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林瀚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维基
林镠,字元美,福建福州府闽县林浦乡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进士,宣德年间,授上饶知县。
在任期间整理学务,平定盗乱。
正统年间,升宁海知州。
天顺年间,升抚州知府,有惠政。
林镠为福州东林世家之祖,其子为林瀚
福州东林家族在明朝一季,共有八位进士,其中有五位官至尚书。
史称「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9—1551 【介绍】: 明江西宁州人,字汝和。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御史。强直敢言,以兵部尚书王敞附刘瑾以进,上疏请斥革。嘉靖初迁浙江参议,再迁湖广按察使,官至刑部尚书。
维基
周期雍(1479年—1551年),字汝和,号泉坡,江西南昌府宁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明朝刑部尚书,同进士出身。
由国子生中式甲子科(1504年)江西乡试第五名举人(《春秋》经魁),正德三年(1508年)中式戊辰科会试第一百六十八名,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五名进士。
四年五月授南京云南道监察御史。
刘瑾伏诛后,当年刘瑾罢黜的官员均恢复职位,然而给事中李光翰、任惠、徐蕃、牧相、徐暹、赵士贤,御史贡安甫、史良佐、曹闵、王弘、葛浩、姚学礼、张鸣凤、王良臣、徐钰、赵佑、杨璋、朱廷声、刘玉,部郎李梦阳、王纶、孙磐等当年弹劾阉党的官员却没有录用。
周期雍于是与同官王佩上疏请求,遂众人得以召用。
兵部尚书王敞因依附刘瑾而晋升,周期雍上疏请罢黜。
期间焦芳、刘宇等人尤在位,而刘大夏、韩文、杨守随、林瀚、张敷华却没有昭雪,周期雍均上疏讨论。
此后陈金讨江西民变,纵容苗兵杀掠,周期雍均检举揭发。
此后清军广东,弹劾镇守武定侯郭勋,陈金与郭勋皆被斥责。
此后,周期雍出任福建佥事,朱宸濠谋反时,周期雍率军赶赴征讨,平定后归还。
嘉靖初年,复除河南佥事,四年(1525年)正月升任浙江左参议,讨平温、处矿盗。
六年(1527年)九月升浙江右参政,此后再升湖广按察使。
嘉靖九年(1530年)三月,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整饬蓟州兵备兼巡抚顺天,期间修复边疆防备。
十年五月入朝担任大理寺卿,十一年丁父忧。
十四年七月起原职,十五年十一月升任刑部右侍郎,十七年四月升刑部左侍郎。
嘉靖十八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六月拜为刑部尚书。
言官弹劾其收受贿赂,吏部调查后證明此为诬陷。
嘉靖十九年八月,翊国公郭勋借风霾之事劝明世宗罢免大臣,周期雍遂辞职归乡。
家居十年后去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8—1514 【介绍】: 明浙江馀姚人,字廷玺。成化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国子监祭酒,终南京吏部尚书。正德初刘瑾当权,勒令致仕。嘉靖时追谥文僖。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廷玺,馀姚人。成化辛丑赐进士第二,累官南吏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僖
维基
黄珣(1438年—1514年),字廷玺,号碧山,又号梅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人,明朝大臣。
成化七年(1471年),黄珣高中辛卯科解元,成化十七年(1481年)登辛丑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状元为馀姚同乡王华。
历升侍讲、右春坊谕德、南国子监司业,升祭酒。
不久因母丧去职,孝宗念及经筵旧臣,特遣人营葬祭。
黄珣丁忧结束后,出任北国子监祭酒。
弘治十八年,升南京吏部右侍郎。
正德二年(1507年),晋南京吏部尚书。
正德年间,权珰刘瑾专权,劳民伤财,黄珣与林瀚上奏时政十二事,得罪刘瑾,结果黄珣被勒令致仕。
刘瑾想到谢迁与黄珣同乡,对馀姚人恨之入骨,将燕京的馀姚籍官员全部调到外地,一个也不留。
正德九年(1514年)八月,黄珣卒于家,朝廷赐祭葬,赠太子少保。
嘉靖初追谥文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9—1508 【介绍】: 明江西安福人,字公实,号介庵。
景泰初以父张洪死土木之难,为国子生。
天顺八年进士。
成化元年,授兵部主事。
累迁为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与林瀚、林俊、章懋称南都四君子。
正德间以左都御史论奏刘瑾,罢官。
有《介轩集》。
维基
张敷华(1439年—1508年7月20日),字公实,号介庵,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景泰初年,进入国学。
天顺八年(1464年),登进士,改庶吉士。
成化元年(1465年),与刘大夏从部事,授兵部主事,升任郎中。
成化十一年,出任浙江参议,居浙江十余年,历任浙江布政使。
弘治初年,迁湖广布政使。
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中途奔丧,除服后恢复原职。
在任期间处理粮运管理等。
改为陕西巡抚,制定婚丧礼仪等。
之后升南京兵部右侍郎。
弘治十二年(1499年),改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等府。
之后掌管南京都察院,与南京吏部尚书林瀚、佥都御史林俊、国子监祭酒章懋共称「南都四君子」,就迁南京刑部尚书。
正德元年(1506年),召为左都御史。
同年冬,大臣与言官请求驱逐刘瑾等宦官,内阁力主此事。
武宗犹豫不决。
继而朝廷风气大变,宦官势力大增。
张敷华只能与杨守随辞职,至徐州时乘坐小艇遇到洪水,触石几乎溺死。
刘瑾仍然忌恨,欲借湖广仓储浥烂事,连坐张敷华。
翰林院修撰康海对刘瑾说:「吾秦人爱张公如父母,公忍相薄耶?
」刘瑾于是稍微解意,仍然连坐其与杨守随罪。
次年六月病卒。

人物简介

维基
汝泰(1446年—1511年),字其通,一字元吉,号来斋,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民籍。
汝赞之⻓⼦。
早年与同郡李应祯、吴宽、同邑姚明、史鉴并以文学著名,所撰文章传播远近。
登弘治二年(1489年)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一十名举人。
四十四岁中式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会试第一百一十三名,二甲第四十二名进士。
拜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时倪岳为南吏部尚书,素知汝泰之名,一见喜甚。
不久倪岳被召去职,而汝泰亦迁验封司郎中,福建林瀚接任尚书,以汝泰有时望,奏改考功司郎中。
汝泰甄别人物,辞情并至。
久之,擢永州府知府。
正德六年(1511年)⾟未卒于官。
所著有《来斋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6—1581 【介绍】: 明福建闽县人,字利仁,号肖泉。林庭□弟。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翰林检讨。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僖。
维基
林庭机(1506年—1581年),字利仁,号肖泉,福建福州府闽县林浦乡人。
林镠之孙,林瀚之子,林庭㭿之弟。
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科福建乡试第十一名举人,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进士。
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升司业,擢南京国子监祭酒,累升至工部尚书。
明穆宗继位,林庭机调礼部尚书,陪同入京。
当时其子林熑已为国子监祭酒,遂请求致仕归乡。
万历九年(1581年)去世,赠太子太保,谥文僖。
著有《世翰堂稿》。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二○六
林纲,本闽人,其父林炜,于明英宗天顺间省舅杨巡宰至琼州,因侨居会同县(今属海南省),纳室不归,后竟胶留,死于客。
孝宗弘治十四年(一五〇一),纲谒其族祖南京蒙宰林瀚,洒泪相见。
婉导其归籍不得,纲乃书二绝别之。
事见明正德《琼台志》卷四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颍川人,俗姓荀。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旋主陟岵寺,复还山。入隋,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开皇中法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三岁丧父。十岁丧母。孤独孑遗。无所依赖。周天和二年。藏生二十二岁矣。上适于二月八日。度僧以祈福。藏因薙落。四年皇子生。诏选名德于醴泉宫。藏复与其数。时武帝在春坊。趋至殿下。以鲜卑语。问众僧。众僧不时对。藏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廷臣皆喜。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乃敢答太子语如此。仍赐钱奖谕。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徙居终南之紫盖山。三年正月八日。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食之甘美。然地僻天寒。卒不知所从来云。未几。而废教之祸起。唯藏山居。独若无与。如是八年。每念下山。以身徇法。大象元年九月。扣关将谒帝。吏诃止之。武侯府上大夫柘王猛。次大夫乙娄谦。诘所自。及朋侣施主姓名。藏辞曰。贫道以山林为家居。鸟兽为徒侣。草木为粮粒。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而紫盖山陛下之畿甸。若是则朋侣施主。皆陛下也。尚何他问哉。猛等以闻。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其今长须发。著衣冠。为陟岵寺主。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检校施行。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十月复谒于城东。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且曰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遂致先帝。毁圣典。冶灵像。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上怒。诏即杀之。沛公为营救。上少解。因问沛公曰。道人怖否。进曰。道人愚戆。不知忌讳。身触刑宪。安能无怖。上愁然变色曰。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昔闻其事。今见其人。是又可杀乎。宜原之。赐菩萨衣冠。主陟岵寺如前诏。藏遽引辞。愿自便。诏御史鲍宏。听藏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游行。以俟寻访。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惰文帝以冢宰。作兴教法。六月藏下山。复从薙落。施法服一具。杂彩十五段。青州枣一石。还山。七月又承命下山。议化事。十五日诏景陵公。偕藏检校。度僧百二十人。并赐法衣以归。独留藏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隋受周禅。改元开皇十五日。诏追前度诸僧。于大兴善寺行道。二年诏内史舍人赵伟。命所司。月给藏伏苓枣杏苏油柴炭等料物。以为恒。十四年。自请罢所给料物。武侯将军素和业。捐宅构寺。以奉藏。右仆射苏威。并建寺之大殿尊像。藏斋万僧。以落之。于是舍人裴矩。宣诏曰。藏禅师落发僧首。且躬设大斋。弘法之盛其孰可等。今所住寺。可名法济。久之慈及畜类。鹅知时旋绕佛座。犳过中不食。炀帝居晋邸。其少子夭殂。寓瘗于藏寺。将出镇淮海。手书铭。以勒之曰。世途若幻。生死如浮。殇子何短。彭祖何脩。呜呼予子。有逝无留。永为法种。长依梵俦。因以灵寿杖。施藏曰。每策此时。幸相忆也。藏曰。王以爱子。留寄法门眷焉。其情能复忘乎。是犹杖之于藏也。王不能忘。藏其敢忘哉。十六年。上幸齐州不豫。诸王贵人。造观音像。为上祝禧。诏迎置法济寺供养。仁寿元年。上造等身释迦六驱。诏如前迎置。大业二年。元德太子薨。凡严荐功德。必委藏营治。大业之季。诏易九宫为寺。以藏补充太平宫寺上座。贞观初。淮安王首隆敬慕。俄而王薨。藏亦云逝。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辞。刻之贞石。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即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藏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松。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杏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即荷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惟藏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帝。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府上大夫拓王猛。
次大夫乙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藏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惟藏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藏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猛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公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藏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帝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藏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藤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帝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帝。
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任藏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藏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枣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追藏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藏共竟陵公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藏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藏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枣杏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藏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临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藏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藏策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隋祖幸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藏。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以藏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及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藏亦终焉。
以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藏在末行。
出众独立。
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松。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杏十枚。
即而啖之。
既荷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惟藏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帝。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对武侯府上大夫拓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惟藏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猛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普令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藏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帝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藏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藤。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帝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帝往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任藏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藏又下山。
与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枣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追藏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藏共景陵公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藏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置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藏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枣杏。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藏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以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闽县人,字贞恒。林庭机长子。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翰林检讨,数迁为国子祭酒。万历初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恪。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贞恒,闽县人。嘉靖丁未进士,累官南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恪有对山集
维基
林熑(1524年—1580年),字贞恒,号对山,福建福州府闽县林浦乡人。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科福建乡试第九名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联捷丁未科进士。
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升修撰。
之后担任景恭王讲读,随后在国子监任职,三次升迁,直至祭酒。
至此林氏祖孙三代林瀚、林庭机、林熑均担任祭酒一职,为史上独有。
之后,改为礼部右侍郎,担任日讲官。
不久,再迁吏部侍郎,调任南京,兼署礼部事务。
当时魏国公徐鹏欲废长立幼,林熑持不可。
万历元年(1573年),升任南京工部尚书,改南京礼部尚书。
因母丧离职,服阕,因父老乞归养。
卒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2—1541 【介绍】: 明福建闽县人,字利瞻,号小泉。
林瀚子。
弘治十二年进士。
授兵部主事,历郎中,出为苏州知府。
嘉靖中,官至工部尚书。
世宗大兴土木,庭㭿规划多称意。
后诏建沙河行宫,庭㭿议加天下田赋,被劾,罢归。
有《小泉录稿》。
维基
林庭㭿(1472年—1541年),字利瞻,号小泉,福建福州府闽县林浦乡人。
林镠之孙,林瀚之子。
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福建乡试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二甲第二名进士,次年授兵部武库司主事,督放京卫官军冬衣。
之后调任职方司,清理军册于南京,转员外郎,升武库司郎中,调任职方司。
吏部尚书张䌽欲改其为监察御史,其坚持谢绝,后改为苏州知府。
在任期间恰逢连年水灾,其上书请停止织造、罢黜苛捐杂税,后得到批准。
正德六年(1511年)十一月升为云南左参政。
正德九年进京入觐,因父老乞求归养。
嘉靖年间,父丧丁忧除服后,起为江西右参政,升湖广右布政使。
嘉靖五年(1526年)入觐,次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府兼提督紫荆等关,不久罢任归。
嘉靖八年七月起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十一年三月入为工部右侍郎,乞求皇帝减少工程持俭约。
随后升工部左侍郎,掌部事,十四年八月升工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
嘉靖十六年六月被御史桑乔、给事中管见所弹劾。
之后乞求致仕,嘉靖二十年八月卒于家,享年七十。
赠少保,谥康懿。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