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毕自肃(1569年—1628年),字范九,号冲阳,山东淄川(今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人,明代政治人物。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毕自肃曾多次上疏,请朝廷发辽东军饷,但朝廷无钱支应,后士兵因欠饷发生宁远兵变,毕自肃一度被掳走,虽后来被兵备副使郭广救出,依旧愤而自杀。《淄川县志》记曰「丰质伟干,性沉毅果决,多大略。」少年熟读四书五经,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三甲进士,充北直定兴知县,任内廉政爱民,民众为之建立生祠。天启二年(1622年),升任礼部主事。天启六年(1626年)升参议、副使,天启七年(1627年)协助袁崇焕防守宁锦之战有功,升太仆少卿。崇祯元年(1628年),升辽东巡抚,在辽东练兵时,毕自肃九次向朝廷申报欠饷,但朝廷苦无银钱,居然不闻不问,而财政的主管就是其亲兄户部尚书毕自严。最后,欠饷四月的蜀、楚士卒,以张正朝、张思顺为首,绑架了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等,是为宁远兵变。毕自肃被殴打,头部血流不止,身受重伤,几乎死亡。兵备副使郭广与肇事士卒关系甚佳,为了营救毕自肃,郭广自行打开官库,发白银贰万两,又向当地商人借款伍万两,赎回了毕自肃,并把毕自肃载至塔山堡(今辽宁锦西)调养,不过毕自肃深感局势恶劣,向燕京方向再拜后自戕而死。袁崇焕至辽东督师后,命副将何可刚将兵变首谋张正朝、张思顺等十五人斩杀,又论军法,斩中军吴国琦、罚参将彭簪古、都司左良玉等,而后奏请崇祯帝取消辽东巡抚一职,由自己亲领,以统一事权。
人物简介
【生卒】:?—1644 【介绍】: 明江西吉水人,字孟闇,一字懋明。受业于同里邹元标。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御史,以敢言闻,被指目为东林。崇祯初为兵部侍郎,锐意清厘,戎政大饬。后为左都御史。李自成攻克京师,自缢死。维基
李邦华(1574年—1644年),字孟闇,号懋明,江西吉水人。明末政治人物。生而早慧,受业于同里的东林元老邹元标,万历三十一年与父李廷谏同举乡试。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授泾县知县,实行常平社仓保甲诸法,有政声。当时朝士多诋毁顾宪成,邦华为之辩解,遂被指为东林党人。奏陈法祖用人十事:“曰内阁不当专用词臣,曰词臣不当专守馆局,曰词臣不当教习内书堂,曰六科都给事中不当内外间阻,曰御史升迁不当概论考满,曰吏部乞假不当积至正郎,曰关仓诸差不当专用举贡任子,曰调简推知不当骤迁京秩,曰进士改教不当概从内转,曰边方州县不当尽用乡贡。”没有得到回应。万历四十四年以疾归乡。万历四十五年,出京任山东参议。天启初年,满洲女真崛起,辽东告急。天启二年(1622年),朝廷徵召邦华出任天津巡抚,当时山东正值徐鸿儒作乱,贼兵围攻景州,邦华成功用奇兵斩俘四千多人。迁光禄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后来杨涟等东林党人被陆续逼害,李邦华也因阉党怀疑他要和孙承宗清君侧,因而被魏党削籍。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不久在东林党人瞿式耜推荐下,改兵部侍郎协理戎政。崇祯二年(1629)四月时改为兵部尚书,综理京营戎政,同年九月,“汰京军虚冒者四千五十馀人”,又汰老弱千人,军缺非年壮力强者不录,惩治积猾的掾史官僚,原来京营每年开支米一百六十万石,李邦华节省至一百四十四万石,任内「戎政大釐」、「军容甚壮」。十二年(1639年)四月,起用为南京兵部尚书,重定营制,汰不急之将。崇祯十五年冬,代刘宗周担任左都御史,十六年三月抵九江。安抚宣称要就食南京的左良玉,权宜发九江库银十五万及粮食六个月,遂退其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邦华请帝固守京师,未得反应。又曾经举明成祖北征而留时任太子明仁宗留守南京为例,建议让皇太子监军南京,但同样未得反应。不久后,又推荐袁继咸、张国维、路振飞等「差有方略堪禦贼」,而史可法「饶忠胆,南方当耑委之」,但未得答覆。十八日,外城陷,逃至文信国祠,十九日,内城亦陷,邦华向文天祥的牌位三鞠躬,并说:“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泉矣。”又有诗曰:“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遂投缳而死。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清朝时赐谥忠肃。
人物简介
【生卒】:?—1640 【介绍】: 明贵州永宁卫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崇祯元年,累官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招抚郑芝龙。擢总督两广军务兼广东巡抚,用郑芝龙平广东海盗刘香等。十年,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自知兵力不足以制农民军,乃以抚助剿。次年,受张献忠、罗汝才等降。十二年,张、罗再起,文灿因此被逮处死。维基
熊文灿(1575年—1640年),字大濛(一说大蒙),号心闻,贵州永宁卫(今四川叙永)军籍四川泸州人。官至兵部尚书,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因围剿张献忠不力,被崇祯帝下狱处死。贵州永宁卫学生,万历三十四年中贵州乡试第二名举人,三十五年(1607年)登丁未科会试第一百八名,廷试三甲七十四名进士。户部观政,授黄州府推官,迁礼部主事,升郎中。出封琉球还,擢山东左参政,历官山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丁忧归里,从此徙家蕲水。崇祯元年(1628年),熊文灿就职福建巡抚,郑芝龙由厦门攻铜山,文灿招降芝龙,任命为海防游击。因讨海贼李魁奇、刘香有功,为杨嗣昌所荐。文灿提出“五难四不可”,竭尽推托,崇祯仍委以大任。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熊文灿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祯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后杨嗣昌建言「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增兵饷大半,围剿农民军,“随贼所向,专任剿杀”。初期此举颇见成效。文灿督主军务后,明军连打胜仗,农民起义陷入低潮,张献忠、罗汝才亦在其中。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张献忠诈降于熊文灿。张献忠投降后,名义上是归顺明朝,实际是向熊文灿催索饷银,屯兵数万于谷城,伺机而动。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初九日,张献忠重新反叛,一路势如破竹,占领谷城县城,知县阮之钿服毒自尽。五月二十三日,献忠抵房县,同罗汝才、白贵、黑云祥等部会合,遂占领房县,郝景春被处死。文灿令左良玉、罗岱率兵进剿,张献忠、罗汝才在播箕寨两山之间设下埋伏,良玉中计大败,士卒死者一万多人。熊文灿因此被崇祯帝定为“私通”罪,入诏狱。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月,弃市。后崇祯遗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军进剿。
人物简介
王相说(1579年—1654年),字懋弼,号鞠劬,直隶扬州府泰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王相说是王三重的儿子,给谏王纪的玄孙,天启元年(1621年)中举人,二年(1622年)联捷进士,授江西袁州府推官,判案公正无积压,四年本省同考,崇祯元年考选,授四川道御史,不到半年疏上四十五次,说:「人民贫穷因为有司四弊、地方四弊、衙门四弊、功令四弊,希望朝廷选择贤吏。」又请求恢复召对,朝廷立即执行。适逢温体仁、钱谦益争夺首辅,温体仁指控钱谦益有党羽,他抗言:「人臣不可以说朋党,人心当先停息纷争。凡谈及朋党者必有争夺的心。温体仁打算用党字塞言官的口舌,则自他谈及朋党,群臣才由无党而有朋党。」。不久王相说出按山西,巡抚耿如杞入援溃败,边兵叛乱杀害守将,他单骑抚定,同时斩杀案首事者数十人示众。溃兵再次反叛掠入边境,他连同仙克谨同日起兵,黄昏时探报仙克谨遇刺,于是他领导其部队。到达襄陵,他向陕西巡抚征召封锁黄河杜绝流寇,数月后才歼灭,剩下二十七名流寇渡河,陕西巡抚无法遏止,是为李自成起事的开端;他则转任湖广下江防参议,五年致仕归乡。崇祯七年起四川参议,九年升副使,致仕。崇祯十五年(1642年),朝廷起用他为江西督粮道副使,盗寇作乱,耽误转运粮饷;到弘光元年(1645年)左良玉东下,王相说委曲劝告使其收兵,才令漕运通行,很快请求退休归家,家居十多年后才去世,虚岁七十六。
人物简介
维基【生卒】:?—1649 【介绍】: 明江西新建人,字居之,号燕及。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六年奉使朝鲜。不携中国一物往,不取朝鲜一钱归。七年,魏忠贤以其为东林党,削籍。崇祯初起右中允,十五年,掌南京翰林院。十七年,南都议立君时,主立潞王。福王立,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数与马士英交诋,乞休归。后左良玉部将金声桓反正江西,迎以资号召,败,投池死。
姜曰广(1584年—1649年2月29日),字居之,号燕及,晚号浠湖老人,江西新建浠湖里(今丰城市同田乡候塘村)人,明末政治人物,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改编修。天启五年十月初一日(1625年10月31日)容妃任氏生皇子朱慈炅,颁诏天下。次年,充正使赴朝鲜,与给事中王梦尹敕封仁祖为朝鲜国王,并奉旨视察师海上情形,还针对毛文龙功绩大小虚实,询问过中朝边境当地朝鲜百姓,考核毛文龙部水师。得到一些关于毛文龙的重要关键消息。回国,便上疏言:“文龙以二百人入镇江,据铁山招降夷,抚归义之民至十馀万,不可不谓之豪杰,不可不谓之偏锋。若堂堂正正,与虏决胜负于郊原,不独臣不敢信,文龙亦不敢自信。若养成一队精锐之兵,设伏用间,乘敝出奇,文龙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龙之能也。朝廷知文龙以用文龙,则不致失文龙而莫尽其能,亦不致孤倚文龙,以困而覆之矣。”然而朝廷终究没有重用毛文龙,后果然如曰广所言,以致于明军兵败,辽东一带、藩属国朝鲜皆落入后金之手。姜曰广出使朝鲜期间,洁身自好,不受贿赠,又赠送医书和揭帖给朝鲜仁祖,深受朝鲜君臣好评。但回国后不久,因忤逆魏忠贤,被免职回乡。崇祯初年(1628年)阉党倒台,起擢左春坊左谕德。崇祯三年(1630年)典南京乡试,并提拔一干名士,如杨廷枢、张溥、陈子龙、杨廷麟等各以文章气节著闻,顾以清白坚不依附时局,但却都为温体仁、周延儒等首辅排斥,无法被重用。崇祯九年(1636年)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后因事获罪而被贬为南京太常寺卿,遂引疾归乡。崇祯十五年(1642年)升任詹事。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于煤山自缢而亡,南京议论立帝,姜曰广等主张立潞王,结果福王为帝,仍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史可法、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内阁首辅马士英虽与姜曰广同年,但两人素来不和,本想诬陷姜曰广。然而因姜曰广有声望,无人敢响应马士英。后得知宗室朱统𨰥品行恶劣,便想到可以用职官加以利诱,使其打击姜曰广。遂指使朱统𨰥上疏诬告弹劾姜曰广任用东林党郑三俊、吴甡、房可壮、孙晋等人,把持朝政,以刘士祯为通政使,阻遏章奏,以王重为文选,扶植私人;命令杨廷麟放走狱中的凶悍盗贼,联同江河大侠与水陆奸官窥视南京,阴谋迁都或另立新君;包庇曾投靠李自成的臣子;收受贿赂;姑息养奸等五大罪状。后又遭马、阮党人佥事陆朗、副使黄耳鼎等人上疏弹劾其结党欺君、把持朝政、无人臣礼,遂弃官回南昌。隆武四年(1648年)金声桓邀姜曰广起义,并授其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等官衔,御赐尚方宝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先斩后奏,清廷得知后,派征南大将军谭泰率兵攻打南昌,次年,正月十九,城破,金声桓投水死,姜曰广亦投水自尽,一说于仁臣之心牌坊下上吊自尽。
人物简介
戴东旻,字日文,浙江严州府建德县匠籍。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浙江乡试第四十七名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授歙县知县,歙地狭人稠,仰食他郡,爰凿谭家桥新河四十里,以通米运,复筑龙王山堤以卫民居,至今称戴公堤。秩满,迁仪部郎,转河南汝宁兵备副使。时流氛日炽,洛陕川湖所在被寇,东旻躬擐甲胄,率祖宽、左良玉、陈洪范诸将与剧寇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四十馀战,前后告捷,以佥都御史巡抚郧阳。初,献忠入楚,破谷城,围光化,东旻单骑驰赴,贼乃解围,大破于林双沟等处,献忠势穷乞降,总理熊文灿主抚,东旻疏请先剿后抚,阁臣杨嗣昌左袒文灿,献忠因得安插谷城,而东旻坐免。未几,献忠叛,焚襄樊,罪主抚者,文灿辞连东旻,亦被逮,后帝省东旻疏,前言尽验,欲再用之,而东旻已病卒七日矣。当东旻被逮入都,长子茂葵追随辇下,欲叩阙诉冤,遘病先卒,父子忠孝,海内伤之。
人物简介
叶树声(1586—1645),字唱于,号瞻山,浙江湖州府长兴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叶树声是丁元荐的门生,以气节理学为承担,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浙江乡试举人,次年(1631年)联捷进士,吏部观政,六年授行人,温体仁数次招揽他,他不回应;十年行取至京,到十一年(1638年)召对称旨,改任南京福建道监察御史,十三年巡视京营,五年内上疏数十道,包括请求讲学、讨论起废、整肃军政,抚恤灾难、救活饥民、平反冤狱,又奉命清理凤阳仓储以及汰补京军老弱。弘光年间,叶树声条画左良玉兵,阻止他东下,处理临濠仓的有羡馀都用作慰劳守陵者,其馀都拿来免除赋税,同时免去钱法局按例进样钱万缗,不久因为父母逝世回乡。南京失陷后他生病,不吃药而逝。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生卒】:?—1649 【介绍】: 明四川遂宁人,字俨若。崇祯元年进士。授行人,擢吏部主事,历固原副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定总兵官柴时华之叛。十五年擢兵部右侍郎。惧当重任,力辞,自言好酒色财,必不可用。严旨促令进京。次年,命以本官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调任江西、湖广、应天、安庆总督,驻九江。以部兵与左良玉兵私斗,调南京兵部侍郎。福王立,以疏劾马士英削籍。唐王时召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汀州失,奔广东,与丁楚魁、瞿式耜等拥桂王监国,督西南诸军。卒于贵州都匀,谥文肃。
字先自,遂宁人。崇祯戊辰进士,除行人历官吏部左侍郎有集维基
吕大器(1586年—1649年),字俨若,号先自、东川,遂宁县北坝人。晚明重臣。吕大器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崇祯元年(1628年)成进士,为官清廉,嫉恶如仇。崇祯十年(1637年),告假居家,张献忠分兵袭攻遂宁,大器协助县令任宾臣抵抗之。崇祯十四年(1641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揭露总兵柴时华的不法行为,柴时华被去职,竟引乌斯藏蕃军来犯。大器令王世宠征讨,柴时华战败,自焚而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吕大器奔南京,与钱谦益等主张拥立潞王朱常汸未果,累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为弹劾马士英而罢官,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明隆武帝召大器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汀州失守,大器奔广东。后与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立永明王(桂王)朱由榔,即位于广东肇庆,尽督西南诸军。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以大学士督师征讨朱容藩,行至思南(今贵州省)得疾,于都匀病逝。谥文肃,吕潜是其长子。著有《东川文集》、《抚甘督楚疏稿》。《明史》卷二七九有传。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