称曹溪正脉少室真传。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若遇。自当别有壶天。而端祖之言岂谬哉。呜呼马逢伯乐。薪遇中郎。吾宗之大幸也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受经论,五载涵泳,乃从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其锋锐,乃燃臂香,授厥心印。杲殊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杲躇踌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之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杲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杲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杲曰:“如徇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杲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杲复曰:“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杲当下释然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杲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杲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光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杲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二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令再住径山,大宏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瞩后事。有僧了贤请偈,杲乃大书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无偈是甚么𤍠?”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宋僧。饶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云门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神宗元丰中主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生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游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苏轼久与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生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于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礼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游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元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讷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时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讷以元嗣琏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讷又以元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讷曰。
元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谪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则东坡得释还吴中。
次丹阳。
以书抵元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元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元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见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与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撼聪公。
聪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轼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戒状奚若。
曰。
戒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戒终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赠之。
而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为滁州日。
游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元请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师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元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非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故元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至金山。
元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元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以元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元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灵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仰山简。
皆元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为元写照。
元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非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清。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如欲继嗣。
则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住甘露。
宣后卖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元不恤。
元尝游京师。
谒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如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全(一○三六~一○八四),字大同(《天台续集别编》卷五),俗姓王,洛阳(今属河南)人。
年十九得度,初游彭城、寿春,后居瑞州。
乃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
神宗元丰七年卒,年四十九。
事见《栾城集》卷二五《全禅师塔铭》。
今录诗六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全。
洛阳王氏子也。
生不食荤血。
父母使事其舅广爱演公得度。
二十具戒。
游彭城。
历寿春。
受华严清凉说于诚法师。
朝授师说。
夕能为其徒讲。
彭城有隐士董君。
识师非凡人也。
劝游南方。
问无上道师乃弃所学。
渡江。
首从甘露禅师。
茫无所见。
复从栖贤秀禅师。
秀勇于诲人。
示以道机。
迷闷不能入。
深自悔恨。
至啖恶食饮恶水以自砺。
凡七年。
秀游高安。
真净文禅师
五年而悟。
告文曰。
吾一槌打透无底藏。
一切珍宝皆吾有。
文可之。
自是言语偈颂。
发如涌泉。
高安太守。
请住石台清凉。
已徙黄檗。
师为人。
直而淳信。
不饰外事。
元丰六年。
师得疾甚苦。
从医于市。
时眉山苏辙。
谪高安。
师谓之曰。
君静而惠。
可以学道。
且云。
吾病夙业也。
殆不复起矣。
君念道异时相见。
毋相忘也。
病小愈。
远居山中。
次年冬。
辙移绩溪将行。
意师必来别。
师竟以病不出。
十二月乙丑。
与众诀。
趺坐而化。
体香软。
停十五日茶毗。
得舍利光洁无数。
年四十九。
腊三十。
葬断际塔之右。
辙为铭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怀志(一○四○~一一○三),俗姓吴,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年十四,依智慧院宝称为童子。
二十二落发,后结庵衡岳石头二十馀年。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冬,往谒长沙龙安照禅师,居最乐堂。
二年卒,年六十四。
一说元年卒,年六十二(《释氏疑年录》引《补续僧传》)。
事见《补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偈二首。
禅林僧宝传·补禅林僧宝传
公讳怀志。
出于婺州金华吴氏。
性夷粹。
聪警绝人。
年十四。
去依智慧院宝称为童子。
二十二试所习落发。
预讲肆十二年。
宿学争下之。
尝欲会通诸宗异义。
为书传世。
以端正一代时教之本意。
有禅者问曰。
杜顺乃贤首宗祖师也。
而谈法身。
则曰。
怀州牛吃禾。
益州马腹胀。
此偈合归天台何义耶。
志不能对。
即行游方。
晚至洞山。
真净文禅师
问。
古人一喝。
不作一喝用。
意旨如何。
文公呵叱之。
志趋出。
笑呼曰。
浙子。
斋后游山好。
志领悟。
久之辞去。
真净曰。
子禅虽逸格。
惜缘不胜耳。
志识其意。
拜赐而行。
至袁州。
州人请居杨歧。
挽留之。
掣肘而去。
游湘上。
潭牧闻其名。
请居上封北禅。
皆不受。
庵于衡岳二十馀年。
士大夫经由。
造其居。
不甚顾答。
人问其故。
曰。
彼富贵人。
辩博多闻。
我粥饭僧耳。
口吻迟钝。
无可说。
自然憨痴去。
有偈曰。
万机俱能付痴憨。
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
几生梦在绿萝庵。
又问曰。
师住山多年。
有何旨趣。
对曰。
山中住。
独掩柴门无别趣。
三块柴头品字煨。
不用援毫文彩露。
崇宁元年冬。
遍辞山中之人。
曳杖径去。
留之不可。
曰。
龙安照禅师。
吾友也。
偶念见之耳。
龙安闻其肯。
来使人自长沙迎之。
居于最乐堂。
明年六月晦。
问侍者日早莫。
曰。
已夕矣。
笑曰。
梦境相逢。
我睡已觉。
汝但莫负丛林。
即是报佛恩德。
言讫而寂。
茶毗收骨石。
塔于乳峰之下。
阅世六十四年。
坐四十三夏。
赞曰。
石头道人。
以夷粹之资。
入道稳实。
其去新丰。
而游湘西也。
以水声林影自娱。
谨守其师之言。
不为世用。
譬之云行鸟飞。
初无留碍。
故当时公卿贵人。
莫能亲疏之。
岂常人哉。
彼视咿嚘取容。
卖佛祖以渔利者。
顾不太息耶。
甘露灭。
既论撰其出处之详。
又列之林间录中。
盖有所激云耳。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志上座。
婺州吴氏子。
年十四。
事智慧院宝称为师。
试所习落发。
性夷简。
饱经论。
东吴学者尊事之。
尝对客曰。
吾欲会天台贤首惟识三宗之义。
衷为一书。
以息影迹之诤。
适有禅者。
居坐末曰。
贤首宗祖师为谁。
志曰。
杜顺和尚。
禅者曰。
顺有法身颂曰。
怀州牛吃禾。
益州马腹胀。
天下觅医人。
灸猪左膊上。
此义合归天台唯识二宗何义耶。
志不能对。
禅者曰。
何不游方去。
志于是罢讲。
南询至涧山。
云庵和尚在焉。
从之游甚久。
去游湘上。
庵于石头云溪。
二十馀年。
气韵闲淡。
遇客多不言。
侍者问之。
志曰。
彼朝贵人。
多知多语。
我粥饭僧。
见之自然。
口吻迟钝。
作偈曰。
万机休罢付痴憨。
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
几生梦在绿萝庵。
或问住山何味。
答曰。
山中住。
独掩柴门无别趣。
三个柴头品字煨。
不用挥毫文彩露。
崇宁改元。
志年六十二矣。
曳杖造龙安。
人莫之留。
一日问侍僧曰。
日何时。
曰夕矣。
遂笑曰。
梦境相逢我睡已觉。
汝但莫负丛林。
即是报佛恩德。
言讫泊然而逝。
收骨。
塔于乳峰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怀志,姓吴氏,婺州人。尝欲会通诸宗异义,有禅者问曰:“杜顺,贤首宗祖师也,而谈法身,则曰怀州马吃禾,益州马腹胀,此偈合归天台何义?”怀志不能对,即游方至洞山,谒净真,问:“古人一喝不作一喝用,意旨何如?”净叱之,趋出。净笑呼曰:“浙子斋后游山好。”志忽领悟。久之,辞去,庵居于南岳石头,二十年不与世接。有偈曰:“万机休罢附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宋崇宁元年,往见龙安照禅师,居于龙安最乐堂。明年六月晦,问侍者日早暮,曰:“已夕。”笑曰:“我睡已觉。”遂寂。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无演。
天彭张氏子。
幼英烈。
不甘处俗。
十五弃家。
事承天院宝梵大师昭符。
符记之曰。
此子。
他日法中龙象也。
二十以诵经。
落发。
受首楞严于继静。
静殁。
卒业于惟凤文昭。
受圆觉肇论于省身。
受华严法界观起信论于晓颜。
受唯识百法论于延庆。
凡此诸师。
皆声名藉藉。
师。
必妙得其家风。
然后已。
又从诸儒讲学。
于书无所不观。
于文无所不能。
赵清献公。
挽师登法席。
于楞严了义。
指掌极谈。
闻者。
如饮醇酒。
无不必醉。
既于此经。
心融形释。
复出入内外篇籍。
如风行电激。
所向如志。
又尝问道于禅师惟迪惟胜。
师嘿然心许曰。
此自在吾术内矣。
又作大悲观音化相。
宇以崇阁。
极天下之竘工珍材。
二十馀年乃成。
人以为庄严之冠。
不知师之游戏也。
中年。
喜葛洪内篇。
延异谲士。
将以丹石伏物。
皆为黄金。
或取其金而畔去。
师不悔不怒。
他日遇之。
视之如初。
此可以观其德性也。
宝梵既殁。
二亲又耄。
期去世。
乃南游曰。
吾闻南方大士。
有若祖心。
有若克文
有若善本。
皆命世亚圣大人也。
不可不行观道焉。
元符三年三月。
道出戎州。
憩渝州觉林禅院。
不疾而化。
僧腊三十有七。
其法子。
奉师遗骨。
藏于宝梵塔之西。
有志不果。
遽厄于数。
惜哉。
共 3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