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云鹄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7 首
扁舟隐隐马骎骎,重到燕山感念深。
水陆共时同偃薄,云途今日异升沉(自注:范蔚宗云,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泥涂之下。某与和仲屡联辔按部凡二年,而和仲以侍郎被召。)
青山岂乏归耕路,白发难忘报国心。
木落雁飞秋复尽,惘然怀抱寄幽吟。
画舫年年泛蔚蓝,三闾空自放江潭。
声闻鼓角千家尽,影落楼台一镜涵。
渔父醉歌还鼓枻,故人衰暮喜投簪。
且将酩酩酬时序,中散从来七不堪。
余建牙东牟,岁华三易,每欲寓目海市,竟为机务撄缠,罔克一觏。甲子春,方得旨,余告因整理诸事之未集,又两阅月,始咸结局。于是乃有暇,晷仲夏廿一日,偶登署中楼,推窗北眺,于平日沧茫浩渺间,俨然见一雄城在焉。因遍观诸岛,咸非故形,卑者抗之,锐者夷之,宫殿楼台,杂出其中,谛观之飞檐列栋,丹垩粉黛,莫不具焉。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联络,时分时合,乍显乍隐,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世传蓬莱仙岛,备诸灵异,其即此是与。自巳历申,为时最久,千态万状,未易殚述。岂海若缘余之将去,而故示此,以酬夙愿耶。因作诗以纪其事云。
登楼披绮縠,天水色相溶。
云霭淡无际,豁达飔长风。
须臾蜃气吐,岛屿失恒踪。
茫茫浩波里,突忽起崇墉。
垣隅迥如削,瑞彩郁葱茏。
阿阁叠飞槛,烟霄直荡胸。
遥岑相映带,变幻纷不同。
峭壁成广阜,平峦秀奇峰。
高下时翻覆,分合瞬息中。
云林荫琦珂,阳麓焕丹丛。
浮屠相对峙,峥嵘信鬼工。
村落敷洲渚,断岸驾长虹。
人物出没间,罔辨色与空。
倏显还倏隐,造化有元功。
秉钺来渤海,三载始一逢。
纵观历巳申,渴肠此日充。
行矣感神异,赋诗愧长公。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海部
安阳世学山斋重,五百年馀属起东。
试向清江觅寒火,更参新会溯流风。
日来帖括司儒苑,谁是真师震瞽蒙。
珍重诸公尊酒别,何时兰上共诗筒
⑴ 韩贳道父子五世讲学山中清江刘子澄高弟也而近人无知者专属之念台先生
小乐府(四十首○并序) 其一 人月圆(辛卯六月) 清 · 申纬
七言绝句
东国言语文字。繁简悬殊。古来词曲。皆参合言语文字而成也。故初无秩然之平仄句读之叶韵。但以喉咙间长短唇齿上轻重。或促而敛之。或引而申之。以准其歌词之刻数。然后坠之为羽声。抗之为商音。其视花间樽前填词度曲之法。亦可谓鄙野之极矣。虽然被之管弦。自成律吕。哀乐变态。感动心志。是知天地间原有自然之乐。有不可以限地分疆而论也。今欲采其辞入诗。则或可以长短其句。散押其韵。强名之曰古体。然吟咏咀嚼之间。顿乖声响。非复词曲之本色。尽可谓戛戛乎。其难于措手矣。是以文苑诸公。置若罔闻。将使昭代歌谣。听其散亡而不传。可胜哉。高丽李益斋先生。采曲为七绝。命之曰小乐府。今在先生集中。举皆今日管弦家不传之曲。而其辞之不亡。赖有此诗。文人命笔。顾不重欤。余窃喜之。就我朝小曲中余所记忆者。亦以为七言绝句。藻采虽万万不逮先生。而异代同调。各采其国之风则一也。余在江都留台时。始有此意。所作不过六绝句而止。旋失草本。甚恨之。近因当时居幕府者箧有副本。重录而不至逸。其亦幸矣。通录余山中湖上往来所得者若干首。亦以小乐府为题。然每章。各系以曲子名。则余所创例。又非益斋先生之旧也。凡我朝忠臣志士。哲辅鸿匠。高明幽逸。才子佳人。得志不遇。出于咏叹嚬呻之馀者。略备于此。纵不堪与黄河远上之词。甲乙于旗亭。亦庶几存一代之风雅。补诗家之阙文。后之览者。于风前月下。香灺灯光。试一吟讽。未必不如品竹弹丝。而亦必有赏音者矣。若其时代先后则随记随作。非出于一时者。故不复诠次云尔。
金丝乌竹紫葡萄,双牧丹丛一丈蕉。
影落纱窗荷叶盏,意中人对月中霄。
认山灵、依依如昔,十年清梦不到。
底须鞋笋兼筇竹,随分行吟都好。
烟陌绕。
有瓜紫姜青,绣错红莲稻。
有林更窈。
愿结屋编篱,挈僮携鹤,住我此乡老。

乘余兴,还入前溪幽邈。
襟尘飒爽如扫。
仙翁去海丹台迥,天际白云了了。
沉晚照。
听响落僧钟,渐渐田歌少。
归须尚早。
且暂憩藤阴,待伊月上,整理涧南棹(峰上有葛仙翁炼丹处)
南山嵂嵂千年山,汉水汤汤万年水。
圣主太平千万斯,千千万万又千祀。
按:余昨夏。作海东乐府百首。原于益斋先生小乐府法。今秋雨里。见养研山房俗乐府。仿以制之。皆东国忠臣志士。哲辅鸿匠。高明幽逸。才子佳人。咏叹嚬呻之馀也。盖昭代歌谣无传。惟益斋后。申象村,郑东溟诸公。得唇齿轻重之法。坠之为羽声。抗之为商音。然当时咀嚼者。今举为古调。人无知之。养研所咏。全非古体。而亦不免戛戛乎。难于绎解。民风之日异时变。于斯可见矣。余之所编。今则无人不诵。而如过几年。与古调纵然有间。比时调。亦不无差等之殊。是古风雅变正之所由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