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遵式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法宗,姓颜氏,钱塘人。
年方就傅,舍身桑门,初依广慈、慧才,专研教观。
年十九,从广、慧初法师,昕夕咨叩,服勤十载。
复归侍广慈,依止观修大悲三昧,绵历九秋,凡有祷祈,悉获灵应。
尝与天竺光明忏期,至五日,禅观中忽见慈云式侍僧数十,宗作礼曰:“自昔同修者,皆得生净土否?
”慈云曰:“元照已得往生,择瑛尚欲宏经恶道,汝宜勤修,以成本愿。
”宗归,建净土道场,刻西方三圣像,月集四十八人,同修净业,名卿贤士,多与其会。
政和七年春,寂时自言弥陀授手,接引而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6—1022 【介绍】: 宋僧。钱塘人,俗姓徐,字无外,自号中庸子。居孤山玛瑙院,杜门独处。与林逋友善,以诗文自娱。有《闲居编》。
全宋诗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为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乾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谥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为底本。
全宋文·卷三○七
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钱唐(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氏。八岁受具于杭州龙兴寺。二十一岁,从奉先寺源清法师学天台三观。凡三年而师卒,遂孜孜研探经论,撰著讲训,为天台宗「山外」派义学名僧。大中祥符末,卜居西湖孤山玛瑙院,世称孤山法师。乾兴元年二月卒,年四十七。徽宗崇宁三年赐谥法惠大师。智圆兼宗儒教,旁涉《庄》、《老》,喜为诗文。平生著述宏富,其经论疏钞科注等洎诸外学凡一百七十卷,今尚存《般若心经疏》、《请观音经疏阐义钞》等七八种;又集景德三年至天禧五年间杂著诗文为《闲居编》。事迹见自撰《中庸子传》,吴遵路《闲居编序》,《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智圆。
字无外。
钱塘徐氏。
八岁出家。
传天台三观于奉先源清。
师尝叹荆溪没后。
微言坠地。
于是留意撰述。
作十疏通经。
师蚤勤儒学。
兼涉老庄。
自号中庸子。
居孤山玛瑙院。
有高世之节。
时王文穆罢相来牧郡。
僧悉迎于关外。
慈云遣使邀师偕往。
师以疾辞。
笑谓使者曰。
为我致意慈云
钱塘且驻却一僧。
闻者叹服。
师少抱羸疾。
多杜门独居。
惟与处士林逋为邻友。
相好以诗文自娱。
杂著五十一卷。
题曰闲居编。
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
自作祭文挽辞。
越二日示寂。
门人奉遗训。
斲院之后山。
敛以陶器。
合而瘗之。
后十五年积雨山颓。
启陶。
睹师真身不坏。
爪发俱长。
其唇微开。
齿若珂雪。
谥号法慧。
治平二年改名宝胜院。
绍兴二十一年创延祥观。
有司新师所居以广之。
移额山北并塔迁焉。
赞曰。
鸿毛贵势  蝉蜕尘嚣  羸然一榻  叠简飞毫 屹屹孤山  云林寂寥  迹则刬矣  弗夷其高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智圆。
字无外。
钱塘徐氏子。
学语即知孝悌。
稍长。
尝析木濡水。
就石书字。
列花卉若绵蕝。
戏为讲训之状。
父母异之。
令入空门受具戒。
二十一。
闻奉先清公传天台三观之道。
负笈造焉。
二年而清亡。
遂往居西湖之孤山。
杜门乐道。
自号潜夫。
与林处士逋。
为邻友。
雅善病。
又号病夫。
师尝叹荆溪殁后。
微言坠地。
曰。
吾何人也。
于是。
著十疏以通经。
述诸钞以释疏。
翼赞弘宣。
其功伟矣。
师雪骨冰心。
傲然物外。
视人间之世。
如纤尘。
过目了不关怀。
时王钦若。
抚钱唐。
慈云遣使邀师。
同往迓之。
师笑语使人曰。
为我致意。
慈云钱唐。
且驻却一僧。
闻者叹服。
于讲道之外。
以诗文自娱。
有杂述五十卷。
题曰閒居编。
以乾兴元年二月十七日。
自作祭文挽词。
越二日。
示寂。
年仅四十有七也。
预戒门人曰。
吾殁后。
无厚葬以罪我。
无建塔以诬我。
无谒有位求铭以虚美我。
但用陶器二合而瘗。
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
及亡。
门人如所戒。
敛以陶器。
斸所居岩以藏之。
不屋而坛。
后十五年。
积两山颓。
门人开视陶器。
肉身不坏。
爪发俱长。
唇微开露。
齿若珂玉。
乃更袭新衣。
屑众香散其上。
而重瘗之。
崇宁三年。
赐谥法慧大师。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思悟。
钱塘人。
慈云最久。
深达观道。
尝以咒水愈人疾。
求者如市。
当课诵时。
身及奉像。
俱出舍利。
天圣三年。
慈云欲以智者教卷求入藏。
文穆王公。
将闻之朝。
悟曰。
此非尝事也。
小子将助之。
乃绘千手大悲像。
课咒以誓曰。
事果遂当焚躯为报。
会公薨。
悟咒益精。
明年得旨。
师喜甚。
积薪为楼。
慈云求火种。
云于炉中举红炭与之。
引手以承。
了无难色。
即入薪楼。
火灭后。
袈裟覆体。
俨然如生。
云乃加香木。
行咒愿以焚之。
随𦦨而化。
五色舍利无数。
慈云为赞。
以刻石曰悟也吾徒。
荷法捐躯。
其𦦨赫赫。
其乐愉愉。
逮火将灭。
俨如加趺。
逮骨后碎。
粲如圆珠。
信古应有。
今也则无。
芳年三十真哉丈夫。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曹氏。
晋阳人。
弱齿即入道。
其师始以法华使习诵。
辄日能暗复三纸。
时众异其敏慧。
逮登具。
年二十一矣。
然自讲贯法华之馀。
复览唯识因明二论。
遽以敷演。
徒侣之盛。
恒百五十。
伦姿性慈忍。
戒范坚洁。
其貌感风行。
人望之心服。
刘氏据有并汾。
犹加敬礼。
僭署法宝大师号。
录右街僧事。
四众倚以修进。
己巳冬示疾。
口述偈。
愿生知足天。
弥勒内院。
既瞑顶过半日犹暖。
则开宝三年也。
得寿五十二。
阇维分舍利供养云。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继伦。姓曹氏。晋阳人也。弱齿而壮其志勇其心。决求出家。本师授法华经日念三纸。时惊宿习慧察过人。登戒之后至年二十一。学通法华经义理幽赜。唯识因明二论一览能讲。由是著述其钞。至今河东盛行。三讲恒一百五十馀徒从其道训。又撰法华钞三卷。其为人也慈忍成性戒范坚强。人望之而心服。以刘氏据有并汾酷重其道。署号法宝录右街僧事。宽猛相参无敢违拒。以伪汉己巳岁冬十月示疾。心祈口述愿生知足天。终后顶热半日方冷。则开宝二年也。享年五十一。阇维毕淘获舍利。远近取供养焉。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三
仁岳(九九二——一○六四),又称寂静,自号潜夫,俗姓姜氏,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从释知礼、遵式学天台义。
后对知礼所创山家派义有异议,遂著《十谏书》、《雪谤书》等与知礼往复辩难,自成一系,被称为后山外派或杂传派。
住石壁、灵芝等寺,徙永嘉净社。
年老还乡,胡宿为请赐号净觉法师。
晚年持律甚严,创隐沦堂休室以为燕居。
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三。
所著尚有《楞严经熏闻记》、《十不二门文心解》、《金刚錍科》等多种,并存;又有《楞严经集解》,佚。
见《释门正统》卷五,《补续高僧传》卷二,《吴兴掌故集》卷四。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仁岳。
霅川姜氏子。
自号潜夫。
闻法智南湖之化。
往依为学。
至水月桥。
掷笠水中曰。
吾所学不成。
不复过此桥。
法智器之。
居以东厦。
白昼焚膏。
专事细绎。
乡书至悉投帐阁。
未尝启视。
因出境分卫。
乘舟水行。
偃卧舒足。
豁然自得。
若拓虚空。
樯为之折。
每请益函丈。
撷大屧关大钥。
众望风畏之。
尝与十同志。
修请观音三昧。
因疾有间。
宴坐静室。
恍如梦觉。
自谓向之所学皆非。
乃述三身寿量解。
以难妙宗。
道既不合。
遂还浙阳灵山。
慈云摄以法裔。
四明。
乃加十三料简。
以斥之。
师复上十谏雪谤。
往复不已。
会昭庆有请。
慈云为诗以送之。
学徒从往者半。
云弗之止。
既迁石壁。
复徙灵芝。
时法智已归寂。
师临众自诧曰。
只因难杀四明师。
谁向灵芝敢开口。
有仁行人自永嘉。
请居净社。
一住十年。
大弘法化。
以年老还乡。
霅守请主祥符。
观察使刘崇广。
为奏命服。
枢密使胡宿。
为请净觉之号。
晚年专修净业。
然三指供佛。
持律至严。
不以事易节。
创隐沦堂休室。
以为燕居。
治平元年春。
谓门人曰。
我翌日午刻当行。
至其时。
说偈。
安坐而化。
塔全身于何山之西。
师著述甚富。
尤精于楞严。
故注笔甚勤。
有会解十卷。
熏闻记五卷。
文句三卷。
又为说题并忏仪等书。
世师家者。
可久灵炤别具。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仁岳,字潜夫,姓姜氏,霅川人。
闻法智至南湖,往依为学。
法智器之,撰《问疑书》及《止疑》、《抉膜》、《指滥》、《十难》,以折他师,而辅四明甚力,后因疾宴坐静室,恍若梦觉,自谓向者皆非究竟,更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
《妙宗》者,四明所著也。
自此道不合,还浙阳灵山,慈云摄为法裔。
四明乃加《十三简》以斥之,仁复上《十谏》雪 ,往还不已。
会西湖昭庆移启相请,慈云为诗送之。
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禁。
既而迁石壁,徙灵芝,居永嘉净社十年,大弘化法。
霅守请主祥符,观察刘从广请赐紫迦梨,枢密胡宿上其事行,赐号“净觉禅师”。
晚岁专脩净业,热三指于佛前,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
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谓门人曰:“明日日午,吾当行矣。
”明日留偈安坐,入寂于隐沦堂休室,塔于何山之西隅。
仁岳著述极富,于《棱严》尤加意,撰《集解》十卷,《说题》一卷,《熏闻记》五卷,胡宿为之序,其略曰:“室中千镫,多光互入。
堂下六乐,正声相宣。
鼓吹妙经,藻火圆教。
法施岂有尽哉!
”其推许亦未为过。
葬后二百馀年,何山更为禅居净觉,塔地已夷为蔬圃。
仁乃见梦于僧曰:“塔处灌溉非便,乞迁之。
”及开龛,色身不坏,舍利盈掬,乃具礼易葬他所。
此与东山神照迁塔事相类,皆能示兆于数百年之后,异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90 【介绍】: 宋僧。漳州龙溪人,俗姓陈,字器之。工诗。尝住明州育王山。仁宗皇祐中,召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住持京师净因院。一时显宦名流,争与缔交。英宗治平中,乞归,渡江入四明,郡守迎住天童,建大阁曰宸奎,苏轼为撰碑。
全宋诗
释怀琏,俗姓陈,字器之,小字泗州,人称琏三生,漳州(今属福建)人。初师事南昌石门澄禅师,为青原下十世。后为庐山讷禅师掌书记。仁宗皇祐二年(一○五○)诏住东京十方净因禅院,赐号大觉禅师。英宗治平中乞还山,归老于浙江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人为建宸奎阁,藏仁宗所赐诗颂,苏轼为之记。年八十馀卒。《禅林僧宝传》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九三○
怀琏(一○○九——一○九○),字器之,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陈氏子。少年为僧,长参泐潭澄得法。复依圆通讷,为其记室。又曾住衡岳三生藏有年,丛林称之为琏三生。皇祐中,住庐山,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召对化成殿,赐号大觉禅师。治平三年乞归,少留于金山、西湖,而入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后建大阁曰宸奎,藏历代皇帝所赐御札什物。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二。见苏轼《宸奎阁碑》,《五灯会元》卷一五,《释氏稽古略》,《释氏资鉴》卷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八
禅师名怀琏。
字器之。
漳州陈氏子也。
初其母祷于泗州僧伽像。
求得之。
故其小字泗州。
幼有远韵。
聪慧绝人。
长为沙门。
工翰墨声称甚著。
游方爱衡岳胜绝。
馆于三生藏有年。
丛林号琏三生。
闻南昌石门澄禅师者。
五祖戒公之嫡子也。
往拜谒。
师事之十馀年。
去游庐山圆通。
又掌书记于讷禅师所。
皇祐二年正月。
有诏。
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
二月十九日。
召对化成殿。
问佛法大意。
奏对称旨。
赐号大觉禅师。
斋毕传宣。
效南方禅林仪范。
开堂演法。
又宣左街副僧录。
慈云大师清满。
启白倡曰。
帝苑春回。
皇家会启。
万乘既临于舜殿。
两街获奉于尧眉。
爰当和煦之辰。
正是阐扬之日。
宣谈祖道。
上副宸衷。
问答罢乃曰。
古佛堂中曾无异说。
流通句内诚有多谈。
得之者妙用无亏。
失之者触途成滞。
所以溪山云月。
处处同风。
水鸟树林。
头头显道。
若向迦叶门下。
直得尧风荡荡。
舜日高明。
野老讴歌。
渔人鼓舞。
当此之时。
纯乐无为之化。
焉知有恁么事。
皇情大悦。
与琏问答诗颂。
书以赐之。
凡十有七篇。
至和中。
上书献偈。
乞归老山中。
偈曰。
千簇云山万壑流。
归心终老此峰头。
馀生愿祝无疆寿。
一炷清香满石楼 上曰。
山即如如体也。
将安归乎。
不许。
修撰孙觉莘老。
书问宗教。
琏答之书。
其略曰。
妙道之意。
圣人尝寓之于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坏。
礼义亡。
然后奇言异术。
间出而乱俗。
迨我释迦入中土。
醇以第一义示人。
而始末设为慈悲。
以化众生。
亦所以趣时也。
自生民以来。
淳朴未散。
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
及情窦日凿。
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
时与世异。
情随日迁。
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
昔商周之诰誓。
后世学者。
有所难晓。
彼当时人民。
听之而不违。
则俗与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为秦汉也。
则无所不至。
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
于是我佛如来。
一推之以性命之理。
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
天有四时循环。
以生成万物。
而圣人之教。
迭相扶持。
以化成天下。
亦犹是而已矣。
至其极也。
皆不能无弊。
弊迹也。
道则一耳。
要当有圣贤者。
世起而救之也。
自秦汉至今。
千有馀岁。
风俗靡靡愈薄。
圣人之教裂而鼎立。
互相诋訾。
不知所从。
大道寥寥莫知返。
良可叹也。
琏虽以出世法度人。
而持律严甚。
上尝赐以龙脑钵盂。
琏对使者焚之曰。
吾法以坏色衣。
以瓦钵食。
此钵非法。
使者归奏 上嘉叹久之。
琏居虔服玩。
可以化宝坊也。
而皆不为。
独于都城之西。
为精舍。
容百许人而已。
有晓舜禅师。
住栖贤。
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
走依琏。
琏馆于正寝。
而处偏室。
执弟子礼。
甚恭。
王公贵人来候者。
皆怪之。
琏具以实对曰。
吾少尝问道于舜。
今其不幸。
其可以像服。
二吾心哉。
闻者叹服 仁庙知之。
赐舜再落发。
仍居栖贤寺。
治平中。
琏再乞还山坚甚 英宗皇帝留之不可。
诏许自便。
琏既渡江。
少留于金山西湖。
遂归老于四明之育王山广利寺。
四明之人。
相与出力。
建大阁藏所赐诗颂。
榜之曰宸奎。
命翰林学土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
为之记。
时京师始建宝文阁。
诏取其副本藏焉。
琏归山二十馀年。
年八十二。
无疾而化。
赞曰。
琏公生长于寒乡。
栖迟于荒远。
钵饭布衲。
若将终身。
一旦道契 主上。
名落天下。
而能焚龙脑。
让正寝。
非其素所畜养。
大过于人者。
何以至是哉。
至于与士大夫论宗教。
则指物连类。
折之以至理。
使其泮然无疑。
则亦知为比丘之大体者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91 【介绍】: 宋僧。于潜人,俗姓徐,字无象。博通诸典,精于止观。曾主持杭州上下二天竺,学徒逾万人。神宗元丰中,赐紫衣及辨才大师之号。赵抃、苏轼、秦观等皆与唱和。后退居龙井圣寿院。
全宋诗
释元净(一○一一~一○九一),字无象,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俗姓徐。
年十岁出家,十八学于天竺慈云师,二十五岁赐紫衣及辩才号,后退居龙井寿圣院。
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一。
事见《咸淳临安志》卷七○、《栾城后集》卷二四《龙井辩才法师塔铭》。
今录诗十八首。
全宋文·卷九八八
元净(一○一一——一○九一),字无象,俗姓徐,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
年十岁出家,十八就学于天竺慈云遵式
年二十五赐紫衣,法号辩才。
与吕溱、赵抃、苏轼等为方外友。
祖无择起制狱,元净预逮焉,居其间泰然,拟《金刚篦》撰《圆事理说》。
后归龙井圣寿院,以天台教传生徒。
元祐六年九月卒,年八十一。
见苏辙《龙井辩才法师塔碑》(《栾城后集》卷二四),《补续高僧传》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元净。
字无象。
于潜徐氏。
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条。
八十一日乃灭。
父叹曰。
是宿世沙门也。
自幼出家。
受业于慈云
日夜精勤。
慈云没后。
复事明智。
年二十五。
赐紫衣及辨才号。
太守沈公遘谓上天竺观音道场以音声忏悔为佛事。
非禅那居。
请师以教易之。
师至。
吴越竞来。
凿山增室。
几至万础。
学者数倍。
十七年。
有利而夺之者。
逾年夺者败。
复以𢌿师。
赵清献公赞之云。
师去天竺。
山空鬼哭。
天竺师归。
道场光辉。
越二年谢去。
老于南山龙井之上。
平生精修净业。
行成力具。
著应非一。
尝与僧熙仲同食。
仲视师眉间有光如萤。
揽之得舍利。
后常有于卧起处得舍利者。
元祐八年示寂。
寿八十一。
果符初生肩痕之徵。
塔成。
东坡志其行事。
颍滨为铭。
赞曰。
法苑将兴  栋梁攸属  挥麈白云  雨花飘馥 维赵及苏  式是高躅  龙井风清  过者必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元净。
字无象。
杭州于潜徐氏子。
生而左肩肉起。
如袈裟绦。
八十一日乃没。
十岁出家。
十八就学于慈云
不数年而齿高第。
嗣谒明智。
尝于讲次。
闻法感悟。
泣下如雨。
代述。
十五年。
杭守吕溱。
请住大悲阁。
奏赐紫衣辨才之号。
嘉祐中。
中翰沈遘抚杭。
以上竺宜讲宣奉师居之。
学徒大集。
凿山增室。
几至万础。
熙宁三年。
杭守祖无择。
坐狱于𭬥李。
师以铸钟例被追辩。
既而得释还山。
又有利山门。
施资之厚者。
倚权以夺之。
众亦随散。
逾年其人以败。
闻朝廷复𢌿师。
众复集。
赵清献公。
与师为方外友。
为之赞曰。
师去天竺。
山空鬼哭。
天竺师归。
道场重辉。
未几。
谢居南山之龙井。
其后间一出。
应南屏与灵山祖场。
俯就众诚耳。
皆坐席未暖而还。
元祐四年。
东坡治杭。
尝问师曰。
北山如师道行者几人。
师曰。
沙门多密行。
非可尽识。
坡子迨生四岁。
不能行。
请师落发。
摩顶数日即善步。
嘉兴令陶彖有子。
得魅疾。
师适至秀。
彖袖香虔请。
因杖策随至其家。
儿病方剧。
师趺坐。
引而问曰。
汝居何地。
而来至此。
答曰。
会稽之东。
卞山之阳。
是吾之宅。
古木苍苍。
曰。
汝姓谁氏。
答曰。
吴王山上无人处。
几度临风学舞腰。
曰。
汝柳姓乎。
乃冁然而笑。
师良久呵曰。
汝无始以来。
迷己逐物。
为物所转。
溺于淫邪。
流浪千劫。
不自解脱。
入魔趣中。
横生灾害。
延及无辜。
汝今当知魔即非魔。
魔即法界。
我今为汝。
宣说首楞严秘密神咒。
汝当谛听。
痛自悔恨。
讼既往过愆。
返本来清净。
示讫。
遂号泣不复有云。
自是儿帖然。
凡人病患魔祟。
师咒水洒之。
无不立愈。
是皆道德淳厚所致也。
将示寂。
乃入方圆庵宴坐。
谢宾客止言语饮食。
至七日。
出偈告众。
即右胁吉祥卧。
奄然而逝。
时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
寿八十一。
适符绦没之数。
塔于本山。
东坡。
命子由为之铭。
师讲说不间昼夜。
尝曰。
鬼神。
威德不具者。
昼不得至。
夜中人静。
庶几能听。
焚指供佛。
左三右二。
有欲效之者。
师止之曰。
如我乃可修西方净业。
未尝须臾废。
或祷大士求放光。
光随现。
沙门熙仲对食。
视师眉间有光。
遽起揽之。
得舍利数粒。
后人常于师卧处得之。
有李生辩而无行。
欲从师出家。
东坡为之请。
未言其名。
力拒不许。
若先知然。
秀州狂僧号回头。
以左道惑众。
宣言欲建大塔。
为吴人植福。
施者云委。
以师不可欺。
惮于入杭。
先遣使愿以钱十万供僧。
师答曰。
承以建塔净财欲饭僧。
教有明文。
不许互用。
狂人大惭。
而止。
僧道成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2—599 【介绍】: 隋僧。
丹阳人。
俗姓陶,字明范。
少投式法师为徒,住永嘉崇玄寺。
具戒之后学业超侪辈,群目之为神童。
梁武帝大同时游京师,善说讲,京师耆老咸称后生可畏。
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明范。
姓陶氏。
丹阳人。
祖齐招远将军。
永嘉太守。
父佥梁贞威将军上虞令。
成仪状瑰美。
器质浑厚。
少入永嘉崇玄寺。
式法师为弟子。
具戒后。
所学曰进。
梁大同初。
游京辇之奉诚寺。
大律都沙门智文。
授以十诵。
才经再习。
即事开讲。
毗昙数论亦如之。
时年犹未三十也。
禅那忏摩。
身心兼谨。
三馀之暇。
则猎涉文史。
是以宿硕咸畏服焉。
弟子慧藏法祥等。
并分灯利众。
模范人天。
开皇十九年五月五日。
遂卒于兴严寺。
寿六十八。
其始示疾也。
犹勉力阐演。
及剧乃称佛合掌而逝。
开十诵律菩萨戒。
大品法华诸经律等。
一百四十遍。
观音经讲。
一百三十三遍。
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皆行世。
既卒之三日。
当五月八日。
窆之奉诚之南山高座寺。
沙门慧嵷撰墓志。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道成。
字明范。
俗姓陶氏。
丹阳人也。
祖诞齐招远将军永嘉大守。
文佥梁贞威将军上虞令。
成少而入道。
住永嘉崇玄寺。
式法师为弟子。
仪貌瑰美奇姿拔众。
群伍目曰神童。
具戒之后学超侪辈。
大同之初栖游京辇受业奉诚寺大律都沙门智文。
十诵才经两遍。
年逾未立别肆开筵。
数论毗昙染神便悟。
无繁工倍闻一知十。
是以京邑耆老咸称后生可畏。
讲十诵律菩萨戒大品法华诸经律等一百四十遍。
又讲观音一日三遍。
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至于意树心花增晖旦曜。
析理质疑听者忘倦。
学士慧藏法祥等。
并游方讲说法轮常转。
传兹后焰利益弘多。
咸蔬素洁己珠戒居心。
神解严明深禅在念。
兼六时虔忏。
三馀暇日䱷猎文史。
欲令知无不为也。
然其性用安庠威仪合度。
天人揩揩罕有其俦。
软语爱言。
不常忤物。
后现疾旬馀。
犹牵讲演。
以开皇十九年五月五日。
迁神于兴严寺。
春秋六十有八。
大渐之际惟称念佛。
肢节软暖合掌分明。
即以其月八日。
窆于奉诚寺之南山。
墓志高坐寺僧慧嵷所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
四明人,字约言。
俗姓金。
七岁丧母,发愿出家,十五岁受具。
二十岁从宝云寺义通法师习天台教观。
甫经一月,便能讲经。
高僧慈云相结,义同手足。
未几,名撼四方,净侣云集。
太宗淳化间出主乾符寺,寻迁延庆寺,专事忏讲四十余年,生徒遍于东南。
真宗赐号法智大师,世称四明尊者。
后世尊为天台宗十七祖。
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大悲忏仪》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礼,字约言。年十五出家,师事宝云寺义通法师。讲天台教观。真宗天禧四年住延庆寺,学徒甚众。有《十义书》、《融心解》等多种。
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礼(九六○——一○二八),又称智礼,字约言,俗姓金氏,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幼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二十岁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学天台教观。端拱元年师卒,遂继席弘化。后居四明延庆院。四十馀年中,讲论佛典,修礼忏法,并与本宗「山外派」展开长期争论,开创山家派,成为天台宗著名义学高僧,后人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人称四明尊者,宋真宗赐号法智大师。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门指要钞》、《观心二百问》、《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观经疏妙宗钞》、《四明十义书》、《四明尊者教行录》等,多存。见释宗晓《四明尊者年谱》(《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统纪》卷八。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知礼。
字约言。
四明金氏子。
父母祷佛而生。
神宇清粹。
不与众伦。
出家具戒。
从宝云习教观。
大有解入。
慈云相结。
义同手足。
端拱元年。
宝云归寂。
遂继席弘化。
学众云委。
咸平中。
郡大旱。
慈云同修光明忏祈雨。
约三日无应当。
然一手供佛。
忏未竟。
雨已大浃。
是年。
遣门人如什二子。
持十义书观心二百问。
诣钱塘昭师室。
初是。
光明玄。
有广略二本。
景德前。
钱塘恩师制发挥记。
专解略本。
谓。
十种三法。
纯谈法性。
不须更立观心。
广书有之者。
后人擅加耳。
师于是。
作扶宗记。
大明广书附法观心之义。
谓恩师之废观心。
是谓有教而无观。
有梵天昭孤山圆。
皆奉先门学。
述辩讹。
以助略书。
彼此诘难往返。
绵历七载。
乃总结前后。
为书二卷。
凡十章。
因为十义书。
又设为二百问以质之。
时。
孤山居昭师座端。
观如什论不已。
遽白郡守。
以来无公据发遣。
令还不复致答。
事乃已。
祥符六年。
建念佛施戒会。
岁视为尝。
且撰融心解。
明一心三观。
显四净土之旨。
天禧改元。
谓其徒曰。
半偈亡躯。
一句投火。
圣人之心。
为法如是。
吾将捐身。
以警懈怠。
乃与异闻。
结十同志。
修法华忏。
三载期满。
将焚身以供妙经。
秘书杨大年。
以常住弘法为请。
并诸公。
交劝力止之。
乃复结十僧。
修大悲忏法三载。
以酬素愿。
是年。
述消复三用章。
对孤山阐义钞。
四年驸马李遵勖。
奏师高行遗身。
上嘉叹。
赐号法智。
且遣内侍。
至延庆寺。
命修法华忏三日。
为国祈福。
因撰观音别行玄记。
观经疏妙宗钞。
天圣改元。
天童凝禅师。
贻书论指要钞。
拣示达磨门下三人。
得道浅深。
为不可。
师为改之。
三年。
大弘放生之业。
五年。
制光明文句记。
以迫归寂。
不及终帙。
六年元旦。
建光明忏七日。
为顺寂之期。
至五日。
结跏趺坐。
召大众说法。
称佛号。
奄然而逝。
寿六十九。
夏五十四。
露龛二七日。
颜貌如生。
爪发俱长。
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
师著述数十种。
发明天台一家之旨。
无剩义矣。
诚为前达之功臣。
后学之模范。
独于起信。
大有悟入。
故多所援据。
后人扁其堂。
曰起信。
示不忘也。
师门学甚夥。
而尚贤为之冠。
嗣法智。
主延庆。
道化大行。
尝晨入忏堂。
见一虎伏几前。
贤直进。
展尼师坛于虎背。
拜之。
寂无所睹。
奇哉。
则其人为可知矣。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知礼,字约言。
明州金氏子。
其父母梦神僧携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
”未几生礼。
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得度。
及长,诣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旨,一受即了。
淳化中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
会明州旱,礼与慈云式同修光明忏。
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
如期,果大雨。
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赐名“延庆”。
六年建念佛施戒会。
自兹以降,每岁二月望,以为常举。
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忏》三年,积精竭诚,千日无倦。
人以为难,自礼视之,乃若固然。
复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谛,超然生死。
天禧四年,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
礼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谭事相,空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
因取天台《观无量寿经疏》,研极理奥,曲畅玄风,成《妙宗钞》数万言。
时方诏天生立放生池,礼舍钵资,集诸善缘,结放生会,每岁佛诞日,纵诸鱼鸟。
有司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
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
至五日,结跏趺坐,召众说法,称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
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
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本逸,住东京智海寺,称本逸正觉禅师
为开先暹禅师法嗣,青原下十世。
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偈三首。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