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禅师名守仁。号[亻幻]堂。洛阳人也。少持重。宽夷好学。初依东京奉先沙门。宣和间。试经于庆基殿得度。往来三藏译经所。谛穷经论。每游刃胶结之队。恢有馀地。故互称曰。酥酪仁焉。于宗门语句。则曰。按黑豆法也。何足为奇。然疑周金刚蜀之杰士。胡得䖃苴之甚耶。当是时。佛果勤公居天宁。天宁参头则有宗杲端裕昙玩等。择木寮则有枢密徐俯侍郎李弥达辈。禅风大盛。仁益疑。乃摄衣探之。值挂牌入室。仁默自计曰。若有所长则得。倘违吾教乘。自当别有议论在。佛果知仁在侧。乃召仁。问曰。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你还凑泊得么。仁拟引对。佛果以铁如意迅击之。因坠一齿。仁以手抹血。大悟。因太息曰。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悉同消殒。以为一时表法之诠。安知实有此等境界。至于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不是其人。大难承当。繇是师资契合。住后每瞋。学者滞于奇妙言句。独以毒棒。出没江湖。著其声。尝易服过武林。访圆觉讲主。值其升堂。勾引经文。反覆浩浩。仁从傍失笑。讲主下座。请仁曰。上座高隐何处。仁曰。长行粥饭僧。安有定处。曰。适来上座致笑。非我说与经有违乎。仁曰。违虽未违。合则未合。曰。上座能明此义否。仁曰。明则不明。背却不背。讲主即请仁升座剖判。仁即蹑履而登。举经中道。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以手空指曰。会么。庭前栽莴苣。莴苣生火箸。火箸生莲花。莲花结木瓜。木瓜才劈破。撒出白油麻。参。讲主彻见圆觉宗旨。不从人得。即散席南行。仁为人。不务名。不苛察。轮蹄辏集。罕见其面。衲子至。不时进谒。然机要险绝。旦过堂无宿客。淳熙甲午。召入内廷。上问曰。朕尝披法典。襄州庞蕴奇士也。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是甚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蕴于言下领会。尔师圆悟颂云。一口吸尽西江。栗棘𡎺杀老庞。当阳若也吞得。管取海内无双。禅师可中更出手眼。剖朕夙衷。仁对曰。秤锤搦出油。閒言长语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杨州。上大悦。癸亥丹书复至。仁集众说法毕。即法座而逝。赞曰。宝觉云。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安乐处切忌许多骨董。直须死却无量劫偷心乃可耳。盖仁公以经论鸣世。偷心正炽。及遇本色作家。一击而绝骨董。即家珍也。忌云乎哉。但其前后垂机。所谓浪子怜乡客。杯翁爱醉人者。非也。
人物简介
【生卒】:1346—1426 【介绍】: 明僧。浙江山阴人,字南洲,俗姓陆。出家于普济寺。研习佛经,旁通儒学,工诗文。洪武二十二年召为僧录司右讲经。永乐初为右善世,曾被诬左迁。仁宗时乞居南京报恩寺养老。有《雨轩集》。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南洲,山阴人。族姓陆氏。出家普济寺。洪武中,召为僧录司右讲经,主天禧寺,历左右善世。永乐中,遭谗下狱。十馀年得释。洪熙初,归老应天报思寺。有《雨轩集》。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师。讳溥洽。字南洲。晚号迂叟。又称一雨翁。姓陆氏。宋宝章阁待制游之后。世居会稽之山阴。祖某。为饶州馀干县尹。父仁。甫因家焉。母周氏。师生于至正丙戌。自幼闿爽颖异。父教之诗书。悟解日益进。未龀。已志慕出世法。有老长戏之曰。仙人本是山人作。师应声对曰。凤鸟终非凡鸟。为众惊异之。每入招提瞻佛像。辄敬礼膜拜。父母知不可遏。命于郡之普济寺。礼雪庭祥公为师。受具上天竺。谒东明日公。一见器重之。命典宾客。其仪矩从容秩然。丛林老宿多推服。以为难能。而博究教典。虽寒暑夙夜不懈。已而从具庵玘公于普福。讲求旨要。凡诸经籍。精粗小大之义。靡不贯串。而旁通儒书。间以馀力为诗文。多有造诣。玘公命首忏事行三昧法。自是进于止观明静之道。洪武辛亥。出世住孤山玛瑙讲寺。又住苏州北禅。学徒云集。师为开演五时八教。如来一代施化之仪。无智愚高下。人人满所欲而退。一时宗门耆硕。如九皋声公。启宗佑公。咸共嗟赏。谓吴中法席第一。又六年。至杭之下天竺。乃循慈云故事。建金光明护国。期忏七昼夜。为众讲贯无虚日。太宗皇帝。闻其贤。召为僧录司右讲经。玉音褒谕。有通东鲁书博西来意之语。居长干西丈室三年。时梦观主天禧。其徒由高者。夜梦诣师室及门。有二神人。兜鍪金甲。卫护甚严。叱止高曰。寺主在是。既觉。诣师告所梦。且曰。公其代吾师乎。踰月梦观卒。有旨。命师主天禧。又三年。升左善世。太宗皇帝。举靖难。师道衍公。有辅翼居守功。及即位召衍。至自北京。命主教事。师以左善世逊衍。而己居右。上嘉从之。永乐四年诏修天禧寺浮图。落成之日。车驾临幸。命师庆赞。祥光烨煜。万众聚观。天颜愉怿。时有任觉义者。忌师之宠。搆词间之。左迁右觉义。疏斥。师不辩。自处裕如。既而上察其心。复右善世。仁宗皇帝临御。以老宿数被召问。礼遇特厚。命居庆寿寺松阴精舍。以自佚。而上御便殿。召师入见。慰劳甚至。遂奏乞还南京大报恩寺以终老。从之。赐佛像经钞若干缗。给驿舟。命中官护逃。既至。明年为宣德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微疾。呼寺之住持惟寔。付后事留偈。诀别其徒云。清净自在住。遂化。春秋八十有一。僧腊六十有九。塔全身于凤岭。送者万馀人。讣闻。上遣行人王麟莅祭焉。师历事列圣。一以至诚。而言动必祇礼度。处物和。驭众宽。解逅逢掖士。喜商论文事。三四十年间。钜缁老衲。有文声者。惟师与衍公耳。师所著。有金刚注解附录二卷。应制及与名人唱和诗若干卷。国家建法会。一切科仪文字。皆师所定。以贻范于后。所度弟子。慈霔圆悟大沾等若干人。得法弟子。圆净鸿义惠朗等若干人。宣德元年秋。示寂于南京。弟子奉龛建塔于长干西南凤岭之阳。复于塔前搆精庐以居。工部右侍郎庐陵周忱。为之记曰。公戒行之精。才望之高。既已详见少傅杨公塔铭矣。今之记似可略也。然予于兹寺之建。独有感焉。昔者孔子没。弟子皆冢于墓。服心丧之礼三年。丧毕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子贡反庐于墓上。又三年而后去。盖师之与弟子。所以传其道授其业。有父子之恩焉。后世此道不明。当其师之生存反其道。背之而去者有矣。能服乎心丧之礼者。几何人哉。心丧之礼。且不能服。况望其庐墓至于三年六年之久者乎。予闻。洽公当永乐间。尝为同列所间。太宗皇帝。欲试其戒行。系之于锦衣狱。一时门弟子。多云鸟散去。独霔公焦心苦骨。从其师于患难。服薪水之劳。未尝一日去左右。卒使其获全行业。蒙被国恩。大昌其教于晚节。观其尽心所事。不以死生穷达。而有所改易。此盖士大夫之所难能。而霔公能之。予于是重有感也。是用书以为记。使后之观于此者。或因霔公而有所激劝焉。(有言。靖难兵起。师为建文君。设药师灯忏诅长陵。金川门开。又为建文君削发。长陵即位。微闻其事。囚师十馀年。荣国公疾革。长陵遣人问所欲言。言愿释漙洽。长陵从之释其狱。时白发长数寸覆额矣)。
人物简介
【生卒】:1690—1768 【介绍】: 清山东德州人,字抱孙,自号雅雨山人。康熙六十年进士。官两淮盐运使。以高宗追查历任盐政提引征银事伏法死。少时即工诗有名,后转而治经学,以为汉儒旧说最可信赖。喜刻书,曾校刊《雅雨堂丛书》,及当代诗文集多种,另有《雅雨堂集》等。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一
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德州人。康熙辛丑进士,历官两淮盐运使。有《雅雨堂诗集》、《出塞集》。维基
卢见曾(1690年—1768年11月7日),字抱孙,号澹园,又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康熙末进士,乾隆间累官两淮盐运使。因亏空牵连,下狱身死。父卢道悦是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卢见曾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形貌矮瘦,人谓之矮卢。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康熙五十年举人,康熙六十年中礼部试,赐进士出身,授四川洪雅县知县,当时地瘠民贫,税目繁多,见曾“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雍正九年(1731年)补官江南亳州蒙城知县,并协理州务;不久又授六安州知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秋,任江宁府知府,历官所至,多建书院。乾隆元年(1736年)初任两淮盐运使,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被参一十七款,共诬赃银一千六十两”,获罪远戍,往塞外军台效力,谪戍塞外开始研究《易经》,他说:“余年五十有一,远投塞外,始学《易》。”乾隆九年召还。乾隆九年任滦州知州,十年任永平府知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再任两淮盐运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告老还乡。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淮盐政尤拔世索贿未遂,于是举发盐政严重亏空,谕旨江苏巡抚彰宝会同尤拔世详悉清查,盐政高恒、普福等皆得罪,卢见曾因曾长期任两淮盐运使亦被牵连下狱,待秋后处决,乾隆三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1768年11月7日),卒于苏州狱中。 此案中,卢见亲家纪昀(纪晓岚)曾私自告密,乾隆命大学士刘统勋、吏部尚书托恩多、侍郎英廉三人调查,纪昀因此受牵连。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