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生卒】:1196—1262 【介绍】: 宋宣州宁国人,字毅夫,号履斋。宁宗嘉定十年进士第一。历官江东安抚留守、淮东总领、兵部尚书、浙东安抚使。理宗淳祐中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又于淳祐十一年、开庆元年两度入相。元兵渡江攻鄂州、广西及湖南等地,以论丁大全等误国,被劾贬建昌军,屡徙循州,病卒。善诗词,多感怀之作。有《履斋遗集》全宋诗
全宋文·卷七七六五吴潜(一一九五~一二六二)(生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定),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通判嘉兴府(《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权发遣府事。五年,迁淮西总领(《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历知建康府、隆兴府、太平州、庆元府、平江府、镇江府、临安府。以言官论列,请致仕。起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徙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罢(《理宗本纪》三)。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封许国公(《理宗本纪》四)。景定元年(一二六○)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谪建昌军,寻徙潮州。二年,责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理宗本纪》五)。有《许国公奏议》四卷。诗文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收辑遗文编为《履斋遗稿》四卷,但所辑面不广。事见《宋历科状元录》卷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吴潜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履斋遗稿》及《两宋名贤小集·四明吟稿》为底本,第二、三卷以《开庆四明续志》所收之《四明吟稿》二卷为底本,散见他书之诗编为第四卷。
吴潜(一一九六——一二六二),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嘉定十年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绍定中,累官至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端平初,上章言时政九事,以直论忤时相,罢职奉祠。后历知隆兴、庆元、平江、镇江、临安、绍兴诸府,在朝历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淳祐十一年,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后数年,授沿海制置大使,判庆元府,又判宁国府,拜特进、左丞相,封许国公。以立太子事忤理宗意,复为人所劾,落职谪建昌军,徙循州安置。景定三年卒,年六十七。著有《履斋遗稿》、《许国公奏议》。见《宋史》卷四一八本传。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朱斗儿,号素娥,画山水小景,陈鲁南授以笔法,与鲁南联诗,有“芙蓉明玉沼,杨柳晴银堤”之句。鲁南入史馆,素娥聚平日往还手迹,封题还之。凤阳刘望岑,访素娥,素娥不出,乃投一绝云:“曾是琼楼第一仙,旧陪鹤驾礼诸天。碧云缥缈刚风恶,吹落红尘四十年。”素娥欣然见之。相传托所欢,买束腰诗,乃虞山女子季贞一之作也。梅禹金《青泥莲花》误载题柳诗为角妓杨氏,今正之。又《金陵琐事》载,成化閒,林奴儿从良后,题画柳诗云:“从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丹青再动摇。”此采谢天香联句诗也。今亦削去。
号素娥吴妓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梅蕃祚,字子马,安徽宣城人,是明朝著名文学家梅鼎祚的堂弟。
字子马,鼎祚从弟。官宁乡主簿,迁滋阳县丞。有陟江草、王程草两集。
人物简介
【生卒】:1539—1582 【介绍】: 明宁国府宣城人,字君典,号少林。沈宠子。少有才名。万历五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时首辅张居正父死,夺情任职。编修吴中行等上疏反对,皆遭杖责、谪戍。乃致书居正子张嗣修,又贻书工部尚书李幼滋,为吴中行等说情,皆不果。遂称疾归。卒谥文节。有《郊居遗稿》。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君典,宣城人。万历丁丑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追谥文节有郊居遗槁维基
沈懋学(1539年—1582年),字君典,号少林,一号白云山樵,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万历丁丑状元及第。沈懋学少有才名。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第八十一名,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懋学少有才名,与梅鼎祚齐名。张居正知道汤显祖及沈懋学是当时名士,希望自己的儿子张嗣修跟他们往来,汤显祖拒绝,沈懋学则与张嗣修于万历五年(1577年)同榜登科,懋学为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嗣修则为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修撰。引疾归。居数年卒。安宗时,追谥文节。《明史》有传。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生卒】:1550—1616 【介绍】: 明抚州府临川人,初字义少,改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茧翁。早有文名,不应首辅张居正延揽,而四次落第。万历十一年进士。官南京太常博士,迁礼部主事。以疏劾大学士申时行,谪徐闻典史。后迁遂昌知县,不附权贵,被削职。归居玉茗堂,专心戏曲,卓然为大家。与早期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及著名文人袁宏道、沈茂学、屠隆、徐渭、梅鼎祚等相友善。有《紫钗记》(《紫箫记》改本)、《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另有诗文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
汤显祖(1550-1616) 字义仍,号若干,又号海若、清运道人。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抚州汤家山。剧作家、文学家。21岁中举,34岁中进士,后历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有《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有诗集《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棘邮草》二卷。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义仍,临川人。万历间官祠部。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义仍,临川人。万历癸未进士,除南太常博士迁南礼部主事谪徐闻典史迁知遂昌县有玉茗堂集维基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晚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室名玉茗堂。江西临川县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戏曲家、教育家。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南京刑部主事、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谪广东徐闻县典史、浙江遂昌县知县。其戏曲非常知名,乃与莎士比亚同期及影响力相若的伟大剧作家。除了戏曲之外,又擅长八章文,与王鏊、唐顺之、瞿景淳、归有光等并称明朝举业八大家。汤显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汤懋昭好老庄、喜谈神仙,父亲汤尚贤为人严正,从小便饱读诗书,性格刚正不阿。隆庆四年(1570年)江西乡试第八名举人,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进京赶考,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拉拢,结果两次落第。万历八年(1580年)汤显祖第四次往北京参加春试。张居正三子张懋修去看望汤显祖,汤显祖也曾回访而不遇。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33岁时,即张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进士。汤显祖中了进士后,仍不肯趋附新任首辅申时行,故仅能在南京任虚职。在职期间,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党人交往甚密。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又写了《论辅臣科臣疏》,揭发时政积弊,抨击朝廷,弹劾大臣,因而触怒了明神宗。之后被谪迁广东徐闻典史。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汤显祖在地方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终还是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弃官回乡,在临川建了一座闲居,号玉茗堂,从此致力于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
人物简介
吕胤昌(1560年—?),字玉绳,号姜山,浙江余姚人。戏曲学家。明万历十年(1582年)考中举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登进士。曾任吏部主事、河南参议。万历二十一年三月(1593年4月)癸巳京察,因东林党争,任吏部文选郎的吕胤昌被罢免。其后专心研究戏曲。与同时期汤显祖、张凤翼、沈璟、梅鼎祚等戏曲家交好,常通书信。。
人物简介
【生卒】:1603—1679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沛县人,字用卿,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又因避追捕改姓名称翁藏若。明崇祯三年举人。为复社巨子。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乃散财结客,奔走国事。后被捕下狱,得人援手获释。亡命十余年乃归。康熙初又为人所告,因刑部尚书龚鼎孳得免。诗有奇气,声调沉雄。有《白耷山人集》。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三
阎尔梅,字用卿,又字古古,沛县人。明崇祯庚午举人。有《白耷山人集》。白耷山人诗集·黄序
鲁仲连以东海布衣,不帝虎狼秦,折新垣衍而扼其吭,其奇伟俶傥之气,高视一世而无所诎。独聊城一矢,夺人之守以下齐,于大义稍不合,然其书与燕将者,尚传之至今。嗟呼!岂非以其人哉?夫人苟高视一世,文章虽诡于义,被乎其后,而犹不泯灭,况身负奇伟俶傥之气,而又能卓荦善持论,则其词之必传于世也,当何如哉?始吾遇白耷山人,粗识其崖略,或谓是空言无事实耳。迨徐观所为《蹈东》诸集,然后知山人非空言无事实者。岁在甲申,生民促数耗矣。是时河北诸路未有所属,而其间雄骏魁矫自异之士,莫不弸弓砥镞,南望抚膺,愿为国家出死力,捍疆圉。山人于是起彭城,拿舟南渡,慷慨叩幕府,抵掌画策,旦夕提一旅北向,收召豪杰,系诸路人心。幕府心才其言,顾唯唯师期无日。山人知策不果用,则又请空名告身数百纸,乘时遄往,视忠义为鼓励,俾逋寇叛帅不得以踰时涣散,少有睥睨者。计俱不行。山人旋引去,徘徊海澨,而事已大坏,不可为矣。顾是时,名延揽者竟欲争致山人,以为隐然一敌国,鸿冥不可弋,又齮龁图必杀之。龃龉数年,竟脱于难。山人既郁郁不得志,遂放浪赋远游,西北山川之雄深,古帝王都会之瑰玮,意所薄射,辄击节悲歌,独耻作聊城书。其词率轨于大义,而山人亦自谓必传于后,以视鲁连直过之耳。抑吾有疑焉,连折衍谋后十五年而始皇称帝,使连果前死,则连易矣。连未前死,而蹈海以死,此何等事,史乃失书?吾意其必飞遁远引,终身海上。而卒不闻始皇以前此之故,必欲罗致,就彼戎索,然则秦法犹宽也,山人以为何如?重光赤奋若之余月,庐山年弟黄云师具草。白耷山人诗集·张序
泗阳张君慰西,于京师露摊得古古先生诗集,重订年谱,将付剞劂,督为导言。君表章耆旧,捃摭丛残,扶义之功,倜乎远矣。先生高节,具见君序跋中。明之亡也,船山、梨洲、亭林诸老,均以光复故物为职志。既已中蹶,不愿生灵之涂炭,乃为文字,以渐渍于文人学子之脑髓,而流衍不穷。故革命之说,非自辛亥始,五祖之说,三点之会,其由来久矣。舜水亡命日本,而阳明学派传播东瀛。日本梅郑等族,出自华夏,等于马留。以故清末逋逃,均受日本卵翼。匹士之志,可以回天,王侯蚁蚁,岂不信哉!天道好还,无往不复。吴潘史难,启祯诗变,江浙名士诛戮殆尽。暨乾隆末叶,川、陕、楚之教匪,以迄道光后之西力东渐,咸丰洪、杨一役,几屋清社。同治中兴,汉族势力已超越曼殊之上。乃者亲贵用事,张脉偾兴,故武昌一呼,如摧枯拉朽。非明季诸老之精神攸寄,曷以致兹?集中《帝统乐章》,排斥猾夏,隐然为二百数十年后之背景。自大圜视之,犹一眴耳。佛言:「一切众生,慎勿造因。」后之览者,亦可以惕然猛醒已。民国十一年春节后十日,东吴张一麟。白耷山人诗集·古逸题辞
白耷山人诗集·四言古诗题辞
《诗三百》皆四言也,间有参差不齐处,亦诗人意之所至,随转音作波澜耳。古人制字简疏,多通用,不拘一意。或以一句为一言,《论语》「一言以蔽之」是也;或以一字为一言,今之五言、七言是也。挚虞《流别论》云:「诗以四言为古体,三言至九言,皆后人变调。」及观其所谓九言,则引「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为證。余谓此九字当作两句读,仍是四言。颜延之云:「诗无九言。句太长则阐缓无力,不协金石。仲洽之言,未可为据。」孔颖达《毛诗》疏云:「句者,联字成文,二字至八字皆可联,而一字无所可联,仅发端助语耳。」乃其所谓二言则指「祈父」,八言则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夫「祈父」二字,正是发端助语,不可入篇;「十月」等句,皆可截读,犹之乎四言也,否则犯阐缓之病,何以谐节奏乎?刘彦和云:「四言正体,雅润为宗。」钟嵘云:「四言原本风雅,文约意广,近代罕传。」李太白云:「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刘潜夫云:「诗体惟四言尤难,以三百篇在前故也。」叶水心云:「五言、七言,作者得以肆其才情,四言,虽文章巨伯不能工。」合诸家之说思之,可以知其难矣。汉初,唐山乐歌为盛,韦孟《讽谏》次之,若曹孟德之「月明星稀」「烈士暮年」,嵇叔夜之「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直后世四言优孟衣冠,终不能神似叔敖也。余故略制数章,使饮水祀源者必先河而后海云。白耷山人识。白耷山人诗集·乐府题辞
《汉书・礼乐志》云:「武帝定郊祀之礼,采诗夜诵,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此乐府之所由昉也,后世递相承袭。群臣奉诏撰辞,皆以颂其本朝之功德,至于登临、燕射,别有鼓吹、相和、清商等曲,亦得列之宫悬。然其辞皆诗也,曷以云乐?余观虞帝命夔:「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则是诗为乐始,乐为诗终。兴于诗,成于乐,二者合而为一,固不可偏废也。顾其间有雅俗之分焉。诗主乎辞,乐主乎声。辞或出于田野、男女、游客、戍士之口,未必尽雅;以声代之,而后雅者雅,而俗者亦不觉其俗。孔子删笙诗而存其题,正虑其不雅而避之,束皙补亡,殆不知此义也。如汉《郊祀》十九章、《安世房中》十六章、《短箫铙歌》十八曲,多不可晓者。若病夫孤儿、庐江小吏等诗,舛错亵俚,缙绅先生难言,以诵之郊庙宴飨嘉宾之前,可乎?故必隐其辞,而以声代之,俾听者悦其管弦节奏,而忘其为舛错亵俚,斯称善耳。乃又有谓郊庙诗歌未有祖宗功德之事。余谓古人作乐,如今人演传奇杂剧,随宾主之命,登场侑酒,不必拘定某事某人当作某曲。故诗即乐府,而又有不即是乐府者,毫釐千里,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讵可与之微言也哉?白耷山人识。白耷山人诗集·跋
吾师慰西先生编次《白耷山人全集》印行,命其辕任校雠之役,既竟而谨识其后曰: 自欧风东渐,平等自由之说兴,吾国旧有忠孝节义诸美德岌岌欲堕。国体改后,谋自便者益明目张胆,诋諆摧毁,视为洪水猛兽,务使伦纪纲常荡然不存于天地之间而后快。乌乎!积千百年正人君子维护之,不足三数邪人一朝毁坏之而有馀,可谓倡狂悖乱极人纪之变已。 究彼所揭橥毁坏之故,曰不合潮流,曰有背人道,一若忠孝节义完全为专制君主牢笼臣民私物,与共和国体绝对不能相容者。不知忠孝节义乃生人性天,非国家法令也。养成其性天,乃以显人类之高尚,即用以措国家于安宁,语所谓「旋乾转坤」,其功效有如此者,何用不臧?而乃如彼云云,毋亦于其意义及范围全未瞭瞭乎!无人,何以为国?无忠孝节义,何以为人?宜乎十年以来,乱臣贼子卖国叛亲者踵接不穷,祸乱相寻,群生日趋禽兽之域,而国亦几不国也。其得失利害,亦彰彰然不辨自明矣。 昔者豫让报智伯,倡国士众人之说,识者犹惜其为侠士恩仇之见,失之偏激,徒为后世鄙夫所藉口。良以忠孝节义之真,所以尽人性、行天理,当然而然,有不自觉者,非私厚谁何一姓一人也,更何容参以利害之见,杂以恩怨之私? 山人,亡明一孝廉耳。诚如赵福星与书所云,「不过有士之名,而未膺一命之荣,犹之女未识面也」。当时将相,亲承思陵赐剑,推毂隆礼者,犹不惜北面衔璧,山人即随众上公车,博取禄位,夫谁责之?而乃泣血椎心,抗志恢复,史馆之清要,会元之显荣,举鄙若腐鼠,卒之妻死子散,家破身囚。越三十年,厥志不渝,悲歌赍恨以终,得不谓之烈丈夫乎?设当日叩其舍彼就此之由,恐山人有莫自知其所以然者。自范于节义,亦即自完其性天,岂仅忠于朱明一家哉?使山人生值今日,虽无君臣名分,吾知其必履忠蹈义,耻与卖国叛亲者伍如故。谁谓共和国家遂不尚忠孝节义耶? 吾师身经洪宪之变,几罹不测,其志趣境遇,不必谓即似山人,然固知其甚深景卬。二百馀年后,不惮爬梳搜剔,收拾丛残,固山人节义之报,而缅怀先哲,蒿目时艰,知吾师之所感深矣。 其辕幼耽秘笈,早识山人姓字。后游徐,方辗转得读《二遗民集》。戊子家居,闻之段蔗叟先生,知吾师搜得此集。不意事阅三年,竟得躬与校字之役。文字契合,岂非确有因缘耶?忆癸丑人日,遇沛某君谈诗维扬逆旅,某君诵山人遗诗有「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句,又于某处见有「祖宗此恨应无地,君父之仇不共天」句,兹集仍无此两什,则知山人所谓「贾祸诗文尽数删」,其薙削不传,更不知几何。而此集较《二遗民集》多出倍蓰,亦可谓粲然大备矣。 或谓山人诗好隶史事,且时有粗率语,故渔洋、确士辈往往訾议之。不知山人满腔家国恨,即事随地抒写胸臆,大率随手成篇,与闭门撚髭者迥别。吾乡潘养一先生读子美集题词有曰:「我道公无诗句,全是生人血泪,大笔染淋漓。」又曰:「回看齐名流辈,从贼从仙从佛,潦倒折须眉」,吾以为所论情景时势,直可移题此集。试问后之读此集者,以诗人目山人?抑不仅以诗人目山人耶?况即以诗论,其精光灏气,固足颉颃前后七子而有馀也。不然,山人同时工诗之士何限,今传者几人?如牧斋、梅村、芝麓,号称江左三家者,诗名似骎骎驾山人之上矣,而出处多亏,大节已丧。梅村自挽词所谓「一钱不值何消说」,后之览者,于三人固有同慨也。 嗟乎!节义,大纲;文字,馀事。文字可因人而传,人并不得因文字而重。君子观于此,或不嗤为违世腐论,而懔乎身后之是是非非,庶几吾师印行此集之微旨也夫。民国十一年岁在壬戌雨水节,淮阴后学吴其辕跋于京邸。(录入:顾青翎)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