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真如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家住代州耆阇寺。
通习经论。
仁寿中。
讲婆伽波若经并论于本寺。
众之听者百馀人。
偶日午。
坐绳床上。
瞑目见一人。
伟特异常。
自云我释提桓因也。
兹来无他。
正以相屈。
为诸天讲经。
幽闻之。
情独怅然不乐于死。
因辞曰。
方造佛堂。
事有未易赴者。
既觉为侍者如法师言之。
曰。
此固世间罕遇事也。
夫人终一死耳。
欲生天道。
岂可得乎。
今幸而天帝见召。
且获开通法利以济益之。
其功德大矣。
佛堂又何足言哉。
幽心以为然。
久之。
复梦前。
而幽遂许其请。
天因炷少香幽掌中。
剋时以迎。
觉则掌中香气薰一寺。
尔后屡讲不怠。
一日曰。
期至矣。
因执香炉正立以逝。
于时道俗从外见云气由寺内出。
腾空直上如白练。
以没。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道幽。代州耆阇寺僧。善解经论。仁寿中于寺讲婆伽般若并论。听众百馀人。日午坐绳床。如睡见一天人。殊为伟异。自云。我是释提桓因。故来奉请。在天讲经。初闻介介情不许之。以畏死。答云。为造佛堂未成。事有不可。眠觉向侍者如法师述之。如曰。此事罕逢。人生终死。死时不知何道。今得生天。则胜人也。开通法利天解胜人。何得不往。佛堂事中功德不足及言。幽从之。不久又如前梦。依如天请。天帝乃以少香注幽手中。剋时来迎。及觉见掌中有香气熏一寺。自后如前说法。下讲至廊下。床上诸僧。遥见香烟充满床侧。惊怪来看。幽执香炉正念蝉蜕而去。于时寺外道俗。望见云气从寺而出如一段云。腾空直上。飘飘而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宋僧。饶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云门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神宗元丰中主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生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游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苏轼久与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生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于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礼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游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元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讷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时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讷以元嗣琏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讷又以元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讷曰。
元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谪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则东坡得释还吴中。
次丹阳。
以书抵元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元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元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见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与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撼聪公。
聪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轼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戒状奚若。
曰。
戒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戒终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赠之。
而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为滁州日。
游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元请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师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元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非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故元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至金山。
元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元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以元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元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灵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仰山简。
皆元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为元写照。
元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非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清。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欲继嗣。
则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住甘露。
宣后卖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元不恤。
元尝游京师。
谒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4—1115 【介绍】: 宋僧。韶州人,俗姓黄。气节盖众,好面折人。初诣隆兴府黄龙寺谒宝觉,谈辨得悟。自号死心悟新禅师。出住云岩,晚迁黄龙,学者云集。
全宋诗
释悟新(一○四三~一一一四),俗姓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初谒栖贤秀铁,自号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晚迁黄龙。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心禅师法嗣。徽宗政和四年卒,年七十二(《释氏疑年录》转引《五灯全书》卷三八)。《五灯会元》卷一七、《补禅林僧宝传》有传。
全粤诗·卷二四
释悟新(一○四三 — 一一一四),自号死心叟,俗姓黄。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初谒栖贤秀铁,壮依佛陀院德修,祝发进具后,游方至黄龙谒晦堂,初住云岩,次迁翠岩,晚住黄龙。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卒于宋徽宗政和四年,年七十二。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补禅林僧宝传》有传。诗二首。
禅林僧宝传·补禅林僧宝传
禅师讳悟新。
王氏。
韶州曲江人。
魁岸黑面。
如梵僧。
壮依佛陀院落发。
以气节盖众。
好面折人。
初谒栖贤秀铁面。
秀问。
上座甚处人。
对曰。
广南韶州。
又问。
曾到云门否。
对曰。
曾到。
又问。
曾到灵树否。
对曰。
曾到。
秀曰。
如何是灵树枝条。
对曰。
长底自长。
短底自短。
秀曰。
广南蛮。
莫乱说。
新曰。
向北驴。
只恁么。
拂袖而出。
秀器之。
而新无留意。
乃之黄龙。
谒宝觉禅师。
谈辩无所抵捂。
宝觉曰。
若之技止此耶。
是固说食耳。
渠能饱人乎。
新窘无以进。
从容白曰。
悟新到此。
弓折箭尽。
愿和尚慈悲。
指个安乐处。
宝觉曰。
一尘飞而翳天。
一芥堕而覆地。
安乐处。
政忌上座许多骨董。
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偷心。
乃可耳。
新趋出。
一日默坐下板。
会知事捶行者。
新闻杖声。
忽大悟。
奋起忘纳其屦。
趋方丈见宝觉。
自誉曰。
天下人总是学得底。
某甲是悟得底。
宝觉笑曰。
选佛得甲科。
何可当也。
新自是号为死心叟。
榜其居曰死心室。
盖识悟也。
久之去游湘西。
是时哲禅师
领岳麓。
新往造焉。
问。
是凡是圣。
对曰。
非凡非圣。
曰。
是什么。
对曰。
高著眼。
曰。
恁么。
则南山起云。
北山下雨。
对曰。
且道是凡是圣。
曰。
争奈头上漫漫。
脚下漫漫。
新仰屋作嘘声。
曰。
气急杀人。
对曰。
恰是。
拂袖便出。
谒法昌遇禅师。
遇问。
近离甚处。
对曰。
某甲自黄龙来。
遇云。
还见心禅师么。
对曰。
见。
遇曰什么处见。
对曰。
吃粥吃饭处见。
遇插火箸于炉中云。
这个又作么生。
新拽脱火箸。
便行。
新初住云岩。
已而迁翠岩。
翠岩旧有淫祠。
乡人禳禬。
酒胾汪濊无虚日。
新诫知事毁之。
知事辞以不敢掇祸。
新怒曰。
使能作祸。
吾自当之。
乃躬自毁拆。
俄有巨蟒盘卧内。
引首作吞噬之状。
新叱之而遁。
新安寝无他。
未几再领云岩。
建经藏。
太史黄公庭坚为作记。
有以其亲墓志。
镵于碑阴者。
新恚骂曰。
陵侮不避祸若是。
语未卒。
电光翻屋。
雷击自户入。
折其碑阴中分之。
视之已成灰烬。
而藏记安然无损。
晚迁住黄龙。
学其云委。
属疾退居晦堂。
夜参竖起拂子云。
看看拂子病。
死心病。
拂子安。
死心安。
拂子穿却死心。
死心穿却拂子。
正当恁么时。
唤作拂子。
又是死心。
唤作死心。
又是拂子。
毕竟唤作什么。
良久云。
莫把是非来辩我。
浮生穿銮不相干。
有乞末后句者。
新与偈云。
末后一句子。
直须心路绝。
六根门既空。
万法无生灭。
于此彻其源。
不须求解脱。
生平爱骂人。
只为长快活。
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晚。
小参说偈。
十五日。
泊然坐逝。
讣闻诸方。
衲子为之呜咽流涕。
荼毗得舍利五色。
阅世七十二。
坐四十五夏。
塔于晦堂之后。
赞曰。
馀阅死心悟门。
政所谓渴驴奔泉。
怒猊抉石者也。
当其凡圣情尽。
佛祖在所诋诃。
况馀子乎。
山谷谓。
其雍雍肃肃。
观者拱手。
此老盖亦惮之矣。
神僧传·卷第九
释悟新。姓王氏。韶州曲江人也。魁岸黑面如梵僧状。依佛陀院落发。以气节盖众好面折人。初住云岩。已而迁翠岩。旧有淫祠。乡人禳禬酒胾汪秽无虚日。新诫知事毁之。知事辞以不敢掇祸。新怒曰。使能作祸吾自当之。乃躬自毁折。俄有巨蟒蟠卧内。引首作吞噬之状。新叱之而遁。安寝无他。未几再领云岩。建经藏。太史黄公庭坚为作记。有以其亲墓志镵于碑阴者。新恚怒曰。陵侮不避祸若是。语未卒灵光翻屋雷击自户入析其碑阴中分之。视之已成灰烬。而藏记安然无损。晚还住黄龙。学者云委。属疾退居晦堂。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泊然而逝。讣闻诸方衲子为之呜咽流涕。茶毗得舍利五色。阅世七十二。坐四十五夏。塔于晦堂之后。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县(今广东南雄)人。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住黄龙,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
南雄保昌(今南雄)人。
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谒大沩哲禅师,无所得。
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谒黄龙,豁然契悟。
依止七年,乃辞。
遍访丛林,后出世黄龙,终于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
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
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诗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怀清,号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广东南雄)人,俗姓何。年三十始出游方,参黄龙祖心禅师得法。闻见淹博,机辩绝伦。辅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后迁泐潭山,学侣云集,推诸山之冠。绍兴十二年卒,寿八十六。见《嘉泰普灯录》卷六。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清。生何氏。南雄保昌人也。依香林寺法恩。试所习。得度具戒。年三十。始游方。依黄龙晦堂禅师。久之有悟献颂。晦堂曰。得道易。守道难。守道犹在己。说法为人难。吾宗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向后自看。师复立成一颂。有刹刹尘尘。奉此身之句。晦堂可之。去游江浙。遍叩宗匠。退归庐山。见真净禅师问。甚处来。曰。下江。净曰。将得什么来。曰。和尚要什么。净曰。一切要。师提起坐具。净曰。闲家具。曰。莫要急切底么。净曰。试拈出看。师摵一坐具。净骇异之。会死心出世。灵源走书。招之俾辅佐。死心师奇。厖福艾刚。严有识度。凡死心由翠岩。再住云岩。迁黄龙。师皆在焉。率居第一座。分席接衲。与死心周旋。垂二十年。闻见淹博。机辩绝伦。政和五年。死心去世。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开法唱晦堂之道。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师上堂曰。昨日林间为野客。今朝堂上住持人。放开捏聚全由我。万像之中独露身。越明年谢院事。结茅寺侧。自号草堂。久之再住。上堂曰。掩息茅堂过六冬。心忘境寂万缘空。不知幻业从何起。依旧令教振祖风。建炎末。避地临川。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迁疏山。绍兴五年。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乃遂闲居。然接物无勌。学者奔趋。之唯恐后。道价遂为天下第一。南昌帅张参政闻风而悦。患不能致。会枢密徐山过洪。相与虚泐潭以起。师时年八十有三。辞避甚力。而敦请之。礼有加。不获已而赴。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之东山。倾城拥观。叹未曾有。及居泐潭。学者不约而自治。不化而自行。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至自远方者五千指。军兴之后。丛林未有若此之盛。十二年正月晦日。出衣盂唱之。付以后事。明日端坐而化。住世八十有六。坐六十夏。烬馀目睛不坏。灵骨舍利。塔于黄龙。每对重客。或语以世故。则张目直视。久乃厉声曰。老僧耳重。及受参入室。应机酬酢。电击星驰。虽初机学者。且莫咨扣。未始有厌色。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其弘道力法。老而益勤如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见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曰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净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因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此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师云。
却是阇梨谩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何。
师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师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师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师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师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师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师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遇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师云。
须去礼拜师兄。
心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师曰何故。
心云。
我黄龙路滑。
师云。
曾跶倒几人来。
心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师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准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师云。
因风吹火。
心云。
乱糺作么。
师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心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师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心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师云。
也待临时。
心云。
临时作么生。
师云。
唤来洗脚。
心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师云。
准上座从来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云青州。
师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却请和尚道。
师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师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师云。
经中道。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师云。
为什么云居山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师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师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久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师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师问僧。
安乐么。
僧云。
无事。
师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师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师云。
元来无事。
问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师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师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师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师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师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师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准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师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师云。
朽木搭桥。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师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师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灵骨舍利塔于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如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独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祥(一○六二~一一三二),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
俗姓傅。
住隆庆府泐潭寺。
为南岳下十三世,大沩真如慕哲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七十一。
嘉泰普灯录》卷八、《僧宝正续传》卷四、《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
今录诗二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名景祥。
建昌南丰傅氏子。
父翼终。
信州永丰令。
母上官。
梦入王室方暑。
得壶浆饮之。
如甘露。
已而孕。
又诸父梦。
绛幡皂纛。
拥一伟丈夫。
至其家。
称塞上将军。
翌日而育。
师因以塞上翁名之。
少警敏嗜学。
务记览。
于书无所不窥。
永丰公亡。
追悼罔极。
非出世间法无以报。
即志舍家。
会沙门有琦。
说法于灵鹫。
往听之。
豁有省。
遂依之落发具受。
遍参知识。
最后见大沩哲禅师
资缘契会。
遂执侍焉。
随入京师。
哲公去世。
负其骨归葬沩山。
夜梦梵僧丈馀。
授以法句。
义甚微妙。
师得之研味。
心法盆明。
归临川。
得古屋数楹于人境之外。
闭影不交人事者十年。
大观中。
同参自遵住东林。
厚礼致之。
命居第一座。
分席接衲。
未几泐潭虚席。
南昌守张司成。
雅闻师高道。
勤请至。
使者四往返。
师坚卧不答。
因属九江守津遣。
乃始赴命。
初大沩嘱师。
年五十乃可师人。
至是五十有四矣。
及居泐潭宗风大振。
衲子常五千指。
规度严明。
礼数雍穆。
四方翕然推重。
至禀承之。
以为丛林华彩焉。
示众曰。
凡为善知识。
应机利物。
须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则缁素不分。
邪正不辨。
不堪与人天为眼目。
不能决断是非。
如车单轮。
如鸟只翼。
不能高飞致远。
何谓十智同真。
一同一质。
二同大事。
三总同参。
四同真智。
五同遍普。
六同是非。
七同得失。
八同生杀。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诸禅老。
祖师言句。
横且十方。
天下老僧机缘不少。
那一句语。
是同一质同大事。
什么处是同生杀。
乃至同得入于此。
拣辨得出。
方有衲子。
本色公验不为流俗。
阿师于此未明无辨。
验诸方眼目。
不识学者病源。
病源不识。
则不断疑根。
疑根不断。
是谓生死根本。
放幞不著处。
不遇咬猪狗手脚。
便将寻常知解劈头罩却。
劈脚击住。
谓祖佛出来。
无过于此。
久参高士。
相共證明。
晚学初机无待﨟岁穷年。
却顾己躬。
一无所是。
则追悔不及也。
师居泐潭。
垂十年。
道望闻于京师。
宣和中。
有旨。
移金陵之蒋山。
未几迁九江圆通。
岁馀江西帅将夺之主黄檗。
师知之。
遁入同安山中。
二刹迹至其所。
争迎致。
竟为黄檗得之。
建炎末。
退归泐潭。
庵于秀峰。
因以为号。
卜终焉计。
会期马南渡。
避地天台。
绍兴二年。
从闽帅。
大吉山之请。
行未越境。
为范丞相挽留。
奏居鸿福。
先是高庵禅师受鸿福命。
未及入寺而化。
师与高庵。
素厚善。
迨继其后居浮山。
相距未阅月。
即示疾。
出古衲并书。
付其嗣法德升。
十月七日。
趺坐告众而逝。
寿七十一。
腊五十二。
阇维。
目睛及数珠不烬。
舍利葬本山。
分其半塔于秀峰。
真点𮌎
以迈往不羁之度。
超放自如。
及其嗣法真如
则玉立峭峙。
行深履高。
生未尝以帛为衣。
胁不至席者。
逾四十年。
师继其道。
律己尤严。
凡丛林规范。
诸方所不能行者。
师优为之。
生不积馀长。
殁无完衣。
或欲为求章服名号者。
则谢绝之曰。
借使持来。
政堪天明作枕耳。
其法语偈句。
辞致浑厚。
奄有作者之风焉。
赞曰。
初秀峰在灵鹫。
为童子时。
闻二老宿夜语。
举古德偈云。
征轮轧轧过江南。
暂把微躯寄泐潭。
秦岭烟沙犹未息。
月明空锁定僧庵。
即感悟泣下。
老宿问故。
答曰。
比梦中得此偈。
当是前身所为者。
老宿曰。
审尔他日。
必为泐潭主人。
其后秀峰由泐潭避地天台。
终于韶国师庵。
果如其言。
教称凡报土。
皆宿习愿力所现。
举有定分。
岂不然哉。
世以庸妄。
相乘区区。
苟合于声利之末。
虽者且死。
而莫之安分者。
其闻秀峰之风。
益可愧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1135 【介绍】: 宋僧。彭州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参五祖演禅师悟法,住成都昭觉寺。徽宗政和中诏住康蒋山,学者争赴之,名闻京师。高宗建炎初,宰相李伯纪奏住金山龙游寺。诏诣行在入对,赐号圆悟禅师。后还蜀,复住昭觉寺。卒谥真觉禅师。有《碧岩集》。
全宋诗
释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号佛果,彭州崇宁(今四川郫县西北)人。俗姓骆。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历住妙寂、六祖、昭觉等寺。徽宗政和中诏住金陵蒋山,敕补天宁、万寿。高宗建炎初,又迁金山,赐号圆悟禅师。改住云居,复领昭觉。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赐号灵照,谥真觉禅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作正觉)。事见《鸿庆居士集》卷四二《圆悟禅师传》,《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七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俗姓骆,彭州(治今四川彭州)人。祝发从成都僧文照,复参五祖法演禅师得法,住昭觉寺。出蜀住长沙道林,赐号佛果。政和中住建康蒋山,移天宁万寿禅寺。建炎初住金山龙游寺,召对,赐号圆悟,改住庐山。还蜀住昭觉,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谥真觉禅师。有《佛果击节录》二卷(存)、《碧岩集》十卷(存)、《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存)、《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四卷(存)。见孙觌《圆悟禅师传》(《鸿庆居士集》卷四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讳克勤。
字无著。
彭州崇宁骆氏子。
依妙寂院自省落发。
受满分戒。
游成都。
从圆明敏行大师。
学经论。
窥其奥。
以为不足。
特谒昭觉胜禅师。
问心法。
久之法关。
真如哲公
颇有省。
时庆藏主。
众推饱参。
尤善洞下宗旨。
师从之游。
往往尽其要。
尝谒东林照觉。
顷之谓庆曰。
东林平实而已。
往见太平演道者。
师恃豪辩。
与之争锋。
演不怿曰。
是可以敌生死乎。
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
自验看。
以不合辞去。
抵苏州定慧。
疾病几死。
因念畴昔所参。
俱无验。
独老演不吾欺。
会病间即日束包而返。
演喜其再来。
容为侍者。
值漕使陈君入山问法。
演诵小艳诗云。
频呼小玉元无事。
只要檀郎认得声。
师侍侧忽大悟。
即以告演。
演语之。
师曰。
今日真丧目前机也。
演喜曰。
吾宗有汝。
自兹高枕矣。
师因以是事。
语佛鉴勤。
勤未之信。
师曰。
昔云高丽打铁火星爆吾指头。
初谓建立语。
今乃果然。
勤愕然无以对。
时佛眼禅师尚少。
师每事必旁发之。
二公后皆大彻。
由是演门二勤一远声价藉甚。
丛林之谓三杰。
演迁五祖。
师执寺务。
方建东厨。
当庭有嘉树。
演曰。
树子纵碍不可伐。
师伐之。
演震举杖逐师。
师走避。
忽猛省曰。
此临济用处耳。
遂接其杖曰。
老贼我识得你也。
演大笑而去。
自尔命分座说法。
崇宁初。
以母老归蜀。
出世昭觉。
久之谢去。
于荆州。
见丞相张无尽谈华严要妙。
逞辞婉雅。
玄旨通贯。
无尽不觉前席。
师曰。
此真境与宗门旨趣何如。
无尽曰。
当不别。
师曰。
有甚交涉。
无尽意不平。
师徐曰。
古云。
不见色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全提时节。
若透彻。
方见德山临济用处。
无尽翻然悟曰。
固尝疑雪窦大冶精金之语。
今方知渠无摸索处。
师曰。
顷有颂云。
顶门直下轰霹雳。
针出膏盲必死疾。
偶与丞相意会。
无尽喜曰。
每惧祖道䆮微。
今所谓见方袍管夷吾也。
澧州刺史请住夹山。
未几迁湘西道林。
初潭师周公因提举刘直孺愿见师。
至是皮相之不甚为礼。
及见开堂提唱。
妙绝意表。
始增敬焉。
政和末。
有旨。
移金陵蒋山。
法道大振。
僧问。
如何是实际理地。
曰。
何不向未问已前荐取。
僧曰。
未问已前如何荐。
师曰。
相随来也。
进云。
快便难逢。
更借一问。
曰。
忘前失后。
进云。
若论此事。
如击石火。
只如未相见时如何。
师曰。
三千里外亦逢渠。
曰。
恁么则声色外。
与师相见。
答曰。
穿却鼻孔。
问。
忠臣不畏死。
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勇士不顾生。
故能立天下之大事。
未审衲僧家又作么生。
师曰。
威震寰区。
未为分外。
曰。
恁么则坐断十方。
壁立千仞。
师曰。
看箭。
问。
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
是同是别。
师曰。
两个金刚圈。
曰。
沩山撼门扇三下。
又作么生。
师云。
不是同途者。
智音不举来。
曰。
恁么则打鼓弄琵琶。
相逢两会家。
师曰。
名邈得不□多。
曰。
不得压良为贱。
师曰。
实处道将一句来。
曰。
自从事得潘郎后。
也解人前不识羞。
师曰。
速礼三拜。
僧曰。
昔人问投子如何是十身调御。
投子下禅床立。
意旨如何。
师云。
生铁铸就。
曰。
为什么。
贪观白浪。
失却手桡。
师云。
自领出去。
问。
只如道明头合暗头合。
古德便归方丈作么生。
师拈起拄杖子。
进云。
学人拟欲放出。
和尚如何抵拟。
师曰。
这野狐精。
问。
选佛场开上根圆證。
不昧当机如何指示。
师云。
一超直入如来地。
曰。
不昧本来人。
请师高着眼。
马大师为什么直下觑。
师云。
顶门上有眼。
问。
一种无弦琴。
唯师弹得妙。
马大师为什么直上觑。
师云。
暗里能抽骨。
曰。
未审直上觑得是。
直下觑底是。
师云。
莫谤马大师好。
曰。
争奈龙袖拂开全体现。
象王行处绝狐踪。
师云。
赖有庞居士證明。
问。
句中有眼作家知。
向上人来向上提。
直下全行摩竭令。
愿垂方便接群机。
师云。
不如一个百不知。
曰。
无无孔铁槌。
有甚用处。
师曰。
果然恁么去。
曰。
虽是本分事。
未是向上机。
师曰。
撒星火迸独光辉。
曰。
争奈脑后一箭。
师救不着。
师云。
又是拖泥带水。
尝示众曰。
恁么恁么双明。
不恁么么不恁么暗。
不恁么中却恁么。
暗里隐明。
恁么中却不恁么。
明中隐暗。
只如和座子掇却许多建立。
总么犯手伤锋。
且道唤作什么。
到遮里高而无上。
深而无底。
旁尽虚空际中。
极邻虚尘。
净裸裸赤洒洒。
是个无底钵盂。
无影杖子。
熊耳山前。
少林峰下。
老胡九年。
冷湫湫地。
守这闲家具。
深雪之中。
直得情忘意遣。
理尽见徐。
方有一个承当。
且道双明双暗。
双放双收。
是建立是平常。
总不与么。
也未是极则处。
且作么生是极则处。
擘开华岳连天透。
放出黄河辊底流。
宣和中。
诏住东都天宁。
太上在康邸。
屡请宣扬。
有偈云。
至简至易。
至尊至贵。
往来千圣顶𩕳头。
世出世间不思议。
然是时钦宗在东宫。
师对太上。
预有至尊之谶。
建炎改元。
宁相李伯纪。
表住金山。
驾幸维扬。
有诏徵见。
顾问西竺道要。
对曰。
陛下以孝心理天下。
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
真俗虽异。
一心初无间然。
太上大悦。
赐号圜悟禅师。
乞云居山归老。
朝廷厚赆其行。
至云居之明年。
复归于蜀。
大师王伯绍迎居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五日。
示疾。
将终。
侍者持笔求颂。
书曰。
已彻无功。
不必留颂。
聊尔应缘。
珍重珍重。
掷笔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
坐五十五夏。
谥真觉禅师。
塔曰寂照。
初枢密邓子常。
奏赐命服佛果师号。
所至士夫过从问道。
无虚日。
师悟门广大。
说法辩博。
纵横无碍。
莫不人人畏服。
以为未尝有也。
凡应接虽至深夜。
客退必秉炬开卷。
于宗教之书。
无所不读。
初在金陵。
大师王彦昭。
尝请益雪窦所谓三员无事道人孰胜。
师曰。
正尔皆须吃棒始得。
帅意未喻。
师诘之。
帅以手拍膝。
时衲子环拥。
师就指曰。
此辈倒作此见解。
焉能透彻古人知见。
帅不怿而去。
寻遣之诗令刻石。
师匿之。
他日彦昭入山。
问诗所在。
师曰。
昔人赠遗。
所以昭德也。
今大师特讥刺而已。
某敢以非所宜而宜之哉。
帅翻照霁威而去。
既而给事庐赞元代府事入山。
题诗有菖蒲海之句。
然东汉志有蒲菖海。
师就质之。
庐颇知误。
或劝不应与师臣争诗恐致祸。
师笑曰。
吾岂得已哉。
前既却王公诗。
今新帅虽美句。
亦莫敢刻之。
故发其误。
贵不主意上石耳。
其临机有断如此。
性和易不事事。
晚节道愈尊。
而风度无改。
或谓当加威重者。
师曰。
吾佛以慈摄物。
等观一切。
每任真若此。
犹恐失之。
况以显晦易其心。
而刻薄莅众。
岂沙门所为邪。
其雅量廓廓常退。
己以让人。
故出世主法垂四十年。
未始有一犯其规绳者云。
赞曰。
吾祖从上来事。
以妙悟通宗。
然世迫迟暮。
邪径日滋。
自非龙蟠凤逸之士。
极深而研几。
则顿辔化城者皆是也。
圜悟其至矣乎。
道德备而学不厌。
名位崇而志益谦。
真一代之典刑也。
初黄龙杨岐两宗学者剩有各私。
其胜而不相厌。
于是灵源大士作五祖演公正续碑。
所以推之为正续也。
至圜悟复能峻其门庭。
观其对御。
则混真俗于一心。
接士大夫游。
则罄竭款诚。
俾于祖道染指涉流。
而人人得其权心焉。
此所以致盛名于天下也。
美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克勤。
彭州崇宁骆氏子。
世宗儒。
师生。
犀颅月面。
骨相不凡。
从师受书。
日记千馀言。
偶过妙寂院。
见佛书读之三复。
怅然如获旧物。
曰。
吾殆过去沙门也。
始弃家祝发。
从文照。
通讲说。
又从敏行。
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
叹曰。
诸佛涅槃正路。
不在文句中。
欲以声求色见。
如釜羹投鼠矢污之。
吾知其无以死矣。
遂弃去。
见真觉胜公。
胜方剃臂出血。
指示师曰。
此曹溪一滴也。
师矍然于时。
大知识名称远闻者相望。
持一钵徒步出蜀。
意所欲往。
靡不至焉。
首谒玉泉皓。
金銮信。
又见大沩哲
晦堂心。
东林总。
佥指为法器。
而晦堂独深加赏识。
最后见五祖演禅师。
尽展机用。
祖皆不诺。
乃谓祖强移换人。
出不逊语。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一顿热病打时。
方思我在。
到金山。
染伤寒困极。
平日见处。
无得力者。
追绎祖言。
乃自誓云。
我病稍间。
即归五祖。
病既愈。
还山。
祖见之喜。
命执侍方半月。
会部使者。
谒祖问佛法大意。
师从旁窃听。
忽有省。
遽出。
见鸡飞上栏干。
鼓翅而鸣。
即大悟。
袖香入室。
通所得。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
汝既如是。
吾助汝喜。
因遍谓山中耆老曰。
我侍者参得禅也。
尝伐一巨木。
祖固止之。
不听。
祖怒奋挺而起。
师立不动。
祖投所持挺。
笑而去。
自是遇物无疑。
崇宁中。
省亲还蜀。
诸老相谓曰。
道西行矣。
时同门佛鉴慧勤。
亦知名众。
遂目师为川勤别之。
成都师郭知章。
请开法六祖。
更昭觉凡八年。
复出峡南游。
时张无尽。
寓荆南。
自以手提古佛。
席卷诸方。
见师恍然自失。
留居碧岩院。
倾心事之(传灯录云。
张寓荆南。
以道学自居。
少见推许。
师舣舟谒之。
剧谈华严旨。
要曰。
华严现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无假法。
所以即一而万。
了万为一。
一复一。
万复万浩然莫穷。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卷舒自在。
无碍圆融。
此虽极则。
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公。
于是。
不觉促榻。
师遂问曰。
到此。
与祖师西来意。
为同为别。
公曰。
同矣。
师曰。
没交涉。
公色愠。
师曰。
不见云门道。
山河大地。
无丝毫过患。
犹是转句。
直得不见一色。
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彼德山临济非乎。
公乃首肯。
翌日。
复举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专无碍法界。
师又问。
此可说禅乎。
公曰。
正好说禅也。
师笑曰。
不然。
正在法界量里。
盖法界量未灭。
若到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量灭。
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
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
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
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
解开布袋。
公曰。
美哉论。
岂易得闻。
于是。
执师礼。
留居碧岩)。
复徙长沙道林。
太保枢密邓子常。
上师德行。
赐紫服师号佛果。
政和中。
移延康蒋山。
东南学者。
赴之如归。
至无地可容。
名闻京师。
被诏住天宁万寿。
召见褒宠甚渥。
建炎初。
宰相李伯纪。
奏住金山。
高宗至维扬。
入对。
赐名圆悟禅师。
改云居久之。
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己酉。
微恙。
留偈示众。
掷笔而逝。
茶毗。
舌齿不坏。
舍利五色无数。
阅世七十有三。
坐夏五十有五。
塔于昭觉之侧。
谥真觉禅师。
师清净无作。
不入诸相。
示方便门。
提引未悟。
一听其语。
莫不愀然感动。
有泣下者。
故住天宁时。
一时王公贵人。
道德材智。
文学之士。
日造其室。
车辙满户外。
虽毗耶听法。
不能过也。
度弟子五百人。
嗣法得眼。
领袖诸方者。
百馀人。
方据大丛林。
匡众说法。
为后学标表。
可谓盛矣。
师自得法后。
声名藉甚。
繇岳麓。
徙蒋山。
行成德备。
每得天神诃护。
过金山时。
贼赵万。
据镇江拥兵数百。
操战舰。
乘风欲度。
忽反风。
云雾晦冥连昼夜。
不得度。
乃止。
比赴云居。
道长庐。
贼张遇奄至。
尽劫所有。
师衣钵独存。
又尝敛上方赐物。
置一箧中。
寓仪真。
师饬其徒往省。
答曰。
仪真连夕大火。
尚何求。
师笑曰。
汝第往。
既至。
官寺民櫩。
鞠为瓦砾。
而师箧封识如新。
尝寓公安天宁。
天堂长老觉公。
梦一女子。
再拜而进曰。
乞我东堂。
为人天说法。
信宿而碧岩疏至。
女子。
即碧岩护法神也。
安乐山神。
据云居方丈。
诸耆宿。
皆徙避别室。
师寘一榻。
卧起如平时。
师福慧两足。
行解通脱。
断取世界。
如掌中庵摩勒果。
是区区者何足言。
然为世人传闻赞叹。
故不得略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克勤,姓骆氏,彭人也。
世守儒学,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寄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
”即出家,依自省师祝发,从文昭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
”遂弃去,至真觉胜禅师之席,胜方创臂出血,指示勤曰:“此曹溪一滴也。
”勤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
”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哲、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
而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
”最后,见五祖演,尽其机用,祖皆不诺。
乃忿然而去。
演曰:“待著一顿热病时,方思量我。
”勤至金山,病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
追绎演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归演。
”及演一见而喜,令入侍寮。
会部使者解印还蜀,造演问道,演曰:“曾忆少年读小艳诗,有‘频呼小玉原无事,祇要檀郎认得声’之句乎?
”部使喏喏。
勤适侍立,反复研诘。
演为举“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语,有省。
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忖曰:“此岂非声耶?
”乃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祇许佳人独自知。
”演喜,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
”由此所至,推为上首。
祟宁中,成都帅翰林郭公之章请开法昭觉。
政和间,谢事,复出峡南游。
时张无尽寓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勤舣舟谒之,与谈《华严》旨要,因言:“《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无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无尽于是不觉促榻,勤乃更迭推勘,谓:“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豪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无尽为之首肯。
明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因问:“此可说禅乎?
”无尽曰:“正好说禅也。
”勤笑曰:“不然。
正是法界量里,盖法界量未灭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偿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无尽叹曰:“美哉之论,岂易闻乎!
”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
复徙道林。
枢密邓公子常奏,赐紫服,诏住蒋山,学者归之如市,至无地以容。
敕补天宁、万寿,召见便殿,褒龙甚渥。
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号“圆悟禅师”,改云居。
久之,复领昭觉。
徽宗为降敕,使开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
九州四海,悉禀威灵。
百千法门之外殊特法门,无量妙义之中真实妙义。
克劝禅师者,鸡园上品,鹿苑名家。
早空六妙之门,无惭饶舌接引。
四流之岸,意许安心。
飞锡所至,法雨咸沾。
布金而来,愿云共领。
特启祗园世界,广引方袍。
宏开觉路津梁,都成圆具。
铃铃振策,允为万德之师。
凛凛戒规,直入三摩之地。
于戏!
道生说法,石亦点头。
罗什谈禅,岩俱撒手。
普济僧人行脚,象负以游。
定儗菩萨低眉,鸠分而食。
遍洒醍醐,同登欢喜。
”绍兴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书偈遗众,投笔而逝。
荼毗时,舌齿不坏,舍利无数,塔于寺后威凤山中,谥“真觉禅师”。
清雍正十三年,加谥“明宗真觉禅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子淳(?
~一一一九),俗姓贾,剑门(今四川剑阁县北)人。
幼出家大安寺,弱冠为僧。
初参玉泉芳禅师,次扣大沩真如之室,后彻證于芙蓉道楷禅师。
住邓州丹霞。
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元年卒。
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今录诗二百一十首,编为二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9 【介绍】: 宋僧。剑州梓潼人,俗姓贾。弱冠为僧。芙蓉楷禅师法嗣。住邓州丹霞,学众千人,盛冠诸方。终住洪山保寿而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子淳。剑州梓潼贾氏子。依县之大安寺为童子。年二十七。祝发受具。礼道凝上人为师。通贯教乘。练达艺学。至大阳访芙蓉老人。叩以大事。芙蓉目师伟器。示之曰。古人谓空劫已前承当。佛未出世体会。汝但退步就己。万不失一。安用多言。师言下大悟。侍芙蓉有年。芙蓉。举立僧。学识威仪。为众标表。芙蓉深器重之。以为洞上孤宗。斯人可托。自是名起丛林。崇宁间。王公信玉。按刑京右。闻师名德。请住南阳丹霞山。道声益著。师说法直捷警悟。位下多贤哲士。如了如悟如预。后皆为天人师。但道熟世疏。能为左右周旋。使师得一意安唱。不至阙陷者预也。久之。以疾退居唐州大乘西庵。随州太守向公。复以洪山保寿为迫。不得已应之。遂终于保寿。师性孤洁。气和而貌刚。心慈而言厉。自髫龀立志。至老不渝。以忘机为化本。以离识为宗通。故能妙唱五位。横压诸方。可谓丈夫矣。塔在洪山南。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旻赐号圆机。
世人称云古佛。
兴化蔡氏子也。
母梦吞摩尼珠遂妊。
生五岁不履不言。
一日母抱游西明寺。
见佛像遽趣合掌作礼称南无佛。
见者大异之。
稍壮宦学大梁。
弃依景德寺德祥出家得度。
遍扣禅林皆得染指。
后亲沩山哲禅师无所入。
谒泐潭乾公具陈所得。
潭不为印可。
一日潭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问之。
不契。
侍潭行次潭以杖架肩长嘘曰。
会么。
旻拟对。
潭便打。
有顷复拈草示之曰。
是甚么。
亦拟对。
潭便喝。
机旋于是顿悟玄旨。
便作拈花势曰。
这回瞒旻上座不得也。
潭曰。
便道。
旻曰。
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即礼三拜。
潭首肯印之。
后开法于灌溪。
迁圆通以符道济之记也。
学者如川赴海。
朝廷闻其道。
宰臣会请锡以命服。
赐圆机之号而尊宠之。
于是遐迩钦化。
少长咸被其法泽。
未详厥终。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名道旻。
兴化仙游蔡氏子。
其母梦吞摩尼珠。
已而孕。
生五岁。
足不能履。
口不能言。
母抱游西明寺。
见佛像。
遽履地合掌。
称南无佛。
因作礼。
人大异之。
及官学大梁。
忽厌尘俗。
去依景德寺得祥律师。
以诵经得度具戒。
遍参宗匠。
真如哲公最久。
晚闻泐潭乾禅师道望。
往依焉。
一见知其在大沩众称旻古佛者。
深器之。
师以力参。
所得举以似乾。
乾未之许。
一夕侍立次。
乾举世尊拈花因缘令下语。
益不契。
繇是尽弃其所闻。
久之随经行次。
乾以拄杖加肩。
长嘘云。
会么。
师拟对。
乾即打之。
有顷拈一枝草示云。
是什么。
师拟对。
又喝之。
师豁然悟。
即作拈花势云。
此去更不疑老汉舌头也。
乾挽住云。
更道更道。
师云。
南山起云。
北山下雨。
鼻孔解语无讨处。
即礼拜。
乾可之。
他日谓曰。
庐山胜绝。
汝缘熟在彼。
遂辞焉。
建中靖国元年。
出世江夏之灌溪。
迁庐山圆通。
初道济禅师创革圆通。
临终嘱曰。
吾塔以青石为之。
他日塔红。
即吾再来。
及师至之夕。
塔为之红。
遐迩惊叹。
知师盖道济后身也。
由是宗风鼎盛。
衲子云奔辐凑。
师孤节苦行。
终其身。
僧问。
何是佛法向上事。
师曰。
劈箭溪头水倒流。
进云。
藏头露影时何。
师便打。
进云。
谢师答话。
师云。
瞎问十二时中何履践。
师云。
风不来。
树不动。
僧于言下有省。
政和初。
蔡太师京。
奏赐椹服圆机师名。
范左丞致虚初自内翰。
出师豫章。
过圆通。
语次叹曰。
行老矣。
堕在金紫囊中去。
此事稍远。
师亟呼内翰。
翰应诺。
师曰。
也不远。
翰云。
好更望指示。
师曰。
此去豫章有四程。
翰伫思。
师曰。
见即便见。
拟议即差。
翰颔之而喜。
枢密吴公居厚拥节归钟陵。
见师曰。
顷赴省。
试过圆通。
赵州关因问讷老。
透关底事何。
讷云。
且去做官今五十馀年。
师曰。
曾明得透关底事么。
密云。
八次经过常存念。
然未脱洒在。
师举扇云。
请使扇。
密挥扇。
师曰。
有甚不脱洒处。
密大喜云。
更请末后句。
师摇扇两下。
密云。
亲切亲切。
师曰。
吃嘹舌头。
谏议彭公汝霖手写观音经施师。
师拈起云。
遮个是观音经。
那个是谏议经。
彭云。
此是某亲写。
师云。
写底是字那个是经。
彭笑云。
却了不得也。
师云。
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彭云。
人人有分。
师曰。
莫谤经好。
彭云。
何即是。
师举经示之。
彭抚掌大笑云。
嗄好。
师曰。
又道了不得。
相国安公南迁。
见师曰。
一生做官。
今日被谪。
觉见从前但一梦耳。
师曰。
相公觉耶。
公曰。
此皆本有。
但未甚明了。
师召相公。
公举首。
师云。
了也。
公曰。
犹被事碍。
师云。
离京几程到此。
公曰。
四十二日。
师云。
甚处被碍来。
公笑曰。
极得力。
师云。
直下受用去(公云。
何受用。
师曰。
朝朝相似)。
合掌钦喜。
师曰。
但空诸有。
勿实所无。
公云。
幸遭遇。
不敢忘。
左司都贶问曰。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何凑泊。
师云。
全身入火聚。
都云。
毕竟何。
师云。
蓦直去。
都沉吟。
师曰。
可更吃茶。
都云。
不消得。
师曰。
何不恁么会。
都忽有省。
笑曰。
太近邪。
师云。
十万八千。
都即有偈曰。
可可思议。
是大火聚。
便恁么去。
不离当处。
师曰。
犹有遮个在。
都云。
便请直指。
师云。
便恁么去。
铛是铁铸。
都云。
尽善尽善。
九江守李端夫问曰。
识心虚凝。
忽然诸境现前时何。
师云。
石火烧身。
守豁然省曰。
打破虚空也。
师云。
什么处下手。
守鸣指一下。
师云。
不恁么却恁么。
守叩曲折而去。
师之全机得大自在。
开发尤多。
三年冬。
以院事卑得法弟子守惠。
请老于朝。
朝廷从之。
有旨。
令守惠次补寺任。
明年冬十月九日。
集众说偈曰。
泥牛昨夜大哮吼。
惊得须弥藏北斗。
南北东西没处寻。
拈得鼻孔失却口。
复云。
至道虚寂。
迥脱根尘。
光境俱亡。
灵机绝待。
真常任运。
宁属去来。
应周无方。
不存格则。
牢关敲磕。
掣电难通。
直须千眼顿开。
可以死生无间。
自兹决别可葬全身。
三百年后当兴佛事。
临行一著不落见知。
折半破三好生荐取。
随声抚膝一下。
泊然而逝。
阅世六十八。
坐五十夏。
门人奉遗命塔其全身。
唯取平时所聚须发火之。
悉为舍利。
州上其事。
赐号妙空之塔。
师居圆通十有二年。
随机接物。
力法匪躬。
然绝不许记其语句。
其徒有不忍弃之者。
相与私缀之。
师廉知诫曰。
尔必欲隳吾素志。
却后三十年乃可拈出。
及通惠禅师其约而出之。
左司陈公瓘览小参语云。
若有一疑。
芥子许。
是汝善知识。
即尊重囋叹。
衍以为之序。
既而枢密张公德远。
侍郎冯公济川。
皆韪其言。
赞日。
圆通来应塔红可也。
殁谓三百年后当兴佛事。
或身后好事者为之辞。
何则旻固尝悟彻者也。
彻则万化同功。
群机普赴。
奚适而非旻邪。
先佛云。
吾无生不生。
无在不在。
是则圣贤抚会。
尘尘尔念念尔。
奚三百年之局乎。
果去矣。
必三百年而复来。
则营营形数之间。
无乃小乘乎。
且无边刹海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不移当念之旨。
安在哉。
李君商老状其事而暴美之。
不究宗门抚会之妙。
当并按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旻,赐号“圆机”,兴化蔡氏子也,母梦呑摩尼珠而生。
五岁不履不言,一日母入西明寺,抱儿见佛,置于蒲圃,遽趣合掌作礼,随声称“南无佛”。
见者大异之。
稍壮,宦学大梁,忽焉弃去,依景德寺德禅出家,得度,遍扣禅林,皆得染指。
后亲沩山哲,无所入,谒泐潭乾公,具陈所得,潭不为印可。
一日,潭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问之不契。
侍潭行次,潭以杖架肩,长嘘曰:“会么?
”旻拟对,潭朴之。
有顷,复拈草示之曰:“是甚么?
”亦拟对,潭又喝之,于是顿悟玄旨,便作拈花势,曰:“这回瞒旻上座不得也。
”潭曰:“便道。
”旻曰:“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即礼三拜,潭首肯印之。
后开法于灌溪,迁圆通,学者宗之,如川赴海。
朝廷闻其道,锡以命服,并圆机之号。
于是遐迩钦化,人被其泽。
未详所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平(?
~一一二七),号普融,仙都(今浙江缙云)人。
俗姓许。
住东京智海寺。
为南岳下十三世,大沩真如慕哲禅师法嗣。
高宗建炎元年卒。
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