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之明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本智,字慧光。
姓李氏,曲静人也。
先世居金陵,后徙滇南。
生而倜傥,夐然自远,隐有出尘之志。
曲城之阳有朗目山,智父白斋出家居此。
智年十二住 依之,遂薙发为驱乌。
后行脚遇黄道月舍人,与语相得,为更其号曰“朗目”。
白斋以《华严》为业,智多所熏发,即从事焉。
年十九,受具。
白斋将寂,智请益,乃瞿然曰:“是恶知不旦暮为人婿也。
”因发愤,决志操方,北游中原,遍𠪾名山,足迹半天下。
南北法门,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无尽,庐山之大安,蓟门之遍融、月心,皆一时教禅师匠,咸及其门,经炉冶钳锤。
故若宗若教,得其指归,但于参究己躬,恐未悟彻,乃立禅一十二年,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机辩自在。
发迹北游,过六安,刘公为新中峰华严兰若居之,未几去。
白下给谏宇淳钟公颇研内典,然多才傲物,素少沙门,无撄其锋者。
一日至天界问主者,曰:“善世法门,可有禅者否?
”主者推智出见,便尔请问:“天界寺还在心内、心外?
”智曰:“寺且置,借问尔以何者当作心?
”给谏默然。
智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诸佛,只在山僧拂子头上。
”钟良久作礼,退然心服,始知法门有人。
陶公允宜官比部时,即与莫逆,及左迁庐州别驾,署篆六安,创“镜心精舍”以待,未暇及也。
皖之东九十里曰“浮山”,昔远师与欧阳公说法处,有华严道场古刹,为一阐提所破废。
吴太史观我,每慨之,欲兴而未能也。
智自淝水,飘然一锡而来,吴太史一见,与语相印契,再拜而启曰:“浮度固为九带宗乘,近为古亭演化地。
华严道场,即重竖刹竿也。
今为有力者负之以趋,其如兹山何!
古亭为滇南人,师岂其后身适来,胡不理前愿耶?
”智闻而愕然曰:“予少时每对古亭肉身,瞻恋无已,抑闻开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华严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许之。
于是祷于护法神,遂戛然而去,太史犹未知所向也。
智至淮阴沁水,刘中丞东星建节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龙兴寺,睹其机警,喜惬素心,乃馆之公舍。
暇与语,间 (问,閒)及浮度因缘,刘公忻然曰:“此弹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令一行阐提慑伏,尽归侵地。
百五十年之废坠,一言而兴之,岂非愿力耶。
寺既复,乃北入京师,会神庙为慈圣皇太后敕颁印施大藏尊经,智乃奉玺书,持大藏归浮山。
始戊戌,讫壬寅,五年之间,而浮山华严寺,巍然如从地涌出,宝光瑞色,照耀人寰,非有夙因,孰能致此。
丛林就绪,即付其徒。
闻刘公薨,感其谊好,走沁水吊焉。
沈王为佛法金汤,闻智入国,欲致一见。
乃语使者曰:“久向贤王深心,外护法门,若以世法相见,则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愿闻法要。
”诘朝,王坐中殿,延之入,智长揖问王曰:“喜哉,世主!
富有国土,贵无等伦,作何胜因,感斯妙果?
”王曰:“从三宝修来。
”智曰:“若然,因何见僧不礼,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请入存心殿,爇香成礼,请问法要。
因言《华严梵行品》云:“身语意业,佛法僧宝,俱非梵行,毕竟何者是梵行?
”智曰:“一切俱非处,正是清净梵行。
”王闻之喜,遂执弟子礼。
所供种种,独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镇浮度山门。
王亦竟为华严檀越。
乙巳冬,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会于都南之广慈,懿旨请讲《楞严》,未及二轴,忽告众曰:“生死去来,皆目眚所见耳,吾行矣。
”华藏庄严,吾所图也,今归矣。
踞座端然而逝,时万历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讣闻,圣母悼恤,赐金造塔,返灵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从其志也。
吴太史观我为之铭,有云:“古座归路为来路,远录宗乘入教来。
”皆实录也。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文载,绍兴山阴人。崇祯庚辰进士,任南平知县
维基
祁熊佳(1608年2月3日—1673年9月25日),字非熊,又字文载,号师濂,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崇祯九年(1636年)中式丙子科顺天乡试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登进士,选授福建南平县知县,催收革除火耗,命令民众将税款投入匮中,又淘汰索价守宿的船夫;迁兵科给事中。
弘光年间,马士英以王之明假冒太子交付三法司审讯,藉词诬陷黄澍、姜曰广为幕后主使。
他当众说:「现在不知道太子真伪,若胡乱施加笞刑,如何令天下信服?
如今朝廷老成凋落,又同时罗织冤狱,这样什么意思?
」因此马士英终止此事;不久他也在朝廷选采女期间上疏千字奏章反对。
左良玉带兵讨伐马士英,徵召祁熊佳,他说:「国贼马士英令神人共愤,我当然想亲手杀死他以谢天下,但将军带兵东向出师无名,恐怕难以服众。
」左良玉不听,唯这番话令时人传诵。
到鲁王朱以海监国,任命他监督张名振军队渡江;隆武帝改任改福建道御史,加尚宝司丞,升任左中允、侍读;福京沦陷后不再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