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文政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如馨,字古心,姓杨氏,溧水人也。
年少家居,笃信释氏,及近不惑,乃厌尘俗,初投摄山栖霞寺,礼素庵法师从事薙染,遂受沙弥戒。
复欲近圆,本师示以须得清净十僧方能得戒,由是叩诸宗匠,辄究戒缘。
因读《华严》识菩萨住处,忻然有得。
谓“文殊所在常住清凉,抗心希踪,步礼五台,当见文殊为我授戒。
”因辞法侣,躬亲跋沙,三遭寒暑,方眺宝峰,渐至灵境,夙夜虔勤,恳求切至。
一日景值馀晖,客途阒寂,恍怫之间见一老妪形枯发白,捧敝伽黎出自林中,适前问曰:“汝来何求?
”曰:“求见文殊。
”媪曰:“此衣亡儿所遗,尔来求戒,便应尔赠。
”言讫竟去,衣遂著身。
顷复呼曰:“比丘比丘,文殊在兹。
”馨方惊愕,已失所在,如㝱初觉。
顿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门,视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注,欢辛之忱无可为喻。
尔后南旋,中兴法戒,专持梵律,皎若冰霜。
明万历间,金陵幽栖寺洪恩雪琅敕修长干塔,诸务严备,唯顶屡举,举不能正,深用为忧。
蜀僧巨川求匠架木,倍工益力,终未能成。
唯日夜翘企,冀佛慈应
一夕㝱感神谕云:“优波离尊者至,始克如愿。
”翼日,馨露顶跣足,杖锡持钵,偏袒而入。
洪恩一见,乃悟夙因,召众抠迎,倾诚请助。
馨才举喝,翔然升去,塔顶便合。
乃以㝱警向众宣明,群情忻跃,大加敬礼,咸指馨为优波离再世。
由是法会云兴,遂开戒于栖霞、甘露、灵隐、天宁诸刹。
自元季以来,律学荒芜。
馨尝嘅然,谓“佛法住世,功在毗尼”,访求梵纲,遍参律法,至是坐道场三十馀所,徒众累万,声闻于天。
明神宗嘉兹誉问,延至五台,赐紫衣、锡杖,为开皇坛说戒。
敷座之日,五色瑞云结盖盘空,亭午方散。
帝心悦豫,题额“万寿戒坛”,赐号“慧云律师”,缁素归依禀戒跻坛者,不可胜计。
三坛既毕,复锡千佛珠衣,拜表辞谢,而圣眷隆渥,宏奖未已。
以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十一月十四日示寂,寿七十有五,腊二十又七,染道三十有四,瘗于天隆玉环山。
帝闻迁化,思慕清辉,乃诏燕都悯忠寺图其遗像,供于大内,濡染宸翰,为题赞曰:“瞻其貌,知其人。
入三昧,绝六尘。
昔波离,今古心。
”其见钦崇如此。
馨风规简夷,神观凝肃,坐室中如在定者,虽左右近侍不敢妄启,至训诲提奖,机用妙密,迥超情臆。
故白四授具,三聚妙圆,皆弘于斯,世称“中兴律祖”云。
汪文谅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宣州泾县人,字叔达。
家饶余,与兄汪文政俱尚义轻财。
累世同居,聚族一千三百余口。
真宗天禧中,旌表其门。
后以物奉京师,诏赐白金,以赐金易国子监书,归训子孙。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照(一一八五~一二七三),俗姓童,黄岩(今属浙江)人。年十三依圣水蒙庵宣出家,后师北峰印。出世住天台大慈、黄岩圣水、云间延庆、凤山褒亲、杭州上下天竺。历左街鉴义、左街录、左右街都纲录。理宗赐号佛光法师。度宗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谥普通法师。《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七四六六
法照(又作炤,一一八五——一二七三),黄岩(今浙江黄岩)人,童氏子。年十三出家,以蒙庵宣为师,复师北峰宗印,修天台教观。历住大慈、圣水、延庆、褒亲、天竺诸寺。理宗赐号佛光法师,又书「晦岩」赐之。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谥普通法师。著有《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存)。见《续佛祖统记》卷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法照,姓童氏,黄岩人。
父好善,生九子,照其次也。
母陈氏梦日霣蹇裳得之,孕十二月而生。
气貌奇伟,耳垂肩,眼如电,幼入小学,便多颖悟,塾师异之。
年十三,投圣水出家,以蒙庵宣为师。
一夕自外归,寺僧遥望两炬晶炯,近之乃照也,盖目光远射,令人惊畏。
薙染后,精进教乘,三阅大藏,出游诸方,豁堂,当代尊宿,贻书褒勉,诸山以职延致,悉不就。
携香礼北峰印,次至蒋山参琰浙翁,问答之际深器之。
北峰居下竺,招之归。
淅翁以教门为属,讲论授受,泠然有得。
北峰顺寂,振锡东还,钱丞相作高僧堂延照共谈。
年三十三,改往天台大慈,迁圣水,史卫王举住云间延庆,继迁凤山褒亲。
丞相史永公举住四明。
延庆、海顺二法师自日本来,听讲且作《读教记》,绘照像归国。
高丽崔丞相亦致书问佛法大旨,乞九祖图,并赠漂瓷钵盂及金观音香药。
育王虚席,郡请兼摄,举痴绝冲自代。
阃帅夺寺园为酒库,杖履而遁,道出东掖两山,学徒迎之境上。
宏斋包公屈致智者真觉,重祖庭也。
理宗闻其名,敕住下天竺,寻迁上天竺,补左街鉴义,御笔特赐“佛光法师”,进录左街,赐金襕袈裟,召见倚桂阁,对御称旨。
集庆寺成,诏命开山,力辞,举白莲观止诚公自代。
明年诚寂,有旨特转左右街都纲录,令住集庆,不许辞免,御书“晦岩”二大字赐之。
开无碍讲,凡禅教律三宗,学徒云集,闻名开悟。
召见延和殿,讲《华严经》。
又大书“灵山堂”以赐。
遣侄武经郎童炎奉宸翰归其里。
东宫召见复古殿,讲《般若经》,再赐紫金襕袈裟,斋于明华殿。
圣眷隆渥,昔未曾有。
偶因面对,力乞还山。
度宗即位,敕再住上天竺。
前后居山二十四年。
平章贾魏公为造塔于寺之东冈,奏请赐名曰“天岩塔院”,复加恩赉赐田三顷,以助其费。
癸酉秋示疾,移居塔院,郤药屏医,作文自祭。
中秋之夕书偈曰:“佛寿八十,我多九年。
虚空掇转,大用现前。
”掷笔瑞坐而逝,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也。
得年八十有九,僧腊七十四。
弟子妙应继席,得法四十馀人,得度者一百馀人,窆于天岩,遵初志也。
明年赐谥曰“普通法师”,答 曰“慈应”。
所撰《读教记录》二十卷,为学者日月,其馀法语遗文,诸弟子多所记录,不可罄述。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通明,字眼闻,姓李氏,滁州人也。
生有异性,方在襁褓,偶哺肉羹,即便吐弃,更以蔬食,接受如常,家人怪之。
年甫弱冠,泊然自处,有志离尘。
康熙庚申,从牛首山宏觉寺以忠祝落,湛心内典,力求彻悟,遂登华山禀戒于定庵。
弥复精勤,始受律义,随乞便讲,辨析文理,折衷指归,勤勤苦学,多历年所。
一日读《云栖法汇》至“凡心未尽,圣果未圆”处,即痛念生死,更自磨砺,行般舟行。
三易寒暑,其志不坠。
定庵嘉其诚恳,闳斯愿力,命主慈应法席,明禀祜居醇,含章纵哲,箧蛇能剪,心猿久制,譬圆珠之朗洁,若春云之霭和,是以风徽远鬯,缁素归心,爱畏兼深,尊为律虎。
寂于康熙五十九年,寿六十,腊三十有九,塔于慈应山前。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心观,字璇璋,亦号雪堂。
姓何氏,嘉善人也。
少从郡中大胜寺渊浃薙染。
一日见《华严经》,顿发弘誓,竭诚礼诵。
又玩《净行》一品,以戒为本,遂褰裳远涉,孑焉孤迈。
康熙丙寅,受具于宝华定庵。
复自姑苏渡钱塘,游赤城。
参宗门瞿仙,默契心宗。
独念“禅是佛心,戒为佛行。
纵明佛心,不行佛行,更何所济!
”于是复之宝华,重学毗尼。
闭遮持犯,深有所得。
盖道无二门,宗律一理。
何可歧视,自分畛域。
缁素闻风,偏私悉化。
句曲士庶,请主宝山。
时殿宇荒凉,墙垣倾圯,慨然以兴复自任。
剪除荆棘,辛勤畚筑。
次第经营,复称胜境。
秣陵张君,又倾企仰,延主报恩三藏禅林。
既闳律范,兼修净土。
嗣以慈应一席。
宝华分座,复请继位。
兢兢业业,二十馀年。
持己以廉,待人以厚。
利赖甚众,闳济尤多。
寂于乾隆壬戌岁六月十三日,寿七十有六,腊五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