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普济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元诗纪事
炳同,字野翁,新昌张氏子,居明州仗锡寺。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炳同,字野翁。
姓张氏,新昌人。
得法于大川济
宋亡之日,避迹仗锡十二年,出主华藏三载,复还仗锡,榜其室曰“晚泊”。
闭户书《法华经》。
有“老来非厌客,静里欲书经”之句。
一时遗老,黄则堂、文本心、黄东发、舒阆风、周伯弼咸与之游。
晚主雪窦,以“寄幻”颜所居。
元大德六年示寂,寿八十,腊六十八,提刑牟献铭其塔。
有《送僧之华顶见溪西》诗:“高高峰顶屹云中,八十溪翁也眼空。
相见莫言行脚事,累他双耳又添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晓聪(?~一○三○),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俗姓杜。少依云门寺得度,周游荆楚,至洞山依诠禅师。真宗大中禅符三年(一○一○),嗣继诠禅师。仁宗天圣八年卒。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一。一说为青原下九世,文殊真祥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五)。今录偈、颂四首。
全粤诗·卷二一
释晓聪(?
— 一○三○),俗姓杜,韶州曲江(今韶关)人。
少依云门寺得度,周游荆楚,至洞山依诠禅师。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一○一○),嗣继诠禅师。
宋仁宗天圣八年卒。
事见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一一。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作青原下九世,文殊应真禅师法嗣。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晓聪。生杜氏。韶州曲江人。少依云门寺得度。头骨峣然。一帔阅寒暑。周游荆楚。饫厌保社。与众作息。无有识之者。在云居时。传僧伽在维扬。于是禅者立问曰。既是泗州僧伽。因什么扬州出现。聪婆娑从旁来。众戏使对之。聪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众目笑之。莲花峰祥庵主。闻此语惊曰。云门儿孙犹在耶。夜敷坐具。望云居拜之。丛林遂知名。至洞山依诠禅师。大中祥符二年。诠移住栖贤。以聪继席。果嗣文殊应天真禅师。真见圆明密。云门四世孙也。聪见僧来有所问。辄瞋目视之曰。我击虎术汝不会去。一日自荷柴登山。僧逆之问曰。山上住。为什么山下担柴。答曰山上也要柴烧。云居舜老夫。时年少。聪使乞食鄂渚。有居士问。古镜未磨时如何。曰黑如漆。曰磨后如何。曰照天照地。居士笑曰。道人不自洞山来耶。舜默惭。驰归举似聪。聪代前语曰。此去汉阳不远。代后语曰。黄鹤楼前鹦鹉洲。舜因悟其旨。聪示众曰。一大藏教是个之字。祖师西来是右字(或作手)。作么生是正义。良久曰。天晴盖却屋。趁闲打却禾。输纳王租了。鼓腹自高歌。手植万松于东岭。而诵金刚般若经。山中人名其岭。曰金刚。方植松。而宝禅师至。时亲自五祖来。聪问。上岭一句作么生道。实曰。气急杀人。聪拄钁呵曰。从何得此随语生解阿师。见问上岭。便言气急。佛法却成流布。宝请代语。聪曰。何不道。气喘杀人。逍遥问。岭在此。金刚在什么处。聪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亲栽。初比部郎中许公式。出守南昌。过莲花峰。闻祥公曰。聪道者在江西。试寻访之。此僧人天眼目也。许公既至。闻聪住山家风。作诗寄之曰。语言浑不滞。高蹑祖师踪。夜坐连云石。春栽带雨松。镜分金殿烛。山答月楼钟。有问西来意。虚堂对远峰。天圣八年六月八日示疾。持不食七日。集道俗曰。法席当令自宝住持。因与门人叙透法身说偈曰。参禅学道莫忙忙。问透法身北斗藏。余今老倒尪赢甚。见人无力得商量。唯有锄头知我道。种松时复上金刚。言卒而化。又七日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西阿。 赞曰。聪答所问两句耳。而莲华祥公。便知是云门儿孙。古人验人。何其明也如此。予留洞山最久。藏中有聪语要一卷。载云水僧楚圆请益。杨亿大年百问语。皆赴来机。而意在句语之外。圆即慈明也。初受汾阳。祝令更见聪。故慈明参扣馀论。尚获见之。呜呼。聪为莲华峰汾阳所知。则其人品要。当从玄沙。棱道者辈中求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洞山晓聪禅师。韶州曲江人。生杜氏。见文殊应天真和尚。初游庐山。莫有知者。时云居法席最盛。师作灯头。闻僧众谈泗州僧伽。近于扬州出现。有设问者曰。既是泗州大圣。为何向扬州出现。师曰。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一众大笑。后僧。举似莲华祥庵主。主大惊曰。云门儿孙犹在。遥望云居拜之。师名遂重丛林。次依洞山诠禅师。为首座。及诠迁栖贤。以师嘱檀那及其众。众从之。请于州。州从之。以大中祥符三年。师出世洞山。上堂曰。祖师西来。特唱此事。自是上座。不荐所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迷头。岂非大错。既是祖师西来。特唱此事。又何必更对众。叨叨珍重。师见僧来有所问。辄瞋目视之曰。我击虎术汝不会去。一日自荷柴登山。僧逆之问曰。山上住。为何山下担柴。师曰。山上也要柴烧。示众曰。一大藏教是个之字。祖师西来是右字。如何是正义。良久曰。天晴盖却屋。趁閒打却禾。输纳王租了。鼓腹自高歌。师于山之东北。手植松可万。松凡植一株。坐诵金刚经一卷。自称栽松比丘。岭名金刚岭。或间。岭在此。金刚在何处。师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亲栽。汾阳尝谓慈明曰。云门下儿孙。我已遍参。独以未见聪为恨。汝当见之。故慈明虽已罢参。犹获觐颜色而闻馀论矣。师一曰不安。上堂辞众。述透法身颂曰。参禅学道莫茫茫。问透法身北斗藏。余今老倒尪羸甚。见人无力得商量。复曰。法席当令自宝住持。言卒而化。阇维得舍利。塔于金刚岭。先是。比部郎中许公式。出守南昌。过莲华峰。闻祥公曰。聪道者。在江西。试寻访之。此僧人天眼目也。许既至。闻师住山家风。作诗寄之。有夜坐连云石。春栽带雨松之句。将访之。师已逝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禅僧。嗣云门文偃。后住朗州德山,赐号圆明大师。《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下录其诗偈11首,皆颂云门禅旨之作。《天圣广灯录》卷二一收为其门人鼎州普安山道禅师所作,《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缘密,号圆明。
韶州云门释文偃法嗣,为青原下七世。
后住鼎州德山。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
诗十二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善来,号石门,象山樊氏子。
亦得法大川济,常作《剪刀颂》曰:“浑钢打就冷光浮,两刃交锋未肯休。
直截当机为人处,何曾动著一丝头。
”至元十七年主雪窦,二十五年四月大火,惟涅槃堂存,善来复之,三年而成。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南汉时禅僧。嗣云门文偃,后住韶州披云寺。《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智寂,韶州披云寺僧。
为青原下七世,云门文偃禅师法嗣。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二、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
偈一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妙恩。生倪氏。泉人也。持律精苦。胁不沾席者四十馀年。遍参名宿。旋入雪峰。谒湘和尚蒙印可。声价日腾起。至元中。僧录鉴义。白行省。请合开元百二十院。为一大刹。请师为第一世。师慧解圆融。不以禅废教。尝注释弥勒上生经。以见意焉。武林南山罗汉殿灾。师梦五百僧求依止。未几。传闻至。乃即梦夜也。因建罗汉殿于寺东厢。如数像之恢焕。一仿武林旧时。是以虚空心。为福德相。益见其慧门无量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妙恩者,全州倪氏子。
去家入桑门,清苦自励,始终无斁,胁不沾席者四十二年。
恩初事游参,历谒宗匠,旋入雪峰湘室,湘器之。
至使分坐,退归善见居,深自晦匿。
元至元二十二年,泉州僧录刘鉴义建言行省合开元百二十院为一禅刹。
明年秋,以恩为第一世,上堂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三家村裹,十字街头,秽语諠嚣,恶言漫骂,总是面门放光,助佛扬化。
其奈学此道者,如人画龙,真龙见时,郤又惊怕,何以如此?
识真者寡。
”恩履行纯实,语言无华,而人服之,丛林法敝以之具兴。
有作,人必式之曰:“是开山创也。
”尝梦五百僧求依止,黎明,传武林南山罗汉以灾燬,乃构殿于寺,其雕塑瑰伟,闽中无出其右者。
二十九年春,应诏入京,锡紫伽黎,进号帝师。
三十年春三月望日,辞众,以弟子契祖补其处。
越三日而寂,偈曰:不须剪剃,不用澡浴。
一堆红燄,千足万足。
既火,而雨设利,歛其骨藏西山,谥广明通慧普济禅师
著有《上生经解》,及语录行世。
朗上座 朝代:五代末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末禅僧。嗣云门文偃,为韶州云门山上座僧。《天圣广灯录》卷二四有传,并录其长歌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朗上座,韶州云门寺上座。
自幼肄业讲肆,后依云门,为青原下七世,云门文偃禅师法嗣。
南汉主曾三召,皆不赴。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
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1 【介绍】: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陈,号石头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穆宗长庆中敕谥无际大师。有《参同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年十余岁至韶州曹溪,参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于罗浮受戒,复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天宝初,结庵于衡山南寺东巨石上,世称石头和尚。代宗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代宗、德宗间,与在江西传法之马祖道一并称为南宗二大士,从学者甚众。卒谥无际大师。《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宋高僧传》卷九有传。《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粤诗·卷一一
释希迁(七○○ — 七九○),俗姓陈。
端州高要人。
初诣曹溪,得度未具戒。
属六祖圆寂,秉遗命谒青原,为青原行思禅师法嗣。
唐玄宗天宝初,被荐往湖南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
著《参同契》,为世所称。
唐德宗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
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
南唐释静释筠撰高丽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有传。
诗歌偈语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端州高要人。在孕母即厌恶荤血。及生岐嶷。异群童。既冠重然诺。色气和易。性刚悍。为人所畏伏。乡俗多淫祀。顺时率椎牛酾酒。歌舞丛祠中。以祈福。而迁往往毁丛祠。夺牛纵之。父兄不能禁。然亦未尝有灾祸。近远由是稍信。寻趋曹溪。礼大鉴。鉴器之。因曰。苟欲为我弟子者。必能肖我可也。迁笑曰诺。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开元十六年。受具戒于罗浮而归。夜梦己与大鉴乘钜龟。游池水中。觉而自喜。曰。龟灵智。池性海。兹吾与师。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处曹溪。迁复往承之。当是时。思公之门。学者莫之计。思公指迁语人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天宝初。造衡山南寺。寺东有石如台。绝出物表。迁就结庵。以居其上。世因号石头和尚。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曹溪之徒也。犹曰。石头真师子吼。师子儿闻能无勇猛。由是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答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答谁垢汝。机敏而当。皆此类。广德二年。门人请下居梁端。时天下佛法。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云。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寿九十一。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共建塔于东岭。塔成之三十年。当长庆中。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元尚祖风。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轲追迎前烈。为文其碑。谥无际。塔号见相。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希迁。姓陈氏。端州高安人也。母方怀孕不喜荤血。及生岐嶷。虽在孩提不烦保母。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其乡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圣望。迁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岁盈数十。乡老不能禁其理焉。闻大鉴禅师南来学心相踵。迁乃直往大鉴。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为我弟子当肖迁。[这-言+(占@口)]尔而笑曰。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是年归就山。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觉而占曰。龟是灵智也。池是性海也。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又何梦邪。后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为曹溪补处。又摄衣从之。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及迁之来乃曰。角虽多一麟足矣。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皆曹溪门下。佥谓其徒曰。彼石头真师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由是门人归慕焉。或问解脱。曰谁能缚汝。问净土。曰谁能垢汝。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春秋九十一。僧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相与建塔于东岭。塔成三十载。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钦尚祖风。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长庆中也。敕谥无际大师。塔曰见相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0 【介绍】: 宋僧。南雄州始兴人,俗姓邬。少为书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复明。往依黄檗南公,继其法席,住隆兴黄龙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黄庭坚曾师事之。赐号宝觉禅师。
全宋诗
释祖心(一○二五~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今属广东)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往依黄檗南公。后继席黄龙。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祖心(一○二五 — 一一○○),号晦堂,俗姓邬。
南雄始兴人。
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少为儒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忽复明,乃依龙山寺沙门惠全。
后参云峰悦禅师,三年无所得。
往依黄檗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
复上云峰,会悦谢世,就止石霜,因阅《传灯》,自此开悟,径回黄檗,后继席黄龙。
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赐号宝觉。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
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邬,或云姓郭,南雄州始兴(今广东始兴)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历访名师。入南昌黄龙山依临济宗大师慧南,终得其法。后继慧南主讲席十有二年,法门大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尝以「晦」名其堂,人称晦堂禅师。黄庭坚曾师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大师。著有《宋镜会要》二卷(存)、《宝觉禅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存)。见《豫章文集》卷二四《黄龙心禅师塔铭》,《禅林僧宝传》卷二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禅师出于邬氏。讳祖心。南雄始兴人也。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明年试经业。而公独献诗。得奏名。剃发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于是弃之。入丛林。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难其孤硬。告悦将去。悦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公至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悦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试阅传灯。至僧问多福禅师曰。如何是多福一丛竹。福曰。一茎两茎斜。僧曰不会。福曰。三茎四茎曲。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径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公亦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公从容游泳。陆沉众中。时时往决云门语句。南公曰。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许多工夫作么。公曰。不然。但有纤疑在。不到无学。安能七纵八横。天回地转哉。南公肯之。已而往翠岩真禅师。真与语大奇之。依止二年。而真殁。乃还黄檗。南公使分座令接纳。后来南公迁住黄龙。公往谒。泐潭月禅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谓政不自歇去耳。乃下乔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中以小疾医寓漳江。转运判官夏倚公立。雅意禅学。见杨杰次公。而叹曰。吾至江西。恨未识南公。次公曰。有心上座。在漳江。公能自屈。不待见南也。公立见公剧谈。神思倾豁。至论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卓下。公以压尺击狗。又击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卓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对。公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物为自己哉。又尝与僧论维摩曰。三万二千师子宝座。入毗耶小室。何故不碍。为是维摩所现神力耶。为别假异术耶。夫难信之法。故现此瑞。有能信者。始知本来自有之物。何故复令更信。曰。若无信入。小必妨大。虽然既有信法。从何而起耶。又作偈曰。楼阁门前才敛念。不须弹指早开。扄善财一去无消息。门外春来草自青。其指法亲切。方便妙密。多类此。南公入灭。公继住持十有二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于务。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而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州。虚大沩以致公。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公曰。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已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天人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藉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岂可复为也。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公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公为举其纲。其言光明广大。如青天自日之易识。其略曰。三乘十二分教。还同说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说。其食要在自己亲尝。既自亲尝。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复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显。要在自己亲见。若能亲见。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观一切语言文字。皆是表显之说。都无实义。如今不了。病在甚处。病在见闻觉知。为不如实知。真际所诣。认此见闻觉知。为自所见。殊不知此见闻觉知。皆因前尘而有分别。若无前尘境界。即此见闻觉知。还同龟毛兔角。并无所归。师直闻所未闻。又答韩侍郎宗古问曰。承谕昔时开悟。旷然无疑。但无始已来习气。未能顿尽。然心外无剩法者。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而欲尽之。若起此心。翻成认贼为子也。从上以来。但有言说。乃至随病设药。纵有烦恼习气。但以如来知见治之。皆是善权方便。诱引之说。若是定有习气可治。却是心外有法。而可尽之。譬如灵龟曳尾于涂。拂迹迹生。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苟能明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既无。更欲教谁顿尽耶。公以生长极南。少以宏法。栖息山林。方太平时代。欲观光京师。以饯馀年。乃至京师。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尽礼迎之。庵于国门之外。久之南还。再游庐山。彭器资之守九江。公见之。器资从容问公。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公曰。有之。曰。愿闻其说。公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亦不往。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可以想见公人物。黄龙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公之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众矣。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之见。或慢谤。承颜接辞。无不服膺。公既腊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 南公塔之东。号双塔。有得法上首。惟清自有传。 赞曰。公于南公圆寂之日。作偈曰。昔人去时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来。今既不来昔不往。白云流水空裴回。谁云秤尺平。直中还有曲。谁云物理齐。种麻还得粟。可怜驰逐天下人。六六元来三十六。追玩南公曰。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之语。此老为克家之子。呜呼陨此伟人。世间眼灭。惟此未尝不心折。读其陈迹。尚若雨霁之夕。望东南之月。皎然万星之中。忘其身在唾雾间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心。南雄始兴邬氏子。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惠全。明年试经业。独献诗。试官奇之。遂以合格闻。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弃之谒云峰悦公。难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居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峰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后阅传灯。至僧问如何是多福一丛竹(云云)。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往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师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往见翠岩真。真与语大奇之。又见泐潭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为下乔入幽。师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字之学。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迁化。师继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虚大沩以致。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以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山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如天人师。今则挂名官府。若编户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岂可复为。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为举其纲。师直闻所未闻。后一至京师。寻还庐岳。适器资守九江。问曰。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曰有。曰。愿闻其说。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师直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甚众。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见者。或慢谤。承颜接词。无不服膺。腊既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南公塔之东。号双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7—883 【介绍】: 唐僧。韶州浈昌人,一说韶州怀化人,俗姓叶。削发依南华寺通禅师,后谒耽源禅师,又参大沩山禅师,从学十余载。住袁州仰山,世称仰山慧寂。别立一派,称沩仰宗。常于空中作圆相,相中写“佛”字,以手势启悟人,称仰山门风。传有《仰山法示成图相》。敕谥智通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7—883 俗姓叶,韶州浈昌(今广东南雄)人,一说怀化(今广东广州东南)人。17岁出家。后嗣沩山灵祐而得禅法,历住沩山达十四五年。晚住袁州仰山,世称仰山和尚。与灵祐同创沩仰宗,为禅宗五宗之一,在唐末五代影响颇大。卒后,于昭宗时赐号通智大师。《全唐文》卷八一三有陆希声撰《仰山通智大师塔铭》。《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一有传,诸书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二
释慧寂(八○七 — 八八三),俗姓叶。
韶州怀化(今韶关)人。
年九岁,于广州和安寺投不语通禅师出家。
十四岁,父母取归,欲与婚媾。
不从,断手二指,跪致父母前,以明礼佛之志。
父母乃许之。
再诣通禅师处,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
初谒耽源,后参沩山,为南岳下四世,沩山祐禅师法嗣。
于袁州仰山,开沩仰宗,世称仰山和尚。
唐僖宗中和三年卒,年七十七。
谥智通禅师。
南唐释静释筠《祖堂集》卷一八、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九有传。
偈颂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韶州浈昌叶氏子。年十五。恳求出家。父母不听。十七恳愈甚。犹未许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贯其舍。察其所从来。则自曹溪发也。寂亦左断无明指及小指。以进曰。敢以奉酬劬劳之德。于是遣依通禅师于南华薙染。年十八。即以沙弥进道。初访耽源。已觉升堂。后见沩山。遂能臻奥。问沩山云。如何是真佛住处。沩云。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𦦨之无穷。思尽还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是执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参岩头。岩举拂子。寂展坐具。岩置拂子于背后。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岩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问石室云。佛之与道相去几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辞室。室门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后却来我边。寂归沩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应接他机。具见别录。后自王莽山。迁止仰峤。随缘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记吾言。汝从无始劫来。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难顿拔。吾之所言。盖欲夺汝觕识。如将黄叶止啼。有什么是处。僧问。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极难。若是祖师门下。上根上契。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馀根随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者里总须茫然。僧云。此外还别有方便。令学人得入也无。寂云。别有别无。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么处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还思彼处否。僧云常思。寂云。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反思时。还有许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里。一切不见有。寂云。汝解犹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后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礼谢而去。 寂于未迁化之数年前。有偈云。年满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两手攀屈膝。逮兹果于韶州东平山抱膝而化。时年七十七。后谥智通大师妙光之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慧寂。俗姓叶。韶州须昌人也。登年十五恳请出家。父母都不听允止。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曰。答谢劬劳如此。父母其不可留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下削染。年及十八尚为息慈。营持道具行寻知识。先见耽源。数年良有所得。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跋。时号跛脚驱乌。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胄就寂请伽陀。乃将纸画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也。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条来忽去。人皆不测。后敕追谥大师曰智通塔号妙光矣。今传仰山法示成图相行于代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叶。韶州须昌人。年十五。恳出家。父母不听允。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曰。答谢劬劳。父母知不可留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削染。年十八营持道具。先见耽源。有所得。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跛。时号跛脚驱乌。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胄就寂请伽陀。乃将纸𦘕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不思而知。落第四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倏来忽去。人皆不测。后敕追谥曰智通。塔号妙光。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