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元明间福建崇安人,字静之。元末与弟蓝仁智俱往武夷师杜本,受四明任士林诗法,遂弃科举,专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入明,例徙凤阳,居琅邪数月,放归,以寿终。其诗和平雅澹。有《蓝山集》。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静之,崇安人。有蓝山集。明诗纪事·甲签·卷十六
仁字静之,崇安人。明初徙濠,寻放还。有《蓝山集》六卷。(杭世骏《榕阴诗话》:二蓝集闽人无知者。何氏《闽书》:蓝仁有《蓝山集》,蓝智有《蓝涧集》。竹尝辑入《诗综》,以为十子之先。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集本合刻。吴明经焯尝于吴门买得《蓝山集》,是洪武时刊,有蒋易、张矩二序,与竹言忽合。而《蓝涧集》究不可购。徐惟和辑《晋安风雅》时,二蓝阙焉,则此集之亡久矣。陆心源《仪顾堂题跋》:《蓝山诗集》六卷,明蓝仁撰。前有正统二年丁巳秋八月朔嘉议大夫礼部左侍郎陈琏序,洪武庚辰岁花辰日武夷文学西江吉水倪伯文序,云松樵者张矩序,橘山真逸蒋易序,计诗六百八十馀首。《蓝涧诗集》六卷,明蓝智撰,题曰友生程嗣祖奇远编。集前有至正壬寅冬戊子进士户部尚书西夏张昶序,张矩题,蒋易序,计诗五百馀首。案两集明正统以后无重刻本,故流传甚少,乾隆中开四库馆,亦无人进呈,馆臣从《永乐大典》抄出著于录,《蓝山集》得诗五百馀首,《蓝涧集》得诗三百五十首。此从明刻原本抄出,《蓝山集》多得诗一百五十馀首,《蓝涧集》多得诗一百五十馀首,较《大典》本约增三分之一。近闽中郭兼秋主事重刻二集,不言所据为何本,前无原序。核其诗与提要著录之数相符,当即《大典》传抄本也。《蓝山集》误收蓝涧诗五十馀首,《篮涧集》误收蓝山诗三十馀首。《永乐大典》本往往有此,此非馆臣之误,乃《永乐大典》纂修诸臣草率之故。田按;竹称《蓝山》、《蓝涧》二集选家误有参错,今依明初雕本刊正。而陆氏《仪顾堂题跋》所谓郭氏新刻《蓝山集》误收蓝涧诗五十馀首者,中如《秋山怀友》、《拟贫士》、《宿田家》、《望武夷山》、《宿橘山田家》、《怀蒋先生》、《暮宿田家》、《正月十四日》,《西山感兴》、《风雨不已简我同志》、《暮秋怀郑居贞》、《西山暮归》、《暮归山中》、《云峰秋斋图》、《高彦敬画楚江存晓图》、《赠魏士达》诸诗,竹《诗综》均录作蓝山诗,正与郭氏本一一相合。大抵郭氏所据之《四库》木与竹所见之本相同。陆氏所得之本又与竹所谓选家误有参错之本相同,各据所见,纷如聚讼,今亦不能定为谁是谁非也。惟陆氏本《蓝山集》多有倪伯文序,《蓝涧集》多有张昶序,又二集诗各多至百五十馀首,此亦足广异闻耳。蓝山骨格老苍,蓝润音节高亮。二人才力各不相下。余录明人之兄弟称诗者,当以二蓝为开先矣。)
人物简介
字汝实,号木庵,莆田人,迁闽县永乐乙酉举人以荐选庶吉士侍书经筵出知慈溪江宁宜兴三县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一
维基真字伯诚,闽人。永乐戊戌进士,仕至监察御史。田按:闽县有两林真:一字伯诚,洪武二十六年举人,永乐戊戌进士,仕至监察御史;一字汝实,永乐三年举人,官知县。《粤王台》绝句,《诗综》属之汝实,馀检徐泰《明风雅》、徐熥《晋安风雅》均以为伯诚作,今从之。
林真,福建福州府闽县人,进士出身。永乐十二年,福建甲午乡试中举。永乐十六年,登戊戌科会试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人物简介
【生卒】:1485—1523 【介绍】: 明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明诗纪事·丁签·卷四
维基善夫字继之,闽人。弘治乙丑进士,除户部主事。改礼部,以谏南巡,杖阙下,寻乞归。用蔫起南刑部郎中,改吏部。有《少谷山人集》二十五卷。(《园宝新编》:继之气秀岩谷,发情声诗,虽才韵弗充,而古色精言,高映霞表,飘飘然有逍遥远举之志。《艺苑卮言》:郑继之诗如黄河冰棱,石岭天骨。继之初不识王仪封廷相,作《漫兴》诗有云:「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后郑卒,王始知之,为位而哭,走使千里致奠,为经纪其丧,仍刻其遗文。人之爱名也如此。《艺圃撷馀》:郑善矢气骨棱棱,差堪旗鼓中原。《国雅》:继之才赋英迈,往往有新语。邓原岳《西楼集》:先生诗以气格为主,以悲壮为宗。古诗、乐府原汉、魏,下及六朝,歌行近体抵掌少陵,绝句翩翩有青莲之致。书法尤入神,真行斟酌《圣教》;狂草奔放,纵横烂漫,颠、素而下弗论也。间又创意点染花草,丛筱怪石。得象外趣。邓原岳《闽诗正声》,洪、永之间,专谭兴趣。则林膳部、王典籍名其家。弘,正之时。气格为宗,则郑吏部擅其誊。《谈艺集》:继之沈郁之恩,慷慨之词,如苍松挺秀,古梅含芬。《焦弦竑笔乘》:予家有善夫批点杜诗,其指摘疵颣,不遗馀力,然实子美之知已,馀之议论虽多,直观场之见耳。尝记其数则,一云:「诗之妙处正在不必说到尽,不必写到真,而其欲说欲写者,自宛然可想,虽可想而又不可道,斯得风人之旨。杜公往往要到真处尽处,所以失之。」一云:「长篇沈著顿挫,指事陈情,有根节骨格,此杜者独擅之能,唐人皆出其下。然正不以此为贵,但可以为难而已。宋人学之,往往以文为诗。雅道大坏,由杜者启之也。」一云:「杜陵只欲脱去唐人工丽之体,而独占高格,盖意在自成一家,不肯随场作剧也。如孟诗云:『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便自风度,视『玉佩仍当歌』不啻霄壤矣。此诗终以兴致为宗,而气格反为病也。」善夫之诗,本出子美,而其持论如此,正子瞻所谓知其所长,而又知其敝者也。《列朝诗集》:林尚书贞恒撰《福州志》,刺少谷诗专仿杜,时靡天宝,地远拾遗,以为无病而呻吟。以毅皇帝时政观之,视天宝何如?犹曰无病呻吟,则为臣子者,必将请柬封、颂巡狩而后可乎?甚矣尚书之颠也。徐熥《晋安风雅》:正、嘉之际,郑吏部善夫实执牛耳,虎视中原。而高、傅二山人左提右挈,闽中雅道遂曰中兴。《笔精》:郑继之野兴诗末云:「年来混迹渔樵下,况有铜鞮伯氏风。」用《春秋》晋叔向兄铜鞮伯华事耳。向见郑诗刻本,疑用「白铜鞮」故事,改曰「习氏」,不惟失作者本意,而于题旨句法不相符矣!《闽小纪》:郑善夫尝雪中游天台,美髯白皙,毛褐笋舆,戒从者勿言姓名,人以为神仙,甚传郡中。太守顾璘闻之,曰:「此必吾继之。」亟使人要之。善夫答以诗云:「客有飘飘者,闲来湖海游。云端寻雁宕,雪里过台州。白业藏贤达,浮槎近斗牛。丰干漫饶舌,太守是闾丘。」 《坚瓠集》:郑少谷《上泰陵》诗云:「苦忆焚香赐第日,报恩真愧济时才。」盖泰陵乙丑科宫中焚香祝天,愿得贤才以辅太平。故云。《明诗选》:陈卧子曰:「继之雅质,故铺叙之言独长。」 《池北偶谈》: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予谓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龙性堂诗话》:吾郡林子羽、郑继之成工七律。子羽刻意三唐,已造堂奥,继之仿佛工部,几夺神骨。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郑少谷古厚郁啬,七子外别树一帜。田按:少谷清才,集中仿魏、晋以来无所不有,但摹壮为多耳。大约气格雄浑,五律歌行最胜;音节浏亮,七言律绝为优。但摹拟极肖,融化为艰;短制偏工,大篇未化。其品次在何、李、边、除之亚,馀子不及也。)
郑善夫(1485年—1523年),字继之,号少谷,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明代儒学家(阳明学)、诗人、政治人物。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生于高湖,世代书香,少有才名,精于易经、数学和历法。弘治十七年(1504年)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正德元年(1506年),以候补官员在京纂修《苏松常镇实录》。正德六年(1511年),任户部广西主事。因宦官当政,辞官,筑少谷草堂于金鳌峰下,闭门读书,曰:“俟天下之清也。”正德十三年(1518年),诏任礼部主事,升任员外郎。正德十四年(1519年)因痛斥江彬被廷杖三十,罚跪午门五日,辞官未获准。隔年辞官获准,与傅汝舟、福州太守汪文盛有来往。嘉靖元年(1522年),都御史周季风荐任南京刑部郎中,未几,改任吏部验封司。嘉靖二年(1523年)游武夷山,感染风寒返家,两天后病逝,葬于福州西郊梅亭山。善夫精于天文、算学,能推算日蚀、月食,上疏请改历元。《明史·文苑传》有传,称其“闽中诗文,自林鸿、高柄后,阅百余年,善夫继之。”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介绍】: 明福建闽县人,字磐生。屡举不第。谙绘事,善画兰。好谈边事利害及将相大略。与徐熥、徐□兄弟切磋为诗文。有《大江集》。
字磐生,闽县人。有大江集。
人物简介
【介绍】: 游朴(1526—1599),明福建福宁(今福建柘荣县)人,字太初。少聪慧,九岁能属文。万历二年进士,授成都府推官。入为大理寺评事。历迁刑部郎中。三任法曹,办案力求公正。官终湖广参政。有《藏山集》。游参知藏山集序
游子乐府叙鸣鹤以隆庆改元,补博士弟子。是岁,参知游先生举于乡,其文于同举者最尔雅,余独善之,恒诵习以为模。万历甲戌,先生举进士,遂以制义名海内。及为比部郎,虑囚浙江,又善书狱,其文则东西京,其所反除则宁成、义纵之流不能易。籍而布之,士味其文,老吏味其法,莫不人人知有游先生矣。久之,余从谢司徒汉甫许得先生诗数篇,每一读,辄一叹赏,恨不遂负先生之墙,穷其青箱也。岁癸丑,秦川有修志之役,余以宾萌得与笔札。是时先生捐馆舍十五年矣,余采舆论,传之名宦。其子惟辅居柘阳山中,去州治百二十里,不知也。比余将归之前,一日舆疾来请校其先集。余业戒徒不得留。明年,惟辅不禄。又明年,其子仲卿辈因余友张叔韬示余以《藏山集》,柘阳非群玉藏书一也。先生乐府格高词峻,声可绕梁;七言古雄逸瑰伟,气可拔山;五言古及诸近体皆雅秀醇厚,正宗遗响。其文则以逮意,不事雕琢而宏论如云。自唐设科取士,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士各颛门,才无兼茂,是以李杜之文,不入于艺苑,韩柳之诗,仅附于接武,而士之抽经谭诗者,未有能习竹刑而无害者也。我明以制义贡举,收寻其风雅,刍灵其古文,无所用之耳。徐何李郑,首奋于正、嘉;中原七子,嗣兴于隆、万。然皆年少登庸,精力尚锐,故得生今反古,图树千秋。至于爰书李法,则惟恐其尘污人矣。况肯委心以求其当乎?游先生八岁能诗,博极群书,乡绅林佥宪试以典故,无所不知,佥宪大惊,遂引与抗礼为小友。则先生之于诗文,其天性耳,顾又不自居高,而推其余力于爰书李法。其书狱则如其诗文,焕乎耀采;而诗文则如书狱,斤斤守法,是殆夫子之所谓“犹龙成体成章,而变化无形者”耶。先生与七子同时而恶涉其颓波,及弃参知归山,诗文遂与身俱隐。余尝论著《东越文苑》,自薛令之以迄于当世,作者凡五百余人,而不及先生。余之寡闻固不足道,徐孝廉惟和邓少参汝高,皆号博洽善知人者也,惟和之辑《晋安风雅》,汝高之辑《闽诗正声》,皆于先生失之。嗟夫,入海探珠而遗明月,可胜恨哉。先生不秘《延露》、《陵阳》而秘《采菱》、《阳阿》,其以余辈为鄙人乎?余幸后死,二子复因叔韬固请而发之,亡久藏名山,令后世终遗明月也。是刻诗十卷、文二卷,其谳书别为集。万历丙辰腊月望日候官后学陈鸣鹤序。
古诗皆乐也,古乐皆诗也。离诗而称乐府自汉始,至唐而诗诸体分,乐府居一焉。至宋元以诗余词曲为乐府,而诗亡矣。余尝取汉乐府准三百篇:郊祀,颂之遗也;铙歌鼓吹,雅之遗也;琴曲杂诗,风之遗也。又取汉、魏、六朝、唐人诗准乐府:其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绝句易见者无论,若齐梁人《折杨柳》、《梅花落》,非五言律乎?虞世南《从军行》、耿纬《出塞曲》,非五言排律乎?沈佺期《卢家少妇》、王摩诘《居延城外》,非七言律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非五七言长篇乎?盖乐府备古今诗体如此。汉去古近,乐府多于古诗,六朝十之四,盛唐十之二,中晚以降,百不得一,诚难之耳。而好事者往往为拟乐府,用力勤而失之弥远,何以故?王僧虔云:诗有丰约,解有多少。诸曲调解有辞有声,而大曲有艳有趋有乱。今所传多不可解,迫诘屈曲,或谓缺文断简,或谓曲调遗声,或谓兼正辞填调,大小混录,取其讹误以为规萭,其不能合宜矣。即不然者,面目虽合,神情中乖,安足贵哉?闽人游太初,自为诸生,及仕为蜀理官,入为廷评,居京师为比部郎,使越,出秉宪岭南,参知藩政守郢中,积三十年之功为古乐府,不规规,法其调,袭其意,而调与意、时与古相得,国事民情,有所感概,形诸咏叹。率自创体裁,不复仿效,悲壮激烈,浑雄真致,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上者优孟之抵掌,胡宽之营新,丰次不失,为蔡中郎之虎贲矣。余亟善元微之持论乐府,沿袭古题,唱和重复,文有短长,义咸赘媵,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近代惟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马》、《丽人》诸歌行,即事名篇,无有倚傍,友人白乐天辈谓是论为当。明兴,自许为古乐府者,莫如历下、下雉,然且不免后生弹射,独太仓乐府,变有少陵卓绝之识,即他所拟,亦总之类虎头传神手。太初与元美生同时而不及从游,假令元美遇之,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矣。太初诗,诸体俱有至境,而沾沾乐府,抟心辑志三十年不休。夫三十年攻乐府,则其于诗诸体,譬之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太初之以诗名,有以也。(南新市人 李维桢 撰)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太初,福宁州人。万历甲戌进士,除成都推官历官湖广右布政使有藏山集维基
游朴(1526年—1599年),字太初,号少涧。福建福宁柘洋(今柘荣县)人。万历甲戌进士,官至湖广参政。原籍柘荣县,父游德。游朴生于嘉靖五年(1526年),少年聪慧,九岁能文,因家贫寄读于桐山园觉寺。隆庆元年(1567年),中式福建乡试第八十四名,万历二年(1574年),登三甲第七十一名进士。为成都府推官,入京担任大理寺评事,“三主法司,无一冤狱”,升迁郎中。出为广东副使,后再升迁湖广参政。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退休,回柘荣,任《福宁州志》总裁。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谢肇浙(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福建长乐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使。著有《小草斋集》《五杂俎》《文海披沙》《北河纪略》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长乐人,字在杭。博学能诗文。万历三十年进士,除湖州推官,累迁工部郎中,管河张秋,作《北河纪略》,详载河流原委及历代治河利病。升云南参政,官至广西右布政使,有善政。有《五杂俎》、《滇略》、《方广岩志》、《小草斋稿》等。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在杭,长乐人。万历壬辰进士,除湖州推官移东昌入历工部郎中出为云南参政终广西左布政使有小草堂槁维基
谢肇浙(1567年7月29日—1624年10月23日),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福建长乐人。作家,同进士出身。隆庆元年(1567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早年与徐熥、徐𤊹、曹学佺等结社,万历十六年福建乡试第二十六名举人,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三甲十名进士,历任湖州、东昌府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职方司主事、工部屯田司员外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天启元年(1621年)任广西按察使,官至广西右布政使。卒于天启四年(1624年)。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