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系南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八
禅师名绍铣。
泉州人也。
住潭州兴化禅寺。
开法嗣北禅贤禅师。
铣有度量。
牧千众。
如数一二三四。
长沙俗朴质。
初未知饭僧供佛之利。
铣作大会以诱之。
恣道俗赴。
谓之结缘斋。
其后效而作者。
月月有之。
殆今不绝。
荆湖之民。
向仰之笃。
波及蛮俗。
章丞相惇。
奉使荆湖。
开梅山。
与铣偕往。
蛮父老闻铣名。
钦重爱恋。
人人合爪。
听其约束。
不敢违。
梅山平。
铣有力焉。
湘南八州之境。
岁度僧数百。
开坛俱集。
以未为大僧。
禅林皆推挤。
铣榜其门曰。
应沙弥皆得赴饭。
自其始至。
以及其终。
三十馀年不易。
人以为难。
南禅师道价。
方增荆湖。
衲子奔趋。
入江南者。
出长沙百里。
无托宿所。
多为盗劫掠。
路因不通。
铣半五十为馆。
请僧主之以接纳。
使得宿食而去。
诸方高其为人。
晚得风痹疾。
左手不仁。
然犹领住持事。
日同僧众。
会粥食不懈。
铣以精进为佛事。
公卿礼敬。
以为古佛。
元丰三年辛酉九月二十一日。
右胁累足。
以手屈枕而化。
阇维收舍利。
两目睛不坏。
肠二亦不坏。
益以油火焚之。
如铁带屈折。
色鲜明。
并塔之。
阅世七十二。
坐六十四夏。
号崇辩大师。
赞曰。
云门临济两宗。
特盛于天下。
而湖湘尤多。
云门之裔。
皆以宗旨自封。
互相诋訾。
北禅贤公。
铣之师也。
贤于云门为四世孙。
而铣独能以公为心。
中涂设馆。
以待求道。
他宗之辈。
非特瞩理甚明。
亦抑其中。
有异于人。
故其火化之日。
二肠双睛。
皆不坏。
此其验也。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四
禅师名常总。
剑州尤溪施氏。
母梦男子。
颀然色如金。
握白芙蓉三柄。
以授之。
但一柄得。
馀委地。
觉而娠。
后诞三子。
伯仲皆不育。
总其季也。
年十一依宝云寺文兆法师出家。
又八年落发。
诣建州大中寺。
契思律师受具。
神观秀异。
鸾翔虎视。
威掩万僧。
伟如也。
初至吉州禾山。
依禅智材公。
材有人望。
厚礼延之不留。
南禅师之风。
辞材至归宗。
久之无所得而去。
归宗寺火。
南公迁石门南塔。
又往从之。
及南公自石门。
而迁黄檗积翠。
自积翠而迁黄龙。
总皆在焉。
二十年之间。
凡七往返。
南公佳其勤劳。
称于众。
总自负密受。
大法旨决。
志将大掖临济之宗。
名声益远。
丛林争追崇之。
南公殁。
哭之不成声。
恋恋不忍去。
明年洪州太守荣公修撰。
请住泐潭。
其徒相语曰。
马祖再来也。
道俗争先愿见。
元丰三年 诏。
革江州东林律居为禅席。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
出守南昌。
欲延宝觉禅师心公。
宝觉举总自代。
总知宵遁。
去千馀里。
王公檄诸郡。
期必得之。
竟得之新淦殊山穷谷中。
遂应命。
其徒又相语曰。
远公尝有谶记。
曰。
吾灭七百年后。
有肉身大士。
革吾道场。
今符其语矣。
总之名。
遂闻天子。
有诏住相国智海禅院。
总固称山野老病。
不能奉诏。
然州郡敦遣急于星火。
其徒又相语曰。
聪明泉者。
适自涸(远公所酌之泉。
在方丈之西也)。
凡两月而得旨。
如所乞。
就赐紫伽梨。
号广惠。
其徒又相语曰。
聪明泉复涌沸矣。
元祐三年。
徐国王奏号。
照觉禅师。
总于衲子有大缘。
槌拂之下。
众盈七百。
总尝燕坐。
私相告曰。
方丈夜有白光。
天香郁然。
其得众心如此。
山门遣化。
多边徼瘴雾处。
有死于其所者。
总必泣设位祭奠。
尽礼荐拔。
以故人人感动。
罗汉系南禅师
祐公之子。
有禅学。
未为丛林所信。
至东林。
总大钟横撞。
万指出迎。
于清溪之上。
于是诸方传之。
号小南。
其成就后学。
又如此。
总住持十二年。
厦屋崇成。
金碧照烟云。
如夜摩睹史之宫。
从天而堕。
天下学者。
从风而靡。
丛席之盛。
近世所未有也。
六年八月示疾。
九月二十九日浴罢安坐。
泊然而寂。
十月八日全身葬于雁门塔之东。
阅世六十七。
坐四十九夏。
赞曰。
予尝游东林。
览观太息。
念其创(御名)之功。
丛林之盛。
非愿力大士。
莫能为之也。
东坡词曰。
堂堂总公。
僧中之龙。
呼吸为云。
噫欠为风。
是事且止。
聊观其一戏。
盖将谈笑不起于座。
而化庐山之下。
为梵释龙天之宫。
渠不信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绛州正平人,字定复。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间以赵鼎荐,授国子监丞。累官司农少卿,坐疏留赵鼎改外任。论事切直,尝言当以和为表,以备为里,以战为不得已,颇中时势。罗汝楫劾其沮和议,以佐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有《岁寒堂诗话》。
全宋诗
张戒,曾问法于庐山罗汉南禅师
事见《罗湖野录》卷一。
全宋文·卷四○六七
张戒,字定甫(一作定复),正平(今山西新绛)人。宣和六年进士。绍兴初累官左迪功郎、夔州路关寨干办官。五年,以赵鼎荐,召对,改左承议郎、国子监丞,除秘书郎。七年,提举福建盐茶,旋召为尚书兵部员外郎。八年正月,守监察御史;七月,除殿中侍御史,十一月除司农少卿。坐奏疏乞留赵鼎,出知泉州。未几罢,往依岳飞。十二年十月,以深诋和议、迎合赵鼎罪勒停。二十七年复左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著有《岁寒堂诗话》二卷(存)。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七、一一二、一二一、一二三、一四七、一七七,《南宋书》卷九,《宋史翼》卷一二《张戒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庆闲(一○二九~一○八一),俗姓卓,福州古田(今属福建)人。住吉州仁山隆庆院,为黄龙南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二世。年十一,事建州升山资庆长老德圆,十七得度,二十远游。神宗熙宁间居庐陵隆庆。未期年徙居钟陵龙泉,不逾年复居隆庆。元丰四年卒,年五十三。事见《栾城集》卷二五《闲禅师碑》,《禅林僧宝传》卷二五、《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庆闲。
福州古田卓氏子也。
母梦胡僧授以明珠。
吞之而娠。
及生白光照室。
幼不近酒胾。
年十一。
事建州升山沙门德圆。
十七得度。
二十远游。
性纯至。
无所嗜好。
唯道是究。
貌丰硕。
寡言语。
所至自处。
罕与人接。
有即之者。
一举手而去。
以父事南禅师
南公钟爱之。
时与翠岩顺公。
同在黄檗。
顺时时诘问闲。
闲横机无所让。
顺诉于南公曰。
闲轻易。
且语未辩触净。
南公曰。
法如是。
以情求闲。
乃成是非。
其可哉。
闲尝问南公
文首座(即云庵也)。
何如在黄檗时。
南公曰。
渠在黄檗时。
如人暴富。
用钱如粪土。
尔来如数世富人。
一钱不虚用。
南公尝以事至双岭。
闲自翠岩来上谒。
南公问。
什么处来。
对曰。
百丈来。
又问。
几时离。
对曰。
正月十三。
南公曰。
脚跟好痛与三十棒。
对曰。
非但三十棒。
南公喝曰。
许多时行脚。
无点气息。
对曰。
百千诸佛。
亦乃如是。
曰。
汝与么来。
何曾有纤毫。
到诸佛境界。
对曰。
诸佛未必到庆闲境界。
又问。
如何是汝生缘处。
对曰。
早晨吃白粥。
至今又觉饥。
又问。
我手何似佛手。
对曰。
月下弄琵琶。
又问。
我脚何似驴脚。
对曰。
鹭鸶立雪非同色。
南公咨嗟。
而视曰。
汝剃除须发。
当为何事耶。
对曰。
只要无事。
曰。
与么则数声清磬是非外。
一个闲人天地间也。
闲曰。
是何言欤。
曰伶利衲子。
闲曰。
也不消得。
南公曰。
此间有辩上座者。
汝著精彩。
对曰。
他有什么长处。
曰。
他拊汝背一下。
又如何。
闲曰作什么。
曰。
也展两手。
闲曰。
甚处学得这虚头来。
南公大笑。
闲却展两手。
南公喝之。
又问。
𢤱𢤱松松。
两人共一碗。
作么生会。
对曰。
百杂碎。
曰。
尽大地是个须弥山。
提来掌中。
汝又作么生会。
对曰。
两重公案。
南公曰。
这里从汝胡言汉语。
若到同安如何过得(时英邵武在同安。
作首座。
闲欲往见之)。
对曰。
渠也须到这个田地。
始得。
曰。
忽被渠。
指火炉曰。
这个是黑漆火炉。
那个是黑漆香卓。
甚处是不到处。
对曰。
庆闲面前。
且从恁么说话。
若是别人。
笑和尚去。
南公拍一拍。
闲便喝。
明日同看僧堂。
曰。
好僧堂。
对曰。
极好工夫。
曰。
好在甚处。
对曰。
一梁拄一柱。
曰。
此未是好处。
闲曰。
和尚又作么生。
南公以手指曰。
这柱得与么圆。
那枋得与么匾。
对曰。
人天大善知识。
须是和尚始得。
即趋去。
明日侍立。
乃问。
得坐披衣。
向后如何施设。
闲曰。
遇方即方。
遇圆即圆。
曰。
汝与么说话犹带唇么在。
对曰。
庆闲即与么。
和尚又作么生。
曰。
近前来。
为汝说。
闲抚掌云。
三十年用底。
今朝捉败。
南公大笑云。
一等是精灵。
南公在时。
学者已争归之。
及殁。
庐陵太守张公鉴。
请居隆庆。
未期年。
钟陵太守王公韶。
请居龙泉。
不逾年。
以病求去。
庐陵道俗。
闻其弃龙泉也。
舟载而归。
居隆庆之西堂。
事之益笃。
元丰四年三月七日。
告众将入灭。
说偈乃入浴。
浴出裸坐。
方以巾搭膝。
而化。
神色不变为。
著衣手足和柔。
发剃而复出。
太守来观。
愿留全身。
而僧利俨曰。
遗言令化阇维。
薪尽火灭。
跏趺不散。
以油沃薪。
益之乃化。
是日云起风作。
飞瓦折木。
烟气所至。
东西南北。
四十里。
凡草木沙砾之间。
皆得舍利如金色。
碎之如金沙。
道俗购以金钱。
细民拾而鬻之。
数日不绝。
计其所获。
几数斛。
阅世五十有五。
坐三十有六夏。
初苏辙子由。
欲为作记。
而疑其事。
方卧痁梦有呵者曰。
闲师事何疑哉。
疑即病矣。
子由梦中作数百言。
甚隽伟。
而其铭略曰。
稽首三界尊。
闲师不止此。
悯世狭劣故。
聊示其小者。
子由其知言哉。
赞曰。
潜庵为余言。
闲为人气刚而语急。
尝同宿见其坐。
而假𥧌。
梦语衮衮。
而领略识之。
皆古衲机缘。
初以为适然。
已而每每连榻。
莫不尔。
盖其款诚于道。
精一如此。
唐道氲讥明皇。
曩于般若。
闻薰不一。
而沉伫想。
自起现行。
闲之去留。
践履之验。
非闻熏不一者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庆闲。福州古田卓氏子。母梦胡僧授以明珠。吞之而娠。及生白光炤室。幼不近酒胾。年十一。事建州升山圆长老。十七削发受具。二十辞师远游。见诸大老。最后印心黄龙南公。公每叹曰。祖师之道。不坠于地。在斯人也。公在世。学者已归之。公既寂。一时尊宿。无出其右者。熙宁间。庐陵太守张公鉴。请居隆庆。未期年。钟陵太守王公韶。请居龙泉。不逾年。以病求去。庐陵道俗。以其舍龙泉也。舟载而归居隆庆西堂。事之益笃。师性纯至。无所嗜好。貌丰硕。寡言语。所至独处。罕与人接。有即者一举手而去。初师之在黄檗也。与翠岩顺公。并事南公为父。机无所让。顺诉于南公曰。闲轻易。且语未辩触净。南公曰。法如是。以情求闲。乃成是非。其可哉。元丰四年三月七日。告众将入灭。说偈曰。露质浮世。奄质浮灭。五十三岁。六七八月。南岳天台。松风涧雪。珍重知音。红炉优钵。泊然坐逝。神色不变。手足和柔。发剃复出。众愿留事全身。长老利俨。遵遗命阇维。薪尽火灭。跏趺不散。益以油薪乃化。是日云起风作。飞瓦折木。烟气所至。草木砂砾之间。皆得舍利。如金色。碎之如砂。细民拾而鬻之。数日不绝。计所获几数斛。苏子由。欲为作记。而疑其事。方卧痁。梦有诃者曰。此何疑哉。疑即病矣。子由。梦中作数百言。甚隽伟。醒而续成之。病亦随愈。铭略曰。稽首三界尊。闲师不止此。悯世狭劣故。聊示小者尔。知言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元(一○三七~一○九一),俗姓倪,潮阳(今属广东)人。年十九落发受具,为南岳十三世。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黄龙。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住吴江寿圣寺。后居昆山慧岩院、承天万寿寺、湖州报本禅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谥證悟禅师。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全粤诗·卷二四
释慧元(一○三七 — 一○九一),俗姓倪,潮阳人。为南岳十三世。年十九落发受具。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黄龙。宋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住吴江寿圣寺。后居昆山慧岩院、承天万寿寺、湖州报本禅院。宋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谥證悟禅师。事见宋释慧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九,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偈一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慧元。
生倪氏。
潮阳人也。
垂髫嶷然。
群儿剧于前。
袖手趺坐而已。
父母商略曰。
儿材地如此。
宁堪世用。
意事佛僧。
可耳。
元闻之。
即前拜辞。
依城南精舍。
诵法华经。
年十九。
剃落受具。
游方至京师。
华严圆明法师者。
见而异之。
曰。
上人齿少。
自何至此。
所求何事。
曰。
慧元南海来。
无他来唯求佛法。
圆明笑曰。
王城利声捷径。
酒色樊笼。
横目争夺。
日有万绪。
昔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犹不现前。
此中宁有佛法乎。
佛法俱在南方也。
元乃自洛京。
游襄汉。
遍历名山。
所至亲近知识。
然俱无所解悟。
治平三年春。
至黄龙。
南禅师
来自积翠。
龙众如蚁慕而集。
元每坐下板。
辄自引手反覆。
视之。
曰宁有道理。
而云似佛手。
知吾家揭阳。
而乃复问。
生缘何处乎。
久而顿释其疑。
即日发去。
熙宁元年入吴。
住吴江寿圣寺。
遣僧造黄龙。
投嗣法书。
南公视其款识。
未发。
谓来僧曰。
汝亟还。
令元自来。
僧反命。
元辍住持事。
策杖而来次南昌。
见宝觉禅师出世说法。
知南公已化逾月。
乃复还吴中。
道俗师尊之。
又延住昆山慧严院。
十年。
尝夜舟归自霅川。
𡨥劫舟。
舟人惊怖。
不知所出。
元安坐徐曰。
钱帛皆施汝。
人命不可枉用。
寇因背去。
元祐四年。
住承天万寿寺。
众益盛。
躬自持钵至湖。
湖人曰。
师到处为家。
何苦独爱姑苏乎。
固留不使还。
苏人闻之。
争持棰杖。
哗入湖曰。
何为夺我邦善知识。
政当见还否。
则有死而已。
元怡然不吝情去留。
曰吾任缘耳。
相守弥月。
苏人食尽乃去。
竟为湖人所有。
住报本禅院六年。
十一月十六日。
升座说偈曰。
五十五年梦幻。
身东西南北孰为亲。
白云散尽千山外。
万里秋空片月新。
言讫而化。
时右司陈公瓘莹中在湖。
亲见其事。
元胁不至席三十年。
平生规法南禅师作止者。
唯元克肖之。
遗言葬于岘山之阳。
门弟子元正有才辩。
问。
何独念岘山乎。
元曰。
他日可建寺。
后三十年元道契太师楚国公。
公为请于 朝。
诏谥證悟禅师。
塔曰定应。
有 旨特建显化寺。
岁度僧。
以严香火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元。潮州倪氏子。十九为大僧。遍历丛席。于黄龙三关语下悟入。住安吉报本院。为人孤硬。有风度。威仪端重。危坐终日。南禅师门弟子。能纵迹其行藏者。惟元而已。元。初开法。法嗣书至。南公视其名曰。吾偶忘此僧。谓专使曰。书未欲开。可令亲来见。专使反命。元即腰包而来。至豫章。闻南公化去。因留叹息。适晦堂老人。出城相会。与语奇之曰。恨老师不及见耳。元道化东吴。归之者如云。尝自乞食。舟还遇盗。舟人绝叫。白刃交错于前。元安坐自若。徐曰。所有尽以奉施。人命不可害也。盗既去。达旦人来。意师死矣。而颜色不乱。神气如常。其临死生祸福。能脱然无累如此。自说法来。一榻萧然。长坐不卧。三十馀年如一日。化后塔全身于岘山。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系南
汀州张氏子。
参祐禅师于潭之道林。
获印可。
随迁罗汉。
掌堂司。
即分座接纳。
及祐移云居。
以师继席。
学者翕然归之。
准世系。
以黄龙是大父。
名同而道望逼亚。
故丛林目为小南。
盖尊黄龙。
为老南云。
洪觉范谓。
小南禅师。
道眼明白。
未为人知时。
尝至东林照觉。
鸣钟集众。
出迎于清溪之上。
其徒大惊。
自是名日益著。
将示寂。
升座告众曰。
罗汉今日。
倒骑铁马。
逆上须弥。
踏破虚空。
不留朕迹。
乃归方丈。
跏趺而逝。
师以传道为志。
阅七寒暑。
住世四十有五白。
虽所蕴未伸。
炜然名见当时。
垂称后世。
云居。
可谓有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