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景星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道援,字汝航,福建陈氏子。
年十五丧母,遂弃家野服,叩法博山大师。
已至天台高明寺,阅台宗三大部,博通教典,卓锡于杭之横山。
崇祯庚辰,马讷庵陆逊斋延至平湖。
乙酉,返横山。
后复以冯兼山之招,偕其法嗣梦破,憩息耘庐宝云林二十馀年,竟示寂于此。
有诗文语录行世。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十八
公,字丙仲,为诸生,家贫,然营葬其父地,使前可列碑亭石马,植数万松。
既得地在同谷,因号同麓子。
嘉靖壬戌中进士,与吴门申公、娄江王公廷,对俱一甲。
三人并入相,前此所未有也。
在词林,每值制草,曰:“奈何以王言佞人,且私其贿,辱国莫甚焉。
”因谢客,不纳一物。
初,公童时尝游昆山,求执经于震川归先生之门,先生屏不许。
至是公充会试同考,手一卷曰:是必归先生文也。
失吾不收,归先生老车上矣。
及发卷,果归先生。
海内文章为之一变。
历迁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
江陵新殁,以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入阁办事。
公枋国在重臣当轴后,意在休息之。
浙兵为乱,少司马张公出抚浙,造公问计。
公曰:“此穷兽也,不善处之,且致死。
中州徐景星为人有机略,旧领此军,今失职,待事蓟门,但挟其人以往,即指挥可定矣。
”浙中竟平。
及江陵事败,论者犹搜剔不巳,至有摘舜、禹之事以摇上心。
太宰杨公持不可,言者哗然,阁臣亦俱引去。
公独入直,密疏曰:言官可任,孰与诸大臣?
今以一言官故,而使诸大臣求罢,非盛世事。
唯陛下降手札慰留,以示殷勤,使大臣得安,庶人心定,国事明也。
上即从公言,人谓此回天力也。
未几,以疲卒于京邸,入相不及三年。
公素达生,有高世之志,喜访故乡佳山水。
所居一日,必使亭馆脩整,树植莳灌,俱得其宜。
初以南学士乞假归里,买山东湖中薙草,得一古洞口,以杖叩之,音铿然,为爇火,入洞则谺然乳四垂,千年伏翼,触烟而出。
乃披道抗丘为湖居,更依洞门筑一台。
受湖光澹荡,时泛小舟往来。
起白鸥庄在水口,每四方名士至,辄相延接,与极游湖山佳处。
既载肴觞,兼携丝竹,唱咏传一时。
江左风流,自许谢安、王俭,至今台基榭址,尚有存者。
追溯盛游,盖不胜今昔之叹焉。
维基
余有丁(1527年—1584年), 字丙仲,号同麓、桐麓,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靖壬戌进士,累官内阁首辅。余有丁生于嘉靖丁亥年,故得名。年少时有勤学苦读之名。三十六岁举嘉靖四十年(1561年)顺天府乡试第五十四名,第二年联捷壬戌科会试第六名,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隆庆初年,充实录篡修官。万历元年(1573年)以右庶子领南京翰林院。万历二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颇有建树。时太学生多喜欢结伴闲游,怠惰于学。余有丁任国子监祭酒后,觉得国子监学风不振,便严加禁止此类活动,并下令诸生相互监督检举,如果有违规不报者,则一同连坐受惩,学风为之好转。余有丁曾亲自校订《廿一史》,重新刊刻,此举流惠于后世学人。万历四年(1576年)复移疾归。万历六年(1578年),起复少詹事兼侍读学士,领词林,未至,升太常卿管国子监祭酒事。万历七年(1579年)升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仍充经筵讲官。八年改左侍郎,掌詹事府事。不久改任吏部左侍郎;明年解部事,仍掌詹事府,充会典副总裁。十年六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务。其入阁是前代首辅张居正逝世前所推荐。余有丁博学多才,善谋略,处事果断中肯。万历年间,杭州发生兵变,余有丁曾策划镇压。九月皇子生,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十一年主持礼部会试,加少保,改户部尚书,十二年以滇南大捷,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进建极殿大学士,不久逝世,赠太保,谥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