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广润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年十三祝发,逾二年谒妙湛于道场寺,悟彻。于是以遍参为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年二十三归省妙湛于净慈寺,俾掌藏为众说法。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高宗建炎中退席。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七年卒,年八十三。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释道昌诗,据《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道昌(一○九○——一一七一),俗姓吴,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幼礼澄公为师,十三受戒。后师湖州道场妙湛大师,遂嗣其法。历主何山、瑞光、育王、蒋山、径山、灵隐诸道场,赐号佛行大师。稍倦应接,告老退隐,自号月堂。后出主净慈。乾道七年卒,年八十二。见曹勋《松隐集》卷三五《净慈道昌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昌。
号月堂。
湖州宝溪吴氏子。
得法于雪峰慧和尚。
所至以行道为己任。
不发化主。
不事登谒。
每岁食指随常住所得用之。
衲子有志。
充化导者多却之。
有以佛令比丘持钵资养为言者。
师曰。
我佛在日犹可恐。
今为之必有好利者。
而至于自鬻也。
径山净慈育王。
皆师说法处。
而曲高和寡。
法嗣无闻。
或谓和尚行道经年。
门下未闻。
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
师不对。
他日再言之。
师曰。
子不闻。
昔人种瓜。
而爱甚者。
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
瓜不旋踵而淤败。
何也。
其爱之非不勤。
然灌之不以时。
适所以败之也。
诸方老宿。
提挈衲子不观其道业内充。
才器宏远。
止欲速其为人逮。
审其道德则淫污。
察其言行则乖戾。
谓其公正则邪佞。
得非爱之过其分乎。
是正犹日中之灌瓜。
予深恐识者笑。
故不为也。
后有同乡僧名悟者。
称得师道。
住杭之五云山。
略展规模。
然亦终不振。
师每念丛林下衰。
纲纪大坏。
皆繇为师者不统之以道。
故使在下者。
得以非义乘之玩习。
既久。
遂谓当然不知其悖。
故师行事发言。
终其身不妄。
盖于时事。
深感于中。
为后学法有不得不然者耳。
名闻于朝。
赐号曰佛行。
后无疾而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道昌,字月堂。姓吴氏,归安人。幼投鹿苑,礼澄公为师。年十三,祝发受具,坚持净节,不异成人,踰年行脚,不禅 寒暑,寻访耆宿,究取上乘。时妙湛佳(住)湖州道场,声誉甚盛。 昌往谒之,一日问妙湛曰:“不起一念,时还有过也。”无妙湛曰:“须弥山尔,作么生会。”昌于言下领略,自是机峰捷出,有辩无碍。罢参归霅川,土人莫倚,施米、麦、豆六百斛,恳之主何山。左丞叶公寄栖卞山,与昌甚契,每鱼鼓相从,伊蒲共僎,为方外忘形之交,继主平江瑞光,移穹窿,又迁四明居育王山,皆创成法席,一新寺宇。先是,妙湛住净慈,有大通所传云门大师摩衲已八代相授,至是妙湛对雪峰,大众以此衣授昌,众谓不失其宗,人以为荣。叶公帅建康,时蒋山新经戎烬,屋仅数椽,叶公奏请昌住此山,不数年楼阁化城,若自天降,宝祖规制,尽复旧观。翠华驻临安,灵隐方丈虚席,诏补其处。时丞相汤公,慕昌践履笃实,德腊俱高,欲以激昂。有众为奏,授“佛行大师”之号。时年已七十馀矣,乃以耄辞,选林泉幽胜为出尘之所,退居其间。因以“月堂”号所居,杜门谢客,以娱晚景。会净慈阙主,十方衲子恳府帅王公入山敦请,昌不得已,乃承命复出。辛卯岁正月,忽击鼓辞众,远近咸集,无不泣留。侍者宗本求语,昌曰:“吾平生拈古颂古,其语已多,尚何言哉。”端然而化,年八十有二,僧腊六十九,葬于寺之东隅,松隐曹勋为之铭。
释法祥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法祥。
字瑞光。
越州嵊县周氏子。
有出世志。
随季父宦游入京。
见笑岩于柳巷。
岩观其根。
示以念佛法门。
师颔之。
居顷南还。
弃妻子薙发。
入栖霞谒素庵法师。
虽居讲肆。
而念佛无间。
又参遍融。
融所示。
与笑岩同。
繇五台入伏牛。
契机于柏松和尚。
留住石室中。
吊影木食者三年。
一日趺坐。
雪积满林。
火绝衣湿。
松往视。
击磬出其定。
因示之曰。
轻安小寂。
非是歇场。
若耽着此境。
即堕偏空。
且行脚去。
逢南即止矣。
遂飘然而行。
遍历楚蜀之境。
铲落知见。
独存孤明。
后游南岳。
忽忆柏松别时之语。
有终焉之志。
适僧以侧刀峰静室相让。
自是放下身心。
一志念佛。
募豆四十八石。
一豆一佛。
净念相继。
以至终身。
不知其过几四十八石矣。
繇是诸方称为豆儿佛云。
十方衲子争归之。
侧刀峰遂成海内名丛席。
居恒诫诸弟子曰。
汝剃除须发。
不知有生死事大。
但倚墙靠壁。
业识茫茫。
唤作甚么。
岂非吾佛所呵。
衲衣在空閒。
假名阿练若。
不专心净业。
大限到来。
将何抵对阎老子乎。
闻者无不感泣。
师虽绝意人世。
而当世诸君子。
闻其风者。
莫不景仰。
如方伯刘公。
直指史公。
学宪伍公。
仪部曾公。
囧卿蔡公。
少保郭公。
大行宋公。
皆倾心皈向。
就师问道。
招致之则不往也。
郡丞卢公。
祀庙。
点失期者。
罚米三十馀石。
送师。
师曰。
老僧岂以一钵饭。
敛众怨耶。
竟不受。
闻者叹服。
师接纳往来。
不择臧否。
一味平等慈悲。
荆襄大盗。
贾二唐九等七人捕急。
投师求活。
师怜其诚纳之。
冠以道巾。
令随众作务。
及捕官至。
虽识其为盗。
第见师慈心蔼然。
又闻念佛感动。
乃解腰缠三金。
设供而去。
其盗亦化。
为苦行僧。
师住侧刀峰三十馀年。
不发化主。
不结外援。
不设方丈。
不用侍者。
一龛于佛殿左。
危坐念佛其中。
不安库房。
笥无长物。
灭之日。
简之惟胡椒一瓶。
旧布数片而已。
尝以糠饼充餐。
或有投之地者。
师拾取。
煨而啖之。
行必荷锄。
见遗秽必以土掩之。
将化命首座领众。
念佛趺坐。
诫众曰。
无得虚张捏怪。
诳惑世人。
独一味老实念佛。
言讫。
合掌而逝。
时万历庚戌二月六日也。
阅世七十有九。
僧腊四十有三。
停龛七日。
颜色不变。
弟子奉全身。
塔于峰之右。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释法祥,字瑞光,别号隐南。姓周氏,嵊人也。生而超旷,长事儒术,屡试不第,慨然有出世志。从其叔游京师,往参啸岩老人。岩示以向上,且谓“念佛法门,最为捷要”。祥虑专服膺,慎拟书绅。顷之南还,决然舍去,礼邑中喜庵恺薙发,时年三十有二矣。谒栖霞素庵受具,相依讲肆。忽焉三载,乃游北都,得参遍融,因问:“念佛法门是第一义谛否?”融曰:“更不容念佛外,别求第一义谛。”祥深颔之。时慈圣太后建净业,期请居首座三年。期罢,游五台之伏牛。有松柏者,牛山耆旧也。与语心契,留住石室,吊影绝迹,木食三秋。一日趺坐,雪积满床,火绝衣湿,侍者往见,惊走,报松柏,趋视之,犹未出定,乃击磬警觉。问曰:“烟寒灰冷,作何境会?”祥曰:“山原是石,冰原是水,雪飞满崖,不知所以。”松曰:“此暂息尘劳,得轻安耳,若耽此境,即坠偏空,勿滞于此,宜行脚去。”授以钵袋,遂造峨嵋,礼普贤,住大峨石。数月,苦切参究,心地未安。因之南岳,登祝融峰,望古大明崇岭茂林,即往卜居。未几,祝融峰僧楚然请主阅藏。祥至一宿,夜半,恍惚㝱中告语:“此非所居,不如速去。”诘朝将他徙,适僧大觉来留,住崱屴峰,祥许之。行三日,藏经殿燬。祥以啸岩所示,欲终身念佛,专精不懈,以豆为数,放下身心,影不出山,一声一豆,净念相继,积豆至四十八石,人称“豆儿佛”云。广西刘方伯谒庙,遗书请一见,辞不往,衡州卢郡丞祀庙点失期者,罚粟三十石,送祥。祥曰:“老僧岂以一钵饭,歛众怨乎?”竟不纳。长沙吉王遣内使往请,祥曰:“山僧行脚倦游,息肩于此,愿效远公,迹不入俗,不敢奉命。”王遣前使,赍送《华严经》二部,《大疏钞》一部,斋资百两,祥以银散众,用广王惠扫阁藏经,长护山灵,王益重焉。荆襄大盗曰:“贾二唐九者,事急来归,发露忏悔,哀乞活命。”祥怜其诚,纳之。冠以道巾,令随作苦,捕骑至见。祥慈心蔼然,且闻念佛声有感,乃解腰缠三金,荐斋而去。盗亦感化,为苦行僧。祥居崱屴峰,勤脩净业,三十馀年,未尝少辍,笥无长物,灭之日唯胡椒一瓶,旧布数片而已。以明万历庚戌二月六日示寂。世寿七十有九,法腊四十有三。其徒同融,建窣堵波于峰右,释德清为之铭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况,字重眉,姓蔡氏,同安甪里人也。
夙根神颖,髫龄就塾,虽抱儒经,已具佛性。
因投龙池岩礼惟云为师,勤习净行,弗惮寒暑。
年二十一,始从披剃。
掩关三载,拜诵《华严》致诚百万,又阅藏教中有云能三日不食七日不食者,俱力行之。
但日夜思谛,终非究竟。
有禅客自金粟至,具道费隐棒喝接人最直捷法门。
况闻之,喜曰:“吾固疑有是,可效春蚕作茧,徒自缚乎?
”即破关而出。
日夕咨参,未有入处,适雪峰亘从罗山至龙池,与之盘桓。
一日,问曰:“如何是第一义?
”况拟议,峰便掌云:“这钝置阿师。
”况云:“请师道。
”峰才启唇,况遂以手掩之,峰乃笑云:“向汝道了也。
”况亦爽然有省,然胸臆犹滞。
偶过戏场于人丛中,见其举首向上,鼻孔一一俱见唇上,觉碍滞之胸涣尔解释,遂作偈曰:“二十年来被孰瞒,刚才放下便平安。
早知鼻孔在唇上,总不者中觅易难。
”乃诣黄檗隐元处随众参请,不露锋铓。
明年出岭,叩金粟费隐,亦默契之。
时值严冬,潜颖众中,自居樵汲,手足冻皴,亦不暇恤。
尝有偈曰:“牯牛无贯四方周,放去收来得自由。
蹄角虽然未显露,分明触处便昂头。
”时年二十八,始受具。
明年春,还闽途中,作偈有“今朝踏破芒鞋底,赤脚迢迢入闽山”之句。
归则仍就龙池,键关三稔。
后值雪峰出主芙蓉,一日,问:“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汝作么生?
”况但云:“仲夏酷烦,幸自珍重。
”雪峰默许之。
未几,受峰付属,即旋泉南居清溪贵湖龙安,寺为唐清豁禅师退隐旧址,编茅为屋,翛然自得。
雪峰至泉昭庆,况充首座,立僧秉拂,发挥宗乘,旨趣亹亹,倾动四来。
继席南山,千指围绕,三冬学足,启迪尤多。
闵司马子奇请住隆寿,兵燹之馀,寺宇凋残,而近寺兵众杂处,尤难调摄,况躬率行道,接以等慈,莫不倾服,丛席改观。
历十数载,忽尔辞退,请还旧山,留之不得。
无何,世局变更,郡城内外,几频危殆,人始知其先见云。
以康熙十四年乙卯三月二十六日示寂,寿六十有六,腊三十有四,塔于青林之麓,释超弘为之志铭,称其知鉴莹朗而器量舍弘,人莫窥其涯际,时以为知言。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本晢,字山晓,姓魏氏,长寿人也。
父国琦,家世儒素。
母杨氏梦梵僧授如意而生。
晢髫年有出尘之志,见梵经佛像辄生敬爱,投近邑定慧寺薙染。
初学《法华》、《楞严》,精究义旨。
年十九,下三峡,至金陵听讲,时以所学质法侣,辨晰折衷,同席有声者推服焉。
适天童密云至长干,往谒,不会所问,遂弃教参禅。
得报恩大觉指示,疑情辗转,发愤研求,顿释所怀。
遂渡钱塘,参山翁禅师于云门,得契,随司职广润,深自晦藏,结茅东海郁州山中七载。
杜绝人事,愈厉操行。
复移西冷法华山,以“啸堂”名其庐。
山翁再主天童,招充首座,即付以衣钵。
清初入关,雅崇释典,随侍山翁,应诏入都。
陛见之日,世祖优眷,特赐紫僧伽黎。
开法隆安寺,驾临丈室,屡相问證。
复举浮山初参叶县事,淳谕众僧,亲近有道。
尝幸隆安,面承奖训,称其法范森严,风徽远鬯,允足师表人天。
圣祖御宇,恩赐驰驿还山。
凡居禁庭,赐赍隆渥,封奉秘阁。
移主馀杭佛日,振兴凋敝,三载辞归。
复为名流邀居洞庭巴山。
既而重至佛日,继续三载。
康熙壬子,举住天童,湖海奔赴,座盈万指。
锤锻之馀,汇宋元诸尊宿语,成《宝积录》九十三卷,盖继其师残编未竟之志。
修葺殿宇,及诸祖塔,浚万工池,复古山门,增置田亩,勤劬十载。
屡思退休,而众志固留,复力任五稔,以弟子元静代席。
康熙丙寅仲冬示寂,塔陶龛于青凤峰之麓。
所撰有《奏对录》、《全录》、《后录》,诗有《啸堂初集》、《偶录》、《叠秀轩集》。
甬上葛同果叙其语录,谓“其风味似大觉琏焚龙脑钵,政黄牛去国士筵。
而其调护心宗,申晰大义,则虎邱隆、明教嵩,柔刚并济也。
若其应机杼绪,游戏墨林,劳于求贤,精于付授,梵海之砥柱,末法之针石”,斯可谓知言矣。
遂宁李侍郎仙根铭其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