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南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圆,南雄(今属广东)人。
少时曾学于积翠庵,后住南安军雪峰,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七。
今录诗二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道圆,南雄人。
早年依黄檗积翠庵慧南,后住大庾云封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事见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四、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
诗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圆。南雄人也。性纯至。少游方。虽饱参未大通透。闻南禅师居黄檗积翠庵。往依之。一日燕坐下板。闻两僧举百丈野狐因缘。一僧曰。只如不昧因果也。未脱得野狐身。一僧应声曰。便是不落因果。亦何曾堕野狐身耶。圆悚然。异其语。不觉身起上庵头。过涧忽大悟。见南公。叙其事。未终涕交颐。南公令就侍者榻熟睡。忽起作偈曰。不落不昧。僧俗本无忌讳。丈夫气宇如王。争受囊藏被盖。一条楖栗任纵横。野狐跳入金毛队。南公大笑。久之。又作风幡偈曰。不是风兮不是幡。白云依旧覆青山。年来老大浑无力。偷得忙中些子閒。云庵老人。常手疏此二偈。大称赏之。谓其机锋不减英邵武。后出世住大庾云封寺。莫知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道圆者,沧州人,既从僧服,便志西方,后晋天福中,负簦西迈,在涂十二年,足迹所届,遍五印度,复居其间,阅六春秋,还经于阗,与其国使偕至于宋。乾德三年冬,达于京师,以佛舍利一、水晶器、贝叶梵经四十筴来献,太祖召问所历山川道里及其风俗,圆颇疆识,一一指陈,应对如响,太祖嘉之。时立译经院,诏与梵僧同事翻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楚圆(九八六~一○三九),俗姓李,全州(今属广西)人。住潭州石霜,称楚圆慈明禅师。为南岳下十世,汾阳昭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二)。仁宗宝元二年卒,年五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为儒生,潜心举业。年二十二,回心向道,于湘山隐静寺得度。嗣汾阳昭禅师。仁宗景祐末,住石霜,称慈明禅师。其徒编有《慈明和尚五会语录》。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一
慈明禅师。
出全州清湘李氏。
讳楚圆。
少为书生。
年二十二。
依城南湘山隐静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
其母有贤行。
使之游方。
公连眉秀目。
颀然丰硕。
然忽绳墨。
所至为老宿所呵。
以为少丛林。
公柴崖而笑曰。
龙象蹴踏。
非驴所堪。
尝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襄沔间。
与守芝谷泉俱结伴。
入洛中。
闻汾阳昭禅师。
道望为天下第一。
决志亲依。
时朝廷方问罪河东。
潞泽皆屯重兵。
多劝其无行。
公不顾渡大河。
登太行。
易衣类厮养。
窜名火队中。
露眠草宿。
至龙州。
遂造汾阳。
昭公壮之。
经二年。
未许入室。
公诣昭。
昭揣其志。
必骂诟。
使令者或毁诋诸方。
及有所训。
皆流俗鄙事。
一夕诉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尘劳念。
岁月飘忽。
己事不明。
失出家之利。
语未卒。
昭公熟视骂曰。
是恶知识。
敢裨贩我。
怒举杖逐之。
公拟伸救。
昭公掩其口。
公大悟曰。
乃知临济道。
出常情。
服役七年辞去。
依唐明嵩禅师。
嵩谓公曰。
杨大年内翰。
知见高。
入道稳实。
子不可不见。
公乃往见大年。
大年问曰。
对面不相识。
千里却同风。
公曰。
近奉山门请。
大年曰。
真个脱空。
公曰。
前月离唐明。
大年曰。
适来悔相问。
公曰。
作家。
大年喝之。
公曰恰是。
大年复喝。
公以手划一划。
大年吐舌曰。
真是龙象。
公曰。
是何言欤。
大年顾令别点茶曰。
元来是家里人。
公曰。
也不消得。
良久又问。
如何是圆上座为人句。
公曰。
切。
大年曰。
作家作家。
公曰。
放内翰二十拄杖。
大年拊膝曰。
这里是什么处所。
公拍掌曰。
不得放过。
大年大笑。
又问。
记得唐明悟时因缘否。
公曰。
唐明闻。
僧问首山佛法大意。
首山曰。
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东流。
大年曰。
只如此语意如何。
公曰。
水上挂灯毬。
大年曰。
与么则辜负古人去。
公曰。
内翰疑则别参。
大年曰。
三脚虾蟆跳上天。
公曰。
一任𨁝跳。
大年乃又笑。
馆于斋中。
日夕质疑智證。
因闻前言往行。
恨见之晚。
朝中见驸马都尉李公。
曰。
近得一道人。
真西河师子。
李公曰。
我以拘文。
不能就谒奈何。
大年默然。
归语公曰。
李公佛法中人。
闻道风远至。
有愿见之心。
政以法不得。
与侍从过从。
公黎明谒李公。
李公阅谒。
使童子问。
道得即与上座相见。
公曰。
今日特来相看。
又令童子曰。
碑文刊白字。
当道种青松。
公曰。
不因今日节。
馀日定难逢。
童子又出曰。
都尉言。
与么则与上座相见去也。
公曰。
脚头脚底。
李公乃出坐定。
问曰。
我闻西河。
有金毛师子。
是否。
公曰。
什么处得此消息。
李公喝之。
公曰。
野犴鸣。
李公又喝。
公曰。
恰是。
李公大笑。
既辞去。
问临行一句。
公曰。
好将息。
李公曰。
何异诸方。
公曰。
都尉又作么生。
曰。
放上座二十拄杖。
公曰。
专为流通。
李公又喝。
公曰。
瞎。
李公曰好去。
公曰诺诺。
自是往来杨李之门。
以法为友。
久之辞还河东。
大年曰。
有一语。
寄唐明。
公曰。
明月照见夜行人。
大年曰。
却不相当。
公曰。
更深犹自可。
午后更愁人。
大年曰。
开宝寺前金刚。
近日因什么汗出。
公曰。
知。
大年曰上座临行。
岂无为人句。
公曰。
重叠关山路。
大年曰。
与么则随上座去也。
公作嘘声。
大年曰。
真师子儿。
公还唐明。
李公遣两僧讯公。
公于书尾𦘕双足。
写来僧名。
以寄之李公。
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椁示双趺。
人天浑莫测。
珍重赤须胡。
公以母老南归。
至筠州。
首众僧于洞山。
时聪禅师居焉。
先是汾阳谓公曰。
我遍参云门尊宿儿孙。
特以未见聪为恨。
故公依止。
又三年。
乃游仰山。
杨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
使请公出世说法。
守虚南原致公。
公不赴。
旋特谒候守愿行。
守问其故。
对曰。
始为让。
今偶欲之耳。
守大贤之。
住三年。
弃去省母。
以白金为寿。
母诟曰。
汝定累我入泥犁中。
投诸地。
公色不怍。
收之辞去。
谒神鼎諲禅师。
諲首山高弟。
望尊一时。
衲子非人类精奇。
无敢登其门者。
住山三十年。
门弟子气吞诸方。
公发长不剪。
弊衣楚音。
通谒称法侄。
一众大笑。
諲遣童子问。
长老谁之嗣。
公仰视屋曰。
亲见汾阳来。
諲杖而出顾见。
顽然问曰。
汾州有西河师子。
是否。
公指其后。
绝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諲回顾相矍铄。
公地坐脱只履。
而视之。
諲老忘所问。
又失公所在。
公徐起整衣。
且行且语曰。
见面不如闻名。
遂去。
諲遣人追之不可。
叹曰。
汾州乃有此儿耶。
公自是名增重丛林。
定林沙门本延有道行。
雅为士大夫所信敬。
諲见延称。
公知见可兴临济。
会道吾席虚。
延白郡请以公主之。
法令整肃。
亡躯为法者集焉。
示众曰。
先宝应曰。
第一句荐得。
堪与祖佛为师。
第二句荐得。
堪与人天为师。
第三句荐得。
自救不了。
道吾则不然。
第一句荐得和泥合水。
第二句荐得。
无绳自缚。
第三句荐得。
四棱著地。
所以道。
起也海晏河清。
行人避路。
住也乾坤失色。
日月无光。
汝辈向什处出气。
良久曰。
道吾为汝出气。
乃嘘一声。
卓拄杖而起。
又曰。
道吾打鼓。
四大部州同参。
拄杖横也。
挑挂乾坤大地。
钵盂覆也。
盖却恒沙世界。
且问。
汝辈向何处。
安身立命。
若也知之。
北俱卢州吃粥吃饭。
若也不知。
长连床上吃粥吃饭。
后住石霜。
当解夏谓众曰。
昨日作婴孩。
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
难踏古皇道。
手铄黄河乾。
脚踢须弥倒。
浮生梦幻身。
人命久难保。
天堂并地狱。
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岭松。
北岭南山草。
一雨润无边。
根苗壮枯槁。
五湖参学人。
但问虚空讨。
死脱夏天衫。
生著冬月袄。
分明无事人。
特地生烦恼。
喝一喝。
时真点胸者。
为善作者折难。
自金銮还。
公呵曰。
解夏未一月。
乃已至此。
破坏丛林。
有何忙事。
真曰。
大事未透脱故耳。
公曰。
汝以何为佛法要切。
真曰。
无云生岭上。
有月落波心。
公诟曰。
面皱齿豁。
犹作此见解。
真不敢仰视曰。
愿为决之。
公曰。
汝问我答。
真理前语而问之。
公曰。
无云生岭上。
有月落波心。
真遂契悟。
住南岳福严。
以大法授南禅师
语在传。
僧问。
临济两堂首座。
一日相见。
同时喝。
临济闻之升座曰。
大众要会临济宾主句。
问取堂中二禅客。
此意如何。
公作偈曰。
啐啄之机箭柱锋。
瞥然宾主当时分。
宗师悯物明缁素。
北地黄河彻底浑。
又问。
赵州勘婆子。
师意如何。
公亦作偈曰。
赵州勘破婆子。
叶落便合知秋。
天下几多禅客。
五湖四海悠悠。
明日升座曰。
一喝分宾主。
照用一时行。
要会个中意。
日午打三更。
遂一喝云。
且道是宾是主。
还有分得者么。
若也分得。
朝行三千暮行八百。
若也未能。
老僧失利。
移住兴化。
康定戊寅。
李都尉遣使邀公曰。
海内法友。
唯师与杨大年耳。
大年弃我而先。
仆年来顿觉衰落。
忍死以一见公。
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
公恻然。
与侍者舟而东下。
舟中作偈曰。
长江行不尽。
帝里到何时。
既得凉风便。
休将橹棹施。
道过琅琊。
觉禅师出迎。
大喜曰。
有众之累。
不得躬造。
受曲折而惠然。
辱而临之。
天赐我也。
公为逗留。
夜语及并汾旧游。
觉曰。
近有一老衲至。
问其离何所。
曰杨州。
问船来陆来。
曰船来。
问船在何处。
曰岸下。
问。
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
其僧恚曰。
杜撰长老。
如麻似粟。
遣人追不及。
云是举道者。
顷在汾州时尚少。
举陆沉众中。
不及识之。
公笑曰。
举见处才能自了。
而汝堕负。
何以为人。
觉屏息汗下。
公为作牧童歌。
其略曰。
回首看。
平田阔。
四方放去休拦遏。
一切无物任意游。
要收只把索头拨。
小牛儿。
顺毛捋。
恐上高坡四蹄脱。
日已高。
休喂草。
捏定鼻头无少老。
一时牵向圈中眠。
和泥看渠东西倒。
觉默得其游戏三昧。
至京师。
与李公会月馀。
而李公果殁。
临终𦘕一圆相。
又作偈献公。
偈曰。
世界无依。
山河匪碍。
大海微尘。
须弥纳芥。
拈起幞头。
解下腰带。
若觅死生。
问取皮袋。
公曰。
如何是本来佛性。
李公曰。
今日热如昨日。
随声便问。
公临行一句作么生。
公曰。
本来无挂碍。
随处任方圆。
李公曰。
晚来困倦。
更不答话。
公曰。
无佛处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
闻李公之化。
与圆问答。
加叹久之。
公哭之恸。
临圹而别之。
有诏赐官舟。
归中途。
谓侍者曰。
我忽得风痹疾。
视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顿地曰。
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
今乃尔。
公曰。
无忧为汝正之。
以手整之。
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钝置汝。
遂以明年至兴化。
正月初五日。
沐浴辞众。
跏趺而逝。
阅世三十有四。
坐夏三十有二。
李公之子。
铭志其行于兴化。
而藏全身于石霜。
公平生以事事无碍行心。
凡圣所不能测。
室中宴坐。
横刀水盆之上。
旁置草鞋。
使来参扣者下语。
无有契其机者。
又作示徒偈曰。
黑黑黑。
道道道。
明明明。
得得得。
又冬日榜僧堂。
作此字⿲○○○⿳==≡儿([田/?][曲-曰+口][(巨-匚)@二]才)。
其下注云。
若人识得。
不离四威仪中。
有首座者。
见之谓曰。
和尚今日放参。
慈明闻而笑之云。
赞曰。
有际天之云涛。
乃可容吞舟之鱼。
有九万里之风。
乃可负乖天之翼。
三世如来之法印重任也。
岂寻常之材。
可荷檐乎。
余观慈明。
以英伟绝人之姿。
行不缠凡圣之事。
谈笑而起临济于将仆。
叱咤而死黄龙之偷心。
视其施为。
不见辙迹。
未三世而死为绳墨。
谚曰。
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石霜楚圆禅师。
号慈明。
汾阳嫡嗣也。
生全州李氏。
少为书生。
年二十二出家。
母有贤行。
使游方。
师连眉秀目。
颀然丰硕。
然忽绳墨。
所至为老宿呵。
以为少丛林。
师柴崖而笑曰。
龙象蹴踏。
非驴所堪。
尝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湘沔间。
闻汾阳道望。
遂与大愚谷泉琅琊造焉。
阳顾而默器之。
经二年未许入室。
每见必骂诟。
或毁诋。
诸方所训。
皆流俗鄙事。
一夕诉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尘劳念。
岁月飘忽。
己事不明。
语未卒。
阳熟视骂曰。
是恶知识。
敢裨贩我。
怒举杖逐之。
师拟伸救。
阳掩师口。
乃大悟曰。
乃知临济道出常情。
服役七年辞去。
依唐明嵩公。
嵩指会杨大年。
因大年。
复会李都尉。
二公恨见之晚。
馆于斋中。
日夕质疑智證。
以为法友。
久之辞还河东。
省唐明。
李公遣二僧讯师。
师于书尾。
画双足写来僧名。
以寄之。
李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椁示双趺。
人天浑莫测。
珍重赤须胡。
师以母老。
南归至筠州。
首众于洞山。
时聪禅师居焉。
先是。
汾阳谓师曰。
我遍参云门儿孙。
特以未见聪为恨。
故师依止三年。
乃游仰山。
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
使请师出世。
守虚南原致师。
师不赴。
旋特谒候守愿行。
守问其故。
师曰。
始为让。
今偶欲之耳。
守大贤之。
住三年。
弃去省母。
以白金为寿。
母投金于地。
骂曰。
汝少行脚。
负布橐去。
今安得此物。
吾望汝济我。
反置我地狱耶。
师色不怍。
徐收之辞去。
谒神鼎諲公。
鼎首山高弟。
望尊一时。
衲子非人类精奇。
无敢登其门者。
住山三十年。
门弟子气吞诸方。
师发长不剪。
弊衣楚音。
通谒称法侄。
一众大笑。
鼎遣童子问。
长老谁之嗣。
师仰视屋曰。
亲见汾阳来。
鼎杖而出。
顾见颀然。
问曰。
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
师指其后。
绝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鼎回顾相矍铄。
师地坐脱只履而视之。
鼎老忘所问。
又失师所在。
师徐起整衣行。
且语曰。
见面不如闻名。
遂去。
鼎遣人追之。
不可。
叹曰。
汾阳乃有此儿耶。
师自是名重丛林。
适道吾虚席。
郡移书。
欲得大禅伯领之。
鼎以师应召。
法令严整。
亡身为法者集焉。
师之大机大用。
不可思议。
传者谓。
师以事事无碍行心。
凡圣不能测。
可为知言矣。
水庵。
谓尤侍郎延之曰。
昔大愚慈明谷泉等。
结伴参汾阳。
河东苦寒。
众人惮之。
惟慈明晓夕不惮。
夜坐欲睡。
则引锥自刺。
叹曰。
古人为生死事大。
不食不寝。
我何人哉。
乃纵荒逸。
生无益于时。
死无闻于后。
是自弃也。
及辞归。
汾阳叹曰。
楚圆今去。
吾道东矣。
次住福严。
又移兴化。
尝室中插剑一口。
以草鞋一对。
水一盆。
置在剑边。
拟议者。
师曰。
丧身失命了也。
便喝出。
无有一人契者。
其他玄言妙语。
提唱宗乘。
探旨者麻粟出焉。
黄龙南杨岐会二人。
最为上首。
能世其家。
以某年正月五日示寂。
前是。
李都尉遣使邀师曰。
海内法友。
唯师与杨大年耳。
大年弃我而先。
仆年来顿觉衰落。
忍死以一见公。
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
师恻然。
与侍者舟而东下。
舟中作偈曰。
长江行不尽。
帝里到何时。
既得凉风便。
休将橹棹施。
至京与李公会。
月馀而李公殁。
临终画一圆相。
又作偈献师。
偈曰。
世界无依。
山河匪碍。
大海微尘。
须弥纳芥。
拈起幞头。
解下腰带。
若觅死生。
问取皮袋。
师曰。
如何是本来佛性。
公曰。
今日热如昨日。
随声便问。
师临行一句作么生。
师曰。
本来无质碍。
随处任方圆。
公曰。
晚来困倦。
更不答话。
师曰。
无佛处作佛。
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
尤留神空宗。
闻李公化与师问答。
嘉叹久之。
师哭之恸。
临圹而别。
有旨赐官舟还。
中途谓侍者曰。
我忽得风痹疾。
视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顿地曰。
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
今乃尔。
师曰。
无忧为汝正之。
以手整之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钝置汝。
逾年而化。
李公子。
铭志其行于兴化。
全身塔于石霜。
系曰。
达人出世。
以开物成务。
为心非自衒也。
方师之受南原也。
戢天际想于眉睫间。
聊试吾道动静何如。
观其初不赴。
后自请行。
进退踌躇。
意可知矣。
觉范云。
慈明道。
起临济于将仆。
而平昔廓落乃如此。
微神鼎。
则亦谷泉流也。
虽然。
狂奴故态。
特师之寓言耳。
真面目。
岂无知音者哉。
然神鼎固长者。
难及也。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二
禅师生徐氏。
名文悦。
南昌人也。
七岁剃发于龙兴寺。
短小粹美。
有精识。
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
常默坐下板。
念耆宿之语。
疑之曰。
吾闻临济。
在黄檗三年。
黄檗不识也。
陈尊宿者教之。
令问佛法大意。
三问而三被打。
未闻谆谆授之也。
至大愚而悟。
则为江西宗。
耆宿教我。
意非徒然。
我所欲闻者异耳。
斯时荆州金銮有善。
筠州大愚有芝。
悦默欲先往造芝。
或不契则诣荆州。
至大愚见屋老僧残。
荒凉如传舍。
芝自提笠。
日走市井。
暮归闭关高枕。
悦无留意。
欲装包发去。
将发而雨。
雨止而芝升座。
曰。
大家相聚吃茎齑。
若唤作一茎齑。
入地狱如箭射。
下座无他语。
悦大骇。
夜造丈室。
芝曰。
来何所求。
曰求佛心法。
芝曰。
法轮未转。
食轮先转。
后生趁有色力。
何不为众乞饭去。
我忍饥不暇。
暇为汝说法乎。
悦不敢违。
即请行。
及还自冯川。
芝移住西山翠嵓。
悦又往从之。
夜诣丈室。
芝曰。
又欲求佛心法乎。
汝不念乍住。
屋壁疏漏。
又寒雪。
我日夜望汝。
来为众营炭。
我忍寒不能。
能为汝说法乎。
悦又不敢违。
入城营炭。
还时维那缺。
悦夜造丈室。
芝曰。
佛法不怕烂却。
堂司一职。
今以烦汝。
悦不得语而出。
明日鸣揵椎坚请。
悦有难色。
拜起欲弃去。
业已勤劳。
久因中止。
然恨芝不去心。
地坐后架。
架下束破桶盆。
自架而堕。
忽开悟。
顿见芝从前用处。
走搭伽梨。
上𥨊堂。
芝迎笑曰。
维那且喜大事了毕。
悦再拜汗下。
不及吐一词而去。
服勤八年。
而芝没。
东游三吴。
所至丛林改观。
雪窦显禅师尤敬畏之。
每集众茶。
横设特榻。
示礼异之。
南禅师住同安。
自三衢入鄱阳。
来归谒古塔主。
遂首众僧于芝山。
南禅师遣使迎之。
又首众僧于同安。
久之昌移文。
请住翠嵓。
方至首座出迓问曰。
德山宗乘即不问。
如何是临济大用。
悦厉语曰。
汝甚处去来。
首座拟对。
悦掌之。
又拟申语。
悦喝曰。
领众归去。
于是一众畏仰。
示众曰。
昔年曾到。
今日复来。
非惟人事重荣。
抑亦林泉增气。
且道如何是不伤物义一句。
良久曰。
天高东南。
地倾西北。
问僧曰。
汾州言。
识得拄杖子。
行脚事毕。
举杖曰。
此是拄杖子。
阿那个是行脚事。
僧无对。
悦荷之曰。
直入千峰万峰去。
又问僧。
盘山言。
似地擎山。
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
不知玉之无瑕。
如何。
僧无对。
悦曰。
似地擎山。
如石含玉。
从何得此消息耶。
住山俭约。
躬自力田。
田夫夜穴塍窃水。
悦遣两力。
逻得之。
田夫窘推甲堕水。
视之已死。
乙走白县。
吏来验则甲盖诈也。
抵狱坐。
使之当著缝掖。
龙兴一老僧。
以医出入府中。
夜闻往。
恳白府坐曰。
如悦者佛法龙象也。
岂宜使出丛林耶。
府坐曰。
法如是。
奈何以度牒付之。
悦得以夜驰。
依吉州禾山。
山中有忌之者。
将不利于悦。
悦又造南岳。
依承天勤禅师。
十年不出户。
道遂大显著。
学者归心焉。
乃出住法轮。
给舂监刈。
皆自董之。
见挟幞负包而至者。
则容喜之。
见荷担者。
颦頞曰。
未也。
更三十年跨马行脚也。
悦与潭州兴化铣禅师友善。
铣住持久。
老于迎送。
悦屡劝其。
弃之归林下。
铣不果。
一日送客。
堕马损臂。
以书诉于悦。
悦以偈答之曰。
大悲菩萨有千手。
大丈夫儿谁不有。
兴化和尚折一枝。
只得九百九十九。
铣笑曰。
负负无可言。
俄迁住云峰。
嘉祐七年七月八日。
升座辞众。
说偈曰。
住世六十六年。
为僧五十九夏。
禅流若问旨皈。
鼻孔大头向下。
遂泊然而化。
阇维得五色舍利。
塔于禹溪之北。
赞曰。
黄檗大用如涂毒鼓。
尝挝之而死临济。
置之二百年。
矣芝公又一挝之而死云峰。
余读其语句。
如青山白云。
开遮自在。
碧潭明月。
捞漉方知。
至其发积翠以见慈明。
发晦堂以见积翠。
至公法道。
则有大愚陈睦州之韵。
呜呼丛林方叹。
其不肯低手。
故嗣之者无间。
是何足以知悦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初造大愚。闻示众曰。大家相聚吃茎齑。若唤作一茎齑。入地狱如箭射。师大骇。夜造方丈。愚问来何所求。师曰求心法。愚曰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何不为众乞食。师不敢违。未几愚移翠岩。师复过求指。愚曰佛法未到烂却。雪寒宜为众乞炭。师亦奉命。事竟复造方丈。愚曰堂司缺人。今以烦汝。师受之不乐。恨愚不去心。坐后架桶箍忽散。自架堕落。师忽然开悟。愚迎笑曰。维那且喜。大事了毕。师再拜。不吐一词而去。
吕光复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28—1799 【介绍】: 清江苏阳湖人,字雨纯,一字吾皋,号石农。
乾隆四十五年举人,补内阁中书,旋假归,主惠南书院讲席。
以诗书画负时名。
有《石农文钞》、《兰言斋诗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倚遇(一○○三~一○七九),漳州(今属福建人)。俗姓林。师事北禅贤禅师,后住持分宁法昌寺(《五灯会元》卷一六)。神宗元丰二年卒,年七十七(《禅林僧宝传》卷二八)。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八
禅师名倚遇。
漳州林氏子也。
为人奇逸。
有大志。
自剃发受具。
即杖策游方。
名著丛林。
浮山远禅师。
尝指以谓人曰。
后学行脚样子也。
辞远谒南岳芭蕉庵主谷泉。
三至三遭逐。
犹谒之。
泉揕之曰。
我此间。
虎狼纵横。
尿床鬼子。
三回五度。
来觅底物。
遇曰。
人言庵主见汾州。
泉乃解衣抖擞曰。
汝谓我见汾州。
有多少奇特。
遇即礼拜。
问曰。
审如庵主语。
客来将何祗待。
泉曰。
云门胡饼。
赵州茶。
遇曰。
谢供养。
泉曰。
我火种也未有。
早言谢。
谢什么。
遇乃去。
至北禅贤禅师。
问曰。
近离什么处。
遇曰。
福严。
曰。
思大鼻孔长多少。
遇曰。
与和尚当时见底一般。
曰。
且道老僧见时长多少。
遇曰。
和尚大似不曾到福严。
贤笑曰。
学语之流。
又问。
来时马大师健否。
遇曰。
健。
曰。
向汝道什么。
遇曰。
令北禅莫乱统。
贤曰。
念汝新到。
不欲打汝。
遇曰。
倚遇亦放过和尚。
乃罢。
遇因倒心师事之。
时慈明禅师。
住兴化。
过贤公室。
遇侍立。
看其谈笑。
贤曰。
汾阳师子。
可杀威狞。
慈明曰。
不见道。
来者咬杀。
贤曰。
审如此。
汾阳门下。
道绝人荒耶。
慈明举拂子曰。
这个因甚到今日。
贤未及对。
遇从旁曰。
养子不及父。
家门一世衰。
贤呵曰。
汝具什么眼目。
乃敢尔。
遇曰。
若是咬人师子。
终不与么。
慈明将去。
至龙牙像前。
指以问遇曰。
谁像。
遇曰龙牙。
慈明曰。
既是龙牙像。
何乃在北禅。
遇曰。
一彩两赛。
慈明曰。
像在此。
龙牙在什么处。
遇拟对。
慈明掌之曰。
莫道不能咬人。
遇曰。
乞儿见小利。
慈明呵逐之。
贤公除夕。
谓门弟子曰。
今夕无可分岁。
共烹露地白牛。
大家围炉。
向榾柮火。
唱村田乐。
何也。
免更倚他门户。
旁它墙。
乃下座。
有僧从后大呼曰。
县有吏至。
贤反顾问所以。
对曰。
和尚杀牛。
未纳皮角耳。
贤笑掷暖帽与之。
僧就拾得。
跪进曰。
天寒还和尚帽子。
贤问遇曰。
如何。
遇曰。
近日城中纸贵。
一状领过。
后还江南。
再游庐山。
寓止圆通。
时大觉琏公。
方赴 诏。
辞众曰。
此事分明。
须荐取。
莫教累劫受轮回。
遇问曰。
如何是此事。
曰荐取。
遇曰。
头上是天。
脚下是地。
荐个什么。
曰。
不是知音者。
徒劳话岁寒。
遇曰。
岂无方便。
曰。
胡人饮乳。
反怪良医。
遇曰。
暴虎凭河。
徒誇好手。
拍一拍皈众。
后游西山。
眷双岭深邃。
栖息三年。
与英邵武。
胜上座游。
应法昌请。
决别曰。
三年聚首。
无事不知。
检点将来。
不无渗漏。
以拄杖划一划曰。
这个且止。
宗门事作么生。
英曰。
须弥安鼻孔。
遇曰。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英曰。
深沙努眼睛。
遇曰。
争奈圣凡无异路。
方便有多门。
英曰。
铁蛇钻不入。
遇曰。
有甚共语处。
英曰。
自缘根力浅。
莫怨太阳春。
却划一划。
宗门且止。
这个事作么生。
遇欲掌之。
英约住曰。
这漳州子。
莫无去就。
然也是我致得。
法昌在分宁之北。
千峰万壑。
古屋数间。
遇至止安乐之。
火种刀耕。
衲子时有至者。
皆不堪其枯淡。
坐此成单丁。
开炉日。
辄以一力挝鼓。
升座曰。
法昌今日开炉。
行脚僧无一个。
惟有十八高人。
缄口围炉打坐。
不是规矩严难。
免见诸人话堕。
直饶口似秤磓。
未免灯笼勘破。
不知道绝功勋。
安用修因證果。
喝一喝云。
但能一念回心。
即脱二乘羁锁。
大宁宽禅师至。
遇画地作此<X79p0547_01.gif相。
便曳钁出。
翌日未升座。
谓宽曰。
昨日公按如何。
宽画此[○@牛]相。
即抹撒之。
遇曰。
宽禅头。
名下无虚人。
乃升座曰。
忽地晴天霹雳声。
禹门三级浪峥嵘。
几多头角为龙去。
虾蟹依前努眼睛。
南禅师至。
遇方植松。
南公曰。
小院子。
㘽许多松作么。
遇曰。
临济道底。
曰。
㘽得多少。
遇曰。
但见猿啼鹤宿。
耸汉侵云。
南公指石曰。
这里何不㘽。
遇曰。
功不浪施。
曰。
也知无下手处。
遇却指石上松曰。
从什么处得此来。
南公大笑曰。
苍天苍天。
乃作偈曰。
头戴华巾离少室。
所携席帽出长安。
鹫峰峰下重相见。
鼻孔元来总一般。
又画此<X79p0547_02.gif相示之。
遇和曰。
葫芦棚上挂冬瓜。
麦浪堆中钓得虾。
谁在画楼沽酒处。
相邀来吃赵州茶。
又画此<X79p0547_03.gif相答之。
南公曰。
铁牛对对黄金角。
木马双双白玉蹄。
为爱雪山香草细。
夜深乘月过前溪。
又画此㊀相示之。
遇曰。
玉麟带月离霄汉。
金凤衔花下䌽楼。
野老不嫌公子醉。
相将携手御街游。
又画此○答之。
时南公道被天下。
丛林宗之。
而遇与之酬唱。
如交友。
一时豪俊多归之。
宝觉心禅师问曰。
不是风兮。
不是幡。
黑花猫子面门斑。
夜行人只贪明月。
不觉和衣渡水寒。
岂不是和尚偈耶。
遇曰然。
有是语。
宝觉曰。
也太奇特。
遇曰。
汝道。
祖师前段为人。
后段为人。
对曰。
祖师终不妄语。
遇曰。
意作么生。
对曰。
岂不见道。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遇曰。
如狐渡水。
有甚快活。
曰。
师意如何。
遇以拂子摇之。
对曰。
也是为蛇画足。
遇曰。
乱统作么。
对曰。
须是和尚始得。
徐德占布衣时。
未为人知。
遇特先识之。
山中往来。
为法喜之游。
及其将化。
前一日。
作偈别德占。
德占时方丁太夫人忧。
居家。
偈曰。
今年七十七。
出行须择日。
昨夜问龟哥。
报道明朝吉。
德占大惊。
呼灵源叟。
俱驰往。
遇方坐寝室。
以院务什物付监寺曰。
吾自住此山。
今三十年。
以护惜常住故。
每自莅之。
今行矣。
汝辈著精彩。
言毕举手中杖子曰。
且道这个付与阿谁。
德占灵源。
屏息无答者。
掷于地投床。
枕臂而化。
赞曰。
予观法昌契悟。
稳实宗趣淹博。
荷担云门气无丛林。
其应机施设。
锋不可犯。
殆亦明招独眼龙之流亚欤。
然所居荒村破院。
方其以一力挝鼓。
为十八泥像说禅。
虽不及真单徒之有众。
亦差胜生法师之聚石。
味其平生。
未尝不失将顿足。
想见标致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兰公,号德园。
乾隆间以举人授内阁中书,四十三年成进士,入翰林,转陕西道监察御史,旋告归养亲。
归后主惠南书院,喜从方外游,常随笔作水墨花卉。
有《稼书堂集》。
维基
潘庭筠字兰公,号德园,浙江钱塘人。清朝官员。他是黄易的亲家。他在进京赶考时与洪大容会晤7次。乾隆四十三年潘庭筠考中进士,之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五年出任陕西道御史。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名清源。豫章新建邓氏子。依洪岩僧处信。得度具戒。参武泉常云居舜泐潭月三大士。颇见咨揖。然疑未决。晚依积翠南禅师。一日闻举洞山。初见云门因缘。不觉失笑。南问。何为而笑。师曰。笑黄面浙子怜儿不觉丑耳。自是容为侍者。阅七年咨参决择。道眼高妙。绝出人表。丛林称之。以比南院。守廓南公去世。师开法西山惠严。迁南康清隐。力法自将。不与诸方斗铺席。衲子以枯淡。多望崖而去之。坐是单丁。住山十馀年。初南州高士潘延之问道于积翠。与师定交为方外友。至是迎归西山。未几洪帅命居大宁。一时衲子贤士夫从之问道。坌集其室。师说法简易。期人于悟而后已。尝示众曰。寒风激水成冰。杲日照冰成水。冰水本自无情。各各应时而至。世间万物皆然。不用强生拟议。又曰。先师初事栖贤寔。泐潭澄历二十年。宗门奇奥。经论要妙。莫不贯穿。及因云峰以见慈明。则一字无用。遂设三关语。以验天下禅者。而禅者如叶公𦘕龙龙现即怖。或问三关语。学者每难透何也。师曰。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大智如文殊师利。欲问空三佛义。即遭摈出。以其自堕艰难。故起现行耳。寻以高年。不任主事。退闲。自号潜庵。诸刹争迎致供养。且依以为重。故居无定。方建炎三年八月五日。示寂于城阴之章江。住世九十有八。安居七十八夏。方未寂时。齿堕而复生。发薙而燔之。悉为舍利。及是烬馀。尤不胜数。塔于惠严之东阿。师莫年德高望重。以深诚勉人。以善从之。化者甚盛。有僧执侍十有二年。于道未有所契。及将出世。师曰。汝侍吾徒费岁月。傥嗣法不应以世情自昧。其人遂嗣翠岩机焉。其主法有体。类如此。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清源。
号潜庵。
洪州新建邓氏子。
世力田。
幼超卓。
短小精悍。
去依洪崖法智为童子。
年二十一。
落发受具戒。
时武泉尝。
宝峰月。
云居舜。
道价压丛林。
师游三老间。
皆蒙器许。
而疑终未决。
后亲见黄龙南公
凡入室。
令坐于傍。
与云庵同造积翠。
师为侍者七年。
南公殁。
隐迹西山。
西山有慧严院。
僧死。
屋无像设露坐。
师见而叹曰。
古人斫山开基致无为。
有忍怀不举哉。
乃求居。
以修完之。
不五年而殿阁崇成。
百具鼎新。
即弃去。
游庐山。
康太守徐公。
闻师名。
延居山清隐寺。
寺在大江之北。
面揖庐山。
师门风孤峻。
学者皆望崖而退。
以故单丁住山。
十有八年。
晨香夕灯。
升堂说法。
如临千众。
而丛林所服玩者莫不具。
时时钁地处置。
尝云。
先师初事栖贤諟。
泐潭澄。
更二十年。
宗门奇奥。
经论要妙。
莫不贯穿。
及因文悦以见慈明。
则一字无用。
设三关以验天下禅者。
而禅者如叶公画龙。
龙见即怖。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大智如文殊师利。
欲问空王佛义。
即遭摈出。
以其堕艰难。
故起现行耳。
有僧。
依师住十二年学。
令住净众寺。
辞行。
师谓曰。
汝虽在此费岁月。
实不识吾家事。
倘嗣法。
当不以世俗欺诳为心。
其人乃嗣翠岩机焉。
昌隐君子潘延之。
与为方外友。
迎师归西山。
而州郡文争。
命居天宁。
衲子方云趋座下。
一时名士。
抠衣问道。
师以目疾。
隐居龙兴寺房。
户外之履亦满。
上蓝忠公。
法侄也。
延师居寺之东堂。
事之如其师。
师年八十而丧明。
学者益亲附之。
有欲板其语要流通。
师投拒曰。
若吾语。
深契佛祖。
从今百日间复明。
则副汝请。
如期果愈。
先是觉范洪公。
證狱太原。
拴缚在旅邸。
人讳见之。
师独冒雨步至。
抚慰为死诀。
明年归复见师。
师轩渠笑曰。
吾不意乃复见子。
故觉范序之曰。
呜呼。
佛法䆮远。
坏衣瓦器之人。
亦有侈欲。
为人师者。
争慕华构便软煖。
公独举颓坏而新之。
争欲致弟子。
不问智愚。
欲出门下。
而公独精粗之。
争欲坐八达衢头。
以自卖其道。
而公独居荒远。
以自珍之。
争好势利恶丑。
而公独犯众恶。
自信而力行之。
每谓弟子曰。
无事外之理。
理外之事。
观其措置。
岂其真然之者耶。
师终时几百岁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洪英(一○一二~一○七○),俗姓陈,号宝峰英禅师,邵武(今属福建)人。
初依曹山雅禅师,后为黄龙南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岳下十三世。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居庐山圆通寺。
二年,开法于石门。
迁隆兴府泐潭(同上书)。
三年卒,年五十九。
《禅林僧宝宝传》卷三○有传。
今录偈五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洪英。出于陈氏。邵武人。幼警敏读书。五行俱下。父母钟爱之。使为书生。英不食。自誓恳。求出家。及成大僧。即行访道。东游至曹山。依止耆年雅公。久之辞去。登云居。眷岩壑胜绝。为终焉之计。阅华严十明论。至为真智慧无体性。不能自知无性。故为无性之性。不能自知无性。故名曰无明。华严第六地。曰不了第一义。故号曰无明。将知真智慧本无性。故不能自了。若遇了缘而了。则无明灭矣。是谓成佛要门。愿以此。法绍隆佛种。然今诸方。谁可语此。良久喜曰。有积翠老在。即日造黄檗。谒南禅师于积翠。夜语达旦。南公加敬而已。时座下龙象杂还。而英议论。尝倾四座。声名籍甚。尝游西山。遇南昌潘居士。同宿双岭。居士曰。龙潭见天皇时节。冥合孔子。英惊问何以验之。曰。孔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师以为如何。英笑曰。楚人以山鸡为凤。世传以为笑。不意居士。此语相类。汝擎茶来。我为汝接。汝行益来。我为汝受。汝问讯。我起手。若言是说。说个什么。若言不说。龙潭何以便悟。此所谓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以世尊之辩。亦不能加此两句耳。学者但求解会。譬如以五色。图𦘕虚空。鸟窠无佛法可传授。不可默坐。闲拈布毛吹之。侍者便悟。学者乃曰。拈起布毛。全体发露。似此见解。未出教乘。其可称祖师门下客。哉九峰被人问。深山里有佛法也无。不得已曰有。及被穷诘无可有。乃曰。石头大者大。小者小。学者卜度曰。刹说众生说。三世炽然说。审如是教乘自足。何必更问祖师意旨耶。要得脱体明去。譬如眼病人。求医治之。医者但能去翳膜。不曾以光明与之。居士推床惊曰。吾忧积翠法道。未有继者。今知尽在子躬厚自爱。双岭顺禅师问。庵中老师。好问学者。并却咽喉唇吻。道取一句。首座曾道得么。英乾笑已。而有偈曰。阿家尝醋三赤喙。新妇洗面摸著鼻。道吾答话得腰裈。玄沙开书是白纸。于是顺公屈服。以为名下无虚士。有同参在石门。分座接纳。英作偈寄之曰。万锻炉中铁蒺藜。直须高价莫饶伊。横来竖去呵呵笑。一任傍人鼓是非。熙宁元年。首众僧于卢山圆通寺。学者归之如南公。明年春。南公下世。冬十月英开法于石门。又明年六月。知事纷争。止之不可。初九日谓众曰。领众不肃。正坐无德。吾有愧黄龙。呼维那。鸣钟众集。叙行脚始末曰。吾灭后火化。以骨石藏普通塔。明生死不离清众也。言卒而逝。阅世五十有九。坐四十三夏。 赞曰。英厌纷争之众。而趋死。又诫以骨石藏普通塔。其以死生为儿戏乎。晋魏舒丧其室。一恸而止。曰。吾不及庄周远甚。桓温殷浩儿时戏。温弃鞭。而浩取之。温后喜曰。吾固知浩出吾下。古人哭泣戏剧之间。自验其材如此。英叹领众不肃。而愧黄龙。自鞭不赦。可以为法哉。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九七
行伟(一○一八——一○八○),俗姓于,大名(今河北大名)人。
年十九游京师,谒宝相寺大乘师方益,为服勤十三年,始落发受具。
益令入洛,遂受贤首教于太三藏,成名继其席。
又谒黄龙南禅师卒,遂奉江西使檄住仰山,法席冠江南。
元丰三年十一月卒,年六十三。
见《禅林僧宝传》卷二四,《罗浮野录》卷四。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四
禅师名行伟。生于氏。大名人也。幼寡笑语。颓然地坐终日。伏犀插额。眉目疏秀。人皆异之。年十九。游京师。闻宝相寺大乘师。方益有鉴裁。谒之。益曰。君风神不凡。然非凌烟麒麟所宜置。正当袒肩荷担如来。乃称耳。伟欣然曰。此吾心也。愿执役扫除。益以讲学聚徒。伟甘勤力。挽车运粟。破薪佐炊。无所不为者。十三年。乃剃落受具。辞益经行诸方。益令入洛。遂受贤首教于太三藏。成名继其席常千人。讲无定居。南游门弟子。有愿随者。伟不却。至淮上。所至禅林。盛藉藉闻宗师名。心怪之。馆淮山古寺。见昔同学法亮黪衲勃𥦑。高其衣裙。布缠两胫。惊曰。亮亦逃矣。呼俱行者。聚观太息。亮笑叙寒温而已。伟问曰。汝今称禅者。禅宗奥义语我来。亮曰。待我死后。为汝敷说。伟曰。狂耶。亮曰。我狂已息。汝今方炽。即趋去。伟请其属曰。亮闻见淹博。知法解义倍我。今甘尔。禅家。必有长处。乃独行诣黄檗。谒南禅师。依止二年。每造室。南公必敛目。良久乃语。伟曰。和尚见行伟。必合眼何耶。曰。麻谷见良遂来。荷锄锄草。良遂有悟处。我见汝来。但闲闭目。汝虽无悟。然且有疑。尚亦可在。伟滋不晓。时泐潭月禅师。与南公同坐夏积翠。月以经论有声。伟尝侍座。听其谈论。因读小释迦传曰。韦尚书问仰山寂公。禅师寻常如何接人。寂曰。僧来必问来为何事。曰来亲觐。又问。还见老僧否。曰见。又问。老僧何似驴。僧未有詶者。韦曰。若言见。争奈驴。若言不见。今礼觐谁。以此故难答。寂曰。无人如尚书辩析者耳。月公称善。伟亦以为然。南公独曰。沩仰宗枝。不到今者。病在此耳。伟日夜究思。不悟其意。将治行而西。卜庵嵩少之下。为粥饭僧。夜与一僧同侍座。僧问。法华经言。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何等语是陀罗尼。南公顾香炉。僧即引手。候火有无。无火。又就添以炷香。仍依位而立。南公笑曰。是此陀罗尼。伟惊喜。进曰。如何解。南公令僧且去。僧揭帘趋出。南公曰。若不解。争能与么。伟方有省。伟律身甚严。燕坐忘夜旦。占一室谢绝交游。有过伟者。虚己座以延之。躬起炷香。叉手而立。南公闻之以为。大绝物。非和光同尘之义。面诫之。对曰。道业未辨。岁月如流。大根器。如云门赵州犹曰。我惟粥饭二时是杂用心。又曰。我岂有工夫闲处用。矧行伟根性。日劫相倍者。宁暇囿世情。事清谈。谀悦人。增我相乎。南公贤之。熙宁二年。南公殁于黄龙。江西使者。檄宣春。厚礼致。以居仰山。未期年。法席冠江淮。平昔同参。知名者皆集。道俗尊事之。谓之后身通智。性刚莅事有法度。俾某人职某事。莫敢违者。尝遣化十二辈。伟以其名付维那。使明日俱来。受曲折。及会茶辄失一人。伟问为谁。曰随州永泰。伟方经营中。首座曰。泰游山去。请以他僧备员。伟然之。俄有告者曰。泰寔在。首座匿之。以欺众耳。伟色庄使搜得之。泰自陈。怯弱惧失所受事。首座寔不知也。伟令击钟。集众白曰。首座已分座授道。又老师所赏识。昧心罔众。他人犹不可为。乃甘自破坏乎。首座屏息受罚。俱永泰者出院。诸方伏其公。泰后嗣其法。住黄檗山。首座住沩山。嗣黄龙。伟夏夜坐深林。祖以食蚊蚋。会肠毒作。十日不愈。以刀绝之尺许。血流不止。门人泣曰。师独奈何不少忍。曰。为其障我行道。蒲伏床上。无所利于物。得死不愈于生乎。元丰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说偈而化。后三日阇维。得五色舍利。骨石栓索勾连。塔于寺之东。阅世六十三。坐三十三夏。 赞曰。法句经言。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观伟施为。宜若起心者何哉。永嘉曰。昼夜精勤。恐缘差故。不惜身命。以知恩故。伟方畏缘差。负法道之恩。引云门赵州。以自较渠。恤是真是妄哉。非志列秋霜。何以若此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2 【介绍】: 宋僧。
陕府阌乡郑氏子,字云庵。
年二十五入道,通内外学,初谒黄龙南不契,去依香城顺,始悟黄龙用处,乃还依住。
寂,首众仰山。
高安守钱戈请住洞山,后迁隆兴宝峰。
神宗元丰中赐号真净大仙。
有《云庵语录》。
全宋诗
释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郑,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北)人。
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年二十五受戒,神宗元丰中赐号真净大师。
历住洞山、圣寿、定林、泐潭,退居云庵。
徽宗崇宁元年卒,年七十八。
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云庵真净和尚行状》,《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
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郑,陕府阌乡(今河南灵宝)人,黄龙南禅师嫡嗣,临济宗第九世。
年二十六受戒,游京洛,历参大师,一时名公礼之。
历住筠州圣寿寺、洞山普和禅院、钟山定林庵。
元丰末赐号真净大师。
后退居投老庵、净名庵。
崇宁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
其徒辑有《云庵真净禅师语录》六卷(存)。
事迹见释惠洪《云庵真净和尚行状》(《石门文字禅》卷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真净和尚。
出于陕府阌乡郑氏。
郑族世多名卿。
师生而杰异。
幼孤。
事后母至孝。
失爱于母。
数困辱之。
父老悲之。
使游学四方。
至复州北塔。
闻耆宿广公说法。
感泣裂缝掖。
而师事之。
故北塔以克文名之。
年二十五。
试所习。
剃发受具足戒。
学经论无不臻妙。
夺京洛讲席。
自为主客。
而发奥义者数矣。
经行龙门殿庑间。
见塑比丘像。
冥目如在定。
师幡然自失。
谓其伴曰。
我所负者。
如吴道子𦘕人物。
虽尽妙。
然非活者。
于是弃去曰。
吾将南游观道焉。
所至辩论倾其坐。
人指目以为饱参。
治平二年夏。
坐于大沩。
夜闻僧诵云门语。
曰。
佛法如水中月。
是否。
曰。
清波无透路。
豁然大悟。
南禅师在积翠。
师造焉。
南公问。
从什么处来。
对曰。
沩山。
曰。
恰值老僧不在。
进曰。
未审向什么处去。
曰。
天台普请。
岳云游。
曰。
若然者。
学人亦得自在去也。
南公曰。
脚下鞋是何处得来。
曰。
庐山七百钱唱得。
南公曰。
何曾自在。
师指曰。
何曾不自在耶。
南公骇异之。
于时洪英首座。
机锋不可触。
与师齐名。
英邵武人。
众中号英邵武。
文关西。
久之辞去。
寓止翠岩顺禅师。
顺曰。
子种性迈往。
而契悟广大。
临济欲仆。
子力能支之。
厚自爱。
南公住黄龙。
师复往焉。
南公曰。
适令侍者捲帘。
问。
渠捲起帘时如何。
曰。
照见天下。
放下帘时如何。
曰。
水泄不通。
不卷不放时如何。
侍者无语。
汝作么生。
师曰。
和尚替侍者。
下涅槃堂始得。
南公厉曰。
关西人果无头脑。
乃顾旁僧。
师指之曰。
只这僧也未梦见。
南公大笑。
自是门下号伟异博大者。
见之詟缩。
南公入灭。
游衡岳。
还首众僧于仰山。
熙宁五年。
至高安。
太守钱公弋。
先候之。
师复谒。
有獒逸出屏间。
师方趋逆之。
少避乃进。
钱公嘲曰。
禅者固能教诲蛇虎。
乃畏狗乎。
师曰。
易伏隈嵓虎。
难降护宅龙。
钱公叹曰。
人不可虚有名。
住洞山圣寿两刹。
十有二年。
谢事东游三吴。
至金陵。
时舒王食官使禄。
居定林。
闻师至。
倒屣出迎。
王问。
诸经皆首标时处。
圆觉经独不然。
何也。
师曰。
顿乘所演。
直示众生。
日用现前。
不属今古。
只今老僧与相公。
同入大光明藏。
游戏三昧。
互为宾主。
非干时处。
又问。
经曰。
一切众生皆證圆觉。
而圭峰以證为具。
谓译者之讹。
如何。
对曰。
圆觉如可改。
维摩亦可改也。
维摩岂不曰。
亦不灭受。
而取證。
夫不灭受蕴。
而取證者。
与皆證圆觉之意同。
盖众生现行无明。
即是如来根本大智。
圭峰之言非是。
舒王大悦。
称赏者累日。
施其第为寺。
以延师为开山第一祖。
舒王以师道行。
闻 神考。
诏赐号真净。
未几厌烦阓。
还高安。
庵于九峰之下。
名曰投老。
学者自远而至。
六年而移住归宗。
又二年。
张丞相时由左司。
谪金陵酒官。
起帅昌。
过庐山。
见师康强。
尽礼力致之。
以居泐潭。
俄退居云庵。
以崇宁元年十月旦日示疾。
十五日疾愈。
料理平生玩好道具。
件件疏之。
散诸门弟子。
十六日中夜。
沐浴更衣跏趺。
众请说法。
师笑曰。
今年七十八。
四大相离别。
火风既分散。
临行休更说。
遗诫皆宗门大事。
不及其私。
言卒而寂。
又七日阇维。
五色成𦦨。
白光上腾。
烟所及。
皆成舍利。
道俗千馀人。
皆得之。
分建塔于泐潭。
宝莲峰之下。
洞山留云洞之北。
赞曰。
云庵以天纵之姿。
不由师训。
自然得道。
特定宗旨于黄龙而已。
其沮坏义学。
剖发幽翳。
以乐说之辨。
洗光佛日。
使舒王敬诚心服。
至献名于 天子。
施第为宝坊。
道显著矣。
然犹掉头不顾。
甘自放于万壑千岩之间。
究观施设。
其心不肯。
后𤅬山曹溪。
盖一代宗师之典型。
后来衲子模楷也。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