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溥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5—1449 【介绍】: 明南京江宁人,字士谦,号蠢庵。
永乐十三年进士。
授中书舍人,改大理评事,与修《宣宗实录》,迁修撰。
博学强记,诗文操笔立就,为三杨所重。
进侍读学士。
正统十四年入直文渊阁。
死于土木堡之难。
工书画。
有《画法》、《文僖公集》。
维基
张益(1395年—1449年),字士谦,号惷庵,江宁人。
张益为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
由庶吉士授中书舍人,改大理评事。
《宣宗实录》修成,改翰林院修撰。
明史》称其“博学强记,诗文操笔立就”,受到三杨器重。
不久,升侍读学士。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入文渊阁。
不到三月,在土木堡之变中蒙难。
景帝立,赠学士,谥文僖张益与夏昶齐名,同年考中进士,同善作赋、画竹,夏昶后来认为自己的辞赋,不如张益,于是终身不再作赋;张益也认为自己所画的竹子不如夏昶,也终身不画竹子。
其曾孙张琮亦为进士。
嘉靖初年曾任南京右都御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7—1402 【介绍】: 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尽得其学。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汉中府教授,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名其屋为“正学”,学者因称正学先生。建文帝即位,召为侍讲学士。修《太祖实录》,为总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称效法周公辅成王,召使起草诏书。孝孺怒问“成王安在?”并掷笔于地,坚不奉命。遂被磔于市,宗族亲友弟子十族数百人受牵连被杀。有《逊志斋集》。
词学图录
方孝孺(1357—1402) 字希直,一字希古,别称缑城先生、正学先生、逊志、方文正公等。台州宁海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惠帝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更定官制,改文学博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四年六月,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被执下狱,使草诏,坚不从,手书"燕贼篡位"四字,殉国。
黄鹤楼志·人物篇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诗文家、学者。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浙江)人。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授汉中府教授;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名其屋为“正学”,学者因称正学先生。建文帝召为侍讲学士,任《太祖实录》总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召其起草诏书,孝孺拒不奉旨,遂被杀,宗亲至友弟子凡八百馀人连坐被杀。后追谥文正。其学术醇正,文章纵横豪放。曾撰《黄鹤楼诗卷序》(又题《书黄鹤楼卷后》),反映当时武昌地区战乱与《黄鹤楼诗卷》的编辑内容概略。又作《武昌十景图序》,其中列入“石照亭”。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希直宁海人建文时官翰林学士死节
明诗纪事·乙签·卷一
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临海人。
洪武中以荐授汉中教授。
建文中召为文学博士,靖难师入,召草诏,不屈死。
有《逊志斋集》二十四卷。
(《四库总目》:孝孺学术纯正,而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
盖其志在于驾轶汉、唐,锐复三代,故其毅然自命之气,发扬蹈厉,时露于笔墨之间。
燕王篡立之初,齐、黄诸人为所切齿,即委蛇求活,亦势不能存。
若孝孺深欲藉其声名,俾草诏以欺天下,使稍稍迁就,未必不接迹三杨
而致命成仁,遂湛十族而不悔,语其气节,可谓贯金石动天地矣!
文以人重,则斯集固悬诸日月不可磨灭之书也。
) 《吾学编》:皇太子即位,廷臣交荐孝儒,侍讲筵,备顾问。
孝孺德望素隆,一时倚重。
上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必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孝孺尝作《书事》诗曰:「斧扆临轩几砚间,春风和气满龙颜。
细听天语挥毫久,携得香烟两袖还。
」又曰:「风软彤庭尚薄寒,禦炉香绕玉栏杆。
黄门忽报文渊阁,天子看书召讲官。
」 (《南濠诗话》:方正学先生集,传之天下,人人知爱诵之,但其多杂以他人之诗,如勉学二十四首,乃陈子平作,《渔樵》一首乃杨孟载作,又有《牧牛图》一绝,亦元人诗。
《梦蕉诗话》:方孝孺《过严子陵钓台长短句》云:「正人先正己,治国先齐家。
如何废郭后,宠此阴丽华?
糟糠之妻尚如此,贫贱之交安足拟!
羊裘老子早见几,独向桐江钓烟水。
」直于子陵心上说出。
宋诗不及于唐,固也。
或者矮观声吠并谓不及于元,是可笑欤!
正学论诗云:「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今人未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
」「天历诸公制作新,力排旧习祖唐人,粗豪未脱风沙气,难诋熙丰作后尘。
」 田按:希直文章渊源出于宋景濂,而学术街纯正则过之。
姚江《明儒学案》云:「景濂氏出入于二氏,希直以叛道者莫过于二氏,而释氏尤甚,不惮放言驱斥,有明之学祖也。
」诚为确论。
太祖诛戮功臣,至末年文武名臣几尽,使得一二旧勋如宋国公、颍国公者,靖难之师,孰胜孰负未可知也。
希直《送诚意伯孙士端归括苍》诗云:「海内只今无盗贼,幽州兴兵恼邦国。
庙堂谋议岂无人,我怀中丞泪沾臆。
呜呼志士古所稀,留侯武乡今是谁?
九原招公傥可作,为解四海苍生危。
」盖亦有慨于是,诵汉祖猛士之歌,同兹三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8—1435 【介绍】: 即明宣宗。
明朝皇帝。
仁宗子。
洪熙元年,仁宗死后嗣位。
次年,改元宣德。
元年,汉王高煦(宣宗叔)反,帝从杨荣言,率师亲征,平定叛乱。
在位时,三杨(士奇、荣、)在位,阁臣始以“票拟”提出处理政事之意见,职权遂与宰相无异。
选郎中况钟等为知府,并专设巡抚,用于谦、周忱等任职。
屡下减少官田租额之诏,然户部常不执行。
定会试分南北卷取士之法,增加北方举子中式机会。
洪熙、宣德时,明朝建国已达六十余年,经济逐渐恢复,政治亦较清明,有“仁宣之治”之称。
然继续实行十三布政使司皆设镇守中官之制,又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对宦官擅权起有推波助澜之作用。
宣德十年正月病死。
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
宣宗讳瞻基,仁宗长子,建元宣德。在位十年崩,葬景陵。有御制文集四十四卷,诗集六卷,乐府一卷。 (《殿阁词林记》:宣宗喜为诗,初即位,起学士李时勉而任用之。一日,幸文渊阁,赐诸学士饮,呼时勉谓曰:「卿非朕,安得饮此酒?」时勉顿首谢。他日,赐游东苑,上赐时勉酒,酌以禦瓯,勉时顿首辞曰:「臣可与陛下同饮,不敢同器。」上悦,命易以银爵。既醉,上出御制诗俾赓之。 《艺苑卮言》:宣宗天纵神敏,长歌短章,下笔即就。每南宫试,辄自草程式文,曰:「我不当会元及第耶?」 弇山《堂别集》:宣庙命阳武侯薛禄等率师筑赤城等处,赐之诗,有「出车命南仲,城齐惟山甫」句。禄不晓南仲、山甫,以问少傅杨士奇。具言之,且曰:「上以古之贤将待尔也。」禄乃拊心感泣。 朱谋堙《书史会要》:宣宗时,三扬、蹇、夏诸贤辅政,泰交之际,常有御制诗歌,必亲洒宸翰赐之,行云流水,飞动笔端,真天藻也。 朱谋堙画史会要:宣宗万几清暇,留神词翰,山水、人物、花鸟、草虫,随意所在,皆极精妙。 汪砢玉《珊瑚网》:章皇帝圣能天纵,一出自然,若化工之于万物,因物赋形,不待矫揉,各遂生成。敬观《九鸶》、《芦雁》二图,柳丝鸟毣,细过于发,一种生动之致,又居然写意家神逸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1—1443 【介绍】: 明江西南昌人,字若思,号颐庵。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兼工书画。洪武二十年以举人官华亭教谕。永乐初荐入翰林,任检讨。累官北京国子监祭酒。朝廷大著作皆出其手,任《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总裁官。仁宗时进太子宾客兼祭酒。有《颐庵文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若思,南昌人。洪武末会试乙科授华亭教谕永乐初擢翰林检讨直内阁迁国子祭酒洪熙初加太子宾客致仕有颐庵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四
俨字若思,新淦人,侨寓南昌。
洪武丁卯举人,授华亭教谕。
改长垣,求便地,复改馀干。
建文初,迁桐城知县。
永乐初,授检讨,入直文渊阁,历侍读、左春坊谕德,改国子祭酒,兼翰林侍讲,掌院事。
洪熙改元,以疾乞休,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致仕。
宣德初,以礼部侍郎召,辞归。
有《颐庵集》三十卷。
(《四库总目》:俨诗颇近西江一派,词旨高迈,寄托深远,与三杨之和平安雅者,气象稍殊。
翰林记》:太宗朝,内阁七人者在馆阁相与倡和,有《直阁即事》诸诗。
侍讲胡俨尝有句云:「清晓朝回秘阁中,坐看宫树露华浓。
绿窗朱户图书满,人在蓬莱第一峰。
」 《画史会要》:若思以水墨秃笔写羊鹿,甚生动,亦能竹石兰蕙。
《梦蕉诗话》:胡颐庵以文学鸣世。
洪武间为东宫侍读官。
入永乐,为国子祭酒。
常就学舍谒文山祠,有诗,未云:「南归慷慨勤王日,北上从容就死时。
千载英风动毛发,黄鹂碧草不胜思。
」予谓颐庵之句佳矣,特所谓「思」之一字恐未也。
正学、子宁二公与先生旧为同官,地下修文处相见,当不免话及往事。
田按:宾客诗,词格轩爽,较胜晃庵,惟大篇不耐多吟。
《颐庵集》末附诗话数则,述虞伯生《写韵轩》、《滕王阁》等诗,多《在朝稿》、《归田稿》所未载者。
大兴翁覃溪阁学辑《虞文靖集》,搜罗颇富,于《滕王阁》诗仅仅录二首,盖未见斯集也。
李文正《麓堂诗话》云:「胡文穆《澹庵集》载虞伯生三诗。
」今检文穆集无此诗。
文穆别号晃庵,无澹庵之号,盖偶误记也。
宾客于永乐壬午迁侍读,甲申迁谕德,见杨文定所著墓碑。
史称直文渊阁,迁侍讲进左庶子,与碑不合,偶未检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5—1444 【介绍】: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早年家贫力学,授徒自给。建文初以荐入翰林与修《太祖实录》。寻试吏部得第一。成祖即位,授编修,入内阁,参机要。先后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内阁为辅臣达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廉能为天下称。英宗嗣位时方九岁,内廷有异议,赖士奇推戴,浮议乃止。又善知人,于谦、周忱、况钟之属皆为所荐。卒谥文贞。有《东里全集》、《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初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时以辟召入翰林永乐初改编修入直文渊阁累官少师华盖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贞有沙羡石台东里诸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三
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
建文时,以荐授教授,旋入翰林充编纂官。
试吏部,授吴府审理副,仍供馆职。
永乐初,改编修,入内阁典机务。
历侍读、左中允、左谕德学士,改左春坊大学士,仍兼翰林学士。
隆庆初,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进少傅,兼兵部尚书。
正统初。
进少师。
卒赠太师,谥文贞。
有《东里全集》九十七卷、别集四卷。
(《四库总目》:明初三杨并称,而士奇文章特优,制诰碑版,多出其手。
仁宗雅好欧阳修文,士奇文亦平正纡馀,得其仿佛,故郑瑗《井观琐言》称其文典则无浮泛之病,杂录细事极平稳不费力。
后来馆阁著作沿为流派,遂为七子之口实。
然李梦阳诗云;「宣德文体多浑沦,伟哉东里廊庙珍。
」亦不尽没其所长。
盖其文虽乏新裁,而不失古格,前辈典型,遂主持数十年之风气,非偶然也。
水东日记》:《二月二日秋官郎中彦谥贤友南行诗以识别》:「杨生青云器,文彩辉白璧。
腰间龙泉剑,别我有远适。
吾闻禹徂征,舞干致苗格。
所以宣尼训,服远修文德。
好谋而有成,明明垂警饬。
如何才智士,宏议薄古昔。
怀忿忽远图,急功幸苟得。
宁论万里行,糗长豫峙积。
汉廷所遣帅,孰是赵充国?
子行职赞襄,黾勉摅良画。
虽有斗酒饯,安能写胸臆?
临歧念素交,聊赠绕朝策。
卢陵杨士奇。
」右诗见杨氏《世美录》。
初麓川之议盖有主之者,内阁未之听,而兵部和之。
于是王忠毅公有总督之命,此诗大意具矣。
后来忠毅西巡一奏,此事愈明。
他日岂无秉公是于彤简,而致深慨于是诗者乎!
麓堂诗话》:杨文贞公《东里集》手自选择,刻于广东,为人窜入数篇,后其子孙又刻为《续集》,非公意也。
文贞亦学杜诗,古乐府诸篇,间有得、魏晋遗意者。
尤精鉴识,慎许可,序《唐音》谓「可观世变」,序张式之诗称「勖哉乎楷」而已。
何孟春《馀冬序录》:《晋天文志》,瑞星凡五。
宋《中兴天文志》,瑞星十有二,详减不一。
其三则皆曰含誉。
宣德五年冬,是星见于九斿。
朝臣表贺,上谦不居,赐之玺书,相为戒饬。
时杨文贞在阁,进诗一章,有曰:「宣德庚戌,月惟己丑。
其日丁亥,名瑞在酉。
大星如丸,九斿之旁。
有彗若射。
金玉其煌。
厥名含誉,太史敷奏。
百辟嵩呼,贺祥献寿。
皇德仁圣,谦让是崇。
归功穹祗,归功祖宗。
归功圣母,亦及臣子。
伸命饬励,敬哉勿怠!
」数句善写圣君之心。
翰林记》;太宗在北京,有白鹊之瑞。
行在礼部行南京庆贺,自皇太子监国以下,及五府六部例各进表。
时杨士奇以病在告,监国表命庶子、赞善呈稿,殿下不怿,命尚书蹇义持以示士奇,士奇曰:「甚寂寥,且不著题,似贺白龟、白鹿皆可。
」因命改益。
士奇改一联云:「望金门而送喜,驯彤陛以有仪。
」后增一联云:「与凤同类,跄跄于帝舜之庭;如玉之辉,翯翯在文王之囿。
」义以进,殿下喜曰:「此方是帝王家白鹊。
」适内使陈昂进禦馔,彻以赐之,且有旨使勉进药食,早相见也。
菽园杂记》:东里杨先生尝见昆山屈昉送行诗,有佳句,默识其名。
一日,知昆山县罗永年以事上京投谒。
东里问:「昆山有屈昉,何如人?
」永年茫然无以对。
东里云:士人尚不知耶!
」永年惭赧而退。
及还任,乃求昉识之。
未几,有诏举经明行修之士,永年乃以昉应,除南海县丞,卒官。
前辈留心人物如此。
《悬笥琐探》:况公钟治苏,刚果敏达,不畏强毅,有惠政。
九载满去,郡民赴阙留者八万馀人,遂再遣任。
杨文贞赠以诗曰:「十年不傀赵清献,七邑又迎张益州。
」在郡十有一年,卒于官。
士民绘其像,祀于范文正公祠。
《艺苑卮言》:杨文贞文尚法,源出欧阳氏,以简澹和易为主,而乏充拓之功,至今贵之曰「台阁体」。
诗如流水平桥,粗成小致。
诗薮》:永乐中,杨文贞、文敏、胡文穆、金文靖皆大臣有篇什者,颇以位遇掩之,诗体实平正可观。
西江诗话》:何乔远《文苑记序》云:「士奇台阁之体,当世所推,良以朝廷之上,但取敷适,相沿百馀年,有依经之儒,而无擅场之作。
」似讥其稍涉浅显也。
然以语文贞制诰文字,则有然,若其诗,清真丽则,悠然而有馀思,逼真唐人气格,殊非苟学所能到者。
当有知音味馀此言。
田按:文贞晚年思归,尝自述:「胡光大语馀:『术者言同官中,吾两人将老得退。
果若其言,即各具小舟可二僮操者,舟中贮书册、楮笔、壶觞、棋局。
如广访君,舣舟君门外一里所,遣童子招君,君径入舟,同溯流至五云驿,望夫容峰,则返棹及君入舟处。
君独归,广不过,君竟去;君访广亦然,但沿流至玉峡而返。
岁必五六过访,用此共适馀年。
』他日,又语予曰:『吾两人情义实儿弟,后死则铭。
』予诺之,顾时亦谩言耳,岂谓光大先,予后也。
没后半岁,馀夜梦偕光大泛舟,自快阁至郡城下,同载甚乐。
共联诗,光大起首句,仆续第二、第三,光大续第四、第五,仆又续第六、第七,光大结终句。
既觉而忘第五至第七三句,馀悲怆不胜,遂补之。
诗曰:『金螺潇洒对夫容,鹭渚渔舟窕窈通。
远树白云秋色净,故人清兴酒船同。
河山梦冷讴吟后,生死交深感慨中。
犹想胜缘如夙昔,并骑黄鹄过江东。
』」厥后年几七十,又作《归田趣四时满江红》词四首,今录其《春牧》云:「霜鬓萧萧,皇恩重、赐归田里。
郊郭外、草亭四面,青山绿水。
好鸟好花春似昔,同时同辈人无几。
一布袍、棕帽,任逍遥,东风里。
芳草岸,平如砥、垂杨径,清如洗。
散牧处、冉冉晴霞飞绮。
江色比于怀抱净,都无一点闲尘滓。
更小儿,牛背有书声,清入耳。
」秋渔》云:「七十归来,西江上、堪游堪钓。
秋水共、天长一色,也堪吟啸。
稳坐木兰渔艇子,大儿能网中儿棹。
小儿自理会热香炉,烹茶灶。
蘋花渚,云争耀,枫叶岸,霞相照。
山无数、清比方壶员峤。
放浪不知天地外,萧闲底用玄真号。
听数声,长笛白鸥前,江南调。
」正统初,数以高年辞,弗许,仅得还乡展墓,数旬即来京。
前诗见自题《雪夜清兴倡和卷》。
永嘉谢廷循为作《雪夜清兴图》,后词见《归田图卷》后,卷首沈民则隶古;词及自序,钱塘蒋廷晖书,画四段,则华亭朱孔易笔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7—1449 【介绍】: 明浙江永嘉人,字宗豫,洪武三十年进士。永乐时,曾与解缙等并直文渊阁,进右春坊大学士。后为汉王高煦所谮,系诏狱十年。洪熙初复官,寻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等同掌内制。官终户部尚书。性明果,达于治体,善谳疑狱。有《省愆集》、《黄介庵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四
淮字宗豫,永嘉人。
洪武丁丑进士,除中书舍人。
成祖即位,入直文渊阁,改翰林编修。
历侍读、左庶子,进右春坊大学士,以事下诏狱十年。
仁宗即位,复官,入内阁,进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复进少保,户部尚书。
宣德初,以疾乞休。
正统中卒,谥文简。
有省愆》、《退直》、《入觐》、《归田》等集。
(《四库总目》:淮文章春舂安雅,与三杨体格略同。
集以《省愆》为名,当患难幽忧之日,和平温厚,无所怨尤,可谓不失风人之旨。
翰林记》:宣德初,大学士黄淮乞骸骨,不许,固请,始令归田养疾,赐楮镪万贯,陛辞,加赐万贯。
既归,遂乞致仕。
丁外艰,赐祭葬以一品礼。
准入谢,赐游西苑,召淮主子采从行,且特命乘肩舆登万岁山,赐宴于山之麓。
淮献诗谢,上悦。
比辞,宴饶于太液池,亲洒宸翰,制诗送之,给路费,赐织金纱衣一袭。
且谕之曰:「明年朕生日,卿其复来。
」如期至,上留之数月,乃辞归去。)
维基
黄淮(1367年—1449年),字宗豫,号介庵,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温州路永嘉县(今浙江温州)人,大学士、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0—1473 【介绍】: 明浙江天台人,字道济,一字士伦,号省庵。正统七年进士。知江陵县。大学士杨溥知其贤,荐知德安。官至南京吏部左侍郎。有《读史备志》。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六
理字道济,天台人。
宣德庚戌进士,授江陵知县。
擢德安知府,再擢福建布政使,改贵州,拜南工部侍郎,改吏部。
有《丹台稿》。
田按:杨文定执政时,其子自家来省,道出江陵?
不为县令所礼,乃天台范道济也。
文定重之,擢为德安知府,再擢布政使。
或劝当致书谢,道济曰:「宰相为朝廷用人,非私理也。
」人两贤之。
道济治吾黔,实惠及民,祀之名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7—1464 【介绍】: 即朱祁镇。
明朝皇帝。
宣宗子。
宣德十年,宣宗死后嗣位。
年九岁。
次年,改元正统。
初年,张太皇太后(仁宗后)在世,废十三布政使司镇守中官,任用三杨(士奇、荣、)等旧臣,守仁、宣之政。
其后,宦官王振渐用事。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死后,王振乃肆。
三杨亦相继去世,振益无所忌惮。
十四年,因王振劝,亲征瓦剌也先,至土木堡,兵败被俘。
弟郕王朱祁珏即位,尊帝为太上皇。
次年(景泰元年)得释还京,居南宫。
八年正月,大将石亨、太监曹吉祥迎上皇复位,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天顺间,石亨先以骄横得罪,下狱死;曹吉祥与侄曹钦以发动兵变,继而败死。
天顺八年正月,英宗病死。
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
英宗讳祁镇,宣宗长子,建元正统。十四年北狩,弟郕王祁钰,奉皇太后令即皇帝位,改元景泰,尊帝为太上皇帝。景泰元年,帝还自北,居南宫。七年,夺门复辟,改元天顺。八年崩,葬裕陵。有御制诗文一卷。 (《双槐岁钞》:北京自元建大都,已有所谓八景,不知何人品题。至我朝太宗文皇帝因潜渊定天邑,当时翰林诸儒臣胡广辈作八景诗,传播海内。天顺辛巳端午节,英宗睿皇帝赐文武侍臣以扇,有御制七言古诗十首,凡千一百二十言,即前所谓八景,曰:琼岛春云、太液晴波、蓟门烟树、西山霁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芦沟晓月、金台夕照,而益以二景,则东郊时雨、南囿秋风也。明年壬午,亦以端午赐扇,扇面御制《清暑》、《解愠》二歌,大概言为臣者,仰辅上德,俯恤民穷,助隆代天之续云尔。盖国朝赐常朝官扇,竹骨铜钉铰,书经传格言以示训饬,越一二日,乃召大僚于内殿,赐象骨银钉铰扇,然但画以物象,其有御制诗,惟此二年为然。 田按:裕陵御制诗文一册,不见传本。予捡廖道南《楚纪》有赐襄宪王瞻墡御制《襄阳四景歌》云:「适情细脍槎头鳊,洽欢满泛宜城酒。」又云:「无穷风景岘山亭,亭前数点峰峦青。新叶满林惊绿暗,骄阳入户延朱明。」又云:「贤王此日多清赏,台榭虚明隔尘鞅。瑶阶莹澈水晶帘,冰簟净涵云母帐。」又云:「满贮寒瓜荐苍玉,细分云藕飞银丝。」又云:「飞萤草际流疏景,华月腾辉星耿耿。广庭清露滴高槐,越苧生凉湘簟冷。」又云:「鹿门山下行吟客,冒冷寻香日几回?」词旨韶令,可录入摘句图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圆性。
顺州怀柔侯氏子。
自王父以上。
皆隐晦无闷。
父琦。
母杜氏。
梦异僧授以神珠而娠。
迄诞室有光。
童时断荤血。
举止端肃。
九岁请于父母。
愿为僧。
许之。
依都城奉福寺振公为师。
十五受满分戒。
习唯识起信论。
有叩之者。
答之如响。
义精旨妙。
皆出入意表。
久之叹曰。
是法。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
解果在言乎。
天德初。
佛日禅师入汴。
师袖香谒之。
佛日嘿识其器。
而施锥劄。
师益自剋鍊。
不四旬恍然有入。
佛日肯之。
及佛日赴辽阳之请。
师侍行。
抵惠安。
举为立僧。
指示切要。
一众钦服。
后以皇后教旨。
住韩州功德院。
未几舍去。
渡大河。
历齐鲁。
时昭禅师居越峰。
将造访之。
是夕。
昭坐室中。
见一大神伟服立于前。
白曰。
广慧大士来也。
当除馆以待。
诘旦。
昭整众延伫食。
时师至矣。
众大骇。
昭虚心尽敬。
以所见告焉。
师笑而已。
浮汴而洛。
抵关右。
所至老师宿学。
皆为师下。
天德初。
被旨主竹林。
明年徙惠安。
明肃皇后。
遣中使奉以磨衲衣。
并金帛诸物。
佐开堂之费。
久之。
竹林旧众。
念法乳不已。
佥曰。
吾师也。
惠安安得拥留。
权巧以归之。
时海陵领留钥。
向师道风。
赐广慧通理之号。
洎紫方袍。
栴檀宝塔。
大士像。
竟符越峰神告之语。
大定间。
迁潭柘。
将大有营建。
或以寺久废。
规模宏大。
惧难克集。
请少损之。
师曰。
吾心计已定。
第恐不诚尔。
不十年而潭柘落成。
视旧有加焉。
其始工也。
凿山之际。
有巨石崩坠。
轰声如雷。
众骇避。
师恬弗为顾。
石至师而止。
不远寻尺。
若有神禦之者。
其在竹林时。
竹林实辽长主。
赐第制侔宫阙。
虽为梵刹。
而台门尚存。
师谓非僧居所。
宜亟命撤去。
得故砖百万。
为方丈基甃。
仍以其馀。
即故基为俗室。
而鼎新其门。
凡所成务传永久。
尽竭衣盂所不惜。
律身持物。
凡可以久行益后者。
皆著之令典。
使传将来。
用志之精专如此。
以大定十五年六月。
化于潭柘。
世寿七十二。
僧腊五十七。
明河曰。
此传取诸塔石。
石文乃金永定节使杨邦基撰。
谓。
佛果自西蜀来汴。
以心印传佛日。
佛日传广慧。
为南岳下十七世。
则佛日为妙喜。
无疑矣。
及后云。
师侍佛日赴辽阳。
又云。
数从佛日入禁中说法。
考时校处。
又似非妙喜。
茫然不知佛日为何人。
若果妙喜。
何年谱。
传灯不载此事。
年谱但云女直之肆骄。
取禅师十数。
师为首选。
虏酋壮。
传不少屈。
由是一众获免。
其行得无师实行如杨所云。
而后返作谱者为之讳也耶。
抑佛日非妙喜。
佛果下。
别有一佛日耶。
杨文定有所据。
必有一人当之。
大都妙喜始终。
如青天白日。
不容隐讳。
笔此以俟高明考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1—1440 【介绍】: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仁,初名子荣。
建文二年进士。
授编修。
成祖即位,入文渊阁,令更名荣。
多次从成祖北巡及出塞,凡宣诏出令,及旗志符验,必得荣奏乃发。
累官文渊阁大学士。
永乐二十二年之役,抵达兰纳穆尔河,不见敌,议进止,惟荣与金幼孜言宜班师。
帝从之。
中途,帝卒。
荣与幼孜以去京师远,秘不发丧。
仁宗即位,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反,荣首请帝亲征。
加少傅。
正统三年进少师。
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
与杨士奇、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
卒谥文敏。
有《后北征记》、《文敏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三
荣初名子荣,宇勉仁,建安人。建文庚辰进士,授编修。永乐初,入直内阁,赐今名,历修撰、侍讲、右谕德、右庶子、学士,掌翰林院事,进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即位,进太常卿,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进工部尚书。宣德中、进少傅。正统初,进少师。卒赠太师,谥文敏。有《默庵》、《云山小稿》、《静轩》、《退思》等集。 (《四库总目》:荣当明全盛之时,历事四朝,恩礼始终无间,儒生遭遇,可谓至荣。故发为文章,具有富贵福泽之气。应制诸作,沨沨雅音,其他诗文,亦皆雍容平易,肖其为人。虽无深湛幽渺之思,纵横驰骤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实无疵,台阁之文,所由与山林枯槁者异也。与杨土奇同主一代之文柄,亦有由矣。 《殿阁词林记》:永乐八年,成祖北徵至野狐岭,召学士胡广等赋《平胡》诗。杨荣曰:「圣主尊居四海安,天教戎虏自相残。」上甚嘉之。未几,谍知本雅失里与其下阿鲁台仇杀,东西奔遁,乃召荣谕曰:「此贼果自残灭,汝前日之诗,安知不为谶乎?」荣下马叩谢。上喜,命赐羊酒。 《翰林记》:永乐八年,上亲征,次清水源,水皆苦咸,不可饮,人马俱渴,改营西北二三里许,忽有泉涌出,清彻可爱,命杨荣与胡广往观,遣中官以银瓶汲取,上亲尝之,味甚甘美,赐荣等饮讫,士马争趋之,皆给足。命曰「神应泉」。又明日,应制撰《神应泉诗铭》,上嘉之,各赐上尊。宣德二年三月驺虞见,荣献颂,上褒赏之。三年扈从北征,凯旋,进《平胡》诗凡十篇,各立题命意。上览之喜,屡沐白金钞币之赐。 《闽小纪》:闽有贫生客京师,饥寒滨死,颇善丹青,不能售一钱,因以两幅献杨文敏公荣。公题其上而还之。诗云:「谁家老屋枕溪滨?十里青山半是云。此处更无尘迹到,只应啼鸟隔花闻。」明日张此画于市,价遂涌起。 田按:西杨铭东杨墓云:「北裔西垂,从狩万里。职典著文,亦兼知武。羌虏胸臆,帅垣弱强。重瞳屡顾,敷奏惟明。」参机务者,不熟塞垣形势,何以禦侮?后来惟张江陵庶足当此。
维基
杨荣(1371年—1440年),原名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县)人。
明朝内阁首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溥共称“三杨”,其为“东杨”,是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
谥文敏。
建文、永乐年间建文元年(1399年),杨子荣考中己卯科福建乡试第一名举人。
次年联捷庚辰科二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燕王朱棣起兵攻入应天府后,杨子荣迎谒问朱棣:“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朱棣听后促骑马谒陵,子荣遂得赏识。
明成祖即位后,他直入文渊阁,并改名杨荣。
当时内阁一共七人,杨荣年纪最少且警敏。
一日,宁夏急报被围,朱棣急召内阁商议,而当时只有杨荣值班,于是朱棣示其奏报。
杨荣则称:“宁夏城坚固,人人都习武,况且奏摺已经过去十日,现在围困肯定已解。
”到半夜,果然解围的奏报抵达。
明成祖因此大赞杨荣。
江西发生盗乱,朝廷派遣使者招抚,之后又派都督韩观派兵随后跟上。
后招抚的奏报抵达,朱棣欲赏赐韩观。
杨荣则劝阻:“计发奏时,观尚未至,不得论功。
”朱棣日益器重他,之后升至侍讲。
储君确立后,晋升为右谕德,仍然兼任翰林院职位,赐二品服。
朱棣为人威严,与大臣议事未决时或会发怒。
而杨荣每次赶到即解决事情。
永乐五年(1408年),杨荣奉命赶往甘肃处理军务,沿途记录山川形势,考察军队百姓,并检查城堡守卫,还奏武英殿。
当时正值盛暑,成祖大悦,并亲自为杨荣切西瓜。
不久,杨荣晋右庶子,仍兼任原职。
次年,因父丧归里,下葬后随即再起。
次年,杨荣因母丧乞归,成祖以北巡时间急迫而不予批准,并命其与胡广、金幼孜随行。
甘肃总兵官何福称脱脱不花等请降,杨荣再赴甘肃,偕同何福受降,并持节即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
之后赶往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画边疆事务,回朝后奏请十事,均得到成祖批准采纳。
永乐八年(1411年),杨荣随成祖北征,抵达胪朐河,解决兵饷问题。
次年,乞求回籍奔丧,成祖命中官护行。
杨荣返回后,成祖问及福建民情及当年丰歉,杨荣具对。
之后,奉旨在文华殿侍奉诸位皇孙读书。
永乐十年,甘肃守臣宋琥进言,蒙古有叛乱恐为边疆后患。
朱棣于是派遣杨荣抵达陕西,与丰城侯李彬探讨进兵方略。
杨荣回朝后奏报:“冬天并非出兵时候,且有罪的人不过数人,不宜出兵。
”朱棣于是接受其言,叛者也投降了。
次年,杨荣与胡广、金幼孜再次跟从成祖北巡。
再一年,北征瓦剌,皇太孙朱瞻基随行。
朱棣命杨荣在军中给朱瞻基讲说经史,兼领尚宝事。
之后朱棣下令,凡是宣诏出令以及旗志符验,必须经过杨荣奏报才得以发送。
永乐十四年,其与金幼孜俱进翰林学士,仍兼庶子,跟从返回京师。
明年,再次跟随朱棣亲征。
永乐十六年(1419年),胡广去世,杨荣掌管翰林院事,朝中大臣多有嫉妒杨荣,并欲疏远,共同举荐其担任国子监祭酒。
朱棣则表示不可,诸位大臣不再敢言。
两年后,他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仍然兼任翰林学士。
次年,跟随朱棣迁都北京。
永乐二十年,再次跟随北征出塞,还师后,朱棣劳赏将士,分四等赐宴,杨荣、金幼孜列前席、受上赏。
不久,再次征讨阿鲁台,有人请调用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朱棣咨询杨荣,他对答到:“陛下许诺百姓复业刚二十年,一旦再征用,恐怕难以示信于天下。
”朱棣遂打消此法。
次年,跟随出塞,军务均委托杨荣,朱棣称其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
又过一年,杨荣再次跟随北征,当时朱棣已经五次亲征,士兵饥冻,馈运不继,死者十有二三。
明军抵达答兰纳木儿河,仍然不见敌军。
朱棣问群臣是否继续前进,大臣纷纷唯唯诺诺,只有杨荣、金幼孜进言班师回朝。
朱棣遂同意。
部队撤退到榆木川,朱棣驾崩。
中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只能与杨荣、金幼孜进入御幄商议。
两人则称,部队现在在外,离京师尚远,应该秘不发丧。
以礼入敛、熔锡为椑,载置于舆中。
而每日的进膳则如常,但日益严厉军令,使人无法预测。
此外杨荣与少监海寿率先驰入南京告诉太子朱高炽讣告。
抵达后,朱高炽命其与蹇义、杨士奇急议筹备事项。
另在永乐末期,江浙四川有贼乱,臣议发兵平定。
当时朱棣在塞外,奏摺抵达后朱棣拿给杨荣看。
他表示:“愚民因官员而受苦,不得已相聚自保。
如果派兵,只会使其更团结而不宜解决问题。
应当派使招抚,不应当再发兵。
”朱棣听从,之后果然平定盗患。
杨荣虽然论事激烈,不能容忍他人过错。
但遇到他人触怒明成祖,其往往能够以微言导帝意,使问题得以解决。
夏原吉、李时勉等人得以不死,都御史刘观得以免除戍边,都仰赖于杨荣之力。
洪熙、宣德年间明仁宗即位后,杨荣晋升为太常卿。
之后再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
不久,再晋升工部尚书,食三份俸禄(太常寺、大学士、工部)。
当时杨士奇、黄淮均辞去尚书的俸禄。
杨荣、金幼孜亦固辞,不被批准。
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不久,汉王朱高煦即起兵谋反。
宣宗召见杨荣商讨对策,杨荣率先请宣宗帅部亲征,称:“对方认为陛下刚立,肯定不会自己出行。
现在我们出其不意,以天威降临,事无不成。
”宣宗于是同意此法,抵达乐安后,朱高煦投降。
部队还师后,以决策论功,杨荣受上赏,赐五枚银章。
宣德三年,跟从宣宗北巡边界,抵达遵化时,听闻兀良哈将骚扰边界,宣宗于是留下随从文臣,独命杨荣跟从。
于是率轻骑出击喜峰口,破敌而还。
两年后,晋升杨荣为太子少傅,杨荣因此辞去大学士俸禄。
宣德九年,再次跟随宣宗北巡边界,抵达洗马林后班师。
自明成祖攻佔交阯(现越南)并设置交阯布政使司后,该地区屡次叛变。
明朝屡次发兵征讨均战败。
交阯黎利派人伪请立陈氏后人。
宣宗也厌恶兵战,预备答应其请求。
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蹇义等大臣以下数人都称,赐其无名,反而只会示弱于天下。
宣宗于是召见杨士奇、杨荣商议,两人力言称:“陛下体恤百姓,不是无名之举;汉朝放弃珠崖郡,史书都以此为美谈,不是示弱。
请许其方便。
”于是宣宗下令命选择使者出使交阯。
从此,明朝放弃交阯并罢兵,每年省出军费上亿两。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