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柄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无考。
高柄唐诗品汇》卷二收作初唐人。
全唐诗》收其《古意》诗1首,出《文苑英华》卷二〇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5—1523 【介绍】: 明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
明诗纪事·丁签·卷四
善夫字继之,闽人。弘治乙丑进士,除户部主事。改礼部,以谏南巡,杖阙下,寻乞归。用蔫起南刑部郎中,改吏部。有《少谷山人集》二十五卷。 (《园宝新编》:继之气秀岩谷,发情声诗,虽才韵弗充,而古色精言,高映霞表,飘飘然有逍遥远举之志。 《艺苑卮言》:郑继之诗如黄河冰棱,石岭天骨。继之初不识王仪封廷相,作《漫兴》诗有云:「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后郑卒,王始知之,为位而哭,走使千里致奠,为经纪其丧,仍刻其遗文。人之爱名也如此。 《艺圃撷馀》:郑善矢气骨棱棱,差堪旗鼓中原。《国雅》:继之才赋英迈,往往有新语。 邓原岳《西楼集》:先生诗以气格为主,以悲壮为宗。古诗、乐府原汉、魏,下及六朝,歌行近体抵掌少陵,绝句翩翩有青莲之致。书法尤入神,真行斟酌《圣教》;狂草奔放,纵横烂漫,颠、素而下弗论也。间又创意点染花草,丛筱怪石。得象外趣。 邓原岳《闽诗正声》,洪、永之间,专谭兴趣。则林膳部、王典籍名其家。弘,正之时。气格为宗,则郑吏部擅其誊。 《谈艺集》:继之沈郁之恩,慷慨之词,如苍松挺秀,古梅含芬。 《焦弦竑笔乘》:予家有善夫批点杜诗,其指摘疵颣,不遗馀力,然实子美之知已,馀之议论虽多,直观场之见耳。尝记其数则,一云:「诗之妙处正在不必说到尽,不必写到真,而其欲说欲写者,自宛然可想,虽可想而又不可道,斯得风人之旨。杜公往往要到真处尽处,所以失之。」一云:「长篇沈著顿挫,指事陈情,有根节骨格,此杜者独擅之能,唐人皆出其下。然正不以此为贵,但可以为难而已。宋人学之,往往以文为诗。雅道大坏,由杜者启之也。」一云:「杜陵只欲脱去唐人工丽之体,而独占高格,盖意在自成一家,不肯随场作剧也。如孟诗云:『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便自风度,视『玉佩仍当歌』不啻霄壤矣。此诗终以兴致为宗,而气格反为病也。」善夫之诗,本出子美,而其持论如此,正子瞻所谓知其所长,而又知其敝者也。 《列朝诗集》:林尚书贞恒撰《福州志》,刺少谷诗专仿杜,时靡天宝,地远拾遗,以为无病而呻吟。以毅皇帝时政观之,视天宝何如?犹曰无病呻吟,则为臣子者,必将请柬封、颂巡狩而后可乎?甚矣尚书之颠也。 徐熥《晋安风雅》:正、嘉之际,郑吏部善夫实执牛耳,虎视中原。而高、傅二山人左提右挈,闽中雅道遂曰中兴。 《笔精》:郑继之野兴诗末云:「年来混迹渔樵下,况有铜鞮伯氏风。」用《春秋》晋叔向兄铜鞮伯华事耳。向见郑诗刻本,疑用「白铜鞮」故事,改曰「习氏」,不惟失作者本意,而于题旨句法不相符矣! 《闽小纪》:郑善夫尝雪中游天台,美髯白皙,毛褐笋舆,戒从者勿言姓名,人以为神仙,甚传郡中。太守顾璘闻之,曰:「此必吾继之。」亟使人要之。善夫答以诗云:「客有飘飘者,闲来湖海游。云端寻雁宕,雪里过台州。白业藏贤达,浮槎近斗牛。丰干漫饶舌,太守是闾丘。」 《坚瓠集》:郑少谷《上泰陵》诗云:「苦忆焚香赐第日,报恩真愧济时才。」盖泰陵乙丑科宫中焚香祝天,愿得贤才以辅太平。故云。《明诗选》:陈卧子曰:「继之雅质,故铺叙之言独长。」 《池北偶谈》: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予谓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 《龙性堂诗话》:吾郡林子羽、郑继之成工七律。子羽刻意三唐,已造堂奥,继之仿佛工部,几夺神骨。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郑少谷古厚郁啬,七子外别树一帜。 田按:少谷清才,集中仿魏、晋以来无所不有,但摹壮为多耳。大约气格雄浑,五律歌行最胜;音节浏亮,七言律绝为优。但摹拟极肖,融化为艰;短制偏工,大篇未化。其品次在何、李、边、除之亚,馀子不及也。)
维基
郑善夫(1485年—1523年),字继之,号少谷,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明代儒学家(阳明学)、诗人、政治人物。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生于高湖,世代书香,少有才名,精于易经、数学和历法。
弘治十七年(1504年)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
正德元年(1506年),以候补官员在京纂修《苏松常镇实录》。
正德六年(1511年),任户部广西主事。
因宦官当政,辞官,筑少谷草堂于金鳌峰下,闭门读书,曰:“俟天下之清也。
”正德十三年(1518年),诏任礼部主事,升任员外郎。
正德十四年(1519年)因痛斥江彬被廷杖三十,罚跪午门五日,辞官未获准。
隔年辞官获准,与傅汝舟、福州太守汪文盛有来往。
嘉靖元年(1522年),都御史周季风荐任南京刑部郎中,未几,改任吏部验封司。
嘉靖二年(1523年)游武夷山,感染风寒返家,两天后病逝,葬于福州西郊梅亭山。
善夫精于天文、算学,能推算日蚀、月食,上疏请改历元。
明史·文苑传》有传,称其“闽中诗文,自林鸿、高柄后,阅百余年,善夫继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7—1329 【介绍】: 元徽州歙县人,字潜夫,号杏庭。由平江路儒学录迁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以休宁县尹致仕。有《杏庭摘稿》、《尔雅翼音释》等。
钦定四库全书·杏庭摘槁·提要
杏庭摘槁》一卷,元洪焱祖撰。
焱祖字潜夫,歙县人。
是集前有《危素序》,称为徽州路休宁县尹致仕。
而叙其仕履乃曰年二十六为平江路儒学录,浮梁州长芗书院山长,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
天历元年年六十二致其仕。
不及其尝为县尹。
考《宋濂序》,称其自儒官起家,四转而为遂昌主簿,遂以休宁县尹致其仕。
盖是时犹沿宋例,致仕者率进一官使归,实未尝任其职也。
焱祖尝作《罗愿尔雅翼音释》,至今附愿书以行。
又有《续新安志》十卷,亦继愿《新安志》而作。
盖亦博洽之士。
是集为其子浦江尉在所编。
所居有银杏树,大百围。
焱祖尝以“杏庭”自号,因以名集。
其诗以古近体分列,然五言律下注曰“长律附”,不从高柄称排律。
七言律下注曰“拗律附”,亦宋人之旧名。
盖犹当日原本,未遭明人窜乱者也。
其诗虽纯沿宋调,而尚有石湖、剑南风格,抗衡于虞、杨、范、揭诸家则不足,以视宋季江湖末派则蝉蜕于泥滓之中矣。
杏庭摘槁·原序
《杏庭居士集》,故徽州路休宁县尹致仕洪先生所著诗文也。先生讳焱祖,字潜夫,年廿有六。为平江路儒学录,浮梁州长芗书院山长。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天历元年,年六十有二致其事去。明年,卒于家。此先生之履历也。其为学官,兴修学舍,其佐邑富民不敢蹐门,土豪强买民田不收税,壹为正之。甲或驱乙濒死,反自剺其面以诬乙,冀脱其罪,先生卒坐甲。讼由是息,囹圄为空。浦城伪钞诬遂昌富者十有六家,尉卒持公椟至,先生立遣之。南有大溪遇霖雨不可涉,乃捐廪禄为之倡作长桥。夏旱祷于龙湫辄雨,此先生之为政也。初,先生谒宋尚书方公逢辰于建德,方公大奇之。其后客杭,师事建德。守方公回建德,与先生同郡。先生之生父程公,建德同舍生也。客信从学校,授四明戴公表元游,至若高邮龚君绣、吴兴姚君式、南城李君淦,皆东南名士,则又与之同僚,此先生之师友也。由是观之,先生终始可得知矣。先生既没,其子在述其行。以先生践履纯笃为政,清慎邅回半生,位不充其才为痛。余则解之曰:前史所载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名姓相望,其穹官峻爵,焜耀一世,论其所可传则蔑如也。先生之文,根极理要,而忧深思远,超然游意于语言文字之表。彼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虽尊显,宁有是哉。然则,为在者可以无憾矣。先生所著别有《续新安志》十卷,《尔雅翼音注》三十二卷,已刻于徽学。其所居有银杏大百围,故以为号,因名其集云。在以门荫为征官,今调浦江尉,将去京师,属余序其篇端,乃为之书。 至正九年七月己亥应奉翰林文字文林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危素序
杏庭摘槁·序
濂昔受学于河东公,获见新安洪先生诗十馀篇,心甚乐之。窃意先生之所述篇章必富,而新安远在数百里外,常愧弗能一见先生,以窥夫大全。及河东公殁,先生之子存心来为浦江尉,濂始得悉。受而伏读之,不觉叹曰:呜呼!是岂非诗哉!夫诗未易言也。商周之时,三颂二雅,泊夫十五国风之作,既经孔子所删,列为一经,固将与天地相为终始。若秦汉以来,至于近代,其间雕肝琢肾,以自驰骋于一世者,不为不多。果能传之千万载而弗泯,几何人哉?纵传矣,求其无愧于孔子之删定者,又几何人哉?盖必有超绝之识,充以包罗宇宙之象,济以俊伟光明无所不通之学,然后始能与于斯。不然,则流连光景之辞尔,尚得谓之诗矣乎?新安为江东一大郡,自旧多文学之士,及吏部朱公兄弟以诗倡于建炎、绍兴间,而作者益盛。流风遗韵,直至于今不衰。先生之生虽后,朱公百馀年尝及接乡之。诸老故闻见甚多,而讲索甚精,其发之于诗,和而不怨,平而不激,严而不刻,雅而不凡,庶几忠厚恻怛,有三百篇之遗意者。呜呼!是岂非诗哉!濂颇观今人之所谒诗矣,其上焉者,傲睨八极,呼噏风雷,专以意气奔放自豪。其次也,造为艰深之辞,如醉梦人乱言,使人三四读,终不能通其意。又其次也,傅粉施朱,类燕姬越女,巧自衒鬻,于春风之前,冀长安少年为之一顾。诗之至此,亦可哀矣。求其如先生之作尚可多得耶?濂方将誊置东明山中,与二三子共学焉,而存心以四方之士多愿观之,俾濂摘其古今诗若干首,锲梓以传先生之诗,诚不宜无传。故濂特举诗之未易言,而先生绝出于今人者,序之于首简。惜乎,河东公墓木已拱,无从质其说之然否也。先生讳焱祖,字潜夫,自儒官起家,四转而为遂昌主簿,遂以休宁县尹致其事。其善政可称述,而不系于诗者不书。 至正十五年春三月十五日金华后学宋濂序
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字杏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东川人。擢进士第。官新乡尉。有诗集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0?—754? 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官新乡尉。
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是东川人,误。
近世承之,定其为四川三台(一说,云南会泽)人,讹误尤甚。
参稽李颀诗歌,知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
东川实指颍水一支流。
颀有别业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
后人因多称“李东川”。
李颀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
不成,乃闭户10年,折节读书。
及第、释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职,继授新乡尉,因久不得调,愤而归隐,直至去世。
隐居时于学佛读经、求仙炼丹颇为醉心。
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二,今人谭优学《李颀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颀考》(见《唐代诗人丛考》)。
李颀为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作。
尤擅七律、七古二体。
七律7首,乃该体发展成熟时期之佳构,形式规范,声调洪亮,风格朗畅,尤为明人所尊崇。
高柄认为其体“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
王世贞称之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艺苑卮言》卷四)。
前后“七子”无不摹拟仿作,故沈德潜云:“明嘉、隆诸子专尊李颀”(《说诗晬语》)。
李颀七古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三唐诗品》),酣畅恣肆。
胡应麟将其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视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诗薮》内编卷三)。
清王闿运认为其七古兼具卢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浅近,李、杜之宏赡(《湘绮楼说诗》卷六)。
综而言之,李颀诗歌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风骨高华”(《诗薮》内编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诗品》卷二),无愧为盛唐名家。
全唐诗》存诗3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颀(?—约751),籍贯不详。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授新乡尉。去职,归隐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天宝八载秋,高适授封丘尉,颀有诗送之。天宝十三、十四载殷璠编《河岳英灵集》,谓颀“只到黄绶”。颀工诗,尤以边塞诗著称。与王昌龄、崔颢、綦毋潜、岑参、王维、高适等交游,时辈咸重之。有《李颀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三卷。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声》云“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惜其伟才,只到黄缓,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
容斋随笔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唐诗品》
颀诗意主浑成,遂无斫练,然情思清澹,每发羽调。七言古诗善写边朔气象,其于玄理间出奇秀。七言律体如《送魏万》、《卢司勋》、《浚公山池》等作,可谓翛然远意者也。
《批点唐音》
李颀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与七言律皆有高处。
艺圃撷馀
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
诗薮
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远公遁迹”之幽,“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
唐诗选
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致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
唐诗镜
李颀七律,诗格清炼,复流利可诵,是摩诘以下第一人。
唐音癸签
盛唐名家称王、孟、高、岑,独七言律祧孟,进李颀,应称王、李、岑、高云。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
《诗源辨体》
李颀五言古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七言古在达夫之亚,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愚按……李较岑、王,语虽熔液,而气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盖由盛唐体多失粘,讽之则难谐协,李篇什虽少,则篇篇合律矣。
《唐诗评选》
盛唐之有李颀,犹制艺之有袁黄,古文词之有李觏,朽木败枝,区区以死律缚人。
围炉诗话
李颀五律高澹,大胜七律,可与祖咏相伯仲。
诗筏
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其气骨则沉壮坚老,使读者从沉壮坚老之内领其幽细,而不能以幽细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独成一家。
《唐七律选》
旧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称,虽襄阳、嘉州与辋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题。至嘉、隆诸子以李颀当之,则颀诗肤俗,不啻东家矣。明诗只存体面,总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恶习,不可不察也。
师友诗传录
唐人七言律,以李东川、王右丞为正宗,杜工部为大家,刘文房为接武。
《唐诗笺要》
东川诗典瞻风华,兼复音调句亮,盛唐能手。
《历代诗法》
新乡长于七字,古诗、今体并是作家。其蕴气调辞,含毫沥思,缘源触胜,别有会心。向来选家徒以音节高亮赏之,乃牝牡骊黄之见耳。
《唐诗别裁》
东川七律,故难与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声。自明代嘉、隆诸子奉为圭臬,又不善学之,只存肤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讥也。然讥诸子而痛扫东川,毋乃因噎而废食乎?
《唐诗别裁》
东川比高、岑多和缓之响。
石洲诗话
东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诗人,莫之与京。徒以李沧溟揣摹格调,几嫌太熟。然东川之妙,自非沧溟所能袭也。
石洲诗话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至李东川,则不尽尔也。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李颀赋笔轻新,以作七律,流丽婉润,自觉胜人。所垂七篇,尽为济南标录。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摛词典则,结响和平,固当在摩诘之下,高、岑之上。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七言古诗,只读得《两汉书》烂熟,故信手挥洒,无一俗料俗韵。
昭昧詹言
东川缠绵,情韵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鳞以东川配辋川,姚先生以为不允。东川视辋川,气体浑厚微不及之,而意兴超远则固相近。
《海天琴思录》
李东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沧溟独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
《批唐贤三昧集》
李东川七律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犹隔一黍。
《唐诗三百首续选》
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鳞深得其妙。
三唐诗品
五言其源出于鲍明远,发言清隽,骨秀神清,虽偶泛弦中,仍复自然合奏。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
《诗学渊源》
(欣)古诗犹是齐梁一体,独七言乐府雄浑雅洁,一片神行,与崔颢同一机杼,而使事写怀,或且过之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闽县人,字自牧。
私谥安素先生。
高廷礼、王称辈友善。
工画山水。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四
景约字自牧,闽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7—约830 【介绍】: 唐吴郡人,寓居和州乌江,字文昌。德宗贞元十五年进士。宪宗元和元年,补太常寺太祝,十年不得升迁,家贫,有眼疾,孟郊嘲为“穷瞎张太祝”。后累迁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也称张司业或张水部。与当时名士多有交游,韩愈尤贤重之。长于乐府诗,颇得白居易推崇。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30?有生于767、768、772,卒于829等说 字文昌,排行十八,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德宗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其为“穷瞎张太祝”(《寄张籍》)。曾从学于韩愈,且得其称扬,世称韩门弟子。当时朝野名士皆与之游,如王建、孟郊、贾岛、于鹄,多所赠答。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卞孝萱有《张籍简谱》。张籍又与白居易相友善,其文学观念亦与白相近。其诗工于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白居易称誉曰:“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工古乐府,举代少其伦。”(《读张籍古乐府》)其乐府诗多用口语,精警凝炼而又平易自然,正如宋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著有《张司业集》,通行本有《四部丛刊》景明刊本8卷。《全唐诗》存诗6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一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元和初,调补太常寺太祝。十一年转国子助教。十五年迁秘书省秘书郎,经韩愈推荐,授国子博士。长庆二年,除水部员外郎。宝历末为主客郎中。大和二年,迁国子司业。卒。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籍工诗,尤长乐府古风,甚为时辈所重,与王建齐名,称“张王乐府”。当时诗人,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姚合、贾岛等均有往还唱和,与韩愈、孟郊交谊尤骂。后进诗人朱庆馀、项斯等,亦得其推挽。宥《张籍诗集》七卷。今有《张司业集》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五卷。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籍字文昌。和州乌江人。贞元中进士。终国子司业。

作品评论

张洎《张司业诗集序》
公为占风最善,自李杜之后,风雅道丧,继其美者,唯公一人。故白太傅读公集曰:“张公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丁乐府词,举代少其伦。”又姚秘监尝赠公诗云:“妙绝江南曲,凄凉怨女诗。古风无手敌,新语是人知。”其为文人推服也如此。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又长于今体律诗。贞元已前,作者间出,大抵互相祖尚,拘于常态,迨公一变,而章句之妙,冠于流品矣。
张洎《项斯诗集序》
吴中张水部为律格诗,尤工于匠物,字清意远,不涉旧体,天下莫能窥其奥。唯朱庆馀一人亲授其旨。沿流而下,则有任藩、陈标、章孝标、倪胜、司空图等,咸及门焉。
《旧唐书•张籍传》
(籍)性诡激,能为古体诗,有警策之句传于时。
《新唐书•张籍传》
籍为诗长于乐府,多笞句。
岁寒堂诗话
张司业诗与元、白一律,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位白才多而意切,张思远而语精,元体轻而词躁尔。籍律诗虽有味而少文,远不逮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然籍之乐府,诸人未必能也。
竹坡诗话
唐人作乐府者甚多,当以张文昌为第一。
《臞翁诗评》
张籍如优工行乡饮,酬献秩如,时有诙气。
能改斋漫录引刘次庄《乐府尘土黄词序》
张籍则平易优游,足有雅思,而气骨差弱。
唐才子传
公于乐府古风,与王司马自成机轴,绝世独立。自李、杜之后,风雅道丧,至元和中,暨元、白歌诗,为海内宗匠,谓之“元和体”,病格稍振,无愧洪河砥柱也。
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建乐府固仿文昌,然文昌姿态横生,化俗为雅,建则从,俗而已。
《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
大历以还,古声愈下,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义,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然有古歌谣之遗风,皆名为乐府。虽未必尽被于弦歌,是亦诗人引古以讽之义欤?抑亦唐世流风之变而得其正也欤!
《唐诗品》
水部长于乐府古辞,能以冷语发其含意,一唱三叹,使人不忍释手。张舍人序其能继李、杜之美,予谓李、杜浑雄过之,时水部凄惋最胜,虽多出瘦语,而俊拔独擅,贞元以后,一人而已。……其近律专事平净,固亦乐天之流也。
《批点唐音》
张公用意殊胜于王,为有含藏耳口。
《批点唐音》
文昌知厌晚唐,每每解脱。
《批点唐诗正声》
张籍、王建音节颇同,然皆为佳词,但专务巧思而意兴不足,晚唐之风于此开矣。
唐诗归
钟云:张文昌妙情秀质,而别有温夷之气,思绪清密,读之无探苦之迹,在中唐最为蕴籍。谭云:司业诗,少陵所谓“冰雪净聪明”足以当之。
唐音癸签
引陈绎曾语:张籍祖国风,宗汉乐府,思难辞易。王建似张籍,古少今多。
唐音癸签
文章穷于用古,矫而用俗,如《史》、《汉》后六朝史之入方言俗语是也。籍、建诗之用俗亦然。王荆公题籍集云:“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凡俗言俗事入诗,较用古更难。知两家诗体,大费铸合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秉伦云:文昌七律刻意雅驯,赋景抒情觉多。
《诗源辨体》
张籍五言古极少,王建五言古声调反纯,然不成语者多;乐府七言,二公又是一家。王元美云:“乐府之所贵者,事与情而已。张籍善言情,王建善征事,而境皆不佳。”冯元成谓:“较李、杜歌行,判若河汉。”是也。愚按:二公乐府,意多恳切,语多痛快,正元和体也。然析而论之,张语造古淡,较王稍为婉曲,王则语语痛快矣。且王诗多,而入录者少,故知其去张实远也。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
《诗源辨体》
大历而后,五七言律体制、声调多相类;元和间,贾岛、张籍、王建始变常调。张、王五言清新峭拔。较贾小异,在唐体亦为小偏。张如“椰叶瘴云湿,桂丛蛮鸟声”、“夜鹿伴茅屋,秋猿守栗林”、“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蘋”、“竹深村路暗,月出钓船稀”、“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夜静江水白,路回山月斜”、“乘舟向山寺,着屐到渔家”、“新露湿茅屋,暗泉冲竹篱”,王如“瘴烟沙上起,阴火雨中生”、“水国山魈引,蛮乡洞主留”、“石冷啼猿影,松昏戏鹿尘”、“闭门留野鹿,分食养山鸡”、“雨水洗荒竹,溪沙填废渠”、“野桑穿井长,荒竹过墙生”等句,皆清新峭拔,另外一种,五代诸公乃多出此矣。
才调集补注
钝吟云:水部五言多名句。张君破题极用意,不似他人良下。
《诗辩坻》
文昌乐府与仲初齐名,然王促薄而调急,张风流而情永,张为胜矣。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文昌乐府,伯仲仲初,而弥加蕴藉,诸体亦淡雅宜人。王元美谓张籍善言情,王建善征事,而境昏不佳。“殷勤为看初着时,征夫身上宜不宜”、“梨园子弟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情、事与境皆佳矣。
诗筏
七言古须具轰雷掣电之才,排山倒海之气,乃克为之。张司业籍以乐府、古风合为一体,深秀古质,独成一家,自是中唐七言古别调,但可惜边幅稍狭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高柄《品汇》设立名目,取舍不能尽当。
唯七言古以张、王并列,极为有识。
文昌善为哀婉之音,有娇弦玉指之致。
仲初妙于不于含蓄,亦自有晓钟残角之思。
《古欢堂杂著》
白香山、张司业名言妙句,侧见横出,浅淡精洁之至。
说诗晬语
张文昌、王仲初乐府,专以口齿利便胜人,雅非贵品。
《唐诗别裁》
文昌长于新乐府,虽古意渐失,而婉丽可诵。五古亦不入卑靡。
《唐诗别裁》
张、王乐府,有新声而少古意,王渔洋所谓“不曾辛苦学妃豨”也。然心思之巧,辞句之隽,最易肩人聪颖,高青丘每肖之,存之以备一格。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乐府古词,陈陈相因,易于取厌。张文吕、王仲初创为新制,文今意古,言浅讽深,颇合《三百篇》兴、观、群、怨之旨。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水部五言,体清韵远,意古神闲,与乐府词相为表里,得风骚之遗。当时以律格标异,信非偶然。得其传者,朱庆馀而外,又有项斯、司空图、任翻、陈标、章孝标、滕倪诸贤。……兹得奉水部为“清真雅正主”,而以诸贤附焉。
射鹰楼诗话
李石洞曰:余读贞元以后近体诗,称量其体格,得两派焉,一派张水部,天然明丽,不事雕镂而气味近道,学之可以除躁妄矫饰。一派贾长江,力求险奥,不吝心思而气骨凌霄,学之可以屏浮靡,却凡俗。
《石园诗话》
刘攽《诗话》云:“张文昌乐府清丽深婉,五言律诗亦平淡可爱,七言律诗则质多文少。”然文昌五言不乏清丽深婉之句,如“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家贫无易事,身病是闲时”、“眼昏书字大,耳重语声高”、“山情因月甚,诗语入秋高”、“尚俭经营少,居闲意思长”,不独平淡可爱也。《寄和刘使君》云:“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及《赠贾岛》之“篱落荒凉僮仆饥”,则义文质兼备矣。
养一斋诗话
魏泰谓“张籍、白居易乐府,述情叙怨,委曲周详,言尽意尽,更无馀味。”嘻!何其大而无当也。文昌乐府,古质深挚,其才下于李、杜一等,此外更无人到。
养一斋诗话
文昌“药看辰日合,茶到卯时煎。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绝似乐天。大抵中唐人气味往往相近。然乐天胜微之,文昌胜仲初,名虽相埒,又当细求其分别与优劣处,乃作无星秤耳。
三唐诗品
其出与王仲初同源,当时并称张、王乐府。夫其发音苍远,质胜于王,而转变生姿,自复同澜逊势。
《诗学渊源》
时虽谓其长于乐府,今读其诗,殊伤于直率,寡风人之旨,调既生涩,语多强致,以吉乐府,去题远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丹阳人,祖籍安陆,字用晦,一作仲晦。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太和六年进士。历当涂、太平县令,以病免。久之,起为润州司马。宣宗大中中拜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后抱病退居润州丁卯桥村舍。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工律诗,多登高怀古之作,为晚唐名家。有《丁卯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8?—858,—说791—858 字用晦,一字仲晦,排行七,郡望安陆(今属湖北),籍贯洛阳(今属河南)。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文宗大和六年(832)登进士第。仕文宗、武宗、宣宗三朝,历任当涂、太平县令,虞部员外郎,监察御史,润州司马,郢、睦二州刺史等职。事迹散见《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等。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后人于此毁誉悬殊。明胡应麟云:“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诗薮》外编卷四)其“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为历代传诵之名联。清何焯评《灞东题司马郊园》诗为“不减王右丞”(《唐贤三体诗句法》卷六)。而宋陈师道则云:“后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盖诗坛时代风尚兴替使然。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许集通行者有续古逸丛书本《许用晦文集》、四部丛刊本《丁卯集》。注本有清许培荣《丁卯集笺注》,今人罗时进《丁卯集笺證》。《全唐诗》编为11卷,多混入他人作品。《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许浑(?-约858),字用晦,一云字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武后时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大和六年(832),登进士第。开成中,任当涂尉,摄当涂、太平二县令。后佐岭南幕,大中初,入朝为监察御史。三年,谢病东归润州丁卯桥别墅。起为润州司马,以虞部员外郎分司东都,官终睦、郢二州刺史。浑工诗,尤长律体,属对精切,声律谐婉,以整密称。大中四年居丁卯桥时,曾自编诗为《丁卯集》。今有《丁卯集》二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十一卷,尚有部分诗作混入杜牧诗中,本集反失收。
全唐诗补逸
许浑字用晦,丹阳人,故相国圉师之后。登太和六年李圭榜进士第。补诗二首。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
浑字用晦。丹阳人。故相圉师之后。太和六年进士第。当涂太平二县令。以病免。起润州司马。大中三年为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升堂四人:卢频、陈羽、许浑、张萧远。
韦庄《题许浑诗卷》
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虚作碧云词。
唐音癸签
引孙光宪语:世言许浑诗不如不做,言其无才藻。鄙其无教化也。
陆游《跋许用晦<丁卯集>》
许用晦居于丹阳之丁卯桥,故其诗名《丁卯集》,在大中以后亦可为杰作。自是而后,唐之诗益衰矣,悲夫!
对床夜语
七言律诗极不易,唐人以诗名家者,集中十仅一二,且未见其可传。盖语长气短者易流于卑,而事实意虚者又几乎塞,用物时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尚学者许浑而已。
对床夜语
许浑绝句亦佳,但句法与律诗相似,是其所短耳。
后村诗话
其诗如天孙之织,巧匠之斫,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
后村诗话
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浑则不然……律切丽密或过牧,而抑扬顿挫不及也。
瀛奎律髓
诗出于元、白之后,体格太卑,对偶太切。
瀛奎律髓
浑句联多重用,其诗似才得一句便拿捉一句为联者,所以无自然真味。
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许用晦工为七言。
唐才子传
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怀古,已见壮心。故其格调豪丽,犹强弩初张,牙浅弦急,俱无留意耳。至今慕者极多,家家自谓得骊龙之照夜也。
麓堂诗话
人但知律诗起结之难,而不知转语之难,第五、第七句尤宜著力。如许浑诗,前联是景,后联又说,殊乏意致耳!
《唐诗品》
元和以后,专事声偶,文藻疏薄而神气委靡,无足取者。许浑之在当时,独以精密俊丽见称。今观其集,旨趣物理,研穷意象,天然秀出,不可变动。如“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如“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为世传诵,不但披沙见宝而已。后来时作,往往祖尚郢州,虽未登于圭璋之列,而烟云风鸟之思,形容揉弄殆已尽其华态,亦何可少耶!
升庵诗话
唐诗至许浑,浅陋极矣,而俗喜传之,至今不废。
高柄编《唐诗品汇》,取至百馀首,甚矣,之无月也!
不足言,而杨仲弘选《唐音》,自谓详于盛唐而略于晚唐,不知浑乃晚唐之尤下者,而取之极多。
忡弘之赏鉴,亦羊质而虎皮乎?
陈后山云:“近世无高学,举俗爱许浑。
”斯卓识矣。
孙光宪“许浑诗,李远赋,不如不做。
”当时已有公论,惜乎伯谦辈之僧子此也!
少室山房笔丛
丁卯诗,浅陋诚有之,时俊语亦自不减,在晚唐较铮铮。
《诗源辨体》
晚唐诸子体格虽卑,然亦是一种精神所注。浑五七言律工巧衬贴,便是其精神所注也。
《诗源辨体》
许浑五七言律体格渐卑者,特以情浅而词胜,工巧衬贴,而多见斧凿痕耳。
王夫之《古诗评选》
取景从人取之,自然生动。许浑唯不如此,是以费尽巧心,终得恶诗之誉。
《近体秋阳》
许浑以才情赡迈,雄视晚朝,每拈一题,如泉浦云蒸,视张、郑辈儿区区不屑,而不知一种不受烟火之气,飘萧遥越,虽行浑身,要不能得矣。
围炉诗话
许浑诗有力量,而当时以为“不如不作”,无比兴,说死句也。
载酒园诗话
许诗情好景好,持意少事少。愚意西昆过于征实,丁卯迹于空虚,俱是一病。若节取之,则秦绨赵毅,均可适体。必弘人帛之风,咸归并黜,好尚虽端,亦有目胶离朱、指捩工倕之叹。
《贞一斋诗说》
许丁卯格甚凝炼,气未深厚。
一瓢诗话
许丁卯思正气清,诗中君子,但苦声调低哑有之,在当时韦端己、杜牧之皆有诗推许可证。杨诚斋诋其浅陋,竞似道听途说,不曾亲读此公诗者。
《唐诗笺要》
丁卯集多选声设色工作,如“风吹药蔓迷樵役,水暗芦花大约船”,“一樽酒尽青山暮,干里书回碧树秋”,皆律度可仿,胜枯木湿鼓之音远矣。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丁卯诗格律匀称,工夫极细,而天分稍庸,较之玉溪、牧之,仙凡判矣。
陈文述《书许丁卯诗后》
余于三唐诸家,李、杜外,古诗嗜岑嘉州,近体嗜许丁卯,以神清骨秀也。丁卯佳句,色韵尤胜……五雀六燕,铢两悉称,金篇何尝不浑成!学者于此种究心,必无浮滑粗豪之病。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用晦五律胜七律,然终是意境浅狭,如老于世故人,言动衣冠毫无圭角,而有一种说不出可厌处……用晦之病在格意凡近,不尽在句法也。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用晦诗丰润有馀,清瘦不足,故格少降。然韵远情长,工于近物,撰力不在朱庆馀下,或起结少逊耳。其宗水部,虽无明文,而渊源可寻。……特著为升堂第二,以为学古先路。
石洲诗话
许丁卯五律,在杜牧之下、温岐之上,固知此事不尽关涂泽也。七律亦较温清迥矣。
养一斋诗话
大抵浑之绝句、五律,绰有家法;若必推重其七律,则久将以熟套为诗,而无独得之妙。
《唐七律隽》
浑七律工稳流丽,但出之流便,故数见不鲜,若汰去熟调,存其精英,不在李义山、温飞卿、杜牧之诸人下,亦晚唐一大作手,未必如升庵所云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柳恽。新隽有馀,浑坚不足,颉颃中、盛,弥近晚街。五律清腴,特饶风韵。“残云太华”、“疏雨中条”、“山开殿响”、“水卷帘寒”,俱一时之隽。
《诗学渊源》
(浑)思致清切典雅,有大历风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汶阳人,字蕴灵。体貌魁梧,善饮酒,尚气节,好论古今事。工诗,尤长七律。屡举进士,宣宗八年方及第,时发已白。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有《刘沧诗》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北)人。沧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论古今之事,令人终日不厌。屡举进士不第,宣宗大中八年(854)方登进士第,时已白发。调华原县尉,迁龙门县令。生平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一九、《唐诗纪事》卷五八、《唐才子传》卷八。沧善七律,诗作拗峭,诚为晚唐律体之变。其诗多怀古之作,《长洲怀古》、《咸阳怀古》等诗颇为人所称道。范晞文谓其“序怀感之意,得讽兴之体”(《对床夜语》卷二)。辛文房亦称其“诗极清丽,句法绝同赵嘏、许浑”(《唐才子传》)。《新唐书·艺文志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均著录《刘沧诗》1卷。《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刘沧,生卒年不详,字蕴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初,屡应进士举不第,曾漫游齐鲁、吴越、荆楚、巴蜀等地。大中八年(854),登进士第,授华原尉,时已白发苍苍。后官龙门令。工七律,风格与许浑、赵嘏相近。有《刘沧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郡斋读书志
(刘沧)诗颇清丽,句法绝类赵嘏。
对床夜语
赵嘏、刘沧七言,间类许浑,但不得其全耳。
沧浪诗话
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刘沧、吕温亦胜诸人。
瀛奎律髓
刘蕴灵大中八年进士,其诗乃尚有大历以前风味。所以高于许浑者无他,浑太工而贪对偶,刘却自然顿挫耳。
唐才子传
(沧)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谈古今令人终日喜听。慷慨怀古,率见于篇……诗极清丽,句法绝同赵嘏、许浑,若出一综综然。
唐诗品汇
元和后律体屡变,其间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鸣所长,若李商隐之长于咏史,许浑、刘沧之长于怀古,此其著也。……(许)用晦之《凌歊台》、《洛阳城》、《骊山》、《金陵》诸篇,与乎蕴灵之《长洲》、《咸阳》、《邺都》等作,至今古废兴,山河陈迹,凄凉感慨之意,读之可为一唱而三叹矣。三子者,虽不足以鸣乎大雅之音,亦变风之得其正者矣。
《唐诗品》
刘沧一卷止七言律,音节促促,无远大语。唐至大中间,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也。
诗薮
唐七律……许浑、刘沧角猎俳偶,时作拗体,又一变也。
唐音癸签
刘沧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衰世之音也欤?
《诗源辨体》
刘沧集,七言律之外,惟五言律一篇。其诗气格声韵与于武陵五言相类,而意亦多露,亦晚唐一家,严沧浪云“刘沧亦胜诸人”是也。然以二集观,虽调多一律,却少斧凿痕。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龙门极有高调,且终卷无败群者,但精出处亦少。
高柄置之于“正变”,与义山、用晦并列,便是唐玄宗之重萧蒿。
《古欢堂杂著》
刘沧、许浑琢句之秀,拗字之工,亦称杰作。
《漫堂说诗》
七言律……中、晚之钱、刘、李义山、刘沧,亦悠扬婉丽,沨沨乎雅人之致。
《全唐刘氏诗》
刘沧、刘威独多七言律,崇尚景物,为后世写景者所宗。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高廷礼盛许刘沧,今观怀古诸篇,全不争工,起讫殆无一篇完善。
《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
(刘沧)诗品在许用晦下。
《石园诗话》
谓“刘沧七言律,音节促促,无远大语”,则非也……“半壁楼台秋月过,一川烟水夕阳平”,“霜落雁声来紫寒,月明人梦在青楼”,语亦远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58 【介绍】: 唐怀州河内人。字义山,号玉溪生。登进士第。累官东川节度使判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时牛僧孺、李德裕两党水火不相容,商隐本为牛党令狐楚门客,后娶李党王茂元女,虽始终与党争无关,仍因此为楚子绹所恶。后绹为相,商隐长期被排挤。工诗文,曾从绹学章奏,因习骈体,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诗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调,而商隐则感时伤事,颇得风人之旨。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2—858,有生于811、813等说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排行十六。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郡望陇西成纪。文宗大和三年(829)谒令狐楚于洛阳,旋随楚至郓州,为天平节度使巡官。六年、八年分别佐楚太原幕及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三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四年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旋调补弘农尉,以免除或减轻蒙冤犯人之刑狱触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姚合代简,谕使还官。五年冬,赴王茂元陈许幕。武宗会昌二年(842)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旋丁母忧居家。四年暮春,自关中移家永乐。五年冬,服阕入京,仍为秘省正字。宣宗大中元年(847),随桂管观察使郑亚赴桂林,为支使掌表记。二年春,亚贬循州,商隐罢幕北归。冬抵长安,补周至尉,旋为京兆尹留假参军事,奏署掾曹,专章奏。三年十月,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奏充商隐为判官,得侍御衔,赴徐州。四年夏,随卢弘止至汴州幕,曾奉使入关。五年春夏间罢汴幕归京,妻王氏已卒。任太学博士。会柳仲郢镇东川,辟为节度书记。十月商隐抵梓州,改节度判官。约七年末,曾回京探望儿女。十年春,随内征之仲郢还朝,任盐铁推官,其间或曾游江东。十二年病废还郑州,未几卒。新、旧《唐书》有传。年谱以冯浩《玉溪生年谱》、张采田《玉黔生年谱会笺》较精审。商隐一生与牛、李两党重要成员均有交往,自两《唐书》以来,史家与研究者对其党属颇多异说(大要有党李、党牛、出入牛李、无与党局诸说)。自实际情况而言,其前期交往者固多牛党,然多属私谊,未必有党牛意图,后入王茂元幕,亦无所谓去牛就李(茂元非李党)。然后期宣宗朝所历幕主,则多为李德裕会昌为相时所倚重之人物,结合有关诗文,大体可见其后期较进步之政治倾向。商隐为晚唐大诗家与骈文名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之作,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亦多抒写怀抱、感慨身世之篇,如《安定城楼》、《晚晴》等。其咏史、咏物、无题诸篇,及七律、七绝二体,成就尤高。前人评其诗“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沉博绝丽”(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序引钱谦益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大体均指其近体而言。而寄慨身世,情调感伤,多用象征暗示,情思意境朦胧,尤为其诗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之显著特征。其诗渊源颇广,而宋玉之感伤、杜甫之沉郁、李贺之象征对商隐影响尤深。诗集重要注本有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今人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王蒙、刘学锴主编《李商隐研究论集(1949—1997)》。《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断句5。
唐诗汇评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大和中,令狐楚为天平节度使,爱其才,署为巡官,亲授骈文。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令狐楚卒,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茂元以女妻之。时党争方炽,令狐父于属牛党,茂元属李党,牛党以为背恩。故坎𡒄终身。四年,授校书郎,调弘农尉。会昌二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正字。大中初,为桂管观察使郑亚掌书记。郑亚贬循州,还京,补盩厔尉,摄京兆参军,典章奏。又佐卢弘止徐州幕,为判官。府罢,入朝为太学博士。复佐柳仲郢东川幕。仲郢入朝,奏为盐铁推官。罢还郑州,病卒。商隐工骈文及近体诗,尤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亦称“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音律谐婉,精于用典,后人效之。有《玉溪生诗》三卷。又有《樊南甲集》、《乙集》各二十卷,《赋》、《文》各一卷,多佚。今有《李义山诗集》六卷及后人所辑《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
词学图录
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迁居荥阳,晚居郑州。有《杨柳枝》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商隐(813—858) 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诗歌成就极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大中二年(848),李商隐离开桂州幕府途经江夏北归,作七律《无题》, 有“黄鹤沙边亦少留”之句,纪昀称该诗“绝好笔意”。
全唐诗补逸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生元和八年,大中十二年卒(据冯浩《玉溪生年谱》及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所推定。)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一
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少为令狐楚巡官。开成二年登进士第。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掌书记。为侍御史。久不调。会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大中初。亚贬循州。商隐随赴岭表。三年入为京兆尹卢宏正掾曹。又从为掌书记。补太学博士。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卒。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学。商隐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时温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
彦周诗话
李义山诗,字字锻炼,用事婉约,仍多近体,唯有《韩碑》诗一首是古体。
《潜溪诗眼》
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蔡宽夫诗话》
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唯义山一人而已。……义山诗合处信有过人,若其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
石林诗话
唐人学老杜,唯商隐一人而已,虽未尽造其妙,然精密华丽,亦自得其仿佛。
岁寒堂诗话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
韵语阳秋
公(按指杨亿)尝论义山诗,以谓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镇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洗骨。
《臞翁诗评》
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
瀛奎律髓
义山诗感事托讽,运意深曲,佳处往往逼杜,非飞卿所可比肩。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袁桷《书汤西楼诗后》
玉溪生往学草堂诗,久而知其力不能逮,遂别为一体,然命意深切,用事精远,非止于浮声切响而已。
唐才子传
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
木天禁语
李商隐家数微密闲艳,学者不察,失于细碎。
唐诗品汇
元和后,律体屡变,其间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鸣所长。若李商隐之长于咏史……其造意幽深,律切精密,有出常情之外者。
诗镜总论
李商隐七言律,气韵香甘。唐季得此,所谓枇杷晚翠。
诗镜总论
李商隐丽色闲情,雅道虽漓,亦一时之胜。
《诗源辨体》
商隐七言古,声调婉媚,大半入诗馀矣。
《诗源辨体》
商隐律诗较古诗稍显易,而七言为胜。
《诗源辨体》
商隐七言绝……较古、律艳情尤丽。
《唐诗评选》
义山诗寓意俱远,以丽句影出,实自楚辞来。宋初诸人,得其衣被,遂使西昆与香奁并目。
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
义山之诗,宋初为词馆所宗,优人内燕,至于“挦扯商隐”之谑。元季作者惩西江学杜之弊,往往跻义山,祧少陵,流风迨国初未变。……少陵当杂种作逆,藩镇不庭,疾声怒号,如人之疾病而呼天呼父母也,其志直,其词危。义山当南北水火,中外钳结,若喑而欲言也,若餍而求寤也,不得不纡曲其指,诞谩其辞,婉娈托寄,讔谜连比,此亦风人之遐思,《小雅》之寄位也。
《漫堂说诗》
世之称诗者,易言律,尤易言七言律。义山造意幽邃,感人尤深,学者皆宜寻味。
义门读书记
义山五言出于庾开府,七言出于杜工部,不深究本源,未易领其佳处也。七言句法兼学梦得。
义门读书记
晚唐中,牧之与义山俱学子美。然牧之豪健跌宕,而不免过于放……不如义山顿挫曲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所得为多。
吴乔《西昆发微序》
义山始虽取法少陵,而晚能规模屈、宋,优柔敦厚,为此道瑶草琪花。凡诸篇什,莫不深远幽折,不易浅窥。
围炉诗话
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既欲自立,势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深奥之路。
义山思路既自深奥,而其造句也,又不必使人知其意,故其诗七百年来知之者尚鲜也。
高柄以为隐辞,又以为属对精切,陆游辈谓《无题》为艳情,杨孟载亦以艳情和之,能不使义山失笑九原乎?
才调集补注
引冯班语:王荆公言学杜当自义山入。余初得荆公此论,心不谓然,后读《山谷集》,粗硬槎牙,殊不耐看,始知荆公此言正以救江两派之病也。若从义山入,便都无此病。山谷用事琐碎,更甚于昆体;然温、李、杨、刘用事,皆有古法,比物连类,妥贴深稳。山谷疏硬,如食生物未化,如吴人作汉语,读书不熟之病也。昆体诸人甚有壮伟可敬处,沈、宋不可也。
《古欢堂集杂著》
义山七律逐首擅场,特须郑笺耳。盖义山诸体之工,唐人实无出其右者,不独七律也,又不独香奁也。
《古欢堂集杂著》
义山(七绝)佳处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一唱三弄,馀音袅袅,绝句之神境也。
《诗辩坻》
义山七绝,使事尖新,设色浓至,亦是能手。间作议论处,似胡曾《咏史》之类,开宋恶道。
《唐诗观澜集》
玉溪咏物,妙能体贴,时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
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
唐至太和以后,阉人暴横,党祸蔓延。义山阨塞当涂,沉沦记室。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莫若瑶台璚宇、歌筵舞榭之间,言之可无罪,而闻之足以动。其《梓州吟》曰:“楚雨含情皆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吾故为之说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岂徒以征事奥博、撷采妍华,与飞卿、柯古争霸一时哉!
柳亭诗话
李义山、陆渭南皆祖述少陵者。李之蕴藉,陆之排奡,皆能寓变化于规矩之中。李去其靡、陆汰其粗,其于大历、元和也何有?
叶燮原诗
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词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唐诗别裁》
义山近体,襞绩重重,长于讽谕,中有顿挫沉着可接武少陵者,故应为一大宗。后人以温、李并称,只取其秾丽相似,其实风骨各殊也。
《唐诗别裁》
义山长于风谕,工于征引,唐人中另开一境。顾其中讥刺太深,往往失于轻薄。
野鸿诗的
人皆谓杜陵殁后,义山可为肖子。吁!何弗思之甚耶?彼之浑厚在作气,此之浑厚在填事,彼之讽必指实,此之讽谕动涉虚;彼则意无不正,此则思无不邪。风马之形,大相径庭,奚待一一量较,而后知其伪哉!
《小澥草堂杂论诗》
李商隐诗,明暗参半。然欲取一人备晚唐之数,定在此君。
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例言》
唐自元和以后,五七言古体靡然不振,即义山亦非所长。至其七言律体,瓣香少陵,独探秘钥,晚唐人罕有其敌,读者无仅与牧之、飞卿诸公同类而并观之也。
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例言》
少陵七律,格法精深,而取势最多奇变,此秘唯义山得之。其脱胎得髓处,开出后贤多少门户!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发凡:义山远追汉魏,近仿六朝,而后诣力所成,直于浣花翁可称具体,细玩全集自见,毋专以七律为言。其终不如杜者,十之三学为之,十之七时为之也。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序:晚唐以李义山为巨擘,余取而诵之,爱其设采繁艳,吐韵铿锵,结体森密,而旨趣之遥、深者未窥焉。
《历代诗法》
玉溪诗绮密瑰妍,然首首生动,绝无板重之嫌,故令读者不厌。
陈明善《唐八家诗钞》
例言:义山诗高华典丽,音韵缠绵,宜荆公叹其善学老杜也。八叉同时,瞠乎后矣。
《四库全书总目》
商隐诗与温庭筠齐名,词皆缛丽。然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词,而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人之旨。……自宋杨亿、刘子仪等沿其流波,作《西昆酬唱集》,诗家遂有“西昆体”,致伶官有挦扯之讥,刘攽载之《中山诗话》,以为口实。元祐诸人起而矫之,终宋之世,作诗者不以为宗,胡仔《渔隐从话》至摘其《马嵬》诗、《浑河中》诗诋为浅近。后江西一派渐流于生硬粗鄙,诗家又返而讲温、李。
《五七言今体诗钞》
玉溪生虽晚出,而才力实为卓绝。七律佳者几欲远追拾遗,其次者犹足近掩刘、白。第以矫敝滑易,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要不可不谓之诗中豪杰士矣。
石洲诗话
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者,李义山也。自刘随州而后,渐就平坦,无从睹此丰韵。七律则远合杜陵,五律、七绝之妙则更深探乐府。晚唐自小杜而外,唯有玉溪耳,温岐、韩偓何足比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善学少陵七言律,终唐之世,唯义山一人,胎息在神骨之间,不在形貌,《蜀中离席》一篇,转非其至也。义山当朋党倾危之际,独能乃心王室,便是作诗根源。其《哭刘蕡》、《重有感》、《曲江》等诗,不减老杜忧时之作。组织太工,或为挦扯家藉口。然意理完足,神韵悠长,异时西毗诸公,未有能学而至者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义山用意深微,使事稳惬,直欲于前贤之外,另辟一奇。绝句秘藏,至是尽泄,后人更无可以展拓处也。
射鹰楼诗话
余极喜义山诗,非爱其用事繁缛,盖其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其隐奥幽艳,于诗家别开一洞天,非时贤所能摸索也。
《东目馆诗见》
玉溪专工近体,清峭中含感怆,用事婉约,学少陵得其藩篱者。后人近体必先从之入手。五言长律亦以温丽芊绵胜。
昭昧詹言
愚谓七律除杜公、辋川两正宗外,大历十子、刘文房及由傅亦足称宗,尚皆不及义山。义山别为一派,不可不精择明辩。
《艺概•诗概》
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缋实死灰耳。李义山却是绚中有素。敖器之谓其“绮密瑰妍,要非适用”,岂尽然哉!至或因其《韩碑》一篇,遂疑气骨与退之无二,则又非其质矣。
《岘佣说诗》
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秾丽之中,时带沉郁。……飞卿华而不实,牧之俊而不雄,皆非此公敌手。
《岘佣说诗》
义山七绝以议论驱驾书卷,而神韵不乏,卓然有以自立,此体于咏史最宜。
三唐诗品
其源导漾吴、何,讨澜徐、庾。炼藻温腴,寄情婉约,拾其香草,仍有内心。诸体相宣,七言专胜。本陈宫之新体,而离合生奇,自成高格。律诗缠绵顽艳,陆士衡所谓缘情绮丽,斯足当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韶州翁源人。少为县吏,触县令怒,被逐。遂截发悬于县门,发愤读书,博通经史。懿宗咸通七年赴京,隶国子监。工诗,所作多刺时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韶州翁源(今广东翁源)人。少为县小吏,因客至仓卒,不及迎侍,为县令所逐。遂发愤读书,然应试不第。懿宗咸通七年(866)为国子监生,国子助教温庭筠亟称之,张贴其诗30余篇,并评曰:“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榜国子监》)不久遂登进士第。后赴官,不知所终。生平事迹散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八。谒长于五古,胡震亨谓邵谒、曹邺、刘驾等人诗“其源似并出孟东野,洗剥到极净极真”、“初看殊难入,细玩亦各有意在”,并称其诗“多有惬心句堪击节”(《唐音癸签》卷八)。所作多有反映民生疾苦、感慨愤激之篇。尤以《寒女行》、《岁丰》、《春日有感》、《自叹》等诗为突出。《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邵谒集》1卷。宋《李希声诗话》记李秉彝家尝藏有邵谒诗80篇。今已多佚。《全唐诗》存邵谒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收诗4首又3句。
全粤诗·卷一三
邵谒,韶州翁源人。初贫贱,少为县厅吏。客至,令目使支床者三,不应,令怒,谒瞪视曰:“咄,吏岂供汝支床者耶!”遂掉臂而出,截髻著县门,发愤读书。书堂距县十馀里,隐起水心。平居双髻蓬然,如里中儿。人多嗤之,谒不自沮,久之学成,为有司辟举,隶籍太学。谒苦吟,尤长于乐府。唐懿宗咸通七年(八六六),温庭筠主试,榜其诗三十馀篇以彰之,由是释褐赴官,后不知所终。存诗一卷。明黄佐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五、清孙可训修刘世骐续修康熙二十五年刊《新修翁源县志》卷七有传。
唐诗汇评
邵谒,生卒年不详,韶州翁源(今广东翁源)人。少为县小吏,客仓卒至,招待不周,县令怒而逐之。遂发愤读书,野服苦吟。咸通七年,至京师,隶国子监。国子助教温庭筠悯棹寒苦,榜其诗三十馀首,并加赞语。后不知所终。有《邵谒集》一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谒)苦吟,工古调。咸通七年抵京师,隶固子。时温庭筠主试,悯擢寒苦,乃榜谒诗三十馀篇,以振公道,曰:“前件进士,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城宜榜示众人,不敢独专华藻,仍请申堂,并榜礼部。”
《唐诗品》
邵群数奇分浅,发忿苦吟作古调,诗今传三十馀篇,即庭筠所榜以振公道者也。其《寒女》、《别离》直似汉人语,虽质木盈馀,而缋藻乏缺;要之泗石未雕,终非俗品。
《诗源辨体》
邵谒(五古)学孟郊,而浅鄙者实多。
《载酒园诗话又编》
凡词不足者,须理有馀,所谓“大圭不琢”,非率直之谓。
邵谒诗真为粗硬,如顾氏所喜“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
若遣折杨柳,此地无树根”,高柄所取“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有何意味!
集中惟《汉宫井》一篇可存:“辘轳声绝离宫静,班姬几度照金井。
梧桐老去残花开,优似当时美人影。”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