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国维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末元初福州连江人,字所南,号忆翁,一号三外野人。少为太学上舍生,应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痛国事日非,叩阙上书,不报。宋亡,隐居吴下,寄食城南报国寺。坐卧未尝北向,闻北语则掩耳走,誓不与北人交接。善诗。工墨兰,自易代后,不画土根。卒年七十八。有诗集《心史》,旧无传本,明末得自苏州承天寺井中,有铁函封缄,世称“铁函心史”。另有《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全宋诗
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
名与字、号皆宋亡后所改,寓不忘宋室之意,原名已不详。
宋末太学生,元兵南下,曾扣阍上书,不报。
入元,居吴下,自号三外野人。
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不画土,根无所凭,以为地已为人夺去。
元仁宗延祐五年卒,年七十八。
有《所南先生文集》,又有《心史》七卷,系明崇祯十一年苏州承天寺狼山中房浚井时发现,藏于铁函中,清徐乾学《通鉴后篇考异》以为是明末人伪托。
明洪武《苏州府志》卷四○有传。
 郑思肖诗,第一卷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汲古阁《所南诗集》为底本,校以《知不足斋丛书》本(简称知不足斋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集);第二至五卷以明崇祯十二年张国维刻《心史》为底本,校以清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郑思肖(1241-1318) 字亿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宋末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平江(今苏州),坐卧必向南,誓不与北人交往,因号所南。擅画墨兰,兼工墨竹。画兰根不着土,人问故,答曰:"土为蕃人所夺,汝尚不知耶?" 有《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一卷,共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共命名为《心史》,以当时形势无法刊行,遂于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苏州承天寺眢井中,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始被发现,藏一大铁盒中,外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 梁启超穷日夜之力读之,每尽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曰:"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
全宋文·卷八三三一
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所南,号忆翁(一作亿翁),又号三外野人,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人,寓居吴县(今江苏苏州)。郑起子。为太学上舍生,尝应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扣阍上书,辞切直,忤当路,不报。宋亡隐居,改今名,及字与号皆示不忘于宋。坐卧不北向,扁其室曰「本穴世界」,隐指「大宋」也。岁时伏腊辄野哭南拜,闻北语必掩耳疾走。精绘墨兰,国亡后,为兰不画土,意谓宋朝疆土已为元人所夺。尝谋举事讨元复宋,未果。无妻无子,郁郁而终。卒于元延祐五年,年七十八。着作存世者有《心史》七卷、《文集》一卷、《一百二十图诗》一卷、《锦钱余笑》一卷、《太极祭鍊内法》三卷。见正德《姑苏志》卷五五及所撰诸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7—? 【介绍】: 明浙江馀姚人,号见海。嘉靖十七年进士。屡起屡谪。隆庆二年命督河道,三年河大决于淮徐间。大立乃上疏言治河事,言朱衡所开新河运道之利,并请增浚回回墓至鸿沟,引昭阳湖水沿鸿沟出留城之水道。又痛言民间愁苦之状,且绘图以献。次年,大立主持之各项工程次第告成,升工部侍郎。而山东诸水复涨,河道复淤,被劾罢。万历初起复,历南京兵部尚书。致仕归。
维基
翁大立(1517年—1597年),字元本,又字儒参、道生,号见海,浙江余姚(今宁波)人,进士出身。
嘉靖十三年甲午科浙江乡试第六十五名举人,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会试第七十八名,二甲二十八名进士。
授刑部主事,升刑部广东司郎中,二十五年正月恤刑江西。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正月升河南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升湖广督粮参政,三十三年十一月其职务被裁革,令赴部别用,三十六年升江西按察使,十二月升广东右布政使,累官至山东左布政使。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成为封疆大吏,三十九年三月被礼科给事中曾濂弹劾,被令回籍听用。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起复为巡抚山东兼理营田,因母丧丁忧去官。
服阕,隆庆二年(1568年)九月翁大立奉旨接替朱衡,担任总理河道都御史。
次年七月,黄河在沛县大决口。
京杭大运河中有二千多艘粮船,在台庄以南的邳州河段受阻。
翁大立上疏言:“臣按行徐州,循子房山,过梁山,至境山,入地浜沟,直趋马家桥,上下八十里间,可别开一河以漕。
”即所谓的泇河。
朝中廷议准奏,但不久黄河水退,京杭运河得以顺畅通行,翁大立的奏折建议就束之高阁彻底搁浅了。
隆庆四年(1571年)六月,鸿沟、境山、淮河疏浚等水利工程竣工。
明穆宗非常高兴,想要擢升翁大立。
但此时黄河、淮河同时发水灾,引发决口,不少河道被淤塞。
更严重的是,泰山庙到七里沟,十多里淮河被淤塞,淮河水从朱家沟满溢而出,居然改道至清河县河南镇,与黄河合流。
此时翁大立正在京师担任工部右侍郎一职。
隆庆皇帝下令让新上任的河道总督都御史潘季驯总管水利工程,负责防洪治灾。
不料,黄河在邳州大决口,睢宁水道被淤塞长达一百余里。
翁大立马上上奏,建议开泇口、萧县二河道。
翁大立并配合潘季驯的工作,重新筑造堤坝,弥补决口。
水灾不久消退,漕运得以再次畅通。
但事后翁大立、孔昭等人仍因“迟误漕粮”遭削籍。
隆庆六年(1572年)锦衣卫指挥使周世臣在自己家中被杀,把总张国维前来捕盗,惟有死者的婢妾荷花儿及家奴王奎在,遂声称二人通奸弑主。
狱成,刑部郎中潘志伊对此怀疑,许久未结案。
及翁大立以侍郎署部事,愤怒荷花儿弑主,强迫潘志伊尽快处决凶手。
潘志伊依然存疑,翁大立就委命郎中王三锡、徐一忠同谳。
两人竟无所平反,被置极刑。
数年之后,真凶被捕获。
京城人竞称荷花儿冤死。
明神宗大怒,欲重谴翁大立等。
给事中周良寅、萧彦复劾之,乃追夺翁大立职,调王一忠、王三锡于外。
潘志伊已升九江府知府,亦贬为陈州知府。
万历二年(1574年)起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
次年担任刑部右侍郎,不久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万历六年(1578年)致仕归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3—1620 【介绍】: 即朱翊钧。明朝皇帝。穆宗子。隆庆六年,穆宗死后嗣位。次年,改元万历。初年,张居正以司礼监冯保为内助,排高拱而为首辅,以天下为己任,整顿武备,清丈田亩,实行一条鞭法,国势颇振。而神宗年少,颇以“大伴”(冯保)、“张先生”之约束为苦。万历十年十二月,张居正死未半年,即黜逐冯保。次年,追夺张居正官爵。此后,申时行当国,遇事迁就。言官对奏,空有抗直之声,其实徒争意气。万历中期,帝不临朝,不批答章疏,不补缺官,政事荒怠日甚。自二十四年起,遣宦官赴各地征税开矿,借此勒索。十余年间,民变迭起。帝宠郑贵妃,爱其所生福王朱常洵,以皇太后及群臣故,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而夺嫡之疑时起。四十二年,福王赴洛阳就国,所给大量庄田,皆夺之民间,海内骚然。朝臣门户之见日深。其时后金(清)勃兴,辽东形势紧张。四十七年,杨镐四路之师覆败。军费匮乏,遂以辽饷为名,增赋三次。民穷财尽,内外交困,明之灭亡,征兆已见。死于四十八年七月,距甲申之变,不满二十四年。
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
神宗讳翊钧,穆宗长子,建元万历。
在位四十八年崩,葬定陵。
有集一卷。
(《野获编》:今上以冲圣禦宇,张江陵相公进《帝监图说》以劝讲,内列「圣哲芳规」、「任愚覆辙」二项,以寓劲戒。
自是益勤史学,更命进讲《贞观政要》。
至十六年,阁臣进太祖御劄在内阁者,凡七十馀通。
上命留内恭藏,因索累朝实录进览,阁臣对以实录成时,史臣俱会同焚稿于芭蕉园,人间并无底稿,惟皇祖世宗特建皇史宬以藏列圣实录宝训,但册样稍广,宜减为书册,庶便展阅,容令中书官誊进,陆续上呈。
上允之。
由是金匮石室之藏,俱登乙览矣。
于慎行《谷城山房集》:上初即位,好为大书,内使环立求书者,常数十纸;而外廷臣僚得受赐者,惟内阁讲臣而已。
字画遒劲,鸾回凤舞。
时圣龄十馀岁矣。
丙子,张公位及慎行补入讲幄,上顾相君曰:「新讲官二人尚未赐与大字。
」内使已濡墨俟,上遂大书二幅,赐位及慎行。
字画比赐诸公者稍大,庄劲胜前。
时御龄已十五矣。
《续玉笥诗谈》:司礼张维,蓟人也,少侍今上春宫。
为予言上初学诗,咏新月云:「天边一轮月,其形光皎洁。
可比圣人心,乾坤多照彻。
」帝王气象,宛然二十字中。
钱谦益《列朝诗集》:上天藻飞翔,留心翰墨,每携大令《鸭头丸帖》、虞世南临《乐论》、米芾《文赋》以自随。
《劝学诗》一章,御书赐太监孙隆刻石吴中者也。
内府藏颜鲁公书《孝经》,命江陵相装潢题识,珠囊绨几,未尝一日去左右。
丧乱之后,朝士以百钱买得之。
鲁公法书精楷,俨如《麻姑仙坛》,每章有吴道子画,精彩映发,手若未触。
天球琬琰,零落人间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4 【介绍】: 明江西吉水人,字孟闇,一字懋明。受业于同里邹元标。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御史,以敢言闻,被指目为东林。崇祯初为兵部侍郎,锐意清厘,戎政大饬。后为左都御史。李自成攻克京师,自缢死。
维基
李邦华(1574年—1644年),字孟闇,号懋明,江西吉水人。
明末政治人物。
生而早慧,受业于同里的东林元老邹元标,万历三十一年与父李廷谏同举乡试。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授泾县知县,实行常平社仓保甲诸法,有政声。
当时朝士多诋毁顾宪成,邦华为之辩解,遂被指为东林党人。
奏陈法祖用人十事:“曰内阁不当专用词臣,曰词臣不当专守馆局,曰词臣不当教习内书堂,曰六科都给事中不当内外间阻,曰御史升迁不当概论考满,曰吏部乞假不当积至正郎,曰关仓诸差不当专用举贡任子,曰调简推知不当骤迁京秩,曰进士改教不当概从内转,曰边方州县不当尽用乡贡。
”没有得到回应。
万历四十四年以疾归乡。
万历四十五年,出京任山东参议。
天启初年,满洲女真崛起,辽东告急。
天启二年(1622年),朝廷徵召邦华出任天津巡抚,当时山东正值徐鸿儒作乱,贼兵围攻景州,邦华成功用奇兵斩俘四千多人。
迁光禄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
后来杨涟等东林党人被陆续逼害,李邦华也因阉党怀疑他要和孙承宗清君侧,因而被魏党削籍。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
不久在东林党人瞿式耜推荐下,改兵部侍郎协理戎政。
崇祯二年(1629)四月时改为兵部尚书,综理京营戎政,同年九月,“汰京军虚冒者四千五十馀人”,又汰老弱千人,军缺非年壮力强者不录,惩治积猾的掾史官僚,原来京营每年开支米一百六十万石,李邦华节省至一百四十四万石,任内「戎政大釐」、「军容甚壮」。
十二年(1639年)四月,起用为南京兵部尚书,重定营制,汰不急之将。
崇祯十五年冬,代刘宗周担任左都御史,十六年三月抵九江。
安抚宣称要就食南京的左良玉,权宜发九江库银十五万及粮食六个月,遂退其兵。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
邦华请帝固守京师,未得反应。
又曾经举明成祖北征而留时任太子明仁宗留守南京为例,建议让皇太子监军南京,但同样未得反应。
不久后,又推荐袁继咸、张国维、路振飞等「差有方略堪禦贼」,而史可法「饶忠胆,南方当耑委之」,但未得答覆。
十八日,外城陷,逃至文信国祠,十九日,内城亦陷,邦华向文天祥的牌位三鞠躬,并说:“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泉矣。
”又有诗曰:“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
”遂投缳而死。
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
清朝时赐谥忠肃。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七
萃桢,字君聚,号裒中,平湖人。万历癸丑进士,授工部主事。𣙜关荆州,尽革小税,以羡金筑堤沙市,民称沈公堤。历兵部员外郎中,升苏州知府。福藩白粮,诏协济五年,而七运未止,桢格不供。升福建副使,备兵兴泉,平红夷于海上。先是守苏揭吴江令曹钦程贪墨,后钦程附魏珰诬劾之,遂与周宗建同落职。珰败,台省交荐,起补湖广江防道,转闽藩,寻移苏松。乞养归。生平熟于政事。凡军兵多寡,钱谷出入,以及土俗形势,经济大略,无不矫尾厉角,抗论凿然。一代治才也。
维基
沈萃桢,字君聚,号裒中,浙江嘉兴府平湖县人,灶籍。
与弟沈杞桢同举于乡,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成进士,授工部主事,榷荆州关税,尽革诸小税名目,以羡金筑堤沙市,避水冲民,称沈公堤。
历南兵部员外、郎中,出知南直苏州府,识文震孟、陈仁锡于未第时,亲诣其门,修主客礼。
天启二年(1622年),举卓异天下第一,赐宴礼部,升福建副使,备兵兴泉。
红夷犯铜山,直侵中左,萃桢即日移驻同安,身冒矢石,出奇兵挠之,五阅月而就款。
转本省参政,职驿传。
以亲老乞归。
当萃桢守苏州时,吴江知县曹钦程赃私狼藉,以淫刑博强项声,巡抚周起元几为所惑,乃列贪迹注下考上之,起元劾钦程落级。
及魏忠贤乱政,钦程夤缘复官,乘机报复,镌萃桢三级。
崇祯元年(1628年),刑科给事中张国维极论钦程罪恶,中有参清正府官之语,帝问府官何人,国维以萃桢对,且曰:萃桢为曹钦程所劾,则其人可知;与周宗建等诸正人为伍,则其人又可知。
得旨,原职起用,补湖广参政,备兵岳州,寻升湖广按察使,备兵苏松,以疾不赴。
复补福建按察使,备兵福州,时山海寇盗叵测,巡抚邹维琏新任未习闽事,投诚者意破观望,闻萃桢至,皆曰:沈公来,吾属无虞矣。
遂委心归顺,危疆以安,赐金加俸一级。
寻升湖广右布政使,仍备兵苏松,复以亲老乞归,寻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3—1644 【介绍】: 明常州府宜兴人,字玉绳,号挹斋。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崇祯初拜大学士,参与机务,善伺意旨,帝甚信任。实庸懦无才略。清军逼近畿,自请督师,驻通州不敢战,谎称奏捷。后事泄,十六年十二月勒令自尽。
维基
周延儒(1593年—1644年),字玉绳,号挹斋,直隶宜兴县宜城镇人,明末政治人物、状元,东阁大学士。
因贻误军机,被赐死。
周延儒少时聪颖,被誉为神童,有名文。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连中会元、状元。
时年二十余岁,又与同年冯铨友善,其后结为姻亲。
天启中期升迁右中允,掌管司经局事务。
冯铨罢相后,周延儒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
崇祯帝即位,诛魏忠贤,召延儒为礼部右侍郎。
周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且为复社领袖,曾深得崇祯信任,屡蒙召对,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召周延儒密议,“漏下数十刻乃出,语秘不得闻”,崇祯三年正月,韩爌致仕,三月李标致仕,九月成基命致仕,延儒得以任首辅。
崇祯六年(1633年)三月,刑科都给事陈赞化劾周延儒“招权纳贿、游客李元功借丛威人”,又揭发延儒尝告诉李标云:“今上羲皇上人也”。
六月,周延儒被温体仁逐出京城,温体仁把持了内阁,民间的对联说“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
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篾片,总是遭瘟”。
崇祯十年(1637年)温体仁被罢免。
周延儒再度入阁。
崇祯十四年,重任首辅的周延儒在其门生张溥的劝说筹划下,悉反温体仁时的弊政,凡周延儒所请减税、施恩、恤民、用心等事,崇祯帝皆忻然允许。
周延儒又言「老成名德,不可轻弃。
」于是当时被罢免的名臣郑三俊掌吏部,刘宗周掌都察院,范景文掌工部,倪元璐佐兵部。
其他如李邦华、张国维、徐石麒、张玮、金光辰等,布满九列。
又释放在狱的傅宗龙等,追赠已故文震孟、姚希孟等荣誉,中外一时都说周延儒贤能。
崇祯十五年(1642年)周延儒又劝皇帝剥夺东厂的权力,史称“都人大悦”,东厂特务恨之入骨,当时崇祯皇帝十分重视尊敬周延儒,曾经在新年时向他一揖说:「朕以天下听先生」,但是周延儒实际上庸驽无材略,且性贪,根本不能勉救局势。
同年五月,山东兵备佥事雷演祚弹劾周延儒门生范志完督师山东时纵兵淫掠,并赴京与其对质。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旗压境,震动燕都。
内阁首辅周延儒请求督师抗击清兵,并明言说「但言愿捐躯报国,援兵事实非所长」。
但周延儒带兵出京后,驻军通州,不敢迎战。
每日与部属饮酒作乐,“每日幕客攒集,午后始开门收文书,应故事”,向朝廷谎报军情,伪造胜绩。
崇祯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
后来,周延儒得知清军兵退,遂谎报战功。
朝廷论功加周延儒为太师。
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延儒。
崇祯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使乖(玩弄计谋欺瞒)。
”崇祯十六年七月,崇祯在中左门召见群臣,亲自审讯范志完,最后范遭诛杀,并逮治董廷献,而周延儒的地位受到动摇。
崇祯十七年(1644年)周延儒受命缢死。
当骆养性持圣旨及吊绳至延儒官邸时为酉时,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别,拖延至第二天清晨近卯时才自缢,相隔两个月后,崇祯也在此黎明破晓时分自缢。
清廷列周延儒入《明史·奸臣传》。

人物简介

维基
贺儒修(?
—17世纪),本名儒珍,字梧希,号天游,南直隶镇江府丹阳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天启元年(1612年)辛酉科应天乡试举人。
崇祯四年(1631年)中式辛未科进士 ,历任四川成都、巴县知县,崇祯七年(1634年)忤逆巡按刘宗祥革职罢官。
周延儒当政时,多次招揽不出。
弘光帝继位,他自上林苑监丞迁任礼部主事,曾弹劾管绍宁贪污,却得诏命他不要追究。
马士英、阮大铖的门客用官位利诱他,他说:「黄道周、张国维心系国家,我官位不够不能推荐他们,更不会诬陷他们。
这样就算无法成为三公,我亦不改节操。
」遭贬为国子监助教,很快认为时不可为,乞病告归。
陈于王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7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丹衷。
世为苏州卫千户。
既袭职,举武乡试,崇祯初累官前锋游击。
巡抚张国维用为中军守备,守六合御农民军。
十年守太湖,为罗汝才、刘国能等围攻,兵败自刎死。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德玄,昆山人。崇祯戊辰进士,除工部主事寻改礼部历郎中出为浙江参议历广束参政
维基
叶重华(?
—17世纪),字德玄,号白岳,直隶苏州府昆山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叶重华是叶国华之弟,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成进士,授工部主事,转礼部员外郎,又外任浙江参议,改睢陈道,再转济宁副使。
张文宇作乱,城内人民怀疑有士绅和盗寇往来,因此他开诚布公,结交士绅,表明严厉执行保甲法,同时向巡抚请求兵力,最终乱事平定。
遇上荒年,他请求张国维发放一万金买麦赈灾,救活十多万人;李青山抢劫漕船令山东震惊,他也和张国维一同讨伐,斩杀千多人,升任惠潮参政。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姜世英攻打饶平;二月,郑芋匏攻打海阳;三月,叶祝老入侵海阳县界,被施天福抓获,梁良绕道平和入县。
到五月时,胡尾老计划攻入海阳;六月,程乡人黄元在海阳水南龟潭抢掠;叶重华会合两省兵马,于七月捣破贼巢擒拿姜世英;姜世英贿赂权贵,几乎让其用降人例授予官职。
他在深夜上书衙门,翌晨引姜世英与其党羽姜大头入府斩;十月,乡总许元会拒守林尾被杀,他升任广西按察使,但未成行改任太常少卿。
南京失陷,他回乡直到去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2—1641 【介绍】: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天如,号西铭。幼即嗜学,读书每反复手抄,因以“七录”为斋名。天启四年,同创应社。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归,于次年集郡中名士,创立复社,并与应社合而为一。三年,与吴伟业同中举人,并于南京开复社大会。四年中进士,改庶吉士。以葬亲乞假归。六年,复社苏州虎丘之会,到者数千人。于是复社之声气通朝右。同里监生陆文声与张采有隙,求入社不许,乃诣阙告“溥、采为主盟,倡复社,乱天下”。严旨穷究,及周延儒再相,事始得解,而溥已卒。诗文敏捷,对客挥毫,俄顷立就。有《七录斋集》,又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词学图录
张溥(1602-1641) 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天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之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由是"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天如,太仓州人。崇祯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有《七录斋集》。
维基
张溥(1602年—1641年),字乾度,后改字天如,号侯在,改号西铭,直隶太仓州(属今江苏太仓市)人。
明代文学家、学者,复社领导人。
张溥幼年好读书,所读书必手抄写一遍,朗诵过后焚烧,如此者五六遍才止,右手握笔管的指掌都磨出了老茧。
冬天手指受冻皲裂,每日用热水洗手数次,后来将幼时读书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即来缘于此。
与同邑张采同学齐名,时称“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1628年)两张以选贡入京考试,张采成进士,两人名声大振于都下。
二年(1629年),张溥归乡,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以复古学为名,称为复社,成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
崇祯四年(1631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
张溥得授庶吉士。
以葬亲乞假归里。
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
同乡监生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乱天下,福建人周之夔曾经担任苏州府推官,因事被免职,怀疑是张溥所为,听闻陆文声举报复社,也弹劾张溥等人把持计典,复社等人恣横之状,章表送到巡抚张国维手中,张国维言周之夔去官并不关张溥之事,提学倪元珙也出面维护复社,俱遭到崇祯皇帝下旨斥责。
吴昌时对张溥下毒,张当夜就腹部剧痛而死,年四十。
,无子嗣,学者私谥仁孝先生,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