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温体仁

相关人物:共 81 位
共 8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陈观阳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陈观阳(1591年—1659年),字宾之,南直隶镇江府丹徒县京口人。
天启元年(1621年),陈观阳中式辛酉科应天乡试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登乙丑科进士,任应天府儒学教授。
其父蒙冤而死,陈观阳写血书呈情诉冤,孙达始伏法。
不久,转南京国子监助教,升北京户部主事,奉命纂修全国赋役全书,三月告成。
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入关袭扰,京师戒严。
陈观阳分守安定门。
又救大灾,条上五大要。
转为吏部主事,当时,李长庚任吏部尚书,观阳告以「汲引正人,预储边材」,不能用。
李长庚去职后,闵洪学继任,南司农郑三俊考满至,陈观阳以三俊负清望为由,请求为其增秩荫子,闵洪学不悦。
会兵部员外郎华允诚疏纠洪学,洪学认为华允诚、陈观阳二人同乡且乡试同年,怀疑陈观阳参与其中,遂对其愈发不满。
陈观阳于是引疾归里,不久以在考功司时诖误被捕,下诏狱。
年馀方得澄清,罢归。
时乌程温体仁当国,洪学力修前怨也。
甲申交章荐,起拟补原官,不就。
安居十余年,卒年六十九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万安人。
天启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
崇祯初历刑科给事中,上疏请罢温体仁,降上林苑署丞。
后农民军高迎祥等破凤阳,绍杰再劾体仁误国,谪应天府检校,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卒。
维基
黄绍杰,号水涟,江西吉安府万安县黄潭人。
少时师从万安人何崙(字念一)。
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江西乡试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崇祯元年,考授给事中,弹劾罢免阉党南京御史李时馨、徐复阳。
补授兵科给事中。
五年十月升吏科右给事中,迁刑科左给事中。
七年,以久旱上疏请求罢免何如宠、温体仁以让上天回心转意,皇帝责其草率妄言,调任上林署丞,迁行人司副。
八年,李自成军犯凤阳皇陵,绍杰复弹劾体仁误国召寇,又被贬为应天府检校,后来在南吏部郎中任上去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河南商丘人,字若谷,号六真。
侯执蒲子。
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中议三案,持清议。
巡按贵州,与王三善同平安邦产叛乱。
旋以东林党案罢官。
崇祯中官御史,疏请定逆案,为温体仁所恶,迁兵部侍郎,视师昌平,提拔尤世威、左良玉为将。
遭劾下狱论死。
十五年,以李自成军围汴急,乃起原官,督良玉等援汴,而良玉斗志已衰,援汴无功。
复征下狱。
李自成入京师,被留用。
既而逃归。
维基
侯恂(1590年—1659年—Hou侯恂),字大真,号若谷。
河南商丘县(今商丘市睢阳区)人。
明末政治人物。
先世为开封人。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举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进士,三甲第31名。
天启时,授山西道御史,因魏忠贤专权罢归。
崇祯元年(1628年)任河南道御史,次年转太仆少卿。
任户部尚书,因得罪首辅温体仁而下狱。
崇祯九年(1636年)李自成攻陷开封,以按兵不救之罪入狱。
十五年(1642年)三月,李自成军在河南东部连克十馀城,四月二十四日起第三次围攻开封。
明廷起用侯恂为兵部侍郎,负责山东、河南、湖北军务,侯恂发帑五十万犒赏左良玉,陕西总督孙传庭增援河南,左良玉与李自成会战于朱仙镇,李自成部于战前挖堀战壕,左良玉大败,退至襄阳,史称“朱仙镇之战”;九月十五日黄河决口,十六日洪水入城,第三次开封之战结束。
明亡后,归家隐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1 【介绍】: 明浙江嘉善人,字抑之,号御冷,晚号塞庵。
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修撰。
天启初,以养母乞归。
赵南星、魏大中、万燝受难,皆力为营护。
崇祯中累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时思宗操切,温体仁又以刻薄佐之,士升献“宽、简、虚、平”四箴,深中时病,渐失帝意。
后竟以“沽名”为罪,被迫乞休。
入清后卒。
有《南宋书》、《逊国逸书》等。
槜李诗系·卷十八
士升字抑之号御泠又号塞庵晚称息园老人嘉善人万历丙辰状元除修撰崇祯间召入东阁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务持国体据事尽言上宽简虚平四箴嘉纳之奸人李琎请括江南巨室士升力争宸听虽回而共事者嗛之遂引疾归筑放下庵以老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抑之,嘉善人。万历丙辰赐进士第一,累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公实。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金华推官。天启三年为吏科给事中。抗疏极论魏忠贤大逆不道,并论救赵南星、高攀龙,触忠贤怒,削秩归。崇祯时起官,以朝官互相构陷,言辄不用,削籍归。福王立,起光禄卿,不就。明亡为僧,久之卒。
维基
许誉卿,字公实,别号震城,直隶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明末政治人物。
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工科都给事中。
明亡后出家为僧。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授浙江金华府推官。
天启三年(1623年),征拜吏科给事中。
杨涟劾魏忠贤,许誉卿也抗疏极论魏忠贤大逆不道。
忠贤大怒。
赵南星、高攀龙被逐,许誉卿偕同官论救,撤职归里。
崇祯帝即位,许誉卿起为兵科给事中,屡次疏争,被讦为结党乱政。
誉卿上疏自陈,随即引去。
崇祯七年(1634年)起故官,历工科都给事中。
次年正月,农民军攻陷颍州,誉卿请急调五千人防守凤阳。
但上疏方入,凤阳已经陷落,皇陵被毁。
誉卿痛惜不已,弹劾张凤翼及大学士温体仁、王应熊,被崇祯帝以“苛求”责备。
最终被谢升、温体仁罗织罪名削籍。
崇祯十五年(1642年),御史刘逵及给事中杨枝起相继荐其复出,未及施行。
弘光帝在南京登极后,起许誉卿为光禄寺卿,不赴。
明亡,薙发为僧,多年后卒。
明史》有传。

人物简介

维基
徐之垣,字维翰,号心韦,浙江宁波府鄞县人,书画家、词人。
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登进士。
授永丰县知县,每巡行阡陌,老幼多邀其入室,辄为述古孝悌事,以劝勉之。
会入觐,调繁吉水县,永丰民诣巡按请留任,巡按谕已奉旨,不可留。
丰民私相议,县令赴吉必由府,当邀之。
之垣抵信州,吉阳吏胥方具舆盖迎之,丰民肩其舆,夺其盖,拥归邑。
之垣不能禁,以状白大吏,次日藩司遣人慰谕,命送徐令之任,丰民闭城大噪,为罢市。
藩司复遣通判卢某召之垣至郡议之,丰民数千偕行至寓所,环坐以守。
藩司见众志坚,为移文巡按,托其上请。
丰民谓必可得,稍稍引归。
而巡按方以病在告,郡守命之垣速微服至吉,无使丰民知。
之垣既抵新任,丰民闻之,怅然如失父母。
信州故有宋赵忠定公一杯亭,民为新其亭,易名「攀云」,并祀焉。
吉阳为邹忠介公故里,之垣至,忠介方没,力营其身后事,且为立祠,其治吉如治丰。
久之,丁内艰归,服阕,崇祯年间,补任福建松溪县县令。
曾任湖广提学御史,取授御史,时中官张彝宪监户工二部,外吏入觐者皆匍匐上谒,之垣独不往。
侍郎陈子壮以争宗室改官事下狱,之垣疏救之。
留中不下,遂请病归。
起补原官,出按湖广,首辅温体仁以其尝疏侵之,奏其人善病,不任封疆。
仍移病去。
体仁归,召对平台称旨,命按江北。
改督学,至庐州,会贼破城,仅免。
任满复告归。
官至太仆寺少卿。
明朝亡后,削发为头陀,居光溪别业,所谓「在涧楼」者,在山林隐居,终身不入城。
自以不死庐州之难,复目睹变革,深用悔恨,尝题其柱曰:「早已觉来都是梦,譬如死去未曾埋。
」君子悲之。
擅长书法、绘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3—1644 【介绍】: 明浙江上虞人,字玉汝,号鸿宝、园客。
工书画。
天启二年进士。
授翰林编修。
崇祯初,疏攻魏忠贤遗党,为东林辨诬。
进侍讲,复请毁《三朝要典》,遂焚其板。
又上制实、制虚各八策。
八年,累进国子祭酒,为温体仁所忌挤,落职。
十五年,起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明年,超拜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虽勤于职事,而时势已去,亦无计可施。
李自成克北京,自杀。
谥文正,清谥文贞。
有《鸿宝应本》、《儿易内外仪》、《倪文贞集》。
维基
倪元璐(1594年1月7日—1644年4月25日),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书法家,进士出身。
与黄道周、王铎并称「明末书坛三株树」,又与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合称「晚明五大家」。
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生浙江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浙江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进士,授庶吉士,四年任编修,五年册封德藩,给假养病。
七年四月假满,五月江西主考。
崇祯元年(1628年),升翰林院侍讲,元璐请求毁去《三朝要典》,逐来宗道、杨景辰等阉党。
历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右中允。
崇祯四年(1631年)进右谕德,充日讲官,七年进右庶子。
崇祯五年,元璐四次奏疏乞归,不准。
曾说“吾平生不热爱官,不喜居要人牢笼之内。
”崇祯八年(1635年)迁国子监祭酒。
后被温体仁嫉妒,因而去官闲住。
崇祯十五年(1642年)重新启用为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
次年至京,面陈制敌机宜。
五月,破格提拔为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仍充任日讲官。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陷京师,倪元璐荡尽家产,募得数百死士,驰赴北京勤王。
倪元璐入都时,强邀祝汤龄前往,但被婉绝。
元璐得知崇祯殉国,“束带向阙,北谢天子,南谢太夫人”,复题案曰:“南部尚可为。
死,吾分也。
毋紟棺,以志吾痛,”当日自缢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3—1644 【介绍】: 明常州府宜兴人,字玉绳,号挹斋。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崇祯初拜大学士,参与机务,善伺意旨,帝甚信任。实庸懦无才略。清军逼近畿,自请督师,驻通州不敢战,谎称奏捷。后事泄,十六年十二月勒令自尽。
维基
周延儒(1593年—1644年),字玉绳,号挹斋,直隶宜兴县宜城镇人,明末政治人物、状元,东阁大学士。
因贻误军机,被赐死。
周延儒少时聪颖,被誉为神童,有名文。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连中会元、状元。
时年二十余岁,又与同年冯铨友善,其后结为姻亲。
天启中期升迁右中允,掌管司经局事务。
冯铨罢相后,周延儒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
崇祯帝即位,诛魏忠贤,召延儒为礼部右侍郎。
周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且为复社领袖,曾深得崇祯信任,屡蒙召对,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召周延儒密议,“漏下数十刻乃出,语秘不得闻”,崇祯三年正月,韩爌致仕,三月李标致仕,九月成基命致仕,延儒得以任首辅。
崇祯六年(1633年)三月,刑科都给事陈赞化劾周延儒“招权纳贿、游客李元功借丛威人”,又揭发延儒尝告诉李标云:“今上羲皇上人也”。
六月,周延儒被温体仁逐出京城,温体仁把持了内阁,民间的对联说“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
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篾片,总是遭瘟”。
崇祯十年(1637年)温体仁被罢免。
周延儒再度入阁。
崇祯十四年,重任首辅的周延儒在其门生张溥的劝说筹划下,悉反温体仁时的弊政,凡周延儒所请减税、施恩、恤民、用心等事,崇祯帝皆忻然允许。
周延儒又言「老成名德,不可轻弃。
」于是当时被罢免的名臣郑三俊掌吏部,刘宗周掌都察院,范景文掌工部,倪元璐佐兵部。
其他如李邦华、张国维、徐石麒、张玮、金光辰等,布满九列。
又释放在狱的傅宗龙等,追赠已故文震孟、姚希孟等荣誉,中外一时都说周延儒贤能。
崇祯十五年(1642年)周延儒又劝皇帝剥夺东厂的权力,史称“都人大悦”,东厂特务恨之入骨,当时崇祯皇帝十分重视尊敬周延儒,曾经在新年时向他一揖说:「朕以天下听先生」,但是周延儒实际上庸驽无材略,且性贪,根本不能勉救局势。
同年五月,山东兵备佥事雷演祚弹劾周延儒门生范志完督师山东时纵兵淫掠,并赴京与其对质。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旗压境,震动燕都。
内阁首辅周延儒请求督师抗击清兵,并明言说「但言愿捐躯报国,援兵事实非所长」。
但周延儒带兵出京后,驻军通州,不敢迎战。
每日与部属饮酒作乐,“每日幕客攒集,午后始开门收文书,应故事”,向朝廷谎报军情,伪造胜绩。
崇祯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
后来,周延儒得知清军兵退,遂谎报战功。
朝廷论功加周延儒为太师。
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延儒。
崇祯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使乖(玩弄计谋欺瞒)。
”崇祯十六年七月,崇祯在中左门召见群臣,亲自审讯范志完,最后范遭诛杀,并逮治董廷献,而周延儒的地位受到动摇。
崇祯十七年(1644年)周延儒受命缢死。
当骆养性持圣旨及吊绳至延儒官邸时为酉时,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别,拖延至第二天清晨近卯时才自缢,相隔两个月后,崇祯也在此黎明破晓时分自缢。
清廷列周延儒入《明史·奸臣传》。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允大,号峨雪,浙江嘉善人。尔堪父。明崇祯员元年(一六二八)进士,历官礼部右侍郎。入清后,复官翰林侍讲学士。晚年隐居东干,自号东干钓叟。卒于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之后。
人物简介
曹勋,字允大,号峨雪,晚号东干钓叟,颖昌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天启元年(1621年)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会试第一为“会元”,廷试时因得罪丞相,被置于二甲(赐进士出身),由庶常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他少有异资,研讨古今,为文有法,与东林党首领高攀龙交往密切。时魏大中因反对宦官魏忠贤被逮,他凑钱赋诗,愤泣追送,不顾有侍者在侧。经筵进讲,为怀宗所重视。时官场门户角立,言官相互交恶,曹勋持之以正,竟也遭诽谤,遂乞终养归里。杜门读书著述。明亡,清兵南下,有一清将素重曹勋,告诫士兵不得入其乡。于是四方百姓避兵乱而到他家的很多,他不管识与不识,全都留在家中前后堂,供其宿食。乡人感其德,为之立生祠。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诏征至京,不愿为官辞归。与弟曹炯与族中曹氏子弟16人创办“小兰亭诗社”,一时唱和之盛,罕有其匹。卒年67岁。
槜李诗系·卷二十
勋字允大号峨雪嘉善人崇祯戊辰会元授庶吉士官至礼部侍郎时门户角立勋负时望在讲筵每隐护正类侃侃言之乞养十年留都召起见时事难为规切相臣寻以母丧隐居东干自署东干钓叟著有存笥行笈未有居东干诸集诗以情意为主近似公安而就纪律者同馆刘胤平方肃之辈同声共响虽一时风气使然实得诗人和平之旨
维基
曹勋(?
—1655年),字允大,号峨雪,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天启元年(1621年),曹勋中式浙江乡试举人(经魁)。
崇祯元年(1628年)会试第一,殿试登二甲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充任经筵展书官、当值起居注;崇祯七年(1634年)主持会试,取录得许真等二十一人位名士,后来这些人都以节义显贵。
温体仁在朝廷排除异己,他总是公正无私,绝不屈服,暗地补救保护清流,包括章正宸弹劾王应熊通内,在他斡旋才免于入狱,之后他负责册封鲁王朱寿镛,很快请求辞官供养母亲。
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朝廷再次起用他,担任詹事府左谕德、左庶子侍读,晋官詹事。
弘光帝即位,徵召曹勋和吴伟业,他说:「国难当前,臣子怎能安枕呢!
」写诗诀别母亲,诗歌中有「孙儿幸免为徐庶,报国难当是李纲」的句子,得任命掌管翰林院;当时朝廷门户对峙,他在讲筵间直陈问题,但无人听取,因母亲逝世归乡。
隆武帝即位,起用他为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福京失守后隐居在松江的干巷,自称「东干钓叟」,不接受清朝荐举,到永历九年(1655年)去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4—1639 【介绍】: 明常州府武进人,字谦止,号峚阳。
天启二年进士。
改庶吉士。
崇祯中,为温体仁诬以杖母不孝罪,遭磔死。
在诏狱中作《峚阳草堂说书》。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谦止,武进人。天启壬戌进士,选庶吉士谪荣阳寻伏法有峚阳草堂集
维基
郑鄤(1594年—1639年),字谦止,号峚阳,直隶常州府武进县横林镇(今属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
东林党人。
天启壬戌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崇祯年间因被控「杖母」和「奸妹」,凌迟处死。
有《峚阳草堂诗集》。
郑鄤少有才名,随父讲学东林书院。
母吴氏,是大学士吴宗达胞妹。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九岁中式壬子科应天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有直谏声,文震孟及黄道周皆与之游。
后因随文震孟上言,而被降调。
吴宗达与温体仁合谋,告发郑鄤「假借扶乩的判词,使母遭受杖打。
」郑鄤杖母不孝的罪名上达朝廷。
崇祯八年(1635年)温体仁指使常州府武进县中书舍人许曦,弹劾郑鄤「杖母」罪,又加上「奸妹」,共两大罪(「奸妹」确定为诬告,「杖母」则不得而知),十一月,郑鄤被捕,刑部尚书冯英接案后,不敢忤逆于温体仁的权势,却也不欲诬陷郑鄤,于是将弹劾之辞“郑鄤假箕仙幻术,蛊惑伊父郑振先无端披剃;义假箕仙批词,迫其父以杖母”原封不动承上,并在报告中对案情只字不提,单单称赞郑鄤学识人品。
然宠臣杨嗣昌此时亦参与附和温体仁等人,上书中伤郑鄤与黄道周,崇祯帝不疑,因而大怒,责令重判郑鄤,并责冯英徇私枉法,诏吏部议处,后被发戍边。。
崇祯十一年八月初六日再提审郑鄤,诉杖母、奸妹之罪之外加控以“奸媳”之罪,即其儿媳韩氏(韩钟勋之女,与郑鄤之子订了娃娃婚)。
法司原拟大辟处死,崇祯帝加等凌迟,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初二凌晨,被凌迟处死。
共 8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