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祖心

相关人物:共 27 位
共 2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二
禅师生徐氏。
名文悦。
南昌人也。
七岁剃发于龙兴寺。
短小粹美。
有精识。
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
常默坐下板。
念耆宿之语。
疑之曰。
吾闻临济。
在黄檗三年。
黄檗不识也。
陈尊宿者教之。
令问佛法大意。
三问而三被打。
未闻谆谆授之也。
至大愚而悟。
则为江西宗。
耆宿教我。
意非徒然。
我所欲闻者异耳。
斯时荆州金銮有善。
筠州大愚有芝。
悦默欲先往造芝。
或不契则诣荆州。
至大愚见屋老僧残。
荒凉如传舍。
芝自提笠。
日走市井。
暮归闭关高枕。
悦无留意。
欲装包发去。
将发而雨。
雨止而芝升座。
曰。
大家相聚吃茎齑。
若唤作一茎齑。
入地狱如箭射。
下座无他语。
悦大骇。
夜造丈室。
芝曰。
来何所求。
曰求佛心法。
芝曰。
法轮未转。
食轮先转。
后生趁有色力。
何不为众乞饭去。
我忍饥不暇。
暇为汝说法乎。
悦不敢违。
即请行。
及还自冯川。
芝移住西山翠嵓。
悦又往从之。
夜诣丈室。
芝曰。
又欲求佛心法乎。
汝不念乍住。
屋壁疏漏。
又寒雪。
我日夜望汝。
来为众营炭。
我忍寒不能。
能为汝说法乎。
悦又不敢违。
入城营炭。
还时维那缺。
悦夜造丈室。
芝曰。
佛法不怕烂却。
堂司一职。
今以烦汝。
悦不得语而出。
明日鸣揵椎坚请。
悦有难色。
拜起欲弃去。
业已勤劳。
久因中止。
然恨芝不去心。
地坐后架。
架下束破桶盆。
自架而堕。
忽开悟。
顿见芝从前用处。
走搭伽梨。
上𥨊堂。
芝迎笑曰。
维那且喜大事了毕。
悦再拜汗下。
不及吐一词而去。
服勤八年。
而芝没。
东游三吴。
所至丛林改观。
雪窦显禅师尤敬畏之。
每集众茶。
横设特榻。
示礼异之。
闻南禅师住同安。
自三衢入鄱阳。
来归谒古塔主。
遂首众僧于芝山。
南禅师遣使迎之。
又首众僧于同安。
久之南昌移文。
请住翠嵓。
方至首座出迓问曰。
德山宗乘即不问。
如何是临济大用。
悦厉语曰。
汝甚处去来。
首座拟对。
悦掌之。
又拟申语。
悦喝曰。
领众归去。
于是一众畏仰。
示众曰。
昔年曾到。
今日复来。
非惟人事重荣。
抑亦林泉增气。
且道如何是不伤物义一句。
良久曰。
天高东南。
地倾西北。
问僧曰。
汾州言。
识得拄杖子。
行脚事毕。
举杖曰。
此是拄杖子。
阿那个是行脚事。
僧无对。
悦荷之曰。
直入千峰万峰去。
又问僧。
盘山言。
似地擎山。
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
不知玉之无瑕。
如何。
僧无对。
悦曰。
似地擎山。
如石含玉。
从何得此消息耶。
住山俭约。
躬自力田。
田夫夜穴塍窃水。
悦遣两力。
逻得之。
田夫窘推甲堕水。
视之已死。
乙走白县。
吏来验则甲盖诈也。
抵狱坐。
使之当著缝掖。
龙兴一老僧。
以医出入府中。
夜闻往。
恳白府坐曰。
如悦者佛法龙象也。
岂宜使出丛林耶。
府坐曰。
法如是。
奈何以度牒付之。
悦得以夜驰。
依吉州禾山。
山中有忌之者。
将不利于悦。
悦又造南岳。
依承天勤禅师。
十年不出户。
道遂大显著。
学者归心焉。
乃出住法轮。
给舂监刈。
皆自董之。
见挟幞负包而至者。
则容喜之。
见荷担者。
颦頞曰。
未也。
更三十年跨马行脚也。
悦与潭州兴化铣禅师友善。
铣住持久。
老于迎送。
悦屡劝其。
弃之归林下。
铣不果。
一日送客。
堕马损臂。
以书诉于悦。
悦以偈答之曰。
大悲菩萨有千手。
大丈夫儿谁不有。
兴化和尚折一枝。
只得九百九十九。
铣笑曰。
负负无可言。
俄迁住云峰。
嘉祐七年七月八日。
升座辞众。
说偈曰。
住世六十六年。
为僧五十九夏。
禅流若问旨皈。
鼻孔大头向下。
遂泊然而化。
阇维得五色舍利。
塔于禹溪之北。
赞曰。
黄檗大用如涂毒鼓。
尝挝之而死临济。
置之二百年。
矣芝公又一挝之而死云峰。
余读其语句。
如青山白云。
开遮自在。
碧潭明月。
捞漉方知。
至其发积翠以见慈明。
晦堂以见积翠。
至公法道。
则有大愚陈睦州之韵。
呜呼丛林方叹。
其不肯低手。
故嗣之者无间。
是何足以知悦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初造大愚。闻示众曰。大家相聚吃茎齑。若唤作一茎齑。入地狱如箭射。师大骇。夜造方丈。愚问来何所求。师曰求心法。愚曰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何不为众乞食。师不敢违。未几愚移翠岩。师复过求指。愚曰佛法未到烂却。雪寒宜为众乞炭。师亦奉命。事竟复造方丈。愚曰堂司缺人。今以烦汝。师受之不乐。恨愚不去心。坐后架桶箍忽散。自架堕落。师忽然开悟。愚迎笑曰。维那且喜。大事了毕。师再拜。不吐一词而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倚遇(一○○三~一○七九),漳州(今属福建人)。俗姓林。师事北禅贤禅师,后住持分宁法昌寺(《五灯会元》卷一六)。神宗元丰二年卒,年七十七(《禅林僧宝传》卷二八)。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八
禅师名倚遇。
漳州林氏子也。
为人奇逸。
有大志。
自剃发受具。
即杖策游方。
名著丛林。
浮山远禅师。
尝指以谓人曰。
后学行脚样子也。
辞远谒南岳芭蕉庵主谷泉。
三至三遭逐。
犹谒之。
泉揕之曰。
我此间。
虎狼纵横。
尿床鬼子。
三回五度。
来觅底物。
遇曰。
人言庵主见汾州。
泉乃解衣抖擞曰。
汝谓我见汾州。
有多少奇特。
遇即礼拜。
问曰。
审如庵主语。
客来将何祗待。
泉曰。
云门胡饼。
赵州茶。
遇曰。
谢供养。
泉曰。
我火种也未有。
早言谢。
谢什么。
遇乃去。
至北禅贤禅师。
问曰。
近离什么处。
遇曰。
福严。
曰。
思大鼻孔长多少。
遇曰。
与和尚当时见底一般。
曰。
且道老僧见时长多少。
遇曰。
和尚大似不曾到福严。
贤笑曰。
学语之流。
又问。
来时马大师健否。
遇曰。
健。
曰。
向汝道什么。
遇曰。
令北禅莫乱统。
贤曰。
念汝新到。
不欲打汝。
遇曰。
倚遇亦放过和尚。
乃罢。
遇因倒心师事之。
时慈明禅师。
住兴化。
过贤公室。
遇侍立。
看其谈笑。
贤曰。
汾阳师子。
可杀威狞。
慈明曰。
不见道。
来者咬杀。
贤曰。
审如此。
汾阳门下。
道绝人荒耶。
慈明举拂子曰。
这个因甚到今日。
贤未及对。
遇从旁曰。
养子不及父。
家门一世衰。
贤呵曰。
汝具什么眼目。
乃敢尔。
遇曰。
若是咬人师子。
终不与么。
慈明将去。
至龙牙像前。
指以问遇曰。
谁像。
遇曰龙牙。
慈明曰。
既是龙牙像。
何乃在北禅。
遇曰。
一彩两赛。
慈明曰。
像在此。
龙牙在什么处。
遇拟对。
慈明掌之曰。
莫道不能咬人。
遇曰。
乞儿见小利。
慈明呵逐之。
贤公除夕。
谓门弟子曰。
今夕无可分岁。
共烹露地白牛。
大家围炉。
向榾柮火。
唱村田乐。
何也。
免更倚他门户。
旁它墙。
乃下座。
有僧从后大呼曰。
县有吏至。
贤反顾问所以。
对曰。
和尚杀牛。
未纳皮角耳。
贤笑掷暖帽与之。
僧就拾得。
跪进曰。
天寒还和尚帽子。
贤问遇曰。
如何。
遇曰。
近日城中纸贵。
一状领过。
后还江南。
再游庐山。
寓止圆通。
时大觉琏公。
方赴 诏。
辞众曰。
此事分明。
须荐取。
莫教累劫受轮回。
遇问曰。
如何是此事。
曰荐取。
遇曰。
头上是天。
脚下是地。
荐个什么。
曰。
不是知音者。
徒劳话岁寒。
遇曰。
岂无方便。
曰。
胡人饮乳。
反怪良医。
遇曰。
暴虎凭河。
徒誇好手。
拍一拍皈众。
后游西山。
眷双岭深邃。
栖息三年。
与英邵武。
胜上座游。
应法昌请。
决别曰。
三年聚首。
无事不知。
检点将来。
不无渗漏。
以拄杖划一划曰。
这个且止。
宗门事作么生。
英曰。
须弥安鼻孔。
遇曰。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英曰。
深沙努眼睛。
遇曰。
争奈圣凡无异路。
方便有多门。
英曰。
铁蛇钻不入。
遇曰。
有甚共语处。
英曰。
自缘根力浅。
莫怨太阳春。
却划一划。
宗门且止。
这个事作么生。
遇欲掌之。
英约住曰。
这漳州子。
莫无去就。
然也是我致得。
法昌在分宁之北。
千峰万壑。
古屋数间。
遇至止安乐之。
火种刀耕。
衲子时有至者。
皆不堪其枯淡。
坐此成单丁。
开炉日。
辄以一力挝鼓。
升座曰。
法昌今日开炉。
行脚僧无一个。
惟有十八高人。
缄口围炉打坐。
不是规矩严难。
免见诸人话堕。
直饶口似秤磓。
未免灯笼勘破。
不知道绝功勋。
安用修因證果。
喝一喝云。
但能一念回心。
即脱二乘羁锁。
大宁宽禅师至。
遇画地作此<X79p0547_01.gif相。
便曳钁出。
翌日未升座。
谓宽曰。
昨日公按如何。
宽画此[○@牛]相。
即抹撒之。
遇曰。
宽禅头。
名下无虚人。
乃升座曰。
忽地晴天霹雳声。
禹门三级浪峥嵘。
几多头角为龙去。
虾蟹依前努眼睛。
南禅师至。
遇方植松。
南公曰。
小院子。
㘽许多松作么。
遇曰。
临济道底。
曰。
㘽得多少。
遇曰。
但见猿啼鹤宿。
耸汉侵云。
南公指石曰。
这里何不㘽。
遇曰。
功不浪施。
曰。
也知无下手处。
遇却指石上松曰。
从什么处得此来。
南公大笑曰。
苍天苍天。
乃作偈曰。
头戴华巾离少室。
所携席帽出长安。
鹫峰峰下重相见。
鼻孔元来总一般。
又画此<X79p0547_02.gif相示之。
遇和曰。
葫芦棚上挂冬瓜。
麦浪堆中钓得虾。
谁在画楼沽酒处。
相邀来吃赵州茶。
又画此<X79p0547_03.gif相答之。
南公曰。
铁牛对对黄金角。
木马双双白玉蹄。
为爱雪山香草细。
夜深乘月过前溪。
又画此㊀相示之。
遇曰。
玉麟带月离霄汉。
金凤衔花下䌽楼。
野老不嫌公子醉。
相将携手御街游。
又画此○答之。
时南公道被天下。
丛林宗之。
而遇与之酬唱。
如交友。
一时豪俊多归之。
宝觉心禅师问曰。
不是风兮。
不是幡。
黑花猫子面门斑。
夜行人只贪明月。
不觉和衣渡水寒。
岂不是和尚偈耶。
遇曰然。
有是语。
宝觉曰。
也太奇特。
遇曰。
汝道。
祖师前段为人。
后段为人。
对曰。
祖师终不妄语。
遇曰。
意作么生。
对曰。
岂不见道。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遇曰。
如狐渡水。
有甚快活。
曰。
师意如何。
遇以拂子摇之。
对曰。
也是为蛇画足。
遇曰。
乱统作么。
对曰。
须是和尚始得。
徐德占布衣时。
未为人知。
遇特先识之。
山中往来。
为法喜之游。
及其将化。
前一日。
作偈别德占。
德占时方丁太夫人忧。
居家。
偈曰。
今年七十七。
出行须择日。
昨夜问龟哥。
报道明朝吉。
德占大惊。
呼灵源叟。
俱驰往。
遇方坐寝室。
以院务什物付监寺曰。
吾自住此山。
今三十年。
以护惜常住故。
每自莅之。
今行矣。
汝辈著精彩。
言毕举手中杖子曰。
且道这个付与阿谁。
德占灵源。
屏息无答者。
掷于地投床。
枕臂而化。
赞曰。
予观法昌契悟。
稳实宗趣淹博。
荷担云门气无丛林。
其应机施设。
锋不可犯。
殆亦明招独眼龙之流亚欤。
然所居荒村破院。
方其以一力挝鼓。
为十八泥像说禅。
虽不及真单徒之有众。
亦差胜生法师之聚石。
味其平生。
未尝不失将顿足。
想见标致也。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四
禅师名常总。
剑州尤溪施氏。
母梦男子。
颀然色如金。
握白芙蓉三柄。
以授之。
但一柄得。
馀委地。
觉而娠。
后诞三子。
伯仲皆不育。
总其季也。
年十一依宝云寺文兆法师出家。
又八年落发。
诣建州大中寺。
契思律师受具。
神观秀异。
鸾翔虎视。
威掩万僧。
伟如也。
初至吉州禾山。
依禅智材公。
材有人望。
厚礼延之不留。
闻南禅师之风。
辞材至归宗。
久之无所得而去。
归宗寺火。
南公迁石门南塔。
又往从之。
及南公自石门。
而迁黄檗积翠。
自积翠而迁黄龙。
总皆在焉。
二十年之间。
凡七往返。
南公佳其勤劳。
称于众。
总自负密受。
大法旨决。
志将大掖临济之宗。
名声益远。
丛林争追崇之。
南公殁。
哭之不成声。
恋恋不忍去。
明年洪州太守荣公修撰。
请住泐潭。
其徒相语曰。
马祖再来也。
道俗争先愿见。
元丰三年 诏。
革江州东林律居为禅席。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
出守南昌。
欲延宝觉禅师心公。
宝觉举总自代。
总知宵遁。
去千馀里。
王公檄诸郡。
期必得之。
竟得之新淦殊山穷谷中。
遂应命。
其徒又相语曰。
远公尝有谶记。
曰。
吾灭七百年后。
有肉身大士。
革吾道场。
今符其语矣。
总之名。
遂闻天子。
有诏住相国智海禅院。
总固称山野老病。
不能奉诏。
然州郡敦遣急于星火。
其徒又相语曰。
聪明泉者。
适自涸(远公所酌之泉。
在方丈之西也)。
凡两月而得旨。
如所乞。
就赐紫伽梨。
号广惠。
其徒又相语曰。
聪明泉复涌沸矣。
元祐三年。
徐国王奏号。
照觉禅师。
总于衲子有大缘。
槌拂之下。
众盈七百。
总尝燕坐。
私相告曰。
方丈夜有白光。
天香郁然。
其得众心如此。
山门遣化。
多边徼瘴雾处。
有死于其所者。
总必泣设位祭奠。
尽礼荐拔。
以故人人感动。
罗汉系南禅师。
祐公之子。
有禅学。
未为丛林所信。
至东林。
总大钟横撞。
万指出迎。
于清溪之上。
于是诸方传之。
号小南。
其成就后学。
又如此。
总住持十二年。
厦屋崇成。
金碧照烟云。
如夜摩睹史之宫。
从天而堕。
天下学者。
从风而靡。
丛席之盛。
近世所未有也。
六年八月示疾。
九月二十九日浴罢安坐。
泊然而寂。
十月八日全身葬于雁门塔之东。
阅世六十七。
坐四十九夏。
赞曰。
予尝游东林。
览观太息。
念其创(御名)之功。
丛林之盛。
非愿力大士。
莫能为之也。
东坡词曰。
堂堂总公。
僧中之龙。
呼吸为云。
噫欠为风。
是事且止。
聊观其一戏。
盖将谈笑不起于座。
而化庐山之下。
为梵释龙天之宫。
渠不信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圆玑(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六得度,游东吴,依天衣怀禅师。怀殁,师事黄檗南禅师,与俱迁黄龙寺。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南殁,辞去。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岩寺,又十年住金陵圆通寺。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移住保宁寺。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宁为神霄宫,即日退,庵于城南。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三。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圆玑。
福州林氏。
子生方晬而孤。
舅收毓之。
年十六。
视瞻精彩。
福清应天僧传捧见之。
异焉曰。
若从我游乎。
玑仰视欣然。
为负杖笠去归。
俄试所习得度。
游东吴。
依天衣怀。
怀殁。
师事黄檗南禅师。
密授记莂。
玑天姿精勤。
荷担丛林。
不知寒暑。
垦荒地为良田。
莳松杉为美干。
守一职。
十年不易。
南公称以为本色出家儿。
及迁黄龙。
携玑与俱。
熙宁二年。
南公殁。
建塔毕。
辞去。
东林总公。
命为堂中第一座。
人望益峻。
信之龟峰。
潭之大沩。
争迎致。
而玑坚卧不答。
宝觉禅师
欲以继黄龙法席。
玑掉头掣肘径去。
宝觉不强也。
人问其故。
对曰。
先师诫我。
未登五十。
不可为人。
玑客于归宗。
时年四十八矣。
佛印元公。
劝之以应翠岩之命。
从南昌帅谢景温师直请也。
又十年。
移住圆通。
从金陵帅朱彦世英请也。
崇宁二年。
世英复守金陵。
会保宁虚席。
移玑自近。
江淮缙绅。
都会休沐。
车骑填门。
奕棋煮茗。
如兰丛。
如玉树。
而玑俎豆其中。
兀如枯株。
然谈剧有味。
睢阳许顗彦周。
锐于参道。
见玑作礼。
玑曰。
莫将闲事挂心头。
彦周曰。
如何是闲事。
答曰。
参禅学道是。
于是彦周开悟。
良久曰。
大道甚坦夷。
何用许多言句葛藤乎。
玑呼侍者。
理前语问之。
侍者瞠而却。
玑谓彦周曰。
言句葛藤。
又不可废也。
疾学者味著文字。
作偈曰。
不学文章不读书。
颓然终日自如愚。
虽然百事不通晓。
是马何曾唤作驴。
政和五年。
易保宁为神霄。
即日退庵于城南。
八年九月示微病。
二十二日浴罢。
说偈而逝。
阅世八十有三。
坐六十三夏。
阇维有终不坏者二。
而糁以五色舍利。
塔于雨华台之左。
赞曰。
玑雅自号无学老。
而书偈于所居之壁。
曰。
无学庵中老。
平生百不能。
忖思多幸处。
至老得为僧。
宣和元年正月。
诏下。
发天下僧尼。
为德士女德。
而玑化去。
已逾年矣。
夫岂苟然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元(一○三七~一○九一),俗姓倪,潮阳(今属广东)人。年十九落发受具,为南岳十三世。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黄龙。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住吴江寿圣寺。后居昆山慧岩院、承天万寿寺、湖州报本禅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谥證悟禅师。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全粤诗·卷二四
释慧元(一○三七 — 一○九一),俗姓倪,潮阳人。为南岳十三世。年十九落发受具。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黄龙。宋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住吴江寿圣寺。后居昆山慧岩院、承天万寿寺、湖州报本禅院。宋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谥證悟禅师。事见宋释慧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九,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偈一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慧元。生倪氏。潮阳人也。垂髫嶷然。群儿剧于前。袖手趺坐而已。父母商略曰。儿材地如此。宁堪世用。意事佛僧。可耳。元闻之。即前拜辞。依城南精舍。诵法华经。年十九。剃落受具。游方至京师。华严圆明法师者。见而异之。曰。上人齿少。自何至此。所求何事。曰。慧元南海来。无他来唯求佛法。圆明笑曰。王城利声捷径。酒色樊笼。横目争夺。日有万绪。昔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犹不现前。此中宁有佛法乎。佛法俱在南方也。元乃自洛京。游襄汉。遍历名山。所至亲近知识。然俱无所解悟。治平三年春。至黄龙。时南禅师。来自积翠。龙众如蚁慕而集。元每坐下板。辄自引手反覆。视之。曰宁有道理。而云似佛手。知吾家揭阳。而乃复问。生缘何处乎。久而顿释其疑。即日发去。熙宁元年入吴。住吴江寿圣寺。遣僧造黄龙。投嗣法书。南公视其款识。未发。谓来僧曰。汝亟还。令元自来。僧反命。元辍住持事。策杖而来次南昌。见宝觉禅师出世说法。知南公已化逾月。乃复还吴中。道俗师尊之。又延住昆山慧严院。十年。尝夜舟归自霅川。𡨥劫舟。舟人惊怖。不知所出。元安坐徐曰。钱帛皆施汝。人命不可枉用。寇因背去。元祐四年。住承天万寿寺。众益盛。躬自持钵至湖。湖人曰。师到处为家。何苦独爱姑苏乎。固留不使还。苏人闻之。争持棰杖。哗入湖曰。何为夺我邦善知识。政当见还否。则有死而已。元怡然不吝情去留。曰吾任缘耳。相守弥月。苏人食尽乃去。竟为湖人所有。住报本禅院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升座说偈曰。五十五年梦幻。身东西南北孰为亲。白云散尽千山外。万里秋空片月新。言讫而化。时右司陈公瓘莹中在湖。亲见其事。元胁不至席三十年。平生规法南禅师作止者。唯元克肖之。遗言葬于岘山之阳。门弟子元正有才辩。问。何独念岘山乎。元曰。他日可建寺。后三十年元道契太师楚国公。公为请于 朝。诏谥證悟禅师。塔曰定应。有 旨特建显化寺。岁度僧。以严香火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元。
潮州倪氏子。
十九为大僧。
遍历丛席。
于黄龙三关语下悟入。
住安吉报本院。
为人孤硬。
有风度。
威仪端重。
危坐终日。
南禅师门弟子。
能纵迹其行藏者。
惟元而已。
元。
初开法。
法嗣书至。
南公视其名曰。
吾偶忘此僧。
谓专使曰。
书未欲开。
可令亲来见。
专使反命。
元即腰包而来。
至豫章。
闻南公化去。
因留叹息。
晦堂老人
出城相会。
与语奇之曰。
恨老师不及见耳。
元道化东吴。
归之者如云。
尝自乞食。
舟还遇盗。
舟人绝叫。
白刃交错于前。
元安坐自若。
徐曰。
所有尽以奉施。
人命不可害也。
盗既去。
达旦人来。
意师死矣。
而颜色不乱。
神气如常。
其临死生祸福。
能脱然无累如此。
自说法来。
一榻萧然。
长坐不卧。
三十馀年如一日。
化后塔全身于岘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4—1115 【介绍】: 宋僧。
韶州人,俗姓黄。
气节盖众,好面折人。
初诣隆兴府黄龙寺谒宝觉,谈辨得悟。
自号死心悟新禅师。
出住云岩,晚迁黄龙,学者云集。
全宋诗
释悟新(一○四三~一一一四),俗姓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初谒栖贤秀铁,自号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
晚迁黄龙。
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心禅师法嗣。
徽宗政和四年卒,年七十二(《释氏疑年录》转引《五灯全书》卷三八)。
五灯会元》卷一七、《补禅林僧宝传》有传。
全粤诗·卷二四
释悟新(一○四三 — 一一一四),自号死心叟,俗姓黄。
韶州曲江(今韶关)人。
初谒栖贤秀铁,壮依佛陀院德修,祝发进具后,游方至黄龙谒晦堂,初住云岩,次迁翠岩,晚住黄龙。
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
卒于宋徽宗政和四年,年七十二。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补禅林僧宝传》有传。
诗二首。
禅林僧宝传·补禅林僧宝传
禅师讳悟新。
王氏。
韶州曲江人。
魁岸黑面。
如梵僧。
壮依佛陀院落发。
以气节盖众。
好面折人。
初谒栖贤秀铁面。
秀问。
上座甚处人。
对曰。
广南韶州。
又问。
曾到云门否。
对曰。
曾到。
又问。
曾到灵树否。
对曰。
曾到。
秀曰。
如何是灵树枝条。
对曰。
长底自长。
短底自短。
秀曰。
广南蛮。
莫乱说。
新曰。
向北驴。
只恁么。
拂袖而出。
秀器之。
而新无留意。
乃之黄龙。
宝觉禅师
谈辩无所抵捂。
宝觉曰。
若之技止此耶。
是固说食耳。
渠能饱人乎。
新窘无以进。
从容白曰。
悟新到此。
弓折箭尽。
愿和尚慈悲。
指个安乐处。
宝觉曰。
一尘飞而翳天。
一芥堕而覆地。
安乐处。
政忌上座许多骨董。
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偷心。
乃可耳。
新趋出。
一日默坐下板。
会知事捶行者。
新闻杖声。
忽大悟。
奋起忘纳其屦。
趋方丈见宝觉
自誉曰。
天下人总是学得底。
某甲是悟得底。
宝觉笑曰。
选佛得甲科。
何可当也。
新自是号为死心叟。
榜其居曰死心室。
盖识悟也。
久之去游湘西。
是时哲禅师。
领岳麓。
新往造焉。
哲问。
是凡是圣。
对曰。
非凡非圣。
哲曰。
是什么。
对曰。
高著眼。
哲曰。
恁么。
则南山起云。
北山下雨。
对曰。
且道是凡是圣。
哲曰。
争奈头上漫漫。
脚下漫漫。
新仰屋作嘘声。
哲曰。
气急杀人。
对曰。
恰是。
拂袖便出。
谒法昌遇禅师。
遇问。
近离甚处。
对曰。
某甲自黄龙来。
遇云。
还见心禅师么。
对曰。
见。
遇曰什么处见。
对曰。
吃粥吃饭处见。
遇插火箸于炉中云。
这个又作么生。
新拽脱火箸。
便行。
新初住云岩。
已而迁翠岩。
翠岩旧有淫祠。
乡人禳禬。
酒胾汪濊无虚日。
新诫知事毁之。
知事辞以不敢掇祸。
新怒曰。
使能作祸。
吾自当之。
乃躬自毁拆。
俄有巨蟒盘卧内。
引首作吞噬之状。
新叱之而遁。
新安寝无他。
未几再领云岩。
建经藏。
太史黄公庭坚为作记。
有以其亲墓志。
镵于碑阴者。
新恚骂曰。
陵侮不避祸若是。
语未卒。
电光翻屋。
雷击自户入。
折其碑阴中分之。
视之已成灰烬。
而藏记安然无损。
晚迁住黄龙。
学其云委。
属疾退居晦堂
夜参竖起拂子云。
看看拂子病。
死心病。
拂子安。
死心安。
拂子穿却死心。
死心穿却拂子。
正当恁么时。
唤作拂子。
又是死心。
唤作死心。
又是拂子。
毕竟唤作什么。
良久云。
莫把是非来辩我。
浮生穿銮不相干。
有乞末后句者。
新与偈云。
末后一句子。
直须心路绝。
六根门既空。
万法无生灭。
于此彻其源。
不须求解脱。
生平爱骂人。
只为长快活。
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晚。
小参说偈。
十五日。
泊然坐逝。
讣闻诸方。
衲子为之呜咽流涕。
荼毗得舍利五色。
阅世七十二。
坐四十五夏。
塔于晦堂之后。
赞曰。
馀阅死心悟门。
政所谓渴驴奔泉。
怒猊抉石者也。
当其凡圣情尽。
佛祖在所诋诃。
况馀子乎。
山谷谓。
其雍雍肃肃。
观者拱手。
此老盖亦惮之矣。
神僧传·卷第九
释悟新。
姓王氏。
韶州曲江人也。
魁岸黑面如梵僧状。
依佛陀院落发。
以气节盖众好面折人。
初住云岩。
已而迁翠岩。
旧有淫祠。
乡人禳禬酒胾汪秽无虚日。
新诫知事毁之。
知事辞以不敢掇祸。
新怒曰。
使能作祸吾自当之。
乃躬自毁折。
俄有巨蟒蟠卧内。
引首作吞噬之状。
新叱之而遁。
安寝无他。
未几再领云岩。
建经藏。
太史黄公庭坚为作记。
有以其亲墓志镵于碑阴者。
新恚怒曰。
陵侮不避祸若是。
语未卒灵光翻屋雷击自户入析其碑阴中分之。
视之已成灰烬。
而藏记安然无损。
晚还住黄龙。
学者云委。
属疾退居晦堂
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泊然而逝。
讣闻诸方衲子为之呜咽流涕。
茶毗得舍利五色。
阅世七十二。
坐四十五夏。
塔于晦堂之后。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讳惠照。
南安军郭氏子。
依了山院。
出家得度。
具受游方。
与从悦禅师游。
悦参真净。
颇称有得。
师预闻其旨。
遂卓庵于石头。
其后悦见石霜素侍者。
复得石霜末后句。
以书抵师曰。
曩参未善。
犹有末后句在。
师以偈答曰。
参禅只要心安乐。
了得心安万事休。
况是禅心犹假立。
谁论末后与当头。
竟不往。
及悦出世兜率。
迎致居第一座。
元祐中。
无尽张公转江西漕。
谋入黄龙。
晦堂心禅师
暮宿兜率。
与悦夜语。
因及石霜末后大事。
无尽豁然有省。
遂以出世因缘。
向悦称法嗣。
悦去世。
无尽命师继其席。
曰。
先师有末后句。
运使得之。
照未尝得。
岂可嗣法邪。
无尽曰。
汝寻常满口道得。
却会不得。
师忽然悟。
乃曰。
敢不奉命。
遂开悦公法门。
问。
如何是第一义谛。
曰。
锤下分付。
曰。
第二义门请师举唱。
曰。
千家帘幕春光在。
几处园林秀色新。
曰。
学人未晓。
曰。
劳而无功。
曰。
争奈分付了也。
曰。
一人传虚。
万人传实。
曰。
法鼓才声。
大众云集。
学人上来乞师指示。
云。
天静不知云去处。
地寒留得雪多时。
学人未晓。
乞师端的。
云。
一重山背一重人。
乃曰。
龙安山上。
道路纵横。
兜率宫中楼阁重叠。
虽非天上不是人间。
到者安全忘诸念。
善行者不移双足。
善入者不动双扉。
自能笑𢕟烟萝。
谁管坐消岁月。
既然如是。
向上还有事也无。
良久云。
莫教推落岩前石。
打破下方遮日云。
又曰。
衲僧袖里神锋。
截断有句无句。
随宜独立真规。
处处清风满路。
更知结角罗纹。
始解针来线去。
师性方严有操守。
居兜率二十有七年。
仿像天宫内院。
作新一刹。
冠绝人世。
安众不过四十。
遇缺员则补之。
供馔珍丽。
率众力道。
弥谨无尽。
每以古佛称之。
宣和元年休夏日。
沐浴更衣。
礼观音大士三拜。
退居丈室。
端然而逝。
寿七十一。
臈四十七。
阇维烟所及处。
悉有舍利。
多琥珀色。
灵骨莹如冰玉。
眼睛与舌不烬。
无尽为之赞曰。
兜率照老没可把。
七月十五日解长夏。
礼却观音三拜竟。
退归方丈嗒然化。
也无遗书忉忉怛怛。
也无偈颂之乎者也。
也无衣钵俵散大众。
也无病痛呻吟阿耶。
卒死丹方传与人。
禾山鼓向别处打。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利俨。
黄龙南嗣也。
有天悟。
为黄龙所重。
开法庐陵之隆庆。
禅衲宗之。
机锋所至。
犹太阿孟劳。
剸犀彻札。
无留行者。
时黄龙弟子。
如东林总。
晦堂心
罗汉祐。
洞山文。
皆各阐化一方。
师独后出。
有问。
黄龙安视俨。
龙曰。
其视以我。
盖密契如此。
师倡道。
自熙宁乙卯。
至元祐辛未。
十有七年。
其法语之传者绝少。
皆自痛剪苛扫。
不啻卷云收潦焉。
故其法化之广。
不得与诸山齿。
致后世几不知有师名也。
惜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县(今广东南雄)人。
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
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住黄龙,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兴府泐潭草堂寺。
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
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诗十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
南雄保昌(今南雄)人。
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谒大沩哲禅师,无所得。
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谒黄龙,豁然契悟。
依止七年,乃辞。
遍访丛林,后出世黄龙,终于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
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
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诗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怀清,号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广东南雄)人,俗姓何。
年三十始出游方,参黄龙祖心禅师得法。
闻见淹博,机辩绝伦。
辅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
后迁泐潭山,学侣云集,推诸山之冠。
绍兴十二年卒,寿八十六。
见《嘉泰普灯录》卷六。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清。
生何氏。
南雄保昌人也。
依香林寺法恩。
试所习。
得度具戒。
年三十。
始游方。
黄龙晦堂禅师
久之有悟献颂。
晦堂曰。
得道易。
守道难。
守道犹在己。
说法为人难。
吾宗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向后自看。
师复立成一颂。
有刹刹尘尘。
奉此身之句。
晦堂可之。
去游江浙。
遍叩宗匠。
退归庐山。
见真净禅师问。
甚处来。
曰。
下江。
净曰。
将得什么来。
曰。
和尚要什么。
净曰。
一切要。
师提起坐具。
净曰。
闲家具。
曰。
莫要急切底么。
净曰。
试拈出看。
师摵一坐具。
净骇异之。
会死心出世。
灵源走书。
招之俾辅佐。
死心师奇。
厖福艾刚。
严有识度。
凡死心由翠岩。
再住云岩。
迁黄龙。
师皆在焉。
率居第一座。
分席接衲。
与死心周旋。
垂二十年。
闻见淹博。
机辩绝伦。
政和五年。
死心去世。
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
开法唱晦堂之道。
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
师上堂曰。
昨日林间为野客。
今朝上住持人。
放开捏聚全由我。
万像之中独露身。
越明年谢院事。
结茅寺侧。
自号草堂。
久之再住。
上堂曰。
掩息茅堂过六冬。
心忘境寂万缘空。
不知幻业从何起。
依旧令教振祖风。
建炎末。
避地临川。
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
迁疏山。
绍兴五年。
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
乃遂闲居。
然接物无勌。
学者奔趋。
之唯恐后。
道价遂为天下第一。
南昌帅张参政闻风而悦。
患不能致。
会枢密徐山过洪。
相与虚泐潭以起。
师时年八十有三。
辞避甚力。
而敦请之。
礼有加。
不获已而赴。
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之东山。
倾城拥观。
叹未曾有。
及居泐潭。
学者不约而自治。
不化而自行。
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
至自远方者五千指。
军兴之后。
丛林未有若此之盛。
十二年正月晦日。
出衣盂唱之。
付以后事。
明日端坐而化。
住世八十有六。
坐六十夏。
烬馀目睛不坏。
灵骨舍利。
塔于黄龙。
每对重客。
或语以世故。
则张目直视。
久乃厉声曰。
老僧耳重。
及受参入室。
应机酬酢。
电击星驰。
虽初机学者。
且莫咨扣。
未始有厌色。
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
其弘道力法。
老而益勤如此。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无演。
天彭张氏子。
幼英烈。
不甘处俗。
十五弃家。
事承天院宝梵大师昭符。
符记之曰。
此子。
他日法中龙象也。
二十以诵经。
落发。
受首楞严于继静。
静殁。
卒业于惟凤文昭。
受圆觉肇论于省身。
受华严法界观起信论于晓颜。
受唯识百法论于延庆。
凡此诸师。
皆声名藉藉。
师。
必妙得其家风。
然后已。
又从诸儒讲学。
于书无所不观。
于文无所不能。
赵清献公。
挽师登法席。
于楞严了义。
指掌极谈。
闻者。
如饮醇酒。
无不必醉。
既于此经。
心融形释。
复出入内外篇籍。
如风行电激。
所向如志。
又尝问道于禅师惟迪惟胜。
师嘿然心许曰。
此自在吾术内矣。
又作大悲观音化相。
宇以崇阁。
极天下之竘工珍材。
二十馀年乃成。
人以为庄严之冠。
不知师之游戏也。
中年。
喜葛洪内篇。
延异谲士。
将以丹石伏物。
皆为黄金。
或取其金而畔去。
师不悔不怒。
他日遇之。
视之如初。
此可以观其德性也。
宝梵既殁。
二亲又耄。
期去世。
乃南游曰。
吾闻南方大士。
有若祖心
有若克文。
有若善本。
皆命世亚圣大人也。
不可不行观道焉。
元符三年三月。
道出戎州。
憩渝州觉林禅院。
不疾而化。
僧腊三十有七。
其法子。
奉师遗骨。
藏于宝梵塔之西。
有志不果。
遽厄于数。
惜哉。
共 2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