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远

相关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元聪(一一三六~一二○九),字蒙叟,号蒙庵,赐号佛智,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
俗姓朱。
年十九去儒入释,从龟峰僧璘游。
璘殁,从晦庵慧光学。
慧光殁,往见密庵咸杰于焉居,见且庵守仁于长芦,见瞎堂慧远于灵隐,见水庵宗一于净慈,见谁庵宗演于高亭,见佛照德光于光孝,见复庵可宗于保安,以證其所得。
密庵迁径山,元聪为第一座,声名益起。
年四十,自光孝开堂,为晦庵嗣。
后住庐山云居九年。
又历住长芦、雪峰、径山。
宁宗嘉定二年卒,年七十四。
事见《后乐集》卷一八《径山蒙庵佛智禅师塔铭》。
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6—1211 【介绍】: 宋僧。广安人,俗姓王,字破庵。嗣华藏,历住卧龙、荐福、灵岩、穹窿、资福等寺,后为广寿慧云寺开山住持。六坐道场,皆王公巨卿所请,时甚荣之。
全宋诗
释祖先(一一三六~一二一一),号破庵,广安新明(今四川广安)人。
俗姓王。
幼丧父母,从罗汉院僧德祥出家。
出峡依澧州德山涓禅师落发。
遍参诸方,历谒沩山行、虎丘瞎堂远、净慈月堂昌、双林水庵、乌巨密庵等禅师。
后归蜀,历住果之清居、梓之望川、夔门卧龙山咸平等寺。
又出峡,历住常州荐福、真州灵岩、平江秀峰、临安广寿慧云、平江穹窿山福臻、湖州凤山资福等寺。
宁宗嘉定四年卒,年七十六。
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
有《破庵祖先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所附宗性撰《行状》。
 祖先诗,以辑自《语录》及他著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偈赞合为一卷。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祖先字破庵。广安王氏子也。幼岁出家力参祖道。夜不安寝。一衲随身。闻密庵大弘临济之宗。遂腰包参谒。密庵知是大器深加锥拶。一日密庵上堂示众。忽有省。后密庵住灵隐。命师分座。偶有道者问曰。猢狲捉不住时奈何。师曰。用捉作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有讲楞严座主。求示。师说偈曰。见犹离见非真见。还尽八还无可还。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谁识老瞿昙。时有石田法薰参师。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诘之。薰对曰。焦砖打破连底冻。赤眼撞著火柴头。师颔之。后出世为嗣法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祖先,字破庵,广安王氏子也。幼岁出家,力参祖道,夜不安寝,一衲随身。闻密庵大宏临济之宗,遂往参谒,密庵深加勘发。一日,密庵上堂示众,忽有省。后密庵住灵隐,命之分座,偶有道者问曰:“猢狲捉不住奈何?”先曰:“用捉作甚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有讲《楞严》座主求示,先说偈曰:“见犹离见非真见,还尽八还无可还。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谁识老瞿昙。”时有石田法薰往参,先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诘之,薰对曰:焦砖打破连底冻,赤眼撞著火柴头。先颔之,后付以法。
释函是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五
函是,字丽中,别字天然,番禺人,本姓曾,名起莘。
明崇祯癸酉举人。
己卯落发,甲申后避地雷峰。
历华首、海幢、丹霞诸刹。
有《瞎堂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7或1148—1209 【介绍】: 宋僧。台州天台人,俗姓李,字湖隐。年十八就杭州灵隐寺落发出家,狂嗜酒肉,人称济颠,或称方圆叟,后世俗称济公。复居净慈寺,火发寺毁,行化诸地。相传屡显神通,事迹甚多。宁宗嘉定初坐逝,葬虎跑塔中。
全宋诗
释道济(一一四八~一二○九),号湖隐,又号方圆叟,俗姓李,天台临海(今浙江临海市)人。年十八于灵隐寺落发,嗜酒肉,人称济颠。后依净慈长老德辉为记室。宁宗嘉定二年卒(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六八、《补续高僧传》卷一九谓卒年七十三)。有《镌峰语录》十卷及《道济诗》(《净慈寺志》卷一九),已佚。事见《北涧集》卷一○《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净慈寺志》卷一○有传。 道济诗,《续藏经》所收《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实为小说,内容多有伪托,如记道济圆寂后尚有诗寄少林长老等。姑与《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等书所录,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六三
道济(一一三七——一二○九),字湖隐,号方圆叟,俗姓李,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幼生宦室,年十八依杭州灵隐寺佛海禅师出家。
为人放荡不拘,破裈袒裎,饮酒食肉,浮沉市井,人称济颠。
以是为灵隐所逐,入杭州南屏山净慈寺为书记。
浪游数十年,足迹几半天下。
嘉定二年卒,年七十三(一云年六十,又云绍兴十八年生)。
后世称为济公活佛。
有文十馀篇传世,后人编次为《济祖师文集》。
见释居涧《北涧集》所载《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九,《敕建净慈寺志》卷一○。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济颠者。名道济。明颠者。名惠明。二师。示迹同时而各郡。然皆以素风颠。人因称济颠。明颠。济颠之颠。为尤甚。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著裈形媟露。人姗笑。自视夷然。出家灵隐寺。寺僧无不唾骂。逐之居净慈寺。为人诵经。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吟诗曰。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息人之诤。救人之死。皆为之于戏谑谈笑间。神出鬼没。人莫能测。年七十三示化。明颠者。潦倒猖狂。衣不蔽体。大雪中。袒膊跣足而行。手弄摩铁钉。遇瓦砾拾置袖中。人诚语相向。则答以机锋。或侮之。则酬以狂言。入市。群儿争挽袖觅钱。或与之一钱两钱。或不与。喧叫语笑。衢路阗塞。人或饭之。不问远近识不识。皆凌晨而至。或受䞋。或不受䞋或反探袖出钱置几上。不谢而去。一时倭奴见之。罗拜云。曾向海中失风。得此僧幸免于死。且能诗。或持菖蒲索题。随口云。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当时不惹湘江恨。叶叶如何有泪珠。与济颠实未相识。偶遇于朱泾。目之曰咦。济颠赠之诗曰。青箬笠前天地阔。碧蓑衣底水云宽。不言不语知何事。只把人心不自谩。二颠俱南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书记禅师。
出浙东天台李氏贵族。
名道济。
母梦吞日而孕。
娩时红光烛室。
国清本禅师。
以为法中之宝。
摩顶而谶之。
济年十八。
走灵隐。
瞎堂远公
即为济斩发。
未逾年。
神悟绝伦。
为印可。
然济性狂简。
出入僧堂。
每大言忤众。
众以济犯规。
曰。
禅门广大。
岂不容一颠僧耶。
自后常出冷泉亭。
与少年扑跤。
或狂歌酒肆。
或去呼猿洞。
引猿同翻觔斗。
或携荤酒。
污看经处。
主事复白
惟以颠僧保护之。
是以呼为济颠云。
远公殁。
济之颠酒愈甚。
寺不容住。
遂挂搭净慈。
净慈德辉长老。
奇济行履。
以书记延之。
然终不能忍酒。
净慈之众。
亦短济于辉前。
辉之曲护亦如瞎堂
书记常私游十六听朝官之门。
毛陈二太尉。
日以香醪馈之。
人不敢非。
书记醉则赋诗千百言。
言超意表。
识者尚之。
一晚醉卧十里松寺。
主令人扶归。
憨睡厨下。
初夜分忽起绕廊。
狂呼火发。
众以为颠。
中夜罗汉堂琉璃火。
延幡脚寺燬。
辉公乃留偈。
承光化去。
书记遂请嵩少林主方丈。
嵩之贤书记亦如辉公。
书记则曲设灵机。
而梦感朝廷。
不二载。
万础千楹。
顿还旧观。
又以两廊影壁未就。
欲达临安新任王安抚而成之。
嵩止曰。
不可。
我闻王公微时。
常投斋僧寺。
业被寺僧所卖。
王公怒。
题寺壁曰。
遇客头如鳖。
逢斋项似鹅。
今凡见僧皆恨。
汝干之可得耶。
众亦阻之。
书记笑而唯。
径投府前。
值王公升堂。
书记则探头引望。
王公大怒。
令阴执拟笞之。
书记曰。
吾乃净慈书记济颠僧也。
有段因缘。
惟阁下能省。
特来计较耳。
公亦微闻济颠诗酒之名。
意稍解。
书记遂以王公昔年题壁事。
造妙语讽之。
王公大笑。
留济公。
宿内衙。
济公徐以影壁意扣之。
王公遂捐钞三千贯。
以忏前非。
济公之演化无碍。
约类如此。
至若释结弭灾。
游戏三昧。
异迹饶剩。
不胜述也。
一日入城访旧。
与张提点。
饮酒赋诗。
归便卧疾。
嵩下安乐堂。
问公。
公抚榻谢曰。
惭愧。
乃请嵩为沈万法披剃。
万法为人诚重。
事公有年。
公随命万法。
报诸诗酒故檀。
即沐浴跏趺书偈。
瞑目而逝。
太尉朝官俱赴净慈。
诸山宿德毕集会。
送者千万人。
至虎跑寺前。
茶毗。
获无数舍利。
回至净慈寺前。
有二行脚僧。
谒嵩曰。
某甲适从六和塔过。
遇济公。
寄书一缄僧鞋一双。
嵩大惊曰。
济公终时。
我以此鞋。
易其敝屣。
对众启缄。
其辞恳切。
计二百零九言。
纸馀又附颂曰。
看不著。
错认笊篱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
麒麟撼断黄金索。
幼年曾到雁门关。
老少分明醉眼看。
忆昔面前当一箭。
至今犹是骨毛寒。
只因面目无人识。
又往天台走一番。
又旬馀。
有钱塘差使。
过天台山下。
会济公。
复寄来诗二首。
又后五十年。
有范村人。
送木料于净慈。
言近属济公所化。
赞曰。
济公彻枢旨于瞎堂言下。
遂以格外玄机。
混俗同尘。
或嘲风弄月。
发明佛祖心宗。
时不怪。
以颠僧目之。
幸也。
及示化天下。
始同称公。
为不可测人。
岂非末后实效光明之被于万物也。
博矣。
于戏鉴公生平。
若非贤圣应世。
求不巧尽拙。
生亦不可得也。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四八
函是(一六〇八——一六八六),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
本姓曾,名起莘。
番禺人。
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乡试第二。
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
既返广州,主法诃林。
明亡,徙番禺雷峰,创建海云寺,举家事佛。
孤臣节士,皈依者众。
历主福州长庆、庐山归宗,及海幢、华首、丹霞、介庵诸刹,晚年主法雷峰。
著有《瞎堂诗集》等。
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俗姓王,潼川人,号正觉。少为进士有声,后出家昭觉寺。晚年从五祖演和尚学道,颇有声誉。出主保福寺卒。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宗显号正觉。
潼川王氏子也。
少选为进士有声。
尝昼掬溪水为戏。
至夜思之遂见水泠然盈室。
欲汲之不可得。
忽尔尘境自空叹曰。
吾世网裂矣。
往依昭觉白公得度。
萧然一衲随众咨参。
一日白公问。
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会。
忽于言下顿悟曰。
钉杀脚跟也。
白拈起拂子曰。
这个又作么生。
显一笑而出。
服勤七祀。
出游至京都淮浙遍历丛林。
晚登五祖见演和尚问。
未知关棙子。
难过赵州桥。
如何是关棙子。
祖曰。
汝且在门外立。
显进步一踏而退。
祖曰。
许多时茶饭元来也有人知滋味。
明日入室。
祖见显便问。
是昨日问话僧否。
我固知尔见处。
秖未过得白云关在。
显珍重便出。
时圆悟为侍者。
乃以白云关意扣悟。
悟曰。
直下会取。
显笑曰。
我不是不会。
祇是未谙。
待见这老汉共伊理会一上耳。
次日祖往舒城。
显与悟继往。
适会于兴化。
祖问记得曾在那里相见来。
显曰。
全火秖候。
祖顾悟曰。
这汉饶舌。
后游庐山回举高高峰顶立话所得之意。
白五祖。
祖曰。
吾尝以此事诘先师。
先师曰。
我曾问远和尚
远曰。
猫有软血之功。
虎有起尸之德。
非索达本源不能到也。
显侍之久。
祖钟爱之。
辞返蜀祖为小参。
复送之以颂曰。
离乡四十馀年。
一时忘却蜀语。
禅人回到成都。
切须记取鲁语。
显归昭觉。
白公尚无恙。
再侍之声誉蔼然。
初出住长松。
次主保福。
大张炉鞴。
煅炼四方学者。
故龙象多出其轮下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显。潼川王氏子。少举进士。有声。尝掬溪水为戏。至夜思之。见水。泠然盈室。欲汲不可。而尘境自空。悟曰。吾世网裂矣。往依白得度。随众咨参。一日白问。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子如何会。显于言下顿悟。曰。钉杀脚跟也。白举起拂子。显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南游见五祖演和尚。久处侍寮。澈法底蕴。四十馀年始还。时白尚无恙。举应长松。迁保福信相。太常卿苏元老。序其语录云。顷者吾蜀。但以讲席律坛。为无等等法。未知祖道之高。晚得真觉胜禅师。自黄檗。阐化成都昭觉寺。初会易之广大。变动周流六虚者。又原道之微妙。混成先天地生者。遂言曰。吾法函盖乾坤不为大。销殒虚空不为难。当体现成。随用立具。西南缁素。骤闻者多。瞪瞢不入。久各怃然。莫不失喜落涕。恨遭遇之晚。胜禅师既殁。绍禅师继之。其法犹胜禅师也(绍即白)。而化度加众。绍禅师既殁。显禅师继之。其法犹绍禅师也。而缘合加盛。前住长松。今居保福。皈依之侣未可计。济拔之功未有艾也。呜呼。释迦别传。迦叶亲授。西天祖师所护念。中华耆宿所承袭。遐哉邈矣。不图今日及吾身亲见之。然师奥句微言。某未敢窥测。聊举大略。晓吾党新发意者。蕲与交臂作舞。同趍师门云。盖其为时贤致叹。如此。 明河曰。显出蜀得东山。磨淬最久。始臻源奥。及出世。独为绍觉烧香。议者谓。其以小技溷掩道望。以故情谬紊师承。丛林目为显牛子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显,字正觉,潼川王氏子也。少选为进士,有声于时。尝昼掬溪水为戏,至夜思之,遂见水泠然盈室,欲没之不可得,忽尔尘境自空,叹曰:“吾世网裂矣。”往依昭觉白公得度,萧然一衲,随众咨参。一日,白公问:“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会?”忽于言下顿悟,曰:“钉杀脚跟也。”白拈起佛子曰:“这个又作么生?”显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历丛林,晚登五祖见演,问:“未知关捩子难过赵州桥,如何是关捩子?”演曰:“汝且在门外立。”显进步一踏而退。演曰:“许多时茶饭,原来也有人知味。”明日,入室,演问:是昨日问话僧否?我固知尔见处,秪未过得白云关。显珍重便出。时圆悟为侍者,乃以白云关意扣悟,悟曰:“直下会取。”显笑曰:“我不是不会,秪是未谙得耳。”次日,演往舒城,显与悟继住,适会于兴化,演问:“记得曾在何处相见?”显曰:“全火秪候。”演顾悟曰:“殊饶舌。”后游庐山,回举“高高峰顶立”话所得之意白演,演曰:“吾尝以此事诘先师,先师曰:‘我曾问远和尚,远曰猫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素达本源,不能到也。’”显侍之久,演钟爱之。辞返蜀,演为小参,复送之以颂曰:“离乡四十馀年,一时忘郤蜀语。禅人回到成都,切须记取鲁语。”显归昭觉,白公尚无恙,再侍之,声誉蔼然。初出住长松,次主保福,大张炉鞴,煆炼学者,故龙象多出其门。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师体(一一○八~一一七九),号或庵,俗姓罗,黄岩(今属浙江)人。
年十五师妙智院守威,弱冠为沙弥,初参此庵元于天台护国,后为虎邱瞎堂慧远禅师首座。
历住吴之报觉,润之焦山。
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
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
有《语录》一卷传世。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师体诗,据《续古尊宿语录》所收《或庵体禅师语》及他书所录,编为一卷。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体。
号或庵。
台州罗氏子。
初参此庵元布衲。
于天台护国。
因举庞马选佛颂。
至第三句。
此庵喝之。
师大悟。
遂匿迹深山中。
丞相钱象先。
慕其为人。
致以天封。
勉令出世。
师摇手曰。
我不解悬羊头卖狗肉也。
即宵遁去。
乾道初。
瞎堂住国清。
因见师圆通像赞。
惊喜曰。
不谓此庵有此儿。
遍索之。
得之江心于稠人中。
请为第一座。
瞎堂迁虎丘。
师访焉。
平江道俗。
请住觉报。
觉报旧名老寿庵。
师曰。
先师嘱我。
他日逢老寿止。
今若合符契。
遂欣然应命入院。
小参曰。
道常然而不渝。
事有弊而必变。
昔江西南岳诸祖。
各稽古为训。
考其当否。
持以中道。
务合人心。
以悟为则。
所以素风泠然。
逮今未泯。
若约衲僧门下。
言前荐得。
屈我宗风。
句下分明。
沉埋佛祖。
然虽如是。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繇是。
缁素喜所未闻。
归者如市。
淳熙六年。
移焦山。
将化示微恙。
手书附砚一只。
别郡守侍郎曾。
逮至中夜说偈。
毕脱去。
年七十二也。
曾公以偈悼之曰。
翩翩只履逐西风。
一物浑无布袋中。
留下陶泓将底用。
老夫无笔制虚空。
曾亦知言者矣。
师荷法以身为教。
不专于言。
常曰。
丛林保于衲子。
衲子保于道德。
又曰。
得一身之荣。
不如得一世之名。
得一世之名。
不如得一贤衲子。
使后学有师。
丛林有主。
呜呼。
天下之至私者。
无如此身。
远得一步身。
近得一步道。
故师二保三得之说。
诚绝世名言。
愿终身诵之。
不敢忘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或庵禅师。
名师体。
台州罗氏子也。
师事此庵。
兄事简堂。
简堂既得契證。
因密言于此庵曰。
体公他日十倍于某。
愿和尚怜之。
此庵默然。
自是护国诸役。
皆遣体任之。
体勇于谋道。
虽百冗终岁。
未见喜愠之色。
忽彻旨于此庵一喝之下。
乃投颂曰。
商量极处见题目。
途路穷边入试场。
拈起毫端风雨快。
者回不作探花郎。
此庵密书片纸而付体曰。
老寿开花。
隹火结子。
体乃匿迹天台。
居无定所。
崖穴之士。
率得法利。
丞相钱公象先。
遂以天封招提。
勉令应世。
体宵遁去。
钱公深为太息。
乾道初。
远公瞎堂住国清。
因见体题圆通像赞曰。
不依本分。
恼乱众生。
瞻之仰之。
有眼如盲。
长安风月贯今昔。
那个男儿模壁行。
惊喜曰。
不谓此庵有此儿耶。
遍索之。
得于江心寺。
固于稠人中。
请充第一座。
僧问体曰。
一种没弦琴。
久居在旷野。
不是不会弹。
未遇知音者。
知音既遇。
未审如何品弄。
体曰。
钟作钟鸣。
鼓作鼓响。
丛林杂然称善。
瞎堂迁虎丘。
体就省。
道俗闻体高风。
力以觉报兰若延之。
觉报旧名老寿庵。
体忻然来就。
以为此地符先师所谶。
体初住老寿。
衲子难搆。
瞎堂尝谓体曰。
人之才器。
自有大小。
诚不可强。
故楮小者不可怀大。
绠短者不可汲深。
鸱鸺夜撮虱。
察秋毫。
昼出瞋目。
不见丘山。
盖分定也。
于是体别展机宜。
以归来学。
室中常摩捋苕帚柄。
问学者曰。
依稀苕帚柄。
彷佛赤斑蛇。
学者拟议。
辄舞苕帚柄驱之。
有老衲请其旨。
体曰。
棒下无生忍。
临机不见爷。
僧传至虎丘瞎堂曰。
者个山蛮杜拗子。
放拍盲禅。
治你那一队野狐精。
体闻说偈曰。
山蛮杜拗得能憎。
领众匡徒似不曾。
越格倒拈苕帚柄。
拍盲禅治野狐僧。
瞎堂知之大笑而已。
晚移焦山。
上堂举临济四喝话。
乃召众曰。
者个公案。
天下老宿。
拈掇甚多。
第恐皆未尽善。
焦山不免四棱著地。
与诸人分明注解。
如何是金刚王宝剑咄。
如何是踞地狮子咄。
如何是探竿影草咄。
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咄。
若也未会。
拄杖子与焦山吐露看。
卓一下曰。
笑里有刀。
又卓一下曰。
毒蛇无眼。
又卓一下曰。
忍俊不禁。
又卓一下曰。
出门是路。
更有一机举话。
长老也理会不得。
又曰。
道生一。
无角铁牛眠少室。
一生二。
祖父开田说大义。
二生三。
梁间紫燕语呢喃。
三生万物。
男儿活计离窠窟。
多处添少处减。
大虫怕吃生人胆。
有若无。
实若虚。
争掩骊龙明月珠。
是则是。
祇如焦山坐断诸方舌头一句。
作么生道。
肚无偏癖病。
不怕冷油齑。
拍禅床下座。
又云水率以十智同真。
浩浩商量。
体曰。
朝暮三四。
岂良狙哉。
乃大书于僧堂曰。
阳春白雪非难和。
藻鉴水壶岂足观。
一把柳丝收不得。
和烟搭在玉阑干。
有居士。
爱问诸禅曰。
夫妇相打。
通儿子作證。
且道證父即是證母即是。
江湖对者。
不满其意。
体寄以语曰。
小出大遇。
居士从此不问话。
淳熙己亥八月示疾。
召众言别曰。
先师结子之谶。
今其时矣。
众涕哀不已。
体挥其手。
复弹指曰。
铁树开花。
雄鸡生卵。
七十二年。
摇篮绳断。
遂趋寂。
先一日。
手书并砚寄别侍郎曾公。
逮曾公奔至。
以偈恸曰。
翩翩只履逐西风。
一物浑无布袋中。
留下陶泓将底用。
老夫无笔判虚空。
赞曰。
千峰合岳。
岳影自崇。
万籁灵秋。
秋光自迥。
盖理之必然也。
瞎堂索或庵于寂寞穷海之心。
岂閒相识哉。
然或庵一出。
天下英灵霍然左袒。
揆厥所繇。
聱头之禅峻矣。
乃其后叶与瞎堂远公齐鸣。
岂非汉家子弟尽隆准乎。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师体,字或庵。
姓罗氏,台人也。
赋性醇朴,不随尘俗。
初在天台,丞相钱公象先请主天封,师体即宵遁去。
宋乾道中,访瞎堂远于虎邱,吴人请主报觉,师体欣然从之。
曰:“先师教我逢老寿止,今信矣。
”盖报觉,旧名老寿庵也。
既悟夙因,聿修净德,芳声速鬯,契结时贤。
侍郎曾公相就问道,及曾公守润请主焦山,飞锡戾止,缁侣翕然。
淳熙六年己亥八月四日示微疾,手书并砚,一别曾公,逮中夜书偈辞众,掷笔而寂,年七十有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觉阿上人,俗姓滕,日本国人。
年十四得度受具,习大小乘有声。
年二十九,属商者自华回,言禅宗之盛,遂奋然拉法弟金庆渡海,拜灵隐佛海禅师
次年秋,辞游金陵,抵长芦江岸,闻鼓声忽大悟,返灵隐,作五偈述所见,辞佛海东归,住睿山寺。
为南岳下十六世,灵隐佛海慧远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如本,号归云,台城(今河北邯郸西南)人。
住抚州疏山寺。
为南岳下十六世,灵隐佛海慧远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三十三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始。
字无初。
日东信州神氏子。
幼聪颖。
不好弄。
遇群儿嬉戏。
辄避匿引去。
见僧则喜动颜色。
从州之天宁大比丘一公。
祝发为沙弥。
逮长。
诣山城诸刹。
既进具。
坐探群书通大意。
已而叹曰。
昔吾乡觉阿上人。
慧解精绝。
善大小乘。
一旦舍所学。
附商舶抵中土。
灵隐远禅师得法。
东归国人景仰。
尊之为禅祖。
予晚生末学。
尚何敢高攀逸驾。
而望其后尘。
然讵可坚守一隅。
而卒无闻耶。
因请于其王。
得随国使宣闻溪。
诣阙朝贡。
馆于天界寺。
久之。
闻溪得旨还国。
师偕数辈。
愿留华夏。
参访求法。
许之。
首谒全室泐公。
机语契合。
为掌内记。
未几泐公有西域之行。
师失所依怙。
闻古幽都山川之胜。
意其必有异人居之。
拉友游观。
及足迹殆遍。
寻憩庆寿。
若有所待焉。
越明年洪武壬戌。
独庵衍公。
来莅寺事。
以师为法门犹子。
延致丈室。
相与激扬临济宗旨。
意甚相得。
二十三年庚午。
师告去。
缁素遮留之不可。
遂西踰栈道。
巡礼峨眉。
时蜀献王之国成都。
嘉师来。
邀至咨问禅要。
礼遇勤厚。
岁丙子。
被命出世无为之大隋。
瓣香为全室嗣。
继迁飞赴。
道望弥隆。
衲子坌集。
室无所容。
一住七年。
法席几于全盛。
永乐初。
独庵繇左善世正衣冠。
进阶太子少师。
念师在西蜀。
寓书招之。
既至。
迎归其第。
昕夕论道。
六年春。
应聘董平坡之席。
居再岁。
即谢事。
十年壬辰。
将辟静室为佚老计。
遇太宗皇帝。
特旨𢌿领龙泉寺。
师钦承明命。
蚤夜孜孜。
以缮修兴复为先务。
凡栋宇蠹弊者。
伐美材以易之。
阶戺颓圮者。
购坚甓以完之。
丹垩之丽。
涂塈之新。
比旧有加焉。
先是献王。
与师备买山之赀。
师不自有。
乃命工以漆布附土偶。
肖西方三圣之像。
金珠彩色。
为之庄严。
曲尽其妙。
又尝以达官富室所施。
服玩之具。
贸钱数万缗。
造千臂大悲像三躯。
授净信者敬事之。
其平昔。
尤喜赈恤贫困。
薄于奉己。
厚于待人。
以故四坐道场。
囊无馀蓄。
楮衾瓦钵。
聊以自随。
斯皆师之徇缘诱物。
权巧方便耳。
若夫高提祖印。
勘辩方来。
全体大用。
迥出乎言象之表者。
微上根利器。
或未易窥测焉。
后端坐书偈。
示寂于退处之金刚室。
茶毗。
获舍利百馀颗。
晶荧圆洁。
塔焉。
时宣德四年九月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德始,字无初,日木国信州神氏子。幼性端静,见群儿嬉戏辄引去,遇僧过门则色喜,父母知其志,遣从近寺一公祝发。稍长诣天宁探索群籍,荏苒三冬,悉通大意。已而叹曰:“文字之学,不能洞了人之性源。”遂舍所学,附海舶抵中土,谒灵隐慧禅师,深悟单传之旨。及东归,国人景仰,尊为禅祖。闻古幽州山川之胜,结侣来游。因憩庆寿,时独庵衍治寺事,与德有旧,延致丈室,与激扬临济宗旨,识者称之。衍欲以寺事付德,德殊谦让未遑。乃礼峨嵋,时献王咨问法要,礼遇勤厚,始出世无为,道望弥崇。明永乐初,独庵进阶大子少师,邀之论道。六年春,应董平坡之请,居再岁,即谢事。十年壬辰,将辟静室为佚老计,而帝眷方隆,诏畀龙泉寺事。德既钦承明旨,早夜孜孜,以缮修为务,凡栋宇蠹敝者易之,阶圮(阝+巳) 颓坏治之,丹垩剥落者新之,比旧有加焉。先是献王致镰金百镒,为造西方三圣像,金彩庄严,曲尽其妙。德平昔尤喜恤贫赈乏,薄于奉己,厚于待人。以故四坐道场,囊无馀蓄,褚衾瓦钵萧然自怡。临终端坐而逝,荼毗时获舍利百馀颗,晶荧圆洁,观者叹异。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