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宋仪望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8 首
① 士遂。林亨秀字。时为会宁通判。投诗于书堂。诸僚即步其韵和送。
风折城头百丈杠(韵府。杠。旌旗竿也。),春虫撩乱扑寒窗(东坡雪诗。隔窗撩乱扑春虫。○宋望之雪诗。啑啑春虫闹扑窗。)
满庭密积堆和璧,出户狂奔吠越狵
呵笔还教愁冻砚,拥炉聊试好开缸
天涯远阻山阴兴,千里空传尺鲤双
⑴ 本记。楚卞和泣玉见刖。至楚文王。使玉人治其璞。果得宝焉。命之曰和氏之璧。
⑵ 诗。无使狵也吠。○韩文。将狂奔尽气。○柳子厚答韦中立书。大雪被越南。数州犬皆苍黄吠噬。狂奔累日。至无雪乃已。○李奎报雪诗。越犬声中争吠怪。
⑶ 天宝遗事。上召李白撰制诰。笔冻。帝遣宫嫔十人侍白左右。执牙笔呵之。○罗隐雪诗。寒窗呵笔寻诗句。○东坡雪诗。冷砚欲书先自冻。○放翁雪诗。茧纸欲书先砚冻。
⑷ 杜牧之诗。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陈后山雪诗。红拥夜深炉。
⑸ 晋史。王子猷居山阴。雪夜独命酌。因咏招隐诗。忽忆戴逵。便乘小舟。访之于剡溪。造门而返。或问之。对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安道耶。○后山雪诗。不尽山阴兴。○朱文公雪诗。山阴客子须乘兴。○诗学大成。山阴那得乘佳兴云。
⑹ 无名氏乐府。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韩文公雪诗。更遣长须致双鲤。○东坡诗。举叉绝叫尺鲤双。
天黑云容惨,风严泽腹凝
萦丛惹砌雪崩腾
粉屑满沟塍

浩荡银千界(韩文公雪诗。浩荡乾坤合。○宋望之雪诗。天地变成银世界。○诗学大成。月明银色三千界。),模糊玉百层
三更报霁彩蟾升
剡棹兴堪乘
⑴ 老杜诗。秋天漠漠向昏黑。○东坡诗。竹坡雁起天为黑。○杜牧之诗。云容水态还堪赏。○韵海诗料。阴破冻云容。又寒烟半惨容。○李齐贤雪诗。风紧云容惨
⑵ 韵海诗料。刮面塞风严。○礼记月令。十二月。水泽腹坚。○韵海诗料。风严泽腹凝。又冰凝泽腹坚。○又冰泽腹初坚。
⑶ 秦韬玉雪诗。惹砌任他妆粉似。萦丛自学小梅娇。○韩文公雪诗。崩腾相排拶。○王荆公诗。江风吹浪雪崩腾。
⑷ 李奎报雪诗。痴女误疑筛粉屑。○王荆公诗。旅生犹可暗沟塍。○韵海诗料。暗溜满沟塍。○韵府。塍。稻畦也。
⑸ 白乐天雪诗。平明山雪白模糊。○东坡雪诗。模糊桧顶独多情。○王荆公雪诗。十二楼台玉作层。○宋人雪诗。天入虚楼倚百层。
⑹ 东坡雪诗。寒更报新霁。皎月悬半破。○李齐贤雪诗。三更霁色送银蟾。○李商隐诗。月娣曾闻下彩蟾。注。蟾。月中蟾蜍也。
⑺ 晋史。王子猷居山阴。雪夜独命酌。因咏招隐诗。忽忆戴逵。便乘小舟。访之于剡溪。造门而返。或问之。对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安道耶。○老杜诗。山阴夜雪兴难乘。又东行万里堪乘兴。又须向山阴上小舟。
长陵丹阙倚苍葱,万柏分行辇路通。
山出恒宗来王气,水连瀛海扈灵宫。
瑶阶羽卫晴天外,玉殿罘罳宿雾中。
却看群峰如跃马,还疑万骑猎秋风。
予雅同宋大理丞望之张编修伯端胡侍读子文谈心论文间时一聚首焉今张史归滞江陵宋丞方欲乞归侍读且先行矣予情同三君独尔羁留索居寡侣临别慨然爰赠二首
松柏生挺直,不为桑蔓牵。
磁石能引铁,于金终不连。
自余游上京,块思寡欢颜。
良觌二三子,谈笑芬若兰。
但言同声气,宁知异乡园。
爰作一巢鸟,分飞忽别山。
宋丞怀五岳,张史滞江关。
矫矫吾宗兄,何复理征骖。
征骖不得停,怅隔增忧叹。
岂无京洛客,车马罗翩翻。
亲交念独违,心结不能言。
束马谁临禹甸看,埋轮使者下长安。
天扶底柱黄河折,地转神池白雪寒。
异日军须盐荚议,当时谏草惠文冠。
即看宵旰明光里,慷慨毋论直道难。
久矣谈天碣石荒,谁堪别馆号华阳。
剑从江右光含斗,书学淮南字有霜。
此去中兴多大雅,向来孤愤半清商。
亦知行部阳春色,倘许新题到草堂。
差池握手愧初盟,十七年来何限情。
念我和歌无宋意,知君结袜少王生。
棠阴转傍华阳馆(华阳公别号也),柳色仍围幕府城(留都有幕府城)
不是逐臣多落魄,可知吴市易逃名。
阳山在汉为侯国,属桂阳郡。《汉书·王子侯表》有阳山节侯宗,初元元年三月以长沙孝王子封。《后汉书》「桂阳郡」下无阳山,应劭谓阴山即阳山。师古辨其非,以为前汉自有阴山,不应云是阳山所改。至《晋书》,则始兴郡下有阳山县。旧县志皆云东汉省阳山,至晋复旧。予谓不然。汉之阳山当在岭北,吴之阳山始在岭南耳。《水经注》云:「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又云:「县故含洭县之桃乡,孙皓分立为县。」此岭南之阳山也。又云:「洣水出茶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又西北过攸县南,又西北过阴山县南。」注云:「县本阳山县,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此岭北之阳山也。阳山既改为阴山,故孙氏复分桃乡为阳山县。应氏之说未为无据。《宋书》亦曰「阳山,汉旧县,后汉改曰阴山」,惜言之不详,致后人论驳。若云「后汉省阴山,以阳山为阴山县」,则二县兴废尤觉明显。至于宋之阳山,仍非汉之侯国。其曰「汉旧县」,亦失考正。茶陵在今阳山北近千里,攸县又在茶陵西北,阴山又在攸县西北。南北径庭,何啻霄壤!故以宋阳山为汉县旧名则可,谓为旧地则不可。《宋书》不知阳山即是孙皓时所立,而疑为晋后立。时代之未晰,其莫辨南北固宜。至《文献通考》,则云:「阳山县,晋重置在洭水南。」不言吴而言晋,误同《宋书》。然曰「重置在洭水南」,则前此固不在洭水南矣。今阳山地西接连州,东接英德,北界临武、宜章、乳源,南界怀集、清远,而自《水经》考之,则当上接四会、下达含洭。今之四会亦移而南,非《水经》之四会,而《广东舆图》犹以洭水入其境内,宜其纠纷凌杂、不可解也。至吴、晋时之阳山,亦是渐迁而东。郦氏注云:「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又南径县故城,又径阳山县南。」首云「阳山县」者,阳山界也;次曰「县故城」者,阳山故城也;末云「阳山县南」者,阳山治也。仪徵项絪新刻《水经注》,以「故城」为含洭故城,得无谬耶?若县治,自唐时已移水北,亦非吴、晋之旧,详见《元和郡县志》。
一山改阴阳,南北移墨食。
既定阳山南,阴山自宜北。
莫将吴后城,漫认汉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