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字仁甫,号北川。少孤,性颖异绝人。初作文章,学苏氏,年十七岁,为三吴人师。中正德辛未进士,授庶吉士,再迁国子司业,日会六馆生说经,阐所未有,六馆生无不喜得师者。嘉靖改元,上方向用文学,公在经筵,日讲进学。士尝讲毕,劝上省无益之费,停得巳之役,以惠生民。次日,上令辅臣问旨,公一一具上,大见开纳,迁太常寺卿,掌国子祭酒,卒于官。所著北川集。
人物简介
吴孝铭(?年—183?年),字伯新,江苏阳湖县(今常州市)人。吴孝铭于嘉庆十四(1809年)中式己巳恩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工部主事。充任军机章京。累迁工部郎中。历官鸿胪寺少卿、江西学政、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参议、顺天府丞等职,仍留直军机处。道光十四年(1834年),擢太仆寺卿,出督福建学政,迁太常寺卿,再迁宗人府丞。因母丧丁忧归里,哀毁致病,服阙回京后不久即因病辞职,卒于家中。《清史稿》有传。
人物简介
庄伯容(1864~1932),号逸翁、逸村、景陵。清嘉义南门内(今嘉义市)人,祖籍漳州。父祖皆隐于市。幼年读书即崭露头角,罗山、玉峰两书院并许以文学第一。光绪七年(1881)举秀才。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武毅军聘为文案主务,光绪二十年(1894)授军功五品职衔保举。乙未(1895)割台,潜学中医。明治卅三年(1900)被举为嘉义办务署参事,次年十一月更改嘉义厅参事。明治卅五年(1902)八月授佩绅章。庄氏襟度清旷,犹似大雅君子;平日寄情于琴书,名闻遐迩。当政者时遣驾以问文字,父老亦来谈社稷与民生,曾捐资救荒平粜。明治卅九年(1906)三月十七日台湾大地震,震央位于民雄、梅山,伤亡千馀人,嘉义建物也几尽毁损。庄氏号召民众参与救援并重建市容,其所撰碑文「丙午(1906)烈震纪念碑」,乃全台首座地震纪念碑,立于嘉义公园。庄氏不仅医术精湛,也是「罗山吟社」之中坚社员,兼擅赵孟頫体之行书,允称罗山风雅之宗。〖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施志汶撰写,嘉义市文化局「走读台湾」计画诠释资料;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其所作对联一幅:「好游山水人应寿,多读诗书命亦佳。」〗目前诗作仅见于《采诗集》、《寿星集》、《台湾日日新报》等,多属酬唱祝颂之作。
人物简介
林卧云(1881~1965),名玉书,以字行,号六一山人,生于嘉义县水上乡三界埔。明治廿九年(1896),接受为期五个月的日语教育,翌年三月毕业于嘉四义国语传习所,随即进入台湾总督府嘉义医院担任通译。明治三十二年(1899)秋季,适逢台湾总督医学校派人至嘉义医院劝募学生,前往就读。明治三十八年三月毕业,奉职台湾总督府嘉义医院,为嘉义市第一位台籍西医,专攻内科及小儿科。明治四十四年(1911)与白玉簪、周抡魁、赖雨若、赖惠川等六十馀人合组罗山吟社。大正六年(1917)玉峰吟社成立,与罗山吟社诸社友一同加入。鸥社成立,受聘顾问,后加入为社员,与陈文石协助陈潮渠主持社务。昭和二年(1927)十二月,加入郑作型、罗峻明创立之「国黉同艺会」,与同好共研诗文书画。五年(1930)年复与苏孝德、张李德和、吴文龙、赖尚逊等四人设连玉诗钟会。 林氏诗书画俱佳,善绘松竹,好兰艺、围棋。与嘉义著名女诗人张李德和友善,著有已刊行的《卧云吟草》、《卧云吟草续集》外,有手稿《醉霞亭集》、《读老随笔》甲乙丙丁集、《六一山人读书笔记》、《摭拾录》、《什记》等。林氏博学多闻,留心经子,长于说理议论,有理过乎辞,淡而寡味如〈销夏书怀〉者,亦有警遒似〈辩闲〉者。其诗长于五、七言歌行、古体,气势轩昂,咏史、写景中沾带理味,风格近于宋诗之清峻才刻,惟绝句清丽,可谓多才。(江宝钗撰)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