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衛靖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廣東順德人,字叔厚,號厚齋,晚號郁洲。成化十四年進士第一,授編修。正德時累遷為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內閣首輔。時營建殿房甚多,所費巨萬,儲屢上書切諫。又請早立儲君,不報。寧王朱宸濠叛,帝自南征,儲等扈從。群小欲導帝游浙西、江漢。儲等跪諫行宮門外,乃許不日還京。世宗即位,被劾乞歸。卒年七十七,謚文康。有《郁洲遺稿》。
全粤詩·卷一四七
梁儲(一四五三—一五二七年),字叔厚,号鬱州。
順德人。
明憲宗成化十年(一四七四)舉于鄉,十四年會試第一,廷試二甲第一。
選庶吉士,授編修。
進侍講洗馬,掌翰林院學士。
遷吏部右侍郎,進尚書,官至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
卒賜太師,謚文康。
有《郁洲遺稿》十卷。
明史》卷一九〇、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四有傳。
梁儲詩一卷,以嘉靖四十五年刊本《鬱洲遺稿》(又名《梁文康公文集》)為底本,參校民國二年順德梁氏絲輪堂刊本《鬱洲遺稿》(簡稱絲輪堂刊本)、四庫全書本《鬱洲遺稿》(簡稱四庫本)。
明诗纪事·丙签·卷七
储字叔厚,广东顺德人。戍化戊戌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讲、洗马、学士、少詹,擢吏部侍郎,进尚书,以事降侍郎。寻复职,加太子少保,调南吏部。召还,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屡加少傅、太子太傅、少师、太子太师,进建极殿大学士,再进华盖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康。有《郁洲遗稿》十卷。
维基
梁儲(1451年—1527年),字叔厚,號厚齋,别號鬱洲居士。廣東順德縣(今廣東佛山市順德區石肯村巷口坊)人,官至內閣首輔。成化、弘治年間景泰二年(1451年),梁儲生于南海( 今屬佛山市南海區 ) 石肯村巷口坊,師從陳白沙门下。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会试第一名,传胪二甲第一名(進士),選庶吉士。歷官翰林院編修、經局校書。弘治四年,進翰林院侍講。改太子洗馬,在東宮侍奉太子朱厚照(後登基為明武宗)。之後負責冊封安南,拒絕饋贈。久之,升翰林學士,同修會典,遷少詹事,拜吏部右侍郎。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參加鄉試,梁儲對其文章頗為讚賞。

人物簡介

全粤詩·卷一五三
吳璉,字美中。
南海人。
明憲宗成化二十年(一四八四)進士。
授直隸含山知縣。
值年荒,多方賑救,作粥糜以餉流移,前後所活盈萬。
政暇,授生徒以《周易》。
逾年,以憂去任。
起後知進賢縣,以守正不合,引疾歸。
卒年八十餘。
著有《竹廬詩集》。
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六有傳。
吳璉詩,以嘉靖九年南海吳氏家刊本《竹廬詩集》爲底本。
维基
吳璉(15世紀—16世紀)字美中,廣東南海縣人。進士出身。吳璉在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年)中進士,授含山縣知縣,後因服喪辭官,之後復為進賢縣知縣,因子封為南京戶部署員外郎。吳璉「操守廉潔,以德化民」,「政暇授生徒以周易」。吳璉有三子:吳允正,歷戶部郎中,出知永州府;吳允祿,歷吏部郎中,出為湖廣參政;吳允裕,舉於鄉,判寧波府。父子兄弟皆有學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4 【介紹】: 明廣東崖州人,改籍瓊山,字仲實。正德三年進士。嘉靖中累官至戶部右侍郎。有《皇極經世圖贊》、《續古今紀要》、《崖志略》、《鐘筠溪家藏集》。
全粤詩·卷二○七
鍾芳(一四七六 — 一五四四),字仲實。
先崖州人,改籍瓊山。
明武宗正德三年(一五〇八)進士。
選庶常,授編修。
以忤時,左遷寧國推官。
陞漳州同知。
歷官南京戶部員外郎,署吏部稽勳司郎中,轉考功。
陞浙江提學副使。
陞廣西右參政,去貴縣虎患,諭降洛容賊,討田州叛猷岑猛,定平樂、藤峽,屢有軍功。
捷聞,兩賜金帛。
陞江西布政使。
陞南京太常寺卿,疏言祭告禮,稱上意。
陞南京兵部右侍郎,改戶部右侍郎,奉敕總督太倉,經略邊儲,漕政大舉。
值南京太廟災,疏陳修省。
尋乞休。
世宗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卒于家。
著有《易學疑義》、《春秋集要》、《皇極經世圖》、《續古今紀要》、《崖志略》、《小學廣義》、《養生舉要》、《筠溪詩文集》諸書。
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〇一有傳。
鍾芳詩,以嘉靖二十七年鍾允謙刻本《筠溪文集》爲底本。
维基
钟芳(1476年—1544年),榜姓黄,后奏复原姓,字仲實,號筠溪,廣東崖州高山所(今屬海南省三亞市)人,學者。正德戊辰进士,官至戶部侍郎。鍾芳幼年喪母,寄居外親黃家撫養,故姓黃。其自幼聰穎好學,十歲入崖州州學,師從學者紀綱正。弘治十四年(1501年),鍾芳在辛酉科廣東鄉試高中第二名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登戊辰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正德四年(1509年),授翰林院編修,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以劉瑾党羽被调外任,贬直隸宁国府推官,历福建漳州府同知,升至南京户部员外郎,轉吏部稽勳司郎中、吏部考功司郎中。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升浙江提学副使。嘉靖二年(1523年)五月,升广西右参政,六年十一月,升江西右布政使,嘉靖九年(1530年)七月升南京太常寺卿,十一年四月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十二月改官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嘉靖十二年(1533年)奏請復姓鍾,十三年七月致仕。迁居原籍琼山县養老。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卒於家,贈都察院右都御史,賜祭葬如例。

人物簡介

梁溪诗钞
高材,字充甫,号静成,无锡人,辛卯举人,官黄岩至县。
明代东林党领袖高攀龙之祖父。
七岁能作偶句,十岁能文,以嘉靖辛卯举乡试。
为人刚果英迈,重名节,多智略。

人物簡介

檇李詩繫·卷四十
字雪嶠,寧波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鄞縣朱氏子。二十九歲出家。行脚無有人處。後訪秦望山妙禎山主。主舉他心僧因緣。一僧參曰。那裏來。僧曰天竺來。他心曰。我聞有三天竺。你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師自是疑情頓發。次日曳杖至石頭上高提曰。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忽前後際斷。返天台。擡頭見古雲門三字。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台雲更深。脚根踏斷草鞋繩。比丘五百無踪影。見得他時打斷筋。因入雙髻。誅茅。次參雲棲龍池。出世日。拈香供雲門匡真偃禪師。後東塔開堂。又供龍池。示疾書偈曰。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氷霜曉。吃杯茶。坐脫去了。塔全身于雲門。
補續高僧傳·感通篇
圓信。
京兆之房山人。
薙髮白雲山。
禮大僧德敬為師。
往來上方紅螺之間二十餘年。
行脚所至。
為武林淮安六安終南。
每住輒數載。
以嘉靖庚申。
至太嶽駐錫虎耳巖穴。
而哮者爭避匿去。
倚石為屋。
稍稍剪夷其積。
圜瓢數十餘。
踞石沿㵎。
出入幽花美箭之中者。
纍纍如笠。
巖上蓮池二。
濶可二丈。
旱歲不竭。
蓬室三方廣當身。
所得一縷一粲。
盡以供十方游衲。
行之數年。
遂成叢林。
傾震旦。
士女號呼悲啼。
而至者不至虎耳巖。
猶未躋嶽也。
至巖不頭面頂禮者。
自以為慳緣。
必痛哭去。
否則謹伺巖扉外。
經數日得一見。
則喜過望。
以故。
虎耳巖之名。
遍天下。
計賢士大夫之轍以日至尚方之賜。
掖庭之供。
以月至。
自嘉隆以來。
耆宿之著聞。
未有若師者也。
然師務為密行。
不以解顯。
應機之言。
多依孝敬。
撫摩煦煦。
猶乳母之於驕子。
金錢湧而至。
拒不納。
有贈糈者。
付甞住作供。
四十餘年。
影不出山。
趺坐一龕中。
如朽株。
雖利根之士好為奇談。
詭學者睹其顏。
莫不肅然增敬。
師夏臘最高。
逆其生。
當在宣成間。
諸徒屬。
試以臘叩。
不答。
甞簡其篋。
得舊𦇧衣。
忽云。
此武皇帝七年。
王城中施食。
所得衣也。
叩之。
復不答。
後終於山慈聖出藏金。
為師治塔焉。
嚴蓬頭者。
襄人。
日誦彌陀佛數萬聲。
性高潔。
施貲甞累千金。
揮之如塵土。
踪跡甚異。
人不得而凡聖之。
亦絕世奇人。
不二之流也。
明河曰。
或云。
不二。
姓徐。
世為襄善門。
徐生長。
不二送出家。
挈妻入五臺山修行。
不二尋覔父母累年。
得於冰雪堆中見不二。
大怒曰。
不肖子。
何故遠遠奔來。
汝以我為父母。
我已出家。
以我為知識。
我未悟道。
大丈夫出世。
孤峰絕頂。
一間草屋。
了辦自已不暇。
尚當為生死愛情所使。
至於此乎。
速去。
無落吾事。
不二遂南還。
居虎耳巖。
為世大知識。
雖不二靈根夙種。
固有自來。
而開發之助。
亦繇父母。
團圞一門。
又出襄地。
或自龐家人再出。
不可知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雪嶠圓信禪師者。四明人。姓朱氏。出龍池傳禪師之門。首住徑山。終於會稽雲門。諸方服其神駿。推尊之曰信公。高懷無我。至性不覊。笑罵自繇。人天罔測。卸勝劣之戈甲。劈今古之藩籬。縱饒一問十答。而紫羅帳裡。不撒真珠。假使未聞先悟。而千丈巖門。尤遭點額。大有傷弓之鳥。見形高飛。所以短販之徒。望風栗足。故雖獨據胡牀。不啻冲霄埜鶴。以至屢遷名剎。仍然本色山翁也。公生九歲。聞彌陀經。即知有出世法。於是。讀書常諾諾。而罷之。然詞語絕塵。風儀瀟洒。猶王謝之玉壺氷映。又愛與方客遊。遊必領益。年二十九。竟去家矣遂。訪妙禎禪宿。於秦望峯下。禎舉古激之。公反覆研究。連七日不知寢食。忽仆於石。前後際斷。如日輪迸空。天地一色。衝口得偈。勢不自禁。欲往天台尋印證者。度若耶谿。忽翹首。見古雲門三字。得大休歇。乃曰。一上天台雲更深。脚跟踏斷草鞋。繩比丘五百無踪跡。見得他時打斷筋。遂別䇿。入雙髻峰蘿龕石室。灰世忘緣。間發新聲。豪吟達旦。而刀斧無痕。諸方景焉時有雲棲高弟聞谷者。雅相敬善。一日谷行脚回。舉幻有傳和尚相見機緣。且稱傳公葆重。有類明教嵩。枯淡過於餘杭政。其接人真西河獅子也。公乃三詣龍池。契其機。與悟修二禪師。為雁行焉。後悟主天童。修主磬山。公獨菴居。垂三十載。黃公端伯。余公大成。請就徑山祖庭。陞座拈提臨濟宗旨。端伯還西江。於崇禎庚辰。以廬山開先寺迎公。諸山宿衲俱集。公一以胎風簸雨之舌。振其拈花落草之機。或不耐公笑詈而去。或經公指喚。而心曠神怡。公忽拽杖還舊隱。眾驚遮挽之。不可。時往來衲子。傳天童規製宏壯。條令斬新。乃至運瓦搬石。伺杵負薪。無不徹底為人。公獨罵之。逮天童訃至。公又慟之。侍僧曰。大師昔何罵。今何慟也。公良久。撫膝而起曰。咦。我掌寧獨鳴乎。遂躬至天童。書挽章而奠之。詞曰。同出龍池入路長。吳興分袂過錢塘。多年挂錫玲瓏石。今已藏身寂寞鄉。雲面揭開紅日。眼山眉愁斷白花。香離離一片苦心事。且道何人在影堂。北還。又入龍池。於傳公塔前。拈香曰。桐棺山下養龍池。步入涼風覓我師。當戶娑羅空腹樹。迎堦芳草昔人眉。追思滴血曾留偈。會寫傳燈嗣法詩。今日塔前成九頓。流源千載繼孫兒。耆舊乃請示眾。公曰。我昔第三度登龍池。先師曰。你草鞋猶未脫也。我道。何處見草鞋來。先師微笑而止。我即呈偈曰。數載龍池三度登。重重問話舌生氷草鞋分付虎狼去。雙髻峯頭一箇僧。又思。當初在山陰。看雲門語錄。得他的力。又在雲棲。亦有機錄。豈可忘卻。所以雲門雲棲一齊拈香供養。諸方便道徑山遙嗣雲門。徑山以為不然。瓜有根樹有葉。樹高千尺。葉落歸根。豈可孤負禹門先師。斷斷無此理也。然宗門事。把住也繇我。放行也繇我。有時作賓。有時作主。有時賓主齊彰。有時賓主雙忘。此乃臨濟家機用。人天莫測。庸人豈得知也。還雙徑。禾城道俗。以東塔禪林。堅致於公。公為笑留。名緇貴素。日遶枝藜。公眼幻青白。眾益心驚。晚住雲門。公年七十有六矣。機用益峻。精神益勁。甞自號曰青獅翁。或稱語風老人。又曰迦那尊者。每擕童子山遊。人見訪。或打觔斗。人擬議。叱退之。雛禪竊論公弗恤也。順治丁亥中秋。謂弟子曰。古人立化的也有了。坐亡的也有了。至倚杖倒卓都有了。畢竟老人。怎生去好。語訖大笑。書片紙曰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氷霜。曉喫盃茶。坐脫去了。乃入寢室。憨臥數日。忽起坐。索茶而啜。連唱雪花飛之句。擎杯脫去。世齡七十七。瘞全身於雲門。庚子朝廷。慕之賜帑全五百。並委書弘覺忞禪師。而新公之塔。又臨公頂相於宮中。而事焉。公居開先時。弘覺為西堂。洎嗣天童。而公獨鍾愛之。故弘覺禪師。以猶子。紀公千秋之綱目。甚詳也。 贊曰。整齊法運。臨淵履氷。爰師篤慎其心也。蠡測者謂。師蹶弛自了則優。為人則寡。葢明之中葉。少室宗風。循規蹈矩。如喑若聾。非師濯之以清泉。激之以霜鍾。則天方夢夢耳。
新續高僧傳·淨讀篇第八之四
釋圓信,字雪嶠。姓朱氏,鄞人也。年二十九,始爲僧進具。欲往天台訪尋知識印證,忽舉頭見古雲門三字,豁然大悟。遂返縛茅雙髻峰,復以偈謁雲栖,更參龍池,室中機契。萬曆間遷徑山,復住廬山,嘗作《淨土詩》,自叙云:“甲子秋,游黃山,直上危峰絕頂,若昇忉利,忽空中人語:‘比丘久隱,時當弘法,衆生差異,善調伏之。’”知淨土百詠,成於黃海光明頂也。崇禎八年,中丞余大成、司理黃端伯訪信徑山,卽請開法。丁亥八月二十六日示疾,書偈端坐,索茶,飲半盞而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