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文宗

相关人物:共 45 位
共 4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3—1323 【介绍】: 元僧。杭州新城人,号中峰,俗姓孙。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元诗选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
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
闻高峰原妙禅师居天目山,往叩之,一见驩然,薙染于师子院,遂契妙旨。
与断厓义公俱为高峰座下,或问优劣,曰:义首座固是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推第一座祖雍主之。
登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已而还山,领师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衣,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欲召见阙廷,终不一至。
惟再封香下诏,即所居修敬而已。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
世寿六十有一,僧腊三十有七。
文宗敕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有《中峰广录》三十卷。
元统二年,诏收入佛藏,艺文监丞揭徯斯为之序,谓其提倡激扬,如四渎百川,千盘万转,冲山激石,鲸吞龙变,不归于海不已。
其大机大用,见于文字有如此者。
中峰屡辞名山,屏迹自放。
时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脱笠,即结束茅而栖,俱名曰幻住。
自作《幻住庵记》。
其居东林也,赵学士子昂、冯学士海粟为之躬运土木以执役。
初,子昂与中峰为友,海粟甚轻之。
一日,子昂偕中峰往访,海粟出示《梅花百韵诗》。
中峰一览,走笔和之。
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与定交。
梅花百咏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禅师,屡辞名山主席,屏迹自放。时赵孟頫与明本友善,子振意轻之,一日,孟頫偕明本往访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咏诗》,明本一览走笔和成,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与定交。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讳明本。俗姓孙。钱塘人。母娠师时。梦无门开道者寄灯笼其家而生师。师生至性不好弄。而好歌梵呗结趺坐。髫𫚇读论孟未终卷。母丧辍学。年十五辄然臂持戒。誓向空寂。久之。阅传灯录有疑。志在参决。遂登死关。见妙公。妙发长不薙。衣弊不易。孤峭严冷。未尝一启齿而笑。亦未尝为其徒剃落。独见师即驩然。欲为祝发。盖亦已知为大器焉。久之。诵金刚经。恍若开解者。师自谓识量疏通。于义趣无不融贯。然非性也。已薙染给侍死关。入天目。于东南诸山最高寒。廪粟屋材。微飞挽则莫能至其上。师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胁肤不沾席。后于妙言下。机旨洞契。妙以其克肖。书偈付之。师益自晦。未尝以师道自任也。然而玉在山珠在渊。其光气自不可掩。况审之以咨决。重之以记莂哉。至元间。松江瞿霆□。施田建寺于莲花峰。号大觉正等禅寺。妙将迁化。以寺属师。师辞。师每谓。住者必无上大道。其力可以开明人天。夙植福缘。其力可以荫结徒众。明智通变。其力可以酬酢事宜。故凡住持。道为之体。而缘与智为之用。有其体而缺其用。则化权不周。事仪不备。犹之可也。使无其体。而徒倚其用。则虽处众而众归。制事而事宜。亦不足言矣。况三者并缺而冒焉。尸之者。其于因果。能无惧乎。当五山缺主席。宰执大臣。致书币屡以为请。师皆力辞。至于穷厓孤洲。草栖浪宿。屏遁其迹而避之。然四方学者。北殚龙漠。南踰六诏。西连身毒。东极抟桑。裹粮蹑[尸@憍]。万里奔走。而辐辏赴师者。殆无虚日。南诏僧玄鉴。素明教观。辨博英发如。曰。吾闻。大唐有禅宗。使审是耶。吾将从学。设或未当。吾将易其宗旨。而俾趋教观。繇其国来。一闻师言。即悟昔非洞发源底。方图归以倡其道。而没于中吴。鉴之徒。画师像归国。像出神光烛天。南诏遂宗禅。奉师为禅宗第一祖。至治三年春三日。山木稼。其徒之老异之。秋八月甲子。师遂入寂。即山之西冈。塔其全身。未逝前一日。遣别其外护并法属。一一皆师手书。是日白虹贯山。师世寿六十一。僧腊三十七矣。师所至。四众倾慕。香茗金币。拜礼供养。悉成宝坊。而师一衲一箪。未尝属目。人念其丰肌暑月腠腐。奉葛衣以袣袢者。师一不以近体。他可知已。虽屡辞名山。以自放于山林江海。解縢屩脱袍笠。在处结茆以居。一皆名曰幻住蒲团禅板。昼作夜参。规程条章。井井森列。仪矩慎严。如临千众。至于激扬提唱。机用翕㸌。婴之者胆丧。闻之者意消。每谓其教传佛心宗。单提直指。恶有所谓微妙授受。恶有所谓言语依解哉。故于教法。欲救其弊砭其病。皆以身先之师之于物。洪纤高下。缓急后先。拒之不遗。接之不携。人虽见其发于悲愿。而不知其一以诚。而匪事夫空言也。当世公卿大夫。如徐君威卿。郑君鹏南。赵君子昂。一闻师之道。固已知敬。及亲炙言容。无不歆慕终其身。江浙丞相脱驩公。最号严重。读师之书。敛衽望拜。高丽沈王。以天属懿亲。万里函香拜礼。起谓左右曰。某阅人多矣。未有如师福德最胜者。获师开示。涕泣感发。师躬己以究其道。岂有毫发涉世意哉。然而其名不行而彰。其道不言而信。自非行戒相应声。寔一致永久益。章而弗昧。亦何以致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中峰普应国师者。讳明本。其先临济玄。玄七传杨岐会。会八传无准范。范传雪岩钦。钦传高峰妙。妙之嗣四人。师居其首。师自临济其世十八。临济自少林其世十一。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师出钱塘孙姓。母李氏梦。无门开道者。持灯至其家而生。师生之时。内室五色光明者三昼夜。襁褓即具大人相。坐则跏趺。嬉戏则为佛事。既冠。阅传灯录。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甚却被生死之所流转。大疑。乃求依狮子院高峰妙禅师。妙公喜度之。三载观流泉有省。求妙公印證。被打趁出。自此日作夜侍。常至晨钟鸣不去。妙公不顾。久而洞彻玄旨。妙公大悦。书自相赞与师曰。我相不思议。佛祖莫能视。独许不肖儿。得见半边鼻。洎十载。妙公告寂时。以大觉寺属师。师推首座祖雍主之。遂一笠吴楚。西至皖山匡庐。乃东还。结幻住庵于吴雁荡。遂成丛席。霆发瞿公请主大觉。不就。举定叟泰应之。泰尝受职于一山万矣。乃欲改嗣于师。师大不然。以书却之曰。昨者坐语。未及它论。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惟恐足下苟循世谛故也。本与足下。纳交十六年。彼此心怀。洞然明白。岂意足下不谅愚情。反欲相及。何临事反覆若此耶。古人于法嗣嫡传。所以深明宗系者。大法源委。不可诬也。世漓俗薄。奉金请拂。以院易嗣者有之。本尝痛心于此。夫大觉虽先师开山。然十方丛林尽有尊宿。舍彼不取。而必欲本尸。何识量之不广也。本非畏住持。实畏嗣法于开山也。故退避力辞。而举足下为之主政。以足下自师一山禅师。岂可苟循世俗而易其所师哉。繇此言之。本犹不欲以先师座下人。迭尸大觉。而况牵枝引蔓。欲为本之嗣乎。闻命骇然。专浼逆流。塔主预此拜闻。望以玉峡之音。直与拈出。或欲循俗易嗣。则本断然不敢与足下一日相聚也。至扣至扣。师还天目庐高峰塔。至大戊申。仁宗在青宫。聘之不就。赐金纹衣。加号法慧禅师。师隐去仪真。己酉。即船以居。乃吟曰。懒将前后论三三。端的船居胜住庵。为不定方真丈室。是无住相活伽蓝。烟村水国开晨供。月浦花汀放晚参。有客扣舷。来问道。头陀不用口。喃喃庚戌。又还天目。辛亥。复船居。吴江陈子聪为师建幻住庵。师又去之。北隐汴梁。吟曰。廛市安居尽自繇。百般成现绝驰求。绿菘紫芥拦街卖。白米青柴倚户收。十二时中生计足。数千年外道缘周。苟于心外存诸见。敢保驴年会合头。明年又结幻住庵于六安山。吟曰。胸中何爱复何憎。自愧人前百不能。旋拾断云修破衲。高攀危磴阁枯藤。千峰环绕半间屋。万境空閒一个僧。除此现成公案外。且无佛法继传灯。丞相脱驩公望风访师。师又弃庵。去之东海州。吟曰。道人孤寂任栖迟。迹寄湖村白水西。四壁烟昏茅屋窄。一天霜重板桥低惊涛拍岸明生灭。止水涵空示悟迷。万象平沉心自照。波光常与月轮齐。驩公戒邑吏强师至私第。乃与中书平章并诸山。必致师于灵隐。师固辞曰。夫住持者。须具三种力。庶不败事。一道力。二缘力。三智力。道体也。缘智用也。有其体而缺其用。尚可为之。但化权不周。事仪不备耳。使道体既亏。便神异无算。虽缘与。智亦奚为哉。或体用并缺。冒然居之。曰因曰果。宁无慊于中乎。贫道无其实。故不敢尸其名。竟称病还天目。延祐丙辰。上谕宣政院。简釆名山宿德。以闻。承旨者期入天目。师闻遁去。南徐丹阳蒋均为建幻住庵。戊午。又还天目。明年九月。朝旨褒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改狮子院。为正宗禅寺。驸马沈王王璋。又赍御香紫衣。即所居而修敬慕焉。宣政又以径山请师。师不就。乃结幻住庵于中隹山。中隹去西峰三十里。岩磴险绝。缁素跋涉甚难。求师归院。至治癸亥。西峰冻涸。大木摧折。师自叙曰。余初心出家。志在草衣。垢面习头陀行。以冒服田衣。抱愧没齿。平昔懒退。非矫世绝俗。盖以文字则失于学问。参究则缺于悟明。寻常为好事者之所称道。亦报缘之偶然耳。秋示微疾。有省候者。师皆曰。幻住庵漏且朽矣。不可久住也。有僧告归吴门。师曰。何不过了。中秋去十三日。手书属弟子曰。幻者朝死夕化。骨便送归三塔。依清规仪式。不许循世礼也。次日白虹贯山。巅师跏趺。书偈而化。停龛三日。颜益和悦。道俗奔集踰万。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阅世六十一。坐夏三十七。明宗己巳赐谥。曰智觉禅师。塔曰法云。元统甲戌。追尊为普应国师。乃以广录三十卷。颁入大藏。更命重臣。铭国师道行于碑南诏五比丘。绘师顶相还国。四众迎相。入中庆城相。放五色异光。繇是倾信禅宗。奉师为南诏第一祖。时皆曰。本公圆辩不閟。针砭多方。哀讲士之趋岐。伤禅流之混继。乃推大觉以嗣开先。接玄鉴而化南诏。𠃔有大愚安龙潭信之高风。至于大功不宰。至让无名。杖履萧然。云行鹤举视声名。而若浼甘。肥遁以如饴。楷芙蓉讷圆通不足过之。以其瀚海馀波。烟屯雨骤。提凤阁之儒臣。醒天潢之贵戚。而永明寿明教嵩。庶可并驾云。 赞曰。人人抱荆山之璧。个个得赤水之珠。何难兄释迦。而弟弥勒。及读本祖自叙之语。愧汗横流。俯仰无地矣。嗟乎非真祖师心语不吐。非正嫡裔背汗不流。心语不吐者昧后也。背汗不流者欺先也。昧后欺先。互相啖啖。则本祖隐现。堪忍世界。何日而休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明本,字幻住,晚号中峰,姓孙氏,钱塘人。
幼好梵呗,长乃出家。
初依吴山圣水,闻高峰原妙居天目山师子岩立死关,以待参学。
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许,知为大器。
久之,明本诵《金刚经》恍有开解者,谓“识量依通,虽于义趣通解,终非悟也。
”已而薙染。
时原妙闭关独居,誓不接纳,独见本授以䛡头。
由是给侍死关,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而学成,豁然超脱。
宗旨别传,九流诸子,罔不淹贯,激扬提唱,机锋翕靃,圆转不穷,时称大辩焉。
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之。
登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
已而还山,领师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
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元统二年,并诏明本所著《广录》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为之序。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寿六十一,腊三十七。
文宗敕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
明本身履长大,倍于时人,所遗麻履二,尚藏寺中。
寂时茶毗于天目,虞集铭其塔,赵孟頫书其净土诗。
初,松雪极致敬礼,冯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诗》六十首,明本和之,复成百咏,及九言一首,冯由是叹服加礼焉。
今有爪发舍利塔在圣水寺。

人物简介

元诗选
溥光,字玄晖,大同人。
自幼为头陀,号雪庵和尚。
深究宗旨,好吟咏,善真行草书,尤工大字,与赵文敏公孟頫名声相埒,一时宫殿城楼扁额,皆出两人之手。
亦善画,山水学关仝,墨竹学文湖州。
大德二年,文宗降旨来南,阐扬教事,椎轮葛岭。
后诏畜发,授昭文殿大学士、玄悟大师,有雪庵长语大字书法行于世。
雪庵尝题息斋李衎《墨竹》云:息斋画竹,虽曰规模与可,盖其胸中自有悟处,故能振迅天真,落笔臻妙。
简斋赋《墨梅》有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余于此公《墨竹》亦云:观此知雪庵之诗,胸中亦自有悟处,故能落笔超妙乃尔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9—1322 【介绍】: 元大名清河人,字复初。诸经皆有师法,尤深于《春秋》。早年游吴中,以荐为安丰、建康两学正。辟掾行枢密院,佥院事董士选待之若宾左。仁宗即位,升翰林直学士。诏以蒙古文节译《尚书》有关政要者。延祐二年,始会试天下进士,首充考试官;廷试,又为读卷官。所取士后多为名臣。累官翰林学士,卒谥文敏。早岁以文章自豪,出入秦、汉间,晚益精诣。有《清河集
元诗选
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人。
读书过目辄记,尤深于春秋。
弱冠游吴中,浙东使者荐为安丰、建康两学正,累辟掾台省,坐诬免。
侨寓淮南,仁宗居东宫,首擢太子文学,及即位,改翰林待制,升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迁侍读学士。
延祐间,改礼部尚书,擢参议中书省事,复入翰林。
岁终,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召为集贤侍读学士,进翰林学士。
至治二年卒于位,年五十四,赠资善大夫、河南行省左丞,追封清河郡公,谥文敏。
复初早以文章自豪,晚益精诣,吴伯清称其文脱去时流畦径,而追古作者之遗。
马伯庸亦谓公文刻而不见其迹,新而必自己出。
蔚乎其华敷,鐄乎其古声,倡古学于当世,为一代之文宗者,柳城姚燧暨公而已。
初,复初在江西金陵,每与虞伯生剧论,相得甚欢。
至京师,乃复不能相下。
真人吴闲闲与复初交尤密,尝求作文。
既成,谓闲闲曰:伯生见吾文,必有讥弹,为吾治具,招伯生来观之。
明日,伯生至,复初出文问何如?
伯生曰:公能从集言,去百有馀字,则可传矣。
复初即泚笔属伯生,凡删百二十字,而文益精当,复初大喜,乃欢好如初。
伯生亦尝谓复初文章发扬蹈厉,藐视秦汉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2—1348 【介绍】: 元临川崇仁人,字伯生,号邵庵。先世为蜀人。宋亡,父汲侨居崇仁。少受家学,读诸经,通其大义。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议学校事,主张学官当用经明行修成德之士,不可猥以资格用人。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帝崩,以目疾,又为贵近所忌,谢病归。卒谥文靖。集弘才博识,工诗文。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元诗选
集字伯生,蜀郡人。
宋丞相允文五世孙也。
父汲,侨寓临川之崇仁。
以契家子从草庐吴先生澄游。
大德初,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累迁秘书少监、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拜奎章阁侍书学士。
命修经世大典,进侍讲学士。
文宗晏驾,谢病归。
至正八年五月卒,年七十有七,赠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仁寿郡公,谥文靖。
欧阳元功曰:皇元统一之初,金、宋旧儒,布列馆阁,然其文气,高者崛强,下者委靡,时见馀习。
承平日久,四方俊彦萃于京师,笙镛相宣,风雅迭唱。
于时虞公方回翔冑监容台间,有识之士,早以斯文之任归之。
至治、天历,公仕显融,文亦优裕。
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粹然成一家之言。
家素贫,束修羔雁之入,还以为宾客费,虽空乏弗恤也。
早岁与弟槃辟书舍为二室,书陶渊明、邵尧夫诗于壁,左曰「陶庵」,右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
先生为文万篇,存者十二三。
门人订其在朝、应制、归田、方外诸稿,釐为五十卷,曰《道园学古录》。
(诗稿亦曰《芝亭永言》。
)先生诗与浦城杨仲弘、清江范德机、富州揭曼硕先后齐名。
人称虞、杨、范、揭,为有元一代之极盛。
先生尝谓仲弘诗如百战健儿,德机诗如唐临晋帖,曼硕诗如美女簪花,人或问曰:「公诗如何?
」先生曰:「虞集乃汉廷老吏也。
」盖先生未免自负,而公论皆以为然。
词学图录
虞集(1272-1348) 字伯生,号道园。临川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岁与弟槃辟二书舍,左室书陶渊明诗,题日陶庵;右室书邵雍诗,题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累迁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除奎章阁侍书学士。后谢病归。卒赠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封仁寿郡公,谥文靖。弘才博识,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每承顾问,必委曲尽言,随时讽谏。工诗文,"元代四大家"之一。擅书,真行草篆皆圆婉而有法度。有《道园学古录》、《道园乐府》。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伯生,蜀郡人。徙临川之崇仁,累迁秘书少监、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拜奎章阁侍书,进侍讲学士。卒谥文靖。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6—1350 【介绍】: 元清江人,字伯原,号清碧。博学,善属文。隐居武夷山中。文宗即位,闻其名,以币征之,不赴。顺帝时以隐士荐,召为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称疾固辞。为人湛静寡欲,尤笃于义。天文、地理、律历、度数、无不通究,尤工于篆隶。有《四经表义》、《清江碧嶂集》等。
元诗选
本字伯原,临江清江人。
博学善属文,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木得其所上救荒策,大奇之,力荐之上,召至京师。
适武宗晏驾,去隐武夷山中。
文宗在江南,闻其名,及即位,以币徵之,不赴,书《周书·无逸篇》以进。
至正三年春,丞相脱脱以隐士荐,授翰林待制,兼国史编修官。
使者趣之行,至杭州,以疾笃辞归。
伯原为人湛静,无疾言遽色,笃于行义。
所著有《四经表义》、《六书通编》、《十原》等书。
学者称为清碧先生,年七十有五,卒于武夷。
门人程嗣祖录其遗诗为《清江碧嶂集》。
伯原自谓得浦城杨仲弘诗法,尝集宋末遗民二十九人诗百篇,题曰《谷音》。
平日所作诗,未尝存稿,或问之,笑曰:亦尝念之。
然观《艺文志》所载古人文集,何翅千百,今其存者,百无一二,又有幸不幸焉。
故不必存也。
今集中所载,应酬俚率,殊不称其名。
又安知伯原之不欲存稿者,非自为藏拙地耶!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伯原,临江清江人。至正二年以处士荐授翰林待制兼国史编修官引疾笃辞有清江碧嶂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可温人,字正卿,初名雅古。文宗天历间进士。授奎章阁参书,累官福建盐运司同知。有《正卿集》。
元诗选
琥字正卿,可温人。
尝家于衡鄂,登天历第。
初名雅古,文宗御笔改为雅琥,授奎章阁参书。
至元间,行中书,调选广西静江府同知。
比上其名,中书正奏授高邮。
时广西多寇盗,而琥母老,即移家归武昌待次。
马中丞伯庸作序送之,朝士因各为歌诗以美其行,傅广文与砺有句云:「忽闻除书双及门,老亲白发生颜色。
」后历官至福建盐运司同知。
维基
雅琥,最初名为雅古,字正卿,元朝色目人,祖先为汪古部也里可温世家。他是元朝的一位进士以及诗人。泰定元年(1324年),担任秘书监著作佐郎。至顺元年(1330),考中进士,担任奎章阁参书。后来担任广西静江路同知、福建盐运司同知。他的著作有《元秘书监志》。《元诗选》二集辑有其《正卿集》诗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9—1340 【介绍】: 元遂宁人,徙江陵,字敬德,号桤斋。
以文学名。
为姚燧所赞赏。
仁宗延祐五年进士。
授承事郎,潭州路同知湘阴州事。
猾吏豪民不敢舞文法。
秩满,入为国子博士,累迁翰林直学士。
文宗至顺、顺帝元统以来,朝廷制册多出其手。
又预修文宗以下三朝实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敬德,遂宁人,家江陵中。河南乡贡。延祐五年赐进士出身,知湘阴州。以荐累迁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修国史,历翰林直学士,卒谥文安。
维基
谢端(1279年—1340年),字敬德,遂宁(今四川省遂宁市)人,元朝文人,官至国子祭酒、轻车都尉、陈留郡侯,谥文安。
曾预修文宗、明宗、宁宗三朝实录,和历朝功臣列传,时人称谢端有史才。
南宋末年,四川一带的文人为了躲避战乱都逃往江陵,谢端的祖先也因此前往江陵定居。
谢端年幼时聪慧过人,五、六岁时就会吟诗,十岁能作赋。
二十岁时,和尚书宋本同从一师,谢端学理学,宋本学古文,二人又都在江陵授课,他们在文学方面齐名,当时号称「谢宋」。
史杠担任荆南宣慰使时,数次邀约并以礼相待,把他们都推荐给姚燧,姚燧当时文章很出名所以很自负,眼界很高,他将自己的文章给谢端过目,谢端一读便指出姚燧其文用意,姚燧大为赞赏,于是打算推荐谢端为校官,但没得到答覆。
科举法实施后,谢端到河南行省应试,中举,但恰逢母亲去世所以没有参加会试。
延祐五年(1318年),谢端中进士乙科。
被任命为承事郎、潭州路湘阴州同知。
一年后,入朝担任国子博士,迁任太常博士。
后来有窃贼潜入太庙,偷走了第八室黄金主,谢端因此被罢官。
谢端本是掌管司礼仪的官,并不是负责保管的官员,应该是无罪,但谢端不做任何争辩。
不久谢端被任命为翰林修撰,又升任为待制,由于被选任为国子司业,所以也担任翰林直学士,官阶为太中大夫。
至顺元年(1330年)五月,谢端进呈《进实录表》。
当初,元文宗建奎章阁的时候,搜罗内外有才华的人们到奎章阁,元文宗曾对阿荣说当今文学之士,只还不认识谢端而已。
不久,元文宗驾崩,没能来得及重用谢端。
谢端与赵郡的苏天爵同著《正统论》,内容争辩金与宋的正统。
至元六年(1340年),谢端去世,享寿六十二岁。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信。
字孚中。
姓姜氏。
明之奉化人。
初从延庆半岩全公。
习教旨义。
声籍甚。
久之叹曰。
教相繁多。
浩如烟海。
算沙徒自困耳。
奚益。
因改辙而力禅。
参承诸名宿下语。
多枘凿弗合。
不胜愤悱。
时竺西坦公。
迁主明之天童。
师奔质所疑。
竺西一见。
知为法器。
厉色待之。
不与交一语。
师疑愈炽。
自是依止不忍去。
得豁然焉。
天历间。
住补怛洛迦山。
迁大龙翔集庆寺。
龙翔。
元文宗潜邸也。
及至践祚。
建佛刹于其地。
栋宇之丽甲天下。
未几毁于火。
昙芳忠公新之。
功未竟而化。
师乃出衣盂之私。
补前未备。
不日而集成功。
虽以名德领钜刹。
不效饰车舆盛徒御。
以自誇衒。
始终一钵萧然而已。
会元政大乱。
戎马纷纭。
寺事艰窘日甚。
师处之裕如。
不以屑意。
一旦晨兴。
索兰汤沐浴。
更衣趺坐。
谓左右曰。
吾将归矣。
汝等当以荷法自期。
励精进行。
可也。
言毕而瞑。
侍者撼且呼曰。
和尚去则去矣。
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
师叱之而复瞑。
侍者呼不已。
师握笔书曰。
平生为人戾气。
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
万里晴空片雪。
书毕而寂。
时丁酉八月某日也。
茶毗于聚宝山前。
舍利如菽如麻。
五色灿烂。
虽烟所及处。
亦累累然生。
贮以宝瓶。
光发瓶外。
师赋性恬冲。
喜溢颜间。
生平未尝以声色忤人。
人有犯之者。
颔首而已。
然进脩极勤。
自壮至髦。
默诵法华经一部。
虽暑烁金寒折胶。
无一日阙者。
屡感莲花香。
满院芬郁异。
尝非世间者可比。
当大明兵下金陵。
僧徒风雨散去。
师独结跏宴坐。
目不四顾。
执兵者满前。
无不掷杖而拜。
上尝亲幸寺中。
听师说法。
嘉师言行纯悫。
特为改龙翔。
为大天界。
告终前一日。
上统兵。
驻江阴沙洲上。
昼寝。
梦师服褐色禅袍来见。
上还闻迁化。
衣与梦中正同。
大悦。
诏出内府帛泉。
助其丧事。
且命卜葬。
举龛之夕。
上亲致奠。
送出都门之外。
师说。
有五会语录。
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怀信禅师者。字孚中。为明州奉化江氏之子也。十岁求师于其亲。亲命抱本入乡塾。不二载。诸籍了然。竟罢读。乃谋法华而诵之。遂坚图出家。荷任大法。又三载。师事法华院子思沙门。以试经得度。竺西坦禅师居天童。信往谒之。坦公瘦面如铁。寻常热棒如雨点。请益者。隆冬亦战慄挥汗。信虽年少。从容入问大法。坦器重之。久经炉鞴。信乃道通。担垂问曰。兴化打克宾。克宾还有吃棒分也无。信出对曰。俊哉狮子儿。坦深肯之。未几坦公迁化。信鸣众请云外岫补居天童。信与击节酬唱。拍拍是令。岫每称之曰。信公乃洞宗赤帜。济室白眉也。大定丙寅。出住观音寺。天历己巳。迁居普陀。至正改元。天童席虚。当事者必以致信。信曰。天童自哲人相继。化后规制非旧观矣。今诸公不弃山野。山野惟据令而行。诸公若以为可。则山野以继述为志。岂敢坚逊而累诸公行李。如不便诸公。请更议之。众皆稽颡曰。诺。于是信莅天童。积弊顿除。法席不期而再振。四方以贤誉归之。当是时。南北兵荒。丛林多窘。天童食堂盈千众。安居不乏。尚有馀粮。以赈饥贫。楚石琦公尝作偈与信曰。长庚峰顶白云间。捧劄西来笑展颜。几叠岩峦围丈室。万株松树绕禅关。当年金碧谁将去。今日天龙合送还。老我恰如窥豹者。管中时复见斑斑。江表大龙翔寺行御史。奉诏迎信。信欣然自来。时至正十四年甲午也。越二载。明太祖兵下金陵。寺众风散。信独趺坐不去。顷之兜鍪蚁集。信俨然在定。如不知也。及太祖入寺。信合爪相迎。太祖问曰。众僧因甚不见。信曰。明眼难瞒。太祖甚喜。乃命招僧还寺。太祖尝听信说法。归为近侍曰。龙翔信僧。言行纯悫。真太平有道沙门也。遂改龙翔为天界。命褒章而赐之。信德腊虽高。未尝以声色加学者。学者自化。信日课莲经七卷。寒暑不间。有僧问曰。和尚诵经。还解义么。信曰。清晨吃白粥。而今又觉饥。僧曰。此语却与经文不合。曰。明眼师僧灼然犹在。僧呵呵大笑曰。和尚是甚么心行。信曰。且喜信受奉行。丁酉元旦日食。太祖召信问之。对曰。食后自明。太祖又深喜。复论古今符谶之理。信曰。圣哲以至公为心。不求符谶。而符谶自合矣。愚昧以私欲为念。虽凤麟昼现。仍成怪物。故曰在此不在彼。太祖称善。尽欢而罢。八月二十四晨起。沐浴更衣。召众告曰。吾行矣。汝等当以荷法自期。瞑目而逝。侍僧撼且呼曰。和尚不留片语。以示人乎。信复展目索笔书曰。平生为人契戾。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乃瞑目长往。时太祖督戎江阴。前一日。梦信告别。及还金陵闻讣。与梦合。太祖甚嗟悼。左右皆言。前日梦。金甲大人相报曰。天界古佛入灭矣。太祖益惊异。赐帑金以资后事。举龛日。太祖临奠。依法阇维于聚宝山前。获舍利五色。命贺齐叔。为卜牛首山建塔。又命儒臣铭之。天童所塔者。爪发衣履也。初信承诏。去龙翔天童。左右谏曰。当今扰攘兵戈。有志者求入山林不暇。师独受元主隆誉之名。某等似不取也。且天下事未知何若耳。信答曰。我汝均为佛祖儿孙。力当撑拄佛祖家庭。任缘赴感。职宜然也。若俱以祸福撄心。埋身藏影。岂大慈旷济之道哉。且戈矛剑戟之场。独非安乐邦乎。于是愿起从行者甚众。 赞曰。径山三代。门庭施设。虽各不同。究其机要。皆通权达变之宗匠也。度公至老。尚力图兴复。信公至殁。犹示应明主。是其荷负祖道之任。真难释肩。如吴人游楚者。病中闻之。仍吴吟也。先辈之苦心若此。忽之可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怀信,字孚中。
姓姜氏,奉化人也。
父尝为县校官,母刘氏,夜梦火星堕,室中有光如火,亟取吞之,俄而有孕。
及诞,状貌异凡,而性端凝,不妄举动,唯见沙门,辄喜与亲。
稍长,受三经于宋进士戴公表元,声入心通,经旨鬯达。
然不乐帖括,独企清幽。
年十五离家,从法华院僧子思,执童子役,已而祝发为大僧,受具戒于五台寺。
闻延庆半岩全弘三观十乘之旨,复与之游。
久之,且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苟欲穷之,是诚算沙,徒自困耳。
”即弃去,渡浙而西,凡过名蓝,辄往参叩,语多枘凿,不胜愤悱。
华藏竺西坦迁主四明天童景德禅寺,信随质所疑,竺西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交一语。
一曰上堂,举兴化与克宾案问之,信拟曰:“俊哉,师子儿也。
”自是依止,不忍去。
竺西入灭,天宁云外岫,来继其席,命司经藏管钥。
文章渐彰,不可掩遏。
元泰定丙寅,行宣政院请居四明观音,策励徒众,珍惜时光,唯恐失坠。
天历己巳,迁住补怛洛迦山。
清望日崇,修行益苦,尝持一钵,乞食吴楚间。
镇南王具香华迎至府中,虚心问道,语中肯綮,且出菩提达摩像求赞,信拈豪挥洒,略无停思,而辞旨渊邃,王甚叹服。
宣让王亦遣使者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请示法要。
信随其性资,利而道之。
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礼,诸侯庶士,莫不望风瞻仰,施资填委。
姑苏产奇石,因求善工,造多宝佛塔十三成载归。
海东驸马都尉高丽王绎而吉尼、丞相撒敦,以行谊上闻,赐号为广慧妙悟智宝弘教禅师,及金襕法衣一袭。
至正壬午,主中天竺永祚寺。
天历乙酉迁天童,矢志振兴,百废具举,佛殿岿然,厥工甚钜,亦彻弊而更新之,丹辉碧朗,照耀海滨。
复造塔中峰,若将终焉。
己丑冬十月,江表大龙翔集庆寺虚席,行御史台奉疏迎信主之。
龙翔文宗潜邸,及践祚,改建佛刹,栋宇宏丽甲天下。
其住持若笑隐䜣、昙芳忠,皆一时硕德,励行《百丈清规》,为东南楷则。
亡何燬于火,忠竭力兴复海会堂,未就而化。
信初升座,提唱宗乘,万指所指,委蛇不迫,而玄机自融,无大无小,皆驩相亲戴。
因出衣盂私赀,缵续前功,不日而集。
会元纲失纽,天下丧乱,戎马纷纭。
寺院萧条,日见艰窘,信处之夷然,若不介意。
明室龙兴,初号吴国,大兵下金陵,徒侣风雨飘散,信独结跏晏坐,目不他顾。
执兵者满前,无不弃仗而拜。
太祖尝幸寺中,听信说法,嘉其道行,命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以宠异之。
寺有逋租在民间者,官为徵集。
僧众日归,法施益盛。
一旦晨兴,索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汝曹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吾将归矣。
”言毕而瞑,侍者呼曰:“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
”乃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
”掷简而逝,时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
寿七十八,腊六十九。
荼毗聚宝山下,舍利如菽,五色粲烂,烟所及处,亦累累攒珠,贮以瓶水,光发于外。
弟子致凯坎牛首山东麓为宫,藏之,建塔其上。
将迁之夕,明帝驻兵江阴,梦信褐服而来,问何之,曰:“将归,且告别。
”及还归,闻其寂灭,为之惊异。
乃出内府泉币,助其丧事,且亲致奠送于都门之外。
荣贶之加,近代无比。
著有《五会语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9—1338 【介绍】: 元光州人,先祖为汪古部人,字伯庸。仁宗延祐二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劾奏丞相铁木迭儿十罪,帝黜罢之。累拜御史中丞,持宪务存大体。终枢密副使。卒谥文贞。文章宏赡精核,以秦汉为法,自成一家言。诗圆密清丽。尝预修《英宗实录》。有《石田文集》。
元诗选
祖常,字伯庸,世为雍古部,居靖州之天山。
其高祖锡里吉思,当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子孙因号马氏。
曾祖月合,乃从元南伐留汴,后徙光州。
祖常七岁知学。
延祐初,贡举法行,乡贡会试皆第一,廷试为第二人。
授应奉翰林文字,擢监察御史。
劾奏柄臣铁木迭儿十罪,罢之。
柄臣复相,左迁开平县尹,因欲中伤之,退居光州。
铁木迭儿死,乃除翰林待制。
累迁礼部尚书,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寻参议中书省事,参定亲郊礼仪。
元统初,拜御史中丞,转枢密副使,辞归。
起为江南行台中丞,又改陕西,皆不赴。
至正四年卒,年六十。
赠河南行省右丞魏郡公,谥文贞。
伯庸文章宏赡而精核,刮除近代南北文士习气,而专以先秦、两汉为法。
与姚文公燧、元文敏公明善,实相继后先。
尤致力于诗,大篇短章,多可传者。
所著曰《石田集》,以所居有石田山房也。
浙东廉访苏天爵请于朝,刻以行世。
序之曰:「公诗接武隋、唐,上追汉、魏。
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
与会稽袁公、蜀郡虞公、东平王公更唱迭和。
金石相宣,而文益奇。
」史官陈旅亦曰:「公古诗似汉、魏,而律句入盛唐,散语得西汉之体。
文宗尝驻跸龙虎台,祖常应制赋诗,尤被叹赏,曰:「孰谓中原无硕儒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4—1344 【介绍】: 元僧。江州人,徙南昌,俗姓陈,号笑隐。九岁出家。博通经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说。居杭州之凤山,迁中天竺,又主建康集庆寺。文宗天历初,被召赴阙,特赐三品文阶,授太中大夫。顺帝时受命校正《禅林清规》。有《蒲室集》。
元诗选
大䜣,字笑隐,南昌陈氏子。
家世业儒,去而学佛,得法于晦机熙公。
卓锡杭之凤山,迁中天竺。
文宗自金陵入正大统,命以潜邸之旧,为龙翔集庆寺。
召䜣于杭州,授太中大夫,主寺事,设官隶之。
所著有《蒲室集》十五卷,虞邵庵序之,谓䜣公以说法之馀事为文,莫之能禦。
吸江海于砚席,肆风云于笔端,一坐十年,以应四方来者之求,殆无虚日。
铿宏轩昂,感厉奋激,老于文者,不能过也。
欧阳圭斋之序蒲庵复公也,亦曰:由唐至宋,大觉琏公、明教嵩公、觉范洪公,以雄词妙论,大弘其道于江海之间。
一时老师宿儒,莫不敛衽叹服。
皇元开国,若天隐至公、晦机熙公,倡斯文于东南,一洗咸淳之陋。
赵孟頫、袁桷诸先辈,委心而纳交焉。
晦机之徒,笑隐䜣公尤为雄杰。
其文,太史虞集尝序之矣。
䜣公既寂,丛林莫不为斯文之慨豫章见心复公以敏悟之资,发为辞章,溯而上之,卓然并驱于嵩琏诸师无愧也。
圭斋次论诸禅老之文,最为明悉,而推重䜣公如此。
明洪武初,复公与蒲室之徒全室泐公,同以高僧见召。
已见于钱牧斋《列朝诗集》,故不具载。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禅师大诉者。
字笑隐。
世籍江州。
为唐尚书陈操之裔。
后徙居南昌。
故为南昌陈氏也。
母萧氏。
孕感异徵。
日者谶曰。
生子当为法中龙文中虎。
及娩。
地为震动。
父殁。
母盛年修净业。
䜣为童时。
见佛相好。
则恋慕如慈亲。
年九岁。
得依水陆院伯父云阇黎为大僧。
遍阅大藏经文。
欲扣明己躬。
愿尽形寿以法为檀。
时一山万禅师开化匡庐之开先寺。
诉竟走依之。
不发。
然诉常于此切万指。
往百丈。
遂彻證于熙禅师拂下。
熙曰。
昔黄龙得旨。
泐潭领徒。
游方及见慈明。
气索汗下。
你道过在甚处。
诉对曰。
千年桃核里。
觅甚旧时仁。
熙以为类己。
大然之。
熙迁杭之净慈。
命䜣分座。
诉以书记自任。
盖䜣博学广知。
加之辩才转变无方。
尝题曹操读碑图。
其略曰。
碑阴八字非隐语。
德祖有智如滑稽。
岂是阿瞒不解此。
感愧上马归路迷。
一时名辈称之。
又访中峰本禅师于天目山。
坐语。
夜半风雨大作。
崖石欲裂。
左右皆辟易。
诉不少动。
中峰曰。
诉公慧定之力。
俱足他日必大可观。
至大四年。
出住湖之乌回。
次住杭城报国。
又住中竺报国。
中竺俱经火之馀。
诉至任缘鼓舞。
大厦俱成。
僧徒相从者垂千辈。
首以竹篦子付之觉原昙。
而妙喜门风又一振矣。
天历元年。
朝旨改金陵潜邸。
为大龙翔集庆寺。
以诉为开山第一代。
明年诏入奎章阁。
设高座。
阐扬大法。
出貂裘金衲赐之。
䜣终不以示人。
然自奉俭薄。
衾衣常十数载不易也。
频躬烧香。
浴以给众。
身外之役。
不以劳人。
至于名教节义。
则感励奋激。
不知有己。
明宗嘉其风范。
亲书广智庵额赐。
诉退居处。
至顺二年。
疏谢。
归林下。
不报。
又辞。
文宗敕台臣慰䜣。
安居龙翔终老。
兼命较订百丈清规。
为缁门定式。
盖百丈建立以来。
年代数百。
法久成毙。
诸方丛席各杜绳规。
俾律仪大典易式无闻。
䜣以百丈旧文。
订列条章若干门。
互换主宾。
令法久住。
书成。
进上。
敕诸丛林。
遵而一之。
于是天下缁流。
礼乐铿锵。
进止有节。
大智之风。
俨然在矣。
嗣后朝赐益隆。
梵侣益众。
其禅席之盛。
自秀法云以来。
未之有也。
会中龙象。
则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远怀渭辈。
激扬旨要。
尝问僧。
青州布衫重七斤。
古人道了也毕竟一归何处。
僧曰。
东廊头西廊下。
曰。
甚么处见赵州。
僧拟对。
䜣曰。
棒上不成龙。
又问。
竖拂拈椎。
古佛榜样。
擎杈舞剑。
列祖条章。
衲僧下一句。
作么生道。
僧珍重便行。
䜣曰。
不消一劄。
又问。
释迦弥勒文殊普贤从你脚下过去也。
僧顾左右。
䜣喝之。
又问。
无位真人落在甚处。
僧便作礼。
䜣曰。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至正四年五月朔日。
退居广智庵。
复与御史脱欢公话。
别凡熟知。
悉致辞。
柬命弟子。
以两朝所赐资帛。
营万佛阁。
俾群生得所瞻仰。
从容书偈。
顺寂焉。
阅世六十一。
坐夏四十六。
学士虞集为蒲室叙。
叙状䜣生平甚详。
盖䜣之母。
精修净业。
感地生白连。
䜣移居报国。
时其母西往。
䜣常愧慕陈尊宿编蒲。
以故志所居处。
皆曰蒲室。
四会语录。
外文集若干卷。
名蒲室集云。
赞曰。
语云。
天地无全功。
圣人无全能。
若仰山父子之为人。
庶其全矣。
熙公至殁。
犹教诫弟子。
整其家法。
䜣公于殁前一日。
召宗泐辈。
孜孜以妙喜门庭为属。
较二公之心。
而往返阎浮百千次。
尚未足其愿也。
呜呼大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䜣,字笑隐,姓陈氏,九江人也。
初谒开先一山了万。
万尝经神祠,见纸灰随风旋起,脱然忘所證,以白东叟,叟诘之无滞,遂主开先。
䜣叩之,未深契也。
乃遣参净慈晦机熙,熙器重之,问:“黄龙得旨泐潭,领徒游方,及见慈明,气索汗下,过在何处?
”䜣抗声云:“千年桃核里,觅甚旧时仁。
”一日,又举百丈野狐语,诘之曰:“且道不落因果便堕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脱野狐身,利害甚处?
”䜣拟答,机喝之,生平疑滞,涣然冰释。
䜣博学多通,于《涅槃》、《法华》、《大品般若》,靡不穷究,故三谛圆融,观法入妙,尤擅词翰。
黄溍虞集品其文,奇彩烂然,铿鋐磊落,名重一时。
元文宗、顺帝时,屡承恩顾,命坐咨问,授三品文阶,赐赉甚厚,尽用以建閤。
元至正四年五月,诣御史大夫脱欢为别,复留书与交游之善者,二十四日书偈趺逝。
共 4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