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辰翁

相关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宗室,居黄岩。
尝游庐陵欧阳守道、刘辰翁之门。
文天祥开阃浙西,辟为从事。
偕行五十日,以大事已去而隐为道士,又为僧,自号三教遗逸。
有《湖山汗漫集》。
全宋诗
赵孟僩,黄岩(今属浙江)人,太祖十一世孙(《宋史·宗室世系》五)。
尝游欧阳守道、刘辰翁之门。
文天祥开阃浙西,辟为从事。
宋亡,为道士,又为僧,因自号三教遗逸。
有《湖山汗漫集》,已佚(《宋元学案补遗》卷八八)。
明万历《黄岩县志》卷六有传。
王邵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冬晚对雪忆胡处士》诗1首,出《文苑英华》卷一五四。
刘辰翁批本《王右丞集》卷四、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七皆收此诗,断为王维作,《全唐诗》亦收王维名下。
作王邵疑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安钱塘人,字大有,号水云子。度宗咸淳间进士。以善琴供奉内廷。宋亡,随北去。后为道士南归,往来匡庐、彭蠡间,踪迹莫测。为诗慷慨有气节,多纪国亡北徙事,后人推为“诗史”。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全宋诗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琳第三子。
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
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
尝谒文天祥于狱中。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
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
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
著《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
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为《增订湖山类稿》五卷。
《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为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
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
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词学图录
汪元量(约1241-约1317) 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人。以善琴事谢后、王昭仪,宋亡,随三宫留燕,后南归为道士。有《水云集》、《湖山类稿》、《水云词》。
元诗纪事
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唐人。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全宋文·卷八三二七
汪元量(一二四一——一三一七),字大有,号水云,临安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善琴供奉掖庭。德祐二年恭帝降元,元量随三宫入燕,多历年所,后乞为黄冠还钱塘。元量又工诗,著有《湖山类稿》(存)、《水云集》(存)。其诗多慷慨悲歌,大凡亡国之戚、去国之苦、间关愁叹之状,皆备见于诗篇,故当时闻人多推为诗史。见《南宋书》卷六二,马廷鸾《湖山类稿跋》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8—1328 【介绍】: 宋元间钱塘人,字廷玉,号湛渊,又号栖霞山人。
少颖敏,博通经史。
世祖至元末授太平路儒学正,摄行教授事,建天门、采石二书院。
仕至儒学副提举。
诗文一主于理,刘辰翁称其诗逼陶、韦,书逼颜、柳。
有《湛渊集》。
元诗选
珽字廷玉,钱唐人。
八岁能赋诗,长,习为科举业,轰然有声场屋间。
宋亡后,客授藏书之家,昼翻夜诵,灯坠花穴帽不知也。
丞相伯颜、程承旨钜夫、刘中丞伯宣前后交荐,辞不赴,李文简公衎力起之。
授太平路儒学正,未几摄行教授事,寻转常州路教授,升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秩满,署淮东盐仓太使,谢事,养疴海陵。
再迁兰溪州判官,致仕。
结庐西湖之金沙滩,有泉自天竺来,及门而汇,榜之曰湛渊,因以自号。
晚归老栖霞,又号栖霞山人。
以天历元年卒,年八十一。
所居多竹,先是一竿上岐为二,人皆异之,赋《双竹杖》诗,未几而殁。
廷玉有二子,盖先兆也。
所著曰《湛渊集》。
剡源戴帅初评其诗,甚似渡江陈去非,而尝讳言去非。
其赋《铜浮沤》一篇,尤清驯可念。
紫阳方万里称其冠绝古人,有英雄大丈夫气。
庐陵刘会孟谓其不为雕刻苛碎,苍然者不惟极尘外之趣,兼有云山韶濩之音。
皆确论也。
全宋诗
白珽(一二四八~一三二八),字廷玉,号湛渊、栖霞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理宗景定元年(一二六○)入太学。度宗咸淳中以诗著,与同邑仇远合称仇白。宋亡,以教授生徒为业。后以荐为太平路学正,历常州路教授、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以兰溪州判官致仕。元文宗天历元年卒,年八十一。有《湛渊集》八卷,已佚。清杭州沈崧町辑为一卷。事见本集附录明宋濂《湛渊先生白公墓志铭》。 白珽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廷玉,钱塘人。以荐授官累迁江浙儒学副提举历兰溪州判官致仕自号栖霞山人有湛渊集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罗公升,字时翁,一字沧洲,永丰(今属江西)人。
宋末以军功授本县尉。
大父开礼从文天祥勤王,兵败被执,不食死。
宋亡,倾资北游燕、赵,与宋宗室赵孟荣等图恢复,不果。
回乡隐居以终。
有《无名集》、《还山稿》、《抗尘集》、《痴业集》、《北行卷》等,后人合为《沧洲集》五卷。
事见本集附录刘辰翁《宋贞士罗沧洲先生诗叙》,清同治《永丰县志》卷二四有传。
 罗公升诗,以清金氏文瑞楼钞《宋人小集六十八种·宋贞士罗沧洲先生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沧洲集》(简称四库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庐陵人,字尚友,号养吾。
刘辰翁子。
少质鲁,长而颖悟过人。
曾为延平教官,临汀书院山长。
吴澄谓其文浩瀚演迤,自成一家。
有《养吾斋集》。
元诗选
将孙字尚友,别号养吾,辰翁子。
少质鲁,长而颖悟过人,为文较辰翁愈奇崛。
皇庆癸丑,荐授光泽(一作将乐)主簿,草庐先生吴澄题其集曰:国初庐陵刘会孟氏突兀而起,一时气燄震耀远迩,乡人尊之。
其子尚友,式克嗣响。
会孟諔诡变化,而尚友浩瀚演迤。
论者以为尚友之嗣会孟,不忝子瞻之嗣明允也。
词学图录
刘将孙(1257-?
) 字尚友。
刘辰翁子,又称小须。
庐陵人。
有《养吾斋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1 【介绍】: 唐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摩诘。玄宗开元进士擢第。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又曾为河西节度判官。天宝时,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被俘获,押解洛阳,迫受伪职,曾赋诗明志。乱平,责授太子中允。肃宗乾元中迁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沿辋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所为诗号《辋川集》。妻亡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
排行十三。
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
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
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
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
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
释褐为太乐丞。
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
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
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
二十三年,擢右拾遗。
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
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
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
过襄阳,作《哭孟浩然》诗。
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
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
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后迁库部郎中。
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
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
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以明己心向唐室。
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
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
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
王维奉佛,学顿教。
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
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
”(《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
王维早期怀“致君光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
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
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
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
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
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
维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
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
《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唐诗汇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天宝初,入为左补阙。十一载,拜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京,被迫受伪职。复京后论罪,因曾作诗抒写对唐室的忠心,仅降为太子中允。迁左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卒。维多才艺,诗、书、画、乐无不精通。其诗众体兼擅,尤工五律、五绝。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永济),遂为河东人。天宝末,为给事中。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荤腥。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有《阳关曲》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九年(721)状元,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因其诗中颇具禅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诗佛”誉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有《王右丞集》。开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黄鹤楼时作五古《黄鹤楼送康太守》。被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维字摩诘。太原祁人。徙河东。开元九年进士。历右拾遗。三迁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禄山陷两都。为贼所得。伪病瘖。拘于普救寺。迫以伪署。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所为凝碧池诗闻于上。肃宗嘉之。会弟缙请削己官以赎兄罪。乃责授太子中允。乾元元年转尚书右丞。二年卒。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臞翁诗评》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岁寒堂诗话
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
《蔡百衲诗评》
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
《唐诗品》
右丞诗发秀自天,感言成韵,词华新朗,意象幽闲。上登清庙,则情近圭璋;幽彻丘林,则理同泉石。言其风骨,固尽扫微波;采其流调,亦高跨来代。于《三百篇》求之,盖《小雅》之流也。而颂声之微,夫亦风气所临,不能洗濯而高视也。
震泽长语
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及其铺张国家之盛,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阚,雨中春树万人家”,又何其伟丽也!
诗薮
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建礼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风劲角弓鸣”、“扬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
诗薮
盛唐七言律称王、李。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绛帻鸡人”,不免服色之讥;“春树万家”,亦多花木之累。“汉主离宫”、“洞门高阁”,和平闲丽,而斤两微劣。“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比也。
诗薮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唐音癸签
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
诗镜总论
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此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
《诗源辨体》
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如“天官动将星”、“单车普出塞”、“横吹杂繁笳”、“不识阳关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如“风劲角弓鸣”、“绝域阳关道”、“建礼高秋夜”、“怜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气浑成者也。如“独坐悲双鬓”、“寂寞掩柴扉”、“松菊荒三径”、“言从石菌阁”、“岩壑转微径”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如“清川带长薄”、“寒山积苍翠”、“晚年惟好静”、“主人能爱客”、“重门朝已启”等篇,皆闲远自在者也。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浑,“新妆可怜色”则又娇嫩。若高、岑才力虽大,终不免一律耳。
《诗源辨体》
摩诘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绛帻鸡人”等篇,皆宏赡雄丽者也。如“渭水自萦”、“汉主离宫”、“明到衡山”等篇,皆华藻秀雅者也。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
《诗源辨体》
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与裴迪书》略云:“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倘能从我游乎?”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昔人谓“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殊未尽厥美,庶几“咳唾落九天,随风生殊玉”耳。三人相较,正犹留侯无收城转饱之功,襟袖带烟霞之气、自非平阳、曲逆可伍。
《唐音审体》
少陵绝句多不甚着意,太白七言独步,五言其稍次也。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
《唐诗观澜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颡气内充,由其天才敏妙,尽得风流,气骨遂为所掩。一变而入郎、秀丽胜而沉厚之气亦减,此风气之一关也。
《唐诗观澜集》
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
《唐诗别裁》
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
《唐诗别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当分别观之。
昭昧詹言
辋川干诗,亦称一祖。然比之杜公,真如维摩之于如来,确然别为一派。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譬如绛阙仙宫,非不尊贵,而于世无益;又如画工,图写逼肖,终非实物,何以用之?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政如同马相如之文,使世间无此,殊无所但以资于馆阁词人,酝酿句法,以为应制之用,诚为好手耳。
昭昧詹言
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如今科举作墨卷相似,诚万选之技也。
《岘佣说诗》
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
《岘佣说诗》
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岘佣说诗》
摩诘七律,有高华一体,有清远一体,皆可效法。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应德琏、陶渊明。五言短篇尤劲,《寓言二首》直是脱胎《百一》。“楚国狂夫”诸咏,则《咏贫士》之流;“田舍”诸篇,《闲屈》之亚也。七言矩式初唐,独深排宕;律诗神超,发端亦远。夫其炼虚入秀,琢淡成腴,变六代之深浑,发三唐之明艳,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诚斯人之品目,唐贤之高轨也。
《唐宋诗举要》
赵铁岩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唐宋诗举要》
姚曰: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吴曰: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
《唐宋诗举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备三十二相似,而意兴超远,有虽对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宜独冠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十五年擢进士第。代宗大历中为盱眙尉。后隐居鄂州武昌。工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登进士第,仕途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遁之志,后寓鄂渚(今湖北武昌西山),召王昌龄、张偾同隐。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三一、《唐才子传》卷二。《新唐书·艺文志四》云是“肃(宗)代(宗)时人”,《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称“唐盱眙(今属江苏)尉常建”。《河岳英灵集》首录常建诗十四首,而称“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按此书收诗止于天宝十二载(753),则常建作县尉,当在此前。盛唐人对常建诗评价颇高,如殷璠云:“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即指其诗以兴象取胜。《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常建,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盱眙尉。天宝中,曾寓居鄠渚,以诗招王昌龄、张偾同隐。约卒于天宝末、至德初。建长于五言。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以建为首。有《常建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四
建。开元中进士。大历中为盱眙尉。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数句。并可称警策。然一篇尽善者:“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属思既苦,词亦警绝。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
唐诗品汇
刘须溪云:常建诗情景沉冥,不类著色。
《唐诗品》
建诗颇事雅道,不善近体。殷璠评其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夫魏晋作者,直趋音调,而饰以藻节,亦本末之致也。建诗颇亦擅此,而间出近语,此其所短。若《梦游太白西峰》、《闲斋卧疾》、《鄂渚》、《仙谷》等作,亦可公干、彦伯之流矣。
诗薮
殷璠诗选,以常建为第一。张为句图,以孟云卿为高古奥逸。盖二子皆盛唐名家。常幽深无际,孟古雅有馀。常“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绝是长吉之祖;孟“朝日上高堂,离人怨秋卓。少壮无会期,水深风浩浩”,剧为东野所宗,
诗薮
常建语极幽玄,读之使人泠然如出尘表。然过此则鬼语矣。
唐诗归
钟云:初盛唐之妙,未有不山于厚者。常建清微灵洞,似“厚”之一字,不必为此公设,非不厚也,灵慧之极,有所不觉耳。灵慧而气不厚,则肤且佻矣。 谭云:常建诸诗,令不知诗者读之,满腹是诗,急起拈笔,即深于诗者,不得一语。予尝谓诗家有仙有佛,此皆佛之属也。钟云:储与王以厚掩其清,然所不足者非清;常建以清掩其厚,然所不足者非厚。
诗镜总论
常建音韵已卑,恐非律之所贵。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常建诗灵慧雅秀,清中带厚,如“清溪深不测”、“清晨入古寺”等篇,令人诵欲忘年,故钟、谭盛唐品语,若于建偏致心赏。伯敬云:“凡清者必约,约者必少。此公诗一入情境中,泉涌丝出,若“清”之一字,反为富有之物。”友夏云:“妙极矣,注脚转语,一切难着,所谓见诗人身耐为说法也。”斯论俱可为千古知己。
《诗源辨体》
常建五言古,风格既高,意趣亦远,然未尽称快,惟短篇堪入录邳。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建诗如金如玉,坚质内涵,神彩外映,骨韵之妙,超王越孟。微嫌杂以幻妄语,开今日竞陵一派。
《诗辩坻》
常建七言古,格意轻隽,而下语粉绘皆别设。虽在盛唐,隐开温、李乐府一派。
《诗辩坻》
盛唐七绝,常建最劣,高得中唐,卑入宋格,如“过在将军不在兵”是也。
诗筏
钟伯敬云:“常建诗清微灵洞。似‘厚’之一字,不必为此公设。”此语甚当。但常建诗亦自有常建之厚,古人所谓温厚者,常建之诗是也。其清微灵洞,俱从温厚中出,所以内外俱彻,如琉璃映月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干。阳色薰两厓,不改青松寒。”此东野意趣也。“井底玉冰洞地明,琥珀辘轳青丝索。仙人骑凤披彩霞,挽上银瓶照天阁。黄金作身双飞龙,口衔明月喷芙蓉。一时渡海望不见,晓上青楼十二重。”置之长吉集,奚辨乎?二子之生,尚在数十年后,此实唐风之始变也。吾读盛唐诸家,虽浅深浓淡,奇正疏密,各自不同、咸有昌明之象,独常盱眙如去大梁、吴、楚而人黔、蜀,触目举足,皆危崖深箐,其间幽泉怪石,良非中州所有,然亦阴森之气逼人。
《载酒园诗话又编》
常诗名胜处,儿于支、许清言,即刻划林泉,亦天然藻缋。独如“汉上逢老翁,江口为僵尸”诸篇,宇宙大矣,何地不可行,必效大阮驱车耶!
《小澥堂草杂论诗》
常建诗一片空灵境界,然或根柢未深,学之恐堕魔道。
剑溪说诗
常建、刘慎虚诗,于王、孟外又辟一径。常取径幽而不诡于正,刘气象一派空明。
石洲诗话
常较王、孟诸公,颇有急疾之意,此所以为飞仙也。又多仙气语。
石洲诗话
常尉以玄妙得之,储侍御以浅淡得之。储近王,常近孟,而常胜于储多矣。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嵇叔夜,长篇沉厉,思若有馀,短篇兴来情答,爽秀生姿,如谈子房、季扎之间,衮衮可听。
《诗学渊源》
吾读其诗,一字一珠,务极洗炼,高雅缜密。词不害意,而意在言外。源出齐梁,而遗齐梁之迹,可谓出蓝之胜是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吉水人,字高仲。
以学行称于时,为刘辰翁、吴澄等所推重。
以荐,召为辽阳儒学副提举,不就。
后授泰和州判致仕。
其文词峻洁畅达,与刘诜、龙仁夫齐名。
学者称申斋先生。
有《申斋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字君胄。玄宗天宝十五载进士。代宗宝应初,诏试中书,补渭南尉。历左拾遗,出为郢州刺史。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齐名,并称“钱郎”。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0? 字君胄,排行四。中山(今河北定州)人。玄宗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避安史之乱,羁滞江南。代宗宝应元年(762)九月授渭南尉,大历元年(766)前后擢为拾遗,四年前后迁员外郎,复转郎中,德宗建中初(780)出为郢州刺史,并持节治军,卒于官。事迹见《极玄集》卷上、《新唐书·艺文志四》、《唐才子传》卷三。今人刘初棠有《郎士元考》。士元工诗,与钱起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达官贵人出使作牧而无二人诗祖饯者,时论鄙之。其诗多为送别应酬之作,擅长五律,工于发端,风格闲雅,时人以为近于谢灵运。《盩厔县郑𥐟宅送钱大》、《送李将军赴定州》、《宿杜判官江楼》等为集中佳作,“去鸟不知倦,远帆生暮愁”(《题刘相公三湘图》)、“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送杨中丞和蕃》)等亦堪称佳句。其七律亦多可诵,如《赠韦司直》、《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诸诗均雅洁纯熟。江邻几《嘉祐杂志》、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卷一八均将士元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而据《极玄集》卷上、《新唐书·文艺传下》,士元不在其列。《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其诗1卷。《全唐诗》存诗70余首,编为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5首,断句若干。
唐诗汇评
郎士元,生年年不详,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宝应元年,选畿县官,诏试中书,补渭南尉。代宗时,登朝为左拾遗。大历末,自员外郎出为郢州刺史。士元工诗,与饯起齐名,时人谓“前有沈、宋,后有钱、郎”。朝官出使作牧,如无二人诗祖饯,时论鄙之。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以士元为下卷之首,谓其诗较钱起“稍更闲雅,近于康乐”。有《郎士元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员外,河岳英奇,人伦秀异,自家形国,遂拥大名。右丞以往,与钱更长。自丞相以下,更出作牧,二公无诗祖饯,时论鄙之。两君体调,大抵欲同。就中,郎公稍更闲雅,近于康乐。如“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去鸟不知倦,远帆生暮愁”、又“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向秋月”,可以齐衡古人,掩映时辈。又“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古谓谢朓工于发端,比之于今,有惭沮矣。
唐语林
郎士元诗句清绝,轻薄好为剧语。
对床夜语
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下此则十才子。
《唐诗品》
员外诗天然秀颖,复谐音节,大率以兴致为先,而济以流美,虽篇章错杂,酬应层出,而语多闲雅,不落俗韵,其取重时流,不徒然尔。惜无大作以齐曩代高手,将非尺寸短长之恨耶!
唐音癸签
刘辰翁语:士元诸诗,殊洗炼有味。
虽自浓景,别有淡意。
《唐诗评选》
高仲武云:“郎公近于康乐。”既不知谢,亦不知郎。郎诗自从潘、陆来,变为七言,风旨固在。七岂之从谢出者,唯杜陵耳。一出笔有三留三折,他人不能尔,亦不尔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郎君胄诗,不能高岸,而有谈言微中之妙。
刘须溪谓其“浓景中别有澹意”,余则谓其澹语中饶有腴味。
如“乱流江渡浅,远色海山微”、“河来当塞曲,山远与沙平”、“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罢磬风枝动,悬灯雪屋明”,虽萧寂而不入寒苦。
至若“月到上方诸品净,心持半偈万缘空”,读之真躁心欲消,妄心欲熄矣。
说诗晬语
高仲武以郎士元“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谓工于发端。然“暮蝉”、“落叶”,有两景乎?“不可听”、“岂堪闻”,有两意乎?此诗论未当处。
《大历诗略》
君胄诸诗,意境闲逸,大历高品,卢、韩、司空辈为稍逊之。
《秋窗随笔》
高仲武论郎士元诗云:“……古人谓谢肌工于发端,比之下今,有惭沮矣。”然“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君胄岂能到?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