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孔光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9—1655 【介绍】: 明僧。苏州府吴县人,字素华。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晚称藕益老人,别号八不道人。十二岁读儒书,辟释老。年十七,阅袾宏《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不攻佛。二十四岁,慕曹溪德清,苦路远不能往从,乃依其弟子雪岭出家,入径山参修。后见正法衰替,戒律不明,决意弘律。曾遍阅律藏三次,讲说大小乘律藏并作疏释。继迁九华,探究天台、贤首、慈恩之教。晚居灵峰,修念佛法门,弘扬净土。与莲池、紫柏、憨山并称明代四大高僧。后世尊为净土第九祖。有《教观纲宗》、《阿弥陀经要解》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智旭,字素华,晚称藕益老人,姓钟氏,吴人也。
父岐仲,持大悲咒十年。
母金氏,梦大士抱儿授之,遂生子。
旭七岁闻父训,甘蔬食,不逐腥膻。
年十二就傅读书,日聆师说,即以圣学自任,作《辟佛论》数十篇,复进酒肉。
弱冠,阅莲池《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乃取所著论焚之。
年二十,诠《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食者累日。
是岁,居父丧,读《地藏本愿经》动出世心,日诵佛名,尽焚所为文,郁郁三载。
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至空生大觉,忽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因于佛前发愿舍身。
后梦礼憨山,涕泣言:“自恨缘悭,相见大晚。
”憨山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
”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
”憨山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
”时憨山在曹溪,不能往从,乃从其徒雪岭剃度。
明天启二年也。
寻往云栖,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疑与《首楞严》宗旨不合,问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心窃怪之,佛法岂有二耶?
”遂入径山坐禅。
明年,精进益深,觉身心世界,忽然消殒,从此性相二宗,一时透彻。
又明年,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
未几母病,刲股和药,卒不能救。
既葬,掩关于吴江。
疾甚,乃一意求生净土。
及疾少閒,结坛持往生净土咒七日,说偈云:“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
观世音势至,诲众菩萨僧。
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
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
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
虽获预僧伦,未入法流水。
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
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
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
乘我本愿船,广度沈沦众。
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
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
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
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
我以至诚心,深心迥向心。
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
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
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
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
宁即堕泥犁,令疾生改悔。
誓不恋人天,及以无为处。
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
”独居二年,足不踰阈,既而度南海,觐洛伽山,还住龙居。
慨律学坠废,多缘讹误,以弘律自任。
既述《毗尼集要》,儗注《梵网》,爇香告佛,以决所宗,拈得天台,于是究心台部。
已而居九华华严,述《梵网合注》。
旭律仪虽精,每念躬行未逮,不敢为范,因于佛前枚卜,自和尚以次退居,菩萨沙弥、优婆塞应居何地位?
卒得菩萨沙弥,遂终身不为人授戒。
其后,历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新安,而归于灵峰。
生平撰述都四十馀种,其著者有《首楞严玄义》、《法华文句会义》、《楞伽义疏》、《唯谶心要》,而《弥陀要解》提持净土,尤为简切,今有《净信堂集》行世,可见一班。
当时禅者多目净土为权教,遇念佛人必令参究谁字。
旭独谓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
有卓左车者,尝设四问:“如何是念佛门中向上一路?
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
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
如何是淆讹脑后一锤?
”旭答之曰:“向上一着,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
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
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
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念 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毕露。
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
若设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
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此是脑后一锤。
但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耀古今,震警大千,皆己性中事,岂待外求?
”清顺治十年冬有疾,命弟子曰:“阇维后,屑骨和粉,施诸水中。
”明年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后二年将就阇维,启龛发长覆耳,面如生,牙齿不坏。
门人不忍从遗言,收骨塔于灵峰。
年五十七,腊三十四。
其别众偈曰:“生平过失深重,犹幸颇知内讼。
浑身瑕玷如芒,犹幸不敢覆藏。
藉此惭愧种子,方堪寄想乐邦。
以兹真言苦语,兼欲告诫诸方。
不必学他口中,澜翻五宗八教。
且先学他一点,朴朴实实心肠。
”尝集僧十五人,结净社以三年为期,日三时诵佛名,回向净土,二时止静,研究诸大乘经。
其生平行事,多实践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8 【介绍】: 西汉宗室。
元帝第三子。
建昭二年立为信都王,后徙中山。
成帝议立太子,御史大夫孔光以为兄终弟及,兴宜为嗣。
然外戚王氏及赵昭仪拥立定陶王,故不得立。
卒谥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 【介绍】: 西汉京兆杜陵人,字子元。
任侠好交,为督邮书掾。
成帝初为大将军幕府属,历任栎阳、云阳、平陵、长安四县令,累迁冀、并二州刺史。
后以高弟入为左冯翊,其治敢诛杀,常以奇谲服人。
哀帝即位,迁为京兆尹。
初依附傅太后权势,谮奏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等,先后代师丹为大司空,代为丞相,建平二年,封阳乡侯。
同年,以结信贵戚,倾乱政治罪下狱,自杀。
全汉文·卷四十七
博字子元,杜陵人。
元帝时为亭长,迁功曹,历太常掾,察廉补安陵丞。
后去官,入京兆,历曹史列掾,出为督邮书掾。
后为郡功曹。
成帝即位,除栎阳令。
徙云阳平陵,入为长安令。
迁冀州刺史,徙并州刺史,护漕都尉。
迁琅邪太守,入为左冯翊,拜大司农。
左迁楗为大守。
徙山阳太守,病免。
复征为光禄大夫,迁廷尉,进后将军,坐王立事免。
哀帝即位,起为光禄大夫,迁京兆尹,超拜大司空,迁御史大夫,代孔光为丞相,封阳乡侯,坐承傅太后指奏事下狱自杀。
宋胜之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 【介绍】: 西汉南阳安众人,字即子。
少孤。
以信义闻。
每行见老人担负,辄以身代。
猎得禽兽,即分与所亲者。
后至长安学《》。
又游太原,从郇越牧羊,以琴书自娱。
丞相孔光闻而辟之,不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 【介绍】: 西汉末人。
孔光之婿。
平帝时,以侍中奉车都尉定策安宗庙,有功,封承阳侯。
元始二年,为右将军光禄勋。
及王莽称帝,按金匮拜为大司马,封承新公。
全汉文·卷六十一
邯字子心,中山无极人,孔光婿。
哀帝时为斄令。
平帝初进侍中奉车都尉,封承阳侯,拜光禄勋。
莽居摄初为太保后承,始建国初拜大司马,封承新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本姓马矢。
西汉末东海(戚)人,字游卿。
治《严氏春秋》,以射策甲科为郎。
累官青州刺史,汝南、九江太守,大司徒。
封扶德侯。
后代孔光为太师。
哀帝时,与议傅太后谥,后王莽发傅太后陵,徙归定陶,宫内惭,乞罢归。
王莽始建国三年,以宫为太子师,卒于官。
全汉文·卷五十
宫字游卿,东海戚人。
以射策甲科为郎,迁楚长史,免。
后为丞相史司直,迁廷尉平青州刺史、汝南九江太守,征为詹事,光禄勋、右将军。
孔光为大司徒,封扶德侯,复代为太师,免。
王莽篡位,以为太子师。
毋将隆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东海兰陵人,字君房。
初为从事中郎,迁谏大夫。
成帝末,奏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
后帝竟立定陶王为太子。
迁冀州牧、颍川太守。
哀帝即位,以高第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
隆奏言武库兵器不宜给董贤及帝乳母,又奏傅太后贱买官婢,应更平直。
帝不悦,降为沛郡都尉。
王莽少时,慕隆与之交,隆不甚附。
莽秉政,使孔光劾奏隆前为冀州牧治中山冯太后狱,冤陷无辜,免官,徙合浦。
全汉文·卷五十
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成帝时为大司马从事中郎,迁谏大夫,历冀州牧、颍川太守。哀帝即位,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忤旨,左迁沛郡都尉,历南郡太守。王莽秉政,免官徙合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 【介绍】: 西汉渤海高城人,字子都。
好学明经。
哀帝初,两度为谏大夫。
时外戚丁、傅多贵宠,董贤得幸,遂上书切谏,并抨击时政,指出“水旱为灾”,“县官重责更赋租税”,“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民有七死而无一生”。
后任司隶。
因得罪丞相孔光,乃减死一等,髡钳,徙上党。
平帝时,王莽秉政,宣被陷下狱自杀。
全汉文·卷五十
宣字子都,勃海高城人。为县乡啬夫,守束州丞。后为都尉太守功曹,举孝廉为郎,病去官,复为州从事,入为议郎,又以病去。哀帝初为谏大夫,迁豫州牧,免。复征为谏大夫,拜司隶,以罪髡钳,徙上党。平帝初系狱,自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 【介绍】: 西汉河内温人,字稚游。
哀帝祖母傅太后从父弟。
哀帝立,为卫尉,迁右将军。
不满傅太后干政,以光禄大夫养病。
后拜大司马,封高武侯。
时外戚丁、傅皆骄奢,忌喜之恭俭。
太后欲称尊号,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坚持不可,遂策免。
平帝立,召还。
后复遣就国。
卒谥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 【介绍】: 西汉蜀郡郫人,字君公。
治《》,以射策甲科为郎,任鄂令。
久之,迁扬州刺史,为人仁厚,好称人之善。
成帝末为御史大夫,更为大司空,封泛乡侯。
哀帝时,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逾限者归官。
遭贵族阻挠,未能实行。
平帝时,王莽专权,阴诛不附己者,武被诬,自杀。
谥剌。
全汉文·卷四十七
武字君公,蜀郡郫人。
元帝初以射策甲科为郎。
永光初迁鄠令,免。
河平末举贤良方正对策,拜谏大夫,迁扬州刺史。
阳嘉初入为丞相司直,拜清河太守,免。
元延中徵为谏大夫,迁兖州刺史,入为司隶校尉,徙京兆尹,左迁楚内史,迁沛郡太守,复入为廷尉。
绥和初代孔光为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封汜乡侯,免。
元寿初复征为御史大夫,徙前将军。
平帝初坐与公孙禄互相称举免。
寻为王莽所诬自杀,谥曰剌侯。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