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贽

相关人物:共 20 位
共 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 其三 (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三年作) 清末 · 黄遵宪
两汉举贤良,六朝贵门第。
设科不分目,我清重进士。
孔、孟生今日,必就有司试。
岂能无斧柯,皇皇行仁义。
宪也少年时,谓芥拾青紫。
五岳填心胸,往往矜爪嘴。
三战复三北,马齿加长矣!
破剑短后衣,年年来侮耻。
下争鸡鹜食,担囊走千里。
时时发狂疾,痛洒忧天泪。
群书杂然陈,所志非所事。
枘凿殊方圆,如何可尝试?
今上元二年,诏书下黄纸。
帝曰尔诸生,尔其应大比。
纷纷白袍集,臣亦出载贽
既不莘野耕,又难漆雕仕。
龙门虽则高,舍此何位置。
抡才国所重,得第亲亦喜。
绕床夜起舞,何以为臣子?
龟之崚嶒兮望鲁之疆。龟之凭陵兮蔽鲁之邦。
迟迟余行兮载贽于筐。余怀以怦怦兮胡为去父母之乡。
癸水壬山老蠹鱼,回思东阁曳长裾。
藏山愧乏枕中秘,载贽曾窥柱下书。
汉室可能思董贾,梁园谁复继应徐。
罗浮自是青城地,为爱遗簪问索居。
李宏甫先生 明 · 袁宏道
五言律诗
似此瑶华色,何珠空谷音。
悲哉击筑泪,已矣唾壶心。
迹岂焚书白,病因老苦侵。
有文焉用隐,无水若为沉。
丹书早发凤凰楼,杨柳青除满陌头。
征马晚嘶梁苑月,孤帆晴指洞庭秋。
莲开白社来陶令,瓜熟青门谒故侯。
自笑两家为弟子,空于湖海望仙舟。
我从观里拜青牛,忽忆龙湖老比丘。
李贽便为今李耳,西陵还似古西周。
洙泗无暖席,齐梁无停轨。
吾道大可为,斯人讵可避。
闭户与缨冠,出处须易地。
贞元有韩公,读书尚其志。
唐士太披猖,淫靡沿六季。
独自抱遗经,卓哉不朽事!
抵排二氏言,周情兼孔思。
凤跃钧韶鸣,气象庶几似。
当其未遇时,皇皇出载贽
拂骨尚欲烧,鳄鱼尚欲制。
岂其百炼刚,绕指顿柔脆。
三上宰相书,谁识艰难意。
汝曹不自量,嗤点何容易。
撼树在蚍蜉,当辙笑螳臂
⑴ 韩公三上书,共谓宜少安毋躁,此独表其皇皇济时之心,与席不暇暖同意,知人论世,不当如是耶?
往昔读《论衡》,吾爱王仲任。
读书疾虚妄,无愧读书人。
汉儒渐不竞,胥吏起叔孙。
终至谈谶纬,乃与道士邻。
王君不信数,雷虚鬼非真。
著书数十篇,覼缕亦肫诚。
赖有黄氏释,遗文差可明
向往不能至,礼赞颂姓名。
明清有李俞(谓李卓吾、俞理初。),学海之三灯。
唯此星星火,照破千古冥。
⑴ 黄氏今人,名晖,著有《论衡校释》。
往昔论先贤,吾爱李卓吾
秃头著儒服,言行如合符。
遥遥禹稷心,俨与菩萨俱。
《焚书》既已作,一再定藏书。
笔削寸大义,刚直过史狐。
人伦重估价,肇自龙潭初(《初潭集》中所论,亦多有精义。)
语语准情理,世俗惊相呼。
吁嗟七十叟,投身饲酷儒。
遗令有先兆,裸葬如束刍。
至今通州道,片石委路隅卓吾墓在通州,今尚存。)
春日漫兴 其六 明末清初 · 凌义渠
七言律诗
为瑟为竽调转孤,文章千万一葫芦。
几人能识真李贽,到处偏争假卓吾。
每听风声思吠影,时留黛粉学妆狐。
凭谁尽扫尘霾路,万里霜天湛玉壶。
共 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